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打造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彰顯枝江水產大市價值 用英語怎麼說
To build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whole instry chain, highlighting the value of aquatic procts in Zhijiang City
To build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whole instry chain, highlighting the value of aquatic procts in Zhijiang City
Ⅱ 400分急求!找一些反映中醫葯產業廣闊前景的數據,還有貴洲中醫葯廣闊前景,鼓勵政策
十二五」期抄間,民族葯材及中襲葯開發被列入十大科技項目重點突破方向。
據了解,今後5年,該省將重點開發利用民族葯材及中葯,擬投資近億元,開展瀕危稀缺動植物葯材人工繁育和仿野生種植研究;開展現有中葯民族葯質量標准提高研究,加強中葯材GAP種植技術、炮製技術、質控技術、中葯材提取分離工藝技術等應用研究;利用動植物有效部位和成分提取物,開發滋補壯陽、食品添加劑、美容化妝、減肥等系列天然保健產品。
Ⅲ 如何構建中葯全產業鏈標准群
人大代表肖偉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等部門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中葯標准化專項等國家項目中,單列中葯國際標准研究專題,對涉及中葯國際標准研究的項目給予優先申報、優先立項和重點支持,構建面向國際化的可示範推廣、可復制的中葯產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中葯標准體系和專利保護體系,以此引領中葯國際化發展。
同時,可以優先鼓勵、扶持中成葯國際化品種的企業,鼓勵實施標准化智能製造,推動中葯製造率先步入國際葯品製造先進行列。
Ⅳ 長沙哪有中葯材批發市場呀。最好是大且種類全面的,順便說說公交路線吧。謝謝
高橋大市場有葯材批發市場,
高橋大市場是湖南省市場批發龍頭
公交車有很多
703 802 112 160 148 502 147 143 348 368 912 905 .......等
只要聽回到高答橋站下車就是 有的到高橋南大門或高橋西大門或高橋東大門
下了車問人哪裡有葯材批發 一般問店主都會知道的
Ⅳ 金銀花公司在國內有哪些比較有規模的。
重慶秀山紅星中葯材開發有限公司。
紅星中葯材公司是一家集中葯材(金銀花、天冬、黃精等)種植、種苗生產、產後加工及中葯保健消費品生產營銷於一體的新型農業企業。公司成立於2000年3月,是重慶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重慶市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龍頭企業、重慶市林業龍頭企業、重慶市扶貧開發重點龍頭企業、金銀花加工科技示範基地、秀山縣金銀花專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守合同重信用企業、重慶市創新型試點企業。
紅星公司現有百歲、壩芒、清溪、兩河口等育苗、種植基地兩萬余畝。目前公司共有員工2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0人;擁有葯品生產的資格條件,獲得「重慶市葯品生產許可證」。公司通過引進先進中葯材品種,向農戶提供種苗、種植技術,發放相關資料,進行技術培訓的方式,通過按照GAP種植要求葯材種植基地的示範作用,帶動全縣發展種植金銀花達23萬畝。直接帶動隘口鎮、清溪場鎮、孝溪鄉等10個鄉鎮、30多個村、180餘個小組,13000餘戶農戶近30000人在基地從事中葯材種植。輻射帶動周邊20餘個鄉鎮50餘個村,400餘個小組,40000餘戶農戶近100000人進行中葯材種植。為秀山中葯材規范化種植、農民脫貧致富、退耕還林、綠化荒山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全縣30萬畝地農民年增收在3億元左右,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紅星公司開發的消費者產品「妙泉峰」牌金銀花茶通過了「QS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被評為「中國名優品牌」,並且准備進入國際市場。金銀花苗「紅星1號」被重慶市林業局認定為林木良種。公司研發的「銀天顆粒」被重慶市科技委員會評為「重慶市重點新產品」。紅星公司目前已獲得國家「葯用植物綠色出口生產基地證書」;並投資近1000萬元,在園區內建成了武陵山區優質種苗繁育中心,即優質苗木組培室;未來兩年,力爭培育出金銀花苗2000萬株.
公司現位於秀山工業園區佔地81畝的中葯材精深加工廠,已通過國家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資格認證,年生產能力為:中葯飲片3600噸、綠原酸提取物200噸,,三年內年銷售能力可達到2.5億元。
無論是金銀花種苗培育,金銀花基地生產,還是金銀花提取物加工銷售,紅星公司已經率先形成完整的金銀花產業鏈,公司目前規模、產量都是當之無愧的全國領先,渝東南第一.而公司的優質儲備項目—天門冬,已經完成國家發改委立項,未來天門冬的種苗繁育,基地生產,更是前景無限;紅星公司五年內將力爭打造成為全世界第一的天門冬生產企業.
紅星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是進一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研發」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以金銀花、天門冬、黃精種苗繁育及GAP種植基地建設為基礎,以中葯飲片生產、綠原酸提取和保健飲品生產為依託,以自主創新、科技創新為動力,內抓產品質量,外抓市場營銷,成為集種養加農工商於一體的跨地區、跨行業的新型農業科技型企業集團。
Ⅵ 中葯材的國內外市場及發展前景
找到這個,看是否令你滿意竹溪中葯材種植歷史悠久,葯用植物種類齊全,蘊藏量大,上個世紀十一年代曾獲「中國黃連之鄉」殊榮,近年來我們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培植了一批葯材生產大鄉(鎮)、大村、大戶,中葯材生產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全縣葯材總面積8.7萬畝,年產量近2萬噸,綜合收入達3300萬元,主產區農民葯材收入達到500多元,最高人平近5000元。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亮點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一、竹溪縣中葯材發展現狀。1、歷史久,影響大。中葯材在我縣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據縣志記載,早在唐代就有中草葯的採集、製作和簡易的栽培。民國初年常年收購的中草葯材有70多種,達3000餘擔,黃連、天麻、黨參等品種影響較大。五十年代初我縣曾被國管院授予「黃連之鄉」稱號,七十年代,全縣就建有18個中葯材生產基地。196個葯材生產專業隊,種植葯材品種64個,面積達3萬多畝,產量近1000多噸。2、種類多,儲量大。據1983年國家資源普查和近年來植物檢測普查資料顯示,我縣境內有中草葯1316個品種,分180科,其中植物葯1160種,動物葯156種,礦物1種,珍稀名貴葯材如金釵、紅豆杉、杜仲等約有15種;地道葯材如厚朴、天麻等約有25種;引進栽培的葯材如板藍根、棗皮、枸杞、絞股藍等約30餘種;大宗葯材如黃連、木瓜、牛夕、魚腥草約有65種;全縣常年葯材儲量在2萬噸以上。3、分布廣、覆蓋寬。全縣各個區域都適應不同品種葯材生長,大致可分為四個類型:一是南部高山區,其面積接近全縣總面積的一半,主要以黃連、天麻、魚腥草、白夫子等品種為主;二是中部二高山區,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0%,主要以冬花、玄參、獨活、牛夕等葯材為主;三是東部及平壩河谷低山區約佔全縣總面積30%,主要以杜仲、木瓜等品種為主。4、興基地,拓市場。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推進結構調整,把中葯材生產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骨幹項目來抓,把依託資源做大產業、搞活經濟作為發展葯材的基本目標,通過典型引路、示範推廣、市場拉動,大戶帶動等作用的影響,農民種植中葯材的積極性空間高漲,涌現了一批大鄉、大村、大戶、大場。同時市場營銷新突破。其一是構建本地市場。全縣立足區位優勢,以開放促開發,以加快「中心」葯鎮建設為契機,打造市場平台,提升集鎮功能,著力構建縣內市場,初步形成了以集鎮為中心,以基地為支撐的中葯材市場體系。已成為鄂渝陝周邊地區漸趨成熟的中葯材市場。其二是積極開拓外地市場。近幾年來,縣政府積極引導,各地葯材經營能人堅持外引內聯,先後與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河南禹州、四川啤縣等多個葯材市場經銷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其三是形成了一支以民營為主體的葯材營銷隊伍,如:豐溪鎮的張真明、向建軍,桃源鄉的彭友述等都是遠近有名的葯材經營大戶。二、我縣中葯材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困難。(一)思想觀念認識上落後。一是群眾怕虧本,片面認為「葯瘋子」,「賣得好是個寶,賣不好不把草」,不敢發展,而不是辯證的從市場信息把握品種是否對路、產品批量多少、質量標准好壞等方面去分析原因,一概認為賣不掉就是沒市場,幹部在瞎指揮。二是幹部怕擔風驗落抱怨,不敢組織發展,思想保守,認識不統一。三是種植上捨不得拿好田好地,也捨不得多投入,管理粗放,有多少,收多少,沒抱多大希望。(二)種植環節上技術含量偏低。一是資源品種多,主導產品少;二是基地規模小,產品批量少;三是科技投入跟不上,生產效益不明顯,關鍵是缺人才,缺技術。(三)流通環節上產銷渠道不暢。主要是市場信息不靈,中介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產銷銜接不緊湊,渠道單一,與國內大市場及制約企業缺乏長期性、緊密型合作關系。(四)加工環節上龍頭帶動不力。目前除黃姜有加工企業的「龍頭」帶動外,地道中葯材基本無龍頭加工企業帶動,深度開發陷入盲點。(五)在產業發展上政府扶持不夠。由於縣財政困難,目前在葯材產業上政策傾斜扶持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三、竹溪縣中葯材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與措施。1、基本思路:堅持走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路子,依託資源,面向市場,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強效益,建立穩定、安全、有效的中葯材產業化基地;以黃姜梯級系列開發為重點,擴大生產規模,組建產業集團;加快以杜仲、黃連、天麻等為主的傳統地道中葯材的生產種植,狠抓加工流通,培育龍頭企業,推進中葯材產業化。用5年時間,建成三大葯材生產基地。一是以豐溪、向壩、桃源為重點,建設人工黃連栽培基地,面積達到2萬畝,力爭建成全省最大的黃連人工栽培基地,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二是以305省道沿線的縣河、中峰、蔣家堰、水坪、龍壩為重點,建設黃姜生產基地,面積穩定在5萬畝,年鮮姜產量7.5萬噸,綜合收入達到4億元。三是以南部山區為中心,建設板蘭根、丹參、玄參、冬花、天麻、薄荷、魚腥草、杜仲等地道中葯材基地8萬畝,年收入達到1億元。到2007年,全縣中葯材人工栽培基地15萬畝,年產值達5.3億元。2、基本措施:一是建立規范化、規模化的種植基地。從解決農民思想認識問題入手,通過示範引導,推進種植結構調整,抓好中葯材重點示範基地建設,培植一批葯材種植專業鄉、專業村,努力建成葯材經銷商的貨源基地,制約企業的葯源基地。二是完善社會化、產業化的經營機制。加強中葯材產業化經營的宏觀管理,搞好引導協調和組織調控,規范市場運行秩序,營造寬松環境。堅持一個產業、一套政策、一個規劃、一套班子、一套實施辦法的思路,完善中葯材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加強與大型制約企業的合作,提高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水平,帶動中葯材基地建設的效益化和規模化。三是構建多元化、民營化的融資體系。立足區位優勢,集中把財政資金、以工代賑、扶貧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小額信貸等扶持資金捆綁使用,實施重點傾斜,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促進中葯材產業化進程。四是開辟外向化、現代化的銷售渠道。努力培育內外兩個市場,構建以豐溪為重點的輻射鄂渝陝周邊地區的區域性中葯材專業集散市場,與國內主要葯材市場捆綁協作,著力在中葯材銷售環節上下功夫,發展訂單生產,以銷售流通帶動葯材生產健康發展。五是培植標准化、集團化的產業龍頭。有重點的培植示範大戶、示範基地、龍頭企業,把基地發展與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起來。抓好龍頭企業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深度開發竹溪的黃姜、黃連等優勢資源,發展起點高、競爭力強的現代醫葯加工企業,提倡和鼓勵企業辦基地,把基地建設和產品加工密切結合起來,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加工體系。
Ⅶ 為啥中醫葯如此昂貴中葯成本真的高嗎
為什麼看中醫的人越來越少,中葯卻越來越貴?原因其實很簡單。
中醫葯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不相信或者是徹底否決這種傳統醫學,但是,不論這種爭議如何發展,中葯的價格貌似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仍然一路高歌,拿幾服葯,動輒幾百,甚至上千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中葯的價格持續上漲,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大體上有這幾個方面:政策對中葯企業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劣質中葯被逐漸淘汰、部分拿中醫招搖撞騙的人惡意抬價。
首先說政策對中葯企業的要求:早在十幾年前,中葯企業是非常好做的,直接從小作坊購進農戶自己加工好的中葯,然後一包裝,轉身就成了自己的產品,也不檢驗,直接就銷售到了各葯店、醫院和葯廠。但是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中葯企業已經無法繼續這種不合規的操作,他們必須自己采購原葯材,自己蒸、切、煮、炒,然後還必須檢驗合格之後,才能銷售。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企業自己的生產成本,所以說,正規葯廠出廠的中葯價格,比小作坊的價格高很多,原因就在這。
劣質中葯被逐漸淘汰,隨著市場監管的不斷嚴格,很多的農戶小作坊逐漸的被淘汰,小作坊加工出來的中葯價格會比較便宜,但是質量得不到保證。淘汰小作坊之後,那些硫熏的、蟲蛀的、摻假的中葯就不會流入市場,這是特別好的一個現象。以前很多的小中醫特色診所,都是在市場上直接自己采購中葯,會看病但是不一定認葯,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導致了「方對葯不對」的情況發生。但是取消小作坊,直接會導致很多診所只能從正規葯廠購葯,那麼,患者拿葯的時候,花的錢就會更多,這是個連鎖反應。
部分拿中醫招搖撞騙的人惡意抬價,現在還有一個特別不好的現象,就是很多的民間診所,有些是真的非常有效,但是有一小部分,號稱什麼病都治的一部分診所,他們的價格非常的不合理,有患者聽信謠言去拿葯,從開方到拿葯,連自己什麼病都不知道,就大包小包拿了好幾百塊錢的葯,回家一熬,濃稠的像碗粥一樣,不治病還白花錢。就是這部分人,改變了很多人對於中醫葯的認識。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一位專家向記者介紹說,葯材價格上漲,主要有四大驅動因素:一是受中葯材產業整體周期的影響;二是政策利好惠及中醫葯全產業鏈;三是市場需求及資本驅動;四是受自然災害影響,部分中葯材有減產提價的預期。
北京同仁堂的一位葯師也向記者介紹說,中葯材不同於化學葯,它具有農產品的特性,價格波動大,易受天氣、地域、土地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中葯產業在種植、加工炮製、交易和物流等環節中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去年以來,人力成本都在不斷增加,這也加大了中葯的成本。
其實隨著政策的不斷嚴格,中葯價格上漲只是一段時間而已,等所有的都完全正規起來之後,中葯的價格就會慢慢平穩下來。俗話說:葯材好,葯才好。期待我們的傳統中醫葯文化繼續的治病救人,發揚光大。
Ⅷ 民樂縣政府2015年對養殖戶有哪些補助
中共甘肅省民樂縣委民樂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的意見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客觀要求,是突破傳統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出路,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途徑。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就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化認識,搶抓機遇,切實增強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加強「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大力發展地方優勢特色產業,著力提升勞務經濟質量,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龍頭企業建設,糧食連年增產,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業結構穩步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穩步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現代農業起步良好。但是,我縣現代農業發展還存在特色優勢產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綜合效益提升緩慢、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科技保障能力不強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後、市場培育不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農民持續增收的主導產業需進一步培育壯大等困難和問題。要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這條主線,不斷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我縣是傳統農業大縣,實現經濟社會轉型跨越難點在農業,重點在農業,希望也在農業。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2012年中央1號文件,充分認識我縣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起步的階段性特徵,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市關於「三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上來,搶抓發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快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二、明確思路,突出重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特色農業大縣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為支撐,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保障,以土地整理、土地流轉、節水灌溉、專業化生產為切入點,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把推進科技創新、完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沿國道227線、干山路、南和路建設現代農業示範長廊作為引領全縣農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促進特色產業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現代農業沿主要通道重點布局發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力爭全縣農業增加值增長6.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5%以上。
(二)工作重點
1.加強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搶抓祁連山北麓生態恢復與治理政策機遇,加快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不斷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氣候調節能力。精心組織實施退耕還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護、重點生態公益林補償、森林撫育等項目,力爭完成退耕還林封山育林3000畝、補植補栽9萬畝、防護林建設8000畝、濕地恢復治理1000畝。緊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機遇,完成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大堵麻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農村電氣化縣及節能增容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推廣管灌、滴灌及壟膜溝灌、壟作溝灌、保護性耕作等高效節水技術,發展節水灌溉26萬畝,確保灌溉水利用率達到52%以上。推進通村公路建設和村內巷道硬化,新建通鄉公路26公里、通村水泥路100公里,硬化村內巷道50公里。
2.做大做強特色種植業。遵循現代農業發展客觀規律,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布局,優化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堅持「優惠政策引導、合同計劃種植、最低價格保護、訂單預約收購」的思路,穩步擴大馬鈴薯規模化生產基地,力爭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以上,努力打造河西走廊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和種植加工基地。大力扶持中葯材生產,示範推廣附加值高、市場銷路好的名優品種,力爭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積極引進中葯材加工和流通企業,進一步完善優質中葯材規范化生產、精深化加工、專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鏈條,加快建設河西走廊最大的中葯材生產加工基地和集散地。進一步優化制種業內部結構,不斷拓寬高原制種業發展路徑,按照區域特徵科學配置種植品種,嚴格市場主體准入監管,力爭雜交油菜、玉米、菠菜、香菜、菜芯、油葵等制繁種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努力打造河西走廊最大的油菜和蔬菜制種基地。
3.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以提升效益為中心,以規模發展、集約經營為方向,重點扶持培育連片集中開發、建設標准較高、帶動示範作用明顯的現代設施農業基地,不斷提升設施農業發展水平,使設施農業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先導產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興建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花卉蔬菜種子種苗繁育中心和北方春油菜育種試驗中心,探索建立農戶有效參與機制,努力將示範園區打造成全縣農業現代化示範基地和農民群眾學習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培訓基地,引領帶動全縣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縣境內主幹道路沿線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和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優勢,科學規劃布局,主攻規模效益,引導農戶和企業向現有基地靠攏,沿國道227線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花卉制種、工廠化育苗為主的高效設施農業,沿干山路、南和路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高效設施農業和以標准化規模養殖小區為主的現代設施養殖業,建設現代農業示範長廊,扶持新建果蔬日光溫室、鋼架大棚2000座。
4.持續發展現代畜牧業。緊抓省上扶持肉羊產業大縣和仔豬繁育大縣政策機遇,按照做強豬產業、做大羊產業、做精牛產業、積極發展家禽和特種養殖業的發展思路,持續推進畜禽「三百萬」工程,加快畜牧業向養殖規模化、生產標准化、管理規范化、經營產業化方向發展。堅持典型引導、規模推進、科技支撐,重點發展以標准化養殖小區和工廠化養殖為主的規模養殖業;堅持建管並重,在擴規模、抓管理、增效益上下功夫,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扶持新建標准化養殖小區20個;各鄉鎮積極籌措資金,改擴建標准化養殖小區11個,新發展規模養殖村5個、規模養殖戶2000戶。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畜禽良種化水平。健全完善動物防疫檢疫網路,提高疫病防控和應急能力,確保畜牧業安全生產。
5.積極培育新興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搞好新興特色產業建設規劃,因地制宜推廣不同類型的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模式和技術,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光熱水土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品質優良、附加值高、市場走俏的新興特色產業,不斷拓展農業增效空間,培植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鼓勵有條件的農村能人、種養大戶、龍頭企業依法合理流轉土地,大力引進推廣優質中葯材、萬壽菊、枸杞、食用菌、旱地穀子等新品種和種植新技術,建立核心示範區,示範種植,標准化生產。
6.加快農民培訓輸轉。全面整合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項目,按照地方產業吸納消化、技能培訓向外輸出的雙向流動思路,完善培訓體系,創新培訓方式,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按照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發展的要求,認真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全年培訓農民5萬人次,不斷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技術和管理能力,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效益,增加經營性收入。堅持把勞務經濟作為促農增收的「第一經濟」,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廣泛開展定向培訓,持續加大技能型勞務輸出力度,力爭輸出勞動力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0億元以上。
7.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以薯、葯、種、畜等優勢特色產業為依託,落實扶持優惠政策,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採取項目扶持、嫁接改造、外引內聯、兼並重組、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重點培育和引進市場前景好、自我發展能力強、與農戶利益聯結緊密、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明顯的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龍頭企業,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促龍頭」的良性發展格局。加快基地標准化、品牌化建設,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重點扶持神威葯業、華瑞農業、愛味客、銀河集團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健全完善農業科技推廣、信息服務、質量安全、市場流通等體系,鼓勵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等方式聯合重組,做大做強。
8.推進農業標准化進程。全力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全面推行農林畜產品生產技術標准,鼓勵引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積極開展農業標准化認證,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准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快建設基地自檢、專業機構檢測和市場准入相結合的農畜產品監測體系,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強特色優勢農產品地域品牌保護,壯大民樂紫皮大蒜、仔豬、生態雞、民聯羊肉和愛味客全粉、銀河粉絲等名牌產品,以品牌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特色農產品之鄉」申報認定,年內力爭新通過2—3個無公害農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統一全縣果蔬商標,提高農產品檔次,打響民樂果蔬品牌。
9.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健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市場營銷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科技服務指導,設立農林牧機等各類科技示範點44個。嚴格落實種子市場准入制度,嚴厲查處違法行為,加強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管理,推動種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畜產品經銷企業、農民經紀人多渠道籌集資金,建設具有較強市場經營能力的流通型龍頭企業、中介服務組織和農產品物流基地,力爭開工建設城郊大宗農副產品銷售市場、工業園區中葯材交易市場和民聯太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設立直銷網點、連鎖配送、網路銷售等多種形式,拓寬銷售渠道,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中介和個人多方參與的農產品銷售立體化網路。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積極開展「農超對接」,努力建設農產品現代流通網路。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措施,扶持發展重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創建農林牧機省市級示範性合作社5個。
10.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支持、鼓勵富餘勞動力從土地中脫離出來,進入小城鎮務工、經商置業。認真落實非公經濟「新36條」政策措施,積極扶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以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經營方式,吸引農村民間資金投入,加快農村民營經濟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通過興辦基地、開拓市場、發展中介組織、推廣科技等多種方式,拉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依託農村獨特的山水景觀、田園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圍繞扁都口、海潮湖等重點旅遊景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精心培育一批特色旅遊示範村、示範戶,進一步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引導現代設施農業基地引進示範觀賞蔬菜等優良品種,積極探索發展休閑農業、觀賞農業新路子。
11.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以「土地集中連片、田塊平整規則、水利設施齊全、田間道路通達、防護林網配套」為目標,加快土地整理工作步伐,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堅持統籌規劃、分年實施、突出重點、整村推進的原則,採取「政府統籌、以獎代補、鄉鎮負責、部門協調、群眾參與、多元投入」的方式,力爭年內整理「地連片、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林成網」的穩產、高效農田4萬畝,不斷提高農田作業機械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水平。
12.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定完善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意見,指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成立縣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和村級土地流轉服務點,做好土地流轉信息登記發布、土地評估、合同簽證、法律政策咨詢等工作,規范完善流轉程序和行為。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不斷探索農村土地「有序流轉、集約經營」的新路子,鼓勵以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引導鼓勵農戶開展林地流轉,發揮林地規模效益。切實加強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後續服務,引導農村勞動力加快向縣外勞務基地和縣內二三產業轉移,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13.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政策扶持、示範帶動、整村推進的思路,整合項目資金,集中人力、物力,鞏固提升在建的10個「四化」新農村示範點建設成果;支持鄉鎮按照「生產專業化、生活社區化、環境田園化、農民知識化」的模式,新建「四化」新農村示範點10個,示範帶動全縣新農村建設。結合農村危舊房改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建設,改造農村危舊房5000戶,解決12個村、1.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500座,完成衛生改廁2000座。完成10個「四化」新農村示範點綠化任務,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14.扎實推進扶貧開發。搶抓全國、全省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政策機遇,編制實施全縣貧困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積極引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在沿山、沿灘地區新建食用菌大棚200座,示範種植枸杞1600畝、旱地穀子1萬畝,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以沿山地區傳統產業輪作換茬為切入點,示範推廣優質牧草,培育發展現代畜牧業,打造農民增收新亮點。大力推廣馬鈴薯壟膜溝灌及旱作馬鈴薯雙壟集雨溝播、麥類作物壟作溝灌節水技術,不斷增加土地產出效益。
15.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確保各項補助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增加轉移性收入,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嚴格落實減輕農民負擔「四項制度」,認真執行農民負擔「一票否決制」,不斷規范「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程序,真正做到民主決策、群眾自願、量力而行。
(三)扶持措施
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加大現代農業發展扶持力度,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和水平。
1.支持發展設施農業。對連片新建30座以上(含30座)的高標准果蔬日光溫室,每座補助資金1萬元,並配套滴灌設施;對連片新建200座以上(含200座)的高標准果蔬日光溫室,再配套機井1眼;對每座新建高標准果蔬日光溫室,協調支持3—5萬元婦女小額擔保貼息貸款。對連片新建10座以上(含10座)的高標准食用菌大棚,每座補助資金4000元。
2.支持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對連片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的大西洋或克新基地,核實面積後優先安排土地整理;各鄉鎮調運縣境內繁制種企業大西洋和克新種薯,按照大西洋1元/千克、克新0.6元/千克發放良種補貼;連片種植面積達100畝以上的馬鈴薯生產基地,農業部門核實面積後推廣壟膜溝灌節水技術,無償提供農膜;在同一斗渠上訂單種植、連片面積200畝以上的大西洋生產基地,縣水務部門核實面積後給予適時適量保灌;在同一斗渠上訂單種植、連片面積200畝以上的克新生產基地,縣水務部門核實面積後增加50%的配水比例;優先為馬鈴薯種植大戶、種植企業和種植合作經濟組織給予機具購置補貼。
3.扶持壯大中葯材產業。對在同一斗渠上訂單種植、連片面積1000畝以上的生產基地,核實面積後優先給予土地整理、渠系配套項目支持,並根據需水規律給予適時適量保灌;對種子繁育200畝以上的生產基地,根據需水規律給予適時適量保灌。優先對中葯材種植大戶、企業購置的中葯材收獲機具給予購置補貼。對連片種植面積500畝以上的生產基地,農技部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派專業技術人員長期駐點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在標准化基地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加工企業建設及GMP達標、市場建設、技術培訓等方面,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給予扶持。
4.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對中葯材、馬鈴薯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在建設用地供給上給予最優惠的土地政策,當年新增稅收縣級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給予獎勵,鼓勵企業擴大再生產。
5.扶持草畜產業發展。對新建標准化暖棚80間以上,配套設施達到相關要求的標准化養殖小區,每個小區補助資金10萬元;對新建標准化暖棚150間以上,配套設施達到相關要求的標准化養殖小區,每個小區補助資金25萬元。
6.加大新農村建設支持力度。市級「四化」新農村示範點建設期內補助資金20萬元。建立完善縣級領導掛村制度,協調解決新農村示範點建設相關問題。
7.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對評為五星、四星、三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給予2萬、1萬和5000元的獎勵。對管理規范、運行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微小企業,通過自有資產抵押或成員聯保等形式辦理貸款。
8.鼓勵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對新增流轉土地1萬畝以上的鄉鎮、3000畝以上的村分別給予5萬元、1萬元的補助資金,用於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對整村推進、流轉期限較長的規模經營主體或流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給予一定補助,並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9.鼓勵整理土地。對連片整理面積1000畝以上的農田,驗收合格後,實行以獎代補,每畝補貼資金400元,並按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要求配套田間渠系工程。
10.支持推廣節水技術。對採用壟膜溝灌、雙壟集雨溝播等節水新技術、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種植基地,無償提供農膜。
三、完善機制,加強領導,為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提供堅強保障
(一)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提升現代農業發展保障水平
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計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縣級財政涉農資金整合機制,改革支農資金投入方式和運行機制,實行集中投放,確保高效運行。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多渠道爭取資金,多形式招商引資,為實施農民增收重點工程提供資金支持。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適當提高涉農貸款風險容忍度,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健全小額擔保貸款管理機制,積極爭取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等中央和省市財政貼息項目,扶持現代農業發展。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融資,參與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品牌創建和市場流通,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動農業結構轉型升級
把農業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投入的優先位置,整合科技資源,加大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產出效益。以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大力推廣噴灌、滴管等節水灌溉技術,建設旱作農業示範區和節水農業示範區。積極開發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燃料、肥料、飼料等,推進生物質產業發展,促進資源高效利用。鼓勵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購置大中型農機具,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農業生產的作用,不斷提高災害預測、預報、預防能力。
(三)強化農業技術服務,增強現代農業發展支撐能力
建立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林牧機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畜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增強服務能力,發揮服務作用。結合「機關幹部下基層、創先爭優解難題」活動,積極組織廣大機關幹部深入開展民情走訪活動,集中破解發展難題。建立健全科技、農口部門領導幹部包鄉鎮、技術幹部包村蹲點制度,實施「一村一名農技員計劃」,大力推廣日光溫室有機質無土栽培、工廠化育苗、鋼架拱棚果蔬促成及延後栽培、日光溫室防寒增溫、紅提葡萄高產優質栽培、沼渣沼液利用、畜禽規范化飼養等農業技術,構建「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機制,努力實現高產技術普及化、高效農業規模化,不斷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服務人員管理考核辦法,科學合理確定技術服務崗位、項目和指標,把工作量、服務對象生產經營效益和評價情況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評價結果和人員績效工資、晉升、晉級、續聘等掛鉤,推行獎優罰劣,充分調動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工作積極性。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科研基地,通過技術創新,開發自主知識產權,促進產品改造升級。
(四)加強組織領導,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重中之重,在工作力量、財力分配等方面重點傾斜,明確責任,相互配合,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推動工作落實。農口部門要結合各自實際,加強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指導和服務,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縣委督查室、考核辦要嚴格實行重點任務目標管理責任制度,進一步完善工作督查和通報制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Ⅸ 寧夏13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具體是哪些
寧夏13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具體有: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產業、馬鈴薯、園藝、優質糧食、適水產業、葡萄產業、種業、紅棗、牧草、蘋果、道地中葯材。
1,寧夏枸杞。
中國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而寧夏枸杞則是枸杞中之上品。寧夏枸杞之所以名甲天下,其一功益於當地適於枸杞生長的土壤和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其二是利用黃河水與含有各種礦物質的清水河苦水混灌。其特定條件決定了寧夏枸杞的與眾不同,寧夏枸杞色艷、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質超群,是惟一被載入新中國葯典的枸杞品種,明代傑出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將寧夏枸杞列為本經上品,稱"全國入葯杞子,皆寧產也"。枸杞,其果謂「枸杞子」,是寧夏最著名的特產之一,居「五寶」之首。
2,清真牛羊肉。
肉質鮮嫩的「澇河橋」清真牛羊肉,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特產,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因產品出自該市澇河橋村而得名。而寧夏澇河橋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現已形成了集牛羊養殖繁育、牛羊定點屠宰、牛羊分割冷鮮肉加工、速凍調理食品、速凍米麵食品加工及功能滋補型牛羊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企業,也是我區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屠宰交易市場。
3,奶產業。
寧夏目前奶牛存欄34萬多頭,年產鮮奶90多萬噸,共有23家企業加工奶製品。受問題奶粉事件影響,寧夏主要乳品企業產品大量積壓,企業資金鏈出現困難,一些企業、奶站不能給奶農及時兌付奶款。為了幫助企業、奶農渡過難關,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決定對奶產業提供貸款、補助、貼息等多項財力支持。
4,馬鈴薯。
寧夏馬鈴薯種植面積254.3萬畝,圍繞農業部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自治區種薯繁育體系建設、主食化開發試點等項目支撐,形成了「種薯三級繁育、鮮薯外銷、澱粉加工、主食開發」四業並進,產、加、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格局。在項目區集成推廣「優良品種+脫毒種薯+綠色高產高效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機收機播+科學貯藏」綜合技術模式。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70%以上,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
5,園藝。
寧夏園藝產業園擁有現代化的五大展廳:主要花卉、蔬菜、水果、寧夏特色的園藝展示;其中集國際、國內珍貴植物和我區特色產品為一體的休閑植物園是觀光、娛樂、休閑、度假、垂釣、餐飲的好地方;產業園為公眾提供的休閑餐飲區更是觀光、休閑、度假、垂釣、餐飲的主要場所。
6,優質糧食。
寧夏在春耕生產中,從調活結構、調高質量、調優品質入手,全面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著力推進全區優質糧食生產。將進一步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恢復優質小麥面積,充分發揮寧春4號、寧春50號等優質強筋春小麥品質優勢,預計面積將達到190萬畝。
提升水稻品質,加大寧粳43號為主的優質水稻品種推廣,預計面積將穩定在110萬畝;優化玉米結構,進一步適度調減籽粒玉米面積,擴大糧飼兼用、青貯、鮮食、制種玉米種植,預計面積將430萬畝;穩定馬鈴薯面積,加快馬鈴薯種薯繁育、主食化專用品種推廣和主食產品開發試點,預計面積240萬畝。
7,適水產業。
寧夏適水產業以「一優三高」為引領,以「增效、擴量、生態」為核心,以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從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為首要任務,利用和挖掘宜漁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科技支撐,轉變發展方式,全區漁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一是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到現在,適水產業面積達到81.8萬畝,水產品產量14萬噸以上,人均水產品佔有量達到22.2公斤,寧夏漁業在西北地區重要漁業生產基地地位進一步鞏固。
8,葡萄產業。
比起國外歷史悠久的酒庄,寧夏葡萄酒產業雖然只有30多年發展歷程,但近五年來,先後有40多家酒庄的300餘款葡萄酒在國內外各類大賽中獲得獎項,成為寧夏獨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的全球2013年「必去」的46個最佳旅遊地,寧夏與巴黎等世界著名旅遊景區一起名列其中,入選理由是「在寧夏可以釀造出中國最好的葡萄酒」。世界葡萄酒大師傑西斯.羅賓遜在品鑒了寧夏產區的葡萄酒後說:「毋庸置疑,中國葡萄酒的未來在寧夏」。寧夏產區已成為國際葡萄酒界關注的熱點地區,得到了國際葡萄酒界的普遍認可。
9,種業。
寧夏專門成立農作物種業聯盟,科研、生產、經營單位組團發展,有利於加速寧夏種業科研成果轉化步伐,有利於杜絕市場上非法生產、銷售寧春系列小麥品種的行為,進一步提高寧夏種子質量、擴大寧夏春小麥種子市場佔有率,提升種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寧夏種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10,紅棗。
寧夏大紅棗鮮果玲瓏剔透,紅艷欲滴,乾果紅潤,且味美甘甜,是讓人一品難忘的天然果品,是家庭休閑 、饋贈親友之佳品。而寧夏靈武素有「水果之鄉」之稱,種植果樹已達1500多年歷史。從唐朝開始,靈武長紅棗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被譽為「果中珍品」。
11,牧草。
夏全區人工牧草種植面積已從2003年的100萬畝增加到850萬畝,其中1年生和重茬種植265萬畝,多年生牧草585萬畝。封山禁牧12年中,寧夏將草畜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之一,加強優質高產苜蓿種植和多年生人工草地復壯更新,不斷加速實現優質牧草種植提質增效,同時配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促進了農民增收。
12,蘋果。
寧夏蘋果產區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區,海拔平均1150米,年均氣溫9℃,天高氣爽,日照充足,紫外光較多,晝夜溫差大,利於蘋果乾物質積累。寧夏蘋果酸甜適口,優質高產,元帥系、金冠蘋果在全國鑒評中多次名列前茅。
13,道地中葯材。
寧夏科研人員從國內外引進的81個優良道地中葯材新品種中,篩選出蒙黃芪、黃芩等12個適宜區內中葯材人工種植的新品種,並得到國家科技部成果轉化資金支持。2002年,國家科技部將《寧夏道地中葯材資源保護及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列入西部專項支持重點。自治區「8613農業科技工程」將道地中葯材開發與技術研究列入產業化關鍵技術攻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