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旅遊產業鏈構成

旅遊產業鏈構成

發布時間:2020-11-25 15:38:57

⑴ 什麼是旅遊產業鏈(最好能舉例說明下)

眾所周知,作為消費者,我們購買任何一件產品,都是取其具有特定的消費價值。買西服,是取其裝飾儀表的消費價值;買彩電,是取其觀看電視節目的消費價值。消費價值是通過一件完整的產品來提供的。把西服分割成衣領、衣袖、衣襟和內襯,就不能再提供裝飾儀表的消費價值了,我們也就不會去買。也正因為如此,作為生產或銷售企業,也絕對不會把一堆布片投放到西服消費市場,或者把一堆元器件投放到彩電消費市場。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
作為旅遊消費者,我們購買旅遊產品也是取其特定的消費價值。旅遊產品是什麼呢?它是給旅遊消費者提供「一次旅遊經歷」這樣一種特定消費價值的無形產品,一件旅遊產品可以定義為「一個旅遊者從出發到游完全程回家」的全部旅遊活動過程,是一系列服務的綜合。旅遊者購買旅遊產品,是買一次完整的旅遊活動,從中獲得一次獨特的旅遊經歷。他絕不會只買一個飛機座位飛到桂林又飛轉來,也不會只買一家飯店的床位住個晚上就打道回府。有人會說,散客例外,他們的購買過程是零散的。其實不然,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管是散客還是團隊旅遊者,如果他們對旅遊活動中的某個環節感到不滿意,就會對整個旅遊過程不滿意。這充分說明他們都把旅遊活動全程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消費過程。
那麼旅遊企業和景點能否像西服生產企業那樣向市場提供完整的旅遊產品呢?不可能!沒有那一家企業能夠說,我能為旅遊者提供從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到全套景點組合。實際上,供給這一整套服務的,是若干個跨地區甚至跨部門的企業,由他們在分工合作中來完成旅遊產品的「組裝」。旅遊服務就像一副八抬大轎,面對每一個旅遊者,都要用這個轎子去抬。要抬好轎,轎夫要步調一致,如果各走各的,再大的力氣,轎子也會抬得東倒西歪。旅遊業的「八個轎夫」也就是一系列相關服務企業和景點,如果他們各有各的一套經營理念,互不配合,甚至互相拆台,旅遊業這頂轎子抬起來就會別別扭扭。所謂「散、小、弱、差」就是指這種狀態。
旅遊產業是由一連串橫向聯系的企業構成的產業鏈。這種橫向產業鏈和其他產業的縱向產業鏈意義完全不同,縱向產業鏈只有其頭部生產成品,直接面對消費者,產業鏈條的其它部分則隱蔽在生產者之間的市場關系中,生產者之間可以隨時調整合作夥伴和合作內容,有次品可以退貨,發生違約可以通過追究違約責任來彌補損失,企業之間不必一起「抬轎」,完全可以各抬各的轎;而橫向產業鏈則是整個產業鏈條直接面對消費市場,一起組裝一件「產品」,必須合力來抬這頂轎子。旅遊產業這個巨人,就是因為產業界不了解這種產業特殊的生存水土,各地區、各企業沒有認識到大家同處於一條橫向產業鏈之中,而是以自我為核心進行經營,做不到協同配合而染上的「散、小、弱、差」症。 ; 二、 旅遊產業鏈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旅遊業的產業鏈實際上就是一條產出鏈、利益鏈。經營同一條旅遊線路的各旅遊區(或景點)、各企業就是一副八抬大轎,通過分工協作共同打造同一旅遊產品,形成一條旅遊產出鏈,也可說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以長江三峽為例,經營這條線路的各景點、企業,其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這條線路的銷路和聲譽,在利益上互相關聯、互相依存。旅行社生意好,飯店、車船交通、餐飲、景點的銷售也就好;反過來也是如此。即使是同一類企業,或者同是景點,這種利益關系也同樣存在,線路銷路好,旅行社生意都火爆,各景點的銷售也都會被帶動起來。反過來,一條線路名聲很糟,大家的生意都會很蕭條。這就是旅遊產業鏈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當然,栓在同一條產業鏈上的景點、企業之間利益的依存性並不能掩蓋其利益的矛盾性,也就是企業之間還存在激烈的業內競爭。同在一個大灶吃飯,你吃得多,別人就吃得少。旅行社的收入分配多些,其它企業分配就會相對少些;你的旅行社客源爭取得多,別的旅行社接待的客源可能就相對少些。
企業都是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旅遊企業也不例外。這使旅遊企業最易於把眼光都盯在怎麼去多分享旅遊市場這個「大餅」上面,注重強化其在業內的競爭能力,而對旅遊產業的特殊性視而不見,忽略利益的依存性,不去管如何做大這個「餅」,讓這個「餅」的口感好些。旅遊企業的自我中心經營觀造成了一系列的誤區。

http://www.studa.net/market/060213/16495499.html

看這個

⑵ 海航集團的產業結構

以航空業為主。

⑶ 為什麼說旅遊業是一個關聯度很強的經濟產業

通常認為旅遊產業是由生產旅遊產品與服務的旅遊企業集合構成的,因此不少關於旅遊產業鏈的定義從旅遊產品與服務的供應角度出發,如Tapper和Font將旅遊產業鏈定義為一條包含了所有旅遊產品與服務的供應與分配的鏈條(Tapper & Font, 2004),旅遊價值鏈因此可分為贏得訂單(win order)、分配前的支持(pre-delivery support)、分配(delivery)以及分配後的支持(post-delivery support)四個階段,以實現旅遊產品的端到端無縫連接(Yilmaz & Bititci, 2006),或者將旅遊產業鏈定義為包含了旅遊供應商、旅遊開發商、旅行社和遊客四個部分的單鏈(KaukalHőpken & Werthner, 2002)。

⑷ 網路游戲產業鏈的構成

電信運營商:越來越認識到網路游戲帶來的新的利潤增長點,特別是寬頻網路的發展和網路游戲成為重要的網路內容。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長城寬頻、聯通等都在積極發展網路游戲業務。
游戲開發商:目前國際上著名的網路游戲開發商有美國的暴雪、電子藝界,日本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韓國的NCSOFT、網禪(WEBZEN)、NEXON、娛美德(WEMADE)等。中國也出現了諸如網易、盛大網路、金山公司、完美時空、巨人網路、久游網等一大批具備自行研發網路游戲實力的生產商。中國台灣的智冠、大宇、昱泉等也有一定的開發網游產品的能力。
游戲運營商:是網路游戲產品達到最終用戶的橋梁。運營商首先要為網路游戲建立網路環境,在地域遼闊、地區網路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還要進行難度極大的分布式管理,為網路游戲系統提供穩定的維護和安全保障。游戲運營商掌握著用戶資料庫的優勢,全面為用戶提供游戲平台架設、策劃管理、銷售推廣、客戶服務。
游戲銷售商:進行線下或線上銷售,現在線下的客戶端軟體和使用時間(月費卡、點數卡等)的銷售仍通過軟體、PC等專賣店或市場進行。此外,周邊產品也常一起搭售。目前國內比較大的發行商有連邦軟體、晶合時代等。
上述分析表明,運營商是整個網路游戲價值鏈中最核心的企業,如果以1O萬同時在線用戶計算,運營商將為網路供應商帶來每月近2億元以上的上網費收入,這還不包括伺服器的託管和帶寬費用;為生產商帶來的除一次性支付版權金外,還按月提供分成,可達30萬美元以上;為銷售商提供按月分成達到40萬美元;為設備供應商提供100萬美元以上的銷售額。由此看來,網路游戲運營商為上下游企業創造了一座巨大的金礦。
網路游戲的產業鏈的構成與傳統產業鏈相比相對簡單,其核心產業鏈很短,涉及的關系也相對單純,即游戲開發商——總代理商——分銷零售商——用戶,游戲開發商——游戲運營商——基礎平台商——用戶。網路游戲的核心產業鏈就是上面兩種鏈條的組合,第一個鏈條實質是單機版游戲的產業鏈,解決的主要是軟體供貨問題。在寬頻高速接入日漸普及的情況下,用戶可以方便快速地下載大型游戲的客戶端。第一種鏈條發展趨勢是逐步被網路所取代,成為一種補充形態。從第二個產業鏈看,游戲運營服務商和基礎平台商作為網路游戲運營的中間環節,也可能是合二為一的,即基礎平台商同時也就是游戲運營的主體,它們利用自己掌握的平台資源直接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基礎平台提供商不可能全部取代游戲運營服務商,產業分工的基本規則在網路游戲領域同樣適用。網路運營商同游戲運營商之間應更多地探討如何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贏的產業鏈關系。

⑸ 為何跟團游一定要去購物點,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嗎旅遊產業鏈到底是怎樣構成的

看你去哪裡 去什麼樣的團, 國內周邊短線跟長線 是有那種純玩團的,就是不進購物店的,因晌仿旅為進購物的話,那些購物店會給旅行社補貼,進店的團都便宜~ 如果你想不進店的話,那你就多花點錢,選擇不進店的團就可以了
但是有些地方比較特殊 是肯定要進店的,比如 川藏地區 還有雲南地區等 如果不進店的話 價格太高,大部分人無法接大橡受,為了降低報價 所以才會進店宴凳的

出境游 有些地方是必須進店的。泰國 歐美等的確,有些海島有那種純玩不進店的 ~
舉個例子 往返去泰國的機票就差不多是個團款錢了 (3000多中高端品質的團)。但是這個團是全含的(除了小費) 但是要求進購物店。就是先從進店裡面來賺錢

⑹ 旅遊景區的構成要素

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景區的吸引物、旅遊者、景區的服務業等。

相關介紹:

旅遊景區回是旅遊業的核心要素答,是旅遊產品的主體成分,是旅遊產業鏈中的中心環節,是旅遊消銷鉛費的吸引中心,是旅遊產業面的輻射中心。旅遊業是很多城市或地區的支柱性產業,所以在國計民生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6)旅遊產業鏈構成擴展閱讀

旅遊景區應有統一的經營管理機構和明確的地域范圍。包括風景區、文博院館、寺廟觀堂、旅遊度假區、自然保護區、主題公園、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游樂園、動物園、植物園及工業、農業、經貿、科教、軍事、體育、文化藝術、學習等各類旅遊景區。

旅遊景區產品是一種服務產品。因此,它具有服務性產品的一般特性,即無形性、不可貯存性、不可轉移性、生產與消費同時性。旅遊如純景區產品的特殊性決定渣斗咐了遊客購買旅遊產品過程也不同於其他商品,這同時也使得旅遊景區營銷區別於其他產品營銷而具有特殊性。

⑺ 中國現代旅遊市場由幾部分構成其發展的先後順序是怎樣的為什麼會這樣

世界旅遊組織規定:旅遊是指人們為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慣常環境,到其他地方訪問,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的活動。在此定義的基礎上,從事旅遊活動的這些人不會導致在旅遊目的地定居和就業。
所謂現代旅遊業,即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神伏的國內旅遊市場。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謹液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祥瞎物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場。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場。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礎。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⑻ 請問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分別指什麼

根據微笑曲線理論,上游往往是利潤相對豐厚、競爭緩和的行業,原因是上游往往掌握著某種資源,或掌握核心技術,有較高的進入壁壘的行業,因此許多投資者都偏愛上遊行業的股票。

下游產業指處在整個產業鏈的末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製造成品和從事生產,服務的行業。產業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產業的密切合作關系

煤炭的下遊行業是發電業。

(8)旅遊產業鏈構成擴展閱讀:

產業關系

與下游產業關系

在大行業類別裡面,上游企業是相對下游企業而言的,指處於行業生產和業務的初始階段的企業和廠家,這些廠家主要生產下游企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等的廠商。下游企業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和改性處理,並將原材料轉化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產品。

可以說,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上游企業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業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有下游企業生產製品投入市場,上游企業的材料也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各個行業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都應該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發展。

⑼ 旅遊產業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旅遊產業的基本特點:

1.綜合性

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2.經濟性

發展旅遊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遊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盈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遊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遊業的核心和實質。

3.服務性

旅遊業為旅遊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於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4.依賴性。

我們了解旅遊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5.帶動性

方能帶動其他直接或間接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所以是一業興、百業興。

6.外向性

現代旅遊業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7.季節性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產業的季節性同該國或地區的旅遊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是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但是,游覽人文旅遊資源一般不受季節的限制。

(9)旅遊產業鏈構成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組成要素為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悔歲蘆大要素。

1、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2、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3、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雀喚待能力。

旅遊業的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碧帶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資料:網路-旅遊業

閱讀全文

與旅遊產業鏈構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