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樟樹是在什麼時候被稱為"葯都"的
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這是小時候就能琅琅上口的民謠。然而記者卻從未曾前往實地領略這個有著1800年歷史的葯都。在第35屆樟樹葯交會到來的前夕,記者趕到樟樹,一探這個千年葯碼頭。
千年「樟幫」鑄輝煌
到達樟樹已是10月13日凌晨2點多鍾,晚秋的江南已是陣陣涼意,因為太早,樟樹火車站廣場顯得有些昏暗,沒幾個人影。看到記者出來,幾個人湊上來問要不要計程車,然而他們所指的計程車就是指由摩托車改裝過來的三輪車。上車後與司機聊起來,他告訴記者,三輪車目前還是樟樹計程車的主力軍,另外還有一部分是麵包車,只有極少是富康、捷達和桑塔納。
樟樹市位於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平原南緣,跨贛江中游兩岸。是襟帶江西東南西北四大門戶的天心地膽之地, 自古就是「四會要沖」、「八省通衡」的水陸交通要津。因得地利之先,交通之便,人和之利,樟樹曾為江西省四大名鎮之一。早在4500年以前,樟樹境內已有繁榮的城邑。目前境內考古發現有13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築衛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認定是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古城,屬20世紀100項重大發現之一,打破了學者「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被考古學家定位為「吳城文化」。
而最令樟樹揚名立腕的還是源遠流長的葯業。早在東漢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被後世道學家尊崇為「太極仙翁」的葛玄,就在位於樟樹東南風景秀麗、盛產葯材的閣皂山采葯、洗葯、制葯,是樟樹中葯加工炮製的創始人。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樟樹的葯業發展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樟樹也都有相應的雅號:吳叫葯攤,唐謂葯圩,宋號葯市,明為葯碼頭,清稱南北川廣葯材總匯,被喻為「樟幫」。明末清初時,樟幫與京幫、川幫並稱為全國三大葯幫,「南樟北祁」一時稱盛,享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成為海內外葯界認同的中國國葯之都。
葯交會美麗航跡
樟樹的中葯加工炮製,選購道地葯材,都有獨到的傳統方法,醫用療效較高,被御醫選為皇宮用葯。樟樹的成葯加工,亦均有許多秘方奇術,為古今醫家推崇。新中國成立以後,樟樹葯都稱號得以更加閃亮還是因為每年一度的全國葯材交流大會,其參與地域之廣,葯商之眾,品種之多,時間之長,成交額之高均為全國各大葯市之冠。
建國初期樟樹就被國務院認定為中國十大中葯材市場之一。1958年,國家醫葯管理局確定樟樹、河南百泉與河北安國為全國三大葯交會主辦地。計劃經濟時期,各種物資分配與再分配,一般都是通過開會的形式進行交流。每次全國葯品交易會,都是醫葯行業技術、成果產品、信息、政策、產銷交流的大規模盛會。在市場經濟尚不成熟的時代,各家醫葯單位想要基本滿足全年的生產和銷售任務,只有參加葯交會。由在葯交會上得合同的多少來決定自己來年的命運。因此,每逢葯品交易會,既是全國醫葯行業技術、成果產品、信息、政策和產銷交流之日,更是合同大行其道、喜獲豐收之時。葯交會可謂是貨真價實的「合同會」。有企業甚至認為,葯交會等於簽合同,合同即等於企業員工的口糧。因此,葯交會在醫葯產業中擔當著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今樟樹已經舉辦了35次葯交會,甚至有過參會人數超過5萬、交易額高達13億元的驚人紀錄,其盛況號稱「全國南北葯材市場之冠」。客商雲集如過江之鯽,生意興隆如日中天的盛況成了樟樹人足以自豪的記憶。一位樟樹人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樟樹葯交會時,因為外來客商太多,幾乎每一個市民家都住著一兩個客商,每家每戶都成了會場,成了合同簽訂的場所。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強烈沖擊和信息社會的來臨,全國葯交會面臨著嚴峻挑戰。樟樹葯交會也呈現了客流量和成交額逐年下滑、人氣逐年低落、會議規模逐年萎縮的態勢。有葯界人士分析認為葯交會這種模式是正在緩緩下沉的「泰坦尼克」號,遲早會消失在風雲變幻的商海中。
首先,隨著國家改革的深入,醫葯市場的發展越來越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一定實力的醫葯企業大多已形成規模化、現代化的營銷體系,擁有了自己的銷售網路或業務聯絡員,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營銷網點;中成葯的交易逐漸走向代理制,產品的推廣、營銷在當地都已做完,會上簽合同發貨這種往日最大的交易方式幾乎被淘汰。產區經營者與買方直接的聯系加強,有的醫葯集團甚至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葯交會這種傳統交易方式對他們已無太大吸引力。這在客觀上導致了葯交會的日益衰落。
其次,交易渠道拓寬,中葯材交易的重點轉向批發市場,那種單一依賴葯交會供貨的傳統交易方式受到了挑戰。中葯材的交易主動權已逐漸落入各大市場的個體葯商手中,經營葯材的醫葯企業越來越沒有生意可做。因此,參會的國有中葯商業企業大為減少,民營、個體葯商明顯增多。
更為令人關注的還是信息技術革命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傳統的葯材、葯品貿易非常注重通過集散交易,而近些年信息與交通業的高速發展,信息資訊和電子商務日益滲透到商業的各個環節,利用這些現代通訊設備在公司辦公室甚至家裡,就可以做遍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生意,根本用不著再往葯交會跑。信息產業化的發展將日益淘汰舊的經營體制。
應該說,葯交會的「沉沒」是市場發展、科技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打造名副其實的「葯都」
葯交會主宰行業命運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一種由於衰落而導致的失落情緒,開始彌漫在人們的周圍,也困擾著樟樹人。
但樟樹並沒有停留在昔日輝煌記憶和今天的失落中,他們也在尋求著改變,不僅賦予葯交會新內涵,而且更自信地朝著建設「葯都」目標前進。
「我們樟樹人是注重實際的。比如外來人一般對樟樹的計程車有看法,認為在現代城市裡這種三輪車早該淘汰,我們也曾有過這種想法。但後來一調查,發現老百姓對它們是持歡迎態度,這也符合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們還是保留了這種計程車。同樣在葯交會這個問題上,我們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也是尊重客觀事實的,我們打造真正的『葯都』的步伐也是實實在在的。」
樟樹市委宣傳部的同志為我們介紹「葯都」新韻。他們告訴記者,面臨著葯交會萎縮態勢,樟樹市審時度勢改變了策略,為葯交會注入了新的內涵。
首先是樟樹人敏銳地認識到現在的葯交會交易功能雖然下降了,交流功能卻得到凸現,從昔日的以商品交易為主轉為以信息交流為主。參會者除了相互廣泛的人際交往外,比過去更注重信息的交流與合作,精力大都花在了解行情、交流信息上。中葯材經營者從做關系業務、人情業務轉變為做信息業務。另外,葯交會也逐漸成為醫葯企業樹立形象、宣傳新葯品牌的黃金寶地。
在尊重這種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樟樹市不斷改變辦會模式,豐富會議內容,從多方面滿足廠商要求,使樟樹葯交會走出低谷。去年葯交會,參會代表創下歷史新高,參展品種8500餘個,成交額10.5億元。同時,以樟交會為平台,招商引資成果豐碩,簽約項目36個,合同資金8.1億元。而今年的樟交會除召開葯材(葯品)交易會外,還召開中國新醫學博士論壇、舉行招商引資洽談會、福城省級醫葯工業園授牌等,創新了葯交會的形式。截至10月16日,全國各地3800多家醫葯企業、3.5萬人參會,共有7850餘個葯材(葯品)參展,交易額達10.7億元。在招商引資項目洽談暨項目簽約儀式上,共簽訂項目28個,合同資金8.83億元,其中醫葯項目7家,合同資金2.1億元。可以說,葯交會——這艘計劃經濟時代打造的巨輪,秉承了葯交會精神繼續航行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
除了繼續增強樟交會品牌效益,樟樹也認識到,要想成為真正的「葯都」,樟樹不僅要引入現代物流,而且要使自己成為葯材的生產基地、加工基地。近年來,樟樹圍繞實現中葯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目標,加速中葯材產業的改造升級和創新。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樟樹加快了中葯材種植業的產業化、標准化的步伐,擴大了中葯材種植規模,品種達1700餘種;以技術創新為手段,實現傳統加工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發展壯大了樟樹制葯廠和清江制葯廠等全國重點中葯材生產企業,培育了以年產值達2.6億元仁和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民營葯品生產、流通企業。在這種良好的發展形勢下,樟樹中葯材產業產值連續3年以年均30%的速度快速增長,全市中葯產業年創產值超過12億元。
有「樟幫」的傳統,有現代的創新,樟樹一定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葯都」,這是一位樟樹人對記者說的話,這也是樟樹人打造「中國葯都」的自信。
㈡ 樟樹的經濟
樟樹區域經濟特色非常明顯,全市已形成了「葯、酒、鹽、五金機械製造」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工業體系。2010年四大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4.25億元,上繳稅收7.77億元;2010年4月,樟樹市入選「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成為江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區)。
2014年,經過宜春市統計局最終核定,樟樹市實現生產總值292.27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10.2%,全年財政收入4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2012年,樟樹實現生產總值234.02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15.6%,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全省和宜春市高出7.8、4.6和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44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39.01億元,增長17.3%;第三產業增加值68.57億元,增長17.9%。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1年的13.1:57.9:29.0調整為11.3:59.4:29.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39388元,增長15.1%。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41.89億元,增長16.5%,佔GDP比重達到60.63%。 樟樹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60億元,比2011年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20.27億元,增長1.7%;林業產值1.35億元,增長8.2%;牧業產值18.09億元,增長5.4%;漁業產值5.45億元,增長6.2%。
樟樹市糧食播種面積83835公頃,比2011年增加476公頃,增長0.6%;棉花種植面積201公頃,比2011年減少31公頃,下降13.4%;油料種植面積25587公頃,比2011年增加382公頃,增長1.5%;中葯材種植面積2585公頃,比2011年增加74公頃,增長2.9%;蔬菜種植面積8710公頃,比2011年增加81公頃,增長0.9%。
2012年糧食總產量57.3萬噸,增長4.8%,其中早稻24.7萬噸,增長7.9%。棉花產量270噸,比2011年增產17.4%。油料產量51610噸,比2011年減產0.5%。茶葉產量250噸,比2011年增產3.7%。中葯材產量4093噸,比2011年增產11.8%。水果產量6330噸,比2011年增產6%。
2012年肉類總產量91346噸,增長0.1%。其中,豬肉產量66537噸,增長1.4%;牛肉產量7999噸,增長20.8%;羊肉產量144噸,增長1.4%;禽肉產量16153噸,下降14.7%。2012年年末生豬存欄457897頭,增長6.5%;生豬出欄813803頭,增長5%。家禽存籠457萬羽,增長4.1%;家禽出籠1124萬羽,增長4.6%。禽蛋產量9248噸,增長6.1%。2012年水產品產量43205噸,增長7.9%。
2012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8720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600公頃。2012年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08.3萬千瓦,增長12.0%。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1.97萬千瓦,增長1.6%;聯合收割機789台,增長12.9%。實際機耕面積94260公頃,機械收獲面積68000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4327噸,增長1.3%。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17.7%,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4.0%,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01億元,增長15.8%,同比下降8.02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全省高出5.8和1.4個百分點,與宜春市增速持平。支柱產業仍然保持穩定增長。2012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76億元,同比增長20.6%。其中,酒業完成產值33.41億元,增長26.2%;葯業完成產值66.30億元,增長8.5%;鹽化工產業完成產值41.74億元,增長29.2%。
2012年規模工業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中,白酒5.135萬千升,增長3.9%;原鹽180.25萬噸,增長10.6%;中成葯8852.3噸,增長16.4%;電動葫蘆1609台,下降16.1%;單雙梁起重機1495台,下降6.5%;香料1946噸,增長28.0%;水泥24.06萬噸,下降6.5%。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9.3%,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指數335.17,同比降低了20.01個百分點;實現利稅46.91億元,同比增長11.9%,其中利潤30.82億元,增長12.7%。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0.71億元,增長19.6%,同比下降39.24個百分點。在規模企業中,四特酒公司上繳稅收達8.9億元,榮登首屆江西最具影響力企業榜;仁和集團成為全省唯一「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企業」。工業園區成為全省首批18個重點園區。
2012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17.02億元,比上年增長39.0%,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25.6萬元,增長23.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3.4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19.47萬平方米。2012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利潤6245萬元,增長43.1%。全部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73億元,增長13.7%,占樟樹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4%。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8億元,比2011年增長15.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8.7億元,增長15.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8億元,增長15.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5.0億元,增長22.1%。
2012年樟樹市引進境外資金6100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9%;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9.59億元,比2011年增長23%。2012年樟樹市外貿出口11289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5.3%,同比下降40.2個百分點。
2012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2898萬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郵政業務量4021萬元,下降2.4%;固定電信業務量5407萬元,增長32.8%;行動電話業務量13470萬元,增長7.8%。年末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13674門,比上年下降25.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80418戶。其中,城市用戶46707戶,鄉村用戶33711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96800戶,寬頻網用戶63785戶。
2012年共接待來樟旅遊觀光者15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其中海外人士4338人次,增長10%;旅遊總收入13.8億元,比上年增長91.7%,其中外匯收入125.7萬美元,增長10.9%。
㈢ 江西樟樹市正康醫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江西正康醫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坐落於素有「中國葯都」美譽的贛中腹地江西樟樹市境內。公司成立於2005年,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先後投資5000多萬元,建有保健食品生產車間、普通食品生產車間、衛生用品生產車間、醫療器械生產車間等,系中國葯都(樟樹)綜合性科技企業。經過數十年的磨礪,公司始終以發展健康產業為己任,積極發揮中國葯都的地理優勢,廣泛開展與各江西中醫學院、南昌大學等高校的合作。現已成立江西正康食療研究院、江西葛家道醫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擁有一支專業的科研團隊。
法定代表人:莫小干
成立日期:2005-03-07
注冊資本:68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江西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60982769797725Y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 50-99人
企業地址:江西省樟樹市城北工業園
經營范圍:消毒產品[(液體、膏體)抗(抑)菌制劑(凈化)]、糖果製品(糖果)、飲料(固體飲料、其他類飲料)、其他酒(配製酒)、蜂產品(蜂產品製品);一類醫療器械、日用品、化妝品、保健食品生產、銷售;預包裝食品批發。(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㈣ 樟樹市簡介
樟樹市位於江來西省中部,鄱陽湖平原南源緣,跨贛江中游兩岸。樟樹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自古就是「八省通衢、四會要沖」的水陸交通要津。浙贛鐵路、京九鐵路等交織成了樟樹內外溝通的大交通網路,具有對接長、珠、閩,連接港、澳、台。
加速承東啟西輻射,便於接受沿海產業轉移和發展科技型新興產業的區位優勢。
(4)樟樹市醫葯產業發展調查報告擴展閱讀:
樟樹名稱的來歷緣於遠古「聶友射鹿「的傳奇故事,故此又有「鹿江「之說。樟樹市歷史上為清江縣,1988年撤縣設立縣級樟樹市。樟樹鎮江西四大古鎮之一。以其特有的葯材生產、加工、炮製和經營聞名於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葯都。
樟樹主要鐵路有浙贛鐵路、京九鐵路。樟樹距昌北民用機場僅1小時車程,屬南昌1小時經濟圈范圍。
樟樹自古就有「酒鄉」之譽,因「清、香、醇、補」四大特色而得名的「四特」酒就是樟樹特產之一,源於宋代有名的土酒。於1988年7月獲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
樟樹有悠久的種植柑桔的歷史,樟樹被定為江西省柑桔生產重點市,全國85個柑桔生產基地之一。樟樹紅桔以色艷、味甜、皮薄、核少而聞名全省。
㈤ 葯都樟樹醫葯集團公司怎麼樣
簡介:葯都樟樹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久享"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回早在東漢建安七答年(公元202年),被後世道家尊崇為"太極仙翁"的葛玄,就在位於樟樹東南風景秀麗、盛產葯材的閣皂山采葯、洗葯、制葯,是樟樹中葯加工炮製的創始人。其傳統的葯材交易市場和精湛的葯材炮製技藝聞名於海內外,是我國南方葯材集散地和加工炮製的發祥地,樟幫與京幫、川幫並稱為全國三大葯幫。葯都樟樹醫葯集團座落在贛江之畔的"南國葯都"江西省樟樹市,她是由全國重點中成葯企業江西樟樹制葯廠、國家二級企業江西清江制葯廠、醫葯二級批發公司江西樟樹醫葯公司為核心組成的集科、工、貿為一體的大型醫葯企業。注冊資本4000多萬元,固定資產3000萬元,2000年銷售收入12945萬元,實現利潤287萬元,上繳國家稅收862萬元。現有員工1100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88人,期中高級技術人員佔12%。公司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生產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具有年產值億元以上國內較先進的中成葯制劑廠房、設備、並較大的發展空間。
㈥ 樟樹市為什麼叫葯都呢
樟樹的葯業源遠流長,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葯村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譽。鎮郊的閣皂山是一個天然葯場,綿延200餘里,草木豐茂,盛產各種葯材,其中動、植物葯材和礦物葯材達百餘種。早在東漢建安時期,道家張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煉於此。他們一面迷信說教驅邪,一面采葯煉丹治病、傳授炮製之法。後來葛氏之孫葛洪,總結行醫經驗,著成《時後備急方》,流傳於世。唐宋時期,樟樹葯業日益發達,采葯賣葯者日增,葯鋪、葯材行、分庄逐步興起,並向外省擴張。明朝初年,這里建起一座三皇宮(即葯王廟),每逢農歷4月28日唐代名醫孫思邈生日,就在廟側設立交易場所,全國各路葯商,多雲集於此,進行貿易。明末清初,樟樹中葯鋪已發展到200多家,同時,外省葯商也來此設立葯行,甚至還建有同鄉會組織。這樣漸漸變成了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內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煉丹井、洗葯池、古寺、葯廟等勝跡。樟樹人採集、炮製中葯材世代相傳,掌握了許多秘傳妙法,無論是炒、浸、泡、炙,還是烘、曬、切、藏,均有獨到之處。優秀葯工切的葯片,「薄如紙,吹得起,斷面齊,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樹的葯師、葯工、葯商走遍全國葯材產地,採集、選購品質上乘的葯材原料運回加工,使得樟樹的葯材品種齊全,質地精良。樟樹因此成為全國中葯材生產、加工、炮製和經營中心。
「葯都」的形成,除因其地理條件優越、水路交通發達之外,與其盛產葯材,精於葯材的種植、炮製、經銷和保管,更是密不可分的。閣皂山有天然葯材200多種,中外聞名的江枳殼、面枳實,就是當地特產之一。樟樹本地,對葯材質量的要求非常嚴格,葯材必須純凈,飲片加工務其精細。如今歷朝的「葯王廟會」已發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國葯材交流大會。每年請柬一經發出,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國各省、自治區、市的葯界同仁蜂擁而來。屆時的樟樹,就成為葯的世界、葯的海洋。在葯都東門外的寬闊坪場上,一片專門用以進行交易活動的富麗堂皇的建築群拔地而起,總佔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可容納萬餘人同時進行交易活動。
㈦ 江西樟樹中葯材市場的基本概況
有著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葯都」樟樹,抓住難得的市場機遇,以產業內化、現代化、國際化為容目標,大興「葯市、葯地、葯業「,開始了葯業經濟的新跨越。
樟樹葯市源遠流長。遠古時代,這里的先民就開創了原始醫葯活動。三國時代,樟樹鎮便有葯材攤販擺攤賣葯,懸壺施診;唐代辟有葯墟,宋代形成葯市;明有葯碼頭之稱,清為南北川廣葯材總匯之所,素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鴉片戰爭之後樟樹葯市逐漸衰落,但新中國成立之後又得到振興。從樟樹葯市的興衰可見華夏醫葯發展之一斑。2001年醞釀籌備10個月之久的新樟樹市葯材專業市場,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新葯市位於樟樹城區西側,沿105國道500米布局,向縱深規劃發展。時年2月15日,當時的樟樹市中葯材管理局與樟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鑒定了委託開發合同書。該項目一期工程佔地257畝,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並在12個月內完成。2月16日,承建單位進駐現場施工,這標志著樟樹市最大的投資項目--樟樹中葯材專業市場建設正式啟動。2003年初市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5月6日市場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