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困局
發展困局 內因 外因 研發 1.研發的原創性不高,大多採用沿襲或抄襲套路;
2.以動漫形象的直接應用為主,技術含量不高。 傳統運營模式注重價值鏈的量化積累;
線性價值鏈的主要收益來源於市場佔有率。 社會經濟環境對動漫產業認知和設定局限;
終端市場偏重於國外引進知名動漫形象應用套路。 產品 1.產品的品類繁雜,不成體系,普遍質量不高;
2.產品偏重於動漫形象的實體化,缺乏功能特色。 追求市場佔有率盲目拓展,設計人員缺乏對品牌戰略的整體把握,無法把產品與市場對接;
傳統上動漫產業的知識體系,缺乏技術層面的創新和支撐。 國內生產商多為加工型企業,缺乏對自主知識產權應用;
國內生產商追求批量化生產,以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服務 1.以動漫形象作為附加值,依附於其他產業提供相應的服務;
2.缺乏品牌化的價值傳遞和行為標准,難以與市場需求進行直效對接。 長期以產品銷售為核心,缺乏對服務的價值認知;
品牌運作止步於形象識別。 國內市場格局仍處於壟斷與混戰的低端競爭態勢;
強勢品牌的排他性和兼容性。 管理 1.沿用原有代工體制,實行工廠化的流程管理;
2.缺乏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以商業利潤為目標的商業化運營模式。 產品生命周期過短,導致動漫企業陷於不斷開發產品的循環;
短線作戰特徵明顯,急於快速積累資本,缺乏長期戰略考慮。 扶植政策的驅動下導致資本的盲目進入,催生市場泡沫效應;
國外強勢動漫品牌的迅速擴散壓縮本土動漫市場培育周期。 營銷 1.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版權交易作為營銷基礎,間接獲取市場規模的判斷,缺乏對自身品牌價值的理性評估;
2.以周邊產品的銷售為主要內容的營銷方式,對於市場的把握由產品經銷環節控制,禁錮商業擴張。 動漫形象的產業滲透能力不強,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優勢;
動漫企業自身缺乏產品線的規劃和生產能力。 國外強勢動漫品牌的市場反應激發周邊產業的跟風熱潮;
大生產模式下,多數企業追求批量產品的短期變現能力。 推廣 1.對推廣的依賴程度過高,被動推廣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硬性傳播承擔過大的市場風險;
2.推廣方式依賴線上推廣,對資源穩定性要求過高。 動漫企業缺乏系統的品牌營銷思維,僅依靠推廣打開知名度;
動漫企業強調形象傳播,線下推廣的形式和內涵不足。 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目標消費族群的媒體接觸習慣;
整體社會價值趨向簡單直白和娛樂化,缺乏體驗性。 流通 1.由運營商控制市場流通和進銷存的量化管理。 動漫企業自身不掌握行銷通路。 行業分工的過度精細化。 終端 1.由經銷商掌握銷售的主動權,形成對動漫產業自身的反向選擇,導致動漫企業無法掌握市場布局;
2.長期依賴授權開發,導致市場鋪貨混亂,盜版侵權常態化。 動漫企業核心創作團隊,具有明顯的市場細分特性;
動漫企業自身品牌核心競爭力的塑造缺乏市場適應性。 銷售和應用終端的市場化屬性以市場收益為導向;
國內知識產權保護不力,蠶食正品市場業績。 人員配置失衡:重設計,輕創意;重角色,輕故事;重形象,輕技術;重製作,輕營銷;重形象,輕品牌;重產品,輕服務;重數量,輕品質……
價值分配失衡:投資成本高,利潤回報低;推廣周期長,市場周期短;鋪貨范圍廣,版權收益低;產品類型多,消費體驗少……
② 動漫產業在中國的如何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商業大潮的涌動,由動畫而引發的巨大的產業「追星」已經在世界各國競相展開。特別是日本,已經形成了產業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成為日本重要的支柱產業。如今日本動畫產業的年產值已經超過鋼鐵業。韓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短短幾年的努力,也已成為亞洲動畫業界新的翻海蛟龍。
與農業、工業、礦業、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不同,動畫業能夠成為啟動快、擴張力強、發展空間巨大的新興產業,其內在動力在於它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且投資回報率高。調研結果表明,動畫產品的投資回報率為2至50倍。正是動畫業的高回報率,才有了今天的迪斯尼那謎一般的輝煌。
我國的動畫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潛在市場,挑戰與機遇共存,如何發展和振興中國動畫行業,成為很多有識之士談論的焦點。而且大凡論者必稱中國動畫曾經的輝煌,言者必及美國的迪斯尼和日本的動漫業,二者成為了現今中國動畫業的鞭策與鏡鑒。
說起中國動畫的輝煌,我們可以從塵封的竹筒中倒出一連串的金豆子:《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叱鬧海》、《三個和尚》……遍數家珍,我們可以捧出幾十個國際藝術大獎,國際動畫藝術界因此稱譽我國民族動畫片為「中國動畫學派」。但仔細想想,這只是外國動畫藝術家們對中國動畫藝術家們藝術上的肯定和美譽,這其中也包含著對中國動畫藝術種類繁多的稱道——動畫片、水墨動畫片、剪紙片、拉毛動畫片、貼紙動畫片、木偶片、泥塑木偶片……我們應有盡有。中國老一輩動畫藝術家們為民族動畫爭得了榮譽,同時也把中國動畫帶進了陽春白雪的象牙塔。塔雖玲瓏,卻是有價無市;塔雖輝煌,卻難免束之高閣。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電視傳媒大發展,觀眾特別需要動畫片的時候,我們的動畫藝術家們創作的動畫片卻從生產車間直接飛向國際電影節,「載譽回國」後直接藏進了中影公司的資料片庫。其結果是,當國家投資越來越不能滿足客觀市場需求時,當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我們的國產動畫這部高檔豪華列車卻出了軌。
面對出了軌的這部高檔豪華列車,如何讓其步入正軌,暨如何發展和振興中國動畫行業,眾多有識之士紛紛獻計獻策。有的說「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的說,「動畫行業需要產業化」;產業化就需要大量的資本注入,錢由誰出?有的說,「由產業鏈中受益最多的行業投資生產」。當前我國還處於動漫產業的摸索與發展階段,很多企業並未認識到動漫產業的巨大商機,同時動漫產業投資成本過高,受益最多的企業也未必敢投,於是有人大呼「動漫行業缺錢」,中國動漫產業是缺錢的問題嗎?其實未必是僅僅缺錢的問題,在一個不完備的市場環境里,一個沒能形成循環鏈條的產業投的錢再多,都血本無歸,市場沒有回報,誰還敢再投?縱觀發達國家的動漫產業,他們普遍的特徵是具有一個完善的、健全的、積極的產業鏈條。按照國際動漫產業的慣例,動漫產業一般由動畫前期市場調研和策劃、動畫片生產、動畫片營銷(發行)、動畫片播放、動畫片衍生產品營銷五個部分組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在這個鏈條中每一個環節的運作質量都直接影響到下一個環節的成敗,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交叉又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而這其中的每個環節又牽扯眾多行業(如策劃公司、動畫製作公司、廣電業、出版業、玩具業、服裝業等20多個行業)。目前在我國動畫業中,動畫的產業鏈根本沒有建立起來,往往是動畫節目製作後,除了完成播放這一環節之外,其他環節則基本處於被動停滯狀態,好一點的有圖書與音像進行出版發行,而玩具和形象授權更是鳳毛麟角。動畫片光靠播出根本無法得到相應的資金回報,必須通過衍生產品的開發才能實現盈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動畫要走出低谷,實現高質量、多精品和持久穩定的發展,產業是惟一的出路。要想產業化必須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完全市場化的營銷模式。
一、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採用先進的市場營銷模式
動畫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建立空間廣闊、配套完善的市場環境及完整的產業鏈條。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動畫產業存在著兩個階段,兩種不同的傳播形式的市場。一是動畫片在影視系統的播出市場;另一個是動畫衍生產品售賣的營銷市場(包括圖書、音像、玩具、鞋帽等市場)。這兩個市場是相互依存、互為動力的關系。動畫片在播出市場表現突出,不僅能夠通過播出費回收成本,獲取利潤,而且在影視系統廣泛傳播的同時,也會自然而然地起到促進衍生產品市場銷售的作用。衍生產品的豐厚利潤反過來投入到動畫片的製作中,從而形成投入-產出-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環,有效地提高了動畫片的數量和質量,而數量和質量又是保證動畫片在播出平台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這樣就形成了動畫產業鏈進行良性循環的健康互動關系。而目前,中國的動漫產業還處在一個缺環斷鏈、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怪圈裡。
我們說的「缺環」是指中國動畫業目前缺少前期市場調研及動畫片營銷這兩個環節,這是個能夠將動畫製作與播出平台和衍生產品市場聯系起來的中間環節。「斷鏈」是指產業鏈中涉及的各個行業之間,缺乏合作基礎,他們主要還是受計劃經濟時代殘留的條塊分割思想的影響,致使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根本沒有將彼此視作一個整體,往往各打各的算盤,缺乏內部交流和合作的願望。表現在:製片單位等播出機構給了錢訂了合同才生產製作,電視台則是迫於政策的壓力才播出國產動畫片,他們關注的是收視率以及能否給台里帶來廣告效益,至於動畫片衍生產品市場的開發以及製作單位的利益,則與電視台無關;由於前面環節不暢通,衍生產品開發無利可圖,企業自然失去了投資的積極性,而由於動畫衍生產品市場難以創造出利潤,當然也就沒有人願意為動畫片投資了,這必然要造成動畫片的數量和質量低。為提高電視台的積極性,除了動畫製片努力提高動畫片的質量為電視台贏得良好的收視率,還可以考慮通過分割給電視台一定的版權,使之參與到動畫產業鏈中,並能夠在獲利最大環節——動畫衍生產品市場有利可圖。
外界一直驚嘆於迪斯尼的製作技術與創意能力,認為充裕的資金是支配他們成功進行產業化、市場化運作的前提條件。其實這些震撼世界的動畫大片,偏偏都是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加工生產的。他們的成功,來源於他們周密細致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從題材選擇、劇情安排、角色道具設定、動畫製作、特效處理、後期合成,再到節目發行、品牌建設、產品開發、品牌授權等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做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商業計劃目標、方向和戰略戰術,包括資金規劃、人才規劃、製作計劃、發行計劃、渠道建設規劃等。
相比之下,國內的動畫製作企業很多都是有製作部,沒有市場部;有故事大綱,沒有公司簡介;有動畫片製作方案,沒有商業計劃書;有製作資金計劃,沒有市場運作資金安排;公司組織結構圖流於形式。成立之初,公司投資人既當創作者又是經營者,公司「一把手」要麼是投資人、要麼是創作總監兼任,製作與市場「眉毛鬍子一把抓」,結果往往是,預期的目標大打折扣,甚至「竹籃打水一場空」。
可以說,在中國動漫產業發展進程中,最大的遺憾就是缺乏市場意識以及支配動漫產業鏈各環節市場化的運作機制。企業管理思維和經營行為「重製作輕市場」,導致「市場先行」成了一句空話。
中國的動漫市場,不缺故事,不缺形象,更不缺原創動畫片;缺的是好的創意策劃,缺的是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核心管理團隊和創作團隊;缺的是經過科學的市場調查分析後制定的系統的製片計劃、發行計劃、產品開發計劃、資金人才規劃等。只有項目,沒有具體的市場規劃或計劃支撐的一套龐大的商業系統,投資機構當然不會輕易出錢投資。缺乏產業化運作的系統理念,缺乏延伸產品開發經營的成熟環境和專業隊伍。眾多原創卡通企業無法獲得來自產業市場的資金回報,國產卡通一直難以形成產業鏈內部的良性循環
二、打通動畫業與漫畫出版業的行業壁壘
動畫產品和一般產品的回報區別很大,一般性的產品只能銷售一次,而動畫產品則可以立體交叉,循環反復地銷售,得到多次、多地域、主產品和衍生產品的綜合性永久回報。著名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在獲得長達80年豐厚回報的今天,依然經久不衰。其衍生產品發展是不容置疑的。動畫製作是一項投資較大的商業活動,一旦作品投放市場後得不到觀眾的認可,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而漫畫可在動畫製作之前預測其是否成敗的可能。漫畫雜志和圖書是成本較低的媒體投資,只有動畫片的1/200到1/300,因此我們創作劇本,可以通過漫畫的形式傳播出去,進行市場測驗,鑒定故事情節、人物設定及選項是否符合定位讀者的審美情趣和消費趨向,是否具有生命力和震撼力。不過可惜的是在我國的動畫製作與漫畫創作之間,至今還極少出現交叉情況。產生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動畫和漫畫的發行分屬兩大媒體——電視台和出版社,而這兩大媒體又分屬不同的上級主管部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廣電總局,各有各的行業規則,版權利益難以分配。二是我國的漫畫市場極不成熟,首先是沒有成熟的讀者群,其次是沒有成熟的市場。據統計,目前在日本、韓國成功的動畫片大約70%來源於漫畫,這就是說成功的動畫片在拍攝之前,其形象和故事大都已經擁有了廣泛的知名度和眾多的熱愛者,如《機器貓》、《鐵臂阿童木》等等。
三、打造以「播出平台」為核心的產業鏈
很多人認為,動畫片是依靠衍生產品的開發來回收成本和盈利的,而動畫片的播出僅僅是衍生產品的廣告而已。事實上,這種看法是極為片面的。從日本、美國和歐洲成熟動畫市場來看,絕大多數動畫片製作還是為了在電視台播出,以賺取播出費為目的,但在國內電視台的動畫片的播出費用是非常低的,10~1000元/分鍾,平均在50元/分鍾,電視台處於強勢的「壟斷地位」,似有店大欺客之嫌,一面是1萬至1.5萬元人民幣/分鍾的製作成本,一面是50元/分鍾的播出費用,實在是太懸殊,難道電視台真是「店大欺客」嗎?糾其原因有兩點:
首先中國播出市場受到從國外引進動畫片的沖擊。近十幾年來美國、日本等國的動畫片大多由我國玩具商、廣告商引進,這些引進的動畫片大部分是美國、日本上世紀60~70年代的產品,早已經回收成本並賺取了巨大經濟效益,它們在電視台播出基本是免費的,目的在於敲開中國電視台和衍生產品市場的大門。然而,正是這些「免費的午餐」,不但造成了我國動畫播出市場的極大混亂,而且也成為國產動畫片播出費長期處於不合理現狀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由我國電視台的運營機制決定的。雖然電視台屬於國有資源,但在經濟上都是自負盈虧,廣告收入幾乎是各級電視台惟一的經濟淶源,而廣告收入的多少又取決於電視台節目的收視率。一般來說黃金時段(晚7:00~10:00)播出的節目收視率高。收視率高的節目中插播的廣告,其收費也就高。電視台為了適應孩子們的作息時間,動畫片一般都放在下午4:00~6:30播出,收看的人群也只是沒有主動消費能力的兒童,自然難以招來商家出高價播出廣告,從而致使電視台利益受損。如果不得於政策的壓力,電視台根本不願意播放國產動畫片!所以更不肯出高價購買動畫片了。
如何改變這樣的現實呢?首先電視台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在發展擴大傳統盈利模式(以廣告收費為主)的同時,積極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是互動簡訊,付費電視、電視劇等產業,但這些產業遠遠不及動畫產業的瞬間爆發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如果能搭上動畫產業這列快車,必會大大增加電視台的創收空間,對電視台來講也應該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契機。
電視媒體應實現與動畫產業的互通,由單純的播出媒體轉變為引領龐大動畫產業群的排頭兵,成為動畫產業運轉的核心,而把收益的重點從傳統的廣告轉移到通過建設產業鏈,從產業鏈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從動畫版權和產業開發這兩大塊上,電視台獲取的巨大收益就將是單純廣告收益所難以相比的。動畫產業成長的速度十分驚人,一般產業要獲得100億元的銷售非常困難,而且周期很長,但動畫產業卻具有很強的爆發性收益。日本三大卡通偶像之一的「皮卡丘」,其衍生產品在國內外共有112家公司製造銷售,短短4年,利潤就超過7000億日元。此外,還可以根據綜合性頻道和專業性動畫頻道收看人群的不同,生產出或購買適合不同人群收看的動畫片,也就是生產分級動畫。
美國迪斯尼公司早就為我們樹立了榜樣。1983年公司在美國開通了第一迪斯尼頻道,開始了由媒體帶動製作的轉型,截至2003年迪斯尼在63個國家擁有110個頻道。通過這些頻道的播出,迪斯尼動畫片流布全世界,緊跟其後的便是滾滾而來的迪斯尼產品。
迪斯尼公司的經驗告訴我們,電視媒體不應該只是旁觀者和被動播出平台,而應該積極參與到產業運營中來,自覺地將電視台播出所能夠產生的影響最大化,以便電視台媒體將跟隨整個動畫產業的繁榮而獲得更大的效益。 畢竟廣告費收入已不能滿足電視媒體的利潤增長速度,電視台需要更多的經濟增長點。
③ 中國大力發展動畫產業的目的是什麼
我感覺中國還停留在「動漫」是為兒童而做的概念上,無論是劇情還是技術都差太遠,而八十年代生的人早已被童年時候日本動畫片「侵襲」,對國產動畫看不上眼。光腚腫菊當然不希望日本文化侵佔新一代年輕人,只好自己大力發展了,只可惜都流於表面功夫,為了趕製作市場而抄襲甚至連分鏡都不帶改的模仿,實在叫人心寒。
同樣的道理,在日本,稍加努力或者靈感特色,你就可以和老虛、新房、麻枝、香菜、河馬、深崎暮人在同一個業界的相似職位上奮斗。
但是我們不行。
不說什麼「做出真正屬於中國人的動漫」這種大話,我特么的理想只是想寫點優秀的劇本或者畫個優秀的漫畫,然後在活著的時候看到它能被改成動畫,看著自己筆下的角色真正的活起來,在屏幕里的世界為了我給他們設定的目標奮斗,或者過著我給他們設定的日常。
我只是想下次給角色加特技的時候,不是ang的一下,用sai或者PS做下就行,而是用AE。
我只是想把自己作品裡面想表達出來的感受,用動態的方式更加直觀、更具沖擊性的表達出來,直觀到我看的時候都為之一驚。
④ 中國動畫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電視劇還是以低幼兒產品為主,電影方面,有了幾部不錯的作品,但是還沒有持續創作的能力
⑤ 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的發展前景
我過去曾經回答過差不多的問題,直接給你粘貼過來吧。
基礎產品發展迅速,擁有完整獨立知識產權的原創作品發展困難。
現在中國的動畫工業是從業人員多而專業人員少,專業人員培養方面多是畫工而缺少重要的配音、劇本、分鏡和導演人才,投資方重視近前利益而缺乏長遠規劃,政策上鼓勵產業投資而限製作品傾向——其結果,表面如火如荼實際只是基礎產品(為日本動畫公司做外包繪畫代工),原創能力缺乏,而且即使擁有優秀的劇本也很有可能被某光腚斑鼠封掉。
此外,中國的動畫工業走的是全年齡推廣的日式風格,但是上至政府審查下至百姓印象皆停留於「給小孩子看的玩意」這種思維,導致動畫工業不能像日本動畫工業那樣的社會認同和合作程度——要知道日本動畫和日本的流行娛樂業之間有著很深的合作關系,日本有大量最優秀的流行小說家、流行歌手和音樂人參與進動畫的製作,這在中國依然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可以看出,中國動畫工業在未來幾年之內,依然只是某些有錢人圈錢的游戲和外資的加工基地,直至社會認同度上升、以及人才結構合理化之後才會有長足地進步。
⑥ 動畫產業在中國有多大發展空間呢
不大,1因為國家禁止國外動畫片入內,失去了競爭力。2家長絕對會反對自己的孩子去學動漫,因為沒保障,國家也不支持。3國產動漫只適合0到6歲看,沒有商業價值。4,現在教育從小學開始排名次,自小孩子就開始苦學,沒了實踐力,何來想像力
⑦ 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歷史
以1926年誕生的中國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來試圖闡述中國國產動畫的起源並不為過。該片的製作人是萬氏三兄弟受到了美國麥克斯影響製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動畫,這之後萬氏三兄弟又陸續製作了《一封書信寄回來》等等一系列的動畫影片。至1941年《鐵扇公主》的攝制完成,確立了中國早期動漫在其亞洲的地位。同時該片也成為第一個在日本國內上映的中國長篇動畫。
至1949年的時候,新中國成立,而最新組建的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皇帝夢》等動畫作品。這之後關於國產動畫我們就不得不提及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了,但是這之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實際上氏50年代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組遷至並和上影廠合並成立的。
1956年由《驕傲的將軍》和《神筆》奠定了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這之後中國動畫在1958年又拍攝了《豬八戒吃西瓜》這種剪紙動畫,可以說這種動畫充分的表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根基。但是同時這種太過強調藝術和教化的動畫片風格,也為之後國產動畫逐漸沒落給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可以說這些中國學院派動畫的藝術性是絲毫不容置疑的,這之後他們又製作了《漁童》、《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等等全都是以民間藝術為代表的動畫作品。可以說這個時期中國動畫還是有著充分的民族性的,藝術層次來講如果單純的從畫面來說也的確是高水平的製作,而且當時製作的動畫作品都有著極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可以這樣說當時的美術電影的確是充滿了藝術性。不過這些藝術性在這之後就會變得難以控制,藝術越來越難融入商業的機制。
這之後很多中國傳統的水墨畫都被搬上了銀幕,《小蝌蚪找媽媽》在世界上受到了極大的肯定。1963年瑞士第41屆洛迦國際電影節獲得短片銀帆獎,隨後又獲得了別的獎項的認可。之後水墨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席捲了各國的評獎機制,但是卻並未形成一個廣泛的市場認可。不過不得不承認當年的動畫片藝術性的確是非常好的。但是以前的輝煌並不代表現實生活中的失敗。中國動畫太注重藝術性,或者說是只注重畫面的風格,並沒有注意到劇本的刻畫,很多動畫都有著鮮明的教化性,甚至是一個三國演義、一個西遊記就足夠了,幾乎沒有別的故事了。這也為後來歐美日本等國動漫作品的進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80年代中期大量的具有高度成熟工業機制所製作出來的國外動畫開始進入中國內地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在本國以及國外收回了成本,當這種具有完善的工業機制的創作程序所製作出來的動畫,吸引了大量人群的眼神。國產動畫的危機開始出現了。先前的過分強調藝術性和沒有完善的工業機製做後盾的弱點徹底的暴露在了日本以及歐美動畫的眼前。工業機制的失敗首先就在於對於動畫定位的不理智,動漫作品的定位有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單純的強調獲獎的藝術性不可能保證其在市場的競爭力。長期以來我國的動畫藝術家一味的強調國產動畫的藝術性,卻忽略了動漫受眾的定位問題(我們的動畫受眾始終將受眾的主體放在兒童,而實際上動漫的受眾應該是多個角度的,他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老年人的,動畫的受眾完全可以是一個多層面的受眾)。信息傳媒爆炸的時代很少有人能夠允許別人這樣做,先前累積的教化功能在這里成為了弱點,大量的藝術家認為這只是給小孩子看的,這種認識實際上是證明多年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動漫受眾的擴大,這當然與不完善的工業機制有關,但是這也是從製作者本身的想法切入的。實際上這是一個歷史的延續性的表現,就好像我們在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的時候,實際上大部分人的父母就是中國人。而做為國產動畫的缺點在原先看來是完全的優點,現在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已經很難讓人接受了。
當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大量的動畫雖都具有鮮明藝術性,也確實給大量的人群帶來過美好的記憶。但是回首看逝去的國產動畫,其實大量的都是短片。很多的國產動畫甚至就沒有一個良好的劇本,沒有一個可資長期製作的成本。僅僅只是靠著中國傳統的一些故事吃飯。當然不可否認短片是每一個年輕導演應該有的一個基礎,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長期以來國產動畫一直就沒有形成一個對動漫的理性認識之中,很少有那種長篇的引起轟動的長篇動畫。沒有一個良好的商業運行體系,大量的動畫拍出之後並不能收回投資,這也使得很多製作動漫的人不可能再次將資金投入到國產動畫之中。
而另外一個因素則造成運營的不良,由於大量的資金投入並不能給投資商帶來豐厚的效益,而動畫本身又沒有形成真正的工業機制,沒有一條良好的流水線做支撐,只是一味的製作,並不知道將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列入其中。這其中當然有原因是因為國產動畫首先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沒有一個受眾中的良好的效應。試想如果《西遊記》一片可以做成像變形金剛式樣的玩具並不一定就不賺錢,相反實際上玩具和動畫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如何利用各種空間立體的看待中國動畫的發展才是一個最為重要的事實。可以這樣說,首先要完善的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工業機制,有了完善的工業機制才會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出現。我們不能總是盼望著投資商的錢還沒有收回,又盼望著投資商去投第二部。作為中國動畫首要的任務應該是大力完善工業機制,要把動漫當成一種商品來操作,不需要將動漫永遠放在一個固定的情節下進行操作,更不應該將動漫的定位完全放置在兒童的角度。因為這將喪失大量的觀眾。中國動漫應該學習日本和歐美的工業機制,受眾是一個多層面,多角度的,一部動畫當然可以是兒童看的,另一些動畫當然也可以是成人看的。總而言之動畫應該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藝術,各個年齡段都應該能在動畫裡面找到自己。
現在其實是一個復雜的心態,一方面反思國產動畫,一方面又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方向。試看近年來的動畫幾乎無不是日美風格的動畫,居然還說要仿製蠟筆小新。這其實完全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作為一個有組織規范的商業機制不應該作出這樣愚蠢的炒做方向(況且蠟筆小新的定位是在18歲至22歲的年齡段)。3000集的動畫說明不了任何問題,3000集的動畫只能說明它是一個3000集的作品,看來國產動畫似乎越來越對長度感興趣了。我們似乎真的迷失了方向,似乎越來越看不見自己的路線了,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個正規的商業運營體系來做支撐,沒有良好的動畫製作工業機制,是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創作環境和市場價值的。
雖說進入90年代的後半期的時候,國產動畫看似逐漸有了些起色,但是這些起色,並不能真正的把國產動畫在一定時間內推到高潮。我們更不應該屢屢誇下海口說什麼國產動畫已經崛起。要知道崛起是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在動畫領域內我國的工業機制其實是剛剛起步的,他需要時間。風格的形成也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很想有一天那個大鬧天空的時代再次回到我們的身邊,我們企盼著那一刻的重新到來。雖然我們知道這需要時間。但是為了國產動畫崛起的那一刻我們希望自己能夠等待。
請問你要的是這些嗎?!不是的話,我再給你找!
堅決支持國產動漫!
⑧ 研究中國動漫發展的目的是什麼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背景:動漫,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在近10年中迅猛發展,在以歐美動漫為主導,韓日動漫起重要角色的時代,我們認識到應該喚醒沉睡的中國動漫,讓中國動漫在世界動漫史中留下濃重的一筆!
細說中國動漫市場現狀
1993年以後,中國動畫市場開放了,國家不再限制產量但也取消了政府收購。這也令國內動畫行業開始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個是國外動畫片進入中國市場不再受限制,但中國動畫片的產量少,原創作品只適應計劃經濟下做短片,大量的市場需求量不能被滿足。但美國日本動畫業發展了20年,遠比中國要成熟,數量也很多,與國內形成強烈反差,中國動畫產業呈現了明顯的劣勢。另一方面國內在銷售上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電視台都是壟斷的,銷售上只有一種價格。面對如此巨大的消費潛力,國內單方面並沒有形成一個市場,這種劣勢也導致相當部分的人才流向了加工製作領域。
(二)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研究它有什麼價值,能解決什麼問題:曾經我們中國的動漫風靡一時,有著輝煌的歷史。例如,日本漫畫家手冢治蟲(日本動漫開山鼻祖)也正是看了中國的《鐵扇公主》才立志投身於動畫事業,從而誕生了轟動日本,風靡中國,影響整整一代人的經典之作--《鐵臂阿童木》。
因此,中國動漫在動漫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可惜的是,中國動漫並沒有真正作為一部產業在發展,往往都是國家出錢製作幾部作品,評評獎之用。因此在70--90年代這20年間,中國動漫漸漸落伍了。但也正是在「動漫」這一詞被中國所遺忘的20年間,日本和歐美開始了瘋狂發展,瘋狂搶佔全球動漫市場,由此中國動漫界一蹶不振。
話說,動漫不僅僅是那些個別的動畫卡通形象,更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據統計,全球動漫年產值大約為2000億美元。在美國,如好萊塢的夢工廠、迪士尼,都是著名的動漫公司。而在其2006年的北美票房排行榜上動漫作品,特別是3D作品更是占據了半壁江山。再如現世界經濟第二大國日本,動漫更是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現已超越汽車產業,成為日本第一產業)。我們要發展文化產業,絕對不能忽視動漫這一有廣大前景的產業!為了讓我們中國動漫重新振作,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能力(特別是現今我們面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巨大考驗),中國動漫發展是我們迫切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⑨ 哪個瞬間讓你覺得中國動畫產業發展得很好
真心不覺得目前國內動畫產業發展的好,要內涵沒內涵,動畫形象不土不洋四不像
⑩ 現在中國的哪個地區動畫產業發展比較靠前
現在的動畫產業主要有以下一些地方: (一)「湖南群」動畫產業基地 ■ 目標宗旨 以「開放、高效、創新」為宗旨,工程中心致力建設全國一流的卡通公共技術支撐與服務平台,力求以高新技術引領和支撐卡通產業。通過技術創新、藝術創新和機制創新,帶動產業輻射,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努力提高「湘味卡通」的國內、國際競爭力。 ■ 組織結構 工程中心是以卡通研發為核心的科研實體,下設:二維動畫技術中心、三維動畫技術中心、影視特效技術中心、卡通衍生產品研發中心、流媒體應用技術中心、數字卡通展示中心、卡通信息中心、對外交流中心。 工程中心成立了專家委員會,全面指導工程中心的科研工作。擁有一批能力強、素質高的年輕骨幹人才隊伍,既有理論根基深厚的計算機圖形圖像學的專家學者,也有熟悉卡通製作流程、懂藝術的跨專業復合型人才。 ■ 主要任務 建立卡通動畫公共技術支撐與服務平台,為卡通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針對卡通領域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技術研發,力爭獲得技術突破。推動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核心技術驅動下促進卡通產業鏈的形成。 ■ 研究內容 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卡通製作軟體的研製;卡通製作重難點技術問題研究;建立公共技術服務與支撐平台的技術研究;基於卡通內容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研究。 ■ 代表企業:三辰卡通集團、 湖南宏夢卡通傳播有限公司、金鷹卡通衛視等。 (二)蘇錫常動漫基地 動畫製作的實踐與實力江蘇省特別是蘇州、無錫、 常州地區在動畫製作領域有了大量、長期、成熟的實踐並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對外合作、動畫製作方面的經驗。但是相對於湖南動畫基地,這個區域的卡通產業仍呈新出自己的特點。 仍以加工業為主,兼具自主創新 2006年蘇錫常地區的卡通產業仍舊是加工業為主,兼顧原創性動畫製作。以無錫為例,無錫現有駿馬動畫、十月動畫、東方龍動畫、馬良動畫、天聖動畫、年代動畫等大小20家左右影視動畫企業和具有動畫製作水準的行業單位,可年加工各類動畫片10000分鍾,常州從制定政策、營造環境和構建基礎、突破瓶頸兩方面入手構建動畫產業引導體系。蘇州2006年繼續為計劃建成具備人才培養、創作研發、規模生產、國際合作、產業集聚、流通便捷的國際化、現代化、規模化的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動漫業基地兒努力,著力打造以動漫業為主體的縱向產業鏈 動畫教育以職業培訓為主 蘇、錫、常地區的一些職教、高教機構紛紛開設了動漫專業,不斷為動畫企業培養、輸送人才。主要以技術型人才為主,主要採用非學歷教育和培訓方式 蘇州以職業學院和藝術學校為主的動畫職業教育為動畫機構輸送人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和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蘇州藝術學校都設有為動漫畫培養人才的動漫專業系科。 無錫以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為主,培養動畫設計的高級人才。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等一些蘇南的大專院校開設學制三年、學歷為大專的電腦動畫藝術設計專業,培養更多具有較高知識層次和學歷水平的專門型人才投身動畫產業。 2006年蘇錫常地區的動畫專業招生總體上均有所擴招,並在教學手段上逐步完善,教學質量有所提升。 ?/P> (三)高校動漫基地 高校動漫基地以動畫教育為依託,培養創作型人才和經營人才。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 :五年來,「學院獎」茁壯成長,繁花似錦,碩果累累。「學院獎」——中國原創動畫的搖籃,青年動畫家成功的橋梁!2006年電影學院繼續舉辦第六屆「學院獎」,鼓勵原創動畫;動畫片《小兵張嘎》評為「全國十佳」最受青少年歡迎的動畫片。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2006年與中國動畫學會共同主辦「煜· 北京」·2006首屆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繼動畫學院參與製作了奧運會宣傳動畫片後,繼續參與餐奧會吉祥物「福牛樂樂」動畫。 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 仍是我國動畫領域規模最大的高等藝術院校。由動畫學院創編、與中央電視台合制的26集系列動畫片《幸福街一號》將於2006年底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四)杭州上海動漫基地 江南的土地,鍾靈毓秀。杭州和上海,交相輝映。一個是西子湖畔的佳人,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的城市,相繼打造「動漫之都」、 「休閑之都」的杭州,一方是現代而充滿商業氣息的東方之珠,依託上海美術製片廠的經驗和人才,良好的現代商業氛圍和創意產業聚集區的優勢。 上海 上海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先發之地,早在30-40年代已經初具規模,同時早期的中國動漫也誕生在20年代的上海。古老與現代的傳承,傳統與創新的交融,技術與產業的互動,充分體現在上海的動漫產業基地上: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炫動卡通頻道。 杭州 在杭州,動漫產業被稱作「城市的輕騎兵」,動之間,杭州的創意產業就此揚帆起航;漫之中,杭州的新型製造業享譽五湖四海。截至2006年,杭州已有動漫遊戲企業60家,其中規模較大的影視動畫生產製作企業23家,周邊產品開發類企業15家,注冊資金達3億多元,從業人員1萬餘人,杭州原創的動畫片,也屢獲好評。在杭州,有兩塊土地上流淌著藍色的血液。藍色是夢想的顏色。錢塘江南岸的濱江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引領著杭州動漫產業的發展。西子湖畔的杭州西湖區數字娛樂產業園帶動衍生產品的開發拓展。對於杭州2006年是繼承與創新的一年。 動漫基地之地如果說政策是動漫產業發展的基礎,那麼市場就是動漫產業的廣闊天地,中華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就是中國動漫產業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