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鄭東新區產業發展方向!!!!
關於促進鄭東新區商貿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根據《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意見》(鄭政〔2009〕22號),發揮商貿流通業在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設「三化兩型」新城區,推進商貿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現就加快鄭東新區商貿業的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優化商業發展環境,塑造東區商業形象
2009-2011年,東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萬元,用於商業街區基礎設施配套、商圈宣傳等重點項目。
1、建立鄭東新區購物直通車,增加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和發車密度,緊密聯系各個商貿業項目,方便消費者到CBD商業步行街、寶龍城市廣場等商業項目的購物和旅遊。
2、合理設置重點商業街區如CBD商業步行街和寶龍城市廣場的停車泊位,加強行人和非機動車輛管理。
3、有效整合鄭東新區特色商業資源,提煉城市商業宣傳主題,加強高端媒體長效廣告宣傳,鼓勵各種媒體宣傳推廣鄭東新區商業服務信息,提升鄭東新區商業的輻射影響力。
4、積極吸引國家、省級部門或行業協會到鄭東新區舉辦各種形式的展會、商業論壇等活動,鼓勵結合經貿、旅遊、文化、體育等舉辦不同主題的購物節活動,鼓勵企業開展各種商業促銷活動。
5、策劃鄭東新區商業項目以及CBD商業圈的整體宣傳推廣計劃和分階段實施方案。政府牽頭、企業參與,進行全面市場推廣活動。
二、積極培育商貿服務業,加快發展便民服務業
1、大力培育重點商業。提升經營品味檔次。CBD商業步行街70%以上面積要自營,引入知名商家,對符合業態規劃的入駐商貿企業,對其所繳納稅收東區留成部分2009-2010年按照100%的比例進行獎勵,2011-2013年按照50%的比例進行獎勵。
2、推進實施標准化菜市場工程,建立完善農貿市場設置和管理體系,採取政府補貼、市場運作的方式進行標准化菜市場建設,力爭在兩年內新建標准化菜市場達到每萬人1000平方米的標准。
3、完善社區便民服務體系,以「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為主題,積極開展創建國家級、省級社區商業示範區活動。在建、新建社區要規劃預留商業網點建設空間,有針對性地根據入駐居民的需求特點和社區商業網點的建設要求,合理配置各種業態的商業網點,由管委會土地規劃局、商務局、社會事業局、工商局、執法局、房管局按有關規定加強管理。
4、加強商貿隊伍建設。重視商貿流通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激勵提高企業經營者素質。把商貿隊伍培訓納入政府創業素質工程,管委會每年安排1-2次商貿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商貿隊伍的綜合素質。
5、與本文件不一致的政策,以本文件為准。
鄭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關於促進投資和繁榮的若干意見
管委會各局(辦)、各有關單位:
㈡ 向日葵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有哪些
政策保障一般具有普惠性,若僅個別人從事很難,需要帶動周邊人員從事該行業。
㈢ 怎樣建立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保障機制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增加要素投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土地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土地制度創新在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降低用地成本等方面大有可為。我們要堅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切實發揮好土地在供給側改革中的要素作用。
著眼穩增長、調結構,努力實施「有保有控」的差別化用地政策。湖南剛剛由欠發達省份跨入中等發達省份,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促進「三量齊升」、推進「五化」同步發展,是現階段的中心任務。我們要按照全省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制定、落實好產業用地差別化政策,全力保障經濟中高速增長。一方面,圍繞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建設用地審批和供應,重點保障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網」建設和民生實事項目等方面的用地需求;重點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地,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另一方面,對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一律停止批地,廢除產能過剩行業的用地優惠政策,促進落後產能淘汰退出和企業兼並重組,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著眼降成本、補短板,積極探索精準化供地新機制。深入研究降低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用地成本問題,合理確定地價水平。試行個性化供地,特別是對新產業新業態用地,要根據具體情況細化用途後供地,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方式出讓,切實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全力服務全省精準扶貧工作:及時將重大項目和扶貧開發重點工程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要向扶貧開發重點縣傾斜,優先保障扶貧開發項目用地;支持湘西地區開展低丘緩坡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
著眼優增量、盤存量,大力推進集約化用地。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逐步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增加存量用地指標,倒逼用地方式和發展方式轉變。科學劃定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規模無序擴大,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開展全省去存量土地專項行動,加大對閑置土地的盤活再利用。進一步引導企業向開發園區集中,鼓勵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多層工業廠房,供中小企業進行多功能復合利用。圍繞去產能,加快「僵屍企業」分類有序處置,盤活企業存量土地,推進低效利用土地再開發。同時,將建設用地總量和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目標作為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的節地責任。
㈣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
(1)①圖14反映的是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同時反映出我國通訊產品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位置,有的產品在國際貿易和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②圖15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消耗帶動。
(2)發展戰略性新產業,有助於: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③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④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帶動相關產業的生產和消費。
(3)①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勇於實踐。②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尊重創新型人才,尊重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③文化創新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把繼承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機結合。④文化創新需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
(4)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教程中政府要:①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②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保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知識產權和安全;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履行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培養高端技術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③依法審慎行使權力,堅持科學、民主決策,自覺接受監督。
㈤ 如何提升產業增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
一、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集聚區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堅持科學規劃、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機制、積累機制、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創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項目調優經濟結構,以項目增強發展後勁,以項目壯大資源優勢。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抓住全面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城鄉統籌,實現互動發展,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統籌城鄉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切入點,著力推進「產業向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特色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做大做強戰略支撐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發展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擴張規模和提升層次,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做大做強廣播影視、出版傳媒等優勢產業,推動廣播影視集團化經營。重視文化經濟,扶持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文化園區建設。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原文化深厚底蘊,發揮文化遺產豐富的優勢,積極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根親文化影響力。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健全社會管理體系,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村級組織建設,提高管理轄區的能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推動經濟類、公益慈善類和社區社會組織優先發展,加強對新經濟組織、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管理引導。適時出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推進全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六、創新工作落實機制。要著力抓好「三力」,即增強凝聚力,保證執行力,提高創造力。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注重機制建設,把握謀劃設計、責任分工、推進實施、動態評估、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建立無縫對接、系統完整、運轉協調的落實機制,不斷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責任、信息傳遞反饋、行政效能監察、督查等機制,促使各級、各部門動起來、緊起來、嚴起來,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力倡導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產生的一線工作法。積極推行縣委權力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三公開」工作,切實把風氣搞正、把工作做實。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健全領導幹部問責制,重點解決落實不力的問題。
㈥ 產業園區面臨的新形勢 未來應該如何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常態化,在國際產業轉移、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產業園區的開發運營模式依然過於依賴土地紅利,缺乏產業經營能力,存在「重開發輕運營」問題。新的經濟形勢下,亟需園區從「租賃型」、「賣地型」向「管理型」、「投資型」轉變,由單純的土地運營向綜合的「產業開發」和「氛圍培育」轉變。
傳統產業園區的發展「重產業發展輕人居打造」、「重工業製造輕服務塑造」、「重土地開發輕氛圍營造」,導致產業園區人居環境缺失、商業服務業發展落後、創業氛圍顯著不足,人本主義嚴重缺乏。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專家指出,「產城融合」是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
㈦ 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應該實施哪些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引導和行業管理
(二)制定財政稅收扶持政策
(三)建立健全投融資保障機制
(四)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五)培育優勢核心企業
(六)完善新材料技術標准規范
(七)大力推進軍民結合
(八)加強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
(九)深化國際合作交流
㈧ 國家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的意義
1、健康產業是輻射來面廣自、吸納就業人數多、拉動消費作用大的復合型產業,具有拉動內需增長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
2、發展健康產業,可以增強群眾保健意識、防病意識,提高生活質量。
3、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質,提高健康服務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