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日本文化體驗的論文
列島,盪漾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著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漲必有落。在西西方文化為媒介,創造日本現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說,明治後期文化已經完成落現代轉型,並且在與西方文化共流、撞擊與相融中,探索出現代日本文化發展的獨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 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在平城京(奈良建有東大寺,地方各國建有國分寺,此外還有法華寺、西大寺、唐招提寺等許多著名的寺院。律令制集權國家解體以後,政治次序失控,封建混戰頻仍,社會動亂,民眾渴望在佛教中尋求精神寄託,於是一些理論通俗、方法簡捷、更容易被民眾接受的宗派,如真言宗、法華宗、禪宗和凈土宗等廣泛流傳起來。中國禪宗佛教由於融合了儒和道的某些思想因素更富有政治宗教色彩,禪宗宣揚「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主張只有一心向佛,人人皆可「頓悟」成佛。因此,禪宗傳入後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派別。
中國佛教傳入日本以後,經過長期發展,到鐮倉時期脫離了大陸佛教的特色,佛教日本化,成為日本人精神生活的基調,對日本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佛教傳人日本以前,日本人的信仰是從原始宗教發展而來的神道教,最初以自然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儒學和佛教傳入日本後,吸收了儒學的論理道德觀念和佛教的某些教義,逐漸形成一種多神信仰的宗教體系,號稱有八百萬神和一千五百萬神。特別崇拜作為皇祖神的天照大神,宣傳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並據「神敕」實行世襲統治;日本人的祖先是天照大神屬下的諸神,即為「天生民族」,故稱日本為「神國」。祭祀場所稱「神社」或「神宮」,地位最高的神社如伊勢神宮。神社和寺院一樣佔有大量土地享有免稅特權的大封建主。
神道教保留許多原始宗教殘余,且沒有系統的經典和完備的宗教組織,素質低下,因此無力與佛教競爭,長期出於依附的地位。根據「佛主神從」理論,神道教所奉之神被解釋為佛或菩薩的化身,作為佛教的保護神,真言宗把伊勢神宮所奉的天照大神和豐受大神說成是大日如來的化身。
江戶幕府時期,佛教衰落,神道教擺脫附屬地位而獨立發展起來。神道教吸收中國理學某些學說,強調忠皇忠君,鼓吹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國家次序。明治維新後,為鞏固皇權,以神社和神道作為國家神道,提倡「神皇一體」、「祭政一致」,神道教空前發展,成為天皇統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編輯本段]日本文化特點
無論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交流是多麼頻繁,相互影響是多麼深遠,從古至今,日本文化的發展還是有它的許多特點,有許多既不同於中國,又不同於西方的發展規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很矛盾對立的現象,可是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東亞文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所以美國哲學家穆爾認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傳統中最神秘的,最離奇的」。
這種矛盾與統一首先表現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獨立性方面。
從歷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權崩潰、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進入了「文明開化」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按照11個世紀前全盤接受中國文化的方法引進西方的文明,並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本國的和外國的歷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對日本文化起過作用,日本在變化,但是卻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這種情況可以從日本社會的許多現象看出來。現在電視、空調、汽車、電腦、出國度假等已深深地滲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變得無可辨認了。盡管如此,在現代化的帷幕背後仍舊保留了許多屬於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從深層分析看,日本仍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例如,他們愛吃生冷的食物,比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顏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勢力、家族意識和集團意識很強;民間信仰和巫術特盛;
女子對男子的溫順和依賴;想發財,能發財,但發了財以後又不知所措;等等。
這種矛盾與統一又表現在文化的輸入與輸出方面。
日本是個十分重視也十分善於吸收和輸入他國文化的民族,從7世紀的「大化革新」大規模地輸入大唐文化,到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地吸收與輸入西方文化,都對日本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相比較而言,中國在歷史上就不太善於吸收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種優勢,但是如果只注意輸出而不重視輸入,不重視從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營養、不斷地發展自己,那麼這種優勢也會走向反面。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度增長,日本向外推銷自己文化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且提出了戰略性的口號,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說的「國際化」。在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90年代的一份統計資料說,由日本官方機構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項目,諸如邀請或派遣學者、留學生,開展大型文化活動等等,每年的經費預算為10億日元。日本外務省所屬的國際交流基金,鼓勵、資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關的項目,例如國外的日語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學著作的研究、翻譯和出版,或與此相關的文化活動。政府的這種大投入推銷本國文化的舉措收效顯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譽世界,日本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有眾多語種質量較好的譯本,和這些舉措是有密切關系的。
還有一個矛盾統一的方面是日本舊時的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
在日本古代,不論政府如何強調外來文化,可是民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所保留。例如,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大力提倡大唐文化的時代,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都用漢語寫作,但是婦女不這樣,結果她們成為日本本土文學的先驅。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可以在政府准許、控制的許多地區的界線內隨心所欲。在那裡,男扮女裝的演員、男性賣淫者、妓女、木版畫家都能取悅於神。江戶時代的城市民間文化,尤其在比較繁榮的17世紀,和這個狹小的享樂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作家、音樂家、演員、畫家都出入於或活躍於這個受官方蔑視、可是卻深為平民所喜愛的「淫盪世界」。暴烈的娛樂和荒誕的色情在官方的嚴格控制下仍舊成為人們發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這類文化的根本性變化很小,對這個現象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最後,這種矛盾統一又表現在對性的文雅和粗俗方面。
應該認為,總的說來,日本民族是一個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輕柔、溫順、禮貌而且溫和」,他們是以「溫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乾巴巴的、生硬的理論思想」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和大多數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約束。例如,當兩個人爭論時,西方人往往生氣地說:「你難道不明白我說的意思嗎?」而如果是日本人,他會將怒火和不悅隱藏在禮貌的面具之下,說道:「你難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嗎?」從總的看來,日本人比較寬容,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維持表面的和諧,沖突總是被一層溫和的、禮貌的面紗所掩蓋。
這種文化現象當然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表現在男女的性問題上。在日本男女的性交往過程中,即使是嫖妓,人們也講究規矩,講究禮貌,把最粗鄙的性動作用一層文雅的外衣遮蓋起來,否則怕被別人看不起,而絕大多數日本人是很要面子的。在這方面,似乎和中國古人所提倡的「溫、良、恭、儉、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視把這種態度形成一種外在的禮節,而且還存在形成鮮明對比的粗獷、暴烈的一面。
[編輯本段]日本傳統器皿
日本的陶瓷器皿歷史久遠,大約在一萬年前,日本就有了不同樣式的土器,繩文土器、彌生土器等。
日本陶瓷繪畫色彩絢麗、構思大膽,設計新穎,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趣味高雅的陶瓷,使日本陶瓷更加聞名於世。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的唐三彩製造的,採用了稱為「奈良三彩」的白、綠、茶色的釉彩。
陶藝歷史
大約在一萬年前,日本就開始製作土器了,根據時代和式樣的不同,起名為繩文土器、彌生土器。 其中繩文土器是低溫下燒制的很厚的黑褐色的土器。彌生土器則是在高溫下燒制的較薄的紅褐色的 硬土器。 陶器的產生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一般認為,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的唐三彩制 造的,採用了稱為「奈良三彩」的白、綠、茶色的釉彩。
奈良三彩以後,日本大約近500年沒有再 製造陶器。這期間日本全國製造的是被稱為須惠器的、堅硬、燒透的灰黑色土器,但這種土器到了 平安時代末期幾乎也消失了。
真正燒制陶器是在鐮倉時代,瀨戶一個叫藤四郎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製造水壺、香爐、佛具等。以後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常滑、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製造陶器了,被稱作 日本的六大古窯。再後來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燒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製作就此開始了。接著有各種燒器產生,其中伊萬里瓷器在歐洲也享有盛譽。
京燒:
在京都製造的陶瓷器總稱為京燒,又叫清水燒。京燒質地細膩,色彩和諧。盤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工藝瓷器都是很好的旅遊紀念品。
有田燒:
江戶時代初期(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現在的佐賀縣的有田陶土礦成功地燒制瓷器,便開始生產日 本最早的瓷器。這種日瓷立即受到歡迎,人們把這種陶器就叫有田燒。
九穀燒:
九穀燒的繪畫色彩絢麗、構思大膽,設計新穎,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據說九穀燒的窯在1700年左右被封鎖過,在江戶時代後期再次復興。所以復興前的陶器叫古九穀燒。
樂燒(しがらきやき):
以燒茶器為主的樂燒在京都也發展起來了,本阿彌光悅製成了品味極高的茶碗。光悅被譽為是日本近世初期的代表文化人。他多才多藝,在繪畫、書法、陶藝、著作、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郝繪燒
郝繪燒:
在寬永時期(1624年——1644年)結束時,酒井田柿右衛門成功地製成了第一件塗釉瓷器,完成了赤繪燒。 之後肥前地區的瓷窯迅速發展提高。因而把它又命名為 伊萬里瓷器。 這種瓷器不僅在日本國內大受歡迎,而且在歐洲也享有盛譽。
美濃燒
進入江戶時代,美濃燒作為平民的日常餐具廣為需要,成為國內有數的陶瓷器生產地至今。日本歧阜縣瑞浪市已有1300多年的美濃燒陶瓷製作歷史。瑞浪市的陶瓷製作藝人們採用多種工藝和精細無機無毒釉彩,燒制窯溫達到了1240-1260?C,而非通常的700-800?C,坯體所含金屬經充分氧化,其中的金屬含量遠低於日本國家標准(鉛2.5mg/L,鎘0.25mg/L)和中國國家標准GB 13121-91(鉛7mg/L,鎘0.5mg/L),生產出的陶瓷製品符合人們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在日本和歐美市場倍受青睞。我們平時使用的洋式餐具、和式餐具的大約50%以上實際上是美濃燒。
日本著名瓷器美濃燒,各色圖按搭配,並配有精緻木盒,不僅做為餐具十分實用,還具有收藏價值。
玻璃器皿:
沖繩所在的琉球群島一向以玻琉製品而著稱。二戰後,人們從戰爭的廢墟中揀出了玻璃碎片,以此為原料加工各式玻璃製品。它們大多具有鮮艷的色彩,十分搶眼。至今,沖繩的玻璃器皿的製造沿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手法。另外,北海道的玻璃器皿也相當出名。
碧多蘿器皿
碧多蘿器皿:
日本的器皿向來以圖案獨特、做工精巧而聞名,「碧多蘿」是器皿中的精品,自江戶時代起它就是長崎獨有的土特產品。「碧多蘿」源於葡萄牙語「VIDRO」。這種器皿極為昂貴,色彩獨特,充滿了異國情調。
傳統的漆器餐具
日本情況則不同。他們的生活文化自唐以來,即奈良時代開始,一直沒有大的改變。雖然日本是經濟強國,現代化的生活水準也很高,但使用漆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習慣並無多大變化,而且還特別珍惜和保護傳統漆器在現代生活中的位置。在日本的禮品展銷會及各大商場中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種齊全、檔次各異。每種器皿的用途分工細致明確,不僅有專門用來喝湯、盛蔬菜、裝飯、放生魚片的用具,在各種節日中還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習俗和食物。比如端午節,就要用一套專門吃粽子的餐具。據介紹,日本平均每個家庭使用的僅僅是漆器托盤就不少於10個,再加上各種漆碗、漆杯、漆盤等,每個家庭使用的漆器數量是非常可觀的。特別是漆碗,在人們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廣,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館、飯店也很普及。據說一年銷售量達一千萬件以上。此外,社會交際,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日本民眾都有選擇漆器作為禮品的習俗。
一般建築物的正式進出口被稱為「玄關」。在訪問傳統民宅時,客人先在稍帶庄嚴感的「玄關」前止步並告知來意,然後拉開拉門,進入被稱為「三和土」的平地。家人在面對平地的小房間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後,客人這時才脫去鞋子,走上高一台階的板地(日語稱「式台」),並被帶引進入裡面的房間。
「玄關」是區隔內部與外部的空間,同時,對於習慣於進門脫鞋的日本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空間。如今,即使是公寓等集合式住宅,也必然有「玄關」,雖然那已是一種簡化了的「玄關」。
「玄關」原是佛教用語,指的是禪宗寺廟的入口處,但是,據說這一詞又有嚴格的禪道入門的含義,修行的僧侶們非常注重「玄關」,將其視作為是修道的第一步。到了17世紀左右,武士們開始在宅邸的進門處建造了一個帶有「式台」的空間,並將其稱為「玄關」。後來,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開始建造「玄關」,漸漸地,「玄關」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現代,「玄關」被認為是家居中格調最高的「神聖場所」。作為區分「家內」與「家外」的界地,「玄關」可以說是每個家庭的「臉面」,因此,人們多用花或其它飾物來裝點「玄關」。由於這是一個重要的空間,所以,規矩也較多。
例如,在訪問他人家庭的時候,須在住宅外面脫去大衣和帽子,整衣後再進入「玄關」;參加葬禮回來,要在身上撒些用以潔身的鹽,拂去污穢後再進入「玄關」;脫鞋也講究禮節和規矩,脫下的鞋要鞋尖對齊並朝向門口,同時,鞋子須擺放在稍微靠近邊上,不能放在中央。
有80年歷史的民宅的「玄關」。近些年,這種舊式的「玄關」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來訪者在「三和土」
(1)等候主人。當主人來到「玄關」內側的被稱為「寄付」。
(2)上脫去鞋子,上到「式台」。
(3)進入「寄付」。也有的人家在「寄付」處放置屏風。
(4)的房間迎客時,來訪者在「脫鞋石」。
❷ 日本社會文化畢業論文怎麼選題呢
寫日常習慣,與中國的區別等等。多看看別人的就知道了,我當時忙著工作也沒時間,還是寢室同學給的莫『文網,專業的說
移動社交網路的傳播學研究
社交網站界面的情感化設計研究
社交恐怖症的發病特徵以及集體森田療法治療的應用研究
中日文化貿易比較研究
面向大學生的移動SNS傳播模式研究
日本游戲產業的發展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
日本反核示威運動中的Twitter參與及其政治相關性考察
社交網頁游戲現象研究
我迷故我在——日本動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的人類學研究
社交網路犯罪研究
日本明治中期的國粹主義研究
3G時代手機傳播的特性及模式分析
基於THE DRESS CODE外套文獻的研究
日本傳統節慶的遊客感知價值研究——中國在日留學生的視角
關於日語接尾詞「的」的研究——從中國日語學習者「的」的誤用角度
日本留學生漢語閱讀策略調查研究
日本動畫產業發展的動力研究
小學生羞怯的相關研究——基於孤獨、同伴接納和社交自我知覺的考察
漢語初級學習者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以日本漢語學習者為例
社會性網路服務研究及應用平台開發
日本學生漢語稱呼語的習得研究及教學對策
網路社交中的個人信息民法保護問題研究
近代天津日本僑民研究
戰略生態、制度創業和新創企業成長關系研究
基於THE DRESS CODE的禮服文獻研究
不同環境下的外國人漢語學習策略研究
❸ 求一篇關於日本文化的畢業論文,日語版的!!!
具體的要求來具體的談的
❹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相同和差異 2000字左右中文論文,並不用很深入,應付選修課的
中國文化と日本復文化の制比較
宮崎產業経営大學経営學部 経営學科
氏 名 沈 景華(仮名)
目 次
序 論
第一章 言 語
第一節 丁寧語の表現法
第二節 ボカシの表現法
第三節 漢字と中國文化
第四節 漢字文化とカナ文化
第二章 慣 習
第一節 食文化について
第二節 飲酒文化について
第三章 風 俗
第一節 生活習慣
第二節 義理人情
結 論
❺ 千字以上論文:關於日本文化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劍。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茶道也叫作茶湯(品茗會),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現在,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因展示的規則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種流派,日本國內也有許多傳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另外,在賓館、百貨商店、公共設施的大廳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和吳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現在日本人已經接受的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中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日本式發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和服不用紐扣,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柔道在全世界有廣泛聲譽。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利用對方的力量的護身之術,柔道家的級別用腰帶的顏色(初級∶白/高級∶黑)來表示。
劍道是指從武士的重要武藝劍術中派生而出的日本擊劍運動。比賽者按照嚴格的規則,身著專用防護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對方的頭、軀體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經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壽司是以生魚片【刺身(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❻ 日本影視文化論文1500字左右
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和問題發表議論,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論點有三種形式:
①直接駁斥對方的論點。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後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駁斥,揭示出謊言同事實、謬論與真理之間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證明與論敵的論點相對立的論點是正確的,以此來證明論敵的論點是錯誤的。
②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論點的根據,是證明論點的。錯誤和反動的論點,往往是建立在虛假的論據之上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
③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過程的謬誤(駁其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駁倒了它的論證中關鍵問題,也就把謬論駁倒了。
駁論文的駁法有三種: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反駁論證相對於前兩者更高了一個層次。
議論雖有立論、駁論兩種方式,但兩者不是完全分開的。駁和立是辨證的統一。在立論性的文章中,有時也要批駁錯誤論點;在駁論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駁錯誤論點的同時,闡明正確的觀點。因此,立論和駁論在議論文中常常是結合起來使用的。
直接駁和間接駁的差別
①如果直接以論點出發,那就算是直接駁論
②如果通過各種論據來反駁論點的算間接駁論
③如果從始至終都通過論點論據來論證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駁論文,如魯迅先生的《友邦驚詫論》就是典型的駁論文章。
總之,寫駁論性的文章,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對准靶子。寫駁論性的文章,首先要擺出對方的謬論或反動觀點,樹起靶子。怎樣樹起靶子呢?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語言,將所批駁的敵論復述一下。並且還要強調出敵論的弊端。概述時,可適當引用一些原詞句,但要有重點,傾向性要鮮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關鍵部分或有關部分,摘錄下來,然後對准靶子,進行駁斥。可以引用一些較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強有力的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要抓住要害。魯迅說:「正對『論敵』之要害,僅以一擊給予致命的重傷。」對謬論,一定要抓住其反動本質,深入地進行揭露和批判。
③要注意分寸。對於敵人的反革命謬論和人民內部存在的錯誤思想,必須加以區別。對敵人,要無情揭露,痛加批駁,給以致命打擊;對於人民內部的錯誤思想,就要本著「團結——批評——團結」的原則,決不可相提並論。
❼ 跪求!日本文化方向畢業論文~~不勝感謝!
日本の茶文化について
摘要:
日本の茶道は中國から伝えられたものだが、大和民族の獨特の環境を受けて、宗教、哲學、論理、美學と自然的に一體となって、日本の総合性的な芸術活動の一つとなっている。茶道の精神は「和、敬、清、寂」であるとは言える。これは十六世紀末、千利休は村田珠光らの茶道精神の後提起したものだ。『和』はお互いが仲良くすること。『敬』は尊敬の敬であって、お互いが敬いあうということ。『清』は清らかであること。目に見えるだけの清らかではなく、心の中が清らかであること。『寂』はどんな時にでも動かない心であるという意味だ。恥をかかないため、または失敗をしないために心を作っておくことが大切だと言われる。
中國の茶道は「真」の三つの意義を求める。道の真を求め、即ち、茶事活動を通じて道の中身を悟って、人生の目的をあじわうことに至る。そして、感情の真をもとめ、人間の友情を深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る。後は性の真をもとめ、自分を緩
目錄:
目 次
序言
一 中國のお茶の歴史………………………………………………………1
二 日本のお茶の歴史……………………………………………………3
三 お茶の飲み方法…………………………………………………………6
四 中日現代お茶の狀況の比較……………………………………………7
五 お茶についての諺………………………………………………………8
六 お茶から見る日本人の美……………………………………………11
結論
參考文獻
正文:
略
篇幅有限,交流必復
❽ 一篇關於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有哪些不同點的【小論文】,是日語寫的。1500字左右。
文化的范疇太大了,1500萬萬字都寫不完的!
應當確定文化中某方面的現實可見的現象為中心來考慮,才有寫的可行性的!
比如:日本人和中國人對~的分別不同見解,探究其~!
❾ 關於日本文化的論文字數800
希望能夠幫助你,望採納!!!
關於日本文化的論文
從中日簡體字的字形差異看日本文化
【內容提要】
漢字從傳入日本到現在,受到日本語言、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融會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過對中日簡體字的字形比較,揭示了日本為了使漢字能夠很好地表現日本文化,在漢字字形整理中不僅兼顧「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為本位的思想意識,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國的漢字文化,又脫離中國文化束縛的、與中國漢字文化相呼應的日本漢字文化的特點和民族心理。
中日簡體字的字形差異及其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1981年頒布的《常用漢字表》(1945個)和我國通用漢字表中的一級、二級常用漢字(3500個),可以發現大約有600多個漢字存在著字形上的差異,其中屬於結構字形上差異的大約有588個,如:県(縣)、傘(傘)、(親見)(親)、気(氣)、機(幾)、里(里)、默(默)等;屬於外貌字形上差異的大約46個,如:亞(亞)、渴(渴)、穂(穗)、鳥(鳥)等。(括弧外的漢字為日本簡體字,括弧內為我國的簡體字)。
中日漢字在字形結構上出現差異,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雙方在漢字字形整理中遵循的取字或用字原則有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日本《常用漢字表》取字比較注重「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如果從大處著眼,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字形與字義兩者完全契合的。如:「為、曇、碁、車、馬、風、竜、貝」等字;另外一類是取字或者用字意圖與本義並不完全契合,而只具有某種曲折的間接聯系的。與前一類相比,後一類的情況在數量上佔了絕對的優勢。另外,如果數體都符合「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那麼則選擇以筆畫少的為正體。如:「竜」與「龍」本是一對異體字,都能體現字的「初形本義」,但是由於前者筆畫少,所以取其為正字。我國在整理字形時,本著從簡,便於應用的原則。「整理字形的標準是:同一個宋體字有不同筆畫或不同結構的,選擇一個便於辨認、便於書寫的形體;同一個字宋體和手寫楷書筆畫結構不同的,宋體盡可能接近手寫楷體,不完全根據文字學的傳統。」
2.從深層次上講,日本取字、用字的原則還與其文化息息相關。字形是文字內容的形式承載,是文字能夠成其為文字的物質依託。對於文字實現其消除有聲語言傳遞的時間障礙來說,字形固然是必要條件,而文字的文化功能,特別是其文化蘊涵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字形來實現的。字形是漢字文化蘊涵的鏡像。同一個字如果存在不止一個字形,也就是所謂異體字,其形義之間便有了多維的聯系,而這種具有多維的形義聯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機會蘊涵某種文化信息。同字異形不光有歷時更替的,而且也有同時共存的。漢字從傳入日本到現在,受到日本語言、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融會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為了使漢字能夠很好地表現日本文化,在漢字字形整理中不僅兼顧「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為本位。
日本的漢字文化蘊涵
1.單字文化蘊含考
「災」和「災」,均屬會意字。《說文,川部》:
之災。日本列島瀕臨太平洋,屬於著名的地殼變動地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地震、火山、海嘯、台風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島國,日本選用「災」字的意圖不僅是因為該字形描繪的是字義所指現象發生的原因——水、火,更符合「初形本義」,而且也符合日本的自然環境。而我國簡化了的「災」的字形只是勾勒字義所指現象的典型表現——房屋遭火焚。
「羲」和「義」,「羲」為會意字,甲骨文從羊,從我(刀鋸),表示用刀鋸屠宰牛羊以祭祀。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羲。而「我」是象形字,本義當為鋸類工具,後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說文,我部》:「羲,己之威儀也」,日本依舊以「羲」為字形,未作簡化,取字意圖首先是為了確保該義所指概念密切聯系的現象(我國則將其符號化,簡化成了「義」,已無法看出字源)。另外,日本的「羲」,既不來自中國的儒學,也不來自東方佛教,是一個日本的范疇。包括良心、名譽、情面、義氣等,實際上含有不讓自己的名字和聲譽被任何詆毀所玷污的責任。這種「羲」的責任在大量傳統文學中得到贊頌,並被同武士的德等量齊觀。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堪稱日本民族敘事詩的《忠臣藏》(又名《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講的就是47位忠義浪人拋棄自己的一切,為主君挽回面子而復仇、然後集體剖腹的故事,起因就是一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辱,覺得有損威嚴而已。雖然在世界文學史上並無多大的價值,但是卻被選人本國的教科書,在劇院里演出,拍攝成現代電影,印成通俗出版物,成為今天婦孺皆知、日本生氣勃勃的文化的一部分。
「恥」和「恥」本是一對異體字,我國以「恥」為正體選用字,日本《常用漢字表》以「恥」為正體選用字,中日正好相反。《說文》:「恥,辱也。」小篆字形作「恥」,從耳從心,會意,給人以「聽到批評時,心裡羞愧」這樣的聯想。這是「恥」之「初形本義」。「恥」寫作「恥」,由會意字變成了形聲字,從耳止聲,這是漢字經過隸變,很多偏旁和筆畫混同了,這使漢字的理據性大大減弱。因而,學者們都認為「隸書」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由此可見,日本《常用漢字表》取「恥」的意圖不僅是因為「恥」這個字形更符合該字隸變前的「初形本義」、「傳統字理」,即該字形是以本義所指概念引出的結果來表示本義的(我國則根據從俗原則取「恥」),而且從另一方面看,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社會,至今也仍然談不上開放,封閉、保守、排外等特色依然存在。長期以來,日本人已經完全習慣了在一個狹小、封閉的集團空間中生活,每時每刻都注意著他人的眼色、目光行事。著名的日本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先生在自己每天行為的根本准則)。」所以日本人的「羞恥心」源於企圖掩藏自己的毛病、弱點以及與他人的不同之處,避免因暴露了這些而受到歧視的心理,是一種以自己為核心,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時所產生的一種自卑心理。
2.字組文化蘊含考
(1)「顏」和「裹」——表和里的矛盾性格寫照。「顏」為形聲字,篆文從頁,彥聲。隸變後楷書寫作「顏」。《說文,頁部》:「顏,眉目之間也,從頁,彥聲。」本義為眉目之間,俗稱印堂。後來又引申為額頭、面容、面子、色彩等。「裹」,表示衣服的內層:綠兮衣兮,綠衣黃衣。後引申泛指裡面。日本常用漢字表保留著這兩字的初形,我國則簡化成「顏」和的才是真心話)。」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顏」和「裹」的行為觀念。日本人一直用「顏」這個詞來表示人格、人品、權力、名譽等,一方面注重表面上的現象,而另一方面,他們更重視「隱藏著的、朦朧的、模糊的」「裹」。日本人之所以注重「顏」,是因為他們認為這關繫到人格、人品、名譽等,但是能左右這些的本質東西的還是「裹」。日語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日常生活中還可以發現日本人不喜歡露骨的、直來直去的說法和行為,因為一旦事情太明了,事物的任何價值也就隨之消失了。 (2)男湯(男澡堂)、女湯(女澡堂)、錢湯(澡堂)、秘湯(坐落在深山中鮮為人知的溫泉)——日本的澡文化「湯」,形聲兼會意字。金文和篆文從水,湯聲也兼表熱義。隸變後楷書寫作湯。《說文,水部》:「湯,熱水也。從水,昜聲。」本義為熱水。又特指溫泉(海內溫湯甚眾,有新豐驪山湯)。日本取其「初形本義」,未作簡化,而我國則取其引申義(帶汁液的菜食),簡化成「湯」。基於火山眾多這一獨特的地理環境,日本成了一個溫泉的王國,全國有數以萬計的天然溫泉,為日本人滿足肌膚之悅、養生休息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不僅溫泉浴場遍布東瀛列島,而且投幣式淋浴箱也隨處可見,公共澡堂生意興隆,使日本人成為世界上最喜歡洗澡的民族。洗澡在日本有著宗教上的意義,即潔凈、清靜及信仰,表現出對神的感謝和佛教中的無我無欲、身心皆融入凈土般的「聖境」。追求「潔凈」自然也就成為超越時代的、絕對的美學原則。這一原則深刻地影響著這個民族的審美感覺、道德意識乃至文化心理,給這個民族打上了鮮明的精神標記。如進門脫鞋的規矩和禮儀;還有千百年來,統治著日本主流畫壇,最能撥動日本人心弦的,始終是那種清爽、明凈,或略帶朦朧的風格。
3.字系文化蘊含考
(1)「門」旁文化考——日本的和式建築、空間文化一瞥。日本是寸土寸金的島國,日本人合理地利用空間,巧妙地使狹窄的空間表現出美感、協調感和實用性,形成了特有的空間文化。而日本的和式建築就是空間文化的代表傑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門」旁的漢字——「関」、「間」、「閑」。
《說文,門部》:門,聞也,從二戶,象形。日本為保持其象形度,借用該字後沒有簡化,(我國則省作「門」)。日本人說的「門」,幾乎都是建築在「邊界線」上的門,是意味著與外界隔離開的大門,總稱是「出入口」,一般都不上鎖,而房屋內的門多用「~口」、「~戶」。中國的宅院,一般都有好幾個「門」,而日本的宅院只有一個。再看「関」字,為會意字,金文從門,中像有閂之狀,隸變後楷書寫作關,異體作陰。《說文,門部》:「關,以木橫持門戶也,從門, 聲。」本義為門閂。日本把「房門前後的一塊地」稱為「玄關」,該處一般要比屋裡低出十公分左右,日本人在接待外人時,常常在「玄陰」應酬而已,如軸、插一束鮮花,別無他物。看起來好像白白佔去了一塊空間,可是對於日本人來說,它是體現房屋主人審美情趣的重要空間。「同」,原為「閑」,會意字,用門中可以看到月光會空隙之意,篆文將月移到門中並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閑。俗改月為日寫作同。《說文,門部》:「閑,隙也,從門,從月。」本義為空隙。上述的「玄関」也是「間」的很好體現。「玄陰」既不屬於房屋的「內」也不屬於「外」,而是「內」與「外」的「間」。「玄陰」給主人和客人一個迴旋的餘地,主人可以在「玄関」判斷是否請客人進屋。即使不請客人進屋,因為已經在「玄陰」接待了,所以也不算把客人拒之門外。日本人之所以很注重「玄陰」,留心把它搞得整潔明亮,就是因為「玄陰」是生活中重要的「間」。「間」是一種情境,一種氛圍,它給人留有充分的想像、判斷的餘地,而這種「餘地」是日本文化特別注重和推崇的。如果用「日」代表日本民族,用「門」代表社會環境或規則,那麼,「間」字形就恰是日本的人際關系圖。從外面的「門」到內部的「日」,中間存有空間,下邊留有開口。這空間不是物理上的隔斷,而是自己給自己定位並與外界保持聯系;這開口是給人留有思考或迴旋的餘地,以便求得調和。即使是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美」。所以日本人在表示時空意義上的范圍時,更注重把它作為一個空白區的墊在意義。甚至乾脆把「人」稱作「人間」;夥伴兒稱作「仲間」;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子、笨蛋)」。不管與誰交往都要注意「間柄(關系)」。有人把日本文化稱為「間人文化」(《間的日本文化》,劍持武彥著,日本朝文社)或「間人主義」(由日本著名教授濱口惠俊提出,相對於歐美國家的個人主義而言),意思就是行動時充分考慮他人或所屬組織的立場、心情及相互間的關系,強調相互間的依存和尊重。日本人覺得「同」是一種平衡的感覺,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都可以通過其來介入,使原本不平衡的東西變得平衡起來,這裡面深藏著日本人對人或事的一種調和感,並反映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日本人很少用握手來表示致意,而一般會和對方保持一段距離,用點頭、彎腰鞠躬直至雙膝跪下、上身伏地來表示。又如:俳句是日本文化獨有的一種詩歌形式,有人說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詩歌,一共只有17個音符。日本人認為好的俳句,並不要求它表達什麼思想、主張、情感,更不允許出現什麼議論、評判,而是能用語言描繪一個情境,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即能創造令人產生種種遐想的「同」。江戶時代的著名俳人地用一個「跳」字傳神地聯結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時空相交,天地渾然的立體畫面。而且它所描繪的那種空涼、寂寥的情境十分符合日本人遐想聯翩的審美意境。日本的國技——相撲比賽也極好地體現出「同」的文化。每場比賽之間總穿插發懸賞金、喝大力水、撒鹽凈化土台等內容,用「間」把緊張的比賽分開,使比賽既緊張又輕松。觀眾置身於時間和空間相互交替的間隔中,盡情欣賞心、技、體融為一體的古老競技。而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也在有意無意地磨練自己的「間」意識和「仲間」(夥伴兒)精神。日語里採用「兜圈子」式或婉轉的否定式的中性、曖昧的語言也特別多。孕育出這種「間」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古以來的農耕作業要求眾人的協調、配合和耐心。同時,年復一年發生的種種自然災害使他們習以為常並採取積極對待的態度,人們學會了從變化中體會「美」的存在,對於一種狀態向一種狀態的轉變即「間」倍加欣賞。二是日本幾乎可以算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十分接近,所以意識形態也相對穩定,相互間有很強的文化認同感。日本人之間的人際交往中往往可以心照不宣地表達感情,「心有靈犀一點通」,而無須多費口舌。還有一個「閑」字,《說文,陰部》:「閑,闌也,從門中有木。」本義為柵欄。後來借作「閑」,由空隙引申為閑寂,這也可以說是日本人的另一種審美追求。由於日本的氣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對大自然的變遷十分敏感,常常流露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這種「感性」的特徵,使得日本人產生了「物哀、幽玄、閑寂」的美學理念。稱作「和室」的日式房子干凈整潔,在不奢侈的質朴中,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古雅和閑寂的美,從字形上看,日本人不願意把含有自然之物的「木」(日本人更願意理解成樹木)的「閑」字進行簡化,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在「門」旁漢字中,不僅蘊涵了日本民族居住空間的審美意識,而且透示出他們對「距離產生美」的審美意識。
(2)「気」字短語一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體現。我國簡作「氣」,象形字,甲骨文像雲層形,因與數字「三」形近易混,金文與篆文稍加彎曲,以像雲氣升騰流動之狀,隸變後楷書寫作「氣」。《說文,氣部》:「氣,雲氣也。象形。」本義為雲氣。後來做了偏旁,「雲氣」之意便借用「氣」來表示,日本簡作「気」,即下半部多了個「乂」。《康熙字典》:「五」,古文為「乂」或於上下各加一平橫。《漢字源流字典》:「五」,象形字,甲骨文本像兩物交叉形,或於上下各加一平橫,以突出縱橫交錯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五」。《說文,五部》:「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這是就當時的社會思想所作的附會,本義當為縱橫交錯。而日本根據《說文》的解釋,以與本義密切相關的現象來表示本義為取字意圖:「気」實為五行之氣,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王充曾在《論衡》中說過,五行之氣生萬物,人用萬物做萬事,如果五行之間不能相制,則不能相使,不相剋則不能為用。諸物之間相害相利,動物之間相勝相食,都是五行之氣在起作用。指出了五行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互排斥、相互克制的關系。正是這種關系的協調、結合,才使宇宙萬物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僅尊重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而且非常注重人的心靈感受,良好地保持著和他人的和諧關系,在引進「氣」的同時,根據自己本國的生活習慣、思維等對「氣」的意義作了進一步的延伸和擴展,使得日語中的「気」更具有一種形象的、生動的色彩。「気」的意義隨搭配詞及使用場合的不同而不同,不僅能表達變化、流動的自然現象,而且更鍾
結語
中日簡體字的字形差異主要表現在結構方面,日本的取字原則不僅兼顧「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而且更體現了以民族文化為本位的思想意識。另外,日本對會意字的保留情有獨鍾。所謂會意,就是字形構成、形義聯系比較鬆散,需要藉助某種程度的聯想來領會其理據。這種性質決定了由會意方法構成的漢字有較多機會傳載有價值的文化信息。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凡是構成理據所蘊涵的取字或用字思維不符合異國人的思維規律或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會意字,一般都有某種獨特的有價值的異域文化信息蘊涵其中。反之,其構成理據只反映了共同思維規律、普遍觀念意識的會意字則一般無跨國文化蘊涵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