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什麼,按可比價增速如何計算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現價數據,增速是可比價數據,就是扣除價格因素影響的數據,現行計算增加值的方法,是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數據乘上增加值率。但是由於是不同行業的產值乘上不同的增加值率,所以太准確的數據,不太準的數據也行的話,可以試試拿多期的產值除增加值,看看出來的系數穩定不穩定
。僅供參考!
2. 文化產業如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市場已被提上重要議程。通過引進市場機制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文化產品的繁榮發展,通過解放文化生產力促進多出優秀作品、發展先進文化,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 長的 精神文化需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般來說,文化產品的生產必須遵循市場價值規律,但它是市場價值規律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是經濟價值規律與屬於其自身特有規定性的文化規律的統一。這 個客觀存在決定了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深刻認識和把握其特殊性、復雜性。鑒於文化有廣義、中義、狹義之分,這里重點討論中義與狹義文化范疇的文化產品,即主 要指作用於人類精神生活、相當於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所說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學藝術范疇的文化產品。同時,從哲學層面重點討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產品。
S-i/R5e(D#N q\p_5t0
中國書畫博客網d$N1i)Vd:f `P
文化產品是特殊市場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辯證統一
文化產品是人類精神智力創造的物化形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具有經濟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但它又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滿足人們需要的 有用性,具有使用價值。但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領域,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成為它區別於其他產品的本質特徵。另一方面,文化產品在市場上流通,具有交換價 值。按一般經濟規律,交換價值是商品價值的外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44頁,人 民出版社1975年版)。但是文化產品的個性化精神創造及其所具有的不可重復性,使計量創作生產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物質產品復雜得多。作為文化價值的 存在形式和載體——文化產品的生產是一種探索性、開拓性、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機械的重復性勞動,這種勞動的投入量很難加以標准化。
正是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勞動投入的特殊性,給文化產品在市場上同其他商品進行交換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交換過程中等價交換原則難以准確地體現。文化產品 的價格更容易受供求、競爭因素的影響,各類文化產品市場上都普遍存在價格背離價值的情況。這是文化產品市場容易出現投機、哄抬、殺價現象的重要原因。在文 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一般的市場經濟價值規律,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價交換原則、贏利最大化原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影響到文 化產品品質、效益和文化生產者的行為選擇。價值規律作用的自發性及其所帶來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文化產品供求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市場調節手段的有限性。傳 統經濟學中的價值交換理論主要是用來解決物質的經濟價值的市場交換問題的,文化產品價值不同於物質價值的生產,在市場交換中也應該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如何根據這種特點建立有利於文化發展而又體現等價交換原則的理論和運作方式,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文化產品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辯證統一
文化產品具有現實和潛在的巨大經濟價值,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和基礎,但文化產品價值內涵中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獨特的文化和社會價值。文化產品作為一種 社會產品,具有深刻的社會屬性,它內在地規定:文化產品不僅僅對於個人、群體具有經濟的意義和作用,更多的是對於整個社會存在意義和作用;文化產品的生產 不是單一的個體行為或群體行為,也不是純粹的經濟行為,它有著廣泛的外部性、社會性。
文化產品的文化價值就是其文化內容和精神因素對人與社會的生存發展所具有的作用、影響、意義。這些作用、影響、意義的性質和大小就是其文化社會價值的性 質與大小。文化產品的文化社會價值包括認識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倫理價值等,包括積累創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傳承歷史文化等獨特功能。這是文 化產品的根本性價值。但這種價值很難在文化產品市場交換中進行等價計量。由此帶來市場機制調節文化生產的局限性。其突出表現是,它主要反映和調節產品的經 濟價值,難以反映和調節其中的文化社會價值。文化社會價值是一種超經濟的價值訴求,它是對文化產品使用價值的根本提升和相對規束,並為使用價值的創造和實 現設置社會空間。顯然,現有通行的價格機制對於這些文化產品的文化社會價值調節是失靈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特殊的文化市場調節機制,另一方面,尋求 市場之外的調節手段就顯得十分迫切。
文化產品價值實現與增值是生產過程創造和消費過程再創造的辯證統一
文化產品的價值實現與增值來自生產主體的創造,更有賴於消費者的認知與再創造。與物質產品消費過程損耗或消滅產品實體不同,文化產品比如藝術品的消費過 程,是在觀賞、聆聽、閱讀過程中對審美對象進行感受、體驗的過程,是消費主體在感受、體驗中獲得情理結合的審美把握,於「潤物細無聲」中得到精神陶冶的過 程。這個過程也就是消費者對審美對象文化價值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消費過程中,文化產品的審美價值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通過消費實現了價值增值。而這個過程 的實現,對消費主體有一定的要求,包括要有相應的審美態度、審美能力、審美心境。
馬克思認為,享受精神產品、欣賞藝術,你必須是有相應藝術修養的人,「對於一個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126頁)。由此,文化審美價值的實現與增值,有賴於消費者的文化素養;提高消費者的文化藝術修養是產生和拉動需求的前提。於是產生了一個 問題的兩個方面:實現文化產品的文化價值要以培養大眾審美情趣與能力為基礎和前提;對文化產品的價值評估亦不能簡單地以其消費量作為質量標准。
文化產品生產取決於市場需求,市場上的供給也是在需求的刺激和推動下出現的。在利潤的推動下,市場具有一種內在的擴張趨勢,會不斷地推動人們去開發可以 帶來利潤的文化產品。由於利潤最大化是推動大多數經營者經營活動的主要動機,這就加劇了文化產品市場交換中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背離。因此,市場調節有 長處也有短處,從積極的方面看,市場調節能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根據市場需求的信號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促進文化產品的生產,可以推動優化文化資 源,去開發文化價值高又具有較好經濟效益的文化產品。從消極的方面看,它會導致文化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背離,扭曲文化需求結構和文化產品結構。如 何建立健全以文化價值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合理的競爭和調節機制,是實踐提出的理論課題。
文化產品價值取向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辯證統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文化產品,應當具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雙贏、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效的價值取向。一方面,不能只追求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忽視 文化產品深層次的本質性的審美價值和影響深廣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不相容,認為今天精神生活的健康發展可 以而且必須遠離市場。文化產品的文化社會價值承載於其可以進行市場交換的物化載體,這個物化的載體有其經濟價值,可以通過產業製作進行市場交易。文化產 品、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為文學藝術走向大眾,為文學藝術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創設了良好機制。
應當看到,中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對文化的經濟手段開發還很不充分,文化產品與文化發展和滿足人民實際需求不相適應。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唯利是圖、功 利化、庸俗化,損害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的行為。因此,對於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除了以其經濟價值指標進行衡量外,還要設立與它的文化社會價值相匹配的評估 體系,這個標准也要「三個有利於」:要有利於保持和促進社會精神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強、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有利於優質的文化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 化,有利於優質的文化產品的社會影響佔主導
3. 如何提升文化產業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影響力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其中提及旅遊、出版等多個文化領域。文化品牌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短板所在。在消費者更加註重品質和品牌消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創新能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1、融合創新,品牌培育提升文化產業內涵
●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連續11年發布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共發布了373個中國文化品牌,覆蓋了影視、旅遊、出版、藝術品、動漫、互聯網等各領域。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品牌類別分布廣泛,文化品牌培育對文化產業提速起到了拉動和引導作用。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比文化產業自覺更早,近年來,在倡導文化自信和振興文化產業後,我們又有了新的品牌自覺意識。」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說。在他看來,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凝聚,有著豐富含金量,只有品牌產品才有競爭力和感召力,文化產業要贏得市場、參與國際國內文化資本的激烈競爭、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走品牌化之路。
此次《意見》對旅遊、出版等文化領域的品牌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開發一批有潛質的旅遊資源,形成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閑區、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為支撐的現代旅遊業品牌體系,增加旅遊產品供給,豐富旅遊體驗,滿足大眾旅遊需求;鼓勵傳統出版企業、廣播影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網路視聽等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消費群體,增加互動體驗。
我國旅遊業近年來進入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礎——湘西文化濃郁的鳳凰古鎮、富有文藝情調的麗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眾多慕名前往的國內外遊客。旅遊與其他業態的結合也催生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印象系列」「又見系列」通過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山水景色、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表演,成為許多遊客必看的經典演出。
《意見》也對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數字化成為傳統出版業跨越發展的契機。鳳凰傳媒、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社都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結合,並與演藝、影視、游戲等行業合作打造全產業鏈。專家認為,隨著「文化+」的興起,創新意識、跨界融合意識在品牌建設中越來越重要。
2、補足短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到國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等。這些擁有全球市場的文化品牌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帶動了企業生產和市場消費。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不算突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外文化貿易逆差逐漸縮小,與我國『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品牌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歐陽友權提到,培養民族文化品牌成長,並逐步走向國際化之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品牌影響力差距較大。」歐陽友權提出,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一些文化企業的套現思維導致了眼光短視,過度迎合市場,而忽略了對文化附加值的開掘,對市場的後勁支撐乏力。
在許多專家看來,我國文化品牌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附加值偏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例如好萊塢的衍生品收入大約占總收入的七成左右,票房收入僅佔三成;而我國則相反,票房收入占近八成。此外,文化品牌同質化問題嚴重,缺少自身特色,雷同的產品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如影視劇生產跟風現象嚴重,相同題材而製作粗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各地旅遊景點也常出現似曾相識的文化街區和類似的旅遊紀念品。
歐陽友權提出,當前我國的文化品牌呈「兩頭大、中間小」的業態失衡狀態。「兩頭大」是指傳統的老牌子,如國粹等傳統文化的世界認同度高,同時,與新興科技相結合的新品牌,如騰訊、阿里等新媒體、影視娛樂類品牌等成長快;「中間小」是指占絕大多數文化業態的行業品牌少,發展滯後,即資源依賴型的文化行業如文化旅遊、民族民間藝術、傳媒業等佔比很大卻品牌較少。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只有將優質內容凝練成文化品牌,才能進一步在國際市場實現快速、有效、大范圍傳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
3、提質升級,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意見》提出,要凈化市場環境,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要清除制約因素,建立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黑名單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要制定激勵政策,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發展。
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優勢明顯。然而當前階段更需要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發掘產品背後的內涵與深層價值。「德國八千多萬人口,卻為世界貢獻了兩千多個品牌,許多品牌限量生產,而不是迎合市場、越多越好,這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品牌意識。」歐陽友權說。
《意見》提出,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文化領域品牌建設的方向所在。歐陽友權認為,文化品牌的未來發展要拓寬三大路徑:一是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二是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開發,三是品牌培育要有持之以恆的工匠精神,防止急功近利。
善用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意義深遠。陳少峰指出,我國在對外品牌塑造和傳播方面不應局限於舉辦大型活動,還應逐步建立包括國家、社會、企業、城市、明星、項目產品等各層面的系列品牌。
「品牌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來源,優質內容則是品牌形成的基礎。」在陳少峰看來,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堅持「內容為王」,這就需要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實際上,中國文化元素在世界市場很受歡迎,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都融入了中國元素,並獲得很高的票房和很好的口碑;而我國卻少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類似作品,因此不僅要善於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更需要加入創意,並結合市場需求加強現代運營管理。
4. 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如何評估價值
一、文化創意產業組成文化創意產業是第三產業中重要產業之一。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是一個充滿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主要是因為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能夠通過文化創意項目形成一個產業鏈,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甚至拉動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所以文創意產業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與支持。文化創意產業一般包括8大項共84個子類。1、信息服務業2、動漫遊戲業(3個子類)3、設計服務業(11個子類)4、現代傳媒業(23個子類)5、藝術品業(15個子類)6、教育培訓業(9個子類)7、文化休閑旅遊業(16個子類)8、文化會展業(7個子類)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首先就是要遇到項目投資問題,而項目投資又與其項目的產出直接相關,也就是要通過對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與產業的價值評估及分析,做出項目的投資決策及交易等。然而,到目前為止,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評估還是一個空白,或者沿用傳統的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的三種方法,即「成本法」「收益凈現值NPV法」和「市場價格法」。而實際上無論是「成本法」還是收益凈現值NPV法」,都只是項目的「部分」價值結果,而不是「全面」的結果,而「市場價格法」也只是用貨幣價格表示的價值。由於貨幣受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影響的貶值與增值變化,所以價格往往偏離實際價值。為此需要找到一個能夠體現文化創意項目的「全面價值」的「價值單位」表示的價值的評估方法,為此,根據本人於2009.11月出版的《價值經濟學新體系系列專著之一 第四代西方經濟學新體系-高級經濟學》的「全面商品價值論」下的「一切商品的價值統一評估計算模型」來進行評估,也就是該書世界上首次提出的各種投資項目及資產的價值評估的「全面價值法」在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上的具體應用。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的評估,能夠為該產業的項目投資決策、投融、注冊、抵押、定價等帶來決策依據,打破制約這一行業發展的瓶頸。 二、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評估方法世界上的一切商品,不論品種、外形各異,歸納起來,都存在一個共同的抽象的本質,即一切商品離不開生產要素的成本「投入」而形成,也離不開商品的「效用」而存在,我們把這一一切商品的全部的共同的抽象的性質,定義為一切商品的「價值」,即:一切商品的價值=投入+效用與此前的各種價值定義原理相同,只是內容有所不同,是對此前的勞動價值論、成本價值論及效用價值論的理論的綜合概括的結果。以「全面價值論」來計算的商品的價值,對商品的價值進行評估的方法,稱為「全面價值法」,包含了「成本法」與「收益法」的全部內容,不但如此,「全面價值法」還包括價值單位的統一度量。即將貨幣價格表示的價格通過一定的換算方法換算為固定的價值單位。這樣,「全面價值論」一方面統一了商品的價值計算方法,使計算的結果更全面,另一方面統一了價值單位,去掉貨幣價格表示價值的帶來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價值失真現象。如果將全部商品劃分為「消費品」和「投資商品」,則「消費品」的價值就是消費品的「投入」的價格上的成本價值加上消費品的「一次性」的利潤收益的價格的價值。 而對於投資類商品,其「投入」的價格價值,就是項目形成時投入的資產的價格的價值,而「效用」價值,則因具有「多次性」利潤回報的特點,需要把多期的利潤剩餘價值加總才是全部的效用價值所在,如果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就要對各年收益的凈現金流量NCF進行分年折現到期初即建設期末的價值。就是收益凈現值NPV的價格的價值,此外,投資類項目是一個系統,對於外部社會能夠帶來正面或負面的收益或虧損,也要一並算作總價值當中,所以,我們有:
5. 文化產業的多元價值包含哪些
文化產業的多元價值包括文化的不一樣的特別性質吧。
6. 什麼是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核心和源泉
文化產業的生產也可以劃分五個階段:一是引入,這是將文化內容引入產品生產的過程,文化內容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基調;二是產品形成,這是生產商、編輯、設備供應商等擁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創意並形成產品的過程;三是流通,這是文化產品流通的過程,其中的參與者主要是代理商、發行人及各種參與促進流通的中間人;四是發送,這部分是與消費者的直接接觸點,主要包括影劇院、電視、書店、博物館等;五是售後,包括批評家的角色、消費者評價收集等。
根據對文化產業生產五個階段的劃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階段其側重點不同。引入階段,側重於文化內容的挖掘,是「原料」投入的過程,將這一階段看作產業核心的人將其命名為內容產業。產品形成過程凝結了眾多擁有不同技能人員的創意勞動,因而也形成了產品的版權核心,將這一環節看作產業核心的人將其命名為版權產業。流通是一個產品傳播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和眼球,為下一步的發送做必要准備,所以這一環節可稱為注意力經濟。最後,發送和售後是將產品交給消費者的過程以及聽取反饋的過程,這個過程帶給消費者的是一種體驗,因而可稱作體驗產業。同樣是由於側重點的不同,將文化內容看作這個產業核心的人,將其命名為文化產業。
7. 如何評估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網站的價值
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內部收益凈現值NPV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外部收益價值
這里的投入價值,就是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部分的價值。
收益凈現值NPV及外部收益都是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效用」價值,也是項目的「剩餘價值」所在,去掉其投入的價值,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凈剩餘價值」,也就是進行項目投資決策的基本目標所在。
如某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價值為1億元,收益凈現值NPV價值為12億元,而外部收益計算結果為100億元,則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總價值的貨幣結果為1+(12+100)=113億元,其中外部效益是由於該項目帶動的多個產業的業務收入增加額加總的結果,也包括項目本身及相關產業對國家的稅收總額(占利潤的50%左右)等。
然而到此並沒有完結,需要對這個公式加以詳細說明,以克服傳統的價值評估當中存在的一些計算上的誤區。
1、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投入」價值
是指該項目形成以前的各種貨幣投入,形成該項目的資產,根據評估基準日不同,要根據會計上規定,對固定資產進行相應的折舊,得出的貨幣額換算為價值單位。
2、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內部「收益凈現值NPV」價值
根據NPV定義,
NPV=
折現系數,根據資金時間價值增值速度不同,可取單利折現系數與復利折現系數,即:
NPV= 復利增長 (1)
NPV= 單利增長 (2)
對於折現率取法不同,表示的投資的對比的回報意義不同。
如果取通貨膨脹率或通貨緊縮率,表示保險櫃里的資金時間價值以外的收益剩餘價值,也就是資金本身的時間價值。
如果取銀行存款利率折現率,表示對比銀行存款以外的收益剩餘價值。
如果取銀行存款利率-通貨膨脹率或銀行存款利率+通貨緊縮率的「實際利率」的折現率—「實際折現率」折現計算出來的結果,表示項目投資去掉銀行存款利率及通貨膨脹率或加通貨緊縮率以後的項目收益的剩餘價值。
如果取國債利率和行業基準(最低)收益率折現率,則分別表示對比購買國債以外的收剩餘價值或超過行業基準收益率的剩餘價值回報等。
除此而外,不但在折現率取法上找到投資對比的效益標准,而且還要根據這些不同的折現率的資金時間價值增長速度的單利或復利情況分別使用公式(1)或(2)加以計算,如銀行存款利率是單利,則需要使用單利的折現系數即(2)式進行分別折現加總計算。而如果是復利資金時間價值增長方式,就要使用公式(1)的復利公式加以折現,而目前的國內外傳統的教科書及各種資產價值評估計算上,不分單或復利,一律使用復利進行折現,是脫離實際的。
t=1,表示從知識產權形成以後,開始見到收益的第一個年份。
對於計算中的各年凈現金流量NCF及通貨膨脹率或通貨緊縮率i的預測,需要尋找一個同胚的項目對比,並且使用數學回歸分析方法加計算機運算來進行預測,如果這個預測不準,則整個價值評估結果就會出現誤導。為此,可以使用本系列書配套成果 「商品價格預測系統」軟體直接預測。
3、 文化創意產業「外部」收益價值
對於一般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外部收益,可以按有無此項目前後的相關的項目或產業的的收益差進行計算。評估時要由專業部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得出結果。
4、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價值評估結果的表示方法
最後,對於評估結果的價值單位換算問題,根據《價值經濟學新體系系列專著 第四代西方經濟學新體系—高級經濟學》中給出的方法進行換算。即:
先把各國貨幣數換算為美元數,再用美元數除以14.225.,得到一個價值單位,用Tianhua表示。這樣就克服了市場價格法使用貨幣表示價值的不當。
而在美元/人民幣=1/7是,可以直接將人民幣數去掉兩個零或小數點左移兩個單位而得到,並用Tianhua表示,如評估出來的113億元人民幣價值,向左移動兩個小數點,就是1.13億Tianhua。
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全面價值評估法」舉例。
如對於一個展會項目,涉及三個主體,即辦展方、參展單位及個人,這時要計算一個展會的價值,就是要將三方的投入與三方的收益凈現值NPV加在一起,再加上政府稅收貨幣價值再加上其他帶動的其他產業的業務利潤價值。還有對於一個作品的版權的價值,是作得與出版機構的共同投入與收益加總的結果等。
8. 茶文化產業價值如何實現
從當前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看,有三類市場主體關注著茶文化的產業價值:
首先是茶葉生產與銷售企業。企業對茶文化的市場利用,
除了常見的富有文化審美意識的茶產品包裝、茶藝表演等等,還包括把其他文化引入茶產業之中,以吸引特定的消費者。
一般的茶企業用於企劃宣傳的資金預算有限,於是便往往傾向於選擇藉助體育、文娛、節慶等影響力較大的事件來組織營銷,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