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化工行業的安全發展之路怎麼走
因化工企業布點分散,這些企業自然就成了潛伏在群眾身邊的「定時炸彈」,徹底摘除這些「定時炸彈」刻不容緩,《平陽縣化工行業安全發展規劃(2015-2020》的編制顯得尤為重要。
「十三五」期間,對化工行業安全發展作了如下規劃:
一是規劃建設2處化工集聚區,用於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搬遷需要;
二是規劃建設4個化工倉儲基地,分片區滿足輻射地區儲存需求;
三是明確區外暫保留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經營帶倉儲企業,規劃期內暫保留若干具備一定生產規模、企業內部安全條件及周邊安全環境相對較好的區外企業,共有11家企業;
四是對油漆油墨零售和氰化物經營作了規定。
制訂《規劃》從本質安全規劃、集聚區重點配套設施規劃、防災規劃、防外來侵襲規劃、職業危害防治規劃及安全教育、培訓規劃等6個角度提出了防控措施,並要求完善應急配置,主要做好救援力量和應急物資、化工集聚區內氣防點的建設、應急隊伍的建設和危險化學品事故急救點設置等4個方面,提高化工行業的本質安全和事故應急救援能力。
化工行業安全發展規劃:指實現化工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化工園區和集聚區更加規范、法規標准建設更加完善、危險源多而散的局面明顯改善,安全風險進一步降低,本質安全度有效提升的發展計劃。
❷ 國家規定,今後新建化工企業均要求進化工園區,請問化工園區的規劃建設該注意哪些
新建園區的總體發展規劃必須由有專業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編制,規劃內容應包括園區的產業定位、產業鏈構成,公用工程、港口、道路、物流、通訊、環保等基礎設施以及園區組織和管理機構。
園區規劃要強調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科學性,就是要對國家的產業政策、行業的發展方向、園區的准確定位進行總體把握,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揚長避短,遠近結合,既要有近期建設目標,也要有遠期發展空間。
可操作性,就是規劃要規范可行。要遵循園區發展的規律,根據對優劣勢的分析,科學定位,分步實施。對園區的各個發展階段都要有具體的目標和切實的措施,要選中切入點,方案要落實,切不可不負責任地泛泛空談。
前瞻性,就是規劃要起點高,視野寬,縱深長,有超前性。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應與國際接軌,把國際和國內的發展情況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當然,規劃也要與時俱進,針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及時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
成功的開發區主要有:上海化學工業區、南京化學工業園區、江蘇常熟國際氟化工園區、蘇州經濟新區、江蘇張家港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浙江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寧波化學工業園區、天津南港開發區、福建泉港石油化工區、廣東大亞灣開發區石化工業區(惠州)、四川西部化工城(瀘州)、廣東茂名石化工業區、廣東珠海石化工業區、北京精細化工園區、山東青島石化工業園、河北滄州臨港化學工業園區、深圳精細化工園區,等等。
近日看到一期《項目管理》雜志,該期主題內容就是「化工園區」,雜志從多個角度匯集了多位專家國內、外化工園區的建設經驗、規劃等方面介紹,對你們園區規劃應該會有幫助,(可以發郵件或者傳真給《項目管理》的編輯部索取免費雜志。)可以到郵箱[email protected]索取免費雜志。
該期主題有:
1、我國化工園區的建設和發展
2、循環經濟在化工園區規劃中的應用
3、化工園區循環經濟建設模式與啟示
4、世界化工園區的成功之路
5、上海化工園區案例
6、南京化工園區案例
❸ 煤化工發展規劃存在哪些需要迫切解決的資源環境問題
同石油化工相比,煤化工的污染其實更大。第一、廢水排放問題。因為煤化工在造氣的過程中,以及各工段循環冷卻的過程中是需要水的,以及需要水排放的。所以這方面的問題還是要給予重視。不過現在的煤化工企業都備有污水處理設施;第二、廢氣的問題。煤的硫份比石油要高很多,煤的硫份太高,會產生部分SO2、NOx等氣體污染物排放。廢氣的減排是一污染環節;第三,固體廢物的排放。這個是煤化工到現在為止最頭疼的問題了,煤化工在造氣的過程中會產生固體廢渣的。造氣渣,還有脫硫產生的脫硫渣。這些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現在廢渣的處理普遍都是填埋,進入渣場。固廢的利用沒有太好的一個辦法。
❹ 浙江省十二五規劃全文
海正化工算是台州知名企業了。
2010年9月4~5日,海正化工 「十二五」發展規劃論證會在杭州浙江賓館舉行。浙江省經信委組織中國工程院、農業部農葯檢定所、工信部、中化化工科學技術研究總院、中國農葯工業協會、沈陽化工研究院、上海農葯研究所、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省農葯檢定所等單位專家對《海正化工「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行認真評審,在提出多項修改意見後一致同意通過論證。台州市經委領導,公司董事長白驊以及海正化工各位董事也參加了論證會。
海正化工「十二五」規劃立足企業實際,結合國內外農葯行業發展趨勢,提出「十二五」期間企業的發展定位:以農化為主營業務,拓展醫葯產業領域,著力培育以生物酶技術為特色的現代化工企業。與會專家認為,定位準確、思路清晰,符合企業實際。
「規劃」提出總體發展思路:以「酶化工」為特色,創海正綠色農化產品品牌,同心多元化發展。與會專家認為應充分發揮海正集團在生物合成技術、酶催化技術與化學合成技術有機結合的特色優勢,優化產品結構和重點,把企業做強做大。
「規劃」論證的同時,專家們認為,結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和規劃,基於公司總部所在地規劃功能的調整,支持在外沙區塊調整建設農葯制劑中心,著眼於盤活存量,集團產業協同,南京基地發展定位於醫葯等綠色產品的生產,規劃提出盡快落實農葯原葯和中間體新的生產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公司將根據專家意見,不斷完善規劃編制,還就規劃進行逐一的細化落實,並貫徹到發展戰略中,使規劃更加切合實際,更加貼近未來發展主題。
碩士待遇肯定很優厚。 羨慕啊。。
台州的經濟在浙江算是前5的。樓主放心去吧。
❺ 鹽化工產業發展研究論文
相關資料:
中國工業鹽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和問題
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例如食用鹽;同時又是基礎工業、特別是化學工業(燒鹼和純鹼)的原料,例如工業鹽。對於後者,中國歷來重視其管理。建國以後,一直實行計劃管理體制。1990年國務院頒布了《鹽業管理條例》;1994年頒布了《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1996年頒布了《食鹽專營辦法》。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工業鹽能不能放開?工業鹽管理體制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是繼續實行計劃管理體制,還是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
一
在中國,中央政府對鹽實行官營專賣自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那時起,鹽稅一直是官方聚斂民財、充實國力的支柱稅種。鹽的專賣就是建立在食鹽專營基礎上的。鹽之所以重要,一是人的生存離不開鹽;二是鹽稅是當時的支柱稅種。
歷史上鹽的主要用途是食用。中國建國初期的1950年,食鹽占總產鹽量的88.9%,工業鹽僅佔6.2%。1987年工業用鹽量已超過食用鹽量。1992年工業用鹽已達1458萬噸,占總產鹽量的63%。到1994年,僅燒鹼、純鹼行業用鹽就占總產鹽量的66.7%,食鹽僅佔25%。隨著中國工業的發展,鹽的用途在構成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國家工商業的發展也使鹽稅不再是支柱稅種。
按既有法規,鹽的生產經營實行計劃管理,生產納入國家統一計劃,無論是國有鹽場還是集體鹽場,所產的鹽都必須交鹽業公司銷售,私營企業和個人禁止辦鹽場,鹽價由國家物價主管部門統一制定。
對鹽業的計劃管理是通過輕工部門,具體由中國鹽業總公司實施,即中國鹽業總公司及各地的鹽務管理局(或鹽業公司)代表政府行使鹽政管理職能。同時它又是一個企業(地方為鹽業公司或鹽務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負責鹽的經營與流通。它掌握著鹽政執法權,負責研究和提出有關政策、法規,實施鹽政管理,對鹽的生產、銷售、運輸進行監管;同時,它又掌握著制鹽企業的經營權,鹽銷往哪裡,銷售給誰,都由它說了算。
鹽場沒有經營自主權,不能銷售,不能結算,只管生產。鹽場不知道鹽銷給了誰,不知道售價多少,更不知道收回多少貨款。有的雖然實行鹽鹼直供,鹽場只能按計劃調撥,企業間不能直接結算,必須到鹽業公司結算。
用鹽企業必須按鹽業管理部門規定的渠道、結算價格和計劃去采購;鹽的生產企業凡是不按計劃生產、銷售的鹽都按私鹽查處;鹽的運輸實行准運證和准運章制度,由鹽業管理部門核發。
鹽價的構成較為復雜。1994年12月鹽價改革前,工業鹽的價格有出場(廠)價、分配價、批發價、零售價四種形式。分配價中含:出場(廠)價(鹽場可得到的貨款)、鹽業發展基金、鹽稅、中央平衡差、築裝管理費、中國鹽業總公司服務費。集運費在分配價外收取。批發價中還含有地方的各種費用,如地方平衡差、地方鹽業發展基金等等。銷售費用、包裝費用在價外收取。不同的地區,鹽的價格和收費的數額有所差異。
在稅收上,鹽也是極為特殊的,1994年稅制改革前只徵收特種稅——鹽稅。
二
中共十四大後,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國家取消了燒鹼、純鹼的指令性計劃,將其推入市場。
進入市場的兩鹼企業開始考慮如何適應市場,如何增強自身競爭力,如何提高經濟效益等問題。而兩鹼的原料 ——工業鹽仍處在計劃經濟的「保護傘」下。
1993年,中國經濟發展一度過熱,貨幣發行量過大,通貨膨脹壓力較大,物價指數便成為政府和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這一年,鹽業又獲豐收,連續幾年的豐產,鹽的庫存量大幅度上升。同年8月,國家物價主管部門在全國鹽超產、積壓嚴重的情況下,提高了工業鹽價格,鹽價平均提高60元/噸,漲幅達39%以上。國家提高工業鹽價格,原意是想解決因原材料價格上漲,鹽的生產成本上升,造成鹽場效益下降、虧損的問題。但新的鹽價使兩鹼企業無法承受。一是自身無法消化,這將使兩鹼行業年成本增加支出約9.6億元,而1993年兩鹼行業的利潤約3.4億元;二是若價格向下游工業轉移,將會引起玻璃、陶瓷、造紙、肥皂、紡織、農業、醫葯、有色、冶金、電力、軍工等下遊行業和產品的連鎖反應,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利於國家控制物價指數;三是鹽鹼產品已接近國際市場價格,難以通過提高產品價格將其轉移。故兩鹼企業拒絕執行,新的鹽價未能到位。兩鹼企業、協會和化工主管部門開始向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反映這一問題,並呼籲放開工業鹽價格。
鹽鹼兩個行業的價格之爭自此拉開了序幕。鹽方的利益表現為鹽業全行業的利益;鹼方的利益表現為兩鹼企業的利益。
1994年,國家為了適應計劃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要求,對稅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實行了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制度。按照稅制改革精神,取消產品稅,改徵增值稅。對於鹽業,取消了鹽稅,改徵資源稅和增值稅。由於增值稅的計劃及稅負問題使鹽鹼行業的價格之爭演變為價稅之爭,並開始激化。鹽業部門認為,稅改後的稅負高於稅改前的鹽稅,超出的稅負應由用鹽企業承擔;化工部門認為,根據國家稅制改革的精神,增值稅為價內稅,應採用倒扣的方法計劃,不能因稅改而變相漲價。
除上述解釋之外,就是國家稅務主管部門內部對此也有另外一種解釋,他們主張以1992年為基準測算,兩鹼企業的稅負下降6.2億元,鹽的稅負上升4.75億元,故擬將鹽業增加的稅負,通過價稅聯動向兩鹼企業轉移。據化工部門測算,兩鹼企業減少稅負4.8億元,再考慮1993年燒鹼的產品稅從15%降到12%,減少稅金1.5億元,扣除這一因素,實際降低的稅負為3.3億元,抵不上鹽業順加過來的稅負,若再加上1993年8月鹽的提價將要增加成本9.6億元,兩鹼行業將不堪重負。再者,這相當於在1993年8月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又一次提高了鹽價。兩鹼企業當然無法接受。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化工部門都提出,海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是流動的,不會因采鹽而使資源枯竭,建議不征或少征資源稅,以此降低鹽業稅負。而鹽業部門的主要精力放在落實鹽價上,寄希望於國家在制定鹽價時,將稅負順加到化工及其他下游產品。經過有關部門協調,將北方海鹽的資源稅由25元/噸降到20元/噸。雖然資源稅略有下降,但總的來看,鹽的稅負是上升了。稅改前,鹽只徵收鹽稅15.4元/噸;稅改後,工業鹽的資源稅和增值稅合計平均為54元/噸,每噸鹽的稅負比稅改前提高了39.5元,兩鹼用鹽約1600萬噸/年,增加稅負約6.3億元。無論是對於鹽業還是對於鹼業,誰都難以承受,誰也不願承擔。為此,工業鹽價格一直確定不下來,鹽鹼之間無法結算,鹽業無法開票收回貨款,兩鹼企業無增值稅票而不能抵扣,鹽、鹼企業的生產經營都受到了影響。
在這期間,兩鹼協會、化工主管部門和鹽業部門多次向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反映這個問題。
為了盡快解決鹽鹼之間的價稅矛盾,國務院有關部門著手進行鹽價改革。同年12月,國家計委下發《關於改革鹽價管理的通知》,出台了新的工業鹽價格,簡化價格構成,取消分配價,適當打緊了經營費用,將築裝管理費、集運費、中國鹽業總公司服務費等商品流通費並入批發價。但有的費用由價內打到了價外,不含稅鹽價略有下降,資源稅有所降低,但含稅鹽價還是提高了,相當於又一次漲價。這次鹽價調整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鹽鹼之間的價稅之爭,鹽鹼企業間仍未能結算。
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過高的工業鹽價格,刺激了小鹽場的發展,小鹽場負擔小、用工機制靈活、成本低、產品價格低。在市場競爭中則把大鹽場推到了不利的位置,鹽業公司堅持要按國家定價銷售,而市場則不接受這一價格,調撥計劃就難以實現,大鹽場受到了小鹽場強有力的挑戰。與此同時,國家實施環保措施關閉了一批小造紙企業,兩鹼市場出現疲軟,再加上鹽鹼之間的價稅矛盾尚未解決,導致兩鹼企業拖欠鹽款達30多億元,制鹽企業也遇到了較大的困難。
1993年8月和1994年12月,在原鹽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國家物價主管部門兩次提高工業鹽價格,都受到了兩鹼企業的抵制。山東、四川、江蘇、天津、湖北等地多次發生鹽場停止向兩鹼企業供鹽的事件。為避免企業停產,一些兩鹼企業曾試圖從外地鹽場或與鹽業部門合資辦的鹽場購鹽,但都遭到鹽政管理部門的查扣。
1994年1月18日,山東省鹽務局組織全省性的鹽政大檢查,重點查處私販、私銷鹽。對省內欠款較多的五家兩鹼大中型企業停止供鹽,如省鹽政執法人員在濰坊化工廠門口設崗查鹽,工業鹽不允許進廠。幾家企業的庫存鹽告急,隨時都有停產的可能。經省經貿委出面協調後,才恢復了工業鹽供應。
1994年,武漢葛化集團公司沒有按省鹽務部門的計劃購置價格較高的調撥鹽,而是從山東、青海與本地鹽業部門合資建設的鹽場購鹽,而被湖北省鹽務局以私鹽查扣,並要罰款1400多萬元,迫使葛化集團公司與省鹽務部門對簿公堂。
三
在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工業鹽管理體制改革期間,鹽業管理部門多次向國務院領導和有關部門反映,要保留現行的工業鹽計劃管理體制。1994年10月,中國鹽業總公司在籌備「全國鹽業運銷會議」之機,起草了《工業鹽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對工業鹽計劃管理做了更為嚴格的規定,准備在會上拋出,試圖重新樹立計劃管理的權威。
鹽業部門為什麼不願意放開工業鹽?一種說法是,會沖擊食鹽市場。因為食鹽實行專營,如果工業鹽不實行專營,就會有人用工業鹽當食用鹽銷售,一些不法商販就會以土鹽、劣質鹽充作食用鹽銷售;同時,會沖擊我國的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因為工業鹽放開後,無碘鹽會沖擊食鹽市場,所以防治碘缺乏病工作就會受到影響。
據了解,在全國查處的以工業鹽充、劣質鹽充食鹽銷售的案件中,都與兩鹼企業無關。而在查處的案件中,大部分是鹽業部門的某些人與不法商販相互勾結、狼狽為奸。
另一種說法是,制鹽企業生產環境艱苦,經營困難,虧損嚴重,包袱沉重,需要計劃管理體制來保護國有大制鹽企業。
既然制鹽企業困難,為什麼不能放開鹽場的手腳,讓鹽場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實現自我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為什麼不可以在現行的鹽價中利潤向鹽場傾斜,提高鹽的出場價,適當降低中間環節的流通費用呢?
國家物價主管部門1993年8月制定的工業鹽價格,以山東濰坊鹽為例,每噸工業鹽分配價為209.71元,其中出場價120元,上交鹽業公司10元,實際鹽場可得110元,其他均為中間環節收取的費用和基金。這次調價,每噸鹽上漲了63.38元,在提高的差價中,其中44.3%給到了鹽場,55.7%為鹽業的中間環節所得。並規定工業鹽批發價中的流通費用為69元/噸。另外,價格中還規定了中國鹽業總公司服務費每噸工業鹽0.6元(此前為每噸工業鹽0.2元),若再加上食鹽的服務費,僅此一項,每年即可收1800萬元左右。在1994年12月制定的工業鹽價中,鹽的中間流通費用仍保留了59元/噸。
據反映,遼寧省食鹽的出廠價與零售價價差很大,加碘大粒食鹽出廠價為266.6元/噸,而銷區零售價為800元/ 噸,流通環節價差533.4元;粉洗鹽出廠價為317.6元/噸,銷區零售價為1200元/噸,流通環節價差882.6元。據了解,精製加碘食鹽的出廠價一般在360~440元/噸,城市零售價在1400~1700元/噸,價差近千元,中間環節獲利較大。制鹽企業普遍反映「產鹽不如管鹽,管鹽不如賣鹽」。
某省物價部門在1995年4月制定的工業鹽價格中,規定「在出場價內每噸收取銷售服務費6元,上繳省鹽業公司統一使用」,還規定「在出場價內收取每噸4元『鹽價補貼資金』,由省鹽局收取、專戶儲存」,「其支出須省物價局同意」。還有一些地區也有類似的規定。
1994年國家經貿委在某省調查鹽鹼問題時,發現省鹽業公司每年要劃600萬元給有關權力部門。在調查中還了解到,當兩鹼企業拖欠部門鹽款時,鹽業部門先把自己的那一部分費用留足,餘下部分再給鹽場。
1995年5月18日,原國務院副總理朱■基召集有關部門研究工業鹽管理問題,朱■基指出:「工業鹽管理總的指導思想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進行改革,引入競爭機制,不能再搞計劃經濟的一套。」針對當時大型制鹽企業的實際困難,朱■基提出三條原則意見:1在保護大鹽場的同時,也要支持小鹽場發展,要引入競爭機制;2 兩鹼企業年需1500萬噸工業鹽,由大鹽場提供1000萬噸左右,採取訂貨會的形式,場廠掛鉤,產需直接見面,減少中間環節,地方不得加價。其他500萬噸可由小鹽場供應。少部門零散戶所需的工業鹽,由鹽業銷售部門負責供應。大、小鹽場的供鹽數量不定死,可根據情況進行調查;3小鹽場的價格放開,大鹽場實行保護價,由供需雙方協商,允許上下浮動。
按照這一精神,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幾經協商,本著積極、穩妥、慎重的原則,既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實行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又要考慮大制鹽企業當前面臨的困難,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措施,使其逐步進入市場參與競爭,提出了「改進工業鹽供銷和價格管理辦法」的建議,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並於1995年11月正式下達了《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關於改進工業鹽供銷和價格管理辦法的通知》。這一文件明確規定,「將現行工業鹽的計劃分配改為在國家總量計劃指導下的合同訂貨。即,改變現行兩鹼企業只能按照計劃分配的數量到指定鹽場(廠)『 一對一』采購的辦法,由中國輕工總會和化工部每年聯合組織訂貨會,鹽鹼生產企業雙方直接見面,雙向選擇,簽訂合同,直接結算」,「取消現行的工業鹽准運證和准運章制度,鹽鹼雙方根據簽訂的合同向運輸部門申請運輸計劃」;「對大制鹽企業進行訂貨數量和價格的保護」,「兩鹼企業要根據國家確定的目標數量即每年至少要向大制鹽企業訂1000萬噸的工業用鹽」,「國家對這1000萬噸工業鹽制定保護價」;1000萬噸以外的「兩鹼工業用鹽可向小鹽場直接訂貨,價格由雙方協商」。在工業鹽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要求有關主管部門管好管住食鹽市場,並提倡有條件的鹽鹼企業聯合,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至此,工業鹽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歷時二年多的鹽鹼價稅之爭得到了緩解。
在有關部門制定工業鹽保護價時,鹽業部門又提出,1994年12月國家物價主管部門制定的價格是「不規范的」 、「不完全的」,沒有包括企業內部發生的部分費用,出場價僅相當於一般企業的車間成本,要求重新核定。
1995年11月底,由原輕工總會、原化工部聯合組織的1000萬噸工業鹽訂貨會如期舉行,但鹽的價格遲遲不予公布。直到訂貨會開幕的當天下午,國家物價主管部門才公布1996年度1000萬噸工業鹽保護價,保護價以中准價為基礎,上下浮動8%。制定的保護價高於1994年12月制定的鹽價,也高於這以前鹽鹼企業的實際成交價格,最高的每噸鹽高出實際成交價60多元,超出了兩鹼企業的承受能力。如大連化學工業公司,按保護價,將增加2000多萬元成本,而該公司1994年的盈利才有300多萬元。價值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左右了訂貨會,鹽價過高,兩鹼企業消極觀望、不訂貨,制鹽企業又不能自己調整鹽價,只好乾坐在「保護圈」內,小鹽場則異常活躍,大有把兩鹼企業推向小鹽場之勢。1996年11月召開的1997年度1000萬噸工業鹽訂貨會,國家物價主管部門依然在會議開幕的當天才公布保護價。保護價仍維持1996年保護價的水平。參加訂貨會的代表們對國家物價主管部門的價格政策反映強烈,認為不符合實際,不符合價值規律,難以執行。
在兩年的訂貨會上,對於保護價,鹽鹼企業之間都形成了一定的默契,會上簽訂的合同價格是給政府部門看的,實際執行時價格另議。河北省的一些鹽場還自定了一項給用鹽企業增加10%路途損耗的規定,相當於降低了鹽價。
在1997年度訂貨會之前,鹽業部門還提出,訂貨會實行履約保證金制度,每成交1噸工業鹽,鹽鹼雙方各向其管理部門交納1元的履約保護金,遭到化工部門的反對。於是,由鹽業協會出面(不屬於行政行為),在鹽業內部實行履約保證金制度,制鹽企業簽訂的合同,每噸鹽需交納1元的履約保護金,按預分計劃交納,否則不得參加訂貨會。將來如違約,企業將被扣沒履約保護金;履約企業每年返回同期銀行利息,本金結轉下次訂貨會;下一年度不參加訂貨會,則歸還本金。參加訂貨會的制鹽企業都交納了一定數量的保證金。制鹽企業對此反映較大。
鹽、鹼企業參加會議的代表嘆息,政府定價為何不能實際一點?工業鹽何時才能真正走入市場?
四
1995年以來,工業鹽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鹽鹼企業聯合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改革的阻力重重。
——拒不執行工業鹽供銷管理體制改革的精神。由於1990年頒布的《鹽業管理條例》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雖然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下發了關於改革工業鹽管理體制的文件,但未及時對《鹽業管理條例》進行修改,少數地區就以此為據,對鹽業進行管理。如北京市發布政府令規定「對工業用鹽實行計劃管理」,由市商委指定鹽業公司統一經營。據反映,北京平谷化工總廠因鹽業公司供應的鹽到廠價格每噸高達830元,比自己到外地采購的鹽每噸420元高出410元,他們與外地鹽場直接見面簽訂合同,但在執行中多次被北京市鹽政部門查扣和處罰,不但影響了企業正常生產,而且也不利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首鋼等幾家工業鹽使用大戶也遇到類似問題。
工業鹽供銷管理體制改革中明確規定「取消工業鹽准運證和准運章制度」,但少數地區仍緊緊抓住工業鹽運輸 「准運證」和「准運章」的特權不放,僅僅換一種說法。如江蘇省規定「對工業鹽運輸實行『工業鹽承運證』制度 」,由鹽業主管部門「核發『工業鹽承運證』」,並在證上「加蓋『江蘇省鹽務管理局兩鹼工業鹽承運專用章』,實行一車(船)一證制」。四川等地也對工業鹽運輸實行「放運證」、「鹽運專用章」及「出場調撥證」等管理手段。
——曲解工業鹽供銷管理體制改革的精神。將對工業鹽的改革解釋為對「兩鹼用鹽」的改革;對其他工業鹽「 由鹽業公司組織供應」變為由鹽業公司「專營」,甚至在同一企業內的用鹽還被分成「改革了的鹽」和「未改革的鹽」兩部分,實行不同的價格政策和管理辦法。
在工業鹽供銷管理體制改革中,國家考慮到大制鹽企業當前困難較多,採取穩妥逐步放開的過渡性辦法,規定對大制鹽企業進行訂貨數量和價格的保護,兩鹼企業每年至少要向大制鹽企業訂1000萬噸(約2/3)的工業用鹽,並沒有地域限制。而江蘇省則規定「省內享受定點供應的兩鹼企業每年必須從江蘇省鹽業公司訂足2/3國家規定的保護價工業鹽」,否則,「也不得訂購屬1/3非保護價的工業鹽」。
在工業鹽管理體制改革中還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可喜的是,工業鹽管理體制改革受到了鹽鹼企業的歡迎,深得民心,維護了鹽鹼企業的利益。1000萬噸工業鹽訂貨會在連續召開了三年後,1999年已完成了它「過渡期」的使命,國家已不組織訂貨會,工業鹽的訂貨已開始轉入鹽鹼企業間的正常訂貨。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補充:
http://www.ycwb.com/news/2008-02/25/content_1802049_3.htm
❻ 西北永新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規劃
在今後的發展中,永新集團結合各業務板塊發展實際,從全局、長遠考慮,確定出了今後發展的基本思路「4461工程」。即建設「四大園區(永新化工園區、隴神戎發葯業園區、永新國際商貿園區、永新管業園區)」,發展「四大產業(精細化工、現代中葯、商貿物流、新型管材)」,實施「六大戰略(科技驅動戰略、人才強企戰略、品牌塑造戰略、資本運營戰略、轉型跨越戰略、和諧發展戰略)」,創建「一個上市公司」。「4461工程」是永新的發展戰略目標,是永新發展的綱領,也是永新發展的宏偉藍圖。永新集團將以「4461工程」為指導,以核心業務帶動其它業務,以其它業務促進核心業務,繼續推行「永新·用心創造美」的企業理念,將 「精細化工」、「現代中葯」、「新型管材」、「商貿物流」四大業務板塊做強、做精。
「十二五」期間,永新集團積極實施「板塊支撐、主業帶動、多元並舉、科學發展」的戰略規劃,把精細化工產業作為主業重點,圍繞塗料化工產業鏈這條主線,上游向環保塗料原料產業鏈、下游向塗裝一體化延伸,做強做大精細化工產業;抓住隴神戎發擁有全國多個獨家知識產權產品的特色優勢,通過整合隴葯資源,培育在創業板上市,組建隴葯集團,大力發展現代中葯產業;盤活搬遷後老廠區120畝土地資源,開發建設50餘萬平方米蘭州東部高檔城市綜合體;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西北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管材生產基地;力爭把永新集團建成集精細化工、現代中葯、商貿物流、新型管材為一體的多元化支柱型現代化大企業集團。
❼ 化工專業畢業生職業規劃我該怎麼發展
我也是化工專業,2011年畢業的,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現在在一家公司做工程師;剛開始我也像你一樣迷茫,不知怎麼辦,但慢慢的我懂得了,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發展方向,是立足於化工行業還是其他的行業?我的答案是立足於本行,既然選擇了化工就從化工這方面做起,畢竟比較熟悉,比較好走點;剛出來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學,什麼都可以學,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墮落了,要有信念。像生產乙二酸這一行業也是很不錯的,雖然你現在是在底層做起,但是你要學會去觀察去發現問題,即使是生產工也有很多事情可做,如在生產工作中對生產流程工藝等的學習,看看有什麼不足,可改進的;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都會有缺陷,這些缺陷就是你的要的空白點,把他們變成你往上爬的棋子;你可以從生產工做到工藝工程師;出來工作要的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為自己以後鋪好人際的道路,無論底層還是高層,存在就是有價值的,懂得去利用它。對於你所說的學習編程,不是說不可以,是要看你有沒有那個毅力和耐力去做去堅持,畢竟編程不是那麼容易的;我也自學過,很難,很多書要看,剛剛開始很難,沒有毅力的話,很容易放棄的;不過如果你自己覺得對你有用的話,可以去學;其實每個行業都會有好的前途,只是看你怎麼去做而已。最後我只想說人生是你自己的,旁人的話只能作為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❽ 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 涉及哪些企業
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 涉及哪些企業
傳統產能過剩、企業生產效率低下、企業發展創新不足等問題凸顯,使很多石化企業舉步維艱。「這些問題的形成有深刻的歷史原因,需要長期系統的工程才能從深層化解,要意識到現在必須進行革新。」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說,現階段中國石化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之時,也正是尋找機遇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時期。
內外競爭挑戰行業發展
國內企業產品同質化發展現象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這樣的矛盾並沒有徹底暴露出來,然而一旦降速,很多石化企業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李壽生在石化行業工作多年,對很多企業向同類好技術、好產品或者好項目的集群、蜂窩式發展感觸頗深。
「企業缺乏自主創新,沒有優勢產品和特色技術,就會出現問題,企業與企業間打價格戰,導致利潤空間縮小甚至是賠錢。」楊元一說。
「十二五」規劃發布已有近兩年半的時間,然而石化企業執行規劃的情況如何?「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規劃院做的調查顯示,實際情況並不理想。」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介紹,很多企業沒有轉型升級的主要原因是局限於眼前發展的小利,「現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轉型期,如果企業錯過了將無法彌補,企業要將發展的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因此企業必須作為主體,針對產能過剩等制約發展的問題,對傳統產能進行調整。」白頤說,過去效益不好就要擴大產能規模的想法必須改變。
除了國內面臨的一些問題外,來自國外市場的競爭壓力更加巨大。中東化工因有效利用石油開發過程中的伴生氣而崛起,所以擁有巨大的價格競爭優勢。「現在,美國通過頁岩氣制乙烯的成功,帶來了可以與中東化工行業相匹配的價格優勢。」歐洲石化咨詢公司副總裁安迪·吉賓斯介紹,2004年開始,由乙烷(天然氣中含量達5%至10%)生產乙烯相比石腦油生產乙烯,就有了相對較大的利潤空間,而隨著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使用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和石油價格的上漲,其利潤空間將更大。
「這就意味著美國的產品在亞洲市場具備著強大的競爭優勢,這樣的挑戰對傳統石化行業不容忽視。」NEXANT亞洲能源與化工業務副總裁克里夫·吉伯森說。
創新贏得機遇
面對壓力空前的環境問題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石化行業該如何應對?
「可以看到,中國現在仍然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如果用一個四層金字塔做模型,基礎化工品、新型化工品、一般高端化工品、高端化工品,我們的生產能力還僅局限於前兩層。這就是老行業的新機遇。」白頤說,石化行業未來的發展必須將產品做得更豐富更完善,提升附加值和延伸產品鏈,深化傳統產品的加工。
因此,企業必須有好的診斷和自身評價機制,不能再像以前蜂擁而上,產業升級更需要特色升級。李壽生說:「中國大、中、小型煉廠共存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尋求市場發展空間必須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特色以及提升競爭力的模式。」
「中國從1999年全面禁止使用含鉛汽油到2018年全面實行低硫國Ⅴ汽柴油,將用20年的時間走過一些發達國家四五十年時間走過的歷程。」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付興國說,這其中包括了傳統石化行業通過科技創新引導一步步產品升級,應該說技術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帶動著行業的發展。
「現階段,石化行業面臨著戰略轉型和升級,創新仍是不變的主題,在現有條件下如何利用高端制備技術生產新型化工產品、如何通過先進技術達成能量梯度利用減少能耗、如何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精細化發展之路,創新機制必須在傳統石化行業中建立。」李勇武說。
❾ 化工園區發展規劃
化工園區是現代化學工業為適應資源或原料轉換,順應大型化、集約化、最優化、經營國際化和效益最大化發展趨勢的產物。國外發達國家在二戰結束後就興起了化工產業帶的建設,促進了戰後經濟恢復和騰飛。
化工園區發展規劃要堅持以下7個原則:堅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堅持系統原則;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安全效益為核心的原則;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堅持事故及災害預防與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和園區建設緊密結合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強化安全管理的原則。
❿ 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的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通過對國內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和雄厚科研實力的科研院所的重組、合作,形成農化公司的科研開發的中心;通過對國內行業排名領先生產型企業的重組,組成國內最大的農葯及化肥生產企業,兩年之內資產規模和銷售收入分別超過100億元;再通過對現有各企業的營銷網點進行整合,形成農化公司完整的營銷網路,創立自已的品牌。最終將成為國內「科工貿」一體化的大型農葯化肥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