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123產業融合發展是什麼
更多以區域統籌,融合發展為基點,主導產業支撐,優化產業結構,創新功能業態,發展路勁,延伸農業產業鏈,以農旅雙鏈,創新打造農村活力發展微經濟活力單元,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規劃,美麗鄉村綜合體規劃建議可以借鑒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相關規劃設計案例。
2. 什麼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融合現狀及如何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採取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順向融合的方式,如興辦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發展農業旅遊;也可以採取依託農村服務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託大型超市,建立農產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必須通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
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一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主要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有帶動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太少,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有名無實,還有一些新型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較差,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
三是利益聯結機制鬆散,合作方式簡單。目前農村地區產業融合多採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真正採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佔比例並不高。
四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由於農業存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之盈利低下,許多社會資本和先進成熟的技術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擴散滲透進程緩慢,同時還由於農民的技能素質低下,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滲透。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務。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道路、網路通訊、倉儲物流設施落後,導致農村內部以及農村與城鎮間互聯互通水平低下,這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3. 三次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走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鄉村振興路徑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誰來振興」,二是「怎麼振興」。在「誰來振興」的問題上,鄉村振興必然要通過推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帶動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進入,凝聚鄉村發展的合力。在「怎麼振興」的問題上,必須以城鄉二元結構變革作為主動力,推動城鄉地位平等、城鄉要素互動、城鄉空間共融。
4. 農村三次產業融合和三次產業融合的區別
英文「economy」的詞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α(家政術)。οικο為家庭的專意思,νομο屬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理國家的范圍,為了區別於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這個名稱後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Economics)。到了現代,如果單稱經濟學的話,是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指經濟學的時候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同義的。
5. 如何理解三次融合是農業產業化升級版
農業供給質量不高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業供給是一個投入產出系統。農業供給質量問題,不僅表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生活質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於農業投入不合理和農業資源消耗過度及環境惡化等方面。要想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就必須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盡可能地給農業資源松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 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進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途徑,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步實踐表明政策效能強根據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及部署,2016年我國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競爭力目標,結合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各地紛紛開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一年來的實踐表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通過一年來的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等主要抓手,尊...
6. 什麼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改革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