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一)主要特點。
德國模式,即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德國認為它實行的是宏觀控制的社會市場經濟,既反對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對把經濟統緊管死,而要將個人的自由創造和社會進步的原則結合起來。它既保障私人企業和私人財產的自由,又要使這些權利的實行給公眾帶來好處。在國家和市場的關繫上,它的原則是國家要盡可能少干預而只給予必要的干預。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起調節作用,並為市場運作規定總的框架。所以德國實行的社會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國家有所調節的市場經濟,以保證市場自由和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
(二)社會市場經濟的基礎。
凡是市場經濟能自行調節的,都應讓市場去解決。國家只是為市場的正常運作制定規則,並在市場失靈的地方進行干預。所以德國的社會市場經腿以市場為基礎的。
在德國,國家基本上不規定工資與物價,也不規定具體的生產指標。這些基本上都是靠市場供求關系自動決定的。但是德國農產品的價格不是通肺場形成的,而是由歐洲共同市場規定的,為此,政府每年要補貼幾十億馬克;德國鐵路和郵電的價格也是由聯邦政府規定的,發生虧損時由聯邦政府補貼。
由於競爭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因此,德國制定了《反限制競爭法》等一系列有關法律,並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即卡特爾局(實際上是反卡特爾局),禁止企業與企業就生產、價格、銷售、市場分割達成壟斷協定,禁止妨礙或破壞市場的企業兼並,禁止壟斷對外貿易,禁止其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組織或集團;鼓勵中小企業合作,積極參加競爭;保證企業有生產自由、經營自由、投資自由、僱工自由和勞資談判自由。企業間兼並或合作協議,凡有利於競爭的都可以進行,但必須得到卡特爾局的批准,違反者將受重罰。此外,德國還制定有《反對不正當競爭法》,嚴懲假廣告、缺斤少兩、假冒商標、以次充好等不正當行為,以保護競爭者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其他有關法律還有:《調整一般交易條件法》、《折扣法》、《附贈法》、《商標法》、《專利法》等。這些法律為市場的正常運行規定了准則。德國還對某些職業規定了進人市場的先決條件,如手工業者了零售商在開業前必須證明其職業知識。對衛生、法律咨詢、會計咨詢和稅收咨詢等部門,國家要求申請者經過專門培訓並有一定的年齡標准。
德國的工資基本上也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形成的,由勞資雙方自由談判,簽訂勞資協定。德國的勞資談判是集體進行的,一般由一個產業部門的工會聯合會和僱主聯合會分別代表雙方就工資增長幅度等問題,每年談判一次並簽訂協議。關於休假天數、解僱通知期限、加班費、獎金等問題,通常幾年簽訂一次協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採取中立態度,不加干預。
(三)宏觀經濟管理。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國家並不直接干預經濟過程本身,但並不是說國家沒有任何經濟計劃。德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經濟計劃,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這些計劃僅僅規定一些綜合性指標,對企業並沒有約束力,而要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來進行調節。如1974年到1975年的四個短期計劃中,聯邦政府共動用了1000億馬克來刺激經濟,對緩解這一時期的經濟衰退起了一定作用。再如當前改造東部地區的計劃,政府從1990年起每年在東部各州投人1000多億馬克,主要是改造鐵路、高速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並採取稅收優惠等辦法,吸引私人資本參與東部的改造。
(四)德國聯邦銀行的特殊作用。
(五)德國的企業組織制度。
2.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3. 德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在反思戰爭教訓的同時重建家園。有識之士認為,傳統的英美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模式,不能解決德國戰後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成為學界和政界的共同選擇。隨後,政府以貨幣改革為先導,將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和社會保障等通盤考慮,開始整個社會經濟體制的重塑和轉型。事實證明,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使德國遠離戰爭、實現長治久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聯邦德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時期,西德經濟先後超過法國和英國。這一模式也為國家統一後的經濟平穩過渡作出了重要貢獻。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將追求公平與公正作為一大宗旨。在完成從戰爭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型中,德國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分配製度上通過政府幹預以更好地克服收入和權力分配上的不公平。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為第三大經濟強國。
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儲量豐富外,原料和能源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產量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東南部有少量鈾礦。森林覆蓋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1/3。
德國農業發達,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占國土面積的一半。農業就業人數占國內就業總人數的2.4%。農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54%。主要農產品有穀物、馬鈴薯、甜菜、水果、葡萄酒、蔬菜等。
德國景色秀麗,旅遊業發達,每年接待大量國內外遊客,2003年旅遊入住人次共2.76億,其中國內遊客入住人次約2.98億,外國遊客約4100萬人次。
德國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是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路、水路和航空運輸全面發展,以公路為主,公路密度為世界之首。
德國工業部門比較齊全,水平較高,機械製造、汽車、化工、電子、鋼鐵為工業的支柱產業。
德國工業結構的特點是:
1.側重重工業
汽車、機械、化工、電氣等工業部門產值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服裝、鋼鐵、采礦、精密儀器、光學、航空航天工業也很發達。
2.外向型
國民經濟主要工業部門的產品一半以上銷往國外。
3.中小企業的作用舉足重輕
中小企業在德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德國政府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多方面給予大力扶持。
在德國,年營業額少於100萬歐元、雇員人數少於9人的為小企業,年營業額低於5000萬歐元、雇員少於500人的為中型企業。據波恩中小企業研究所公布的數字,全德國共有330多萬家中小企業,涉及工業、手工業、商業、旅遊、服務等行業。服務行業是中小企業大顯身手的地方,工業製造領域的中小企業也占著98%的比例,其中83%為家庭企業。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中小企業為德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作出巨大貢獻,是德國經濟的中堅力量。研究所的數字表明,德國中小企業營業稅占整個企業界的99.3%,提供大約70%的就業機會和82%的培訓機會。
德國非常注意培養人們自主創業的意識。政府和金融研究機構聯合在中學和大學開設創業課程,讓學生接觸和熟悉管理和經營知識,鼓勵開公司創業。德意志經濟研究所發起一項計劃,號召中學9年級以上的學生在學校指導下創建微型公司,這中小型公司同其他公司一樣被置於市場環境中運行。
為了扶持中小企業健康穩定地發展和壯大,政府對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為了消除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官僚作風,聯邦政府還採取措施優化行政管理程序,簡化公司注冊手續。
德國各級政府在扶持中小企業方面作了很多努力。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競爭日趨激烈,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更需要政府為其創造有利的國際競爭環境,以便把進入國際市場或獲得革新資金的障礙減到最小。在德國各地有1000多個經濟扶持組織,有國營的、私營的和公私聯營的。它們相當於政府與企業間媒介,通過提供信息、咨詢、培訓和項目基金等手段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幫助其掌握管理知識等。在資金方面,中小企業不僅會獲得啟動資金,現有的企業也會得到技術革新和發展資金。在獲得政府撥款方面,中小企業享有優惠待遇。
4.壟斷程度高
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占工業企業總數的2.5%,占工業就業人數的40%和營業額的一半以上。
4. 德國金融體系的現狀
德國是典型的銀行主導型國家,其銀行在金融體系中處於核心位置,而金融市場很不發達。由2001年的統計數據發現,股票市場總市值只佔GDP的24%,而銀行資產佔到GDP的152%。
德國的
商業銀行是全能銀行的代表。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是德國最大的三家銀行。這三家銀行為企業提供短期、長期貸款,證券承銷、財務咨詢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為個人提供儲蓄工具、消費信貸、保險產品、證券買賣等一系列產品與服務。三家銀行中,德意志銀行集團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另外兩家也都與保險公司結成戰略聯盟。
此外,德國還有一些特殊目的銀行,比如說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等。儲蓄銀行為收入低的人提供儲蓄工具和信用服務,其資金被用於提供抵押貸款、資助本地或區域性投資活動。只有市或轄區等地方政府才能創立儲蓄銀行,並為創立的儲蓄銀行提供擔保。儲蓄銀行體系在德國也是很大的,中央儲蓄銀行處於最上層,中間是中央儲蓄銀行所屬的12家地區性銀行,最下層是12家地區性銀行所屬的700家當地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是由存款者所有的互助組織,其成立初衷是為急需資金的工商企業提供幫助。信用合作銀行體系也由三個層次構成:1家中央銀行、3家地區性銀行和若幹家當地銀行。
在世界各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德國的公司治理是比較有特色的,它們大多數不是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公司董事會中有工會的代表,也就是說廣大職工可以在公司的重大決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金融類企業中也得到很好的體現。比如說,占銀行資產總額36%的儲蓄銀行就是為民眾服務,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信用合作銀行也如此。雖然世界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政策型金融機構,但其公司組織形式與德國是完全不同的。
德國的全能銀行制度得益於對銀行較少的監管。銀行不必建立附屬公司,甚至不必設置防火牆就可以直接承銷證券。銀行可以不受限制的代理保險業務,但要想經營保險業務就必須通過自己的附屬公司,並受到保險監督局的監管。只要投資於房地產和股票的帳面價值不超過銀行的負債,監管機構對其沒有限制,但銀行附屬公司的不動產投資不受該限制的影響。另外,銀行可以對非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非金融機構也可以持有銀行股份。可見,德國金融業的經營是相當自由的。
德國工人的養老金由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國家養老金與工作年限內的平均收入掛鉤,二者的替代率較高。個人養老金體系在德國是廣泛存在的,個人養老金計劃有一個統一的繳費率,並常常是確定收益型的。在公司層次上課稅是德國養老基金的特色。由於養老金帳面上的儲備可以享受特殊優惠,並且企業可以在免稅的情況下自由運用這部分積累起來的資金,因而企業幾乎將所有的資金都表現為養老金帳戶下儲備。為保證職工養老金的發放,養老金儲備的投資所得得到養老金擔保協會的擔保。德國養老金在家庭總資產中的比例是比較小的
5. 為什麼德國是金融最發達國家
德國金融業:轉穩健保守為咄咄逼人
[摘要]德國金融業的強大得益於德國一直以來沒有金融業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的約束,在美國等國家都在相當長時期內實行金融各業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的限制時,德國金融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構建多元化的金融帝國,經營著全能式的金融百貨大廈。經過百餘年來的精心構建,德國幾乎每一個金融企業都是超市經營模式,這令德國金融業遠遠優勝於其它國際同行。
在全球金融業購並潮愈掀愈高的熱流中,德國金融業一改百餘年的保守穩健作風,以超乎尋常的熱情姿態加盟其中,並以其歷經百餘年打下的強大而穩固的金融帝國根基而屢為勝者。在歐洲大陸的版圖上,德國金融業一直居於最領先的地位,甚至在全球同行中也獨占鰲頭,比如,安聯保險集團的保費收入在全球同業中名列第一、德意志銀行集團為歐洲最大的全能化銀行,在國際上位居三甲之中、德國健康保險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健康險公司等等。德意志銀行和德累斯登銀行及安聯的人員都會非常自豪地告訴記者,德國金融業的強大得益於德國一直以來沒有金融業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的約束,在美國等國家都在相當長時期內實行金融各業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的限制時,德國金融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構建多元化的金融帝國,經營著全能式的金融百貨大廈。經過百餘年來的精心構建,德國幾乎每一個金融企業都是超市經營模式,這令德國金融業遠遠優勝於其它國際同行。德國金融業的獨樹一幟與其一直實施的混業經營的寬松的金融政策有著莫大關系。可以說,政策為金融業提供了一個無邊的發展環境,金融業得以在其中伸展自如。集團帝國之中金融各業互相支援、互為資源的態勢,又快速促成了帝國的擴張。德國金融家是自由的舞者,揮灑之間沒有任何的縛手之礙。
德國金融家的自由度還在於其在構建全能化的金融帝國的同時,向其它各業自主滲透。在德國著名的企業股東中,都晃動著金融家的身影。
德國金融家們明白,作風必須因時而易,否則將被剔除出局。據采訪了解,現在很多德國金融企業的亞太區或更高層次的負責人都由美國人擔任,這些和任職德國金融業的美國人都曾在美國數一數二的金融機構中擔任要職。德國金融家們看中的就是這些美國人的精神和美國風格,以便與德國人原本積蓄百年余的作風互補,甚至沖淡德國風格。夯實基礎、穩中求快、以速度、財勢、智慧致勝、逼對手就範是德國金融業目前的作風。
在中國大陸,雖然感受到政策對外資金融業的「限速」,但德國金融業仍然持十分積極的態度。德意志銀行集團一位人士稱,雖然外資銀行業務清淡,但該行仍然在大陸開設了兩家分行和一個代表處,其北京代表處在1981年就成立了,這是最早進入中國大陸的首批外資銀行代表處之一。慕尼黑再保險公司也持同樣的態度,安聯則更「得寸進尺」,很有些「急進」之嫌。在獲得一張在中國大陸經營壽險業務的牌照,並與中國大眾保險公司在上海共同組建壽險公司後,安聯並不滿足於此,安聯又向中國保監會申請一張獨資在中國大陸經營產財的牌照。實際上,安聯早在獲得進入中國保險業牌照之前,早已涉足中國大型財產險項目的再保險。對於基礎和資產管理,安聯也已開始行動。德國金融業務實令其 「說得少做得多」。因此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德國金融業不太招人耳目,甚至頗有些「悄無聲息」之感。
然而,德國金融業正在做著戰略性結構調整和世紀改革,德意志銀行和德累斯登銀行都表示未來的發展重點將轉至投行業務,而不是目前仍佔大頭的商業銀行業務,因為投行才是真正的高利潤業務,並將為集團帶來綜合效益;戰略轉型兼之德國金融家們風格的大變,世界金融業甚至全球經濟將之傾注更多的心思。
http://www.wenlun.com/paperfree/other/28873.htm
6. 二戰歐美金融家為什麼要給德國經濟支援
起源於美國馬歇爾計劃。這項計劃最初是出於政治目的考量的,即意識形態的階專級斗爭。
戰後西屬方資本主義各國均需要重建,但是,啟動資金的來源卻得不到保障。有保障的就是蘇聯與美國。
蘇聯依靠其公有制的經濟基礎,重點放在國民經濟的重點,即工業上(農產品本來想依靠中國東北,但毛澤東斷然拒絕了),因此其對於資金的運作十分的強有力。
美國則因為戰爭發財,且本土工業並未遭受巨大破壞,有資金有技術。
如果此時,西歐諸國得不到資金啟動自己的國民經濟,那麼廣大工人農民就會傾向於共產主義的蘇聯,使得紅色政權在西歐諸國發展,這是丘吉爾等人所不願意看到的
7. 要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政策,經濟情況,社會情況,越詳細越好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這是德國戰爭前的准備工作,而開戰後,尤其是1944年之後的德國。經濟幾乎崩潰,勞動力大多死在戰場上。整個國家逼近崩潰的邊緣。當時的德國人幾乎是靠精神存活著。
8. 十九世紀德國社會福利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借鑒意義
在德國福利模式里,公司和企業的「共同決策」既是工會強大的表現,也是工會依靠集體談判制度提高其工資福利待遇的主要手段,這是德國式「工作福利」的主要特徵。但是,德國企業「共同決策」的法律地位在日本企業里則更多地表現為長期承諾和終身僱用,這是日本式「工作福利」的主要特徵。所以,就勞資合作與工人福利來說,雖然都與職業密切相聯,但在日本,企業很重要,在工人眼裡僱主是個大家長,而在德國,階級則更重要,在工人眼裡他們是兩個對立集團。
第一個啟發是,我國福利制度建設應該有個明確目標,否則,走一步看一步,就很容易走彎路。目前我國福利制度正處於立法密度最大的重要歷史關頭,《社會保險法》和《社會救助法》正在擬議中,待各項制度都建立起來,有了剛性,就難以調頭了,這就是日本的教訓。1973年石油危機使日本「福利元年」受挫,80年代英國撒切爾主義和里根經濟學在全球資本主義世界掀起的對福利制度的「革命運動」更使日本無所適從:一方面它要滿足國內的願望,應付國外的壓力,發展福利制度,另一方面,對福利制度「西化」的憂慮使它不得不採取措施以維持東亞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家庭中心主義特色;這一矛盾表現在福利政策上,就是福利支出膨脹與福利收縮的交替出現。
第二個啟發是,從這次世界經濟危機和日本的經驗教訓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選擇性模式應對經濟波動的彈性和適應性更大一些,並且這個模式更符合儒家傳統文化,也符合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當然剛才說過,支出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不大,關鍵問題還是應該選擇一個適合中國社會和國民長期利益的模式。選擇性模式的特點是繳費型的保險制度水平要適當,非繳費型的保障制度要花大力氣去建設,不能走偏,不能走樣,不能過高,在這方面要吸取日本的教訓。選擇性模式強調支出目標群體要瞄準。很顯然,普救性制度不太適合我國國情,因為它應對外部需求和經濟波動的能力較差。
這就是第三個啟發:社保制度建設和社保立法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越經濟發展水平。否則,有些立法將會欲速則不達。我覺得,我國2008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就有一些經驗教訓。韓國也曾有過類似的兩個教訓。一是韓國早在1963年就制訂了「醫療保險法」,但因種種原因,包括認識不統一和財力不足等原因,最終沒有實施,結果是在14年後的1977年才開始部分實施,又過了12年之後的1989年才全面實施。第二是1988年韓國開始實行國民年金制度時,實行的是較低的費率標准和較高的待遇水平的方案即「低費率—高待遇」的制度目標,後來由於始終處於收不抵支的狀態,加重了國家財政的負擔。經預測,這個制度到2036年時將出現赤字,到2047年基金將會枯竭,為此,韓國不得不在1998年和2007年兩次進行「年金法改革」,以調整費率標准和待遇水平。
9. 德國經濟那麼強,金融業卻那麼差,這是為什麼
網友1:首先聲明一點,德國金融業不差,其代表就是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歐洲僅次於倫敦和蘇黎世之後的第三大金融中心。
倫敦作為歐洲第一金融中心,有其歷史原因,再有就是其得天獨厚的經度因素。隨著英國退出歐盟,未來倫敦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會受到撼動!蘇黎世更多的是依賴於瑞士永久中立國的政治地位,金融管制寬松,造就了其金融業發達,但是瑞士經濟顯然不能和英、德同日而語!從最近的調查數據來看,倫敦和蘇黎世作為歐洲排名前兩位的金融中心,其影響力在走下坡路。
在歐盟統一使用歐元之後,歐洲中央銀行就設在法蘭克福,其前身是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如此得天獨厚的"心臟"位置決定了法蘭克福在金融中心中的地位。這座位於歐洲心臟的大都市,其優勢在於其發達的金融市場,在此次排名中,法蘭克福的金融市場排名居第6位。目前共有300多家德國和外國的銀行、金融機構駐扎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交易所之一,僅次於紐約和東京的交易所。
顯然,依託於德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德國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法蘭克福及德國金融業前景光明,上升勢頭明顯!
網友2:不是德國金融不強大,而是德國製造業更加強大。當今國際,英國還有什麼影響?美國的強大,藉助美元霸權和美軍以及比較強大的製造業。美國的強大表面是金融,也就是美元。但是支撐美元的美軍和美國科技才是根本。而英國單純玩金融,英軍不行,科技也越來越弱,製造業早就空心化了。而德國在歐洲其實是老大,靠的就是德國製造業。德軍是不行的,二戰失敗,德軍不行了。現在的國際影響力,除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就到德國了。其實德國已經比法國俄羅斯強大了。德國其實是僅此於美國和中國的存在。這一切靠的就是德國有很多機械設備,機電一體化設備,高端光學,大型裝備,美國都製造不了。
網友3:
金融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很多都是學的美國。美國可以靠美元金融收割全世界的羊毛,我們可以靠金融收割國內的羊毛,看看國內金融業和製造業的形式就行了,製造業快被吸血吸光了。而美國可以靠剪毛快速在次貸危機中恢復元氣。
日本當年被美國打的一敗塗地也是通過金融路線。像德國以堅實的製造業底子為基礎發展金融才是正道,金融就應該踏踏實實為製造業服務而不是寄生吸血,次貸危機以來德國幾乎不受任何影響就是靠的堅實製造業根基。
現在全世界經濟形勢都不好,就是80年代後全球發展金融業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