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茶產業有發展前景嗎
一、 縱觀中國茶產業的現狀
綜觀中國茶產業與市場的全局,從茶資源、茶營銷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系列現狀來看。其運作與建設遠遠落後與國內外市場,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發展的障礙。面積第一、產量第二(現在是第一)、出口第三、創匯第四,品牌缺乏,這是目前中國茶業在世界茶行業界排行榜上的真實寫照。必須承認,我國是世界茶葉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強國。所以,未來打造和建設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牌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工程,是中國茶產業、茶企業走出去的方向和目標。如何讓中國茶產業擺脫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經營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二、目前中國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有名茶,無品牌。這是中國茶人心中一個永遠的痛。中國有2000個茶葉生產縣,名優茶眾多。但說的出的品牌茶卻屈指可數,就別提目前茶業界能叫得出的知名品牌抑或著名品牌了!
2.廠家多,品牌少。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字頭下屬12家省級茶葉公司中,只有4家有注冊商標的。全國生產加工茶葉企業有6.7萬家,只有近千家茶葉有注冊商標的,能稱得上品牌的幾乎沒有。
3.資源多,整合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對資源利用,產品定性、核心價值、品牌文化、品牌戰略等都需提前進行規劃。資源過度分散最為直接影響應是造成企業有效資源、管理成本的浪費。由於中國茶葉資源分散、生產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裝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當國外品牌茶葉的原料供應商。
4.行業混亂,競爭無序。目前整個中國茶行業內部的產品競爭由於全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茶葉價格定位標准,故現已演變成較混亂的、激烈的「價格大戰」。部分商家甚至違背行業規則,惡意攻擊競爭對手,消費者難辨真偽,購買假冒偽劣產品比比皆是,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重要是傷害了消費者對中國名茶的信心。
5.品牌概念模糊,品牌意識淡薄。何謂品牌?何謂品牌營銷、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傳播、品牌危機及品牌維權等。中國大多數茶企業家均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待整個行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服務理念及品牌知識的整體提升和培育。
三、中國茶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1.要尋找茶產業發展的藍海
從營銷角度來說,傳統茶是個紅海產業,現代茶是藍海產業,充滿無限的發展空間。茶葉發展基礎在傳統,而突破在現代。目前茶產業的發展態勢良好,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傳統茶的產業突破,核心問題在於市場運作,在於品牌建設。煙、酒、茶都是傳統的快速消費品。比較發展規模和認知度,就會發現,煙形成了國煙,酒形成了國酒,但是茶卻沒有形成國茶。雖然倡導茶為國飲,卻沒有形成讓國人都能普遍接受的、共同認知的茶葉品牌。像茅台酒、中華煙,大家都知道。但是茶葉是同宗不同命,同樣作為快消品,茶葉消費的地域性特別強。茶葉為什麼目前沒有形成全國的知名品牌?這主要是因為政府和企業的投入,以及消費者的期待沒有形成合力,最後造成資源分散。如果想做強做大,應該把各級政府的資源統一到一個平台上去,通過統一的運營渠道去做產品的市場精耕。
發展現代茶,必突破茶的沖飲方式,改變它的形態之後,給茶葉尋找新出路。一是關注相關學科的技術成果,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為茶葉服務。二是跳出茶葉研究茶葉,積極拓展茶葉的應用領域。把喝茶變為吃茶、玩茶、用茶等,將茶葉的功能性成分按抗氧化劑、抗輻射劑等進行開發,廣泛應用於日化、食品、保健品、紡織等領域。三是變「加工」茶葉為「製造」茶葉。按照「全價利用、跨界開發」的理念及目標消費群的特徵需求,進行茶產業優化突破技術研究與創新產品開發。
2、四個方面下功夫做精茶產業
浙江綠茶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下一步浙江綠茶將在穩定面積,穩定產量,提高品質與效益的思路基礎上,以打造浙江綠茶品牌為主線,以現代園區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充分利用人才、技術、文化和品牌的優勢,加快浙江綠茶發展。省農業廳將實施新一輪企業規劃,培育龍井、名優綠茶、早茶、浙北茶四個特色產業帶,通過提升茶葉基地加工技術,加強現代園區建設,搭建推廣平台,推進浙江綠茶產業化和現代化,促進我省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把茶葉這一富民產業做強做精,可以從四個方面下功夫:一、加強產業化要素優化組合。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培育,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主導產品的定位,這些方面要一一明確目標;二、加強目標市場體系的構建,進一步提高茶葉的附加值。拓展多渠道銷售方式,通過目標市場專賣專營、直銷體系構建等方式提高產品效益;三、加強推廣宣傳,重點打造松陽茶國家地理標志。通過地理標志的使用和管理,使松陽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更高;四、要充分運作好中國茶商大會。中國茶商大會是最具影響力的茶葉節會,建設和打造好茶葉節會品牌。
3、茶品牌應有更多文化內涵
中國茶宣傳比較喜歡利用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看得多了就發現故事比較同質化。茶文化如果要追根溯源,我們能在歷史上找根源的只有《茶經》。陸羽為了寫《茶經》,跋山涉水走了很多省份。所以信陽毛尖等很多茶葉宣傳都是把陸羽搬出來,這就使得茶文化很深。但是,各個地方的茶文化沒有區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竹葉青第一個在中國茶市邁出了做高端奢侈品的步伐,「與己論道,巔峰已隨心」的精神境界,是5000年中國文化積淀才孕育出的文化,竹葉青把茶的極致、優雅帶給了世人。竹葉青茶葉從《道德經》里找依據,在成都和北京建造了生活體驗館,把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運用到茶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上。「平常心,竹葉青」。許多人正是被這句看似平淡的話語打動,才認識了竹葉青,並將之作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恪守著。將品茶延伸為一種生活態度,重新詮釋茶文化的內涵,從清醇淡雅到平常心。成功的品牌文化,竹葉青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茶葉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文化是個大概念,有精神的層面,也有物質的層面。除了向歷史追根溯源外,它還可以往生活方式上去靠。比如松陽銀猴,「千年古縣,田園松陽」就是一個很好的點,因為松陽就是松古平原最大的盆地,周邊是高山,其實是桃花源。初中課本就有桃花源的描寫,我們就可以從「田園、桃花源」這些字眼去宣傳名優茶。通過意境描述,讓人喝到松陽銀猴,就能想到桃花源。
4.未來主攻五方面
茶產業要在未來主攻五方面:一、做好品牌培育和企業培育,全面推行一縣一品,加快全市區域品牌的建設;二、要進一步提高茶產業科技水平,注重科技隊伍建設,注重對外合作,加快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新工藝的運用,推進產業現代化;三、要加強產業營銷體系建設,做好茶葉展示展銷和推介,爭取全國主要大中城市有我們麗水茶葉的門店,國外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四、進一步做好產業延伸,用工業的理念改造傳統茶產業,引導工商資本來投資茶產業,實現茶葉從粗放產品向高端產品延伸,從粗級加工向深加工延伸,茶產業從傳統的農業產業向文化、旅遊產業延伸;五、加快推進標准化生產、茶廠的優化改造、產品的質量體系認證、行業的自律規范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確保茶葉的質量與安全。
㈡ 茶葉產業適宜區
以現有名優茶布局為基礎,結合茶葉種植適宜性、茶葉產品安全性和特色農業資源(如富硒土壤),以及產業發展潛力,開展綠色名優茶和富硒茶的發展區劃。
表8-1 浙江省糧油適宜性區劃
1.產區劃分
1)名優茶重點產區: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種植區和加工能力,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產品具有安全保障,具備名優茶種植的自然條件或區內已有名優茶產出,並具有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區域。
2)富硒茶開發區:具備天然富硒茶生長的地質環境前提,符合綠色農產品生產農業環境條件,具有開發前景的區域。
3)一般茶產業區:具備生產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環境要求和茶葉適生地質環境條件,但生產規模較小、生產基地相對分散、集聚效應和綜合產業化能力較弱的地區。
2.茶葉產業適宜性區劃
根據上述產業區劃分原則,全省共劃分出8個名優茶重點產區和7個富硒茶開發區。名優茶重點產區主要分布於浙西丘陵區、浙南洞宮山和浙東四明山、括蒼山等地區;富硒茶開發區分布於浙東沿海丘陵區和長興、諸暨、龍游等地(表8-2、表8-3)。
但須指出的是,由於全省大部分茶葉種植區未曾開展富Se土壤和富Se茶的調查而缺乏相應資料,本次富Se茶產業區劃僅局限於浙北平原區、浙東沿海丘陵平原區和浙中盆地區。但茶富硒狀況調查顯示,產自於其他地區的部分茶葉中Se含量也較高,如開化的龍頂茶Se含量高達0.548mg/kg,其含量已達到標注富Se食品的要求。浙江作為茶業大省,應加強特色茶專項調查,如浙江名茶含硒、鍺狀況調查,進一步提高浙江茶葉的品位。
㈢ 市場上的茶產業問題有哪些
作為茶的故鄉,我國茶葉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生產上更擁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地位,產內量規模常年位居容全球首位。據統計,全球每年茶葉產量約為600萬噸,超過四成產自中國。不過,我國茶葉產業一直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窘境,具體表現在生產加工、品牌建設、市場集中度等多個方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茶葉種植面積達到287萬公頃,種植規模位列全球第一。預計到2020年,茶園面積將穩定在4200萬畝左右。可以看到,我國茶葉種植面積一直在逐年增長。未來要在穩定茶園面積前提下,提高平均畝產量,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擺脫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困境。總的來說,茶葉產業長期看好,潛在消費人口巨大,未來仍有相當可觀的發展空間。
㈣ 茶業產業區布局綜合區劃
1.茶業發展前景
茶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六大保健食品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的傳播和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作為健康飲品的茶葉聲譽日增,茶將成為21世紀世界「第一大飲料」。其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內市場名優茶、禮品茶的消費比重逐年增加,而且茶葉消費向個性化、多元化發展趨勢明顯。農民收入增加及各地舉辦各種形式的茶生產技術培訓、茶文化活動,普及茶知識,帶動了茶葉消費的快速增加,其中名優綠茶、無公害茶、有機茶和烏龍茶市場看好,尤其是貨真價實的品牌茶和有機茶市場需求很大,供不應求,價格穩中有升;邊銷茶、紅茶消費趨於穩定,花茶消費量下降,大眾消費中的中低檔綠茶消費量會有一定的增加。茶飲料市場呈快速發展,國內多家企業開始生產茶多酚,茶葉深加工對綠茶原料需求增多,特別是茶多酚和茶食品業的發展,使綠茶需求增加。
二是國際市場出口潛力很大。茶葉是世界性飲料,飲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茶葉市場十分廣闊。目前,國際茶葉市場上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紅茶,但綠茶的保健功效明顯優於紅茶,全球綠茶消費量增長遠大於紅茶。我國綠茶和特種茶出口佔世界綠茶和特種茶貿易量的80%,價格處於壟斷地位。浙江省主要生產綠茶,約占茶葉總產量的80%,而且品質好,具有競爭優勢,對擴大全省綠茶出口是一個極好的機遇。
三是國家已經取消了茶葉出口經營權的審批,這給更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機會。從歐美和非洲市場的需求看,預計2005年全省茶葉出口將進一步增長,其中,珠茶出口勢頭強勁,紅茶出口將平穩發展,綠茶出口特別是有機綠茶和無公害綠茶出口潛力巨大。
加入WTO後,世界市場對我國茶葉,特別是綠茶出口全面開放,關稅減讓,有利於全省進一步擴大綠茶出口。但是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際茶葉貿易中「綠色壁壘」的日益森嚴,對茶葉安全衛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機茶的發展對浙江發揮茶業優勢,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擴大出口,實現茶葉生產的持續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2.茶業發展方向
充分發揮龍井茶的原產地保護優勢,重點扶持和發展龍井茶產業;加強名優茶開發,進一步優化品種、品質和品牌,推進茶葉產業升級,鞏固浙江省茶葉生產、加工、出口在國內的領先地位。主攻茶樹品種無性系改良,穩步推進良種化進程;改善茶葉生產環境,全面推廣茶葉無公害標准化生產技術;加強機采機制、茶葉精深加工等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設施完善的出口茶加工區域,推進企業的聯合,做大規模,做強品牌。
同時,積極引導茶葉消費,加大綠茶作為一種健康飲品的形象宣傳;立足於研製、開發新產品,加強品牌建設,增加茶葉的附加值。要加快質量和安全衛生體系建設,積極開發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確保茶葉質量安全,提高茶葉品質;提高茶葉生產組織化程度,推進產業化經營;對茶葉副產品進行深加工,激活和提升茶葉產業;制訂完善的茶葉標准,確保全省茶葉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
3.茶業產業區劃分
以現有名優茶布局為基礎,結合茶葉種植適宜性、茶葉產品安全性和特色農業資源(如富硒土壤)以及產業發展潛力,開展綠色名優茶和富硒茶的發展區劃。
1)名優茶重點產區: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種植區和加工能力,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產品具有安全保障,具備名優茶種植自然條件或區內已有名優茶產出,並具有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區域。
2)富硒茶開發區:具備天然富硒茶生長的地質環境前提,符合綠色農產品生產農業環境條件,具有開發前景的區域。
3)一般茶產業區:具備生產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環境要求和茶葉適生地質環境條件,由於受到生產規模的限制和生產基地相對分散、集聚效應和綜合產業化能力較弱的地區。
根據上述產區劃分原則,全省共設立了8個名優茶重點產區和7個富硒茶開發區。名優茶重點產區主要分布於浙西丘陵區、浙南洞宮山和浙東四明山、括蒼山等地區;富硒茶開發區分布於浙東沿海丘陵區和長興、諸暨、龍游等地(圖版Ⅸ-1和表9-1、表9-2)。
但須指出的是,由於全省大部分茶葉種植區未曾開展富硒土壤和富硒茶的調查,受調查區域和資料的限制,本次富硒茶產業區劃對象僅局限於浙北平原區、浙東沿海丘陵平原區和浙中盆地區。但茶富硒狀況調查顯示,產自於其他地區的部分茶葉中硒含量較高,如開化的龍頂茶硒含量高達0.548mg/kg,其含量足以達到標注富硒食品的要求。浙江作為茶業大省,應加強對茶的研究,開展特色茶的專項調查,如浙江名茶含硒、鍺狀況調查,以進一步提高浙江茶葉的品位。
㈤ 當前我國油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數十年來,我國油茶產業雖然在基地建設方面曾有過幾次大的發展過程,但全國油茶產業卻一直沒有發展壯大起來。綜合分析各方面原因,當前制約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
2、比較效益相對較低
3、高產優品種未得到大面積推廣
4、宣傳不到位
㈥ 推測導致隆林縣茶葉產業發展難有突破性發展的原因
是的,這個原因是非常大,還是好好的去考慮一下,這個原因非常大。
㈦ 茶產業怎麼更好的發展
茶葉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提高標准化為行業發展關鍵
茶葉是中國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市場;茶葉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既是農產品,也是工業產品,不僅可以就地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通過發展茶葉的加工,來增加農民收入。這幾年,南方主要產茶地區通過發展茶葉生產來提高農民收入,在一些重點產茶縣,茶葉收入佔到農民總收入的80%以上。
中國茶葉生產在品種分布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根據農業部2009-2015年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中國茶葉生產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四大區域。
茶葉產量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干毛茶葉產量預計達258萬噸,比上年增加17萬噸。在產量增加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提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此外,茶園面積穩中略增。預計全國茶園面積44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30萬畝。其中,湖北、貴州、陝西、江西等省分別增加23.6萬畝、21.5萬畝、19.3萬畝、15萬畝。
消費量方面,2017年中國茶葉消費量約為193萬噸,消費量穩步增長,預計到2018年中國茶葉消費量將超200萬噸。
我國茶葉發展痛點分析
我國茶葉的產量在增加,品質在提升,品牌在發展,新產品研發成為熱點,茶葉深加工和茶葉衍生品等多板塊輪番發力。但是生產和消費的地域特徵都過於明顯,主要表現為公共品牌很響,企業品牌沒有跟上,「有名茶、無名牌」的短板始終困擾著茶產業的發展。
我國茶葉市場集中度很低,企業技術水平不高,研發和創新能力比較落後,市場推廣引導能力弱。」王慶表示,盡管現在每個產茶大省都有一兩個大品牌,如華祥苑、巴馬、大益、涇渭等,但整體來看茶葉品牌過多,有的一個縣甚至就有上百個品牌,不利於行業發展。
政策有序推動茶葉發展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做大做強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後茶葉品牌將逐漸呈現兼並態勢,要讓企業品牌能夠跟得上,鼓勵企業品牌做大。這既要靠市場,也要靠政府有序推動。
標准化是整個中國茶葉的軟肋
標准化可以解決茶葉從種植、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系列問題,中國茶葉產品從安全質量、等級標准、理化指標等方面都應該是一致的。中國茶要發展,將來一定是標准化基礎上的工業化模式,向中外消費者講好中國茶的故事主要靠標准,這就需要打好文化牌,特別是科技牌。
從茶葉消費角度來講,市場還不夠規范,品牌要更注重口碑。茶葉流通協會每年評選誠信企業,今年還成立了中國茶葉產業集群品牌聯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品牌發展工作委員會,專門幫助會員協調解決品牌建設發展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茶企品牌效益、擴大茶業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茶葉消費市場穩步擴大,消費人群接近4.7億人,同時消費人口向低端化年輕化發展,茶葉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8年作為茶葉流通協會確定的「中國品牌年」,將重點圍繞「名牌、名企、名家、名區(縣)、名店」五項重點開展工作,著力打造一批知名茶葉品牌、知名企業,促進「茗」牌向名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