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與信息時代

文化產業與信息時代

發布時間:2021-01-26 23:41:02

A. 如何看待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產業

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觀念全球化,具有客觀必然性、歷史動態性和全面開發性的特徵。
文化民族化和文化全球化是一對矛盾,對於文化民族化,人們比較認同,但對於文化全球化,人們的歧見頗多,因此,有必要在此強調說明。
一、文化全球化的含義
文化全球化亦可簡稱 「全球化」,是指在全球經濟、政治、觀念的交流、交換、交往日益發展的情勢下,世界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觀念等諸多領域內不斷加強合作,形成了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共同行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及其趨勢。全球化本質上是超越任何民族、地域、國家制度的限制,使人類活動越來越高度社會化的歷史過程。
二、文化全球化的內容
文化全球化的內容十分復雜,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基本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礎、動力、主導方面和最主要的內容,它是指各種物質文化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以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的最佳配置,最終形成投資、生產、貿易、市場、金融全球化的過程。其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生產全球化。從20世紀以來,由於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的推動,各種生產要素大規模、全方位地跨國界流動和配置,在全球化范圍內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分化、細化和體系化,從而使全球的生產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生產活動,僅僅是構成全球生產整體的一部分。第二,金融全球化。「二戰」結束以後,受市場需求和投資利益的驅動,大量的貨幣在發行國之外廣泛流通,國際金融資本的巨量積累和高速流動促進了國際金融組織的形成與發展,國際貨幣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合作與協調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國際金融市場形成並對各國金融形勢產生著愈來愈大的影響。第三,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跨國公司」,是指在本國設立總部,而在其他國家廣泛地設立分支機構,進行跨國越國界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國際性特大企業。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跨國公司日益成為國際經濟領域里的支配力量,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因此,美國著名學者索羅斯將經濟全球化定義為: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全球金融市場及跨國公司對各國經濟日益加強的支配。第四,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當代世界內市場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統一大市場,其重要特徵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並日益融入國際統一市場之中,各國的國內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統一大市場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國際貿易組織的形成並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發揮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世界貿易的規模急劇擴大、市場規則的全球統一、市場組織的全球調節、市場結構的全球包容和市場交易的全球發展等等,這些都構成了世界統一大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政治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政治力量的結構和國際政治關系的演變也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基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引起各國政治交往的范圍的日益擴大和程度日益加深,出現了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相互滲透,國際組織和國際協調力量起著愈來愈大作用的趨勢。各國政治生活也隨之遇到了愈來愈多的相關性問題,比如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現了各國政治生活的共同性。這就是所謂「政治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實質上是一個全球政治協作化的過程,首先表現為各國政治行為的全球協作。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出現了諸如環境、資源、出口、國際犯罪、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各國政府所面臨和關注的共同問題日益增加,需要政府間協商對話、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項目更是急劇上升,這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條件。其次是法律國際化和各國政策的全球協調。隨著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國際貿易活動的日益頻繁,人類不斷跨越空間障礙以及社會制度和觀念形態等方面的障礙。各國法律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的交流、溝通,彼此之間需要相互借簽和吸收優秀法律成果,在法律理念、法律價值觀、執法標准與原則乃至於法律監督等方面達成了更多的共識,被各國政府普遍承認的國際法內容日益豐富。從國內層面看,各國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出現了一股以市場為導向的法律改革浪潮,努力使國內立法與國際通行法規接軌,以保證資本的跨國界自由流動和世界范圍的貿易自由。在國際層面,以聯合國為主幹的全球性國際組織在國際立法和執法活動中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通過的以保障市場准入為核心的《服務貿易總協議》(GAT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協議》(TRIMS)可以說是法律全球化的典型例證。同時,各國的政治行為和經濟政策也必須符合國際條約、協定和規范,從而出現了各國政策全球協調的趨勢。第三是政治文化的兼容性日益增強,具體表現為各國在政治心理、政治觀念、政治態度上的相互認識、相互理解、相互滲透、相互認同的程度逐步加深,其政治文化的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
(三)觀念全球化
所謂觀念全球化,即精神文化全球化,相對於經濟、政治全球化而言,也可以稱為狹義的文化全球化。觀念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反映,表現為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相互傳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認同、相互融合的過程和趨勢。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極大地促進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精神文化全球化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隨著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國際資本的全球流動,統一世界大市場的形成以及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加上現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大力推動,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之間必然在全球范圍內發生交流、碰撞、吸收、融合,各個民族優秀文化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流與共享,從而形成並加速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實質是全球觀念文化整合化。所謂觀念文化整合化是指不同類型文化之間的互補共處與和諧協同,作為文化全球化重要內容的精神文化整合是一種全方位的整合。從地域上說,包括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整合;從民族屬性上說,包括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整合,從主體層次上說,包括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以及人類文化的整合;從文化性質上說,包括自然科學文化與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的整合;從文化內在結構上說,包括各國和各民族在價值觀、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諸方面的整合等等,所有這些文化整合,構成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基本內容。
總之,文化全球化是由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觀念全球化三個基本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礎,政治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保障,觀念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靈魂,三者互為條件,辯證統一,不可分割。
三、文化全球化的特徵
文化全球化具有客觀必然性、歷史動態性、全面開放性等基本特徵。
(一)文化全球化具有客觀必然性
文化全球化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和時代潮流。從根本上講,文化主體之間的聯系是生產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觀趨勢,作為文化全球化基礎的經濟全球化則是物質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逐步造成了社會分工的普遍化,同時也造成了社會交往的普遍化。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第一次沖破了民族國家之間的壁壘,使社會分工和社會交往出現了國際化趨勢,由於先進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高度社會化的大工業完全依賴於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國際分工與協作。隨著經濟領域交往的普遍化,必然帶來政治領域和精神文化領域交往的普遍化。有的學者從歷史和現實的全球化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並獲利這一表象出發,否定文化全球化的客觀必然性,這是不科學的,事實上,社會發展客觀必然性的實現正是通過人(包括民族、國家及其政府)的自覺活動而開辟道路的;但決不能因為人的自覺活動而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二)文化全球化具有歷史動態性
文化全球化是一個漫長的逐步推進的動態的歷史過程,到目前為止,它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17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這是全球化的初始階段或萌芽時期。由於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世界市場的開辟以及以蒸氣機為中心的第一次技術革命的興起,生產力的質變與擴張,便開始出現了「生產與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經濟全球化趨勢。這一時期的世界經濟的主要特點是國際貿易、商業資本的全球化。當時,「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這一時期,文化全球化處於萌芽狀態。第二階段,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這是全球化的正式形成和緩慢發展階段。由於以電力、汽車、飛機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經濟、政治不平衡發展,新興的資本大國同老牌的資本大國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市場,使殖民地經濟「變成了世界金融資本活動的中心環節」。文化全球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這一時期,出現了借貨資本全球化,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經濟關系的顯著特點是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是以資本輸出為主,這是文化全球化正式形成的主要標志。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即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是文化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原有的殖民地體系瓦解了,以西方國家為主導建立了若干全球性的經濟組織,諸如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眾多跨國公司開拓了全球性的消費市場,產業資本也全球化,以跨國公司為中心,把生產搬到國外,利用當地的原材料和勞動力為世界市場提供商品。由於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等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發生和發展,形成了生產經營跨國化、信息傳播全球化、科技與產業轉移全球化以及商品、資本、外匯市場全球運行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現代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商業資本、借貸資本和產業資本這三種資本形態完備的全球化。然而,經濟全球化不可能只是一種純粹的經濟活動,必然影響到政治、法律和倫理、宗教、文藝、教育和科學及哲學等意識形態領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政治全球化和精神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目前,文化全球化呈現出向深度和廣度加速發展的趨勢。
(三)文化全球化具有全面開放性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跨越空間障礙和社會障礙,逐漸向全球范圍輻射擴展,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呈現出從傳統封閉型向現代開放型演變。在以農為本的時代,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把人類社會分割成各個狹隘民族區域,閉塞是各國、各民族文化歷史的特徵。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打破了這種封閉狀態,西方工業世界憑借對農本經濟國家的明顯優勢,向世界各個地區展開猛烈的擴張,打開了一個又一個閉關自守的農本國家的門戶,促使傳統的自然經濟和專制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被強加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才主動地走出自我封閉和孤立狀態,主動地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參與全球化進程。不僅在經濟領域對外開放,而且出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全面開放的新景觀

B. 數字經濟時代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哪些新變化簡答題

文化產業的變化主要就是變得更加方便,然後信息傳播更快

C.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最本質的特點有幾個

文化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有四個最本質的特點:

第一、它是適應千百萬群眾的文化消費的需求、精神消費的需求而產生的;
第二、它強調創意,強調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和推動,所以又叫「創意產業」、「頭腦產業」、「藝術產業、「知識產業」、「版權產業」等等,是所謂大審美經濟、體驗經濟時代的產物;
第三、它與高新技術有緊密的聯系;
第四、它必須面向世界市場。要想真正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把握這四個本質的特點。

D. 在當今時代,知識經濟初露端倪,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而文化產業則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許多國家

①同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成長潛力大、發展速度快。企業投回資文化產業,是一種明智的戰略選擇答。②文化產業資源能源消耗少、綜合效益高;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滯後。企業投資文化產業,既能降低成本,又有廣闊市場,能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③文化產品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投資文化產業,為社會提供優秀文化產品,是企業創造良好社會效益、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能提升企業的信譽和形象。④企業投資文化產業,有利於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科學發展。⑤投資文化產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能獲得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

E. 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與以往相比有哪些獨特性

信息傳遞速度更加快,呈現爆炸式病毒式。而傳統文化達不到這個速度。
但是傳遞速度快的一個缺陷就是 ,一個東西一般只會火熱一段時間, 過了這個周期就會被另外的文化給沖擊。而傳動產業的是細水長流式。

F. (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材料一 2011


(1)①同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成長潛力大、發展速度快。企業投資文化產業,是一種明智的戰略選擇。 ②文化產業資源能耗小,綜合效益高,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滯後,企業投資文化產業,既能降低成本,又有廣闊市場,能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③投資文化產業,為社會提供文化產品,是企業創造良好社會效益,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能提升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④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因此投資文化產業,能獲得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14分)
(2) ①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該片的走紅啟示我們文化繼承和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作用。 ②該片從綿延數千年的中華飲食文化說起,展示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啟示我們文化繼承和發展需要批判的繼承、古為今用,需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③該片流淌出的各地民俗民風與多樣的美食文化相映成趣,使人們「吃」出了共鳴,啟示我們文化繼承和發展必須立足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9分)
(3) ①堅持聯系的觀點。該片把中華美食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各地民俗民風與多樣的美食相映成趣。 ②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該片以一個個的美食為載體,來展現中國飲食特有的文化特質和普遍的人文情懷。③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該片立足於綿延數千年的中華飲食文化實踐,展現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9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G. 如何認識和推動創新驅動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

目前衡量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準是科技標准。但我認為,除了科技標准外,文化創新也應該成為衡量創新型國家另一個重要標准。對於如何認識、理解和推動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我想談三點個人看法:一、應當將文化產業發展切實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之中。二、應當深入開展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現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統籌管理體制。三、加快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進程。」本文為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近日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高端峰會上的發言。

非常高興和感謝受到邀請出席由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主辦、傳媒大學承辦的2016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高端峰會,高朋滿座,智者雲集,讓我也有機會聆聽大家的高見,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首先,我認為這次會議的主題非常好,「文化+時代: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鮮明地點出了當前文化發展的重要時代特徵。
一是我們正處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的重要節點上,這個節點既是結構調整的關鍵樞紐,又是關鍵動力,那就是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驅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十八大報告提出來的。十三五規劃又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這一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為我國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經濟發展,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是建設文化強國、發展軟實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文化與經濟,經濟與文化,二者有著極為深刻的內在關系。
因此,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深入探討文化發展,反映了會議主辦者跳出文化談文化,把文化與國家發展戰略的主線緊密結合,尋求跨界、融合、統籌的高度敏銳性和洞察力。
目前衡量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準是科技標准。國際上對創新型的國家和一般性的國家是有區分的。
所謂創新型國家,判斷的第一個指標是科學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上的貢獻率佔多少,發達國家一般是在70%以上,我國到目前公布的大約是60%左右;
第二個指標,科研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是多少,按照國際上普遍的認可,創新型國家的標准應該佔GDP的2.5%以上,目前我國是2%,我們國家中長期計劃到2020年我國科研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達到2.5%,進入創新型國家。
但我認為,除了科技標准外,文化創新也應該成為衡量創新型國家另一個重要標准。從本質上說,文化創新的關鍵要素是內容創新,但文化科技和文化表現、傳播和消費技術的創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在這方面,我們還缺乏上下一體的普遍共識,尚未形成一個相互交融、有機統籌的體制機制。
對於如何認識、理解和推動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我想談三點個人看法:

應當將文化產業發展切實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之中
換言之,從文化產業自身角度來說,應當主動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並以此來認識和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目前無論是文化產業自身,還是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的制定、出台和實施,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是比較少的。這有復雜的原因,有歷史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原因,但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要主動出擊,主動融入,充分運用國家戰略和政策。在這方面我們有極大的空間和平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是一份關於如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最為重要的文件,非常具體,非常有措施。
全文共分9個部分30條,8000多字,包括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加強創新政策統籌協調,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這份文件在整個科技界、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都震動很大,影響深遠。但是,我覺得在整個文化界包括文化產業界,好像觸動不大。這其中一個原因是起草制定這個文件的基本上是科技界、工業界、經濟政策界,沒有文化界參與。
整個文件只有四處出現「文化」一詞,而且只是把文化作為創新驅動的環境附屬語來提及的,如「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具有實質意義的僅在一處提及「改進互聯網、金融、環保、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監管,支持和鼓勵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
我以為,這份文件對有效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科技界、高校院所、工商企業界外,對我國文化企業、文化產業以及從事文化科技研究人員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件所提出的堅持需求導向、堅持人才為先、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全面創新的4個基本原則,包括所提出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如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准入管理、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提高普惠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壯大創業投資規模、強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拓寬技術創新的間接融資渠道、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加大對科研工作的績效激勵力度、改革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評價制度等,都在相當程度上適用於文化科技、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當今時代,文化與科技密不可分,相互推動、相互促進。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既是科學技術、也是文化技術,這一相互融合的趨勢日趨明顯。
在文化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消費終端製造業中,在影視裝備、舞台裝備、影院裝備、印刷裝備、游藝娛樂裝備、移動互聯裝備等領域,現代科技成果的開發、轉化、利用比比皆是,成效顯著。
據統計,目前,國內文化裝備產業年交易量超過萬億元,占國內文化產業總產值的1/4強,並以年均20%增長。在這些方面,我們文化產業業界包括管理部門應當毫不猶豫地積極主動將文件所制定的卓有成效的具體舉措予以適用。
例如,文件明確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在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中,將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在重要貢獻人員、所屬單位之間合理分配,對用於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幹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可以從現行不低於20%提高到不低於50%。
全國人大常委會隨即對科技成果轉化法進行了修改,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執法檢查,我上個月隨檢查組去浙江,這一修改對當地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顯著成效,一些地方甚至把收益比例上調到70%。但從檢查情況看,基本沒有涉及文化企業、文化科技成果轉化及相關科研機構。
要有效解決文化與科技融合問題,既需要科技界努力,更需要文化界的努力。
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一些促進二者有機融合的良好勢頭,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路甬祥牽頭一直大力推動把創新設計作為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的一個重要的平台和手段。
科技成果能夠切實有效地轉化為產品,需要有很多的條件和原因,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在科研技術轉變為產品過程中,要使創新設計成為其中重要的、關鍵性的環節。
他提出一個理論,從農耕時代以來的設計分三個階段,農耕時代是設計1.0版本,工業製造業所帶來的設計稱之為設計的2.0版本,當今世界進入新的時代,比如說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互聯網的出現,環保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理念、文化創意理念的出現,這些共同構成一個新的環境下的節能、環保、信息技術、大數據和文化的共同支撐下的新的設計理念,叫做創新設計,是設計3.0版本,他認為我們現在進入了這樣的時代。
前些時候由中國工程院牽頭專門成立了中國創新設計聯盟,下面成立了一些分會,統籌我國的整個的設計行業。大家知道,以往中國的設計行業更多的是附著於工業設計領域,比如說機械工業協會下的工業設計委員會等。
進入改革開放以後設計的領域已經擴大了,不完全是機械工業產品本身的設計,覆蓋到很多的領域,比如說藝術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燈具設計、日用產品的設計等等,這其中必然包括文化產品、文化消費、文化模式的設計。
今天談到的創新設計是一個總體概念。中國工程院的創新設計聯盟研究出台了一個戰略報告,向國家提出了相關建議,把創新設計作為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和平台給予推動。
這一建議被正式寫入《中國製造2025》,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出台相關行動計劃。
設計與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凡是設計都離不開文化創意,反之,凡文化創意也離不開設計。推動創新設計大發展,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2014年,國務院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專門發布了一個重要文件《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決定深度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這些都反映出設計作為一個平台對文化與科技的交融。
另一個例子就是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數字創意」,將其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一並列為五個「十萬億級」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使之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數字創意也就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內容產業,包括影視、動漫、游戲、數字出版、在線服務等等。目前這項研究工作正由工程院潘雲鶴院長牽頭組織團隊開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在國家政策層面、在科技界,都開始強烈關注到科技與文化的融合,開始採取實際步驟予以推動。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文化產業界包括文化理論界、管理部門更要有緊迫感,要進一步採取積極措施,加強輿論和研究,主動出擊,在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上發揮更大作用。

應當深入開展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現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統籌管理體制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與科技仍處在一個協調溝通不暢的狀況,相互割裂、各自為政。
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理順管理體制,整合形成統一高效的文化產業促進機制。
所謂理順管理體制有兩個方面:
一是文化部門自身的體制,二是文化部門與相關部門如科技、信息、財稅、金融等的體制。
目前,文化產業涉及到不少部門,機構分設,職能交叉重疊,政出多門。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由於不同文化產業分屬不同文化主管部門,產業政策制定和國有資產管理又分屬計劃、經貿、財政等部門。
全面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尚在進行中,尚未完全形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尚未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法治建設。
這其中,一些問題是短期的,一些問題是長期的,但無論如何,在當今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的大背景下,涉及文化產業的政府部門、企業界、包括學界,都應當齊心合力,採取有效措施,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機制層面、學術層面推動建立跨界、融合、統籌的管理體制,建立完善文化企業、文化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消費終端製造業的信息平台,促進和保障文化產業切切實實納入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之中,分享政策紅利。
加快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進程
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和保障就是制度創新。制度的最高形式就是法律制度。
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工作,納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一類項目。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柳斌傑主任委員也高度重視這一立法工作,委員會也開展了調研。
目前文化部正在牽頭負責草案的前期起草工作,組成了專門工作班子,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
應當看到,起草工作有著相當難度,在明確文化產業的概念和范圍、建立文化產業統籌管理機制、建立金融財稅保障機制、構建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機制、建立文化產業社會化發展促進機制、建立人才培養保障機制、以及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及監管機制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困難和障礙。
在此,我呼籲在座各位,充分發揮你們的智慧和能力,獻言獻策,共同為制定出台一部體現創新驅動戰略要求、符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好法律貢獻力量。

H. 大娛時代(福建)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招聘信息,大娛時代(福建)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釘釘企典數據來源於企業徵信機構,包含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官網,專公司簡介,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屬公司官網,更多公司電話地址企業郵箱可在釘釘企典進行查詢



• 公司簡介:



大娛時代(福建)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09-21,注冊資本1000.00萬人民幣元,法定代表人是陸乃海,公司地址是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鎮花廳口村鵬青路花廳口C5棟2樓,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91350582MA323XJ01U,行業是其他文化藝術經紀代理,登記機關是福建省晉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經營業務范圍是錄音製作;文化娛樂經紀人;文學創作與表演(不含石雕);演出經紀代理服務;影視經紀代理服務;音像經紀代理服務;動漫(動畫)經紀代理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大娛時代(福建)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工商注冊號是350582100616763



• 分支機構:






• 對外投資:






• 股東:






• 高管人員:




與文化產業與信息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