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經濟發展新產業

經濟發展新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5 15:33:07

『壹』 如何看待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

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不妨把它叫做「新常態」。正確認識「新常態」的特徵,對於新階段的經濟政策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改革開放之初快速發展的條件隨著快速發展取得的成就已經不復存在「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已經跨過了粗放經營、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了一個不創新、不深化改革就難以持續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之所以30年保持兩位數的快速發展,是因為存在著快速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是:第一,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面臨著崩潰的邊緣,即「窮」,「窮」的另一方面就是產業空間很大,從事什麼產業都是新的,都可以發展經濟。加之基數小,很容易快速發展。第二,長期的封閉使我們不能完全了解外邊的世界,特別是不能清楚地了解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其他國家快速的經濟發展,亞洲四小龍就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知道了我們是後發展中國家,可以發揮後發優勢,承接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跟在人家後邊亦步亦趨地做就是最經濟的經濟發展方式。第三,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誕生了信息產業和網路經濟。這樣的態勢使世界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興奮點,並因此使產業結構上升到了更高層次。由於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使我們大批量地承接外來產業轉移,實行大進大出的經濟發展戰略。第四,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資源、環境壓力不大,勞動力「紅利」相當充分。第五,改革開放從制度層面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人們創業的熱情。基於上述發展之初的條件,我們形成了明顯粗放的速度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發展方式的特點是:一是粗放經營,鋪攤子,上項目,靠投資;二是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動力便宜,走低價格路線;三是招商引資,模仿,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四是過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動,特別是地方政府之間的GDP競賽;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在這六個特徵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動。這樣的發展模式雖然使我國經濟總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但付出的明顯代價和潛在代價都是難以估量的。此外,必須指出,低價格路線是低層次的競爭路線,是與更窮的國家競爭而不是與更富的國家競爭。二、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現在,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做大,我們面臨著做強的新的歷史任務,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人們所講的「新常態」。「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的自然放緩。這是基於以下的分析:第一,真正的經濟增長是由創新推動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指出,大約從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這是第一個長波;第二個長波是從1842年到1897年,是所謂的蒸汽機和鋼鐵時代;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是電氣、化學和汽車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時代。西蒙·庫茲涅茨在其《長期運動》中也做了類似分析。他們的分析揭示了經濟何以發展,即一個革命性發明和發現被用於工業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就成為新階段經濟增長的引擎。然而就當前情況來看,世界經濟還沒有出現可以擔當引擎的新的經濟增長興奮點。第二,經濟增長速度是有一定規律的,即「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在一定的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和制度環境下,不受緊縮政策或擴張政策等外來因素的干擾,本身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增長率。這樣的增長率和既定的條件是協調的,是既定條件下的一種均衡。「自然增長率」是階段性的,是歷史的。據此,隨著快速發展的條件成為過去時,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速率,一個中速的增長速度。第三,「新常態」面臨的任務是為已經起飛的經濟持續加油,使整個經濟在做強的過程中展翅高飛。「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舉措是貨真價實的創新,是扎實有效的結構調整。三、面對「新常態」的應有形態和政策設計既然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即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就應當以科學而冷靜的態度直面現實:第一,要從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結中掙脫出來,以平常心態對待一個並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確實有效的增長速度。要重塑經濟增長的心理底線,認清經濟發展的規律。要清楚地把握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創新,是調結構,是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構效應,即通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提升帶動經濟發展,而不是水平結構,即平面復制原來的產業結構。更不能迎合錯誤的速度情結而盲目刺激。必須明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就業,但這種就業應當是貨真價實的就業,而不應當是偽就業。第二,在「新常態」下應當抓緊完成旨在建設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任務。經濟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微觀層面的事,是經濟規律自發作用使然。要正確處理宏觀調控和制度建設的關系。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相當多的宏觀調控是顧此失彼、按了葫蘆上來瓢,我們切不可過高估計了宏觀調控的作用,更不能讓宏觀調控耽誤了我們的改革。第三,通過合適的制度安排,激發大眾的創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費爾普斯在其《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中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是普遍大眾創新的結果。他說,「繁榮的歷史進程從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廣泛實現自主創新的結果。」他強調,「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公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它涉及新工藝和新產品的構思、開發與普及,是深入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一個產業空間很大,跟到人家後邊模仿著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創新就不能發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們必須通過制度安排,例如平等進入、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淡化官本位;鼓勵適當的冒險;包容各種創新伊始的「異端」;杜絕各種尋租的機會,把企業家精神引導到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官商勾結的尋租。轉載僅供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祝你愉快,滿意請採納哦

『貳』 經濟新常態下認為那些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中國經濟正在尋求向新常態過渡的新動力。只要新動力找到,向新常態平穩過渡就基本無憂。長期以來,很多人根據宏觀經濟學特別是凱恩斯理論的基本原理,將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反復在增加出口和擴大內需上做文章。其實,「三駕馬車」只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只是應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需求邊短期動力,只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原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三大發動機」是近年來提出的人本發展理論(或「五人理論」,即滿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導人、資源裝備人、分工安置人),對經濟發展動力的新概括。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與新一屆領導強調的釋放改革紅利、推進結構調整、強化創新驅動(簡言之,改革、轉型、創新)是基本吻合的。
制度變革即制度改革,這里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規、標准規則、政府等組織、市場機制、宏觀政策等有形制度、文化制度等無形制度,以及各種制度的實施機制。結構優化包括產業結構優化(新型工業化、產業轉型升級等)、區域結構優化(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消費結構優化(消費結構升級)等。要素升級包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和信息化等。要素升級與要素投入有區別,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投入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升級則是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的質的提升。

『叄』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特點的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基本穩定,也就是穩中求進的發展戰略。
毋庸諱言,盡管今年GDP7.5%的目標值能夠實現,但經濟發展受到世界經濟發展趨緩的復雜局面和國內因結構調整和產能過剩導致,消費、投資、出現的暫時困難,使得穩增長遇到了很大的困局。有些企業運行困難,社會消費不振,投資趨緩,外貿增長有限,經濟發展處於一個相對低谷的時期,有下行的風險。
因此,明年的經濟發展依然是防止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應有效控制經濟下行的趨勢和風險,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
在經濟處於危機和低谷的非常時期,不能迷信那些在經濟正常時期的規則和原理,應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策,四平八穩會貽誤戰機。宏觀政策應以量化寬松、刺激救急為主,該下猛葯出組合拳就得不遲疑地出手。
預計,適當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是主題。央行將會綜合採用降息、降准等綜合措施,財政部會提出給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費的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
當然,為刺激消費,個人所得稅應稅門檻也可能進一步提高,稅率有可能調整優化。通過量化寬松,定點、精準貨幣刺激來促進經濟發展將是明年經濟的一個主題。 為了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民營銀行會有很大的發展。
預計,房地產管制政策會進一步放鬆,改善性住房需求會得到鼓勵。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沒有改變,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是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
預計,明年GDP指標可能會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實事求是的調整到7%左右。
第二個特點是,更加重視高新技術產業、新產品、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和投資,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
投資拉動依然是不可忽視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只是,政策導向會更加關注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因此,互聯網產業、新媒體行業、太陽能利用產業、電動汽車行業高鐵、核電、風電、、節能產業、環保產業都有很大的機會。
國家通過航天、航空、航海的技術攻關,如探月工程、航母、大飛機以及導彈和衛星定位等軍工產業的技術攻關,會帶動出現一批尖端、高新技術,民用化後可以促進許多行業的技術進步,帶動產業升級,拉動經濟發展。這些行業的創新產品和技術如果出口,將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第三個特點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
中國經濟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的矛盾,東部和中西部,沿海和內陸發展的不平衡。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調整來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
具體來講的是通過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三大經濟帶的引領,加上之前提出的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工業區振興等經濟路和帶以及區的發展規劃、計劃的落實,通過結構的優化調整、產業的轉移和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拉動經濟上行。
第四個特點是,通過自貿區的實踐,來推動進、出口貿易的轉型、升級和發展。
上海自貿區已經在積累這方面的經驗,預計上海自貿區的經驗將在天津和沿海、延邊的重要城市區域逐步地推廣實施。
第五個特點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會縮小城鄉差距。
預計在試點的基礎上會形成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中央會積極穩妥的推進。
需要著重提出的是城鎮化過程我認為關鍵是要做好產業和服務業規劃以產業化和服務業的集群發展帶動城鎮化,不能單純靠發展房地產業盲目建城,而忽略產業發展。沒有產業、服務業發展,城鎮化就可能變成海市蜃樓。
城鎮化還有一個重要的難點需要破題,就是農村土地的確權和市場自由交易的問題,必須讓農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成為土地出讓收益的最大受益者。應讓農民自主決定是持有土地繼續當農民還是出讓土地成為市民,避免戶籍游戲,一夜讓農民變市民,那樣的城鎮化會留下後患。
第六個特點是,更加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適應汽車時代的變化。
由於需求的變化以及美國等國的頁岩油產出,油品的價格在2015年很大的幾率將會在低位運行,這對中國經濟利大於弊。
油價低位運行會促進經濟復甦,會帶動汽車行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城市道路的新建、擴建和改造,完善路網,搞好城市規劃,鼓勵民營資本進行停車場建設以適應汽車時代到來的新情況。
城鐵、地鐵、公交也會有大的投資建設和完善,方便中低收入群體出行。
不能簡單粗暴的採用侵害公民財產權利的尾號限行和限購的措施去限制汽車消費的需求,阻礙經濟的發展。

第七個特點是,更加註重民生事業的發展,更加註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沒有民生的改善和發展,就是走偏的發展,民眾不能在發展中獲益,自然就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應完善養老和醫療養老、保險制度,規范教育收費。把因公款消費節約下來的錢,去充實保險賬戶,穩定民眾的消費信心,提振民眾的消費預期。讓民眾敢於消費、樂於消費,消費提振必然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
新常態下,一系列的民生工程會讓民眾獲益。
比如醫療衛生行業、養老行業的發展會解決民眾就醫難、養老難的局面得以緩解。
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設,政府會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為中低收入階層解決住房的問題。
比如,對貧困群體的救助會更加的成為常態,為競爭失敗者和勞動能力喪失者提供兜底的保障。
還有一個特點經濟發展的微觀行為會更加多的交由市場去決定。
政府會適應這個新常態,不斷的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負面清單制度會成為常態,政府的審批項目會逐步減少,對市場的公平競爭會更關注,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查處會更給力。
不論什麼形態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經濟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大膽的試,大膽的闖,也會是新常態的應有之義。

『肆』 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伍』 如何推進「四新」經濟發展

推進「四新」經濟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尊重市場、尊重創造、尊重基層、尊重規律,回歸到「四個」看:眼睛向上,看中央的戰略部署和上海自身的責任、能力和機會;眼睛向下,看企業、看技術、看產品;眼睛向外,看國際產業變革、創新、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眼睛向內,看政府職能轉變,藉助自貿區平台開展創新試點,改進工作方式,幫助企業解決面臨的問題。
「四位一體」推進模式:通過「產業聯盟+產業基地+產業基金+產業人才基地」相結合的新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熱帶雨林型產業生態系統。
——建立由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科研機構組成的創新聯盟,培育創新團隊和人才,打造拳頭產品,形成創新鏈。
——建立「國家四新經濟實踐區」,在張江高新區試點建設「四新」經濟創新基地。聚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打造成為「四新」經濟發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推進「四新」企業與投資機構的對接。開展項目融資對接會,搭建創投機構和「四新」企業投融資平台。
——依託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和相關教育機構,建設「四新」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圍繞建立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營商環境,推動聯盟招商、平台招商、代理招商、產業鏈招商,政府回歸到「四個服務」:服務轉型、服務創新、服務企業、服務人才。
推動資金配置的基金化和市場化,設立轉型升級產業母基金,組合形成「四新」、重大項目股權直投、產業園區、中小企業等多種類多載體的基金投資板塊,同時立足產業撬動放大市場和社會資金。

『陸』 我國要積極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因為第三產業①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②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

D

『柒』 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高新技術的作用在於能夠直接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影響市場
因此高新技術對市回場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答。
例如蘋果公司的產品,在智能手機這一塊獨具一格,投放市場之後很快積攢了大量的用戶群體,這些群體基於蘋果產品的認同形成客戶群,這對於一個公司而言是十分利好的,但是如果開拓不足就很麻煩了,例如喬布斯死了後,蘋果研發就不行,而且其他的手機製造商也跟風發展智能手機,削弱了蘋果的用戶基礎。這還算小的
大的比如在前沿科技,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的研發,發明的高新產品甚至能扭轉時代,在時代的發展中,總是快魚吃慢魚,所以很多所謂的大魚被小魚吃掉,就因為大公司大,但是制度僵化,反而不及小公司。國家層面的研發就更恐怖了,以二戰之後的美國為例,很多軍用技術做了軍轉民,這也是美國二戰之後商業發展繁榮的重大原因。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發展,為了不落人後的發展

『捌』 為何說文創產業成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新引擎

9月17日落幕的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發展論壇上獲悉,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增速已高於同期GDP的增速,不僅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轉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文創產業已成為可持續發展與城市再生的新引擎。

我們逐漸步入了從移動互聯網向智能互聯網演進的新互聯網時代,一方面需要注重數字化創新,運用科技力量撬動文化新動能,另一方面,做好跨界融合,培育泛娛樂、全產業鏈、多領域的文化企業品牌,助推中國文化品牌走向海外,影響全球文化的格局。

『玖』 如何提升產業增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

一、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集聚區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堅持科學規劃、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機制、積累機制、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創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項目調優經濟結構,以項目增強發展後勁,以項目壯大資源優勢。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抓住全面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城鄉統籌,實現互動發展,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統籌城鄉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切入點,著力推進「產業向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特色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做大做強戰略支撐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發展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擴張規模和提升層次,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做大做強廣播影視、出版傳媒等優勢產業,推動廣播影視集團化經營。重視文化經濟,扶持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文化園區建設。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原文化深厚底蘊,發揮文化遺產豐富的優勢,積極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根親文化影響力。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健全社會管理體系,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村級組織建設,提高管理轄區的能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推動經濟類、公益慈善類和社區社會組織優先發展,加強對新經濟組織、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管理引導。適時出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推進全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六、創新工作落實機制。要著力抓好「三力」,即增強凝聚力,保證執行力,提高創造力。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注重機制建設,把握謀劃設計、責任分工、推進實施、動態評估、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建立無縫對接、系統完整、運轉協調的落實機制,不斷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責任、信息傳遞反饋、行政效能監察、督查等機制,促使各級、各部門動起來、緊起來、嚴起來,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力倡導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產生的一線工作法。積極推行縣委權力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三公開」工作,切實把風氣搞正、把工作做實。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健全領導幹部問責制,重點解決落實不力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新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