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產業經濟學發展是怎樣的
一、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與發展階段
在經濟學中,產業通常被定義為生產同一種(嚴格說來是具有較強替代性)商品的企業集合,此時,產業與「市場」是同義詞,因為只有為同一市場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才能構成同一個產業,而同一產業內的各個企業都是在同一市場上相互博弈,展開競爭並追求其最大化利潤目標的(馬廣奇,2000)。當然,這里的市場指的是狹義的局部市場,而非廣義的一般市場。因此,產業經濟學最初只是以特定產業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產業組織、產業的規模經濟、產業內企業間的競爭壟斷關系,後來逐步被經濟理論界擴展到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政策等方面,並形成了相應的理論架構。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是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演進的規律性;①產業關聯理論是從技術經濟的角度來描述產業之間的關聯性;產業政策理論研究的是有關產業的結構政策、組織政策、技術政策、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從研究范圍來看,在歐美國家,產業經濟學實質上是狹義的產業經濟學,即圍繞產業組織研究的產業組織學,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場經濟為前提條件,較少考慮體制性因素對產業組織的影響。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不完全競爭下的 SCP範式,企業的目標、規模和組織,與產業組織相關的管制與反壟斷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國等亞洲國家,其經濟理論界把產業結構、產業關聯和產業政策也囊括在產業經濟學中,從而使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得到擴展,並且習慣上稱其為廣義的產業經濟學。
從發展軌跡來看,產業經濟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和深化階段。
(一)萌芽階段(1930年以前)
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說,產業經濟理論的研究根源於社會分工的發展與新產業的不斷產生。隨著社會分工和社會化商品生產的發展,產業之間、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系日趨復雜,客觀需要理論界對其運行規律進行研究。實際上,這種研究的需要早已隨社會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強化,理論界順應這種客觀需要也早已開始了其研究進程。這樣,產業經濟學萌芽的歷史自然比較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Smith, A., 1776)那裡。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後人所推崇的兩個原理:一是市場競爭機制理論,二是勞動分工理論。這兩個原理都論及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下廠商的市場行為問題,這對後來的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之後的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吸取其理論營養,首創性地提出「產業組織」概念並引入到經濟學中。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討論生產要素時,豐富了薩伊的勞動、資本和土地生產三要素理論,提出了第四種要素即組織,指出資源配置效率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企業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競爭活力的問題。他認為,追求規模經濟必然導致壟斷的發展,而壟斷會阻礙和破壞價格機制的作用,使價格受到人為因素的控制,從而扼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自由競爭,使經濟運行失去活力,破壞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之間的內在矛盾,被後人稱為「馬歇爾沖突」(Marshall Conflict)。
馬歇爾所處的時代仍然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占統治地位,壟斷現象並不常見。但是到了20世紀初,壟斷性的經濟組織逐步形成,20世紀30年代張伯倫、羅賓遜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理論,對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市場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盡管如此,此時的產業經濟學還處於萌芽狀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經濟學還未形成。
其間,產業結構理論也開始萌芽。早在17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術》中論述了三次產業之間相對收入上的差距(即農業小於製造業、製造業小於商業),並指出,這種差距是勞動力在產業之間流動的重要原因。這為後來的產業間關系以及產業內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形成階段(1930-1970年)
20世紀30年代,美國處於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階段,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以及企業組織的替代對市場競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梅森和貝恩為代表的產業組織研究小組在哈佛大學成立,他們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美國幾十年來產業組織政策的實踐,運用經驗分析、案例分析和經濟計量方法,分析了大規模生產條件下的價格與成本,大企業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以及可競爭市場的條件,形成了產業組織理論的完整體系。其標志性成果是貝恩的《產業組織》(1959年)一書的出版,在該書中,貝恩明確了產業組織的含義,把產業組織概括為產業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各種類型的市場關系,即它們的交易關系、資源佔有關系、利益關系、行為關系;提出了市場結構(Narket structure)、市場行為(Market conct)和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三個基本范疇,分析了三者的相互關系,並以研究市場結構為重點,構成了「SCP」分析範式。這就是後人所稱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此後,謝勒的《產業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1970年)一書的出版,提出了更為完整的SCP範式,使產業組織理論更加成熟。
在哈佛學派看來,市場結構主要包括集中度、產品差異、規模經濟、進入障礙和政府管制,企業行為主要涉及合謀和策略性行為、廣告和研究開發等方面,市場績效包括資源配置效率、利潤率、生產率等。他們認為,這三者之間存在遞進制約的因果關系,市場結構決定企業的市場行為而市場行為決定資源配置的績效。因此,為了獲取良好的市場績效,必須採取積極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以改善市場結構,進而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由於哈佛學派十分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又稱為結構主義學派。
在產業組織理論得以形成的同時,產業結構理論也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費歇爾(A.G.B. Fisher)首次確立了三次產業分類法,把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物質資料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即廣義的農業;把對取自於自然界的生產物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即廣義的製造業 (其中包括礦業);把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所有經濟活動統稱為第三產業。此後,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 G. Clark)在配第和費歇爾的研究基礎上,運用多個國家的經濟統計資料,進一步揭示了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分布與轉移的規律性,後被稱之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同時,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G.Hoffmann)還對工業內部各產業之間關系進行了研究,把工業又進一步細分為消費資料產業、資本資料產業和其他產業,論證了消費資料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的凈產值的比例,是隨著工業化的過程而不斷下降的。並通過計量分析,得出了消費資料工業的比重逐步減少、而資本資料工業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結論,這就是「霍夫曼定理」。到20世紀中葉,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S.S.Kuznets)運用20多個國家的資料,深入考察了國民收入在三次產業間分布結構的演變趨勢。列昂惕夫(W.Leontief)還創造了投入產出法,由此分析了產業之間的關系,對產業關聯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深化階段(1970年至今)
1970年以來,產業經濟學進入到全新的深化發展階段,以哈佛學派為代表創立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一方面不斷獲得了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斷受到批評和挑戰。因此,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分化成了兩條主線:
一條是代表主流學派,沿著SCP範式繼續前進的「新產業組織學」,其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鮑莫爾(Baumol)等人。他們在研究產業組織問題中顯示了以下幾個特徵: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運用數學方法以及博弈論建立一系列的理論模型,以此來研究企業行為;對經濟福利問題的分析較為深入,有許多獨到之處。與謝勒的SCP範式相比,新產業組織理論對企業行為給予特別重視,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變數,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數,而且彼此之間不存在反饋線路。這些可視為對傳統的SCP範式的修訂和補充。
另一條路線是以芝加哥學派為首的其他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崛起。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羅茲恩(Y.Brozen)等人。其中,斯蒂格勒的貢獻最大,他在《產業組織》(1968年)一書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有:(1)探索了企業兼並的動因和根源,認為企業兼並的動因並不在於實現規模經濟,只要沒有顯著的規模不經濟,兼並仍會發生。(2)提出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論述了企業內部分工和社會分工的關系,解釋了產業內的專業分工和垂直一體化現象。(3)討論了廠商的最佳規模。認為最佳規模取決於許多難以觀察和計量的因素,創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術」原則來確定最佳廠商規模的觀點:即,凡是長期競爭中得以生存的規模都是最佳規模。(4)深入研究了「進入壁壘」問題。傳統認為的規模經濟、資本需要量、產品差異等進入壁壘因素,在他看來不再構成壁壘,而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壘之一。(5)創立了信息經濟學理論,並運用它來解釋市場組織問題。認為信息也可以產生收益,獲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廠商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場中人的決策環境是以有限信息為特徵的,因此,沒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為實現競爭的必要條件,只要市場中廠商數目眾多,就能達到最佳競爭程度。(6)率先對政府管制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開創了「規模經濟學」的先河。之後,德姆塞茨 (1973)在其《市場集中研》一書中,實證研究了獲利能力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總結起來,芝加哥學派的理論特點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嚴格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並強調對各種理論的經驗證明(泰勒爾,1988);反對強調「結構—行為—績效」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強調三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對市場行為持自由放任主義觀點,反對政府對產業組織實施干預。
正當歐美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如火如荼的時候,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則非常重視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產業政策是政府對產業組織、產業結構實施干預的集中體現。1945-1955年是日本戰後經濟恢復的時期,通過實施產業復興政策和產業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實現了鋼鐵、煤炭、海運、電力、合成纖維等許多工業部門的產業重建和經濟復興之目的。之後,日本進一步通過產業政策的作用,使其經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獲得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隨著日本經濟奇跡的出現,產業政策日益引起各國理論界的廣泛關注。1970-1972年,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發布14個成員國產業政策研究報告,促進了「產業政策」在全世界的普及。日本學者如小宮隆太郎、筱原三代平、宮澤健一等對產業政策、產業結構等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並囊括在第一本明確命名為《產業經濟學》的書中,標志著產業經濟學的正式誕生。
B. 產業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什麼理論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沖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C. 經濟理論
十大經濟理論
一、平衡發展理論
平衡發展理論,是以哈羅德-多馬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理論基礎發展起來的。其中又有兩種代表性理論,即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和納克斯的平衡發展理論。推進理論的核心是外部經濟效果,即通過對相互補充的部門同時進行投資,一方面可以創造出互為需求的市場,解決因市場需求不足而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提高儲蓄率,進一步擴大投資,消除供給不足的瓶頸。平衡發展理論認為,落後國家存在兩種惡性循環,即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低儲蓄——資本供給不足——低生產率)和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低生產率),而解決這兩種惡性循環的關鍵,是實施平衡發展戰略,即同時在各產業、各地區進行投資,既促進各產業、各部門協調發展,改善供給狀況,又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資的格局,不斷擴大需求。因此,平衡發展理論強調產業間和地區間的關聯互補性,主張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均衡部署生產力,實現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平衡發展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但是一般區域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如果少量資金分散投放到所有產業,則區域內優勢產業的投資得不到保證,不能獲得好的效益,其他產業也不可能發展起來。即使發達區域也由於其所處區位以及擁有的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不同,不同產業的投資會產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優先保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投資,而不可能兼顧到各個產業的投資。所以平衡發展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發展理論
不平衡發展理論,是以赫希曼為代表提出來的。他認為,經濟增長過程是不平衡的。該理論強調經濟部門或產業的不平衡發展,並強調關聯效應和資源優化配置效應。在他看來,發展中國家應集中有限的資源和資本,優先發展少數「主導部門」,尤其是「直接生產性活動」部門。不平衡增長理論的核心是關聯效應原理。關聯效應就是各個產業部門中客觀存在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聯度,並可用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來度量。因此,優先投資和發展的產業,必定是關聯效應最大的產業,也是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最大的產業。凡有關聯效應的產業——不管是前向聯系產業(一般是製造品或最終產品生產部門)還是後向聯系產業(一般是農產品、初級產品生產部門)——都能通過該產業的擴張和優先增長,逐步擴大對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帶動後向聯系部門、前向聯系部門和整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經濟增長。
不平衡發展理論遵循了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規律,突出了重點產業和重點地區,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個理論出來以後,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採納,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些新的區域發展理論。
三、區域分工貿易理論
分工貿易理論,最先是針對國際分工與貿易而提出來的,後來被區域經濟學家用於研究區域分工與貿易。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主要有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以及赫克歇爾與奧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等。絕對利益理論認為,任何區域都有一定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若按絕對有利的條件進行分工生產,然後進行交換,會使各區域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區域生產率,增進區域利益。但絕對利益理論的一個明顯缺陷,是沒有說明無任何絕對優勢可言的區域,如何參與分工並從中獲利。比較利益理論解決了絕對利益理論無法回答的問題,認為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沒必要生產所有產品,而應選擇生產優勢最大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都處於劣勢的國家和地區,也不能什麼都不生產,而可以選擇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這兩類國家或區域可從這種分工與貿易中獲得比較利益。比較利益理論發展了區域分工理論,但它不能對比較優勢原理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釋,並且與絕對利益理論一樣,它是以生產要素不流動作為假定前提的,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赫克歇爾與奧林在分析比較利益產生的原因時,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他們認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同,這是國際或區域分工產生的基本原因。如果不考慮需求因素的影響,並假定生產要素流動存在障礙,那麼每個區域利用其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就處於有利的地位。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補充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地域分工理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該理論舍棄了技術、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差別,並假定各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是一樣的,從而把比較優勢當成是絕對和不變的;二是在分析中所包含的生產要素不夠充分;三是完全沒有考慮需求因素的影響;四是對自由貿易和排除政府對貿易的干預的假定等與現實不符。
四、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源於弗農提出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階段理論。該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於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此後威爾斯和赫希哲等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並作了充實和發展。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該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與梯度轉移理論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盟、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列為不同的發展梯度,並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後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梯度轉移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難以科學劃分梯度,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區發展的位置凝固化,造成地區間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五、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魯提出。漢森對這一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該理論從物理學的「磁極」概念引伸而來,認為受力場的經濟空間中存在著若干個中心或極,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每一個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產生相互交匯的一定范圍的「場」。這個增長極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增長極理論主張通過政府的作用來集中投資,加快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它產業發展。這一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較強。但增長極理論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區域或產業增長極的過程中,也可能加大區域增長極與周邊地區的貧富差距和產業增長極與其它產業的不配套,影響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的發展。
六、點軸開發理論
點軸開發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點軸開發理論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但在重視「點」(中心城鎮或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增長極作用的同時,還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軸」即交通干線的作用,認為隨著重要交通干線如鐵路、公路、河流航線的建立,連接地區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產和運輸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在國家或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生產要素在「點」上集聚,並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
該理論十分看重地區發展的區位條件,強調交通條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認為點軸開發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要大於單純的增長極開發,也更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開發基本上是按照點軸開發的戰略模式逐步展開的。我國的點軸開發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陸大道提出並系統闡述,他主張我國應重點開發沿海軸線和長江沿岸軸線,以此形成「T」字形戰略布局。
七、網路開發理論
網路開發理論,是點軸開發理論的延伸。該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一個地區形成了增長極即各類中心城鎮和增長軸即交通沿線,增長極和增長軸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在較大的區域內形成商品、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在此基礎上,網路開發理論強調加強增長極與整個區域之間生產要素交流的廣度和密度,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城鄉一體化;同時,通過網路的外延,加強與區外其他區域經濟網路的聯系,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將更多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促進更大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網路開發理論宜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應用。由於該理論注重於推進城鄉一體化,因此它的應用,更有利於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八、累積因果理論
累積因果理論,由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後經卡爾多、迪克遜和瑟爾沃爾等人發展並具體化為模型。繆爾達爾等認為,在一個動態的社會過程中,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存在著循環累積的因果關系。某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這後一因素的變化,反過來又加強了前一個因素的那個變化,並導致社會經濟過程沿著最初那個因素變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累積性的循環發展趨勢。市場力量的作用一般趨向於強化而不是弱化區域間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區由於初始的優勢而比別的地區發展得快一些,那麼它憑借已有優勢,在以後的日子裡會發展得更快一些。這種累積效應有兩種相反的效應,即迴流效應和擴散效應。前者指落後地區的資金、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導致落後地區要素不足,發展更慢;後者指發達地區的資金和勞動力向落後地區流動,促進落後地區的發展。
區域經濟能否得到協調發展,關鍵取決於兩種效應孰強孰弱。在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迴流效應都要大於擴散效應,這是造成區域經濟難以協調發展的重要原因。繆爾達爾等認為,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預。這一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解決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九、中心—外圍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首先由勞爾·普雷維什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主要是闡明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中心—外圍不平等體系及其發展模式與政策主張。20世紀60年代,弗里德曼將中心—外圍理論的概念引入區域經濟學。他認為,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是由中心和外圍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的。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獲得比其外圍地區強大得多的經濟競爭優勢,形成區域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外圍(落後地區)相對於中心(發達地區),處於依附地位而缺乏經濟自主,從而出現了空間二元結構,並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強化。不過,政府的作用和區際人口的遷移將影響要素的流向,並且隨著市場的擴大、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與外圍的界限會逐步消失,即最終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推動空間經濟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
這一理論對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即政府與市場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既要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又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不足方面的作用,並大力改善交通條件,加快城市化進程,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十、城市圈域經濟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圈域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主流。各國理論界和政府對城市圈域經濟發展逐漸引起重視,並加強對城市圈域經濟理論的研究。該理論認為,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核心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以圈域狀的空間分布為特點,逐步向外發展。該理論把城市圈域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有一個首位度高的城市經濟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周邊城鎮;三是中心城市與腹地或周邊城鎮之間所形成的「極化一擴散」效應的內在經濟聯系網路。
城市圈域經濟理論把城市化與工業化有機結合起來,意在推動經濟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對發展城市和農村經濟、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D. 簡述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源淵及發展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
產業經濟學定義
產業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體系。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產業經濟學研究內容
它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
產業經濟學的學科領域
一)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所謂的「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沖突。
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主要是由張伯倫、梅森、貝恩、謝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理論範式(又稱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後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SCP模式的繼承或批判基礎之上的。
二)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間的資源佔有關系、產業結構的層次演化,從而為制定產業結構的規劃與優化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產業結構理論一般包括:對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的研究;對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研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對戰略產業的選擇和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產業結構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應用性的研究等。
三)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產業關聯理論區別於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
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四)產業布局理論
產業布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也是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產業布局理論主要研究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產業布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基本原理、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產業布局的指向性以及產業布局政策等。
五)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六)產業政策研究
從縱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政策調查(事前經濟分析)、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政策實施方法、產業政策效果評估、產業政策效果反饋和產業政策修正等內容;
從橫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其作用特徵來看包括秩序型(或稱制度型)產業政策以及過程型(或稱行為型)產業政策。
產業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
產業經濟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日本最先發展起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筱原三代平、馬場飛雄、宮澤健一、佐貫利雄。
研究產業經濟學的意義
一、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意義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有利於統一的經濟學體系的建立;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有利於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溝通;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有利於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建設。
二、研究產業經濟學的實踐意義
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
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
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產業的合理布局。
三、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現實意義
E. 產業演進的理論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產業演進就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結構和內容的不斷變化過程,是產業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在數量上提高了經濟規模和總量,在質量上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素質,在時間上的演進表現為產業結構的不斷合理化和高級化的過程,在空間結構上的演進,指它在空間上的橫向擴張,包括產業整體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區域分布的擴張、布局優化與產業轉移。產業演進是資源配置結構轉換的過程,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工業化實質上是產業演進的過程,既是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為主的產業演進的過程,也是工業內部結構演進的過程,不斷淘汰衰退產業,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實現主導產業的合理轉換,扶持和引導新興產業。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伴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產業演進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但對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各自的資源構成、社會制度、傳統文化、發展的先後順序等方面存在差異,其產業演進呈現出自身明顯的特殊性。 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表明,產業演進與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聯系,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高度是同步演進的,產業結構已成為衡量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從深層次看,經濟發展核心是產業結構的演進與優化。產業的結構演進速度不但反映工業化的速度,而且反映生產、生活現代化的質量和水平。因此,經濟發展的基本命題是產業結構的演進,合理的產業結構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以產業結構為中心的經濟結構的演進,是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本特徵和內容,產業結構的變動構成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生動的內涵,產業結構演化規律則是各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因此,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探索產業演進規律,理所當然地成了現代經濟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點,研究產業結構演進對我國經濟發展更有實際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組織理論研究開始興起並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它創造的新方法和新的科學思想,正啟迪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去探索社會運動和經濟運動的規律。自組織理論主要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等理論。產業系統演化過程的外在表現即為產業經濟現象,產業系統的開放性、非平衡、非線性是產業經濟現象復雜性與多樣性產生的源泉。產業系統的自組織演化是一個循環往復和結構不斷進化的過程。自組織理論的產生、發展,以及它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演化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理論的融合,為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提供了新的更為廣闊的視野。同時,一些諸如演化經濟學、演化博奕論、實驗經濟學、混沌理論和非線性動力學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經濟模型中不斷涌現,使得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與分析工具之間有了很好的協調。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轉軌經濟大國,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優先發展輕工業、擴大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口、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國的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協調,並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①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第二產業的穩步增長構成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②農業的內部結構日趨合理;③輕重工業的增長日趨合理; ④第三產業發展迅速;⑤生產資源逐漸向優勢企業匯集。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產業結構調整更有其獨特之處。中國存在著城鄉間和工農業間的二元經濟結構。從當前來看,我國經濟生活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是結構失衡,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產業尚待優化和升級。從深層次來看,供給過剩的本質是供給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其本質還是產業結構落後的問題。目前,國際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的加快,這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使中國經濟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加速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因此,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提高我國產業經濟的競爭力,對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馬克思經濟理論為指導,同時借鑒國內外產業經濟學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運用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相結合、規范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重點研究產業演進模式與影響因素、方式等關鍵環節,並借鑒國際經驗,利用我國統計數據,對我國產業結構變化進行回顧和分析,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及規律進行探索,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存在問題、比較優勢、調整方向及對策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將基於自組織理論與方法和演化經濟學理論,通過建立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模型,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演進自組織演化機制、過程進行了探討。論文結構和主要內容為: 第1章,系統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成果,主要介紹了產業演進的基本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產業結構理論、西方產業演進理論和我國學者的研究,詳細分析了目前的產業演進理論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演進理論進行綜述。 第2章,簡要分析了世界產業演進。介紹了全球產業升級的歷史變遷,總結了當前世界產業演進的新趨勢,總結了發達國家經驗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啟示。 第3章,分析了產業演進的模式,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探討了產業演進的方式,總結了產業演進的規律,探討了產業演進判斷標准和保障體系。 第4、5章,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分析。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消費需求、投資、對外貿易、制度、技術進步、柔性生產、產業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和分工等宏觀和微觀經濟因素對產業演進的影響進行了系統詳盡的分析,歸納出各自的作用機制、動因和機理。 第6、7章,探討了當前世界產業系統的演進的方式和趨勢,詳細分析和研究了產業結構軟化、產業融合、產業生態化、經濟服務化、產業國際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集群、產業轉移、產業集成化的動因和演進趨勢。 第8章,論證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布局的內容和分析方法。從產業結構優化、國際競爭力提高和布局優化角度分析了產業演進的判斷標准和要求。 第9章,我國產業演進的實證研究。結合我國歷年統計年鑒的數據,實證分析了我國產業演進的歷史與現狀。重點對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進行回顧,對產業結構的現狀特徵進行描述,指出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對我國三次產業的演進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索。 論文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和特點,並對我國產業演進進行實證分析,工作是開創性的,研究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自組織理論、非線性動力學、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等基本原理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推導出產業演進模型。在研究中,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系統整體演化過程的數量特徵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系統演進模型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產業生命周期和產業升級過程,得出產業演進的路徑。 2、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簡單地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本文結合產業演進規律,進一步深化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分析,探討了各自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方式。本文專門研究了產業演進的微觀層面的企業影響因素,研究了柔性生產、市場結構、企業並購、分工和高附加值等對產業演進的影響。 3、研究了當代世界產業演進的新方式和趨勢,包括: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化、產業生態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國際化、經濟服務化、產業集成化等的影響因素和演進趨勢。 4、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僅以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來判斷產業演進的程度和效果,本文增添了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和產業布局優化兩個判斷基準,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產業演進的判斷基準。 5、結合我國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和現狀,運用歷年統計年鑒數據,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研究,分析產業演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了產業演進的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
F. 產業經濟學的目錄
導論指導思想與學科定位
第一節指導思想
第二節兩類學科與一化兩關鍵
第三節學科定位與理論框架
第四節本教材特色與體系
第五節產業發展與最終目的
第一篇發展理論
第一章發展理論與發展方式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論經濟發展
第二節西方經濟發展理論
第三節經濟發展趨勢
第四節科學發展觀與經濟發展方式
第二章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
第一節速度與結構
第二節速度與質量
第三節速度與效益
第四節評價和考核經濟效益的原則
第五節評價和考核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
第三章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一節工業主導作用與工業現代化
第二節走新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三節新路本質
第四節戰略與對策
第五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第四章消費與投資
第一節消費與投資的關系
第二節投資和消費貢獻率的國際比較
第三節合理確定投資規模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優化投資結構的基本原則
第五章第一、二、三產業
第一節理論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關聯結構
第三節發展趨勢
第四節現狀分析與展望
第六章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
第一節科技進步實質與意義
第二節自主創新的內涵與戰略意義
第三節自主創新戰略與對策
第四節國家創新體系與創新型國家建設
第七章要素配置與素質提高
第一節要素配置
第二節素質提高
第三節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
第八章循環經濟
第一節地位作用
第二節主要內容
第三節戰略對策
第九章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必然性、必要性與發展目標
第二節林業和生態建設的歷史選擇與戰略重點
第三節存在的問題與制約條件
第四節發展戰略與對策
第十章文化與經濟
第一節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第二節文化與經濟一體化
第三節中國經濟文化發展
第二篇產業規律
第三篇產業結構
第四篇產業組織
第五篇體制條件
附錄
G. 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包含哪些內容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沖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H. 產業經濟學到底是關於什麼的
產業經濟學復,是應用經濟學制領域的重要分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體系。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I. 求助:對制度經濟學與產業經濟學的認識
<1>對產業經濟學的介紹
產業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它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
一)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所謂的「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沖突。
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主要是由張伯倫、梅森、貝恩、謝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理論範式(又稱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後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SCP模式的繼承或批判基礎之上的。
二)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間的資源佔有關系、產業結構的層次演化,從而為制定產業結構的規劃與優化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產業結構理論一般包括:對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的研究;對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研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對戰略產業的選擇和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產業結構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應用性的研究等。
三)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產業關聯理論區別於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
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四)產業布局理論
產業布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也是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產業布局理論主要研究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產業布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基本原理、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產業布局的指向性以及產業布局政策等。
五)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六)產業政策研究
從縱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政策調查(事前經濟分析)、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政策實施方法、產業政策效果評估、產業政策效果反饋和產業政策修正等內容;
從橫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其作用特徵來看包括秩序型(或稱制度型)產業政策以及過程型(或稱行為型)產業政策。
<2>對制度經濟學的介紹
制度經濟學是把制度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它研究制度對於經濟行為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制度的演變。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始於科斯《企業之性質》,科斯的貢獻在於的將交易成本這一概念引入了經濟學的分析中並指出企業和市場在經濟交往中的不同作用。威廉姆森等人對於這門新興學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制度經濟學的兩個基本理論是:交易費用理論和科斯定理。
制度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思想上還是方法論上,都以「逆經叛道者」的面目出現,強烈反對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這個過程經歷了從凡伯倫到加爾布雷斯的幾代人的傳承。他們強調制度分析,強調非經濟因素,強調人的選擇的不確定性,強調整體和規范研究方法等等。然而,自科斯引入邊際分析方法,運用交易成本概念對制度展開研究之後,制度經濟學無論在方法論方面還是在理論思想方面,都發生了轉折性變化。變化的趨勢不是日漸遠離主流經濟學,而是趨與相同,以至於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自科斯以後的新制度經濟學是可以被主流經濟學所接納的,甚至能夠被歸並到新古典經濟學中去。科斯制度分析方法的微觀化和具體化的傾向,諾斯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更具有新古典色彩。
分析以上制度經濟學在研究方法論方面呈現出的顯著特點及其演化軌跡與發展趨勢,可以使我們獲得三點重要啟示。第一、研究方法的選擇、運用和創新,是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進步服務的,他們二者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第二、研究方法具有相對獨立性,一種方法可以為多種理論研究所運用,一種理論可以使用多種方法;第三、研究方法的創新往往成為理論突破的啟動按鈕和關鍵環節,一種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往往可以為理論研究開辟新的領域,促成新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說,制度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有待在方法論上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
二者的區別
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不一樣。首先,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企業及其集合,主要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當然也包括不同產業之間,以及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而制度經濟學主要是制度層面的額研究,對象是政府的作為,簡而言之,就是說一個政府應供給什麼樣的制度才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產業經濟學有自己的分析問題的範式,有理論層面也有實證的分析;而制度經濟學著重從邏輯層面去推到某一政策或制度的適用性,不具有實驗性。再次,從大的方面來說,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目的在於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各產業內企業之間構建一種長期穩定的結構,實現良性發展,以達到好的市場績效;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在於為政府管理經濟提供一種思路,也是為了使經濟更好地發展。
二者的聯系
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關聯在於兩者都涉及到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產業發展是產業經濟學的主題, 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產業組織的調整與優化升級,其直接目的都是求得產業的更好發展,而產業的優化升級需要有更好的與之相配套的制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一些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的出現必須出台一系列與之對應的制度。
我認為一個產業涉及多個企業,在微觀經濟學中我們知道企業都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這里邊包含壟斷企業[這些企業需要國家出台一定的政策對其進行管制,這就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制度對這些壟斷企業進行約束 ],此外,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也是不可避免的,怎麼使交易費用達到最低,提高資源的配置也是制度經濟學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企業的發展需要制度來規范其行為,當企業的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時,就會形成產業,甚至是產業群,但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本身難以克服「外在性」等問題。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外在性」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產生「外在性」的根源則在於制度結構的不合理,因此,在考察市場行為者的利潤最大化行為時,必須把制度因素列入考察范圍。制度是內生變數,它對經濟增長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深入探討制度的基本功能,影響制度變遷的主要要素,經濟行為主體做出不同制度安排選擇的原因,以及產權制度是經濟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制度層面上考察產業革命,即重大的、具有時代特徵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對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或人類交往的基本方式的作用和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分工和專業化趨勢明顯,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改善由於專業化程度提高所引起的交易費用的增加問題。中小企業通過結盟與其他相關企業建立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在獲得專業化程度提高生產費用降低的同時,通過集群降低了交易費用,降低了企業道德風險發生 ,產業集群制度的出現通過設定一系列規則能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提高人們認識環境的能力並規范人自身的決策行為,從而提高決策的質量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道德風險的發生。
因此,我覺得制度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為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製度安排,從而保證產業的持續,健康的發展。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制度,先進的適合產業發展的制度會促進產業的發展,所以可以說產業和制度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J. 產業經濟學研究方向選哪個好啊
不知道你是報考的什麼院校的產業經濟學。第一個方向很像是區域經濟學的專業方向,也就是研究一個區域的相關產業發現狀況,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建議,包括重點發展什麼樣的產業,如何鼓勵研發創新、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制度等。
第二個跟第三個差不多,都是產業發展前進過程中的投融資問題,現在多關注小微企業投融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融資問題。
第四個是偏向於流通產業這一領域。
我估計沒有太大的差別。中國式院校的經濟類專業,研究的問題都差不多,而只要是關於企業行為、市場結構、市場績效,產業聚集等問題都包含於產業經濟學的領域。而產業經濟學里邊的基礎理論多為微觀經濟學與博弈論。也就是研究具體行業或產業的競爭壟斷情況,相關的法律規定是反壟斷法。。。。自己選吧,只能說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