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面臨農戶不願拆除舊房的問題
1、精準搬遷對象。明確搬遷程序選准搬遷對象是異地扶貧搬遷成功的前提,一定要因地制宜,偏遠山區條件艱苦、人口分布分散的農民,可根據條件,實行整村搬遷。
2、了解農戶基本現狀。進村入戶登記與傾聽駐村小組意見相結合,普查工作要深入細致,切實做到普查到戶、逐戶建檔立卡、完備檔案資料,確保應搬遷群眾全部登記造冊。普查工作要尤其注意對符合搬遷條件而又缺乏搬遷能力和意願的困難群眾進行詳實的調查摸底,建立專門的普查檔案。
3,嚴格執行工作程序。要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群眾申請、初定對象、張榜公示、民主評議的標准化工作程序確定移民搬遷安置對象。對於自然環境特別惡劣地區的深度貧困群眾,搬遷意願特別強烈,將他們作為為搬遷安置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走「先難後易,整村搬遷」路子。
4、科學布局。根據當地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布局安置區域,合理確定搬遷重點和規模,結合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優先安排搬遷深度貧困戶。制定搬遷考核標准,不能只用單一指標衡量農戶是否貧困。圍繞困難群眾的搬遷安置要逐戶建立檔案、落實責任、嚴格考核、驗收銷號,防止工作中出現避重就輕、避難就易、「搬富不搬窮」的問題。
5,加強金融服務支持。著力「微型金融產品」的開發。即開發適合窮人需要的金融產品,鼓勵村鎮銀行發展、開展貧困村互助資金、小額信用貸款,繼續完善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努力滿足扶貧對象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
最後,社會資金支持。加大公益資金支持力度,在所得稅前減免用於異地扶貧搬遷等扶貧事業的捐贈。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配置,推動市場開發,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鼓勵內外資企業進駐新村,並為之提供優惠政策。
(1)拓寬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擴展閱讀
最近隨全國政協民宗委到廣西、甘肅、雲南等民族地區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看到這項工作已取得多方進展。
由於搬遷區域主要分布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搬遷對象主要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發等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面臨諸多特殊困難和問題,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深認識,因地制宜,逐步改進。
注重加強搬遷戶後續發展能力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自「八七扶貧」實施以來,有條件、有能力搬遷的群眾很多已遷出,尚未搬遷的相對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和生產生活技能。移民安置區受土地限制及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薄弱影響,普遍開發空間偏小,很難提供充足就業崗位。
搬遷群眾有的繼續耕種原籍承包土地,成為農忙住「老屋」,農閑住「新宅」的「兩棲」農民,他們普遍希望保留原有承包地。後續發展是檢驗易地扶貧搬遷成敗的關鍵。
建議各地結合搬遷群眾自身條件、就業意向、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吸納一定比例搬遷群眾就業的企業,適當減免稅收。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爭每個貧困戶都有企業可以依託。
完善搬遷項目申報、考核、驗收等程序銜接。易地搬遷用地從申報到獲批一般需要6至10個月,安置區規模較大工程一般要跨年度實施。而目前年度搬遷計劃及資金下達,與考核驗收同年度內進行,這勢必造成當年的搬遷任務無法在年底完成。
建議地方政府在年底前上報第二年本省區易地扶貧搬遷建議計劃,有關部門抓緊審核,力爭各項資金及早下達,給地方政府比較寬裕的實施時間。
在控制搬遷用地總量前提下,可以將用地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省級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項目的工程量,實事求是確定工期,指導地方承接、用好來自各渠道的資金。
適當放寬易地扶貧搬遷用地政策。目前國家層面沒有單列扶貧搬遷用地指標,遷出地復墾難度大、效益低,「佔一補一、占優補優」的耕地佔補平衡政策難以落實。安置房建設項目需交納工程規劃許可證等十幾項費用,每平方米稅費200至300元,地方上負擔沉重。
建議針對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設立專項用地指標,允許地方政府綜合運用債務、專項建設基金和長期低息貸款支付安置點土地徵用費用。參照棚戶區改造項目辦法,國家和地方出台安置區建設、投融資平台稅費減免政策,指導地方用好用活用足土地增減掛鉤政策。
支持搬遷群眾參與住房建設同時防止因建房返貧。目前有關文件規定,中央補助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住房建設不能超過一定面積。而有些經濟條件稍好的搬遷戶希望,允許適當貸款,加上自己的努力,把房子建得寬裕些,否則後續建房成本會增加很多。
易地扶貧搬遷的主體是貧困群眾,要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主動脫貧。建議根據搬遷戶實際經濟能力,允許通過適當借貸或出工出力等方式參與住房建設。同時要堅決防止盲目擴大住房面積、脫離實際提高建設標准和過度裝修,杜絕出現因建房致貧返貧。
⑵ 陝西省榆林市綏德區的經濟狀況
「提起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這首唱出了黃土地、唱遍了全中國的民歌就出自陝西省綏德縣。綏德位於榆林市東南部,交通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鹽岩等礦產資源蘊藏豐富,源遠流長、原汁原味的黃土文化,使這座「天下名州」聞名於世,這里歷代英才輩出,民歌薈萃,商賈雲集,曾是陝北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
2000年以來,綏德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建設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城鎮帶動戰略,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山川秀美建設、扶貧開發步伐,確立了「工業強縣」的奮斗目標,改革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使經濟社會步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2006年,全縣實現GDP10.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18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億元。
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近幾年以來,綏德縣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引導群眾按照「近抓羊草、遠抓棗桑、常抓勞務」的戰略思路,重點發展勞務輸出、紅棗、畜牧三大主導產業;生態建設以小流域治理為基礎,相繼建成了辛店鄉龍灣、義合鎮和合峁、中角流域等八大綜合治理區,生態體系正趨向良性循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水、電、路、訊等為重點,通過實施水窖、水井建設以及防氟改水工程和城鄉電網改造等項目,有效解決了廣大城鄉居民的飲水用電問題。全縣農村公路在榆林市南六縣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的戰略目標。
(二)城市經濟建設情況。
200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結合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和綏德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實施城鎮帶動戰略,把城市當作國有資產來經營管理,建立健全市場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探索出了窮縣財政不拿錢搞建設的路子。幾年來,綏德縣先後投入5億多元,建成了7段總長為7650米的集防洪、交通、休閑、娛樂、旅遊為一體的濱河、神龍、學子、永樂四條河堤大道;完成了白家灣小區開發建設工程、體育場和舊城改造工程;啟動了五一小區、學子小區、雕陰小區、永樂小區等多項建設工程。
與此同時,綏德縣堅持以項目建設為龍頭,把抓項目作為抓綏德經濟的重頭戲,針對不同的項目,制定出了不同的優惠政策,確定了100萬噸純鹼、20萬噸電石、5萬噸氯酸鈉「一大兩小」項目為近期主攻目標,包裝了一批較有前景的項目。幾年來,先後簽訂大小項目25個,引進了華龍洗煤廠、物流園區、5萬噸氯化鈉等20個項目,到位資金2億多元。
(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連年來,綏德縣高考及名牌大學錄取率始終位居全市前列;文化事業以建設文化大縣為目標,挖掘整理了大量優秀民間藝術資源;計劃生育建成自治示範村70多個,正向綜合示範縣的目標邁進;公共衛生和農村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就醫條件逐步得到改善;廣播電視網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電視普及率達到95%;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正逐步得以落實。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優勢
一是交通區位優勢。「十一五」時期,GZ35高速公路、太中鐵路將全線貫通,榆綏高速公路、西包鐵路復線開工並建成,區域鐵路網路綏德樞紐站將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綏德縣的交通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
二是資源優勢。在鹽岩資源方面,據地質資料表明,綏德縣位於陝北石鹽礦床的中心地帶,氯化鈉含量最高達99.8%;在天然氣資源方面,通過實地勘探證明,綏德縣境內儲藏著天然氣資源;在焦煤資源方面,測算出綏德河底和佳縣螅鎮一帶預測資源量為21.57億噸。
三是人文優勢。綏德是陝北地區唯一的全國文化先進縣,是民歌《三十里鋪》的故鄉。境內民風淳樸,黃土文化積淀深厚,文化文物遺存豐富,尤以出土的500多塊東漢畫像石在全國享有盛名,陝北民歌、石雕、嗩吶等優秀民間藝術精彩絕倫、獨一無二,文化產業「黃土地藝術團」、「綏德漢嗩吶團」多次赴省內外演出,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紅色旅遊景點和旅遊資源與周邊省、市旅遊景點成點成線,開發前景十分可觀。
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
未來的幾年,是綏德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綏德縣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大交通帶動大流通、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為發展總思路,著力加強陝北的物流中心,鹽化工中心,南部縣區教育中心和區域中心,以及黃土文化的傳承、傳播基地、陝北輕工、化工、農副產品的加工基地等「四大中心兩大基地」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