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

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1-01-24 13:34:25

① 在廣州市買工業機器人政府有補貼嗎

機器人產業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重點產業,不少地方招商引資都把該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各地也都大量上馬了大量機器人產業園,每個地區的政策不一樣,下面是相關政策:

一、工業機器人行業主管部門和監管體制
我國現行工業機器人行業管理體制為國家宏觀指導下的市場競爭體制。宏觀調控歸屬於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尚無准入限制。
二、工業機器人行業相關政策動向
國家先後出台多項政策支持工業自動化行業的發展,具體內容如下:
三、工業機器人各省市政策規劃
機器人產業:全國各省市出台的相關政策盤點
1、北京工業機器人政策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裝備產業發展規劃》:重點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智能化、自動化裝備,加速紡織、印刷機械等傳統專用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提升自動化成套能力。積極發展搬運、裝配等工業機器人及安防、救援、醫療等專用機器人。
2、江蘇工業機器人政策
《江蘇省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重點發展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關鍵精密測試測量、分析儀器,以及高性能感測器、各種在線檢測、數據採集和遠程終端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儀表、精密監測和計量儀器等,滿足重點建設工程及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3、山東工業機器人政策
《山東拾十二五」期間科學技術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文件對工業機器人行業有極大的直接影響作用的有以下兩條:1)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空港設備等新型數字化裝備產業集群。2)實施製造業信息化工程,研究現代設計技術、先進加工技術和分析技術、先進製造模式等。研製開發大型成套裝備,提高大型成套裝備設計、製造和集成能力,帶動半島製造業產業升級。
4、青島工業機器人政策
《青島國家高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對青島高新區機器人產業的內涵外延、產業發展背景與現狀、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多層次闡述,並對青島高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戰略與產業發展重點、重大工程與配套政策進行了論述及分析。按照預期,至2016年,青島高新區機器人企業達到50家,產值達到40億元。至2020年,企業數量突破100家,產值規模達到100億元。
5、廣東工業機器人政策
《廣東省先進製造業重點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在智能製造裝備方面,重點放在中高檔的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和工業自動控制系統以及智能儀器儀表上。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表示,關鍵是要把高檔數控機床的系統產業鏈以及機床功能部件研發和配套能力做起來,爭取到2015年全省要培育出23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裝備的骨幹企業。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培育形成超千億元的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其中包括形成年產10萬台(套)工業機器人整機及智能裝備的產能規模,培育1-2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百億元級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和5-10家相關配套骨幹企業,打造2-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全市80%以上的製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使廣州成為全省智能裝備製造業發展的先行區,華南地區工業機器人生產、應用、服務的核心區,以及全國最具規模和最具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之一。
6、深圳工業機器人政策
《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將「工業機器人跨越工程」列為重大工程之一,促進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打造產業集群,實施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應用示範及服務創新項目,強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和標准研究。
7、福建工業機器人政策
《關於推動福建省機器人、感測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規模應用帶動機器人、感測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關鍵技術突破和發展壯大。機器人方面的發展重點是:重點突破機器人力矩伺服電機驅動器、高精密減速器、專用多軸控制器等關鍵部件的生產製造技術,圍繞重點產業集群高溫、高壓、有毒、易爆、惡臭、高粉塵等有害環境和繁重作業,集成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搬運、裝配、焊接、塗裝等專用機器人及自動導引小車,研製行業柔性裝配及檢測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裝備。
8、重慶工業機器人政策
《關於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展目標:以工業機器人為切入點,優先推進技術較為成熟的產品產業化,夯實發展基礎,適時推動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研發、檢測、製造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機器人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政策支持:對本地產首台(套)產品的示範應用和工業企業采購本地產工業機器人給予財稅政策支持;對工業機器人產品和公共研發平台建設予以支持。
9、上海工業機器人政策
《上海市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發展搬運碼垛、拾揀、包裝、焊接、裝配、噴塗等工業機器人及機器人系統,應用於特殊環境下的安防、排爆、環保機器人,應用於民生的助老助殘機器人、仿人型機械臂,以及電機、驅動器、控制器、感測器、網路控制系統等機器人核心部件。
《關於上海加快發展和應用機器人促進產業轉型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把發展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既重視面向大批量生產的工業領域需求,也重視教育、家政社區、助老助殘、醫療保健等服務領域需求。
10、杭州工業機器人政策
《杭州市加快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建議》:指出當前杭州市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一系列扶持行業發展的金融政策、稅收政策、項目政策、人才政策,同時加大裝備首台(套)政策支持力度。
11、嘉興工業機器人政策
《嘉興市推進「機器換人」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計劃明確提出,三年內要在全部規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實施技術改造項目1000項、完成投資800億元,累計減少用工20萬人左右。
12、海寧工業機器人政策
《海寧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重點鼓勵領域產品導向目錄(2013-2015年)》:將「工業機器人及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列入海寧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重點鼓勵領域產品導向目錄。
13、溫州工業機器人政策
《溫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發展數控加工設備、大型施工機械、能源機械設備與壓縮機,智能防爆成套設備和遠程式控制制設備,工業機器人及大型鑄鍛件和高端基礎件等。
14、洛陽工業機器人政策
《洛陽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計劃對洛陽市未來三年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重點、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一一進行規劃,發展目標為:到2016年末,在全市重點工業領域實現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的規模化應用,現有裝備生產線智能化率超過30%,製造業生產線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15、蕪湖工業機器人政策
《蕪湖市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若干政策(試行):市政府設立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專項資金,採取參股投資、股權激勵、項目補助、發債補貼、貼息補助等方式,支持該市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
16、泉州工業機器人政策
《泉州市加快機械裝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8)》:要求進一步完善機械裝備產業鏈條,著力發展機器人等儀器儀表及智控設備製造業。
17、天津福工業機器人政策
《天津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著重對發展機器人整機及配套零部件進行了規劃,未來三年天津市將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機器人零部件、機器人用先進材料與加工技術等。

② 服務機器人究竟能夠干點啥

前景不錯,現階段還不是不成熟,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服務機器人專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屬報告》顯示,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機器人在製造業和工業領域被大批量應用,包括現在非常熱的機器換人和自動化升級改造,服務機器人作為和工業機器人相對應的領域,在軍事、服務和娛樂各個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漸取代人類的一些工作。
2012年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兩百億美元,到了2017年,年增長率可能會達到17%,大概會達到四百六十億美金。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所以發展速度會更快。目前世界上有48個國家在發展機器人,其中25個國家已經涉足服務型機器人的開發。

③ 國務院「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都說了啥

國務院近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新興產業。加快人工智慧關鍵技術轉化應用,促進技術集成與商業模式創新,推動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積極培育人工智慧新興業態,布局產業鏈高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
智能軟硬體。開發面向人工智慧的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開發工具等關鍵基礎軟體,突破圖形處理器等核心硬體,研究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智能交互、知識處理、控制決策等智能系統解決方案,培育壯大面向人工智慧應用的基礎軟硬體產業。
智能機器人。攻克智能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專用感測器,完善智能機器人硬體介面標准、軟體介面協議標准以及安全使用標准。研製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實現大規模應用並進入國際市場。研製和推廣空間機器人、海洋機器人、極地機器人等特種智能機器人。建立智能機器人標准體系和安全規則。
智能運載工具。發展自動駕駛汽車和軌道交通系統,加強車載感知、自動駕駛、車聯網、物聯網等技術集成和配套,開發交通智能感知系統,形成我國自主的自動駕駛平台技術體系和產品總成能力,探索自動駕駛汽車共享模式。發展消費類和商用類無人機、無人船,建立試驗鑒定、測試、競技等專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突破高性能軟體建模、內容拍攝生成、增強現實與人機交互、集成環境與工具等關鍵技術,研製虛擬顯示器件、光學器件、高性能真三維顯示器、開發引擎等產品,建立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的技術、產品、服務標准和評價體系,推動重點行業融合應用。
智能終端。加快智能終端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發展新一代智能手機、車載智能終端等移動智能終端產品和設備,鼓勵開發智能手錶、智能耳機、智能眼鏡等可穿戴終端產品,拓展產品形態和應用服務。
物聯網基礎器件。發展支撐新一代物聯網的高靈敏度、高可靠性智能感測器件和晶元,攻克射頻識別、近距離機器通信等物聯網核心技術和低功耗處理器等關鍵器件。

④ 發展換電服務 吉利科技與濟南政府合作

[汽車之家?新聞]?日前,我們從官方獲悉,吉利科技集團與濟南市人民政府展開戰略合作,並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合作發展智能換電服務網路建設,智能換電站會在濟南落地。

此時,一個機器人由一側進入車輛下方,解鎖電池包,移出虧電電池,另一個機器人由另一側將滿電電池移至車下,舉升電池並進行加鎖,車輛落位完成換電後進行自檢並駛出換電站結算訂單。官方稱換電全程90秒內即可完成,且司機全程無需下車等待。

編輯點評:

事實上,國務院常務會議在10月9日通過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要加強充換電、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增長點。可以看到,充換電設施將成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保障,吉利科技此次布局換電服務也是看到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前景。(文/汽車之家張雪蓮)

⑤ 如何應對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變化和挑戰

展望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既有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影響、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逐漸增強,多種利好政策不斷落實等有利因素,也有國際不穩定因素增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對外貿易形勢較為嚴峻、企業融資環境較差等不利因素。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健康、快速發展,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應用領域和區域進一步擴展,自主品牌不斷發展壯大。展望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既有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影響、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逐漸增強,多種利好政策不斷落實等有利因素,也有國際不穩定因素增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對外貿易形勢較為嚴峻、企業融資環境較差等不利因素。

一、對2016年形勢的基本判斷

(一)全球機器人需求繼續保持增長

2015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地緣政治及突發事件風險上升。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為核心的智能製造、數字製造、網路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正在加快發展,發達工業國家和地區均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將機器人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上因素使得全球機器人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其中亞洲市場反應尤為活躍。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2.5萬台,比2013年增長27%,其中亞洲銷量約佔2/3,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和德國五大市場的銷量佔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75%左右。2005-2014近10年間,全球新裝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約為14%。

預計2016年,發達國家經濟復甦動力將增強,新興經濟體發展前景有望改善,全球機器人需求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預計約為15%,美洲和歐洲增長約6%,亞洲/澳大利亞增長約16%。專用服務機器人銷量前兩位預計依然是國防機器人和擠牛奶機器人,這兩種機器人約占服務機器人銷量的一半。用於個人/家用的服務機器人預計會售出800萬台,且以吸塵、割草、擦窗等家政機器人以及娛樂休閑機器人為主。

(二)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快速擴大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企業面臨超出預期的困難和挑戰。受國內外經濟的綜合影響,同時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工業企業對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自動化、智能化裝備需求快速上升。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健康、快速發展,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新安裝量達到5.7萬台,約佔全球銷量的1/4,同比增長55%,保有量增長至19萬台。

預計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仍將面臨較為復雜的發展形勢,但隨著國內「穩增長」政策效果的進一步顯現,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逐漸增強,多地亟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改善生態環境,我國工業機器人新安裝量有望繼續保持較快速度增長,同比增長率預計為30%。

(三)自主品牌機器人不斷發展壯大

2015年以來,隨著《中國製造2025》及其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的發布和國家發改會等三部委《智能製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實施方案》的出台,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等政策的實施,自主品牌機器人發展壯大步伐加快。一是工業機器人發展迅速。以新松機器人公司為例,2015年1-7月,公司已實現生產、銷售機器人1800餘台套,實現產值約28億元。預計2015年將銷售機器人3500餘台套,可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二是自主品牌服務機器人開始發力。一是清潔機器人銷量猛增,2015年「雙十一」科沃斯銷量達到3.15億,掃地機器人地寶朵朵單品銷量達到1億,是家庭服務機器人行業的一個重大突破;二是自平衡車發展加速,2014年國內平衡車市場銷售額約10億元。目前國內平衡車市場已經有Ninebot、i-ROBOT、風行者、易步科技、樂行等品牌。三是機器人零部件國產化加速。廣州數控開發出一系列驅動器和伺服電機產品,打破了工業機器人驅動器和伺服電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武漢奮進機器人公司實現了運動控制器和精密減速機等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生產。

預計2016年,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新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的智能製造政策的醞釀出台,製造業、家政、醫療健康、娛樂教育、公共安全事件處理等方面對機器人的需求量會不斷增長,機器人產業將迎來新的巨大的發展空間,自主品牌機器人將進一步發展壯大。

(四)應用領域繼續不斷延伸

2015年以來,一方面國家層面出台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計劃(2015-2018)》、《民爆安全生產少(無)人化專項工程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不斷推進落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出台相關推進舉措。例如廣東提出以智能製造為抓手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積極實施「設備換人」和「生產線與生產系統」改造工程,並在全省培育十大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佛山推動工業機器人在汽車製造、陶瓷家電、機械裝備以及金屬材料加工等行業領域的應用。安徽省推廣工業機器人在汽車、家電、工程機械、船舶製造等行業的應用。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從目前的汽車、電子、金屬製品、橡膠塑料等行業,逐漸延伸到紡織、物流、國防軍工、民爆、制葯、半導體、食品、原材料等行業。

預計2016年,隨著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工程、安全生產(無)人化專項工程和新的應用示範政策的不斷落實,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將有望延伸到勞動強度大的紡織、物流行業,危險程度高的國防軍工、民爆行業,對產品生產環境潔凈度要求高的制葯、半導體、食品等行業,和危害人類健康的陶瓷、制磚等行業。

(五)應用區域繼續不斷擴展

2015年以來,由於工業基礎、企業意願等因素,工業機器人應用區域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其工業機器人的擁有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預計2016年,隨著我國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加快落實,中、西部工業機器人使用量也將不斷增長,長三角、珠三角等高端製造業集中區域也將會更多地使用工業機器人。

二、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產品以低端為主

進入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仍然存在總體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的問題。國產工業機器人以低端產品為主的局面仍然難以扭轉,主要生產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大多為三軸和四軸機器人,應用於汽車製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佔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

(二)自主創新能力弱

進入2016年,缺乏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成果和創新理念,缺乏面向企業及市場需求的問題依然突出。工業機器人的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產品設計、材料與工藝、主機批量生產、系統集成水平等方面技術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等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方面的技術差距尤為突出,長期依賴進口。服務機器人的精確控制、多感測器信息融合及智能控制、精密減速器和伺服驅動器等核心部件、加工裝配工藝等方面技術與國外先進產品存在較大差距。

(三)企業成本壓力大

進入2016年,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依然難以改變,企業成本壓力大。2015年,約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主要供應商是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日本、歐美和中國台灣地區。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大,比之於外企,國內企業要以高出近4倍的價格購買減速器,以近2倍的價格購買伺服驅動器。

(四)自主品牌認可度不高

進入2016年,我國機器人市場由外企主導的局面仍將繼續,自主品牌亟需發展壯大。由於用戶企業已經習慣使用國外品牌,特別是使用量最大、對設備品質要求最高的汽車和電子工業,導致自主品牌的本體和零部件產品不能盡快投入市場,甚至有成功應用經驗的產品也難以實現推廣應用。其次,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其中,九成企業規模在1億元以下,即使龍頭企業沈陽新松2014年銷售收入達到了15.2億元,但與安川、發那科、庫卡等銷售收入均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的外企來比,仍然偏小。再次,來自國外產品的競爭激烈。2014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在我國銷量為1.7萬台,在市場總額中佔比不到30%。外資企業積極擴產,並且從整機組裝深入到關鍵部件生產。比如,abb、安川等均已在我國建立了生產基地;2015年日本納博特斯克株式會社與上海機電聯合投資,落戶武進高新區,計劃2016年底投產,年產20萬台精密減速機。

(五)行業標准有待進一步規范

2015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提升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行業標准和規范認證工作,在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項目中設立了「工業機器人第三方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國家級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簡稱國評中心)」專項,把中心總部設在上海,並在廣州、重慶、沈陽、蕪湖和北京設立分中心。

進入2016年,隨著國評中心和其他部門在標准規范制定、檢測認證實施等方面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在機器人方面缺乏行業標准和認證規范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企業在設計產品時的物理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規范指標有望得到統一,有望促進國產機器人產品質量的提升。

三、應採取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政策扶持體系

一是在資金、稅收、產品銷售補貼等方面出台相應的扶持政策,提高國產工業機器人使用率。落實生產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擴充《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以促進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二是研究制定行業應用指導政策。例如,對於一些有毒、有害、存在危險的工作崗位,必須以機器人代替人工;對於高溫、高雜訊等環境惡劣的工作崗位,鼓勵以機器人代替人工。允許成立租賃公司促進小企業對於機器人的使用。三是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參與機器人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二)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一是加快技術研發,突破產業技術瓶頸。二是針對應用需求,開展工業機器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和製造工藝技術研究,攻克關鍵零部件技術並實現產業化。三是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繼續推進研發平台、應用驗證平台和整機及關鍵部件檢測中心的建設工作。四是建設人工智慧、感知、識別、驅動和控制等下一代技術研發平台,同時關注沒有被現有機器人技術體系所納入的如能源、大數據、安全和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創新。

(三)深入開展示範應用

一是圍繞加快發展我國智能製造的需求,推動典型應用示範工程,在汽車、電子、紡織、物流、國防軍工、民爆、制葯、半導體、食品等行業開展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應用示範。二是推進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感測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示範應用。

(四)集中突破重點產品

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集中主要的技術力量和資金,重點突破面向汽車、電子等高端應用領域的2-3種工業機器人,掌握總體技術,並形成規模應用,進而帶動我國工業機器人相關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發展。二是根據客戶多樣化的需求特點,選擇細分市場推出一些性價比高的產品,逐步搶占國內中小企業用戶市場。

(五)加快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和標准

一是加快制定行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重點,規劃產業布局和發展步驟,指導全國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形成以主機企業、系統集成企業和零部件及產業服務企業協同發展的全產業鏈體系。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行業標准和關鍵技術標准,以及產品標准和相關應用標准。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切實推進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依託中科院等知名研究機構,通過實施大型合作項目,聯合企業培養出從研發、生產、維護到系統集成的多層次技術人才。二是運用職業培訓、職業資格制度,通過實際項目鍛煉來培育人才。三是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

⑥ 中國推行智能製造政策是什麼,有哪些計劃和措施

智能製造各地政策及發展目標解讀

重慶:力爭2022年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億元近期,重慶印發了發展智能製造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了重慶在智能製造方面的目標及任務。

力爭到2020年,全市智能製造取得明顯進展,累計推動25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5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20個智能工廠和200個數字化車間,創建10個行業級智能製造標桿企業,建設5個智能製造示範園區,68%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52%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路化製造階段,「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58,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汽車、電子、裝備等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效果。

到2022年,全市智能製造進一步發展,累計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10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8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6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路化製造階段,「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62,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山東:加速企業智能化轉型根據《規劃》到2022年,山東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將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條件、基礎好的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轉型。

到2022年,山東省傳統產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要達到72%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7%以上,萬人機器人數量將達到200台以上,山東省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國內位居前列;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實施前後企業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製周期縮短20%,生產效率提高20%,能源利用率提高13%,產品不良品率要大幅度降低。

安徽: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人工智慧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重點前沿理論和應用技術進步明顯,在產品智能、工業智能和服務智能等重點領域涌現一批優秀企業,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人工智慧平台、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裝備製造等領域形成特色應用。人工智慧產業規模超過15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中期目標。到2025年,重點前沿理論和應用技術在部分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技術在智能農業、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智能無人設備、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確立競爭優勢,培育若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人工智慧企業和人才團隊。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4500億元。

廣東:2025製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到2025年,廣東省製造業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全省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基本建成製造強省。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5萬元/人。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7%以上,安全可控的智能技術產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6.5。骨幹企業國際地位凸顯,培育一批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1000億元的工業企業,涌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的國際化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上海:製造業轉型升級發展規劃深入貫徹製造強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將智能製造作為「上海製造」向「上海智造」轉變的主攻方向,實施智能製造應用「十百千」工程,堅持應用牽引、軟硬協同、分類施策、政府引導,大力推廣智能製造應用新模式,建立智能製造應用新機制,到2020年,力爭把上海打造成為全國智能製造應用的高地、核心技術的策源地以及系統解決方案的輸出地。

江蘇:2020年將建成1000家智能車間日前,為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江蘇省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的意見》。目標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家智能車間,創建50家左右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試點創建10家左右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區。

根據《意見》要求,要加強領軍服務機構建設,進一步提升智能製造專業服務水平——培育壯大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到2020年,江蘇省培育形成100家左右國內有影響力的本土化、品牌化智能製造領軍服務機構。

2019智能製造業十大發展趨勢

01

安全生產將成為重中之重

當智能製造融合了機器人、人工智慧眾多前沿科技後,人為能夠及時控制的事故似乎變得更加簡單,但是在設備增多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管理人機交互時的安全性是重點之一。

另外,在工業物聯網進入製造業後,工業物聯網遭到數據攻擊的事件常有發生,所以企業的設備、產品等數據的安全也顯得尤為重要。

02

智能製造行業將會近一步擴大

智能製造在汽車行業、3C電子領域的應用已經逐步加深,當各企業開始認識到智能製造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方向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能夠對企業的產值和效率持續優化,智能製造會進一步滲透石化、紡織、機械等行業。

03

通用性技術或將成為AI+的突破口

在定製化柔性製造、多場景生產的大力發展下,通用性技術並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對於AI賦能傳統工業,就能夠容易解決這些需求。

在大數據的積累下,企業能夠利用AI實現專業場景的快速轉變,真正做到製造向「智」造轉型。

04

數字雙胞胎技術或將崛起

數字孿生技術將作為企業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工廠建設的第一選擇,車企可以通過這些技術在研發過程中解決生產過程復雜、資源浪費等產生高成本的問題,以更低的成本做出數字化模型。

通過降低成本,汽車行業在明年的銷量可期。同時,在3C領域引入數字雙胞胎技術也可帶動行業的發展。

預計到2020年,至少50%年收入超過10億元的製造商將為其產品或資產啟動至少一項數字孿生項目。

05

打造精準大數據閉環

近些年,工業大數據開始被企業所重視,利用大數據能夠挖掘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客戶價值,幫助企業完成時限客戶需求、生產系統、商業模式、決策模式的轉變。大數據能夠幫助企業從0做到1,然後再從1做到N,從N做到1(個性化)。

要實現這樣的模式,就需要企業構建從構建從採集、分析、轉化、反饋等環節的精準數據流閉環。

06

更多互聯網企業進軍智能製造

互聯網企業進軍工業領域,即「互聯網+智能製造」已取得初步成效。阿里雲與西門子合作,宣布正式進軍工業物聯網,同時網路智慧工廠以及京東智慧供應鏈等都在打造自己的智能製造產業。

互聯網企業具有長時間的數據積累和技術優勢,在進軍工業領域後,能夠給傳統製造企業帶來更多的技術應用場景,加速企業智能製造的轉型。

07

用戶需求將引導企業轉型

工業發展進程正在從企業產品牽引用戶需求轉變為用戶需求引領企業生產,智能製造將會改變傳統製造從生產環節降低成本增效,進而轉向提供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務,從提供智能產品到智能服務實現附加值提升。

08

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成熟發展

通用性行業平台由於縱深程度有限,市場供給與需求並不匹配,使得企業上雲意願不強,尚未探索出成熟的市場化模式。

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由於兼具聚焦和普適雙重特性,面對智能製造各行業不同需求,有望率先探索出可行的市場化商業模式。

09

聚焦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等細分行業

由於國內智能製造起步較晚,對於人才的挖掘和培養以及資金壓力是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果從幾個發展方向上切入智能製造,或許只有大企業才能負擔起。

如果中小企業從智能製造系統等細分領域深入研究將有望成為獨角獸。

10

超高附加值製造領域帶來機遇

增材製造技術應用在桌面級應用以及簡單的工藝大規模的場景不具備成本優勢,而作為發動機、風電葉片、潛艇螺旋槳等為代表的超高附加值、超大型定製化單品製造領域可能會在2019年給增材製造在工業領域帶來機會。

⑦ 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 什麼時間發布的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持續向好,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7000台,較上年增長55%,約佔全球市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4年國內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16900台,按可比口徑計算2014年銷量較上年增長25%,考慮到前期研發企業實現投產、新企業進入等因素,實際銷量比上年增長76.6%。從具體企業看,超過85%的國內企業銷售量較上年增長,部分龍頭企業銷量增幅近50%。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在2014年銷量佔全球市場的1/4,已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一,增速高達54%,是全球平均增速的兩倍。這塊正在增長曲線上的大蛋糕,引來全球分食者的激烈競爭。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達5.6萬台的銷量中,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台,7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應商分去。在這一巨大市場中,外資巨頭壟斷了核心零部件和機器人本體集成,國內上千家機器人企業則定位於購買國外機器人本體,進行系統集成和行業應用。多數中國機器人企業還在走低品質、低價格和低端行業應用的道路。前,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字識別、語音識別、智能視頻監控、生物特徵識別、工業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經進入大規模實際應用。但目前我國機器人的「密度」只有德國、日本的1/10,機器人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這四大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工智慧的整體應用水平顯然還相對較低,機器人關鍵零部件製造技術亟須突破。為此,《規劃》提出了今後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加強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能力、推進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示範、建立完善機器人的試驗驗證和標准體系建設等,並對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未來,按照工信部《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台數)達到100以上」,減去2013年中國機器人密度21台,未來機器人密度還有79台的提升空間,推算到2020年則至少有23.7萬台工業機器人的替代空間;按照均價每台30萬元估算,則有711億的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而機器人本體市場一般可帶動是其3倍的相關配套產業,據此到2020年前後,中國機器人產業集群規模約2844億。在市場需求迅猛增加、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攀升、製造業升級、國家政策支持、生產安全替代考量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未來機器人市場前景值得高度關注。

⑧ 自動化行業發展狀況及前景

經濟的全球化加劇了市場競爭,製造業的智能化、柔性化、無人化成為發展趨勢,工業自動化行業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德國提出了「工業 4.0」 規劃,美國提出了「國家製造創新網路」,日本提出了「創新產業結構計劃」,中國也提出了「中國製造 2025」發展規劃,其共同點是充分運用物聯網、5G 通信、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無人化程度。

工業自動化產品是現代化工廠實現規模、高效、精準、智能、安全生產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應用十分廣泛,發展前景良好。

根據行業研究機構 Zion Market Research 的調研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至 2017 年已達到 2,071.7 億美元,由於物聯網、5G 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逐漸成熟與商業化應用,全球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至 2024 年預計達到 3,219.3 億美元,年復合增速約為 6.5%。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數據,工業自動化服務市場2018 年規模已達到421億美元,預計2024 年達到 706 億美元,年復合增速約為 9%。

目前,世界范圍內工業自動化行業的主要廠商包括 ABB、西門子、通用電氣、施耐德、安川、FANUC、三菱、富士電機等。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作為高端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工業生產實現規模、高效、精準、智能、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應用十分廣泛。

物聯網、5G、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逐漸成熟,將促使工業自動化行業沿著如下幾個方向發展:

1 萬物互聯

早期的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只限於單系統操作,多系統之間 並無通訊。近年來隨著晶元與通訊技術的進步,物聯網、高速匯流排、電子通信等 技術的成熟,使得多系統、多任務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物聯網的可靠性越來越高,成本越來越低,使得不同系統間能夠快速准確傳遞信息,實現多系統、多任務的協同工作。

2 系統集成

隨著半導體和電力電子技術的進步,控制層產品、驅動層產品和執行層產品會向小型化方向發展,整個自動化控制系統的集成度會越來越高,「控制+驅動」集成產品,「驅動+執行」集成產品會越來越普及,甚至會朝著「控制+驅動+執行」集成產品方向發展,自動化控制系統將成為一個節點的智能終端。

3 智能診斷

自動控制系統與人工智慧技術相結合,除完成正常的自動控制指令外,還能對自身的狀態進行實時監測,提前預警可能出現故障的節點或區域,進行事先處理,保障系統連續無間斷工作,提高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

⑨ 機器人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及幫助呢

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機器人可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執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機器人執行的是取代或是協助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製造業、建築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機器人可以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產物。目前在工業、醫學甚至軍事等領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歐美國家認為:機器人應該是由計算機控制的通過編排程序具有可以變更的多功能的自動機械,但是日本不同意這種說法。日本人認為「機器人就是任何高級的自動機械」,這就把那種尚需一個人操縱的機械手包括進去了。因此,很多日本人概念中的機器人,並不是歐美人所定義的。

現在,國際上對機器人的概念已經逐漸趨近一致。一般說來,人們都可以接受這種說法,即機器人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聯合國標准化組織採納了美國機器人協會給機器人下的定義:「一種可編程和多功能的,用來搬運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機;或是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具有可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

機器人能力的評價標准包括:智能,指感覺和感知,包括記憶、運算、比較、鑒別、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機能,指變通性、通用性或空間佔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連續運行能力、可靠性、聯用性、壽命等。因此,可以說機器人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間三維坐標機器。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尤其在現代化的大生產中,有的人每天就只管擰同一個部位的一個螺母,有的人整天就是接一個線頭,就像電影《摩登時代》中演示的那樣,人們感到自己在不斷異化,各種職業病開始產生。於是人們強烈希望用某種機器代替自己工作。於是人們研製出了機器人,代替人完成那些枯燥、單調、危險的工作。由於機器人的問世,使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來的工作,於是有人對機器人產生了敵意。「機器人上崗,人將下崗。」不僅在我國,即使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也有人持這種觀念。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任何先進的機器設備,都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已被人類生產發展史所證明。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有利有弊,只不過利大於弊,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比如汽車的出現,它不僅奪了一部分人力車夫、挑夫的生意,還常常出車禍,給人類生命財產帶來威脅。雖然人們都看到了汽車的這些弊端,但它還是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英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針對關於工業機器人的這一問題說過這樣一段話:「日本機器人的數量居世界首位,而失業人口最少,英國機器人數量在發達國家中最少,而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機器人是不會搶人飯碗的。

美國是機器人的發源地,機器人的擁有量遠遠少於日本,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有些工人不歡迎機器人,從而抑制了機器人的發展。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為機器人大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當時日本勞動力短缺,政府和企業都希望發展機器人,國民也都歡迎使用機器人。由於使用了機器人,日本也嘗到了甜頭,它的汽車、電子工業迅速崛起,很快佔領了世界市場。從現在世界工業發展的潮流看,發展機器人是一條必由之路。沒有機器人,人將變為機器;有了機器人,人仍然是主人。

閱讀全文

與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