A. 文化體育與娛樂業在第三產業的比重
稻雜交蔡始發生變化腺
B. 近年來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只重視物質生產領域的發展,對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所謂「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活動不僅不予重視,有時還嚴加限制。直到1978年,在第三產業中佔主要成分的仍是商業和運輸郵電業,分別占第三產業總量的30.9%和20.1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發布以後,我國第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包括農林牧漁服務、地質勘探和水利管理、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科研及綜合技術服務等眾多行業在內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壯大起來。到1998年,商業、運輸郵電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總量的比重分別下降為25.3%和19.3%,而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則分別由1978年的9%、5.7%上升為18%和6.2%。上述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表明:經過建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與探索,我們已經基本上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路子。我國的三次產業之間,輕重工業之間以及各產業內部的比例關系逐步走向協調。從總體上判斷,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已基本改變了一個時期以來嚴重失調的狀況並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務,進入產業結構升級與高級化的階段。
C.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是多少
第一產業就是農業,GDP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就是農業收入增長量占國家GDP總量的百分比
D. 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整體GDP上佔得比重為多少
<div>
小題1:C
小題2:C <div>
小題1:試題分析: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主體地位,故①項表述不正確,不能入選;我國鞏固的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而不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故④項表述不正確,亦不能入選;②③兩項表述正確且符合題意要求,可以入選。因此,答案是C項。
小題2:試題分析:題中材料「民營文化開始走出國門,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體現了相互交流、相互借鑒;題中材料「我國文化正顯示出巨大的魅力」,體現了文化實力的提升;總之,本題強調了我國民營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提升實力。A項強調的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合題意,不能入選;B項中「認可西方文化」的說法欠妥,不能入選;D項針對的是不良文化現象,不合題意,不能入選。因此,答案是C項。
E. 文化產業佔GDP比重達多少以上,稱文化強國
2012年6月17山東省三支一扶抄真題嗎,我也在找這個題的答案,還是找不到呀。可以給點參考資料: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指出,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佔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國達25%,其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中所佔份額則高達43%。與之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佔GDP比重不足4%,佔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份額不足3%。差距大,也就意味著發展的潛力大。——《新華每日電訊》3月3日
F. 中國文化產業總值佔GDP總量的比重是
2017年文化產業總值佔中國GDP總值4.5%。
數據顯示,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和《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規定和要求進行核算後,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
佔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同時認為,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比重穩步上升,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在文化及相關產業中,按行業分,2016年文化製造業增加值為1188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8.6%;文化批發零售業增加值為2872億元,增長13.0%,佔9.3%;
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16024億元,增長17.5%,佔52.1%。按活動性質分,文化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9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8%;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1130億元,比上年增長9.5%,佔36.2%。
數據顯示,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所涉及的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7個類別中,2016年,增加值佔比居前三位的分別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增速居前三位的則是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藝術服務。
G. 文化產值佔gdp比重多少才算文化強國
2012年6月17山東省三支一扶真題嗎,我也在找這個題的答案,還是找不到呀。可以給點參考資料: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指出,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佔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國達25%,其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中所佔份額則高達43%。與之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佔GDP比重不足4%,佔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份額不足3%。差距大,也就意味著發展的潛力大。——《新華每日電訊》3月3日
H. 三個產業的比重
這些資料是從廣州市政府門戶網找的。。是廣州市統計局的資料。。放心看吧。。找了很久呢。。呵呵
2000年廣州市國內生產總值238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42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1041.11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1247.54億元,增長16.0%;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 49.82調整為3.96:43.69:52.3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45萬元,增長12%,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達到4175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68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73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1136.51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1452.59億元,增長13.5%;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7:43.44:52.59調整為3.57:42.33:54.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8萬元,增長10.5% ;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達到4586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001.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保持了「九五」時期以來年均經濟增長13%左右的增速,廣州已成為國內GDP總量超3000億元的三大城市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19萬元,增長11.7% ,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突破5000美元,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3年廣州市生產總值(GDP)3466.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0%,增長速度創8年來新高,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79萬元,增長14.0%。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5793美元。
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15.81億元,比1999年翻一番;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5.0%,高出預期發展目標3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年人均GDP為5.63萬元,增長13.7%;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6800美元,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115.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3.0%。產業結構繼續向「二、三」產業並重、「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調整優化。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5.5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081.21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2908.96億元,增長12.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6∶40.68∶56.8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6.6%和52.6%。
200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068.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4.7%。三次產業全面增長。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45.51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419.38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增加值3503.52億元,增長14.4%。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39.9∶57.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42.7%和56.3%。
2007年,廣州市實現生產總值(GDP)7050.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09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2816.89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4072.80億元,增長14.1%。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29∶39.95∶57.7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3.1%和56.1%。
2008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15.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7.72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3198.96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4849.14億元,增長13.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04∶38.94∶59.0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3%、35.1%和64.6%。
還有這個是關於中國三大產業結構的分析。。不知道希望對你有幫助吧。。呵呵
希望採納
I. 文化產業佔GDP比重的困惑
增加值是指常住單位生產過程創造的新增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是一個增量概念。一般有收入法和生產法兩種計算方法,收入法計算:增加值等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之和。生產法計算:增加值等於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平時講的GDP,簡單地說就是各行業增加值的總和。總產出等於總產值加上應繳增值稅。
而平常統計中提到的產值,一般是指銷售產值或工業總產值,是一個總量概念。從總量來看,全國2010的產值可能有100多萬億,而不是39.8萬億了。在平時的新聞報道中,常常看到用總量去與增量相比的情況,那是一些人將兩個概念進行了混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