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受到哪些阻礙
中國人工智慧在人抄才儲備方面較弱
1981年9月,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學技術工作者300餘人在長沙出席了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CAAI)成立大會,此後中國的人工智慧開始正式邁入發展階段。對比2019年中國與全球人工智慧發展情況,在Al相關論文發布數量、企業數量、融資總額、產業規模、專利申請數量等方面中國均居世界頭部陣營,具有充分的市機場競爭力。
中國在人才儲備相較弱,但已經在全力補足短板。目前全國已經有35所高等院校開設了Al專業,國際交流和國際人才引進也在不斷加深,未來5年內將有大量從業者湧入市場。
重應用而不重基礎研發也是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存在的固有問題,研發型企業遠少於應用型企業的隱患隨著中美專利競爭而浮現,政府開始重視Al基礎層創業公司的培養,資本方也更加關注Al晶元、機器學習演算法、數據處理等產業鏈上游企業的發展,科技巨頭企業更是提前進行了Al生態布局,建立了產業聯盟,在各方的努力中中國Al市場處於從局部向整體發展的上升期,行業前景良好。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⑵ 人工智慧進入新的發展階段:「+AI」新階段
【導讀】很多人說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互聯網革命,而提起互聯網必不可少的就是人工智慧,時至今日,人工智慧已經走進了我們千家萬戶中,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都搭建在了人工智慧之上,在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來講,人工智慧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也就是「+AI」新階段。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今年上半年,人工智慧場景化落地迎來大爆發,紅外測溫、發熱AI自查、AI識別新冠肺炎CT……科技抗疫彰顯出人工智慧服務社會公共事務的智慧力量。疫情之下,數字經濟也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窗口期」。
「我們預測,2025年AI帶來的產值會超過7萬億美元,發展潛力非常大。」華為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指出,人工智慧是目前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術,目前全球有50多個國家把發展人工智慧作為未來的發展戰略。
許映童表示,得益於人才基礎以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獲取的大量數據,中國在人工智慧技術層和應用層擁有大量優秀企業。但中國在基礎晶元、基礎平台上還有很大短板,這給未來AI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
「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有大規模應用的基礎。我們認為人工智慧到了『+AI』的新階段,『+AI』是指產業和AI的結合。」在他看來,目前人工智慧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閱讀理解等單向能力上已超過了人類。但事實上,目前把AI用到企業生產管理的案例還非常少。這是因為演算法開發難度很高,也無法真正滿足企業需求,這些都影響了演算法的開發和部署。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分享的關於「人工智慧進入新的發展階段:「+AI」新階段」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知道更多信息,如人工智慧工程師的工資狀況,如何轉行做人工智慧等相關內容,關注小編持續更新。
⑶ 人工智慧產業將尋求哪三方面的突破
未來將扎實推進理論發展,加強新技術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⑷ 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還需要如何突破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數據的積累,一場全新的人工智慧革命悄然開始。計算機控制的人工智慧產品和網路化智能機器正在逐步取代工業社會中大型機器的生產,精準無誤的數據可以大大減少生產失誤概率,大數據信息在未來發展中將會是全球社會經濟的重要資源。
傳統的舊時代將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遠去,新的智能革命才剛拉開帷幕 ,我們共同期待人工智慧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
⑸ 我國人工智慧發展仍處在初級水平嗎
談及我國人工智慧發展前景,有院士坦言,國外的學術界、企業界同行內都衷心稱贊容中國的人工智慧應用、商業前景走在世界前列,但對人工智慧前沿關鍵技術例如下一個人工智慧基礎演算法的突破是否會在中國,他們並不樂觀。
「《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實現這個目標,要解決的最大短板就是原始創新能力包括理論和方法上的突破。」中科院自動化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徐波說,從技術層面看,國內絕大部分的高科技企業還沒有像國外的科技企業一樣開展基礎研究,去打造從基礎研究到晶元再到應用的生態鏈。
⑹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還存在哪三項弱點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美兩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全面解讀》,從企業人數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巨大差異。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美國共有1078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78700名;中國有592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39200名,約為美國的50%。分領域來看,在處理器/晶元領域,美國員工人數是中國的13.8倍,美國17900人,中國1300人。中國在技術層領域的企業人數也遠遠落後於美國,僅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人才稍多,為6400人,是美國同領域人數的3倍。
根據全球職場社交平台「領英」的數據,7成美國人工智慧人才從業10年以上,而中國僅有4成相關人才有這樣的從業經驗。報告分析,這源於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起步比美國晚,人才培養模式尚存差距。
中國高校在很長時間內並沒有人工智慧專業,而美國是人工智慧概念的誕生地,基本上大院校都有人工智慧專業和研究方向。根據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的人工智慧全球大學排名,前20名中有16所是美國大學,這些大學源源不斷地向科技企業輸送人才。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人才匱乏,人工智慧工程師的年薪水漲船高。博士畢業進入企業,起薪或可高達百萬元,「否則根本留不住人」。而且,即便這樣的人也很難「上手就用」,都要在公司經過數月至一年的專業培訓。
目前,中國正在快速追趕美國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步伐。從論文發表數量來看,華人作者的領先優勢日益明顯。在「深度學習」領域,中國的論文數量從2014年開始超越美國。專家認為,人才培養是「智能+」發展的關鍵,而且,人才培養要與重點項目相結合,真正做到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項目自主化。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建議,應建立機器人行業亟須的多層次、多類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同時,建立培養標准體系,運用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制度加深與汽車、電子、化工、消防等相關行業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良好對接。
國務院2017年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到將「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慧高端人才」。伴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我國有望吸引更多人才來華從事人工智慧行業。
在面向2030年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進行的戰略性部署中,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了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三步走」目標: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⑺ 建「中國聲谷」打造人工智慧國內最強國際一流安徽放什麼大招了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中國(合肥)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產業基地(中國聲谷)發展規劃(2018—2025年)》提出,將「中國聲谷」建設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技術水平達到國際一流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重點實施8大工程
1、技術領先工程:
加強核心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研發,保持「中國聲谷」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相關技術在國際上的持續領先地位。
2、應用推廣工程:
支持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至2020年,「中國聲谷」實現3000萬台(款、套)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產品推廣應用目標。
3、智慧示範工程:
謀劃打造全國首家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示範應用項目,形成智能語音技術應用轟動示範效應。至2020年,建成10個左右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養老、智慧產業小鎮等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示範應用項目。
4、「感知聲谷」工程:
建設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技術和產品公共體驗中心,促進消費者體驗、互動和感知,激發消費。至2020年,在省內、省外建成50個中國聲谷智能體驗中心(館、廣場)。
5、數據開放工程:
加快建設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語音、智能機器人、法院超腦、智能教育、智能家居等行業數據共享交易平台建設,提供行業經驗與解決方案的共享與復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
6、企業培育工程:
打造企業培育平台,促進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至2020年,培育2家以上20億元級企業、5家以上10億元級企業、30家以上億元級企業,孵化企業超過100家。
7、創業創新工程:
持續匯聚人工智慧技術、產品、應用等中小微企業,推動創業創新,至2020年引進創業創新團隊300家。
8、築巢引鳳工程:
著力建設世界一流產業支撐平台,著力引進行業領軍企業和項目,至2020年,通過招商引進國內國際龍頭企業20家。
⑻ 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
一是重點培育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家居產品等智能化產品,推動智能產品在經濟社會的集成應用。
以上智能化產品已有較好的技術、產業基礎,部分細分領域的產品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有望實現規模化發展,形成由點到面的突破,並帶動人工智慧技術在行業中的深入應用。
二是重點發展智能感測器、神經網路晶元、開源開放平台等關鍵環節,夯實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軟硬體基礎。
以上這些產品或平台市場競爭力不強,是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對產業發展可能形成制約,亟待加快創新發展,夯實基礎,補齊短板。
三是深化發展智能製造,鼓勵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在工業領域各環節的探索應用,提升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創新能力,培育推廣智能製造新模式。
製造業是人工智慧最先落地的行業之一,「中國製造2025」提出「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的明確要求。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製造業發展已取得積極進展,特別是在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推動製造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方面開展大量工作。《行動計劃》與「中國製造2025」緊密對接,進一步突出了需要加快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改造升級的具體任務,將為智能製造的深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構建行業訓練資源庫、標准測試及知識產權服務平台、智能化網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保障等產業公共支撐體系,完善人工智慧發展環境。
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痛點問題之一就是缺少有效的行業資源訓練庫等公共服務支撐體系,業界普遍反映已經影響了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及在行業中的應用。《行動計劃》注意到了這一關鍵問題,加大對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的支持,將形成有效引導,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⑼ 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怎麼樣
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根據中國國務院規劃,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並且此後十年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2018年行業融資熱度也持續走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共融資1311億元,增長率超過100%,投資者看好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前景,資本將助力行業更好發展。
2019年1月18日,全球領先的新經濟行業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權威發布《艾媒報告|2018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研究報告——商業應用篇》。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根據中國國務院規劃,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並且此後十年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2018年行業融資熱度也持續走高,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共融資1311億元,增長率超過100%,投資者看好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前景,資本將助力行業更好地發展。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落地,深度學習、數據挖掘、自動程序設計等領域也將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中得到實現,人工智慧技術產業化發展前景向好。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預測
根據規劃,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水平將發展至世界先進水平,同時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2030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人工智慧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擁有較好的融資環境與政策環境。目前,中國人工智慧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深入發展,技術商品化的進程完成,人工智慧產業將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熱點動態
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