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看,第三產業有什麼重要性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101教育PPT的資源庫有這個問題的回答,可選擇PPT背景的軟體。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比重逐漸加大,成為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增長的源泉。人們的需求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提供服務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必將大幅度上升。同時,第三產業自身也在發生變化,其范圍在不斷擴大,增加了與信息產業相關的部門。原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促進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有利於拓展經濟活動領域,增加就業,擴大市場,改善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B. 說一下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問題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ndxxb-shkxb200505015
我國第三產業市場化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yjjfz/1169100.htm
京津冀經濟區服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http://www.sc.stats.gov.cn/stats_sc/jjpc/jjpcywtg/200606280061_1_0.doc
從經濟普查數據看我縣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C. 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
國家統計局2014年1月20日上午發布的2013年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GDP為568845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9684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262204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多出12520億元,增速快了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到了46.1%。據中國經濟網記者統計,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總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在增速方面,也是繼2008年以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再次超過第二產業。
2014年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消息顯示,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內需結構進一步改善。
當前,國內外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有多種不同觀點。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重點產業科技競爭力與發展潛力研究課題組通過對全國60個行業、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31個省區市,以及美國等6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表明,2013年我國人均GDP相當於美國40年前的水平,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相當於美國70年前的水平。第三產業擁有20萬億元左右的潛力,即使在第二產業增長減速的情況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能夠保持近中期經濟持續增長,且經濟總量有望超過美國,而要長期保持世界最大經濟體地位,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成為世界新的創新中心。
D. 中國三大產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啊
第二產業:市場化與開放程度提高正向效應大大超出預期
(一)「入世」後,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幅增加,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跨國公司
的重要製造業基地。
製造業在「入世」之前就是我國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也是引進外資最多的產業
。「入世」後,中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前八個月,我國加工
貿易出口達110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5%,加工貿易一躍而成為出口主導方
式。今年以來加工貿易的大幅度上升表明,西方國家一些加工製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
。其中,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機電行業出口增長最為明顯,1—9月份,我國
機電產品出口超過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30%,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
8%,外資企業是帶動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二)「入世」以來我國
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呈現三個特點。
第一,中國的出口結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出口的產品主
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前三個季度,勞動密
集型的輕工、紡織、消費類電子產品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即使是技術
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中國出口的產品也是以滿足工業化國家低端產品的需求為主,
同時還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第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製造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除少數關系國計民生
的行業(如國防軍工)外,基本上放開了所有的製造業領域。製造業對外開放的程度
,已超出了「入世」時的承諾和當初人們的預期。
第三,越是全球化特徵明顯的產業,其受「入世」的積極影響就越明顯,越是外
商直接投資多的行業,「入世」後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越快。中國與WTO成員實現
了「雙贏」。
第三產業:全面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密切關注經濟效應走向
2002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一批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法規和條例,「入世
」協議中的承諾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經濟運行中服務業全面開放的格局開始初步形成
。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呈現強勁增長,今年1至7月共吸收外資合同額77.7億
美元,同比增長26.5%,實際吸收外資59.3億美元,同比增長76.5%。
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商貿等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外資敞
開大門。
(1)銀行業————「入世」後,我國取消了外匯業務的地域、服務對象限制
,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范圍將由去年「入世」時的上海、深圳、天津、大連進
一步擴大到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等城市,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環境明顯
改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到今年9月底,外資銀行在華已有4
5家營業機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477.97億元,
其中貸款總額為385億元。
預計「入世」5年後,外資銀行外幣存款份額將佔15%,人民幣存款佔10%
;外幣貸款份額將佔20%—30%,人民幣貸款佔15%;中間業務可達50%。
「入世」10年後,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將接近1/3左右,需要關注對我國銀行業
的沖擊。
(2)保險業———「入世」以來,已有34家外資保險經營機構獲准在我國營
業,19個國家和地區的112家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14個城市設立了199個代
表處。據分析,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業務經營特點,一是在取得更多的壽險份額的同
時,占據中國目前的保險空白點。目前我國的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
工程保險等險種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很小,這些空白點或者不發達的領域可供外資運
作的空間很大,要關注外資保險在這些領域可能逐步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二是實行
集中性市場營銷戰略,加強對收入水平相對較高,金融意識相對較強的東部沿海地區
市場的開拓。三是爭取快速擠進再保險市場。
(3)證券業————從目前有關政府管理部門頒布的政策法規看,我國證券市
場第一步是形成「入世」協議框架下的證券業和基金業的開放;第二步是開放並購轉
讓市場,使外資通過國有股、法人股的收購間接進入國內證券市場;第三步是在條件
成熟時,通過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向外國機構投資者開
放A股市場。
「入世」後,外資證券類公司的競爭主要是鞏固傳統的中資企業境外上市業務;
全方位介入B股業務;爭奪財務顧問等A股一級市場的輔助性業務;通過中外合資證
券公司、中外合資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控股國內證券公司的大股東的方式滲透到中國的
A股二級市場業務。
(4)零售業————總體來看,「入世」前後我國分銷領域沒有明顯變化,目
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銷售總額,大約佔全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5%,對整個中國消
費品市場的影響很小。
中國開放分銷領域後,沒有出現外資大量進入的原因,首先世界零售市場普遍不
景氣,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外資零售企業對我國市場份額的影響。其次,我國現行的國
內零售市場開放政策已經超出了「入世」所作的承諾,政策上的突破要到「入世」
第二年後才逐步實施,影響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第三,近幾年我國呈買方市場
狀態,流通領域競爭激烈,流通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新的零售企業包括外商零售企
業在進入時大都比較謹慎。
(5)電信業————「入世」第一年,中國履行電信服務市場開放的承諾,開
放了14個城市的增值服務和移動服務,並對合資電信企業的成立條件、外商資質、
網路互聯、資源使用、網際結算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中國電信服務業的對外開放
格局初步形成。
由於中國電信業的漸進式開放和目前國內電信運營業的格局,因此外資進入中國
電信服務業的領域將主要集中在增值電信服務方面。目前無論是在面向商業用戶提供
的電子數據傳輸、信息管理查詢、在線數據處理、一站式全面解決方案等方面,還是
在面向居民用戶的寬頻網路服務、社區區域網、在線點播、遠程醫療和教育等領域,
我國企業都才剛剛起步,市場整體上處於拓荒時期。而根據有關承諾,外資進入這些
領域的最高比例可以達到50%,因此外資在這些增值電信服務市場上將具有廣闊的
發展空間。而在基礎電信或移動電信領域,由於對外資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因此單獨
建網的可行性很小。
E. 第三產業的發展措施
1.創造就業機會就要改善對中小企業、民營經濟、鄉鎮企業等的金融服務,大力推廣小額信貸,鼓勵創業和自謀職業。
2.明確個體、私營經濟是創造就業的一個最重要的渠道,解決其市場准入問題,並減輕稅費負擔。
3.研究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與擴大就業結合。現轉移支付的數額不小,但對落後地區的支持還是太少。
4.高度重視職業培訓工作,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的培訓。
5.一定要取消城鄉壁壘。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的城鄉關系,不合理的就業限制一定要取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6.對於第三產業在促進就業崗位增加上的作用問題,專家還有一些爭論,但總的看來,認為中國的第三產業還有一定的潛力可挖。有專家認為,中國第三產業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是缺信息、缺眼光、缺組織、缺老百姓的可支付能力。就如何發展生活服務業而言,解決的辦法是社會分工細化,創造新型的社區服務組織,找到更多的服務內容,發掘更多的就業崗位。對於老百姓支付能力太低這個制約第三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可以多學習國外類似的經驗,並積極進行探索。
7.如何使中國的教育體制對擴大就業產生積極的影響,專家們認為,關鍵在於教育如何與促進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擴招政策不要盲目,要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8.就業與失業統計體系的不完善,信息失真與傳遞不暢通,也是影響就業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專家們建議,要正確認識不同地區的就業形勢,對不同地區要制定不同的就業政策。
F. 林業建設的發展
2010年全國完成造林面積8884萬畝(59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5830萬畝(389萬公頃)、飛播造林298萬畝(20萬公頃)、新封山育林2757萬畝(184萬公頃)。林業重點工程完成造林5190萬畝(346萬公頃),佔全部造林面積的58.42%。分省區看,內蒙古造林面積超過1000萬畝,造林規模位居全國首位;雲南、陝西、遼寧、四川、山西、河北6省的造林面積都在400萬畝以上,以上7省區造林面積佔全國造林總面積的51.45%。
2010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2.09萬億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19.55%,保持較高增速,林業產業全面復甦,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7901億元、11123億元和188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7.8:53.2:9.0,結構進一步合理。
當前我國林業產業有三大優勢,第一,林業產業是綠色生態產業,隨著擴大內需的推進,農村購買力的提升,對林產品的需求將呈爆發式增長;第二,林業是重要的資源庫,我國林業有著豐富又寶貴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通過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將有更多的潛能被挖掘;第三,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手握林權的林農生產熱情被釋放,林權流轉為林業投資者提供了渠道。
我國林業建設行業發展勢頭良好,林業產業體系已初步建立,以資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為主體的產業鏈雛形已逐步形成。在政策扶持和市場規模化影響下,我國林業產業鏈條中的營林業、加工製造業和第三產業結構將進一步調整,上下游產業將進一步相互延伸和拓展。林業經濟總量持續提升、林業深加工產業快速發展、特色林業產業逐步形成成為我國林業建設發展的總體趨勢。
按照《林業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2)》,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將由2008年的l.44萬億元增加到2012年2.26萬億元,保持l2%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人造板產量穩定在1億立方米左右。2012年我國林產品國際貿易總量達到900億美元以上,其中出口增長基本恢復到2007年水平,出口總額達到或超過500億美元。人造板、木地板、傢具、木門等優勢產品繼續保持世界出口第一國地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木材及其製品的國內消費也在迅速增長,其中人造板、紙漿及紙張消費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20年,我國木材消費總量將提高到4.57-4.77億立方米,木材供應缺口將長期保持在1-1.5億立方米左右。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僅依靠進口和節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迫切需要立足國內,統籌安排好木材及林產品生產用地,提高森林經營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木材及林產品的需求。
工作重點
各地林業工作重點呈現兩大方向,其一是生態林業、園林綠化。將造林綠化與景觀改造相結合,重點推進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建設。
根據《中國林業建設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分析顯示,產業市場化、國有林場改革、森林生態補償機制、林業補貼制度等改革措施將陸續落地,增強林業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進一步加大生態綠化投資和建設力度,因地制宜選擇栽植苗木,抓實抓好各項工作,建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長效機制,推動我市林業工作再上新台階。同時,要做好生態綠化的規劃設計工作,高起點、高標准打造綠化精品工程,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G. 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沿用的是東方核算體系MPS,該體系的核心是對物質產品進行核算的。但隨著經濟發展,非物質產品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按照MPS體系核算,既不能全面反映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也不利於國際對比。進入八十年代中期,,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逐步由東方的MPS向西方的SNA核算體系過渡,客觀上要求我國要建立和加強第三產業統計。
我國第三產業統計建立於1985年。1986年,國家統計局首次正式公布了198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到1988年我國第三產業統計制度已基本形成。為了摸清第三產業的底數,為各級政府制定第三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提供依據,1993年國務院組織開展了首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並建立了周期性普查制度。同時為了實現向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全面轉軌,1993年國家統計局加大了對各專業統計制度方法的改革力度,推行了「7+1」套表,增加了財務統計的內容,建立了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一套表統計制度,以滿足計算GDP的需要。但由於基層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統計力量薄弱,難以保證數據質量,1997年國家取消了上述兩項制度,對這些行業的統計調查處於空白狀態。
在非普查年份,第三產業增加值依據相關專業的統計資料、普查年份的行業結構資料和有關部門的財務統計資料等來推算。
我區的第三產業統計工作與國家是同步開展的,並且我們在貫徹國家各項統計制度的基礎上,根據自治區政府的要求,於1998年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三產業快速調查,在快速調查的基礎上,於2000年建立了《服務業滾動統計調查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將現行統計中沒有覆蓋的第三產業行業按四年一個調查周期,每年調查幾個行業,針對不同的行業,採用全面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調查的指標是用於計算增加值的財務指標。該項制度的建立填補了我區第三產業部分行業統計的空白,為非普查年份計算第三產業增加值提供了基礎性的資料。
雖然我區第三產業統計工作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並且經過全區各級統計人員的辛勤勞動,第三產業統計數據在為各級政府宏觀管理和決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與自治區政府提出的加大對第三產業實施統計監控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影響統計數據質量的問題依然比較嚴重。目前在第三產業統計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第三產業中部分行業的統計制度不完善。表現為一是核算方法不完善,特別是對部分行業中核算基礎差的服務活動,沒有一套科學統一的核算方法,這也是造成GDP數據在地區之間不銜接的重要原因;二是統計指標不健全,統計分類粗。受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服務核算思想的影響,在我國的統計制度設計中,對物質生產部門的統計指標設置細而全,而對於非物質生產部門則比較粗。從第三產業內部看,也存在著不平衡的情況,如貿易餐飲業、房地產業的統計指標比較完整,其它行業僅對計算增加值的財務指標進行統計,而對於人員狀況、設備情況、提供的服務類別等都沒有反映,難以反映第三產業的全貌。三是調查時間不同步,交通業、批零貿易業、房地產業統計實行按月統計,其它行業則實行四年為一個調查周期的統計,且指標設計的粗細程度不同,口徑不一,很難進行加工匯總,不能按月、季提供完整的第三產業資料,影響了定期統計監測工作的開展。
2、第三產業單位財務核算基礎薄弱,嚴重影響了增加值的准確性。第三產業增加值的計算是以會計報表為基礎,由於第三產業涉及行業復雜,且新的行業不斷涌現,客觀上要求有相應的會計制度對其經營狀況進行管理、監督,由於其主辦單位的經濟成分各異,缺乏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因而沒有建立起正常的財務收支制度。從我區的實際情況看,第三產業單位多為一些經營規模小、人員少的中小企業,財務收支帳目不健全、不規范的現象十分普遍,,為開展調查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3、被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下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第三產業調查對象經濟結構復雜,利益主體呈多元化格局,受各自利益的驅使,被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大大下降,特別表現在對個體戶的調查中,為了偷稅、漏稅,個體戶瞞報、漏報的現象十分嚴重;另外部分企業也存在著「兩本帳」的問題,加大了搞准統計數據的難度。
4、統計力量薄弱,經費不足,嚴重製約著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的開展。第三產業調查單位數量眾多,遍布城鄉,沒有一支強有力的調查隊伍,難以收集到全面、准確的統計數據。而現實情況是從統計系統內部來說,從國家到地方各級均沒有獨立的第三產業統計機構,普查年份靠組建臨時機構,抽調各方面人員來完成;非普查年份,第三產業統計分散在各有關專業,沒有綜合協調機構,對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缺乏總體設計,長遠規劃。從人員情況看,旗縣統計局處於調查工作的第一線,而我區各旗縣從事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的人員平均僅有1-2人,且多兼職其他工作,面對如此眾多的被調查對象,統計人員力不從心,漏統、錯統現象很難避免。從外部來說,長期以來,部門統計在第三產業統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部門統計工作被削弱了,從第三產業各行業統計機構人員配備情況看,實行條管單位,如金融、保險、郵政系統等和政府各部門,一般都設置統計機構並配備專職統計人員,而第三產業的其它行業,則很難保證有機構和人員。另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調查經費不足,也嚴重困擾著統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H. 如何發展第三產業,具體措施有哪些
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復:制
一、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業的趕超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
三、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
四、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
五、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
六、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
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
八、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
九、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
十、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
I. 如何發展第三產業
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內業的趕超容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
三、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
四、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
五、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
六、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
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
八、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
九、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
十、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
J. 我國林業產業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林業產業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1701億元,同比增長985%。與此同時,林業產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木材、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傢具、木地板和經濟林等主要林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2007年全國木材產量達到6974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達到7365萬立方米,各類經濟林產量突破1億噸。二是林業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林業二三產業比重逐年提高,由2006年的442:488:70調整為431:482:87,林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三是傳統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新興產業增長強勁。森林食品、花卉竹藤、森林旅遊、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等產業快速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生物制葯等蓬勃興起。以森林旅遊為代表的林業第三產業產值達到10186億元,森林公園發展到2151處。四是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全國規模以上林業工業企業超過15萬家,產值佔到全國的70%以上,廣東、福建、浙江、山東、江蘇等五省林業產業總產值佔到全國的一半左右,龍頭企業培育初見成效,依託自然資源和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已逐步形成。五是林產品貿易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570億美元,同比增長211%,林業企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空前活躍,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日漸增強。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的一個林業產業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