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台灣農業園全產業鏈

台灣農業園全產業鏈

發布時間:2021-01-24 23:36:12

⑴ 台灣農民創業園全國有幾家,具體是那幾家,越詳細越好哦

全國有29家,其中福建省的最多,有6個,居全國之首。台創園的詳細資料版 可以登陸海峽農業網的權「農業園區」查看。
福建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
福建莆田仙游台灣農民創業園
福建漳平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
福建泉州惠安台灣農民創業園
福建三明清流台灣農民創業園
福建福清台灣農民創業園
江蘇錫山台灣農民創業園
江蘇南京江寧台灣農民創業園
江蘇淮安淮陰台灣農民創業園
江蘇南通江海台灣農民創業園
江蘇鹽城鹽都台灣農民創業園
廣東珠海金灣台灣農民創業園
廣東汕頭潮南台灣農民創業園
廣東梅縣台灣農民創業園
浙江溫州蒼南台灣農民創業園
浙江台州仙居台灣農民創業園
浙江寧波慈溪台灣農民創業園
安徽巢湖和縣台灣農民創業園
安徽巢湖廬江台灣農民創業園
四川新津台灣農民創業園
四川攀枝花鹽邊台灣農民創業園
重慶北碚台灣農民創業園
山東棲霞台灣農民創業園
廣西欽州欽南台灣農民創業園
黑龍江鶴崗五道崗台灣農民創業園
雲南昆明石林台灣農民創業園
湖北武漢黃陂台灣農民創業園
湖南嶽陽縣台灣農民創業園
河南焦作修武台灣農民創業園

⑵ 台灣農業生產概況

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境內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台灣現代農業生產發達,現有耕地面積1290萬畝,農戶78萬戶,農業人口400多萬,佔台灣總人口的19%,目前台灣農業總產值為4000億元新台幣,佔台灣經濟生產總值的3.3%,在台灣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台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分。近五十年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傳統農業,逐步轉變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台灣的種植業分為糧食作物(農藝作物)、經濟作物(特用作物)與園藝作物三大類別。台灣是我國著名的產稻區,素有「海上糧倉」的美稱。台灣的經濟作物有甘蔗、茶葉、煙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葉所佔比重最大,素有「東方甜島」之美譽,盛產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譽海內外。園藝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灣種植業中所佔比重不斷增加。此外,畜牧業、漁業、林業也很發達。 台灣現代農業的幾個特點:1、農會組織功能齊全且運行規范台灣的農會組織網路健全,在農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每個角落都有農會人的身影和足跡。其主要功能有:一是農業推廣,業務主要包括推廣優質品種、生產資料和先進適用技術,組織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等。二是供銷經營,即辦理農產品運銷及批發市場業務,辦理農業生產資料及生活用品經營,興辦農業金融業務,涉及農業存貸款、農業和農民保險等等。2、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運用能力較強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結構調整、效益提高是台灣現代農業的特徵,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結合。目前,在農業品種的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3、農產品的食品加工業較為發達 食品工業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對帶動台灣農業發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來,一些食品工業企業正在實施改造,逐步擴大農業經營和加工企業規模,推行共同作業及專業化經營,以食品加工帶動農業工業化、農業企業化、農業商業化,緩解產銷失衡的壓力,增加附加值,維持農業的持續經營。4、農產品運銷體系健全且運行高效台灣農產品的運銷體系十分發達健全,且運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幫助農業生產者解決市場方面的後顧之憂,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的順利發展。5、精緻農業頗具特色並日益發達隨著台灣農業高度市場化,發展高經濟價值作物並與休閑、生態、美化等功能相結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精緻農業的精髓。6、休閑農業方興未艾,正發展成為新興產業台灣的休閑農業是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與轉型而發展起來的,能提供休閑服務、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兼之有農產品生產經營和三產服務業於一體的新興產業。目前,台灣休閑農業正處於發展階段,主要有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的觀賞與研究、品嘗野味的休閑旅遊、綜合性的休閑農場、居民民宿、旅遊等。(僅供參考)

⑶ 台灣農業分布特點及原因

農業在台灣地區經濟發展中曾經佔有重要地位,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逐步進入停滯期,成為三大產業中最小的部門,在整體經濟中已處於相當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台灣農業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發展過程
戰後,台灣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轉型」四個階段,也反映了台灣農業的興衰史。 1945-1952年,是台灣農業的恢復階段。農業在日據時代曾獲得較大發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謂「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現了台灣農業發展的一段「黃金時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為主的單一農業生產形態。1951年,台灣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稻米產量達到148.5萬噸,甘蔗產量為202.2萬噸。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3%,農業勞動生產力年增長率約為6.3%,每年土地生產力約增長9.2%。
1953-1968年,台灣農業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被稱為台灣農業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1953年開始,台灣當局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帶動農業」的經濟發展戰略。1953年1月,台灣實行「耕者有其田」的農地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期間,台灣連續實施了四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其中,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開發農業資源,增加農業生產,拓展農產品外銷,向工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與原料。在增加糧食生產方面,台灣還採取了「肥料換谷」(以化肥配銷交換稻穀)、「田賦征實」(以糧食實物上繳農業稅)、「隨賦收購」(以較市價為低的官定價格,按田賦賦額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糧源,維持低廉米價。這一期間,農業生產獲得較快發展,農業生產產值從1953年的103.9億新台幣增至1968年的488.8億新台幣,增長3.7倍;最重要穀物稻米產量從164.2萬噸增到251.8萬噸;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5.5%,土地生產力年平均增長4.6%。農業發展不僅保證了糧食的充分供應,維持較低的物價,而且農業部分剩餘資金、農產品外銷取得的外匯及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工商業,支撐了非農業部門的迅速發展。
1969年是台灣農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此後農業逐漸進入停滯階段。6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結構開始轉型,逐漸由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向以工商業為主的經濟形態轉變,農業開始走向衰落,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流入城市與工商業。農業就業人口比例不僅繼續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農村勞動力的絕對數也於1970年開始下降,耕地廢耕現象日趨明顯,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經營,農作物復種指數下降,傳統出口農產品因工資成本上漲逐漸失去海外市場。農業生產於1969年出現50年代中期以來第一次負增長,農業發展進入停滯階段。農村專業農戶減少,專業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比例從1970年的30.2%降為1980年的8.9%;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下降,農家所得來自農業凈收入的比重從48.7%降至26.4%;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4.1%,其中有3年為負增長。
自60年代末農業進入停滯階段後,台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從過去注重農業生產與增加糧食自給轉為農業、農村與農民生活的全面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變農業與農村發展所面臨的困境。80年代起,台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全面調整,農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農業發展條例》;1982年公布「第二階段農業改革方案」與「第三期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方案」,召開第一次「農業會議」;1983年提出「培養農業八萬大軍」口號;1984年制訂「加速基層建設,增進農民福利方案」,提出發展「精緻農業」構想,並實行「稻田轉作六年計劃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農業升級重要措施,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開第二次「農業會議」;1990年更提出「農業零成長」口號及制訂「農業綜合調整方案」等。這些方案與措施都是將農業從「量」的發展轉向「質」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來,農業生產增長速度雖迅速下降,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間,台灣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1%,其中有7年為負增長。2000年,農業生產更大幅衰退16%。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專業農戶比例上升。在耕種農戶中,專業農戶比例從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達到15.6%;在非耕種農戶中,專業農戶比例從7.4%上升為1990年27.5%;農民收入中,農業凈收入所佔比重也開始回升,從1980年的29.6%上升為1990年的35.2%。
總體觀察,台灣農業曾經有過相當成功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發展貢獻甚大。80年代以後,台灣農業發展則遇到許多新的問題與困難,盡管台灣當局採取許多措施進行改善,但一直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是農村勞動力老化,農地閑置嚴重,農業經營日趨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農業就業人口中,超過50歲的佔70%以上,主要負責人的平均年齡達58歲。二是農場面積零碎狹小,阻礙現代化農業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末,平均每戶耕地面積為1.1公頃,每人耕地面積為0.2公頃。這樣的農場結構嚴重阻礙著農業機械化的推行與生產力的提高,大型農業機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糧食生產結構失調,稻米過剩,雜糧生產不足,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四是農田污染嚴重。據調查,台灣土壤污染以銅、鎳、鋅、錳、砷等較為嚴重。另外,養殖漁業的發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土壤鹼化等。五是農業面臨貿易自由化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開放的沖擊。
面對整體經濟的轉型與農業發展的困局,台灣當局大幅調整農業政策,改變過去重視「量」的增加,而轉向「質」的提升,將農業發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環境的改善相結合,試圖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良性循環。一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質。1984年,台灣就提出了發展「精緻農業」的口號,即發展以「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級化」為特徵的農業生產。1990年,台灣提出「農業零成長」口號,農業發展重點轉向發展新的優良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如開發與推廣優質米,開發多產期與高價值水果等。二是推動農業生產企業化、自動化與科技化,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升級。三是發展森林、海洋游樂與休閑農業。四是培養核心農民,增加農民福利。五是將部分不具競爭力或污染性的農牧業生產移向海外與祖國大陸。
[編輯本段]農業生產結構
台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門。50餘年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的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農林牧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80年代到90年代末,種植業產值比重保持在41-47%之間;漁業產值比重從過去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28%上下,90年代保持在25%左右;畜牧業產值比重持續保持上升趨勢,1996年達到35.5%的高峰,1997年豬口蹄疫事件發生後,其產值比重下降,1999年為33.2%。林業產值比重一直很小,1995年之後一直維持在0.2%左右。
在整個農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每一個農業部門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與花卉等園藝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漁業內部,已由沿岸和養殖漁業為主向近海與遠洋漁業發展;在畜牧業中,在養豬、養雞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乳牛與肉牛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比重逐漸增大。

⑷ 台灣農民創業園的介紹

台灣農民創業園是黨中央、國務院為進一步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吸引版台灣同胞直權接到祖國大陸投資農業,在已有的兩岸農業合作政策措施的基礎上,為台灣農民提供更優惠的土地、租稅等創業扶持政策,由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設立的針對台灣農民和台資農企的創業園。台灣農民創業園,始於福建,推向全國,是兩岸農業合作領域先行先試的成果之一。2005年,福建在漳州漳浦率先開展創建台灣農民創業園試點;2006年4月,農業部、國台辦與商業部聯合在福建漳浦縣。2008年2月,漳平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成立。與此同時,台創園在全國重點區域推廣,目前全國已有29個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其中福建省以擁有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漳平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莆田仙游台灣農民創業園、三明清流台灣農民創業園、泉州惠安台灣農民創業園、福清台灣農民創業園6個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位居大陸之首。台灣農民創業園的設立開創了兩岸農業合作的新型模式,是提升兩岸農業合作的重要舉措。實踐證明,園區的設立和發展,有利於兩岸農業轉型升級,有利於為台灣農業產業轉移升級提供廣闊的空間,有利於實現兩岸農業資源

⑸ 我看了全產業鏈,農業增收致富一文,我想問一下在桃樹園里,有無好的產業鏈借鑒方式

栽植桃樹,增加附加值、發展產業鏈模式很多。比如:可以以短養長,一版、搞林下種植。在未投產的桃樹里權面可以種點矮桿作物、瓜菜、豆類、食用菌類、中葯材類等經濟作物。二、林下養殖。在桃樹下可以養雞、養兔、養鵝等。三、搞立體種植、養殖業。種了菜,又可以在果園附近建一個養豬場,養豬場邊又可以建一個沼氣池,又有了能源照明、燒水、煮飯等,還可以利用沼氣液為桃樹施肥,發展綠色無公害產品。四、桃樹發展成規模後,利用四月桃花開,搞一個觀花節,發展農家樂,帶動旅遊業等。不成熟的思路,請你參考、借簽。

⑹ 台灣人口,農業,工業分布特點

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那裡多為平原,可以發展畜牧業,因此帶動人口增長(平原投入內資金少),工業也自然隨著人口增容長發達起來.
台灣省的人口、工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和沿海地區,這里開發歷史悠久;地勢平坦而開闊;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礦產資源豐富.

⑺ 三潤集團智慧農業全產業鏈方案出口到了哪些國家

據自2014年成立以來,三潤集團的智慧農業及溫室大棚解決方案出口國家有40多個,出口國家向西集中在中東—地中海地區,以色列、科威特、阿聯酋、卡達、沙特、阿曼,也有歐洲國家俄羅斯、馬其頓和美洲國家美國和加拿大,向南有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等。可見,三潤集團不僅在國內發展迅猛,而且在國外同樣發展很快,在國際上已經是知名的智慧農業全產業鏈解決方案提供商了。

⑻ 台灣島的主要農產品及分布特點

耕地面積約佔全島面積1/4。糧食生產以稻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為主。其他有茶葉、熱帶水果、香茅等,為傳統出口產品。森林資源較豐,覆蓋率達52%。但木材自給率只佔10%~12%。畜收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3,漁業佔1/4。現有遠洋漁船約2000艘,總噸位約40萬噸,近海小漁船1萬余艘。

台灣只有24%的土地適於耕種,主要為土壤肥沃、溫暖濕潤、利於耕作的西部平原及東部狹窄的沿海地帶,但農業生產效率很高,出口高質量的豬肉、蔬菜、糖、甘蔗、茶葉、大米和熱帶及亞熱帶水果。

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農業生產的首位。主要經濟作物有樟腦、蔗糖、茶、鳳梨(菠蘿)、香蕉、蓮霧。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水果種類繁多,素有「水果王國」的美稱。

(8)台灣農業園全產業鏈擴展閱讀:

全島周長原為1139.25公里。面積3.578萬平方公里; 此外有海埔新生地38.85平方公里及屬島74.80平方公里。海岸線共長1239.58公里。島形南北狹長,北起富貴角,南至鵝鑾鼻,長約394公里(舊作385公里)。島中部東西最寬,自濁水溪口西南海岸東至秀姑巒溪口約144公里。

台灣島佔台灣省全省面積逾99%。全島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約佔30%,余皆為山地和丘陵所盤結。其中100~500米約24%,500~1000米約14%,1000~3000約31%,3000米以上僅約1%,但超過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餘座,故台灣島亦被稱為「高山島」。

西依台灣海峽(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東瀕太平洋,東北與琉球群島為鄰,距沖繩島約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里。

⑼ 台灣島的農業有哪些產業比較發達

台灣的經濟作物有甘蔗、茶葉、煙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葉所佔比重最大,素有「東方甜島」之美譽,盛產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譽海內外。園藝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灣種植業中所佔比重不斷增加。此外,畜牧業、漁業、林業也很發達。 台灣現代農業的幾個特點:1、農會組織功能齊全且運行規范台灣的農會組織網路健全,在農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每個角落都有農會人的身影和足跡。其主要功能有:一是農業推廣,業務主要包括推廣優質品種、生產資料和先進適用技術,組織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等。二是供銷經營,即辦理農產品運銷及批發市場業務,辦理農業生產資料及生活用品經營,興辦農業金融業務,涉及農業存貸款、農業和農民保險等等。2、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運用能力較強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結構調整、效益提高是台灣現代農業的特徵,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結合。目前,在農業品種的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3、農產品的食品加工業較為發達 食品工業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對帶動台灣農業發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來,一些食品工業企業正在實施改造,逐步擴大農業經營和加工企業規模,推行共同作業及專業化經營,以食品加工帶動農業工業化、農業企業化、農業商業化,緩解產銷失衡的壓力,增加附加值,維持農業的持續經營。4、農產品運銷體系健全且運行高效台灣農產品的運銷體系十分發達健全,且運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幫助農業生產者解決市場方面的後顧之憂,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的順利發展。5、精緻農業頗具特色並日益發達隨著台灣農業高度市場化,發展高經濟價值作物並與休閑、生態、美化等功能相結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精緻農業的精髓。6、休閑農業方興未艾,正發展成為新興產業台灣的休閑農業是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與轉型而發展起來的,能提供休閑服務、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兼之有農產品生產經營和三產服務業於一體的新興產業。

⑽ 台灣農業的分布特點,原因

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境內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台灣現代農業生產發達,現有耕地面積1290萬畝,農戶78萬戶,農業人口400多萬,佔台灣總人口的19%,目前台灣農業總產值為4000億元新台幣,佔台灣經濟生產總值的3.3%,在台灣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台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分。近五十年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傳統農業,逐步轉變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台灣的種植業分為糧食作物(農藝作物)、經濟作物(特用作物)與園藝作物三大類別。台灣是我國著名的產稻區,素有「海上糧倉」的美稱。台灣的經濟作物有甘蔗、茶葉、煙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葉所佔比重最大,素有「東方甜島」之美譽,盛產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譽海內外。園藝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灣種植業中所佔比重不斷增加。此外,畜牧業、漁業、林業也很發達。.種植業分為糧食作物(農藝作物)、經濟作物(特用作物)與園藝作物三大類別。糧食作物主要包括谷類(稻類、小麥、高粱、粟、大麥、玉米及蕎麥等)、豆類(大豆、紅豆、花豆、綠豆等)與薯類(甘薯、樹薯及馬鈴薯等)三大類。其中,以稻米為最重要。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茶葉、煙草、亞麻、油菜、棉花、黃麻、劍麻等20餘種。其中甘蔗、茶葉最為重要。台灣園藝作物包括水果、蔬菜、洋菇與花卉等,在種植業中所佔地位不斷提高。台灣水果生產品種多,主要有香蕉、菠蘿(鳳梨)、柑桔、柚子、橙、龍眼、荔枝、楊桃、木瓜、梨、蘋果、桃子、柿子等。90年代來,水果生產結構也發生變化,梨、檳榔、荔枝、蓮霧、葡萄、龍眼、木瓜等水果發展較快,而過去占絕對優勢的香蕉、菠蘿等所佔比重開始下降。.

閱讀全文

與台灣農業園全產業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