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各省產業鏈

各省產業鏈

發布時間:2021-02-09 11:24:58

Ⅰ 一帶一路帶動哪些行業

「一路一帶」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在經濟層面上,「一帶一路」的戰略目的有兩大層次:近期著眼於「基建產能輸出+資源輸入」,遠期著眼於「商貿文化互通,區域共同繁榮」。基於以上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梳理出國內產業發展的五大主題機遇:
一、「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
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將率先直接受益於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將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吞吐量將明顯提升。連雲港至鹿特丹港聯通的新歐亞大陸橋,將強化其在國際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中國也將全力打造與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東盟地區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方式:海上——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連起來;內河——中國出資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打造黃金水道;公路——南(寧)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經開通,東南亞正在形成兩橫兩縱的公路通道;鐵路——中國計劃以昆明和南寧為起點,建設泛東南亞鐵路聯系東南亞陸路國家。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走出去」,也將帶動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及整機生產等產業增長。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運營、設備製造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標准、技術、裝備、服務和交通運輸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走出去」。中國的港口有用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經驗,鐵路建設「走出去」給其他基礎設施類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樣板。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存在強烈的建設大港口的需求,我們認為這些領域的優質企業存在建設和運營「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鐵路建設方面,突破國家界限的「歐亞鐵路網計劃」,也會刺激鐵路建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有意向的鐵路工程已達到0.5萬公里,和歐亞鐵路網的8.1萬公里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巨大的空間。而且中國依靠壓倒性技術和成本優勢,將成為鐵路建設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產業鏈」主題:包含建築業(建築及基礎設施工程),裝備製造業(設備及配套類裝備製造),基建材料(鋼鐵、建材、有色等)。
從需求端來看,「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於財政緊張的原因,基建投資支出不足,普遍呈現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鐵路里程等指標均遠低於我國,亞洲和非洲的沿線國家較中國分別有10%和20%的城鎮化提升空間,而中國在自身城鎮化過程中累積的大量經驗和產能可以對外輸出。從國內來看,西北部區域各省區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國均屬後列,新疆、青海、甘肅躋身倒數5位,寧夏、陝西居於中後段水平,為實現「一帶一路」各國間的基建對接,中國西北部的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網路等基建領域投資需求很有空間。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台階,我國建築業及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基建輸出」能夠大幅緩解我國建築業、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我國參與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國加大對外開展基建投資業務的戰略構想。根據總體基建投入約佔GDP的5%估算,「一帶一路」沿線對基建的需求或達到每年1.05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承包完成額2013年僅為0.14萬億美元,僅占其中的13%。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形成合力,未來我國建築業和製造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大幅加快,海外市場廣闊的產業擴張前景將逐漸打開。
在「一路一帶」的戰略政策支持下,對外工程承包施工企業「走出去」能形成較大的出口拉動,有效對沖國內需求端的下滑,從而帶動整個「基建產業鏈」。目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國內經濟也面臨艱難轉型。目前貿易環境下,追求出口增長容易引起的諸多摩擦和矛盾,而對外投資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用對外投資啟動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選擇,利用施工企業輸出方式能帶動國內設計、咨詢、製造、材料、勞務、金融、保險、服務等多行業的輸出,對沖國內需求端下滑。不同於外貿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業「走出去」方式有效帶動的是中國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如機電產品,符合國家產業升級的目標。
三、「能源建設」主題:包括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電站建設、電力設備等。
拓展新的油氣資源進口途徑是「一帶一路」緊迫的戰略目標。近幾年我國對油氣資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國的油氣資源進口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海陸運輸,獲取途徑較為單一,能源安全較易受到威脅,拓展新的油氣資源進口途徑十分緊迫。
「能源建設」主題之下,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戰略,將直接利好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與西部新疆接壤的中亞國家油氣資源極為豐富,是僅次於中東的第二個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目前我國從中亞及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量佔比仍然偏低,天然氣近幾年從中亞的進口量在不斷攀升,但隨著天然氣的普及,國內需求量的快速增長,通過新疆從中亞的進口量仍將持續增加。
未來,為滿足新增進口量的輸送需求,新疆將建設多條能源管道,包括: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西氣東輸三線、四線、五線工程,輪南-吐魯番、伊寧-霍爾果斯等干線及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等,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輸油管道、天然氣的輸送管道、電網以及道路運輸等,這些領域必然迎來進一步的利好。加強與沿線國家能源資源開發合作,鼓勵重化工產業加大對礦產資源富集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較旺的沿線國家投資,實現開采、冶煉、加工一體化發展,推動上下游產業鏈融合。
需求面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電力消費水平極低,發展空間巨大。根據2013年的電力消費統計數據來看,「一帶一路」沿線非OECD國家的人均年電力消費量僅僅約為1655.52KWH,而同期OECD國家的人均年電力消費量約為7579.49KWH,前者僅僅為後者的21.84%左右,因此單從電力消費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的非OECD國家的未來電力消費水平將會有極大的增長空間,伴隨著電力消費量的增加,必然會帶動這些國家的電力投資,從而帶來巨大的電氣設備需求。
由於這些國家國內製造業比較薄弱,「一帶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國家電氣設備嚴重依賴進口。上述國家的總體進口比例約為56.73%,按照此比例並且結合「一帶一路」涉及地區的未來投資趨勢計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間,「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非OECD國家大約有年均1396.06億美元或更多的電氣設備進口需求,今後我國的電力企業有可能會分享這個巨大的海外市場。
供給面來看,現階段我國電氣設備的產能嚴重過剩。2013年,我國發電設備產量約1.2億千瓦,約佔全球總量的60%,而我國的年均裝機水平只有5000萬-6000萬千瓦,產能嚴重過剩,因此我國的電氣設備企業有「出海」消化這些過剩產能的迫切性。
我國電氣設備的技術水平在諸多領域都已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國的水電項目及設備在國際上是極具競爭力的,全球的水電工程中大約有80%是中國企業建設的。在光伏市場方面,我國的太陽能電池產品的轉換率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並且出口組件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60%。
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漸展開,我國電氣設備走出去的步伐將進一步的加快,我國的電氣設備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非OECD國家市場上佔有40%左右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可期的。照此比例計算,我國電氣設備企業2014-2020年期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總額將可能達到約984.35億美元/年左右,這將使我國的電氣設備企業大幅受益。例如根據印度電氣電子製造商協會的統計,中國的電氣設備在2012年已經佔有了整個印度電氣設備市場的44.92%的份額,而且據印度電力部統計,2012年到2017年,印度已開工建設的裝機容量為7.6萬兆瓦,其中超過六成的設備可能由中國製造商提供。
四、「通商」主題:商貿與文化產業
長期來看,道路聯通、貿易聯通中同樣伴隨著文化溝通,「絲綢之路」自古是文化交匯的體現,其交流合作的內容涵蓋了文化、旅遊、教育等人文活動。培育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可以積極推進特色服務貿易,發展現代服務貿易。人員的流動還會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特殊旅遊產品、文化產品、民俗風情、旅遊線路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旅遊企業可以開展旅遊管理協作、旅遊業務合作、旅遊包機航線、旅遊投資貿易、旅遊服務采購。
從政策支持方面來看,文化旅遊產業也將伴隨著「一帶一路」整體戰略的推進而迎來新的增長空間。「絲綢之路」是中國旅遊最古老而且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是「美麗中國」國家旅遊形象的重要支撐。國家旅遊局將2015年中國旅遊主題年確定為「美麗中國—2015中國絲綢之路旅遊年」 。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產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的旅遊企業做大做強」;要「推動區域旅遊一體化,完善國內國際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建立互聯互通的旅遊交通、信息和服務網路,加強區域性客源互送,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遊合作體」。
五、「信息產業」主題:抓住各國經濟的數字化趨勢,加快我國信息產品和服務走出去
「互聯互通」是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由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組成,還包括互聯網、通訊網、物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深度互通會對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對中國通信行業,特別是像華為、中興和信威等已經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礎設施提供商來說,構成重大利好。
中國通信設備產業作為「走出去」戰略的先行者,在全球五大電信系統設備廠商中已佔據兩席,華為的銷售收入已經超過愛立信躍居第一。目前華為海外收入佔比已超過70%,中興海外收入佔比達到50%,烽火也有10%的收入來自海外,中國電信系統設備廠商的全球競爭力,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的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回想中國企業的第一輪「走出去」,華為、中興和信威等公司,受益於國務院扶持優勢裝備出口的優惠政策,相繼獲得國家開發銀行數百億元規模的買方信貸融資支持,從而在非洲、拉美、東歐等新興國家市場拓展中占據優勢;現在中國企業迎來第二輪「走出去」的戰略機遇,一方面,全球經濟的數字化趨勢意味著「一帶一路」國家存在持續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增長空間;另一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融資機構必然會積極對海外信息基礎設施進行融資,這可以更加直接地關聯到對中國設備的需求。中興、華為等已經實施「走出去」戰略並取得良好海外布局的排頭兵,以及ICT領域其他已經開始海外拓展的公司都將迎來重大產業機遇。

Ⅱ 全樂匯產業鏈是指什麼

全樂優品把眾多關聯的商家整合在一起,便捷客戶消費,不用多個app切換使用。也就是上游企回業與下游產業的關答系。

重慶全樂匯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互聯網和實體店銷售、倉儲、物流、配送以及物業、商業管理、商務咨詢等經營項目於一體的多元化經營管理公司。主要開展線上電子商務和線下實體經營業務。

產業鏈的本質是用於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它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存在兩維屬性:結構屬性和價值屬性。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

(2)各省產業鏈擴展閱讀

與下游產業關系

在大行業類別裡面,上游企業是相對下游企業而言的,指處於行業生產和業務的初始階段的企業和廠家,這些廠家主要生產下游企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等的廠商。下游企業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和改性處理,並將原材料轉化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產品。

可以說,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上游企業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業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有下游企業生產製品投入市場,上游企業的材料也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各個行業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都應該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發展。

Ⅲ 中國各地的花卉生產分布分析


卉業一直被看做朝陽產業和新的
經濟增長點。伴隨著改革開放後
經濟的飛速發展,
近三十年來,
一直呈現
出持續、
穩定、
高速的發展態勢。尤其是
近幾年,
更是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2008

11

14







2007
年全國花卉統計數據顯示,
2007

我國花卉生產總面積為
75
萬公頃,

2006
年的
72.2
萬公頃略有增加;
花卉銷
售總額
613.7
億元,

2006
年的
556.2

元增加了
10.3%,
增幅明顯。從數據中我
們可以看到中國花卉行業的飛速發展。
我國花卉業與世界發達國家,
甚至
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
還存在較大的差
距。我國素有
「園林之母」
的美稱,
是一
個花卉資源大國。雖然這些年我們的花
卉業在穩步發展,
但與此美稱相比還有
很大的發展空間,
與國內外巨大的市場
需求也相去甚遠。目前在全球花卉業競
爭十分激烈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
我國
的花卉業產業化程度低、
產品質量參差
不齊的現象尤為突出。可以說,
我國的
花卉產業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壓力,
又擁有機會。然而,
花卉業要進一步健
康發展,
真正成為
「三高」
產業,
目前還
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國花卉業的發展現狀
花卉行業的產業化程度較低
1.
規模化生產程度低
近些年,
花卉的產銷情況一直處於
穩步上升階段,
但數量上的增加只是發
展的一個方面。和其他行業相比,
花卉
行業的經營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和個體
花農中,
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鏈。大多
數的小規模企業和花農只是憑借著多年
的栽培經驗進行花卉生產,
同時由於設
施不齊備,
受氣候的影響較大,
高投入低
產出的情況較多。分散的小規模生產造
成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難以形成
規模效益。
近年來,
花卉種植、
銷售的穩步發展
使我們看到了花卉產業光明的未來,

花卉產業不單包括這兩方面,
花卉行業

中的其它組成部分其實更是大有可為。
企業對於新品種、
盆器、
生產設備、
銷售
包裝、
養護產品所需的材料、
工具等的開
發,
在企業獲利的同時,
可以完善從研
發、
生產、
銷售到售後服務一系列的花卉
相關產業的發展,
擺脫我國花卉業發展
對國外的依賴,
促進中國花卉業的整體
提升。
2.
缺乏行業標准
我國還沒有啟動花卉質量管理體
系,
多數花卉種植者還沒有達標的意識,
管理部門沒有貫標的措施。在生產中,
缺乏技術規程;
流通中,
對儲存、
包裝、

輸等沒有嚴格的技術要求;
交易中,
沒有
市場准入制度。企業不掌握、
不熟悉質
量等級情況、
檢測技術和測試指標,
在對
外貿易時只能聽從進口國
(商)
的操縱,
經常遭到無理退貨或壓級壓價,
造成重
大的經濟損失。
3.
科技水平較低、
科技力量薄弱
花卉的種植曾經被認為是一個靠天
吃飯的行業,
和其他作物的種植沒有區
別。雖然它屬於農業范疇,
但要實現利
益最大化,
絕不是一塊肥沃的土地、
簡陋
的溫室和一群有經驗的花農就可以實現
的,
這是一種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如
果能夠實現流水線生產,
就可以節省人
力物力,
在產量大增的情況下實現標准
化生產。2009
年春天,
國內的八個省市
遭遇了重度乾旱,
種植花卉所需的水資
源極度缺乏。如果在生產中應用潮汐式
灌溉或滴灌技術,
就可以使耗水量大大
減少,
這也方便了濕度的調控,
將病蟲害
侵襲的危險降到了最低。
「科技興花」
是花卉產業發展的必由
之路。
世界花卉生產與貿易之間的競爭,
實質上是科技水平與人才的較量。大多
數從業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
對新品
種、
新技術的了解和應用能力較差。而
在花卉業發達國家,
不僅從業者普遍受
過中等專業教育,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
所佔的比例也較高。花卉人才匱乏的問
題直接影響到花卉產業的發展。
另外,
現階段我國花卉研究轉化率
低。新品種、
新技術是花卉產業發展的
基礎,
新的科研成果能否迅速轉化為生
產力直接影響著花卉產業的發展。一些
新產品、
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多集中於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與實際生產應用
還有一定的距離。缺乏對新產品開發的
投入,
長此以往中國花卉產業就會沒有
自己的產品,
沒有自己的特色,
成為無根
產業,
更談不上今後的繁榮發展,
也不符
合國家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對花卉資源的利用方式不佳
我國是世界花卉種質資源寶庫之
一,
但每逢節假日裝點城市的國產花卉
品種屈指可數,
一串紅、
三色堇、
矮牽牛、
萬壽菊等幾種花卉用遍大江南北,
淡化
了城市的個性。
而一些國外城市如倫敦、
華盛頓、
巴黎、
東京等地,
則分別配置應
用著
1500
󰊙
3000
種觀賞植物。
相比之下,
我國對於資源的合理利用
就遜色了許多。開發量少不僅影響了城
市景觀,
更或多或少地挫敗了科研工作者
培育新品種的信心。許多珍貴的花卉種
質資源很容易就被外人通過各種方式
「盜
走」

成為他人的育種材料,
育出的新品種
再返銷回來。玫瑰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
子。玫瑰花由歐洲植物學家在
18
世紀
育種成功。而培育這些品種所用的
15
個原種中,

10
個原產中國。由於現代
月季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好,
如今我國產
銷所需的玫瑰切花、
種苗等均須進口,
使
「玫瑰之鄉」
的美名拱手讓人,
令人遺憾。
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
30
年來,
我國花卉業區域
布局明顯優化。
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廣東、
雲南、
遼寧、
四川和江蘇為主的切花生產
區域;
以江蘇、
河南、
浙江、
山東、
湖南為
主的觀賞苗木生產區域;
以四川、
廣東、
福建、
浙江、
湖南為主的盆景生產區域。
一些我國特有的傳統花卉產區和產品,
如洛陽、
菏澤的牡丹,
大理、
金華的茶花,
漳州的水仙花,
鄢陵的蠟梅等,
得到了進
一步鞏固和發展。
各地找到自己在花卉產業中的產品
定位固然重要,
但再次審視這些產銷情況
排名前列的省市,
我們發現南方城市明顯
多於北方,
東部發展明顯好於西部,
特色
花卉產區數目屈指可數並且長年沒有增
加。國內花卉產業發展主要受氣候資源、
地理位置以及能源與勞動力成本的影響,
在激烈競爭中,
有的地區花卉業已經成為
支柱產業,
但有的地區發展較慢,
出現了
地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的現象。但每個
地區都有適宜本地區生長的鄉土植物,

其開發為不同規格不同花色的系列商品,
做到人無我有、
人有我精,
提高本土花卉
的市場競爭力,
擴大生產規模銷往其他地
區,
不僅可以降低管理和維護成本,
還可
以讓更多的人通過植物認識一個企業、

至一個城市,
建立又一張
「城市名片」

Ⅳ 各地經濟數據出爐具體情況怎麼樣

各地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相繼出爐,勾勒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軌跡。

各地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經濟回升勢頭較好,一批經濟發展增長極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半年GDP超過萬億的省份達到16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兩個。

與此同時,一系列衡量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也陸續落地。在山西,嚴格規定了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一系列約束性指標;在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啟動實施。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如果我們堅持這樣走下去的話,整個中國的經濟向前發展,向高端邁進,也是我們中國經濟在合理區間健康運行的一個堅實的保障。

Ⅳ 請問媒體(報紙,電視,廣播)行業全國各省哪個省發展的比較快比較好

電視的話現在上海、湖南(他那個衛視,糟蹋青少年啊~呵呵)
報紙的話南方內的報業集體、還容有北京的報紙、上海的都市報,影響力比較大
廣播的話現在影響力很小,沒什麼發展前途了。呵呵。

總體來說除了部分省份和地區致力於大力發展傳媒集體外,其他地區都是本省小打小鬧。不思進取。

Ⅵ 各省市、各個地區應該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有哪些主要任務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之後,各地紛紛加快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與發展步伐。發展工業互聯網,網路體系是基礎,平台體系是關鍵,安全體系是保障。各省市、各地區應緊緊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全力推進七大任務:

1.夯實網路基礎

夯實工業互聯網的網路基礎,應圍繞網路改造升級、提速降費、標識解析,推進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IPv6、工業無源光網路(PON)、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路(TSN)等技術,改造工業企業內網;

第二,以IPv6、軟體定義網路(SDN)以及新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即5G技術),實現工業企業外網的升級改造;

第三,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圍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推動行業性二級接機點的建設與連接。

2.打造平台體系

第一,培育工業互聯網平台,以企業為主導,構建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實現多平台互聯互通。

第二,開展工業互聯網平台試驗驗證。支持產業聯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測試驗證平台,開展技術驗證與測試評估。

第三,推動、吸引企業上雲。鼓勵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產業集聚區落地,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的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

第四,培育工業APP,支持軟體企業、工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

3.加強產業支撐

要加強產業支撐,必須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品與解決方案供給能力:

第一,關鍵共性技術支撐。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工業互聯網核心關鍵技術、網路技術、融合應用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促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應用。

第二,系統解決方案支撐。圍繞智能感測器、工業軟體、工業網路設備、工業安全設備、標識解析等領域,推廣一批經濟實用的微服務化系統解決方案。

4.促進融合應用

融合創新工作應圍繞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兩大主體開展:

針對大型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在工業現場的應用;開展用於個性需求與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精準對接的規模化定製;

針對中小企業,實現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開展供需對接、集成供應鏈、產業電商、眾包眾籌等創新型應用。

5.完善生態體系

第一,構建創新體系: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資源,圍繞重大共性需求與行業需要,面向關鍵技術與平台需求,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第二,構建應用生態,鼓勵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面向製造業企業提供咨詢診斷、展示展覽、行業資訊、人才培訓、園企對接等增值服務。

第三,構建企業協同發展體系,以需求為導向,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中介型共享製造、眾創型共享製造、服務型需求共享製造、協同型共享製造等新型生產組織方式。

第四,構建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

6.強化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底線,必須切實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此外,各地區還應大力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推動標識解析系統安全、工業互聯網平台安全、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工業大數據安全等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開展安全咨詢、評估和認證等服務,提升整體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7.堅持開放合作

第一,加強地區乃至國際的企業協作,形成跨領域、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關系。

第二,建立政府、產業聯盟、企業等多層次溝通對話機制。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協同與合作,參與工業互聯網標准規范與國際規則的研討與制定。

Ⅶ 各地經濟如何有序推進

今年以來,在大協同、大發展理念指引下,京津冀三地始終堅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戰略核心、以高質量推進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為重點,凝神聚力謀發展,「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新格局逐步顯現。4月2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復,《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作為指導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基本依據,規劃綱要從空間布局、城市風貌、生態環境、產業選擇、交通網路、智慧新城等方面進行了科學部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自4月中旬發布以來,圍繞支持海南著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要求,中央統籌、部門支持、省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已正式建立,細化制定配套實施方案及「1+N」的政策體系也在逐步形成中。

Ⅷ 山東的主要產業是什麼

山東的主要產業:

一、農業:

山東耕地率屬全國最高省份,是中國的農業大省,農業增加值長期穩居中國各省第一位。山東不僅栽培植物、飼養畜禽品種資源豐富,而且可資利用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

山東省的糧食產量較高,糧食作物種植分夏、秋兩季。夏糧主要是冬小麥,秋糧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穀子、高粱和小雜糧。其中小麥、玉米、地瓜是山東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

二、工業

山東的工業發達,工業總產值及工業增加值據中國各省前三位,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較多,號稱「群象經濟」。此外由於山東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肉蛋奶的產地,因此在輕工業特別是紡織和食品工業相當發達。

重工業企業發展迅速,重點工礦業企業有齊魯石化、山東電力、山東鋼鐵、山東海化、勝利油田、兗礦集團、中國鋁業山東鋁廠、南山集團、晨鳴紙業等。

(8)各省產業鏈擴展閱讀:

山東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山東界於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山東省總面積15.71萬平方千米。

山東地勢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部是半島,西部及北部屬華北平原,中南部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

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貌,類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種類型;地跨淮河、黃河、海河、小清河和膠東五大水系。山東省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東

Ⅸ 2018年上半年各地經濟數據態勢如何

2018年8月9日報道,近日,各地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相繼出爐,勾勒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軌跡。

各地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經濟回升勢頭較好,一批經濟發展增長極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半年GDP超過萬億的省份達到16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兩個。

與此同時,一系列衡量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也陸續落地。在山西,嚴格規定了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一系列約束性指標;在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啟動實施。

Ⅹ 中國各省的主要產業

中國百佳產業集群名單(中國B2B研究中心注)

一、浙江省溫州鹿城區1、中國皮鞋產業集群2、中國打火機產業集群溫州龍灣區3、中國人造革產業集群瑞安市4、中國汽車摩托車配件產業集群5、中國休閑鞋產業集群蒼南縣6、中國印刷產業集群溫州甌海區7、中國鎖具產業集群樂清市8、中國中低壓電器產業集群永嘉縣9、中國拉鏈產業集群平陽縣10、中國塑編包裝產業集群嘉善縣11、中國木業及傢具產業集群海寧市12、中國皮革加工產業集群桐鄉市13、中國毛衫產業集群平湖市14、中國光機電產業集群海鹽縣15、中國緊固件產業集群湖州市吳興區16、中國童裝產業集群安吉縣17、中國竹加工產業集群杭州市蕭山區18、中國鋼結構產業集群桐廬縣19、中國制筆產業集群富陽市20、中國白板紙產業集群寧波市21、中國西服襯衣產業集群餘姚市22、中國模具產業集群慈溪市23、中國家用小電器產業集群寧海縣24、中國文具產業集群義烏市25、中國小商品產業集群東陽市26、中國木雕產業集群永康市27、中國五金產業集群諸暨市28、中國制襪產業集群玉環縣29、中國中低壓閥門產業集群台州市路橋區30、中國金屬固廢處理產業集群溫嶺市31、中國注塑鞋產業集群黃岩區32、中國塑料模具產業集群台州市33、中國縫紉機產業集群紹興縣34、中國輕紡產業集群嵊州市35、中國領帶產業集群舟山市36、中國漁業加工產業集群

二、廣東省深圳市37、中國通信電子產業集群廣州黃埔區38、中國日用消費品產業集群廣州市增城市39、中國牛仔服裝產業集群廣州市40、中國汽車製造產業集群廣州市番禺區41、中國珠寶首飾加工產業集群廣州市花都區42、中國皮具產業集群廣東汕頭市澄海區43、中國玩具禮品產業集群東莞市44、中國電子信息產品產業集群45、中國文化用品產業集群中山市46、中國燈具及燈飾產業集群47、中國機電產品產業集群佛山市順德區48、中國傢具產業集群49、中國家電產業集群佛山市南海區50、中國金屬加工產業集群51、中國紡織產業集群佛山市禪城區52、中國建築衛生陶瓷產業集群惠州市53、中國電子產品產業集群開平市54、中國水暖器材產業集群雲浮市55、中國石材加工產業集群江門市56、中國摩托車產業集群陽江市57、中國刀剪產業集群

三、江蘇省宜興市58、中國電線電纜產業集群59、中國工藝美術陶瓷產業集群江陰市60、中國精細紡織產業集群無錫市61、中國電子產業集群張家港市62、中國冶金及金屬加工產業集群崑山市63、中國筆記本電腦產業集群64、中國精密機械產業集群常熟市65、中國服裝產業集群太倉市66、中國潤滑油產業集群吳江市67、中國絲綢紡織產業集群興化市68、中國不銹鋼製品產業集群泰興市69、中國減速機產業集群靖江市70、中國船舶修造產業集群東海縣71、中國水晶產業集群南京市72、中國化學工業產業集群南通市73、中國家紡產業集群徐州市74、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四、福建省福州市75、中國顯示顯像產品產業集群廈門市76、中國商用電子產品產業集群晉江市77、中國休閑運動鞋產業集群石獅市78、中國休閑運動服裝產業集群漳州市79、中國休閑食品產業集群南平市80、中國林業加工產業集群

五、山東省青島市81、中國電子及家電產品產業集群煙台市82、中國葡萄酒產業集群壽光市83、中國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淄博市84、中國工藝玻璃產業集群德州市85、中國玻璃鋼產品產業集群

閱讀全文

與各省產業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