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棚種植什麼效益好
北方資源豐富,成本低,有氣候優勢,菇質好,效益高,可以大力種植香菇、黑專木耳。
南方氣溫高,銀耳屬、蘑菇宜在老產區商品基地生產,新區不可盲目種植。
缺口品種重點種植!
夏季氣溫高,一般菇類不適應,因此市場上菇品缺口較大。而草菇、金福菇正值夏季長菇,市活價揚,南北省區可以大力發展。杏鮑菇、白靈菇為低溫型菇類,元旦、春節上市,成為熱銷貨,賣價高,可建立商品化基地,專業化生產。 珍稀菌種積極開發 羊肚菌、松茸、美味牛肝菌、雞縱菌、紅菇稱為不可多得的菇中「五奇珍」,國外暢銷,價格昂貴。目前主要以野生採集為主。要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突破人工栽培技術。榆蘑、大肥菇、大懷傘、蓋囊菌、虎奶菇、牛舌菌和長根菇等新興品種可小規模種植。 飽和品種控制種植 金針菇、平菇、鳳尾菇、毛木耳、大球蓋菇和雞腿蘑等容易栽培,發展超常,市場已飽和。全國各地平菇每公斤僅有1-1.2元,菇農效益低。此類品種應以所在地日消費量為依據,控制生產,防止過剩。 提醒:你可以到農科院去尋找一些新的品種,(幫助農科院試種,而且收益歸你,(但是要是沒人買也不行)
❷ 玉林市手機行業的產量有多少,每個牌子的佔比多少
本期玉林天氣良好,偶有雨水,葯市交易仍然處於淡季,市場客商稀少,貨源主要是以葯店、醫院配方用葯購銷為主,少見大貨走動。
草果市價又起,氣候乾旱對今年的產量影響較大,早期由於葯市淡季市場走動不暢其價格曾回落至36.5元(千克價,下同),近日隨著商家對其關注力度的增加,市場價持續攀升至42元,今年
草果的走勢起起落落,但總的來說市價走高是大勢所趨。
大茴產新開始,產地收購價比去年低,摺合乾果每件(30千克)不足200元,目前市場的行情仍然較為低迷,多商持觀望態度。
胖大海價格同樣處於低谷,走銷較慢,市價9~10元。
廣山柰價穩,市價在13.5~14.5元之間,走動平平。
佛手走平,一般統貨22~23元,較差的陳貨為12.5~13元。
巴戟天市場各規格不等價在10~16元之間。有商認為該品正處於低價有機會囤積,但是近年在地的巴戟天正是早年高價時大量發展種植的,正值產量較大之年,囤積為時尚早。
千斤撥近年來由於野生資料日益縮減,上市量遠遠供不足需,目前更呈顯緊市態,而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價格一再上揚,現又從去年11月的8~9元升為9.5~10元,續呈升勢。
香附子兩年時有供不足需的現象,價格一直堅挺。目前該品再度貨稀,其價從6~6.5元續升為6.2~6.8元。
千年健時逢用季,但貨少供不應求,價由4~5元漲為5~6元。
山豆根幾年來常呈短缺態勢,目前面市更少,價格節節拔高,又從6.5~7元攀升為7.5~8.5元。
❸ 沙河鄉的特色產業
按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廣大幹部群眾,緊緊圍繞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這個重點,結合縣委、政府建設「三條經濟帶」和「一體兩翼」產業發展目標,進一步深化鄉情認識、理清發展思路、優化產業結構,按照「黨建有亮點,經濟有發展,農民有增收」的總體要求,積極探索「一體兩會」聯動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四大支柱(蔗、茶、林、畜)產業,努力實現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雙贏」,為2020年人均收入達1萬元努力。
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讓農民得實惠,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圍繞龍頭企業做基地,圍繞市場抓產業的總體思路,對「蔗、茶、林、畜」四大支柱產業進行合理的布局和優化。
甘蔗產業上,沙河鄉是農業大鄉,甘蔗是沙河鄉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佔全縣甘蔗產量的38%,產值是1743萬元,佔全鄉總收入的31%,全鄉12個村委會(社區)有2個村委會是甘蔗專業村。甘蔗收入是農民所得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鄉內經濟支柱產業。2006年鄉黨委政府推廣良種良法,提高單產,提高含糖量,建成甘蔗基地4.3萬畝(其中甘蔗水澆地 1.9萬畝),產量13.55萬噸,產值達 2600萬元,比02年增1046萬元增長150%。
茶葉產業上,實施無公害高優生態茶園建設,提高品質,注重品牌效應,建成茶園1.9萬畝(其中高優生態茶園8836.3畝),2007年上半年採摘茶葉(鮮葉)1045噸,產值2640萬元,比02年增1500萬元增長114%。
林業產業上,山區重點發展竹子、泡核桃、生物葯材、草果等經濟林木,低海拔沿國道、沿小黑江一線,重點發展紫膠、膏桐等經濟作物。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發展紫膠基地9000多畝,竹材基地2.8萬畝,泡核桃1.49萬畝,草果1000畝,神衰果1100畝,膏桐5730畝,白花木瓜900畝,烤煙示範種植54畝。完成退耕還林 2.09萬畝,完成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全鄉區域化特色產業經濟逐步形成,農民從中得到更多實惠。
畜牧產業上,著力依靠科技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和抓好疫病防治,建立健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機制。先建成11個凍精供應點,完成大牲畜品種改良408胎,發展養殖大戶150 戶。06年大牲畜存欄 6743頭,生豬存欄 20412頭,家禽存欄 88765 只,畜牧業總產值達1306萬元比02年增946萬元,增長262%,畜牧業總產值佔全鄉經濟總收入的30%以上。2006年末全鄉經濟總收入達5574萬元,比02年增1788萬元,增長47%;農民人均純收入1296元,比02年增374元,增長40%。
❹ 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做法怎麼做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內容 一、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1.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糧食作物要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重點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鞏固主產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產,促進園藝作物增值增效。飼料作物要擴大種植面積,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大力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加快北方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形成以養帶種、牧林農復合、草果菜結合的種植結構。繼續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 2.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穩定生豬生產,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區域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產區轉移。加快品種改良,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全面振興奶業,重點支持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引導擴大生鮮乳消費,嚴格執行復原乳標識制度,培育國產優質品牌。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等內陸水域養殖規模,推動水產養殖減量增效。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和低窪鹽鹼地養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時限和區域,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
❺ 元陽縣的自然資源
2010年,元陽縣投資852.85萬元實施8996畝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全年共發放綜合補貼2366.53萬元,其中農資綜合直補1824.74萬元,良種補貼443.81萬元,農機具補貼97.977萬元,惠及全縣37萬農民。完成農業總產值95609萬元,增長6.03%;農村經濟總收入112934.14萬元,增長14.5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448元,比2009年增長13.54%;年末耕地面積371510畝,其中:水田168785畝,旱地202725畝。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7900畝,比2009年增長6.50%,其中:夏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5466畝,秋收糧豆播種面積461434畝,糧食總產量139105噸,增長1.51%;農民人均有糧341公斤,比2009年增加2公斤。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46017畝,下降8.18%,其中:油料22685畝,產量1550.4噸;甘蔗38092畝,產量153475.6噸;木薯65581畝,產量36461.4.9噸。茶葉產量716.5噸,園林水果產量18130.6噸;有熱帶、亞熱帶作物草果90668畝,其中年內新植4191畝,收獲面積43838畝,產量1771.5噸;橡膠12323畝,其中當年新增869畝,產量(按干膠計算)318噸。蔬菜種植面積44400畝,產量13230噸。年末生豬存欄309532頭,增長5.69%;大牲畜存欄96810頭,增長6.72%;羊存欄10484頭;家禽存欄8993521隻。全年肥豬出欄340698頭,增長10.19%;大牲畜出欄20021頭,增長22.44%;羊出欄5928頭;家禽出欄1171632隻;產禽肉1768噸、禽蛋1311噸;肉類總產量32916噸,同比增長12.72%;畜牧業總產值53757萬元,同比增長32.98%。
2010年,元陽縣營林任務7.2萬畝,年末共完成造林7.7萬畝(包括中低產林改造0.5萬畝)。其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3.5萬畝,即橡膠種植9300畝、杉木種植8400畝、桉樹種植2850畝、華山松種植3300畝、西南樺種植3600畝、板栗種植1400畝、油茶種植2960畝、草果種植3220畝;補植補造1萬畝;林業產業草果種植2000畝;擴大內需完成5000畝;核桃種植2萬畝;中低產林改造5000畝;全年實現林業總產值27029萬元;森林面積117203.8公頃,森林覆蓋率42.5%。 2010年末,元陽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40167萬元,比2009年增長 24.98%;貸款余額88048萬元,比2009年增長6.27%;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75294萬元,比2009年下降28.79%;信用社貸款余額49934萬元,比2009年增長11.69%。實現財產保險費收入1038萬元,比2009年年增長19.47%;財產保險費賠款支出597萬元,比2009年年增長12.01%。實現人壽保險費收入903.63萬元,比2009年年增長457.8%;人壽保險費賠款支出25.24萬元,比2009年年下降49.52%。
2010年末,元陽縣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740177人次,同比2009年增長16.19%,其中海外遊客38177人次,同比2009年增長28.49%;實現旅遊綜合總收入67037.51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25.73%。
❻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經濟發展
2011年,金平縣農業產值47239萬元,林業產值15216萬元,牧業產值30440萬元,漁業產值2735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20萬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10926.5萬元,比2010年增長16.79%,完成糧豆播種面積457849畝,產量達123016噸,完成蔬菜產量35342噸;完成水果產量348004噸,完成肉豬出欄28頭,肉牛出欄8715頭,肉羊出欄4756頭,完成家禽出欄234.54萬只,完成肉類總產量24646噸,其中:豬肉比2010年增長6.49%,禽肉比2010年增長5.03%。完成期末大牲畜存欄數為71810頭,期末生豬存欄數為254506頭,家禽存欄14.39萬只。
截止2011年,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土地資源36.22萬公頃,尚有可開發的土地6.3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6%,紅河南岸有極具開發潛力集中連片的熱區土地資源。海拔 800米以下的熱帶地區可種植各種熱帶經濟林果,如橡膠、柚木、龍眼、荔枝、腰果、芒果、柚子、香蕉、甘蔗、咖啡等;海拔800米以上地區可種植茶葉、草果、八角、花椒、核桃、杉木等。海拔1600米以上地區為苔蘚常綠雨林,盛產草果和多種葯材。
金平名特產品眾多,截止2010年,金平縣有草果面積6.8萬畝,也是草果產量最多的縣。金平香蕉種植歷史久遠,無公害香蕉也成為金平香蕉品牌。橡膠也是金平的一大產業,單株產量全國第一。金平民族醫葯獨樹一幟,僅常用葯物就達二三百種。民間醫葯因族而異,以瑤族草醫葯最為豐富,該瑤浴葯已在金平縣開發成功,並經衛生部門批准上市銷售。 2011年,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84808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8371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6932萬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36468萬元,實現利稅總額23637萬元,實現利潤總額14736萬元。
2011年,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0279萬元,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89347萬元,比2010年增長8.56%;農村投資59674萬元,比2010年增長217.45%;房地產開發投資11258萬元,比2010年增長59.15%。 2011年,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2462.2萬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7.83%。分城鄉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39445.1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8.89%;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3017.1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4.74%。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2450.8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1.83;零售業實現44345.9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8.46;住宿業實現1637.7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2.58;餐飲業實現4027.8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7.1。
2011年,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完成邊境貿易總額70210.6萬元,同期增長5.72%。其中:進口2423.3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7.44%;出口94.6萬元,同比2010年下降92.49%;邊民互市67787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7.45%。
2011年12月末,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285692萬元,比2011年年初增長24.72%。其中:儲蓄存款153510萬元,比2011年年初增長24.16%。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18772萬元,比201年年初增長13.54%。
2011年,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農民期內人均現金收入為2776元,同比2010年增26.18%;2011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56元,同比2010年增長20.11;人均有糧320公斤,與2010年持平。金平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59元,同比2010年增長18.93%;家庭人均總支出7936元,同比2010年增長27.1%。金平縣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2756元,同比2010年增長12.9%;年平均工資33067元,同比2010年增長12.88%。
❼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經濟發展
2008年,貢山縣第一產業完成2057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2.5%。
2013年,貢山縣農業收入3645萬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13.3%,占總收入33%。糧食分配總量1250.1萬公斤,比2012年同期增1.2%:草果獲豐收198.1171萬公斤,比2012年增45%,草果收入達1400萬元以上,人圴增收100多元;白山葯種植收入達60萬元以上,大棚蔬菜種植收入達200萬元。林業收入989萬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21.9%。牧業收入1457萬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25.7%。漁業收入165萬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29.9%。占總收入比重1.5%。 2008年,貢山縣第二產業完成2472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58.8%,完成工業總產值3185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59.6%。
2013年,貢山縣第二產業收入970萬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30.6%。 2008年,貢山縣第三產業完成3932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12.1%。
2008年,貢山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33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52.3%。地方財政收入533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36.3%。社會商品銷售總額完成4638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22.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元,同比2007年增長4.9%。
2013年,貢山縣第三產業收入1431萬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32.7%;其他收入2400萬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38.4%。
❽ 匹河怒族鄉的特色產業
匹河怒族鄉在穩糧增收的前提下,按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四個百萬」基地建設的總體方略,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配置,沿江一線以發展綠色產業和生豬快速育肥為重點,增加反季節蔬菜種植面積,優化第一產業,半山一帶以養殖山羊、種植經濟林為主,高山一帶以種植中草葯材,以草果、黃連、黨參等為主。積極圍繞「你發財,我發展」的原則,利用特有氣候條件和荒山荒坡資源,依靠科技,積極推進種植草果中草葯材,大力發展養殖專業戶和科技示範戶,切實抓好各種免疫病防治工作,狠抓畜種改良工程,畜牧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❾ 現在農業種植什麼前景好
農業是未來十年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國家政府也對農業項目進行了大力的扶持,比如有一下幾個:
一:懶人稻
越年再生糯稻俗稱「懶人稻」,不需每年播種、插秧,只需栽一次即可多年收割。最老的兩株「懶人稻」,已生長了28年。在西雙版納等陽光充足氣候良好的環境,一年可收獲二到三季,並且還具有抗倒伏的特性。「懶人稻」米顆粒較小,橢圓形,色白,口感好似東北米。口感軟糯,蛋白質含量較普通大米高。該品種目前已在西雙版納由山達農業進行推廣種植,現有種植面積達到3500餘畝,畝產在600公斤上下,比常規雜交稻略高。
【經濟效益】最近幾年「懶人稻」年產量20噸左右,除農民自己消費部分外,其餘大多被縣城居民收購作為禮物饋贈親友。其產品在四川、重慶等地方供不應求。懶人稻生長周期短,畝產量高,不需每年播種、插秧,只需栽一次即可多年收割。市場供不應求,是最省心的種植致富項目之一。
二:牧草玉米
玉米,一直以來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而牧草玉米卻不是糧食作物,是一種專門的飼料農作物。在重慶三峽農科院的玉米試驗種植基地里,有一片能長出「牧草」卻結不出玉米的玉米地,這是一種新型玉米品種,是最新培育的「牧草玉米」,專門當飼料用的,營養價值高,牲畜們喜歡吃。事實上牧草玉米其實也是要結玉米的,只是不像能吃的玉米那麼大,而是像一枝枝麥穗,玉米籽只作種子用。玉米為短日照作物,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
【經濟效益】飼料消費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費渠道,約占消費總量的70%左右。牧草玉米的誕生無疑是增加了玉米作為飼料消費的比重。牧草玉米一般是3月下種,6月就可以收獲第一次,若天氣條件好,還能多收獲兩次,有一定的再生性,其單次收獲的最高畝產能達到7噸以上。 牲畜們喜歡吃的營養價值高的飼料,有著成熟的消費渠道。並且有著極高的產量,是畝產最高的種植致富項目之一。
三:黃肉獼猴桃
「金艷」,長圓柱形,果大均勻,外形美觀,黃色果肉,細嫩多汁,味香甜,是國內首個受專利保護的黃肉型獼猴桃新品種,是全球優良黃果品種之一。單個重90克~140克,比起其他獼猴桃品種,其果實大小更勻稱,外形更光潔,商品率達75%,掛果後成熟時間長,具有極強的早果性、豐產性和耐貯藏性,在常溫下可貯藏兩個月,因此經濟效益更高。該品種適種於我國的中部、西南部地區和東南部地區。
【經濟效益】「金艷」果肉中VC含量是蘋果中含量的100倍以上,高出同類獼猴桃2倍,是名副其實的「維C之王」。而目前國際、國內市場對於獼猴桃的需求量都很大,因此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勻稱的果實、漂亮的外觀、美味的口感,並且營養價值極高。具有極強的早果性、豐產性和耐貯藏性,是最具市場前景的種植致富項目之一。
四:貢山草果
草果是常綠闊葉林下生長的一種重要經濟作物,屬姜料(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草果既是調味香料,又是常用的中葯材,具有燥濕溫中、除痰截瘧的功能。種植草果適應面積廣,受益時間長,省工省時,經濟價值又高。同時,發展草果產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增加農民收入,而且還可以保護常綠闊葉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為農業高產穩產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貢山草果香料含量達到0.83,是普通草果香料含量的兩倍以上。
【經濟效益】雲南的普拉底鄉其達村是一個典型的因草果而受益的行政村。全村6個村民小組,214戶農戶,家家戶戶種植草果,最少一家也種有4到5畝,種植80畝以上的有6戶。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2042元。每畝收益達6000元以上。 草果不但價格高,且市場需求量大,前景較好。不少地區加大政策力度扶持此項種植,是最生態的種植致富項目之一。
五:水生竹葉菜
竹葉菜學名為雍菜,是一種在水面上栽植的綠葉類蔬菜品種。該品種口感鮮嫩清甜,且營養豐富,富含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和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其中蛋白質含量比等量番茄高4倍,鈣含量更是高出12倍,各種維生素的含量遠勝於被譽為「百菜之王」的白菜,是一種營養豐富且具有一定消暑、解毒、生津、消炎等葯用價值的綠葉菜。
【經濟效益】種植水生竹葉菜1平方米成本為10元左右,每次每平方米可採收2.5公斤,每年可收獲5至6茬,以當前市場價格計算,每畝竹葉菜效益可達2.5萬元以上。 水生竹葉菜還具有投入成本少、市場效益高、管理簡便等特點。有著豐富的營養元素,是典型的投入少收益高的種植致富項目之一。
無論種植任何產品,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具體地域、環境、土質、水流量等情況判斷,還有一點最為重要,必須精心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