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對國家文化安全

文化產業對國家文化安全

發布時間:2021-02-06 16:01:55

❶ 如何維護我國文化安全

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種文化不被其他文化取代或同化,保持自身的獨特性、獨立性、完整性並不斷傳承和發展的狀態。國家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的主流文化體系沒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蝕和破壞,能夠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性,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擴大本國文化影響力。

具體而言,國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國家的文化特性得到保持,民族文化的價值得到尊重,文化資源與遺產得到保護,文化傳統得到傳承等諸多內容。國家文化安全也可分為價值觀念安全、語言文字安全、文化資源安全、風俗習慣安全、生活方式安全、文化人才安全等方面。國家文化安全是一種非傳統安全要素,與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民安全、國土安全等傳統安全要素共同構成國家安全體系。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文化傳播的形式、速度和力度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深入。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實力、科技優勢、營銷手段以及政治推動,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嚴重影響這些國家的文化安全。從實際情況看,中國是一些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目標,我國文化的發展正受到各種各樣的威脅和挑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非常艱巨。

比如,在意識形態領域,一些西方敵對勢力始終沒有放棄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動作頻繁;在文化交流領域,西方的文化產品(特別是影視產品和動漫遊戲)、語言文字、學術理論、節慶習俗等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主流價值觀、社會科學和生活方式等形成沖擊,文化霸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調「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要切實維護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關鍵是要靠文化建設。新形勢下,我們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此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在實踐中需要著力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文化創新能力建設。

文化的先進性是國家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而強大的文化創新能力則是保持文化先進性的基礎。一個國家的文化創新能力越強,文化越先進,其文化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應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大力推動文化創新。

2、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實力較弱,這是我國文化話語權不強、文化貿易逆差大、文化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的重要原因。應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鼓勵不同社會主體的資本向文化產業流動,迅速壯大文化產業,實現我國由文化資源大國向文化產業強國的轉變,讓我國的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經風雨、上檔次,逐步提高國際競爭力。

3、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重要任務,對於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應著眼於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召力,減少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誤讀、誤解和誤判,創新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

❷ 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胡惠林pdf微盤

❸ 論述文化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不少於1500字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
如果我們把由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組成的國家力量稱作「硬實力」的話,那麼通過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和文化創造等體現出來的國家力量就可以稱作國家的「軟實力」,而文化方面的國家軟實力就是「國家文化軟實力」.
當前,在一個仍然存在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世界上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內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經濟和國防等硬實力建設.同時,我們也要發揮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致力於文化軟實力建設.為此,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強億萬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在當前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提高國家軟實力,歸根到底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硬實力.
與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相比,文化作為國家的軟實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個民族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不僅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寶庫,也為人類文化增添了色彩;不僅為本民族所享用,也為其他民族所分享.一個文化創造力較強的民族,更容易贏得其他民族在觀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親近、行動上的支持.這種使其他民族尊重、親近和支持的能力,就是「文化軟實力」,而文化創造力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具體來說,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涉及三個方面,即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
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全方位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特別要重視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統籌協調.一方面,和平的國際環境是國內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和諧的國內社會是對外展示的最好形象.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提升我國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對外宣傳工作的最重要任務,是要把科學發展觀有關國內的「和諧發展」與國際的「和平發展」的豐富內容,准確有效地傳遞給外部世界.要讓盡可能多的人們理解,中國已經取得和將要取得的發展成果,不僅意味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而且意味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近幾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出訪的時候,身體力行地宣傳「和諧世界」理念中蘊涵的中華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會主義中國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形象,懇切表達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美好心願,為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的親和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重視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國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價值,如保障人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政治價值,公共服務、終身教育、生活質量、生態文明等社會文化價值.2008年北京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表達了各國人民共同心願.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的關鍵,是我們不僅在口頭上而且要在行動上把「和諧」、「共享」的理念當作外交政策和國內政策的共同理念,積極履行國際義務,認真執行國際規則.近幾年來,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簽署了多個公民權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國際公約,倡導並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同時為推動「南南合作」、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抵禦亞洲金融危機、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解決非洲國家債務問題、促進伊朗核危機和平解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貢獻.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不僅涉及國家行為,也涉及公民的個人行為.中國的科學家、藝術家、體育明星都是很有影響力的形象大使.中國遊客、留學生、商人、官員等在其他國家的言行舉止同樣也會被看作是中國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不僅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而且是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當務之急.
結合傳統智慧和現代文明,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這是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徑.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以包容性的特徵彰顯其全球性價值.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挖掘和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在國內進行教育傳授,去國外參與文明對話.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項迫切任務,是認真總結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這需要我們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資源,提煉中華民族在思考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群己關系、公私關系、義利關系、理欲關系、仁智關系等問題上的傳統智慧,總結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途徑和經驗,探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長遠之計,是不斷創造出體現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機的新作品、新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這不僅是對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普遍要求,而且也指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我們的學者、作家、藝術家能否不斷創造出文化精品,我們的企業、地區和文藝院團能否逐步形成一些國際知名的文化品牌,是衡量我們的民族文化是否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准.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在信息社會,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獨特魅力的文化內容,也取決於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強主流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同時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與管理,使之成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需要我們發揮多種力量的積極性,向中華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深度進軍.當前,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渠道豐富多樣.我們不僅要發揮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作用,而且要發揮民間團體和公民個人的作用;不僅要發揮文化單位和外宣部門的作用,而且要發揮旅遊、商貿、會展、教育、科研、體育、僑務等各個部門的作用.在對外文化宣傳中,我們也應該根據文化傳播的不同內容和不同對象選擇最為適合的傳播形式,使中華文化為世界上更多的人們了解、理解和認同.
推進文化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任務,也是文化多樣化背景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工作重點.
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雙重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物質生產領域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產領域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成長和發展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作為一種以文化為內容的現代產業,文化產業的拓展和提升則有助於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加強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了完成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雙重任務、實現提高硬實力和提高軟實力的雙重目標,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間和經濟動力.2005年年初,國務院發布《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一年以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地提出要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形成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黨的十七大進一步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創新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文化領域的創新,首要條件是形成一個使盡可能多的人們競相迸發創新智慧、使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
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實現文化產品的內容創新和文化生產的方式創新,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和擴大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是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發展重點.不僅要在以數字化、網路化為主的新的文化業態中實現創新,在傳統文化產業部門也要依靠現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市場轉型升級,實現內容、形式、管理、營銷等多方面的創新.
發展方式不僅影響國家的硬實力,而且影響國家的軟實力,而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對於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影響更值得重視.低級趣味、崇洋媚外的文化產品,即使在文化國際貿易中市場份額再大,經濟效益再好,也是對社會環境的污染,對國家形象的損害.以粗製濫造、無聊戲說甚至肆意褻瀆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代價來換取市場成功,更是對文化資源的浪費,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破壞.至於那些靠盜版、剽竊和低成本復制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文化產品,則不僅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更會妨礙我國相關產業未來的長遠發展,以至危及國家的文化安全.

❹ 文化對國家建設的作用是什麼

1、文化建設對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均有促進作用。

文化是軟實力,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在後工業社會時代,隨著服務、文化消費的愈益壯大,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以文化為背景的綜合國力競爭。加強文化建設可以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擴充我國競爭優勢和文化吸引力。

2、文化建設對於引導社會思潮,滿足人民需求具有直接功效。

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成為消費新的亮點和增長點,同時信仰迷茫、精神空虛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可以導引社會情緒,引領思想力量,分流精神壓力,增進國民福利,提高幸福感指數。

(4)文化產業對國家文化安全擴展閱讀:

文化建設的任務:

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並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為此中共中央開展了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❺ 文化對國家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文化是國家發展的原動力
以韓國影視和聲響作品為代表的「韓流」,近幾年正在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悄然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中國播出的韓國電視劇就有67部,播出316次,居外國電視劇之首。文化產品已成為韓國經濟的重要支柱。韓國如何將文化做成產業,成功的訣竅在哪裡?記者日前在漢城就此采訪了韓國文化觀光部藝術局局長白釴先生。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21世紀的社會,是以文化為基礎的知識社會,21世紀的競爭是以文化為基礎的智力競爭。任何國家,如想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勝出,都必須通過建設先進文化來增強國家發展的原動力。」聽了我們的來意,局長開宗明義地指出。他說,韓國政府和國民對文化的價值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較早。1971年韓國就頒布了文化藝術振興法。後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思維趨於單一,「向錢看」的思維模式一度盛行。這使人們更加意識到發展文化、提高國民素質的必要。從上世紀90年代起,韓國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有關振興文化的法律,其中包括1994年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法。韓國政府認為,文化對國民思想和國民素質的影響最大。

局長說,在統一認識的前提下,政府振興文化產業的做法是從法律、制度和財政等方面為文化創業提供條件。在法律方面,為文化企業創造一種寬松有序的競爭氛圍,鼓勵文化企業積極創作。我們的中期目標是要讓韓國的文化產品成為亞洲一流產品,韓國的卡通和IT產品要成為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在制度方面,建立一種有利於文化創業的機制,如對文化企業實行減免稅。在土地使用方面,優先考慮文化企業的發展需要。在法律監督方面,可適當放寬限制,以保障文化產品的創作自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對有害文化產品不管不問,其內容須由青少年保護委員會等專職機構審查。一旦發現問題,政府可限令糾正或阻止「問題產品」發行。在資金方面支持文化創業。韓國專門成立了文化產業振興基金,每年從政府預算中撥出500億韓元,用於支持民間的文化創業活動。迄今,該基金已向民間的文化創業活動提供了2500億韓元的支持。

韓國政府的原則是「選擇與集中」,即選擇有市場前景的項目,集中開發游戲軟體、電子卡通等高技術文化產品。不過,政府對文化創業活動的扶持標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需要不斷調整。一般來說,先由政府公布准備扶持的文化領域,文化企業可提出項目申請,經專家組審核通過後,才可得到資助。資助規模視項目和申請人的財力而定。目前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前對各類文化產品平均分配的「大鍋飯」狀況,對文化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政策引導作用。

局長指出,文化產業與屬於藝術范疇的芭蕾舞、交響樂、民族藝術等分屬不同領域。這些高雅藝術與國民生活和國民素質息息相關,政府的文化扶持政策,不能厚此薄彼。從韓國的情況看,政府對文化企業的扶持與對高雅藝術的扶持,大約是1∶1。這樣做很有必要,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原動力。現在全世界都在談改革,求發展。這種改革,首先要從文化開始,要從人們的觀念、意識開始。

局長最後表示,韓中兩國都有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兩國文化又互為補充,各有所長。他高度評價中國文化的潛在能量。如果韓中兩國能攜手協力,加強合作與交流,兩國文化將對東北亞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❻ 當今中國應當如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我們談文化安全,要冷靜反思、立足實際。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還很不充分,因此外來文化的盛行很難說是好萊塢大片和「韓流」等沖擊所導致的。由此可見,雖然敏銳地從一個角度來提出問題,居安思危構築「文化長城」,以防止「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出發點是好的,但隨著中國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這種種現象在整個中國文化現實中所佔的份額已經大為減弱了。從我們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更多地受到人們的喜愛,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娛樂和審美對象這一明顯的趨勢上看,只要我們苦練內功,提高自身文化產品的水平和吸引力,外來文化便不是威脅,相反倒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外來文化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文化產業和大眾文化。大眾文化與其說是一種文化創新,不如說是一種文化元素的重新整合,它的日常生活性和文化元素組合性,決定了其文化境界以社會底線欲求為滿足的「低位」狀態。但是,現代社會公共領域的大眾文化,又往往以弱勢、「草根」的文化姿態出現,並以一定程度的異質性、多元性與創造活力,顯示出一種反抗文化權力、追求文化自由的姿態。面對這種局面,我們如果僅僅防範,往往會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實際上是較難成功的。因此,我們在使用「文化安全」的概念時,不能片面地強調對立和防禦。

❼ 如何應對文化產業對外開放中的安全問題

守住自己的根本。

❽ 國家對待文化產業有哪些優惠政策

1、降低准入門檻

對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有了一些明確的政策規定。鼓勵民營資本、外資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特別是要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最終目的是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2、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比較大,也非常明確

現在中央財政和部分地區的地方財政都已經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中央財政要明顯增加專項資金的規模,主要工作是以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資本金注入等方式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這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細化。

3、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使其作為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對重點領域的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推動文化企業並購重組,推動文化資源的整合和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現在這個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成立,主要是由財政部採取注資的方式,吸收國有企業、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採取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

4、鼓勵上市融資

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主板、創業板進行上市融資,同時明確要求現在已經上市的文化企業要通過多種形式作為戰略投資者推動文化企業的並購重組。

5、明確提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

隨著文化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文化產業的影響面越來越大,但是現在發展文化產業當中所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人才的極其匱乏,特別是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極少。

下一步要通過引進、培訓甚至在高等院校設立專門的學院來加快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也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在國外吸引一些專門人才投身於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6,明確提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問題

文化產業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內容生產,內容生產必然會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大現有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的步伐。

7、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從「三個一批」來理解——做優做強一批,整合重組一批,停辦退出一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資源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

❾ 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分析為什麼要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為什麼要維護我國文化安全: 1.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國際國內形勢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哲學社會科學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2.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明顯增多。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國際戰略競爭更趨激烈,地區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環境惡化、流行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突出,各種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大大增加。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深刻變動,需要我們密切觀察、深入研究。 3.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隨著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各種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相互激盪、彼此碰撞,這一方面有利於學習借鑒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我們將長期面對西方在經濟、科技和文化傳播方面占優勢的壓力,意識形態領域滲透和反滲透的斗爭仍然十分尖銳復雜,維護中國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面臨新的挑戰。 4.中國國內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特徵更加明顯。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社會思想意識日益活躍,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主流思想輿論進一步鞏固的同時,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有所滋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輿論時有出現,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的任務更加繁重。 5.互聯網發展的大眾化、媒體化、數字化趨勢更加凸顯。隨著互聯網技術門檻的不斷降低,網民群體加速向普通大眾發展。互聯互動、即時傳播、共享共用的特徵,使互聯網的媒體功能日益凸顯。互聯網普及促進了社會各領域的數字化,「數字化生存」成為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如何積極利用、大力發展、科學管理互聯網,已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一、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1)西方利用一切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滲透(2)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受到嚴峻挑戰(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性受到沖擊 二、維護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對策 為了更好地壯大和弘揚中國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我們必須採取一系列戰略對策,構築起一道堅固的「國家文化安全萬里長城」。 (一)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就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必須旗幟鮮明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使多元的價值觀得到合理的調適,引導和規范人們的價值選擇,從而點燃人們萬眾一心、奮勇前進的希望之光,支撐起人們的精神世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樹立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觀 在傳統的安全觀中,國家安全主要指政治軍事安全。冷戰結束後,「綜合安全」的新安全觀逐步形成。在這其中,文化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日益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文化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既是我國當前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首要的是樹立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觀,不斷增強文化安全意識,著眼於全面增強國家「軟實力」,逐步打造國家文化安全體系。樹立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觀,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一方面要更進一步激發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意識,加強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進一步激發全民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禦文化帝國主義滲透的能力。這樣才能激發廣大人民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熱切參與,才能自覺抵禦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 (三)建立和完善我國文化預警系統與安全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研究員認為:「一個國家想要獲得外部世界的尊重,獲得安全,首先自身要有一個健康、開朗、向上、符合時代進取精神的體制,要不斷自我完善。」建立和完善我國文化安全預警系統與安全機制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也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 1.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 西方文化以產業形態的強行「市場准入」,構成了我國最大的文化安全問題,維系民族文化的紐帶在其劇烈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我國要從根本上擺脫這種困境.必須從整個國家戰略的高度,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實施文化產業政策的戰略性調整。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就是要在對中國文化產業基本國情廣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安全「紅線」,尤其是它的早期報警系統。啟動相應的國家機制,運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場的和經濟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對那些可能危及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進行鑒別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從而把可能對中國文化造成生存與發展危機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紅線之下。 2.實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戰略 全方位的文化安全戰略的實施,要以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為關鍵,以文化產業的安全為基礎,以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為根本,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動力。 3.加強法制建設,為國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我們要從維護國家利益的高度,借鑒國外保護民族文化和社會安全的立法經驗,制定適合中國特點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規。必須盡快制定和完善《國家文化安全法》和其他專業領域性的發展文化產業、解決文化危機問題的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 (四)提高文化創新能力,構建中國文化產業體系 1.堅持與時俱進,提高文化創新能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全球化所導致的文化競爭的加劇,使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這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性因素。尤其是當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擴張與滲透時,創新能力已構成了這些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創新能力,全面推進中國國家文化創新能力系統建設,也就自然地成為中國構築和規劃21世紀文化發展戰略和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的必然選擇。 2.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 同學分析感想:維護中國國家文化安全,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採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戰略對策,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已成為和平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進一步努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與世界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中華文化得到大力繼承和弘揚,不斷提高「走出去」的能力和實力,才能回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提出的嚴峻挑戰,國家文化才能真正安全,才能促進和實現中華文化的崛起。 組長:王雪燃(執筆.整理.查資料) 組員:田昕 (查閱資料.整理) 吳珊(查閱資料.分析) 李容翰文(查閱資料) 汪洋(查閱資料) 鄭心誠(查閱資料) 鄭典(查閱資料) 唐文欣(查閱資料)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對國家文化安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