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央投資萬億體育產業什麼時候開始
目前已有19個省市制定了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26個省市制定了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或將體育產業納入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11個省市成立了省級體育產業協會或產業集團。
一場體育產業的掘金盛宴似乎已開始。
努力做到
在本報記者的采訪中,46號文是被提及最多的,該文是去年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14年第46號文件),該文件的發布之所以備受關注,首先其是一次「高規格」發布。
「該文件是去年年初,國務院向國內外經濟機構、經濟學家來咨詢,就是中國經濟下行裡面還有哪些行業未來不僅不會過剩。最後出乎國務院領導意料之外,大家共同都提到了體育產業。」參與起草該文件的一專家表示。
最終,由發改委牽頭,國家體育總局配合來成立了調研與起草文件班子,人員包括發改委社會司、體育總局經濟司以及一些幾個長期研究體育產業的學者。
46號文件出台背後是基於全國6個省市進行了實地調研、三個專題報告以及25個國家的體育發展情況,最後經過反復論證修改討論後,才在去年10月發布。
「與其他產業發展一樣,體育產業發展一定不是體育部門的事,這種『高規格』對於投資者是一種巨大的信心,這不僅僅一個產業本身自然成長發展的問題,也是經濟結構轉型下必然的發展趨勢。」王輝認為。
46號文另一大特點則是賦予了中國體育產業化巨大的想像空間,《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
「目前,中國體育消費是歐美的30分之一,未來10年,到2025年,我國的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前5年按15%增速來推,後5年按10%來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明曉稱。
5萬億只是一個保守估算。
本月28日,在南京舉行的一體育論壇上表示,相關研究學者表示,中國體育產業2025年達到5萬億的規模並不算多,當然前提「如果有可能做得更好」,5萬億甚至能夠做到10萬億。
背後的邏輯有兩點,一是到2025年,中國的GDP至少達到120萬億時,健康產業到2020年就將達25萬億,
5萬億的體育產業與健康產業間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失衡。
二是在「互聯網+」的時代,如用移動互聯網把社會體育愛好者聯絡到一起,用APP移動客戶端把潛在的運動人口調動起來,用互聯網來改造傳統的體育產業前景廣闊,如此,5萬億只是一個「底線」。
各地熱情高漲
但體育產業光有一個頂層設計還不夠,還需要中層設計和基層設計相配套,體育產業的商機在於頂層設計、中層傳導和基層落實的聯動。
體育產業自身發展中,核心是兩塊,一是「轉播權」,二是「深化體制改革」。
這兩點的改革方向在今年出台的相關文件中已有明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第一大體育項目改革則已啟動。
在頂層設計與相關政策的力推下,地方體育管理層也開始了「行動」。
目前已有19個省市制定了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26個省市制定了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或將體育產業納入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11個省市成立了省級體育產業協會或產業集團。
比如北京,近期就召開了北京市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管理工作會議,會議要求,要抓緊研究制定《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和《北京市冬季體育項目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2年)》;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不僅如此,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體育部門已簽署《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議定書》。
根據議定書合作內容,三地將在共同打造體育服務業重點項目、聯合申報國家級區域體育產業重點示範項目、成立京津冀體育產業協會、聯合申辦和承辦高水平體育賽事活動、促進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建立京津冀體育產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六個方面展開合作,共同推動京津冀體育產業互補發展、聯動發展。
長三角地區也不「示弱」,則發布了《體育藍皮書·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顯示,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體育產業增加值總量已破千億元,目前佔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
江蘇2013年體育產業增加值為626.11億元,浙江2012年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279.29億元,上海2011年體育產業增加值為112.42億元,三省市體育產業GDP佔比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
珠三角雖沒有「聯合行動」,但該地區一直是中國體育產業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其不僅是中國體育產業中占據70%比重的服務業的重要生產之地(比如體育用品),而且也是投資「體育內容產業」熱度較高的地區,尤其是對三大球(足球、籃球、網球),珠三角民營企業參與度很深,高峰時期,單是籃球俱樂部,就有近十家企業參與。
管理者應向服務市場轉型
「整體而言,可以說是全國各地區都很關注,我們不能說,哪個地方好,但就投資者比較關注的是,當地的消費如何?地理環境如何?基礎設施如何?就我們所接觸的項目中,一個現實問題是,大家熱情很高,但究竟怎麼搞,還是不是很清晰,大家都需要改變,管理者也需要轉變思維模式。」王輝表示。
用鮑明曉的話說,「過去發展體育,政府獨輪驅動,未來改成四輪驅動,政府、社會、市場、公民個人一起推動體育發展,這叫改機制。」
事實上,本報記者在梳理一些地區加快體育產業市場化發展的相關措施時,發現相關提法中,除了」因地制宜發展體育產業,打造一批復合市場規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體育產業基地」外,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引導發展戶外營地等措施同樣也是核心內容。
這些改革發展的內容背後無疑透露著兩個信號,一是體育內容產業本身未來會發生變化,二是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粘稠度會越來越頻繁。
體育產業在國外為生活方式產業,生活方式產業他就是體育產業他必須要和相關行業要融合發展,比如說體育產業要和健康醫療、衛生養老、旅遊業關聯度都很高,比如,歐美休閑度假旅遊產品裡面50%都是體育內容,中國旅遊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行業,勢必要從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型。
所有這些都需要打破現在體育系統相對封閉概念,要破區域網向移動互聯網轉,除此之外,無論國家體育總局還是地方總局也要從圍繞幾個賽事轉向圍繞老百姓參與體育需求、觀賞性體育需求轉。
「無論是管理者的自上而下改革,還是消費者的自下而上需求,無論是5萬億的實現,還是沖擊10萬億,都需要所有參與者有突破與變革的准備與決心,才能夠實現這一切。」王輝認為。
Ⅱ 簡述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度發展、運動理念逐漸普及、國家政策持續支持和資金日益關注,這些都為體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閑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體育與科技、文化、傳媒、健康、養老、旅遊等相關行業日益融合。根據體育行業發展報告及相關統計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呈穩定增長趨勢。
(一)產業規模呈上升趨勢,體育消費水平上升空間巨大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五年。體育產業發展乘勢而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全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000美元,體育產業正處於是高速發展時期。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0.7%。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十三五」時期,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擴展,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重大戰略機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
(二)產業內涵豐富,產業結構將進一步改善
中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的效益顯著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當前中國體育產業存在體育用品行業一枝獨秀、體育服務業佔比較小和整體產業結構分布不甚合理的現象。79%的收入來自於體育製造業,即體育服飾製造、體育用品製造等;只有約20%的收入來自於諸如賽事運營、體育培訓、轉播權等體育服務業。初期由於政策原因,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賽事運營商業化程度低,導致體育服務產業在整個體育產業中佔比較少。
針對中國目前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結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範場館和品牌賽事。
隨著《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及後續一系列促進體育產業的改革政策的出台,體育產業將逐漸走向市場化,體育服務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