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電子信息行業發展趨勢圖
這個太專業了,還是去問問調查數據的吧
2. 近年來電子信息技術發展有哪些進展
電子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電子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信息通訊技術(電信技術)專業則涉及信息的通訊、中轉和加工處理,其中信息通訊必須用到無線電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重要領域有數字信息處理、電子和光信息技術、高頻技術和通訊網路等。基於數字信息處理技術(數字技術)的重要性,電子計算機和電腦程序起了主導作用。自動化技術專業講述過程式控制制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包括所需的硬體和的製作和使用。自動化技術和傳導技術的問題的解決以系統理論和調節技術、測量技術、過程式控制制電腦和通訊技術等方法的運用為前提。微電子技術專業對於上述三個專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以上領域的經濟和技術開發倚賴於電路板、半導體元件和高復性集成轉換電路等內容的運用。目前就業的渠道主要有:網路的開發與設計,網路設備的研發,電子信息產品的設計,通信網路的維護與管理,信息系統集成等。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設計、應用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比如,做電子工程師,設計開發一些電子、通信器件;做工程師,設計開發與硬體相關的各種;做項目主管,策劃一些大的系統,這對經驗、
知識要求很高;還可以繼續進修成為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等
3.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哪些問題和不足
前瞻網摘要: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影響,轉型升級逐漸成為當前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的主題。對於企業而言,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
我國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第一大國,但是行業規模與實力並不成正比。從國際產業價值鏈分工來看,我國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且以生產組裝為主。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長期存在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受制於人等問題。在我國國民經濟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尤其艱巨。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顯示,受全球產業調整及部分主要行業衰退的負面影響,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在增加值、銷售產值、出口、投資等關鍵指標方面均呈現小幅波動和不斷下調的情形,未能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此外,成本的壓力與盈利水平的降低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2013年1-8月,全行業實現利潤1914億元,增長25.0%;全行業實現利潤率3.3%,低於去年年底0.8個百分點,低於工業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企業經營成本方面,1-8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成本51684億元,增長10.2%,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9.7元,高出工業平均水平近4元。
預計2013年第四季度,在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同比增速還將下調至11%左右。
二、電子信息製造企業轉型的方向:產業鏈延伸
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新特點將倒逼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褪去「世界工廠」的外衣,我國勞動力以及土地等要素優勢加速消失,產業轉移出現新態勢。一方面,我國傳統代工製造業逐漸向要素更加廉價的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
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發展模式會轉變。對於企業而言,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認為,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向,具體來看,主要縱向內涵式延伸、橫向外延式延伸兩種模式。
縱向延伸:從縱向上來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鏈主要由五個環節構成:研發設計廠商、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信息設備製造商、營銷商和消費者。企業在發展本行業的基礎上開發上下游工業,通過產業鏈的深化提高附加值。目前,國內很多彩電企業都加快向模組、面板、晶元、操作系統等領域的延伸和拓展,這些都將成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橫向延伸:簡單地說,橫向延伸就是實現多元化發展,在現有生產過程和產品基礎上向以外其他產業延伸。海爾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多元化戰略成功的典型。集團從一個生產冰箱的小企業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具有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這與企業所制定的多元化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未來幾年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和企業發展又處在一個新階段的關口。能否成功轉型,實現產業升級,將決定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長遠發展及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4. 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是什麼
一、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凸顯新特點
1、新的產業分工體系形成
產業分工進一步細化,開始向工序分工轉變。產業鏈和產品工序的作用日趨明顯,產業由梯次轉移向直接投資轉移。例如,由於SMT技術的發展,原來的整機廠板子都不再生產,而是開始投資研發,加大新機型組裝和銷售力度。
2、技術、品牌、資本、規模和市場份額的作用加大
市場、資金和技術的國際化使得國際競爭由資源、產品的競爭轉向技術、品牌、資本和市場份額的競爭,核心技術和品牌成為競爭的關鍵。電子信息產業的利潤主要取決於核心技術、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生產規模。中國2003年半導體產業的銷售總額僅為200億元,利潤只有3%;而跨國巨頭英特爾公司的銷售額超過2300億元,其利潤高達18%。就整機廠家來說,中國微波爐第一大戶格蘭仕由於依靠定牌加工(OEM),自身收益也只有3%~5%。
3、跨國公司主導地位突出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幾萬個跨國公司,但在各行業有影響的只有幾千個,主要以世界500強為主。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這些跨國公司的兼並之風席捲全球,主導競爭潮流已成定勢。2004年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為1.4萬億美元,而全球排名前40家電子企業的銷售額就達到1萬億美元,佔全行業的71.4%。
4、空間集聚效應增強
規模經濟和技術外溢效應導致產業在空間分布上高度集中,以產業鏈為基礎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已成為全球基本格局,按照產業鏈形成了許多產業基地。以前跨國公司都喜歡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而現在正向中國集聚。
5、柔性製造技術正在興起
隨著技術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個性化逐漸成為潮流,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點。為了適應多樣化、批量小、總量大的市場需求,柔性生產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從而使得滿足不同消費群要求的眾多產品應運而生。
6、電子及通信正處於重點技術轉型期
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成為主流。數字電視、第三代移動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等對未來發展影響重大的信息網路系統和技術日益成熟,並成為未來網路建設和業務發展的重點。在通訊領域,數字技術正在全面取代模擬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已開始由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轉變,數字電視廣播已在全球很多國家試播,數字音頻廣播也已進入商品化階段。
7、核心產業的作用日益重要
軟體、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電子材料和專用設備儀器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產業,其實力水平是決定一個國家電子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占據主導地位是由於他們掌握並壟斷著核心軟體和關鍵基礎元器件的設計和生產。
8、產品界限和產業界限日趨模糊
數字技術促進了音視頻、通信、計算機三大類產品間的互相融合。電信網、電視網和計算機網交叉經營、資源共享且相互滲透已是大勢所趨;計算機、手機、傳真機大量進入家庭,使消費類產品和投資類產品邊界模糊。數字化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PC和TV的融合,使家用電視機、計算機、通訊終端融為一體的信息家電出現。 9、產品本地化產銷形成氣候
出於開拓國際市場的需要,國際跨國公司都在大力促進本地化戰略,通過獨資、合作等方式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以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
5. 電子信息產業的在德國發展史
德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歷史悠久,基礎較好,在世界電子市場上曾與美國爭霸,稱雄一時。早在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當時,德國的電子技術尤其在理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工業方面,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西門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重要電氣壟斷企業。它們創建於上一世紀中期或後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不少技術成就,為德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0年代初,它們瓜分了國內市場,壟斷了德國電氣設備的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德國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軍用設備。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門子公司曾大量製造飛機、潛艇、導彈用的電氣設備和發射裝置。這時的電子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戰爭服務的。
隨著德國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德國電子工業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民用電子工業的發展,為軍用電工技術及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聯邦德國軍用電子工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曾被禁止研究和生產軍用電子產品,只能發展民用電子產品。但是在美國的扶植下,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設施迅速恢復和重建;損失巨大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如西門子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其資本日益集中,業務逐漸擴大,技術不斷創新。它們控制了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到1950年,整個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比戰前的1936年增長了兩倍。50年代,聯邦德國電子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達20.3%,在製造業中僅次於造船業(21.7%)。
1956年~1975年
1956年後,隨著聯邦德國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聯邦國防軍的建立,成立了一些軍用電子技術方面的研究機構,開始了軍用電子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工作。例如,1957年1月在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研究協會范圍內建立了高頻物理研究所,1963年建立了無線電和數學研究所,1967年建立了人機工程學研究所,1974年建立了數據處理和模型識別研究所以及光學研究所等。這些機構在軍用電子技術各專業領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
在此階段,聯邦國防軍裝備的軍用電子設備從國外采購逐步轉向國內生產,越來越多的企業承擔了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和生產工作,研製了大量性能先進、質量優異的軍用電子產品。在通信設備方面,西門子公司研製了FM12/800移動式無線電中繼系統等;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FM120/500無線電中繼系統等;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XT3000系列甚高頻和超高頻電台(裝備了『狂風』和『阿爾法』噴氣戰斗機)。在雷達技術方面,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飛行安全控制雷達、機載和艦載雷達、防空雷達;西門子公司研製了移動式多普勒雷達(MPDR);標准電氣洛倫茨公司研製了毫米波雷達等。在光學儀器方面,卡爾·蔡司公司、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等研製了各種測距儀、潛望鏡、紅外瞄準儀、夜視儀、熱成象設備等。在導航設備方面,好幾家公司研製了各種機載和車載導航設備和陀螺儀。此外,還研製了一些自動化作戰指揮、偵察和電子戰等方面的設備。
1975年到2009年2月為止
聯邦德國從70年代中期開始加快軍用電子設備的研製和生產,加強與國外的合作,實現了軍用電子產品的國產化。為了實現軍隊指揮自動化、現代化,發展了綜合軍用電子系統。例如,在這期間研製了「奧列斯特」(Onest)三坐標雷達、「萊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統;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ETM1800高頻數據機,E-1800通用接收機,西門子公司研製了CHR532/533高頻通信接收機、CHX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頻通信系統、CTM200微波中繼通信設備;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HF-850系列短波自適應/跳頻通信系統、XK403高頻收發信機等。聯邦德國研製的通信設備完全取代了美式裝備。已研製成阿德勒和阿雷斯兩種地炮火控系統,並開始實施軍民兩用的比格風(Bigfon)光纖通信工程,耗資149億馬克,以取代聯邦德國現有的電纜通信,以及研製陸軍防空偵察、指揮系統等。1984-1988年用於偵察、指揮設備和系統的研究和發展費用增長33%。
6. 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史不同時間節點 技術飛躍 重大影響人物
1.1計算機是人類數千年的追求,數千年的夢
1.2著名的抽象計算機模型——圖靈機
1.3康拉德·楚澤與世界上首台自由編程的計算機
1.4哈佛大學Mark1計算機
第2章早期電子計算機如雨後春筍
2.1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計算機ABC
2.2早期最大且功能最強的計算機ENIAC
2.3馮·諾伊曼的計算機存儲程序設想
2.4UNIVACⅠ計算機
2.5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IBM701計算機
2.6首台虛擬存儲器計算機Atlas
2.7中國早期電子計算機的研製
2.8PDP?11系列小型計算機的輝煌
2.9小型計算機的新星——Nova
第3章計算機公司相繼創建
3.120世紀50年代一批計算機公司相繼建立
3.2最早的軟體開發商之一:計算機科學公司(CSC)
3.3IBM的崛起和美國政府的反壟斷
3.4Intel公司的創業史
3.5惠普公司(HP)與矽谷
第4章新組件的推波助瀾
4.1威廉斯管(CRT)
4.2晶體管的發明
4.3華人科學家王安發明了磁芯存儲器
4.4集成電路的發明
4.5EIARS?232?C介面誕生
4.6滑鼠與「窗口」的對話
4.75英寸軟磁碟問世
4.8首塊微處理器晶元4004誕生
4.9IBM推出全球首台商品化的激光列印機
4.10費德里科·法金和Z80微處理器
4.11喬布斯開創了智能手機的新時代,由原來的諾基亞按鍵手機成了今天主流的觸屏。
7. 電子信息產業的基本簡介
電子信息產業是研製和生產電子設備及各種電子元件、器件、儀器、儀表的工業。是軍民結合型工業。由廣播電視設備、通信導航設備、雷達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電子專用設備等生產行業組成。
電子信息產業是在電子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加工工藝的改進,集成電路差不多每三年就更新一代;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光纖通信、數字化通信、衛星通信技術的興起,使電子工業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高技術產業。電子工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對軍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進了作戰指揮系統。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無線電通信成為軍事通信的基本手段,被稱作軍隊的「神經」系統。利用電子技術,通過由通信、雷達、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組成的指揮自動化系統,改變了傳統的通信、偵察和情報處理手段,大大提高了軍隊指揮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效能。改進了武器裝備系統。電子技術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現代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電子器件成了現代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技術是導彈、軍事衛星及其他高技術武器裝備制導和控制的核心,無論是戰略武器,還是戰術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電子技術有密切關系。使電子戰發展成為獨立的作戰手段。電子偵察、電子干擾、電子摧毀等形式的電子對抗,電子信息產業在現代戰爭中越來越重要。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201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突破十萬億元大關,達到11.0萬億元,增幅超過15%;其中,規模以上製造業實現收入84619億元,同比增長13.0%;軟體業實現收入25022億元(快報數據),比上年增長28.5%。
行業增速保持領先
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2%,高於同期工業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在全國41個工業行業中增速居第7位;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9.8%和20.9%,高於同期工業平均水平2.8和17.6個百分點,占工業總體比重分別達到9.4%和7.8%,比上年提高0.3和1.2個百分點。
(三)製造大國地位日益穩固
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個數超過5萬家,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企業1.87萬家,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3.8萬家。全年完成銷售收入總規模達到14萬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萬億元,同比增長9.8%;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體業務收入3.7萬億元,同比增長20.2%。我國共生產手機、微型計算機和彩色電視機16.3億部、3.5億台和1.4億台,分別增長6.8%、-0.8%和10.9%,佔全球出貨量比重均達半數以上;生產集成電路1015.5億塊,增長12.4%,增速比上年提高7.1個百分點。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至7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0.6%,領先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內資企業與小型企業活力增強,集成電路、導航儀器、可穿戴設備、大數據服務等新興領域加快成長,核心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但也應看到,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期,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削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品牌影響力不強、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等問題仍然突出。」工信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莫瑋透露,要繼續強化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促進融合發展。圍繞產業鏈促進融合配套發展,著力推動軟硬融合、製造與服務融合、網路與產品融合。實施智能硬體行動計劃,加快培育基於互聯網的融合性新產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產業發展不斷開辟空間。 從政府層面看,我國政府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內需措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機遇,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近期國務院出台10項措施促進經濟增長,2009年投資4萬億元擴大內需、央行出台8項措施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企業創造寬松的融資環境。同時,我國今年還3次提高出口退稅率,調整了3770項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其中大部分是機電產品和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對緩解出口企業的資金鏈緊張和減緩企業出口的壓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是各級政府、各部委為響應中央拉動內需的精神,積極出台相關具體措施,加大投資力度。
近期水利部新增200億元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鐵道部2009年計劃投資6000億元開展鐵路基本建設,到2010年將新增鐵路里程1萬公里、投資規模1萬億元;民航總局明年計劃投資2000億元開展機場新開工項目。
這些領域智能系統的建設,為我國軟體產業和信息化的推廣應用,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依據《電子信息產業行業分類注釋(2005-2006)》,電子信息產業包括雷達工業行業、通信設備工業行業、廣播電視設備工業行業、電子計算機工業行業、軟體產業、家用視聽設備工業行業、電子測量儀器工業行業、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工業行業、電子元件工業行業、電子器件工業行業、電子信息機電產品工業行業、電子信息產品專用材料工業行業,12個行業、產業,共46個門類。
8. 信息技術的發展史
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於20世紀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在南京建立「電信機械修造總廠」,主要生產軍用無線電收發報機,以後又組建了「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達研究所」等研究生產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電子工業的發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電訊總局,接管了官僚資本遺留下來的11個無線電企業,並與原革命根據地的無線電器材修配廠合並,恢復了生產。1950年10月,中國政務院決定在重工業部設立電信工業局。1963年,中國國家決定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專屬中國國防工業序列。這標志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成了獨立的工業部門。
198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中國的電子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軍民結合、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到9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已經能夠主要依靠國產電子元器件生產20多類、數千種整機設備以及各種元器件,許多精密復雜的產品達到了較高水平,並形成了雷達、通信導航、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專用設備等六大產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具有門類齊全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開發與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統工程科技攻關能力;基本能滿足戰略武器、航天技術、飛機與艦船、火炮控制和各種電子化指揮系統的需要;到2008年,電子信息產業所提供的產品都達到了較高技術水平,其中不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9. 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
東莞、長江三角洲、天津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模式三地發展模式特點在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地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很強的外資直接投資推動、政府間接培育、中央政策鼓勵大量引進外資,地方政府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特點。但不同區域由於地方發展歷史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呈現出較有代表性的三種模式。東莞衛星平台式集群模式。其特點:發展基礎來自對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接,「台灣接單(含研發和運籌),東莞生產,香港出口。最大的特點是,在更大范圍、更大規模上,更低成本地嫁接了台灣IT產業發展的模式,即透過企業間十分發達的網路化聯系實現靈活的生產協作,大中小企業合作,上下游聯動,形成了典型的衛星平台式集群結構。長江三角洲大、中企業聚集模式。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型於21世紀初,起步晚,但起點高,並以大中企業的聚集為主。發展機制可歸結為台灣產業界與電子信息業世界著名跨國公司戰略布局互動的結果。產業群的發展趨勢是,大型跨國公司逐漸成為集群的核心。特點是價值鏈分工以若干個大企業為核心,新企業的衍生多為基於這些大企業的縱向衍生,同時也伴有少量橫向衍生的模式。集群中輔助性企業都以這些大企業為核心進行衍生,在企業之間以市場交易的方式配置資源,在核心大企業之外存在大量輔助性企業,它們大多與某一大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成為其外圍。天津:單核狀集群模式。天津信息產業集群形成的直接動力是來自美、日、韓的跨國公司,產業群成長的根本動力是建立在供給與需求機制上的跨國公司與當地國有企業之間產業鏈的融合。產業群的形成使得天津信息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快於其他產業,並成為天津市的主導產業。天津的電子信息產業群呈現出明顯的單核狀結構特徵。產業群的單核企業為大型跨國公司。其中摩托羅拉、IG、三星、羅姆電子等跨國公司成為支撐產業發展的主導企業。
10.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
人工智慧(AI)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
在1955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種採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個程序在人工智慧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所採用的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於這個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討論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慧的名字才正式確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慧歷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
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慧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並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後,人工智慧的重點開始變為建立實用的能夠自行解決問題的系統,並要求系統有自學習能力。
在1957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了一個程序稱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對Wiener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並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
別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系統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建了表處理語言LISP,直到許多人工智慧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發展。
(10)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一、信息技術簡介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
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
二、社會功能
信息技術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率,而且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對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信息技術已引起傳統教育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計算機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遠程教育技術以及信息載體的多樣性,使學習者可以克服時空障礙,更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速度。
特別是藉助於互聯網的遠程教育,將開辟出通達全球的知識傳播通道,實現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傳授者之間的互相對話和交流,不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寬松的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遠程教育的發展將在傳統的教育領域引發一場革命,並促使人類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聯網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聯網擁有的600多個大型圖書館、400多個文獻庫和100萬個信息源,成為科研人員可以隨時進入並從中獲取最新科技動態的信息寶庫,大大節約查閱文獻的時間和費用。
信息網路為各種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過網路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