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陶瓷產業發展

中國陶瓷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5 16:48:12

⑴ 為何中國古代陶瓷業這么發達

我把近萬年的中國陶瓷史劃分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等五個不同時期,並加以述說。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⑵ 【2019年整理】中國陶瓷行業宏觀市場現狀

2019年行業產量、收入齊回升

從產量方面看,2012年-2017年全國衛生陶瓷製品產量逐內漸容上升,2012年全國衛生陶瓷製品產量已達16055.2萬件,到了2017年全國衛生陶瓷製品產量增長至21789.6萬件,同比增長4.73%。2018年全國衛生陶瓷製品產量達到了20659.69萬件,同比下降5.19%。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衛生陶瓷產量為1.6億件,同比增長11.40%。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馬桶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⑶ 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程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3)中國陶瓷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按用途分: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畫、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4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具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⑷ 佛山陶瓷發展及產業特色

導語:對於世界人來說,陶瓷的名片可能會是景德鎮陶瓷,但是對於中國人或是南方人來說,佛山陶瓷是他們自豪的民族文化。親你還停留在瓷器只知道景德鎮的階段上么?作為我國規模最大、陶瓷生產點最多的生產基地—佛山,一樣是我國陶瓷文化中美妙絕倫的藝術品。

作為佛山瓷器最著名的則是石灣陶瓷,佛山也因此有了「南國陶都」的榮譽。佛山陶瓷也因為有了「石灣陶瓷」這張美麗的臉蛋開始了產業化的經營模式。佛山政府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陶瓷行業列為「首批集群經濟示範區」。但是現代化的經營模式也給傳統的陶瓷行業帶給的不僅僅是挑戰,更多的是困難和阻礙。這是現今最棘手的問題。

當然佛山瓷器的產業特色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佛山瓷器的品牌特點與優勢是比較鮮明的。比如說佛山擁有著多種的品牌企業,一些品牌還是中國馳名商標。第二則是生產技術先進,重點企業都是產業化的經營模式。第三則是有著高超的工藝水平,在工藝製作上也是推陳出新。第四佛山憑借著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出口大量的陶瓷作為佛山經濟的一大組成部分。

佛山全面的提出了建設「三大世界級產業基地」,真正地把佛山瓷器放在了戰略性的高度上,把陶瓷與家電與液晶平板擺到了同等高度的地位上。所以足以看出當地政府對陶瓷文化的發展投資力度。
並且陶瓷行業憑借著自身的特點進行市場化運營的同時,政府也高度扶持陶瓷產業,相關資料顯示,在佛山360多家的陶瓷企業中,政府重點扶持42家,這個數據可能大家不敏感,那麼換句話說政府扶持了陶瓷產業銷售業績的包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中一半的企業是需要調整和改進的,所以看完這些數據相信大家應該心裡會有把天平了。陶瓷產業自身根本沒辦法獨立的經營,只有靠政府的資助和扶持,這樣的企業是是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創新力的。

陶瓷產業的環境問題比較突出,陶瓷的生產製作需要消耗很多材料,並且尾氣與其他排污措施的不到位都是陶瓷產業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所以陶瓷產業要想有更好的前景發展就必須要優化產業結構,同時加強企業核心的創新力,打破這種在原地徘徊的局面。

⑸ 我國陶瓷業是怎樣發展的

瓷器是我國發明的,復這是舉世制都公認的。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萬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

陶瓷業成為一個專門的工種是在商代和周代,當時已經有人專門從事陶器生產。商代的白陶是以用瓷土作為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度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的具有瓷器基本特徵,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至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東漢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我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至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發展打下了基礎。

⑹ 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歷程

我把近萬年的中國陶瓷史劃分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等五個不同時期,並加以述說。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
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一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隻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採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麼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餘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裡有質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這里好似今天的經濟開發區:煙囪林立,作坊滿地,窯場遍布,是當時手工業制陶和交易的中心,這為越國贏得巨大的利潤,也為最終越人擊敗吳國,作好了財力上的准備。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規范,胎泥精選,釉料配製,拉坯由手工盤條改進為輪制,器型紋飾部分借鑒青銅工藝漸趨美化。這證明長江流域、南方地區在商代同樣有發達的文明。
秦漢之際的原始青瓷技術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前進,但事實卻出現了大倒退。戰國末年空前的征戰,引發社會動亂,導致原始青瓷技術發展的停頓,甚至中斷。秦漢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爐灶的,看不到直接的傳承關系,故只能稱之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國故地復興,又似乎說明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完全斷絕。秦漢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鍾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等為主,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常用的S紋等裝飾。
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從墓葬出土來看,器物還是沿襲仿造青銅禮器隨葬的舊俗。西漢晚期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盤、罐、碗、耳杯等為主,同時出現了屋、倉、豬欄、羊舍、牛羊雞犬等明器和瓷塑。我們在浙江漢代龍窯遺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進的整個過程,青瓷終於隨著社會進步從萌芽走向成熟,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陶瓷的建制時期(約公元2世紀—約公元6世紀)
凝聚著古越人智慧結晶的龍窯技術及其產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經歷戰國秦漢數百年的動盪與停滯以後,東漢晚期以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地區,終於率先燒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歷史上的「隸變」,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瓷器從此走進了建章立制的偉大新時代。中國是陶瓷的故鄉,「China」邁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從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越人率先奏響了成熟瓷器誕生的前奏曲,並最終成就了青瓷的發明創造。這件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創造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造價低廉;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容易推廣燒制。瓷器這一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林立,爭奇斗艷,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器型更趨完備,成為引領瓷器潮流的帶頭羊。
瓷器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對平民百姓來說,價廉物美的隨葬器皿莫過於陶瓷製品。厚葬之風對制瓷業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見的,更促使青瓷製作技藝提高。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躍進時期,晉代首次出現了中國文字史上的「瓷」字,「晉瓷」不僅數量多,而且器型更加豐富多彩。青瓷製瓷區域也由南及北推進,特別是北方山東淄博窯在北齊時期已生產優質青瓷。我到淄博窯考察過,那裡的青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窯的。青瓷一統天下,燒制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此時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發現。這個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可能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黑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遺址考察時還拾得春秋時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見黑釉瓷產生也有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東晉之後,北方也開始燒制黑瓷。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這一切都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唐宋瓷業高峰時期到來的序曲。

⑺ 中國手工業發展狀況如何,中國陶瓷景氣嗎

中國陶瓷手工業不景氣,像景泰藍等一大批生產專利當年都被小日本搶注了,現在的陶瓷工業屬於吃老本等死。即使出現了所謂新工藝,新生產方法也是換湯不換葯。

⑻ 現在陶瓷業還有多少發展潛力。。

中國陶瓷業發展到今天,從數量和規模上看,已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國陶瓷大而不強,從出口量、品牌、質量等方面來看,我國充其量只能算個二流國家。要提高中國陶瓷業在世界的地位,在做大的基礎上做強,關鍵是要大力推進戰略重組、調整組織結構,提高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和生產集中度,同時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和升級,培養國際知名品牌,努力擴大出口。 發展集約規模經營 集團化、規模化是現代企業的基本形勢。在國際競爭的汪洋大海中,只有大艦隊才能真正打出去。我國陶瓷行業大多數企業屬於一般性的中低檔產品結構、勞動密集型的技術結構和小而全的組織結構,同時又存在各自為政、競爭無序的問題,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較差。 近幾年,我國陶瓷行業在結構調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開始轉向規模經營,但還沒有形成絕對的規模優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國內企業要根據市場定位,明確競爭策略、找准優勢,把提高競爭能力與避免重復建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結合起來,打破原有的組織形式和區域界限,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有意識地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優勝劣汰培育大的企業集團,實現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名牌產品和優秀經營能手集中,徹底改變陶瓷行業存在的「小而全、小而散」的弊端,優勢企業要增強擴張意識,敢於以產權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網羅、兼並吸收企業,不斷壯大自己。劣勢企業要解放思想、選准位置、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努力使自己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推進技術進步與創新 技術進步與創新是企業的靈魂,能否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是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制勝的關鍵因素。我國陶瓷行業與國外同行業競爭的劣勢就在於科技含量不夠。近幾年,國內陶瓷行業雖然通過積極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已經掌握了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及成套設備的核心技術,主要產品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愈來愈縮短,但大多數企業工藝技術仍然比較落後,由此造成了企業資源利用率低、勞動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差、跑冒滴漏現象十分普遍,亟待提升產品檔次和技術水平,發展優勢產品。因此,國內陶瓷企業要不斷瞄準高科技、高起點、高標准去構建科技發展戰略。 培育知名品牌 國內不少陶瓷企業品牌意識尚未樹立起來,特別是缺少創國際馳名商標的志氣。面對加入WTO後直接面對全球市場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企業應當有緊迫的商標意識,走名牌發展之路,從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產品品質、產品推廣、職工素質、文化建設等方面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精心打造知名品牌,力爭創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及產品。 實施循環經濟 世界陶瓷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以節能化、資源化、環境保護為中心,實現清潔生產和高效集約化生產,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加強陶瓷生態化技術研究與開發,逐步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再循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和最大限度地節能利廢,達到與生態環境完全相容、和諧共存。國內企業要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以提高資源利用為核心,以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進一步轉變增長方式,實現資源、環境、產業、企業、技術的優化重組和合理配置,努力打造陶瓷資源節約型產業群、產業鏈,走出一條創新出強、速度快、效益好、後勁足、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積極擴大出口 中國陶瓷市場是買方市場,是供大於求的市場,如果僅在這樣的市場上來競爭,生存空間就會受到限制。而且中國加入WTO後,陶瓷工業也融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中,不可能仍在一個地區的框架內建立一個完善的具有競爭力的陶瓷工業,只有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國際國內市場一起抓,才能贏得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要求國內陶瓷企業要樹立緊迫感,加強研究外經貿管理,積極實施「走出去,開放型」戰略,參與全球競爭,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企業葯進一步擴大國際合資合作,加大引進、吸收、消化先進技術和發展系列產品的力度,走出一條與跨國公司在競爭與合作中生存的路子。再一方面,企業要改變傳統的營銷觀念,努力學習現代信息化時代的營銷方式,掌握新型的營銷手段,建立國際營銷網路和銷售服務體系,積極培養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大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積極擴大出口,搶占國際市場份額,實現出口大國的目標,通過出口,使我國陶瓷工業在世界佔有應有的席位。

閱讀全文

與中國陶瓷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