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部地區;水抄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荒漠化,地面塌陷。
(2)緩解我國鐵路運輸壓力;減少資源運輸途中浪費;節約成本;緩解東部地區大氣環境壓力;減少運輸途中環境污染;延長
產業鏈有利於山西經濟發展等。
(3)有利於山西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延長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利於改善區域環境。
(4)對於山西: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促進山西產業結構調和經濟發展;給山西省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對於東部地區:有利於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東部經濟進一步發展;改善東部地區的環境問題。
3. 誰知道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煤炭資源枯竭市政府將如何轉形
七台河作為黑龍江煤炭生產基地,是以煤立市、一業興市的資源型城市。從1958年開發建設到現在已接近50年,由於長期集中於發展單一的煤炭資源型產業,隨著多年來的持續大量開采,在給國家做出很大貢獻的同時,煤炭資源衰減、經濟結構失衡、職工生活困難、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如果說現在七台河還可以煤炭資源維持經濟發展,那麼再過幾十年,煤炭資源終有一天會枯竭,那時,七台河靠什麼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擺在七台河人面前的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課題。
為了擺脫嚴重依賴資源和產業結構單一對經濟造成的沖擊,七台河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提出了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兩低一高」發展煤炭循環經濟,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我們認為,當前,七台河要抓住老工業基地改造的契機,下功夫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國企改革力度,搞好企業所有制形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二是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搞活煤城第三產業;三是在煤炭就地轉化上下功夫,搞好煤炭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四是致力發展電力、化工、建材、機械、食品、醫葯等非煤經濟,改變單一的產業結構狀況,把七台河逐步建成門類齊全、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產業結構單一 經濟發展徘徊不前
七台河市是一座因煤而生,緣煤而興的新興煤炭工業城市,盛產主焦煤,是全國三大主焦煤生產基地之一。與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七台河的主要功能是向國家輸出廉價的能源,為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積累,在資源開發實行「有水快流」,產業發展是「一枝獨秀」。如今,經過近50年的超強度開采,煤炭資源日漸減少,已進入了枯竭期。眾所周知,資源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生命線,沒有了資源保障和供給,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就會陷入經濟產業衰退的困境之中。
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淅減少,七台河結構性矛盾顯的更為突出。一是產業結構矛盾突出。七台河的形成和發展,是緊緊圍繞煤炭資源的集中開發與利用而進行的,由此形成了比較單一的產業結構。企業大而全、自成體系、自我封閉型的國有國營的單一結構,形成城市整體經濟對資源的高度依賴。以煤炭為主的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緩慢、艱難、滯後。煤經濟比重過大,非煤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小,「一大一小」的畸型經濟結構影響了全市經濟快速發展。
二是國有經濟的比重過高。我們都知道,資源型城市大多在建國初期和「一五」期間建成,當時我國正是實行計劃經濟,國有企業是當時最主要的微觀經濟主體形式,加上資源開采由國家組織進行,所以與其他城市相比,資源型城市國有經濟的比重明顯過高,嚴重影響著市場化進程。七台河的情況也是如此。目前,七台河國有企業雖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一些國有煤炭企業的所有制結構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改革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觸動產權,國有股比重仍比較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運作機制等計劃經濟的烙印還比較深。我們建議七台河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機制轉換、制度創新、資產重組、資源整合、合資合作等方式對國有企業進行徹底改革,推進國有企業的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公有制實現形式多元化,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
三是原料工業的深加工、精加工力度不夠,以賣資源為主的經營方式和發展格局仍困擾著七台河經濟的發展。同時,資金不足,企業辦社會的包袱沉重,生產、安全、生活等基礎設施欠帳多、基礎差、改造慢等問題也是七台河實施經濟轉型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另外,由於主導城市發展的煤炭產業出現了明顯的萎縮趨勢,加上經濟結構單一,七台河還面臨著下崗職工較多,職工生計艱難,企業負擔沉重等問題。
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隨著日益的減少與開發,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必然要走向衰落,走轉型之路是或遲或早的。早轉型早主動,晚轉型就背動。病入膏肓時才去看醫生,從來不是解除病痛應有的辦法。這一點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對於七台河來說,無論是依賴煤炭資源還有過幾十年「好日子」,轉型都是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在財力相對充裕、外部環境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就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資源型城市最為明智的選擇。針對七台河的實際情況,我們建議當地政府制定多元化產業轉型戰略,控制原煤這一主導資源產業的發展,逐步擺脫對煤炭資源的過分依賴,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培育一批能帶動一方經濟的新型支柱產業,逐步實現由地下向地面、由資源產業向非資源產業、由初級加工向深精加工、由掠奪性開采向有計劃保護性開采轉變。
實施資源型城市轉型,各地共同的做法是發展接續產業和發展替代產業兩種方式。我們的研究表明,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各有其優缺點。發展接續產業的主要優點是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有利於專業化生產和規模經濟,有利於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增加產業附加值,同時也有利於發揮聚集經濟作用,因而產業轉型難度較小。其主要缺點是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賴資源,並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發展替代產業的主要優點是有利於徹底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單一資源型城市向綜合性城市的轉變,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主要缺點是受市場、資金、技術、人才、基礎設施、政策和區域文化等因素制約較大。
有必要指出的是,發展接續產業和發展替代產業這兩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基本途徑是相輔相成的。轉型的路線選擇方面,如今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將二者組合搭配。一般而言,資源型城市首先應該發展接續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把資源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好,通過精深加工、擴大貿易,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能力。這樣既可為轉型和發展多元化替代產業提供相對充裕的時間和資金,同時還可減輕就業壓力,增強替代產業的發展後勁。
延伸產業鏈條 老資源走出新路子
我們都知道,七台河的立市之本是煤炭資源,盡管可開采資源最終會走向枯竭,但若想在短時間內完全擺脫資源而重新趟出一條發展之路並不容易,也不現實。在缺乏雄厚財力支持的情況下,依託煤炭資源優勢,發展接續產業成為七台河最為現實的選擇。我們認為,七台河首先還是應該考慮依託資源優勢,通過精深加工、發展相關產業等辦法,延長煤炭產業鏈條,把煤煉成焦、發成電、變成油,把煤的文章做精、做大、做活、做優,形成煤、電、焦、油等一體化的煤化工產業鏈條,從而提高煤炭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煤炭產業的經濟效益,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多元化發展提供相對充裕的時間和資金。
面對產業結構單一,資源逐漸減少,缺乏經濟發展動力的實際情況,七台河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技術革命加速產業升級,把傳統的依賴煤炭資源消耗的線型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來循環發展的經濟的發展思路。人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七台河在積極做好煤這個主導產業的同時,著力拉長產業鏈,堅持把原煤洗精,把精煤練焦,積極發展煤化工、煤轉電、煤轉焦,推進煤、電、焦、油一體化發展。隨著煤轉油、粉煤灰制磚、煤生產甲醇等一大批煤炭轉化大項目的投產,全市年工業產值比原來增加5倍,今年前4個月全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36.2%,七台河經濟走上了復甦之路。
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七台河在發展以原煤為依託的接續產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一是起步較早,投資力度也較大,為拉長煤炭產業鏈條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們掌握的資料表明,自1979年以來,七台河市先後建設了14個洗煤廠,原煤洗選能力占原煤產量的73%,大大高於26%的全國平均水平。從2001年到2004年3年間全市僅焦化項目投資就達20多億元,已有億達信80萬噸、寶泰隆60萬噸、隆鵬60萬噸、龍洋96萬噸等一大批大型煤化工骨幹企業紛紛崛起。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焦炭生產能力已達360萬噸。在發展焦炭產業的同時,煤轉電、煤化工、煤建材等產業也相繼發展起來。業界分析認為,七台河煤炭行業能在全國最薄煤層的不利資源賦存條件下,始終保持黑龍江省四大煤城中最好的經濟效益,最根本的就是得益於煤炭的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二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快,一大批民營企業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開始進入擴張階段,對發展煤炭轉化的積極性高,投資能力強。三是七台河具有東北地區獨特的主焦煤優勢,是國家三個保護性開采稀有煤田之一,最適宜發展煤化工產業。四是隨著近幾年經濟綜合實力的快速增強,七台河財政具備了每年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引導接續產業發展的條件。
依託這四個方面的比較優勢,七台河確定「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發展目標是由過去單一的煤炭基地向優質焦煤、優質焦炭、電力和煤化工四大基地轉變。到2010年,原煤年產量穩定在2500萬噸,原煤入洗能力達到2300萬噸,實現可洗原煤全部入洗,焦炭產量達到500萬噸,發電裝機容量提高到228萬千瓦,煤焦油加工能力超過30萬噸,煤氣制甲醇超過30萬噸,煤炭循環經濟增加值達到100億元。按照這樣的發展規劃和目標,今年七台河發展接續產業的項目建設重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設一批電力項目。包括大唐七台河發電公司二期擴建工程,新上兩台60萬千瓦機組;兩個煤矸石電廠熱電聯產工程擴建;新建兩個以洗中煤和煤泥為燃料、為新興區和勃利縣供熱的熱電聯產工程,裝機容量20萬千瓦;兩個環保煤氣電站。二是建設一批煤化工項目。包括新建兩個煤氣制甲醇項目,總規模是年產32萬噸;新上一個10萬噸煤焦油加工項目,改造一個煤焦油加工項目,總規模達到20萬噸。三是建設一批煤建材項目。包括兩個煤矸石免燒空心磚、一個粉煤灰砌塊和一個粉煤灰水泥項目,總規模將達到3億塊標磚。四是建設一批焦化項目。完成兩個焦化項目續建工程,新增焦炭產能150萬噸。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七台河在改善投資環境上下工夫,把創建「政策黑龍江省最優、服務周邊最好」的環境盆地作為目標,吸引了大量民營資本前來投資辦廠。民營資本的進入,新上了一批接續產業大項目,延伸了煤炭產業鏈條。
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煤礦的回採率為50%至60%。也就是說,即使是枯竭的煤礦,也有相當一部分煤炭留在地下。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以新的方式利用這部分資源可以節約投資,提高效能。由山東新汶礦業集團和中國礦大科技人員聯合攻關的一項技術,可以讓煤在地下燃燒生成可燃氣體,然後通過管路輸送到工礦企業,。這項新技術比傳統煤炭開采工藝節省投資78%、節約成本62%,提高效能3倍,噸煤價值可提高10倍以上。由於煤炭地下氣化後灰碴留在地下,避免了傳統煤炭開采和地面氣化造成的廢氣、廢水、廢碴等污染,還可大大減少因煤層采空而造成的地面下沉。我們建議七台河在這方面動動腦筋。
有必要指出的是,七台河發展接續產業要轉變思維方式,樹立五種新的意識:一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起強烈的改革開放意識,挖掘自身的發展優勢;二是要鏟除因循守舊計劃經濟思維,增進強烈的市場經濟意識;三是要克服「等、靠」和伸手向上要思想,樹立起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四是要全面規劃,整體推進,狠抓落實,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樹立長遠發展意識;五是要樹立質量效益第一的意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全面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政府部門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積極引導煤炭企業優化產品與產業內部結構,對實力差、規模小的煤礦企業,應採取辦法遏制掠奪式開採行為。而對那些實力強大、已經開展多元化經營的大企業,則應從鼓勵、支持企業延伸產品開發鏈入手,提高中、高端產品的開發能力。
實施多輪驅動 調優各次產業比例
煤炭是七台河的立市之本,全市80%的工業增加值、70%的財政收入、60%的非農業就業崗位均來自煤炭行業,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地方的財政形勢。把全市經濟發展的賭注全部押在單一的煤炭產業上,難免會因煤炭產業的市場波動而引發全市經濟「傷風」。這一點,七台河應該深有體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七台河非煤產業發展滯後,嚴重影響了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必須加快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由單一煤炭產業結構向多元產業結構轉變,培育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實現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和經濟轉型的統籌協調。重點發展有比較優勢、有發展基礎、有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的產業,發展起一批非煤項目,使煤和非煤的比例調整到合理的程度,實現城市轉型、經濟轉軌。
在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加快煤炭產業轉化的同時,七台河兼顧非煤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實施「三九開發戰略」的構想。即建設「三大基地、做強九大產業集群」。「三大基地」就是建設優質焦煤基地、優質焦炭基地、北葯種植基地。「九大產業集群」就是電力產業集群、木製品產業集群、新型建材產業集群、煤化工產業集群、機械製造產業集群、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鋼鐵和鑄造產業集群、旅遊產業集群和教育文化產業集群。七台河從改變煤炭產業一頭沉的狀況入手,向接續替代產業逐步發展壯大邁進,全面發展石油化工、機械、建材、醫葯、農產品和木產品加工業,促進城市全面發展和產業升級。這種多項產業並舉,不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的發展思路,把市場風險分攤到最小化。
目前,以雙葉傢具為龍頭的木製品產業群體已經形成。去年雙葉公司實現銷售額1.2億元,上繳稅金超千萬元,圍繞雙葉傢具上游產品加工的企業已經達到30多家,從業員工超過萬人。這些企業多數從俄羅斯進口原材料,再通過雙葉公司把產品銷往國外,實現了「兩頭在外」的目的。此外,電力產業集群、新型建材產業集群、煤化工產業集群、機械製造產業集群、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鋼鐵和鑄造產業集群也正逐漸發展壯大,煤與非煤產業的比例調整已取得重大進展,煤與非煤產業比重由1992年的74∶26調整到2001年的52∶48。按照七台河的規劃,到2010年,煤與非煤產業比重調整到30:70。再過幾十年,隨著資源替代產業的形成,七台河煤炭開采業佔全部工業總量將下降到20%,以煤為燃料的電力工業和以煤為原料的煤化工工業將佔到工業總量的30%,食品加工、木製品加工、建材加工、機械加工和葯業加工將成為主導產業,占工業總量50%以上,那時七台河將真正成為黑龍江省東部區輕工業產品的集散地,成為綜合性工業城市。
研究表明,資源型城市財力薄弱,調控產業布局或吸引產業入駐的能力不強。所以,在轉型過程中創造有利於多數產業發展的投資環境,尤為必要。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建議七台河降低產業准入門檻,除對城市發展有嚴重負面影響的產業予以限制之外,其他產業都可以自由發展。選擇替代產業時,應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只宜提出替代產業的大致發展方向,其政策的著力點是為轉型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資金,加快發展替代產業,盡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使全市走上擺脫依賴煤炭資源而健康發展的軌道。
繁重的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一直是困擾資源型城市的最大問題。單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解決不了衰退產業富餘職工安置問題,這已被其它國家實踐所證明,在這方面政府必須要「有所為」。我們建議七台河在推進城市轉型的過程中,把為下崗職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作為重中之重,盡量考慮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轉變觀念,多方拓寬就業渠道,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吸納職工就業的巨大潛力,積極開拓就業空間。要將提高下崗職工的職業技能作為解決就業、調整結構的根本前提,設立下崗職工培訓援助基金,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中心為基地,在搞好對下崗職工技能培訓的同時,為下崗職工提供就業信息。
有必要指出的是,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長期計劃經濟形成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和由資源枯竭造成的支柱產業斷層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實踐看,盡管他們有著巨大的財力支持,成功轉型也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有鑒於此,七台河在缺乏雄厚財力支持的情況下,應充分考慮到轉型的長期性的艱巨性,樹立長期做戰的准備。
強化政策支持 助力煤城走出困境
光靠市場經濟的辦法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非常困難。我們都知道,對於計劃經濟體制「統治」長達40多年的資源型城市,國家對其採取的是只強調「做貢獻」,沒有補償政策,這使資源型城市的血液基本被抽空、環境嚴重惡化。七台河和全國絕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一樣,至今尚未完成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存在著許多與市場經濟相悖的體制障礙,最突出的現象就是政企不分。這樣不僅嚴重阻礙著政府職能轉變,造成政府管理職能的缺位、錯位和越位現象大量存在,而且還嚴重阻礙著政府各經濟主體特別是資源型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解決資源開發過程中所積累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矛盾,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也離不開以政府為主導的政策體系的支撐。也就是說,轉型需要政府埋單。省和中央政府應建立相應的反哺機制,制定適度的財政援助政策,如設立衰老報廢礦山轉戶基金和技術改造專項基金,提高單一資源城市的財政轉移支付比例,抓好城市和礦山的環境治理與保護,下大力氣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政府及有關部門還應協調推動企業與地方盡快制定部分資源枯竭地區的產業規劃、人力資源規劃和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劃。
我們建議國家加快研究和制定向七台河這樣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傾斜的具體政策措施,以「輸血」的方式恢復其「造血」功能。在項目投放上給予優先考慮,在稅收和信貸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同時,國家要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解決社保資金缺口。採取「國家匹配一塊、省支持一塊、受益企業自籌一塊」的方式,建立煤城接續產業發展基金,以支持煤城轉型和經濟持續發展。支持煤城多渠道融資,如發行債券,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等。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國家和黑龍江省正在實行積極的政策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已經明確提出,要「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但總體來說,政策的推行明顯滯後,針對性不是很強,「注水養魚」,促進煤城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少;扶持發展的資金投放的少;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少。另外,在項目申報的一些環節上,尚存在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另外,我國的資源型城市轉型還停留在「試點」階段,大部分資源型城市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回饋」。
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另一個機制上和體制上的通病,就是因「企業辦社會」造成的企業負擔沉重。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關鍵是解決地方政府的接收經費問題。我們建議:在一定時間內,調整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成比例,通過增加地方稅收留成比例,向地方提供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的資金來源。
根據國務院出台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國家從1994年開始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從1998年開始上繳省資源稅,留給地方的稅收較少。我們認為,國家應充分考慮到煤炭城市經濟的窘迫和實際面臨的困難,把一定比例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和省資源稅用於煤炭城市的經濟再發展,這樣將會給包括七台河在內的煤炭城市經濟轉型帶來很大的活力。為此,我們建議國家把把礦山企業上繳的礦產資源稅全額留給地方,同時提高增值稅地方留成比例,再由中央財政給予一家數額的專項補助,依靠這三項資金來源,在七台河這樣的煤炭城市建立經濟轉型專項資金,專門用於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作為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城市,七台河城市基礎設施的歷史欠賬較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我們認為,七台河市政府應制定一系列具體措施,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硬體環境,應著力解決項目審批難、資金籌措難和吸引人才難的問題;要優化招商引資的環境,激活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革的熱情,疏通投融資渠道,實行多元資本。政府部門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大膽放手讓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參與七台河的經濟轉型。政府要加強服務,積極引導企業到市場參與市場競爭,集中精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創造使地區比較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的制度條件和市場條件。特別是要加緊培育資本市場和經營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增強城市的經濟輻射能力,增強本地區對稀缺生產要素的吸引力。
有必要引起重視的是,七台河的經濟轉型應從全局、長遠發展的戰略出發。第一,考慮到國有企業是七台河的骨乾和支柱,在轉型過程中首先要下氣力盤活國有存量資本,要通過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改組、改造,重現其生機和活力;其次是依託煤城自身優勢,上一些利於發展接續產業、延長產業鏈條的高新技術項目;第二,應著眼全國,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宏觀調控,合理安排項目,避免與鶴崗、雞西等城市項目雷同,避免造成重復建設;第三,在協調發展方面,各項事業應全面規劃,不能「單打一」,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國家支持老工業基地改造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政策,為七台河提供了世紀性的發展機遇,抓住這一機遇,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競爭力;有利於解決煤炭產業比重高和產業鏈條短的問題;有利於解決包袱過重、就業和社會穩定壓力過大的問題;有利於解決煤城技術落後、裝備老化、產品不對路的問題。只要抓住機遇,用足、用好、用活國家和省給予的政策,我們相信,七台河就一定能煥發青春和活力
4. 國有煤炭行業如何創業轉型發展
堅持規劃引領,以前瞻思維促轉型。建議國家建立低碳經濟戰略規劃、保障機制和...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引導低碳經濟發展。 ...煤炭這行業利潤...
5.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產業轉型應何去何從
山西省的煤炭資源轉型將會向新能源方向發展,因為新能源是未來的大勢所趨,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途
6. 如何推進煤電企業轉型發展
煤炭企業與其他企業不同,一旦資源耗盡或者資源喪失了其經濟性,煤炭企業也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煤炭企業也就必須結合企業實際,拓展企業產業鏈的延伸,做好未來企業的產業轉型工作。
一、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必要性與現實價值
由於煤炭是不可再生性產品,因此國家一方面在通過宏觀調控來壓縮煤炭的產量,另外一方面也通過一些政策傾斜,鼓勵煤炭企業拓展產業鏈條,延伸產業空間。就大型的國有煤炭企業來說,產業的轉型不僅可以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能夠規避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帶來的市場風險,通過產業轉型,使富餘的人力資源得到妥善的安置,尤其是女工;煤炭資源在近階段效益比較好,在整體效益提升的情況下,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促進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結構模式的生成,有效地解決煤炭企業面臨資源枯竭以後的惡性局面;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可以為其他行業摸索出一套相關的經驗,使其他大型國有企業在未來的產業轉型方面有一定的依據;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不僅在表層可以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而且在深層次上能夠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企業員工能夠通過解放思想來認識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科技興國的內涵;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對於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因素也會隨著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得到有效改善。總之,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無論是從資源的經濟性上,還是對於環境保護,甚至解決人力資源的就業問題等多個方面都具有多贏的意義與價值。
二、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工作方向
根據以往的經驗,煤炭企業的轉型通常是發展以非煤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在產業結構上實現有機調整,以非煤產業的第三產業與煤炭相關的輔助產業相互結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結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以往的做法還是暴露了很多問題。綜上所述:第一,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應當建立在一個相當穩固的基礎上,提倡產業的創新能力與科技含量,通過資源的合理、科學配置實現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第二,通過產業延伸與產業替代的途徑,明確企業產業轉型的思路。第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對於第三產業的產權,期權與股份進行改革,要積極大膽地引進社會資金,有效保證產業資金鏈條的銜接與通暢,在企業內部實行股份改革,此舉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在此基礎上也就可以推進企業的科學管理與資源的整合。第四,確立企業願景,形成初步發展戰略。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有一個先決的優越條件就是擁有強大的自主品牌優勢,在企業產業轉型階段要科學地利用品牌資源,將品牌的文化力,承載力包括其資本運做的內涵都有機地轉嫁到新興的產業基礎上,不僅達到可以綜合利用資源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煤炭企業的品牌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迅速獲得一席之地。第五,建設企業文化,引進科學的管理辦法。由於傳統的煤炭產業科技含量不高,體力勞動比重遠遠大與腦力勞動,也就註定了在勞動成果的評估與對人力資源的管理方面相對簡單。那麼轉型以後的新興產業在管理上則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煤炭企業產業轉型階段科學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技術,資金,人才隊伍,生產規模也都將是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不過在工作實踐中,一定要抓好上述這幾項工作的落實,才能確保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順利推進。 三、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1.建設園區、搭建平台促進轉型
建設新的產業園區是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關鍵。園區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管理集成、良性發展的要求,重點規劃和建設一批新型產業園區,既為現有煤炭企業發展接替產業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又為招商引資項目提供建設平台。
2.品牌帶動、產業延伸推進轉型
推進煤炭企業產業轉型,必須實施品牌帶動項目,項目帶動戰略,通過重大接替產業項目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多元產業格局。
3.優化環境、招商引資帶動轉型
煤炭企業產業轉型在環境建設上應「軟硬兼備」,制定有效的措施,著力營造寬松開明的政策環境、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用環境吸引投資者,用服務留住投資者,形成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會氛圍,把國內外資金引來留住,讓引進項目落地生根。
4.深化改革、整合資源推動轉型
煤炭企業產業轉型進程中要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精幹主體,剝離輔助,聚集優勢資產,建立科學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大型煤炭企業要完善母子公司體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進一步消除束縛非公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增強煤炭企業第三產業的活力。
5.技術創新、節能降耗支撐轉型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發展接替產業必須要堅持高標准、高起點戰略,轉產項目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選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堅決制止低水平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突出節能降耗。資源型城市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為重點,從政府、企業、區域、產業和社會五個層面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6.強化品牌經營意識,樹立資本運作觀念
煤炭企業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社會品牌,所以煤炭企業的產業延伸要在品牌上下工夫,不僅要抓住品牌發展的契機推動產業結構的規模化擴張,更要在行業內樹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企業文化,融合與行業文化中,有效提升煤炭企業母品牌下的子品牌的含金量,通過有形的資金,社會效益提升轉型後企業的知名度與行業影響力,最終達到資本運作。
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是今後一段時間,煤炭企業所面臨的重點工作,如何高效地使企業實現轉型與產業延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相信更多的同行業老師還有更好的經驗與辦法,但是事實證明: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因此,還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多加總結,探索,正確早日摸索出一套科學的辦法。
7. 山西省晉城、呂梁和朔州這幾座城市主要以什麼產業發展經濟呢
晉城主要以能源和煤炭為經濟支柱,未來也會不斷提升旅遊的比例。呂梁以礦業,電力,農業為主要產業。朔州主要以煤礦為支柱。
8. 煤炭企業如何做產業轉型探討
煤炭企業與其他企業不同,一旦資源耗盡或者資源喪失了其經濟性,煤炭企業也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煤炭企業也就必須結合企業實際,拓展企業產業鏈的延伸,做好未來企業的產業轉型工作。
一、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必要性與現實價值
由於煤炭是不可再生性產品,因此國家一方面在通過宏觀調控來壓縮煤炭的產量,另外一方面也通過一些政策傾斜,鼓勵煤炭企業拓展產業鏈條,延伸產業空間。就大型的國有煤炭企業來說,產業的轉型不僅可以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能夠規避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帶來的市場風險,通過產業轉型,使富餘的人力資源得到妥善的安置,尤其是女工;煤炭資源在近階段效益比較好,在整體效益提升的情況下,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促進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結構模式的生成,有效地解決煤炭企業面臨資源枯竭以後的惡性局面;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可以為其他行業摸索出一套相關的經驗,使其他大型國有企業在未來的產業轉型方面有一定的依據;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不僅在表層可以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而且在深層次上能夠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企業員工能夠通過解放思想來認識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科技興國的內涵;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對於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因素也會隨著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得到有效改善。總之,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無論是從資源的經濟性上,還是對於環境保護,甚至解決人力資源的就業問題等多個方面都具有多贏的意義與價值。
二、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工作方向
根據以往的經驗,煤炭企業的轉型通常是發展以非煤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在產業結構上實現有機調整,以非煤產業的第三產業與煤炭相關的輔助產業相互結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結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以往的做法還是暴露了很多問題。綜上所述:第一,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應當建立在一個相當穩固的基礎上,提倡產業的創新能力與科技含量,通過資源的合理、科學配置實現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第二,通過產業延伸與產業替代的途徑,明確企業產業轉型的思路。第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對於第三產業的產權,期權與股份進行改革,要積極大膽地引進社會資金,有效保證產業資金鏈條的銜接與通暢,在企業內部實行股份改革,此舉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在此基礎上也就可以推進企業的科學管理與資源的整合。第四,確立企業願景,形成初步發展戰略。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有一個先決的優越條件就是擁有強大的自主品牌優勢,在企業產業轉型階段要科學地利用品牌資源,將品牌的文化力,承載力包括其資本運做的內涵都有機地轉嫁到新興的產業基礎上,不僅達到可以綜合利用資源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煤炭企業的品牌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迅速獲得一席之地。第五,建設企業文化,引進科學的管理辦法。由於傳統的煤炭產業科技含量不高,體力勞動比重遠遠大與腦力勞動,也就註定了在勞動成果的評估與對人力資源的管理方面相對簡單。那麼轉型以後的新興產業在管理上則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煤炭企業產業轉型階段科學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技術,資金,人才隊伍,生產規模也都將是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不過在工作實踐中,一定要抓好上述這幾項工作的落實,才能確保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順利推進。 三、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1.建設園區、搭建平台促進轉型
建設新的產業園區是煤炭企業產業轉型的關鍵。園區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管理集成、良性發展的要求,重點規劃和建設一批新型產業園區,既為現有煤炭企業發展接替產業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又為招商引資項目提供建設平台。
2.品牌帶動、產業延伸推進轉型
推進煤炭企業產業轉型,必須實施品牌帶動項目,項目帶動戰略,通過重大接替產業項目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多元產業格局。
3.優化環境、招商引資帶動轉型
煤炭企業產業轉型在環境建設上應「軟硬兼備」,制定有效的措施,著力營造寬松開明的政策環境、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用環境吸引投資者,用服務留住投資者,形成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會氛圍,把國內外資金引來留住,讓引進項目落地生根。
4.深化改革、整合資源推動轉型
煤炭企業產業轉型進程中要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精幹主體,剝離輔助,聚集優勢資產,建立科學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大型煤炭企業要完善母子公司體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進一步消除束縛非公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增強煤炭企業第三產業的活力。
5.技術創新、節能降耗支撐轉型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發展接替產業必須要堅持高標准、高起點戰略,轉產項目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選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堅決制止低水平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突出節能降耗。資源型城市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為重點,從政府、企業、區域、產業和社會五個層面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6.強化品牌經營意識,樹立資本運作觀念
煤炭企業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社會品牌,所以煤炭企業的產業延伸要在品牌上下工夫,不僅要抓住品牌發展的契機推動產業結構的規模化擴張,更要在行業內樹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企業文化,融合與行業文化中,有效提升煤炭企業母品牌下的子品牌的含金量,通過有形的資金,社會效益提升轉型後企業的知名度與行業影響力,最終達到資本運作。
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是今後一段時間,煤炭企業所面臨的重點工作,如何高效地使企業實現轉型與產業延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相信更多的同行業老師還有更好的經驗與辦法,但是事實證明: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因此,還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多加總結,探索,正確早日摸索出一套科學的辦法。參考文獻:[1]吳宇暉,郭靜,張嘉昕.東北煤炭城市產業轉型戰略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研究[J].東北亞論壇, 2006,(04).
[2]張嘉昕,郭靜.東北老工業基地煤炭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 2006,(04).
[3]曾蓓.試論煤炭企業的產業剛性及其轉型[J].內蒙古煤炭經濟, 2007,(02): 4-7.
9. 求一篇關於吉炳軒在龍江發展講壇上專題報告——牢記共產黨人歷史責任 推動龍江更好更快發展的學習心得
牢記共產黨人歷史責任
推動龍江更好更快發展
——吉炳軒同志在「龍江發展講壇」上的專題報告
(2010年8月7日)
今天,我向大家報告的題目是《牢記共產黨人歷史責任,推動龍江更好更快發展》。
推動科學發展是當代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我們深刻認識到,黑龍江的主要矛盾是發展不夠、發展緩慢,黑龍江的主要任務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當前的工作目標是要加力推動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這是基於對黑龍江省情深化認識、科學分析而得出來的結論。要做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必須要認清省情特點、理清發展思路、牢記使命責任、狠抓工作落實。
一、認清省情特點
科學發展的前提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我們在作出科學決策之前,必須對省情特點進行全面了解、深刻認識。黑龍江有什麼樣的省情特點?發展緩慢的症結在哪裡?加快發展的優勢潛力是什麼?影響發展的困難不足有哪些?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弄清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弄清了,才有可能作出科學的規劃,提出有力的措施。
簡要說,我們省有十大優勢:
一是有土地資源優勢。全省耕地面積近2億畝,居全國首位。黑土、草甸土等肥沃土壤佔70%以上,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為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地勢平坦,集中連片,耕作條件十分優越。糧食連續多年高產穩產,去年達到870.6億斤,居全國第二位。墾區是我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有農場群,有113個農牧場、耕地4000來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1/5,去年糧食產量330億斤,佔全省糧食總產量的38%。廣袤肥沃的土地,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可靠保障。
二是有礦產資源優勢。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32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產的56%,已探明儲量的有81種,石油、天然氣、煤炭等戰略性資源位居全國前列。大慶油田為全國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化生產基地,曾連續27年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目前仍可保持年產4000萬噸的原油產量。天然氣探明儲量2800多億立方米,煤炭探明儲量近220億噸,規模開發、深度開發、系列開發的前景廣闊。鐵礦、金礦、石灰岩礦、晶制石墨等也都有一定儲量,有色金屬和非能源礦產資源也都有較大開發潛力。
三是有林木資源優勢。全省森林覆蓋率43.6%,有林地面積200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6.5億立方米,林木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潛力很大。大小興安嶺等山地和丘陵約佔全省面積的60%,形成了天然的生態屏障。全省還有102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著名的有牡丹江的牡丹峰國家級森林公園、伊春的五營國家級森林公園、大興安嶺的呼中國家級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等。莽莽林海、繁茂蔥郁,這里生長的紅松、黃菠蘿、水曲柳、核桃楸等珍貴樹種,堪稱祖國的林木珍寶。
四是有水利資源優勢。全省年平均水資源量800億立方米,人均2160立方米。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等大小江河1918條,多數河流少有污染,有的河流毫無污染。黑龍江宛若游龍,源頭森林茂密,沿江風光旖旎。烏蘇里江質朴自然、水柔岸平,仍然保持著原始風貌,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有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等大小湖泊640多個。興凱湖歷史上曾叫北琴海,水天一色、氣勢磅礴,面積達43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中俄界湖。鏡泊湖是火山堰塞湖,天地造化、風韻雋秀。大慶連環湖面積580多平方公里,群珠相連、鴨戲鶴鳴。豐富的水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以水興業、以水富民的好環境。
五是有生態資源優勢。全省有蘆葦、塔頭、島狀、森林、湖泊等多種類型的濕地,總面積434萬公頃,佔全國濕地面積的1/8。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1處,總面積125萬公頃。扎龍、三江、興凱湖、洪河等4處濕地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全省有草原433萬公頃,是我國重點牧區省份之一。我省還有豐富的冰雪資源,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冰燈游園會蜚聲中外;「中國雪鄉」風景區雪深達2米,是觀雪賞景的絕佳勝地;亞布力、二龍山、長壽山、烏吉密、日月峽等近100個滑雪場年接待400多萬人次滑雪。省內還有16個火山群、80多座火山,氣勢恢宏、千姿百態。五大連池火山區,擁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類最齊全、狀貌最典型的火山地貌,被國內外地質學家稱為「打開的地質教科書」,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火山地質公園。我省春季林海綠濤、夏季清涼怡人、秋季五花山色、冬季銀裝素裹,發展壯大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六是有物產資源優勢。全省糧食、石油、煤炭、木材、電力等物產豐饒。糧食商品率高達75%以上,出省量每年500多億斤,均居全國首位。每年所調出的糧食可供京津滬、港澳地區和陸海空三軍全年食用。石油產量為全國之冠,已累計生產20多億噸,佔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總產量的40%以上。大慶油田公司自2000年排名以來,納稅額連續10年位居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年均納稅476億元,自2005年以來連續4年實現利稅超過千億元。我省煤炭普遍具有低磷、低硫、高發熱量的特點,「四大煤城」多為優質動力煤和煉焦煤,年產9700萬噸左右,居全國第8位。木材年產量過去最多達1700萬立方米,現在每年仍可採伐800萬立方米,實際採伐400萬立方米。電力裝機容量達2000萬千瓦,計劃10年後達到4000萬千瓦,現在至少富餘400萬千瓦。
七是有外貿資源優勢。黑龍江省同俄羅斯5個州區接壤,邊境線長達2981公里,共有國家一類口岸25個,其中邊境口岸15個,全部口岸年過貨能力2900萬噸,對俄貿易佔全國的1/5。綏芬河口岸是我省最大的對俄邊境貿易口岸,進口以木材、化肥、鐵礦砂、原油為主,出口以輕紡、建材、家電、果菜為主,對外貿易總額佔全省邊境貿易總額的70%左右。黑河口岸與俄羅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江相望,黑河貨運碼頭與布市碼頭距離只有3500米,大黑河島客運碼頭與布市碼頭不足1000米,中俄邊民互市貿易,條件優越,來往便利。東寧口岸在對俄勞務輸出和經濟技術合作方面基礎良好、前景廣闊。
八是有科技資源優勢。全省有科研機構719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1.6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8.3萬人。去年取得各類基礎理論成果160項、應用技術成果1051項、軟科學成果78項。哈獸研、703所、焊接所等一批科研機構國內知名。全省有78所高等院校,其中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及東北石油大學4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有很強的研發實力。大慶油田、哈電站集團、中國一重等一批大型企業,在石油勘探開采加工、大型裝備製造技術研發上處於同行業領先地位。
九是有人才資源優勢。全省有80多萬各類專業人才,其中高級職稱的15萬人、兩院院士38人,涉及石油、製造、軍工、煤炭、化工、農林、建築及生物、制葯等行業和領域。有參與載人航天飛船研製的科技創新團隊,有研究石油開采技術並取得多項世界領先成果的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有攻克禽流感病毒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陳化蘭,有人稱「寒地水稻之父」的專家徐一戎,有獲得冬奧會冠軍的體育健將申雪、趙宏博,有龍江劇的代表人物白淑賢,有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遲子建,還有一批勇立潮頭創大業的優秀企業家群體。
十是有精神資源優勢。偉大的「闖關東精神」是中國最大的移民開發過程中孕育出的悲壯豪邁、感天動地的精神財富。偉大的「大慶精神」是在開發建設大慶油田的艱苦環境和激情歲月里形成的,包含著艱苦創業、求真務實、改革創新、愛國奉獻的深刻內涵。偉大的「鐵人精神」是對以全國著名勞動模範、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崇高思想、優秀品質、模範風范的高度概括,有著永恆的價值力量。偉大的「北大荒精神」是廣大復轉官兵和知識青年在廣闊荒蕪的土地上和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用青春與汗水書寫的創業篇章,至今仍然閃耀著燦爛的光輝。這些不朽的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並被不斷賦予體現時代特徵的鮮活內涵,是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最為生動、最有活力的動力源泉。
有優勢也有不足,我們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八個方面:
一是地處偏遠。我省地處邊疆,是中國最北的省份,與沿海發達地區和中部地區相比,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劣勢。遠離人口和經濟密集區,遠離發達地區,難以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效應,而且交通運輸路途遠、周期長、成本高,從哈爾濱到最近的出海口大連也有900多公里,給企業產品的外運和出口增加了困難,降低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二是氣候寒冷。我省緯度為全國最高,屬溫帶、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寒冷乾燥而且漫長,1月份平均氣溫零下20.8攝氏度,最北端的漠河縣最冷時達到零下52.3攝氏度。全省無霜期平均介於100至150天之間,使我省每年只能種植一季作物,不像南方可以種二到三季作物。為解決冬季取暖問題,提高了生產和生活成本。漫長的冬季和寒冷的氣候,影響了工程建設的規模和速度。
三是結構單一。工業以開采業和資源加工業為主,原字型大小產品和重工業比重過高。重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0%以上,採掘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0%以上,80%左右的工業產品為初加工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石油、煤炭經濟特徵明顯,國際原油價格變化對全省經濟運行影響很大。非公有制經濟不夠發達,高科技產業項目較少,知名品牌也不多,沒有形成多業並舉、競相繁榮的局面。
四是投資不足。2009年,我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696.1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在第19位。排在第1位的山東為15439.1億元,比我們多10743億元。排在第3位的遼寧為11605.2億元,比我們多6909.1億元。排在第11位的內蒙古為7144.3億元,比我們多2448.2億元。排在第14位的吉林為5958.6億元,也比我們多1262.5億元。去年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由2008年的21位前移至19位,投資增幅高達37.6%。雖然增長很快,但總量仍然不足。
五是觀念滯後。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經濟上的,深層的原因則在於我們的觀念陳舊。主要表現在,產品意識強、商品意識差,管理水平高、經營水平低,守成功有餘、開拓力不足;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的決心不大、力度不夠,缺乏敢闖、敢冒、敢為天下先的競爭意識,缺乏快幹事、干大事的果敢魄力;我們改革開放以前是計劃經濟的受益者,改革開放後成了計劃經濟的受害者,沒能徹底沖破計劃經濟思想觀念的束縛,普遍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狀態。
六是機制不活。國有成分大,民營發展慢,多元投資機制不活不旺。經濟管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宏觀調控「剎車」很靈,搶抓機遇「起步」緩慢。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本本主義依然盛行,條條框框認得很死。一些地方和單位本位主義還很濃,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利益化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造成我省投資環境不夠寬松,使一些投資者望而卻步。
七是包袱沉重。國有企業關停並轉比較多,改制遺留問題突出。在我來黑龍江工作前,全省企業拖欠職工工資仍有50.63億元,拖欠數額之大、涉及人數之多,全國罕見。目前,全省城市低保住房困難家庭還有7萬多戶,9000多萬平方米棚戶區亟需改造。農村還有160多萬戶、600多萬農民居住在泥草房中。
八是難題難解。「田、韓、馬」三個案件,毀掉了一批幹部、影響了一批幹部、挫傷了一批幹部。雖然這些事已經過去多年,但影響並沒有完全消除,給黑龍江幹部群眾在思想上、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多數幹部的積極性受到壓抑。雖然目前這些問題已經淡化,但傷疤尚未撫平,一涉及到幹部問題,就會發作疼痛。
二、理清發展思路
科學發展的關鍵是理清發展思路。我們在認清省情特點基礎上,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於2008年末提出了「八大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和「十大工程」的推進措施。
「八大經濟區」的發展規劃是:
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區。主要任務是,充分利用我省現有工業基礎,發揮產業優勢和科技人才資源優勢,著力吸引國內外資本、技術,建設多種產業相互配套,新體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態化、結構合理、高速增長的經濟密集區。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形成裝備製造、石化、食品、醫葯、高新技術和以現代物流業為主的服務業等特色產業集群;到2020年,建成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生產力布局合理、科技支撐有力、保障體系齊全、生態環境優良的工業走廊。
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區。主要任務是,以延長煤炭產業鏈為主攻方向,以大項目建設為載體,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煤化工等接續和替代產業,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把我省東部地區建設成為以煤電化產業為主導、相關產業相互配套、煤電資源綜合利用、非煤產業快速崛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更加改善,生活環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經濟增長板塊。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煤矸石、煤泥等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電站裝機容量達到2223萬千瓦,煤化工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長20%。
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主要任務是,充分發揮我省地處東北亞腹地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強邊境口岸建設,大力推進對俄、韓、日等國經貿科技合作,加快建設外向型產業基地,創新發展各類開發園區,著力建設國際經貿大通道,全力打造面向東北亞、輻射亞歐大陸的扇型放射、多點向外的經濟貿易開發區。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以哈爾濱市為中心、內聯相鄰省區乃至沿海省份、東連日本海地區、西接俄羅斯腹地的國際經貿大通道基本形成,建成我國面向東北亞重要的產業聚集區和進出口貿易加工基地,成為我國開展東北亞經貿科技合作的先導區。
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主要任務是,充分發揮我省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為主旨,大力培育和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加快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的接續和替代產業,在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的森工、伊春、黑河林區及周邊縣(市)山區范圍內,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林區。發展目標是,到2030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以生態旅遊、特色種植養殖、綠色食品加工、北葯開發、清潔能源、林木和礦產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等為主的接續和替代產業蓬勃發展,基本建立起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