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開發中國城市文化產業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雖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有強勁的發展勢頭,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支持;各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特色定位不強,與城市資源特點聯系不夠密切;缺乏高層次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等等。
針對這些可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對策一:加強文化傳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與規模效應。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當今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作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其較強的產業融合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集群化發展趨勢非常明顯。如美國聞名於世的曼哈頓「蘇荷(SOHO)藝術聚集地」、好萊塢影視娛樂業及群等,都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範例。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剛剛起步,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聚集區建設初具規模,但特色還不明顯。未來發展需要加強對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培育,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打造較為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規模效應的充分釋放。
對策二: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打造優勢品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由於受經濟、科技等條件的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好相對較弱。加之我國文化創產業發展中,來自國外的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投資佔有重要地位,對我國本土文化創意產業構成了威脅。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我國要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品牌,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發展,避免出現由跨國公司引領、控制甚至壟斷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局面。
對策三: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還相對缺乏,創意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不能夠適應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今後應調整人才教育結構,加強對創意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營銷人才的培養;積極舉辦各種大型創意設計展覽,打造設計師們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發創意人才創造原創文化產品的激情和動力。
對策四:重視政策法規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作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是以市場為基礎作用的,但政府通過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規的制定,為文化創意產業營造一個適宜發展的外部環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② 信息技術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是對策!!!
第一,是對抄傳統文化產業門類的提襲升,比如對新聞出版、影視、演出演藝等;
第二,是產生文化產業新業態,比如新媒體等;
第三,文化與科技融合,對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第四,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產業(科技)文化化,讓產品具有文化內涵,提升文化附加值;
希望可以幫助你!
③ 形勢與政策 求解 淺析我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劃
關於我國文化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
[徵文]關於我國文化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
福建省南安市蓬華鎮華美村 洪色露
文化市場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活動以商品的形式進行交換的場所及其交換關系的總和。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文化市場悄然興起,一個個文化分市場便爭先恐後地發展起來,先是文化娛樂市場以各種娛樂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爾後,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也開始注重市場操作;隨後,戲劇、戲曲、音樂、舞蹈演出也拿起了市場的指揮棒,全國范圍內各種商業性演出層出不窮;特別令人目不暇接的是音像製品和商業美術品鋪天蓋地的蔓延,等等,各文化分市場以其獨特的方式向國人展示著自己的風采。進入新世紀,我國文化市場的建設更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國家到地方,都把文化市場建設納入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並給予高度重視。本文擬就我國文化市場的特點、現存問題和發展對策做一探討。
一、我國文化市場發展的基本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市場迅速崛起和發展,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化經濟。它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各項文化事業的繁榮,調動了全社會興辦文化事業的積極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經營者、競爭者躋身其中,開拓了發展文化事業的新途徑。特別是新興的文化娛樂活動進入市場以後,改變了過去那種單調、貧乏、落後的生活方式,為健康、科學、文化的現代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推動了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目前,文化市場呈現出以下基本特點。
(一)文化市場經營投資主體呈多元化發展
市場競爭要求有多元的利益主體和多元的經營投資主體。文化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直接關繫到國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為推動文化市場建設,國家在文化經濟政策、文化市場經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一系列的調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導下,文化市場的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例如,電影市場中的電影製作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全民所有制的各大電影製片廠的投資、地方獨立製片人的投資、中外合作投資等;電影院的改建、擴建的投資,也由原來的自我投資變成社會聯合投資或吸收外資投資(但不能超過49%)等;音像製品的批發、零售業投資也可以多方參與,本國人、外國人、獨資、合資均可;營業性演出活動中所有制資格限制的取消,也意味著演出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趨向,等等。以廣東為例,文化市場的形成打破了原來由政府獨家投資的模式,出現了政府、企業、私人、外商多方投資的新格局,如音像製品租賃業幾乎全為個體經營;圖書銷售市場已經形成以"新華"系為主導,社會其他資金(包括其他國有資金、私有資金等)介入競爭的多元化、多層面格局。這些,都向我們昭示國家、集體、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已呈並存態勢,文化市場呈投資渠道多元化發展的特點。
(二)文化市場分類齊全
我國文化市場蓬勃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先後形成了文化娛樂市場、演出市場、書報刊市場、影視音像市場、文化交流經紀市場、文化經營服務市場、文化旅遊市場、文物工藝美術市場、文化教育市場等九大分市場。這九個分市場基本囊括了我國全部的進入市場交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滲透到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這種結構框架在今天的文化市場上依然存在,而且又增加了新的成員,使其結構多元化更趨明顯。例如,除了前面講到的九個分市場外,又興起了國人注目的網路文化市場。網路文化以迅捷的方式給文化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廣大的青年朋友。還有,原來比較弱勢的禮儀文化市場、花卉文化市場也異軍突起,令人刮目相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婚喪嫁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經濟生活中的各種慶典活動也越來越頻繁。這種種社會需求滋養了各大禮儀文化公司,致使坐落在全國各地的禮儀公司生意興隆火爆。與此相對應,各種大、中型花卉市場,各式各樣的鮮花店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人們的眼前,花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朋友。可見,文化市場的結構正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門類齊全。
(三)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文化市場的科技化趨向日趨明顯
現在,文化產品無論是在生產和製作方面,還是在銷售與流通方面都出現了科技化勢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例如,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與製作,注意採取了高科技的手法與技巧,特別是一些高難度的鏡頭與場面的拍攝,大多採用電腦合成或電腦製作,其效果是單靠演員演出難以達到的。電子圖書的出版,特別是文化娛樂市場中異軍突起的網路文化產品,更是高新技術的產物。消費者只要一打開網頁,便會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獲得各地各行業的相關信息資料,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等無所不包、無奇不有,多彩的游戲軟體也令人心曠神怡。此外,文化產品的銷售與流通也出現了科技化的趨勢。例如,傳統的電影發行是通過膠片的移動傳遞來實現的,這種方式不僅銷售成本高,而且容易產生盜版。以高科技為依託的數字院線制則能避免這一問題。它是通過網上數碼來獲得放映影片的內容,從而直接在電影院上映。這種院線制,不僅發行、放映快速、便捷,而且使盜版者無縫隙可鑽,這就既降低了流通費用,又保護了知識產權,從而推動了電影市場的良性運轉。可以說,我國文化市場經過近20年的發育、發展,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跨越,特別是高科技的滲透越來越走進人們的生活視野,文化市場的科技化趨向日趨明顯。
二、制約我國文化市場發展的瓶頸"法制問題"
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是文化產業體制的基本支柱。文化市場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產物,然而它又是正在建立的市場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當前文化市場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問題並不在於市場本身,而是在於缺乏規范化管理。文化市場的非法經營活動之所以屢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在"無法可依"和"有法不依"兩方面。真正要絕緣,管理辦法只能是法制化,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法律制度。隨著中國加入WTO,加強法規建設以克服文化市場在管理上的薄弱環節更是迫在眉睫。總的來說,當前文化市場的法制建設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文化市場法規體系不健全,文化立法工作亟待加強
文化市場的管理法規還不盡完善,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部分項目還沒有法規文件來規范。近年來,文化市場概念發展很快,新興的項目不斷出現,文化市場概念的外延在急速擴大。如:文化部於1996年發布了加強對新興文化娛樂項目管理的通知,要求把射擊、釣魚、電腦游戲等新的娛樂項目納入文化娛樂市場管理范疇,但至今還沒有出台有關這些項目的正式規范性文件。對繁榮文化市場有著重要影響的文化經紀人的管理,目前也沒有正式的法規來規范。此外,還有的項目存在交叉管理的問題,等等。這些都給管理帶來了難度。第二,缺乏有力而合理的法規條文,現有的法規條文與世貿規則有較大的差距。第三,政策界限難以把握,有的法規文件只是一些原則性的政策規定,由於其內容不夠具體,致使執法把握尺度不準,操作性不強。以娛樂市場的游戲機和游藝機為例,兩者的本質區別在哪裡,現行法規並不明確,這既給操作單位帶來了較大的難度,更給那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提供了鑽法律空子的機會。
(二)執法混亂,在管理中存在著條塊分割,分兵把守的弊端
當前的文化市場普遍存在著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導致了市場上執法的混亂現象。如娛樂市場、圖書市場、音像市場、演出市場等分別由政府幾個部門分開管理,人為地割裂了統一的市場,造成政出多門,相互掣肘,妨礙了政府執法的力度和管理職能的實施。
(三)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比較嚴重
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建設雖然比其他法制建設滯後,但中央和地方還是制定了不少法規,現在的問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比較突出。如中央和各省市三令五申禁止音像製品的非法製作和發行,但是,充斥文化市場的非法書刊、音像製品大都是國家出版社及地區期刊社發行的。究其原因,一是知法犯法,出於某些利益驅動,主管人員、執法人員明知故犯;二是以權代法,某些地方單位的文化活動越過文化管理部門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而該部門既不經中央部門審批,又不尊重地方文化部門就擅自審批同意,這種權大於法的情況還大量存在;三是執法人員本身的素質不高,私心重,怕得罪人,害怕樹敵和遭受打擊報復,因此不能做到執法必嚴;四是極個別執法人員、管理人員貪贓枉法,經不起金錢誘惑囿於人情,置法規於不顧,造成了文化市場管理混亂的現象。
三、加強文化市場法制建設的幾點建議
整頓和規範文化市場秩序,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迎接加入WTO挑戰的需要,也是凈化社會環境,保證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為此,必須從加強文化市場法制建設方面入手,努力從源頭上遏制非法經營活動,建立健全的市場規則,規范市場行為,形成比較規范的文化市場。
(一)政府要對整個文化市場實行統一規范和宏觀管理,加快文化市場的立法步伐,逐步完善文化法規,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加快文化立法是實施文化市場法制化管理的基礎,必須下大力氣加快文化立法步伐。
政府行政部門要健全各類文化市場的管理規定,逐步完善立法與執法工作。由於文化市場的特殊性(門類多、覆蓋面廣、易變性強等),期望在一個法規中包含所有文化市場中的經營項目是不現實的,必須高度重視實施細則和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對於各種新興的文化娛樂市場的項目管理,可從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入手,待實施後逐步積累經驗,進而提升到法規層次。尤其要對原有的法規條文作一次全面的檢查,凡與世貿規則有抵觸的,要認真修改或重新制定,有些甚至要廢除。要把文化市場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使其建立在可靠的法制基礎上。
(二)必須加強執法隊伍和執法機構的建設,強化法制觀念,嚴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應根據文化市場的發展程度和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和加強文化執法隊伍和執法機構的建設。
要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必須把好進人關,對執法人員的挑選應通過公開招聘、擇優錄取的方式,要注重吸收文化領域中各方面的代表加入文化市場執法隊,適當增加參與文化市場執法的機構編制,要對執法人員實行上崗前的系統的法律培訓,建立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和執法實績的考核制度,對做出成績的要給予表彰和獎勵,對不合格或者不廉潔分子要及時、果斷地將他們從執法隊伍中清除出去,以保證文化執法隊伍的質量。文化管理部門和公安、工商等部門要密切合作,採取強有力的整治措施,嚴格管理,從各個方面堵塞漏洞,對違法者的制裁不能以罰代法。要依法打擊非法活動,保護知識產權,嚴厲打擊侵權盜版活動和其他非法活動,保護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凈化文化市場。同時,要堅決反對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禁止在文化經營上通過行政壟斷形成地區封鎖和不公平競爭,以保證文化產業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市場氛圍。
(三)賦予人民群眾以維護秩序、維護自身利益的更大權力
從根本上說,文化市場秩序要靠社會全體成員、靠廣大人民群眾來維護。一方面,應加大地方政府及相關責任官員對打擊非法經營活動、維護合理競爭秩序的責任,但另一方面,不能把維護市場秩序的權力僅僅交付給少數人,不然就無法監督執法者的行為,防止執法者與違法者的串通。要賦予各種公眾輿論在監督執法者上更大的發言權,要進一步發揮"消協"等社會群眾團體在維護文化市場秩序、維護市場參與者權益方面的作用。要建立群眾舉報監督機制,各種社會傳播媒介和文化執法機構應為群眾舉報活動設立舉報熱線或開辟輿論陣地,可配以專門的掃黃打非機構,像110報警制度那樣24小時值班,對觸犯者的制裁量刑標准作嚴格規定,收繳的罰款一律交國庫,執行部門不允許留存。全部有關法律,讓全民通曉,對舉報屬實者,採用獎勵制度。總之,要發動全社會對文化市場和市場執法主體進行積極有效的監督。
④ 人才培養在當前存在哪些問題
21世紀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目前大多數企業管理者已經開始意識到人才競爭才是企業競爭獲取勝利的重要法寶,只有不斷增加人才支持力量,不斷開發人才的潛能,才可以不斷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只有將企業員工這種普通人力培養成才力,才可以將人力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現代企業應該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經過長時間的實踐,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下面是筆者對企業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一、當前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視「數量」,缺乏「質量」
近年來隨著企業外部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企業產業不斷升級,企業將發展戰略全部投放在「人才招聘」、「招兵買馬」上面。但是有的企業在人才開發、培養的過程中並沒有全面認識到人才培養的本質,一味的強調數量,忽視了質量,盲目擴張人才數量,但是和企業實際發展匹配的「質量」人才相對缺乏。具體體現在高層管理人才欠缺以及人才配置結構欠缺合理性等方面。由於企業缺乏高素質管理層人才,導致企業的整體素質較差,缺乏足夠的創新能力,很難適應我國企業的快速發展。
2.缺乏良好的「育才」企業環境
雖然很多企業引進了很多人才,但是在企業內部並沒有營造一種很好的「育才」環境,大部分技能人才以及技術人才基本只擁有在學校里學習的相關專業知識,然後在實際工作中由企業老員工傳授相關的經驗,自己一邊摸索著學習。企業並沒有制定一套長遠的人才培養規劃,很少為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提供外出交流、開會、學習的機會,知識無法有效更新,技術也難以實現新的突破,這樣很難實現員工的發展,推動企業的發展。
⑤ 從國內外風景園林發展歷史的啟示,談談你對我國目前風景園林行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轉)對我國當代風景園林行業發展走向的思考
作者:吳祥艷
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園林設計分會和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信息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市植物園北京京華園林工程設計公司承辦的「第三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交流會」於2002年2月21~22日在京召開。本屆交流會的主要目的在於「交流行業信息,反映行業發展趨勢,綜觀市場結構變化,培養鍛煉新人,促進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的迅速發展」。筆者認為:會上交流探討的項目不僅代表著目前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的水平,而且反映了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走向,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 走向生態的設計
交流會上,無論是小尺度、局部地段的環境設計還是大尺度、區域范圍的景觀規劃,設計師們都力求冠以「生態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型及大型的景觀規劃設計項目中往往單獨開辟「生態景觀展示區」(或生態園林區),甚至有些項目本身即以「生態公園,生態...」定名。由此可見,對「生態設計」的關注已經成為當代風景園林師進行項目規劃設計的重要導則。然而,究竟什麼樣的設計才能真正稱得上具有良好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設計」?難道僅僅依靠「多種植物、引水入園、減少建築小品和硬質鋪地的面積」就能實現改善生態的要求嗎?一些設計項目採取極具「人工性」和「裝飾美」的「人工植物群落」代替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並貼上生態設計的標簽。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但與生態效益的改善無補,而且會造成對生態設計概念的誤解。
近年來,國內園林專家及學者對「生態設計」理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探討,但真正有意義的實踐項目卻不是很多。理論研究固然重要,但理論的實踐更應成為風景園林設計師關注的焦點。不同尺度和層次的景觀設計項目所處的生態系統圈層不同,生境系統中各構成要素間的關系亦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做到具體項目具體分析,惟有此,才能夠建立起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本屆交流會上,王紹增教授介紹的「城市開敞空間規劃的基本生態原理及其在江門規劃實踐中的應用」即是建立在對城市生態機理的科學研究基礎上,應該能夠收到較好的生態效果。
生態設計不僅要調整好生態系統的物流、能流的良性循環,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而且要關注成本和收益的關系。「正如沒有一個通常意義的可實施的設計不考慮經濟預算一樣,沒有一個可實施的生態設計可以不考慮生態代價,包括資源的消耗,污染的產生及棲息的地喪失」。設計師通過採取「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能流和物流跟蹤」等生態計算方式,增加對生態系統的敏感和關注,並盡可能的採用「保護、減量、再利用、再生」等手段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本,從而提高生態設計的綜合效益。此外,還要考慮生態效果的評價,這是檢驗生態設計成敗的關鍵。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國會就要求大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以評估諸如大氣、水質和生物學等受到項目的影響,其中還包括美學評價。
生態設計日益成為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忽略其與文化及藝術的聯系,「缺乏文化含義和美感的唯生態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因而最終會被遺忘和湮沒,設計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1]」。
2 走向文化的設計
本屆交流會上討論的25個項目,除去「生態設計」這一重要理念以外,設計師重點闡述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園林的立意構思,即項目本身蘊涵的豐富精神文化。
眾所周知,意境的創造曾經是我國古典園林獨樹一幟的精髓:秦漢山水建築宮苑中的「一池三山」模式即是古代帝王渴求長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的重要體現;清代江浙寫意派山水園林中的「片山尺水、一草一木、楹聯景題」都書寫著園主人和造園家對待人生的態度和感悟。古典園林景觀的文化底蘊給游賞者提供了一個「觸景生情」的廣闊天地。與古代造園師衣缽相承,成長於五千年華夏文明沃土的當代景觀設計師,在經受西方現代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下,在關注園林使用功能的同時,並沒有完全拋棄我國古典園林文化的優良傳統,仍然在煞費苦心的經營著園林的意匠,力求賦予園林景觀一定的文化內涵。例如,本次交流會上大慶石油化工設計院介紹的「九日-旭」廣場,以「後羿射日」的主題文化為景觀創作之源;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心介紹的保定環城公園項目則是以保定歷史文化典故和歷史地段之特色為主題,設計了8個主要景點。
園林的主題立意,即園林所要塑造的精神文化內涵,是園林的靈魂,其定位的正確與否關繫到園林的存在和發展,也決定著園林本身的水平和地位。恰當的主題文化定位能使園林景觀錦上添花,而不恰當地主題定位會使園林景觀流俗,甚至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鄭元勛在《園冶》題詞中論及:「『園有異宜,無成法,不可得而傳也』。異宜奈何?簡文之貴也,則華林;季倫之富也,則金谷;仲子之貧也,則止於陵片畦;此人之有異宜,貴賤貧富,勿容倒置者也。若本無崇山茂林之幽,而徒假其曲水;絕少『鹿砦』『文杏』之盛,而冒托於輞川,不如『嫫母』傳粉塗朱,祗益之陋乎?此又地有異宜,所當慎者。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則工麗可,簡率亦可。否則強為造作,僅一委之工師、陶氏,水不得瀠帶之情,山不領回接之勢,草與木不適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意思是說:園林的建造要因人因地制宜,假如本來沒有崇山茂林的幽雅,而借用「流觴曲水」的美名,絕少「鹿砦」「文杏」的佳勝,而冒托「輞川別業」的雅號,正像「嫫母」塗脂抹粉,只能使之顯得更丑。所以說造園如做詩文,必須文題相對,方能成為佳作,如果離題萬里,無論如何不能成為好文章。因而,景觀設計師對園林主題的定位應該小心謹慎,將其建立在對園林立地條件——自然地理結構和精神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對園林使用者行為心裡特點的關懷上,而絕不是突發靈感下的偶得。此外,景觀文化內涵的表達應該採取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應該過於抽象晦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或過於具象,缺少含蓄美;或採用低俗的手段表達低級趣味的主題等等。
「走向文化的設計」是我國風景園林行業迅速發展的重要標志,代表風景園林行業新時代的到來。早在1998年北京市園林局就明確提出了「文化建園」的方針,指出「文化建園就是深刻理解園林的文化屬性,掌握各種園林的文化內涵,從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和展現時代文明風范的結合上,賦予園林城市建設和管理以濃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創造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園林文化[2]」。風景園林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項實踐性的造型藝術,作為新時代的景觀設計師及從業人員,我們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景觀的文化含蘊,而且要在設計實踐中將其與生態的、經濟的、使用的要求結合起來,創造出高品位的、具有時代特點的精品園林文化。
3 走向區域的設計
當代風景園林行業的從業范圍已經大幅度的展拓,從傳統意義上的造園(古典園林)發展到「大地景觀規劃」。汪菊淵先生在1998年的《中國大網路全書.建築、園林、城市規劃》中論及「園林學的研究范圍是隨著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目前包括傳統園林學(即造園)、城市綠化和大地景觀規劃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與生態關系密切,是應現代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而出現的,尤其是第三個層次上的大地景觀規劃。
本次交流會上研討的25個項目,基本上涵蓋了上述三個層次,小尺度的造園項目,如建設部辦公樓前環境改造設計;中間尺度的城市綠化項目,如保定高科技開發區河套綠化,大尺度的景觀規劃項目如沈大高速公路規劃。無論哪個層次的規劃項目,都不能脫離生態的要求和人本的思想,根本目的在於「把人類生活空間內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為整體人類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來考慮,研究各景觀元素之間的結構和功能關系,以便通過人的設計和管理,使整個人類生態系統(景觀)的時空結構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達到最佳狀態」(俞孔堅)。
4 走向科學和藝術結合的設計
4.1 科學技術與風景園林的關系
(1)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傳統園林行業的設計手段和研究方法 一方面,計算機的普及和網路時代的來臨,將園林設計師從手工繪圖的繁重作業中解放出來,代之以計算機輔助繪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繪圖的准確性。互聯網的普及,使異地設計師的合作成為可能。例如,1993年,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卡爾·斯坦尼茲(Carl Steinitz)就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和俄勒岡州、內華達州、華盛頓特區的五個組織的設計師合作完成了一項為期三年的區域景觀規劃研究。另一方面,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軟體的開發,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問題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安·L·麥克哈格(Lan.L.Mcharg)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區域景觀要素的分層、疊加分析,為設計師更全面的把握環境的特質,並進行方案的比較研究奠定了基礎[3]。
(2)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著園林主題文化的變革信息社會、虛擬空間、人類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對待環境態度的變化決定了現代園林的主題創作必須適應現代人的行為心理需求。以傳統園林的方式方法來約束現代園林建設是不合時宜的,現代園林必須在吸取傳統園林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變革,反映並滿足新時代使用者的欲求。
(3)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風景園林行業地位的變化,同時也引起了設計程序的變革 現代景觀設計已不再是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附屬,而應該走在兩者的前面,甚至是同步進行。惟有此,才能更好地實現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要求,以達到改善全球生態的目的。此外,科學的設計程序也是現代景觀師思考的主要問題,對項目可行性分析的重視日漸凸顯,設計師從立項階段即開始與委託單位接觸,為委託單位出謀劃策,從而達到科學立項,科學規劃設計和科學實施管理的高標准。本屆交流會上北京多義景觀設計公司介紹的「杭州西湖西進項目可行性研究」即反映了景觀設計程序的日益科學化的趨勢。
4.2 風景園林和藝術的關系
風景園林本身就是一門造型藝術,始終和藝術互相浸潤,相互影響,共同發展著。高水平的造園就是一種高水平的藝術創作。藝術對園林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藝術(如繪畫、詩歌等)為景觀設計提供了場景範例(範本或藍本)。18世紀英國的圖畫式風景園林和中國傳統文人園林的建設無不從當時的風景畫中吸收創作的靈感,或直接通過造園實體的組織來表現畫意和詩情。
第二,藝術家(畫家和雕塑家等)走出畫室,脫離畫布,親自參與到現代園林的創作中,將景觀和藝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景觀設計作品。例如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大地藝術。還有一些藝術家在景觀和藝術兩個領域孜孜以求,有力的推動景觀設計的革新和發展,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國著名設計師瑪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
第三,景觀設計師從現代藝術理論中吸收營養,並運用到景觀設計的實踐中去,創造出具有強烈藝術境界的景觀傑作。例如:美國著名的景觀設計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受到60年代極簡藝術的影響,設計了一系列具有極簡藝術特色的景觀作品。本屆交流會上研討的一些項目也展示著設計者對景觀藝術的追求,努力創造出高水準的景觀作品。
綜上所述,我國的現代景觀設計師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國當代風景園林發展的四個主要方向,並有意識地培養提高自身的「生態意識、文化觀念、區域視野、科學和藝術素養」才能創造出富於中國特色的新時代園林精品。
⑥ 加強文化產業管理以促進經濟增長的對策有哪些
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良性發展
2、制定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
3、找准優勢,正確定位,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
4、不斷加大宣傳、推介力度
5、推進文化產業社會效益的提升
⑦ 要寫一篇關於某地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對策研究的論文,但是完全沒有頭緒,不知道從何下手,求大神幫忙
可以先去網路文庫看看,如果嫌資料不多的話還可以去萬方這類網站看看。如果對於論文的要求比較高,免費的論文無法滿足需求,只能找網上那些付費的論文了,或者去圖書館找資料。
一般的論文,分為分析的目的和意義、目前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加一個實例來加以分析。
⑧ 淺析我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並結合自身實際
洋為中用從來基礎做起,先繼自承優秀的文化。既需要理論更需要實踐,還需要投入,特別是公共圖書館書太少,希望能開放科研院所的圖書館,網路圖書館開放還不夠理想。例如國家圖書館里的圖片一些大圖看不清,也不讓下載,而且館際間(含海外)資料重復太多,各家的編目方法不同從客觀上造成資源浪費。不利於進行比較研究。本來我想做一個類型的統一目錄,方法有了但是工程過於浩大個人實在沒有精力,只好割愛等我做完更重要的其他方面的基礎工作再來編。還應該注重交叉學科的理論研究。
---------------以文化的名義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任何行業都有好壞之分,文化產品也是這樣。例如有害的有暴力傾向的網路,視頻產品。
---------新產品的初級開發可參看台北故宮博物院。
----------應該向孔子一樣把文化事業推向基層,中國有10億農民,3000萬下崗工人,作為工農聯盟的共產黨,不應吃水忘了挖井人。
------有些事情現在已經不是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