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商企業的創新發展成效評價怎麼寫
(一)電子商務下的企業信息管理創新。
無數例子告訴我們,藉助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管理軟體,實現基本業務過程管理的信息化,夯實和提高基礎管理水平,進而實現企業全面管理的優化,是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道路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國企業作為電子商務的參與主體,必須首先加強自身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企業基礎數據的信息化、企業基本業務流程和事務處理的信息化、企業內部控制及實施控制過程的信息化、人的行為規范管理等企業基礎管理信息化工程,確保企業在規模不斷擴大和業務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堅實的管理基礎和繁殖內核,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電子商務下的企業物流管理創新。
電子商務作為網路經濟的核心必須以物流治理為基礎。一方面,電子商務在企業內部應該實現「業務流程再造」物理治理模式,主要通過企業對現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進和設計組織流程,以使這些流程的增值內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內容最小化,從而有效地改善組織的績效,以相對更低的成本實現或增加產品對顧客的價值。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在企業外部應建立起最佳「企業物流治理代理模式」。這主要是指物流治理社會化的物流一體化治理模式。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實現物流治理專業化、社會化治理創造了條件。提高物流治理的宏觀社會效益是保證企業微觀「業務流程再造」模式正常運作的重要外部條件。不同企業之間的物流運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代理完成,實現了物流治理的高級化和社會化治理的目標。
(三)電子商務下的企業財務管理創新。
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企業的財務管理進一步信息化和數字化,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被廣泛運用到財務管理之中,從而進行實時有效的財務分析,提高財務決策的准確性。
⑵ 現代信息技術為電子政務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從工業時代的政府發展到基於門戶網站的傳統電子政府,極大的推動了政府創新。但傳統電子政務關注的焦點是政府本身的信息化建設,而伴隨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政府創新將進一步超越傳統電子政府而進入移動政府、流暢政府時代。因此,有必要從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的下一代創新的視角來審視信息時代的政府創新。創新2.0視野下,政府將不斷應用新技術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政府2.0的關注焦點將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更好地實現政府、企業、公眾三者之間的協同互動,真正實現從電子政務(eGov)向電子公務(eGBCP)的轉變,從政府管治轉向以公民為中心的公共治理、服務導向。
《 政府2.0: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創新》分析了現代信息技術為電子政務發展帶來的變化,認為創新2.0時代潮流與新公共服務的浪潮匯聚,推動了電子政務向政府2.0的演進以及政府管理的創新。正如創新2.0所具有的特徵,政府2.0一樣強調用戶的參與、互動協作和開放的平台架構,強調政府、企業、社會多方互動協同。電子公務理論及其概念模型的發展正是政府2.0形態的一個具體體現。「電子公務」的概念模型(eGBCP電子公務模式,可參見《電子公務eGBCP初探》)即用信息化技術來實現以P公共產品與服務(Public Procts and Services)為內點,G政府(Government)、B企業(Business)、C公眾和社區(Citizen
and community)充分互動協同,涵蓋公共管理與服務各方面的完整動態循環系統。該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政府、企業、公民(或社區)在生產公共產品過程中的互動和協同。
開放數據、開放知識、開放協作、開放管理、開放創新是信息技術深入發展背景下電子政務發展的新趨勢。《基於開放知識管理的政務維基系統設計及應用》以政務維基為例介紹了開放數據、開放知識、開放創新對電子政務及政府創新的影響。以政務維基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推動政府治理形態的變革。支撐多人協同創作的維基技術應用到政府治理過程中形成的新的政府治理形態,即維基政府。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創新2.0的交互作用與發展推動了這種轉變。以維基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民主參與更加多樣化,社會協作生態更趨網路化,眾人之智的匯聚過程更趨便利化;而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過程,可驅動各方共同致力於創造參與,匯聚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培養和凸顯更多的公民創新人才,激發公民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增進政府與公民之間、公民與公民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系,形塑利益共識和協作治理。
《創新2.0視野下的合作民主:從協商到協作——以「我愛北京」政務維基為例》分析了以政務維基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府治理中的應用及對電子政務的影響。基於維基的開放知識架構,創新2.0環境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從支撐對話、討論到支撐行動、創造,從支撐協商(Deliberation)到支撐協作(Collaboration)轉變,政務維基、開放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創新2.0時代的合作民主形態、維基政府的政府治理新形態,催生了政府2.0。
⑶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有哪些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國防、軍事思想、世界軍事、軍事高科技、高技術戰爭、綜合訓練等。軍事理論講的主要是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
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著重研究探討的軍事理論主要有三方面內容: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現代高新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規律新特點。
(3)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發展的主要內容是擴展閱讀:
學生通過學習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其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軍事理論》以國防教育為主線,通過軍事理論課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技能和軍事理論,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加強組織性、紀律性,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軍事理論課的出現,適應了當前國際形勢的需要。當今世界多極化成為主流,軍備競賽由數量轉為質量的競賽。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國際敵對勢力處心積慮遏制中國的發展,將戰略重點放在台灣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區。
在軍事理論課上,可以學習到軍事理論課的重要意義、軍事理論課的性質及其內容、國防建設指導思想、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等。
同時可以學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含義和基本特徵、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體系的基本內容、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指導意義等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軍事理論課教程
⑷ 想改行學技術,學什麼最有前途
餐飲行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廚師薪資的整體上升,如今無論是中餐廚師,內還是西餐廚師,其月容薪達萬元早已不是新聞,而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行政總廚更能拿到百萬年薪。
感興趣的朋友推薦到專業烹飪學校看看哦,名師教學,零基礎也能快速上手!
⑸ 我國十三五規劃與電子信息專業有什麼關系
一是突破核心關鍵基礎技術,增強體系化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瞄準信息產業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布局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創新企業、產業聯盟等,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加快落實《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綱要》,重點突破集成電路、感測器等具有全局影響力、帶動性強的核心關鍵環節,打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繼續實施強基工程,強化核心基礎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電子材料和專用設備等支撐保障能力。瞄準產業發展制高點,選擇新型計算、人工智慧、生物智能感測等前沿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搶占產業發展主導權。強化關鍵技術協同創新,突破高端存儲設備、新一代移動通信設備與系統、智能感測、虛擬現實、新型顯示等新技術,強化基礎軟硬體協調發展,構建先進核心技術體系,實現群體式創新突破,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強化科技創新活動中的知識產權導向,積極推進創新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建立重點領域專利池,推動知識產權成果標准化。
二是促進產業鏈融合配套發展,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構建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以新型信息消費需求為導向,著力推動軟硬融合、製造與服務融合、網路與產品融合,延伸傳統信息技術產業鏈條,培育產業新增長點。鼓勵和引導產業鏈各環節配套發展和產業鏈橫向整合,增強產業鏈整體競爭力。跳出跟隨發展模式,以骨幹企業為引領,以掌握核心技術為基礎,探索發展新模式,圍繞綠色伺服器、智能硬體、智能交通等領域完善產業生態。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兼並重組,在電子信息製造業若乾重點領域推動形成一批企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龍頭企業,培育「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結合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加快優勢產業集群、區域新增長極形成,推進東部、中西部地區產業差異化發展,打造優勢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把握信息技術融合化的趨勢,推動產業發展模式創新,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構建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
三是推動電子信息與傳統領域融合創新,以應用促發展,提升產業支撐國家戰略保障能力。落實《中國製造2025》,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工業智能感測器、智能工控系統、工業機器人等核心技術產品和智能裝備系統,加快提升生產過程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能力,推進生產線柔性改造和智能工廠建設,大力推廣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製造、服務型製造等新模式。落實「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構建電子信息產品融合創新平台,加強共性標准制修訂,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面向家電、醫療、農業、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典型需求,發展智能家居、智慧醫療等融合性新產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建設面向行業需求的解決方案,促進行業應用快速發展,提升信息消費水平。推進重點行業信息技術應用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引導行業協會、企業和研發機構共同組織產用合作聯盟,進一步完善產用合作公共服務環境。
四是加快發展信息安全產品,壯大信息安全產業,保障國家網路信息安全。促進安全可控產品與服務的聯合技術攻關和產業應用,突破雲計算、大數據、工業控制以及其他重要領域信息系統所需關鍵軟硬體產品,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設備、計算機、網路設備、工業控制系統等信息技術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構建關鍵軟硬體產品和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模擬模擬測試平台,優化安全可控信息技術產品的推廣機制。強化信息安全產品的評估認證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產品生產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加快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提高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產業支撐能力。
五是優化產業出口結構,加強產業國際化布局,全面提升產業國際話語權。進一步提升一般貿易佔比,推動出口產品向高端發展,不斷優化電子信息產業出口結構。建立完善頭籌協調機制,持續推動電子信息產業「一帶一路」、中美合作、中歐合作等國際合作計劃實施,結合海外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通信系統、光伏等優勢產能走出去,加快自主技術標准海外推廣應用,擴大國際影響力。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鼓勵企業通過國際並購和國際研發團隊引入獲取高新技術,建立健全全球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加強國際資源利用,提升產業國際化布局和運營能力,擴大自主品牌國際影響力。發揮企業、協會、標准化組織等多方力量,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合作研發、標准制修訂,加強專利合作,建立多層次、多渠道溝通交流合作機制,提升產業國際話語權。
⑹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⑺ 東莞大朗的發展趨勢會怎樣
東莞大朗鎮是廣東省中心鎮,位於東莞市中南部,面積118平方公里,轄28個社區(村),戶籍人口6.9萬,總人口近50萬,近年來分別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電子商會、全國愛衛會授予「中國羊毛衫名鎮」、「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名鎮」、「國家衛生鎮」稱號,是廣東省文明鎮、省教育強鎮、省體育先進鎮、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醒獅)。
一、區位環境得天獨厚
大朗鎮地處東莞幾何中心,深港穗經濟走廊要地,毗鄰東莞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交通發達,北至廣州市區70公里,南達深圳市區46公里,距東莞火車站7公里,莞深、常虎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並設有3個出入口,規劃建設中的莞惠城際鐵路、東莞輕軌橫貫而過,是東莞中南部交通樞紐。自然資源豐饒富足,生態環境清秀宜人,擁有大面積荔枝林、綠化林和6座水庫,素有「荔枝之鄉」的美譽。
二、企業結構不斷優化
2009年,大朗鎮有工業企業5000多家,既有大量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又有三星等世界500強投資企業以及遞達量精密模具等17家境內外上市公司投資企業。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0家,比2008年增加50家,實現總產值170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75%;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34家,實現總產值93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1%。企業內生能力不斷增強,2009年全鎮新注冊企業652戶,凈增企業413戶,總量達3461戶;新注冊資金13.6億元,是2008年的2.7倍,其中外資1.75億元,佔12.9%,內資11.85億元,佔87.1%,投資主體實現了由外資為主向內資為主轉變。
三、毛織產業在金融危機中實現逆勢發展
毛織業是大朗富民強鎮的特色產業,2009年實現逆勢發展,規模以上毛織企業工業總產值48.3億元,增長19%,毛織品出口總額增長29%。目前,以大朗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內,有近萬家毛織企業,僅大朗就有3000多家,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配套,以巷頭為中心的6平方公里的毛織商貿片區,總長6.5公里的毛織專業街。整個產業集群毛衣年銷售量超過12億件,在大朗集散的有8億件,大朗毛衣60%出口義大利、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朗被列為全國首批「產業集群試點單位」、廣東省創建區域國際品牌3個試點單位之一和首批15個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之一。近年來,大朗鎮加快推進毛織業實現「兩大轉變」,即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從生產基地向現代毛紡織商貿城轉變,大力完善研發設計、質量檢測、人才培訓、信息咨詢、展銷物流、融資服務「六大公共服務平台」,引導企業提高研發設計、品質監管、營銷策劃「三種能力」,建成中國(大朗)毛紡織產品研發中心、廣東省質量監督毛織品檢驗站(東莞)、東莞市毛紡織行業協會、東莞市毛織服裝設計師協會、大朗鎮毛紡織技術創新中心、大朗毛織網站等公共服務平台。
全鎮研發設計水平不斷提高,大朗被中國流行色協會列為全國唯一的「中國毛衫流行趨勢發布基地」。一年一屆的中國(大朗)國際毛織產品交易會成為行業品牌展會,「織交會」榮獲「2009年度中國行業品牌展會金鼎獎」。以信息化改造提升毛織業取得顯著成效,數控織機從2004年的600多台增加到2009年底的6000多台,數字化設計、數字化生產成為大朗毛織業發展潮流。
四、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
大朗鎮有1400多家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從事電子信息行業的生產、銷售、服務。在大朗生產加工的國際知名品牌電子信息產品40多種,年產顯示屏200萬個,集成電路3500萬塊,電容、電阻器等電子元件3500億只,交換機100萬個,網卡150萬個,硬碟50萬個,藍牙適配器150萬個,優盤200萬個,蓄電池超1億只,太陽能電池板50萬個,組合音響1500萬部。
大朗有12900多家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在中國製造網、環球資源網、阿里巴巴等網站開展電子商務。擁有一批電子信息龍頭企業,如華科電子公司年生產電容、電阻共2040億只,單廠生產規模全球第一;邁科科技公司年生產各類二次電池1.5億只,生產規模在全國居第四位;百一電子廠年產衛星接收器1000多萬台,占國際市場份額三成,位居世界第二位;飛爾液晶顯示器公司生產供數碼產品的顯示模組占國內5%,位居全國同行業第八名。
五、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
大朗鎮現有裝備製造業企業1300多家,涉及數控機床、自動化機械、精密模具、注塑輔助設備等領域,2009年,95家規模以上裝備製造企業工業總產值78億元。
大朗擁有一批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如:明利鋼材模具製品公司年生產模架3.1萬噸,居國內同行業的第二位;環球機械公司年產大型數控機床100多台,研發和生產五軸數控加工機床,為國內模具生產提供五面加工技術,填補國內該技術的空白;艾爾發自動化機械公司年產機器手臂4000台,居全國第二;信易電熱機械公司年產注塑輔助設備2.4萬台,居全國第一、全球第六。
六、創意產業正在崛起
大朗創意產業園於2008年11月被東莞批准為市級創意產業園區,其中,現代信息服務產業園區是大朗鎮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推動兩化融合的重要載體,一期由佔地2.6公頃的舊廠房改造而成,目前已與多家科研院所開展8項產學研合作,已有3家機構和40家企業進駐;毛織服裝產業時尚創意區總投資5000多萬元,著力打造集研發、設計、展示、交流和銷售等多項功能於一身的高端毛織服裝時尚設計集聚區,已引進6家院校,落實了10多家本地優勢企業進駐。
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大朗
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是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啟動建設的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科學裝置,於2008年9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立項,落戶東莞市大朗鎮。該項目規劃用地1000畝,總投資20億元,計劃2010年動工,2015年竣工。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散裂中子源項目是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科研裝置,也是當今世界最前沿的高科技、跨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是國內首座基於強流質子加速器的重大科學裝置,也將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項目建成後,將使大朗迅速崛起成為一座科技新城,集聚一大批世界頂級科學家和高端產業的實驗用戶,催生醫學、新材料、新能源、納米等一大批新興產業,為大朗產業升級和城市升級提供巨大推力。
八、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大朗鎮設立「創新型大朗」工程專項資金,鎮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連續五年共投入1億元,支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年專利申請量235件,專利授權量427件。
全鎮現有9家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61家省、市民營科技企業,13家市專利培育企業,2家專利試點企業,1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6個省、市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擁有17個省級名牌名標和992項專利。大朗被認定為「東莞市知識產權試點鎮」,「廣東省火炬計劃毛紡織特色產業基地」。
九、現代服務業活力勃發
大朗鎮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進東莞標檢、美國鉅邦傢具設計、信安達檔案管理等品牌企業。東莞標檢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產品測試、檢驗、認證、技術服務,服務對象涵蓋紡織、傢具、食品葯品等10多個行業,為企業提供權威的國際市場通行證。大朗信安達是檔案文件管理服務供應商美國信安達在中國設立的9個公司之一。物流業興盛,大朗(國際)物流中心,進駐了100多家物流企業,日貨運量達4100多噸,天虹物流是天虹集團投資1.2億元建設的華南物流配送中心,按省一級標准設計建設的大朗汽車客運總站日發送旅客1萬多人次。金融業發達,有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15家,金融網點53個。會展業興旺,中國·大朗毛織貿易中心展館面積12萬平方米,是國內毛織行業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展館,每年「織交會」人流如織。
酒店業繁榮,有酒店旅館90多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家,四星級酒店3家;帝豪花園酒店是一家按國際白金五星級標准設計的大型商務休閑酒店。商貿業興旺,全鎮有綜合性商場15家,營業面積7.6萬平方米。
十、城市大建設掀起新一輪高潮
大朗鎮確立「借勢松山湖,對接松山湖,融入大市區,著力打造一個城市中心區和四大經濟板塊」的城市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城市建設,增強城市集聚力,發展壯大城市經濟,建設「中心突出、功能完善、生態文明、宜商宜居」的現代化城市。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控規編制實現鎮內建設用地全覆蓋,完成長盛核心區和銀朗核心區城市設計。2008年起陸續啟動了89個重點項目,總投資150多億元,其中,投資1億元以上的15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40個,產業項目35個,城市功能配套項目52個以及城市中長期規劃項目2個。
以長盛廣場為龍頭的長盛片區,正成為集商業金融、酒店餐飲、創意展示、體育文化、娛樂休閑和高尚居住等業態於一體的、引領消費時尚的商貿文化中心區;以毛織貿易中心為龍頭的毛織工貿片區,以商會大樓為龍頭的行政服務區,以松佛片區為重點的創意產業孵化基地,正在成為大朗城市的三個聚焦點。松佛路的建成,使大朗初步構建起與松山湖土地空間相互交融,公共中心互為吸引,產業功能承接合作,交通幹道直接通達的大發展格局。
十一、城市承載力和集聚力日益增強
大朗鎮基礎設施完善,有110千伏級變電站3座、220千伏級變電站1座,自來水廠年供水量9000萬噸以上,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10萬噸。房地產業快速興起,吸引了碧桂園、萬科、東方銀座、富盈、新世紀等房地產項目。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市前列,長塘、求富路、佛新、寶陂、校椅圍等農民公寓建成入住,共67幢,2022套。建成佔地1360畝的荔香濕地公園和佔地2500多畝的鳳山農業科技園。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吸引著強大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匯聚大朗。
2010年是大朗戰勝危機、推動轉型、夯實基礎的關鍵之年,大朗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一心一意優環境,加快改革惠民生,切實加強黨的領導,繼續堅定信心,迎接挑戰,積蓄力量,為新一輪發展贏得先機。
⑻ 「數字中國」建設的意義
一、數字中國建設的意義
數字中國建設為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信息化技術和信息資源支撐
數字中國建設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實踐,將為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信息化技術和信息資源支撐。數字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將有力推動我國實現數字經濟優質化、數字治理高效化和智慧生活惠民化。
數字中國建設要落腳於「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全面優化信息基礎設施,推廣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提供信息惠民便民服務,提高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驅動數字中國建設向縱深推進。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資料,數據成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新要素,催生出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共享經濟、數據挖掘、數據解決方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技術,數據是實體經濟提檔發展的新抓手,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重塑著傳統經濟形態。
以網路化驅動數字治理變革。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的普遍適用與深度嵌入,引起了信息採集、傳遞、分析、運用模式的革命性變遷,驅動多元主體從多方視角、多個維度對集成數據展開多層次分析與應用,推動治理實踐走向公開化和扁平化。
以智能化驅動數字信息惠民。智能化工具作為一個龐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組織的信息網路體系,基於移動互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大大增強了公共服務、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的智能化、便捷化程度,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從源頭上豐富了人們的需求、從理念上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從方式上創新了人們的選擇。
二、數字中國建設面臨的挑戰
1、政府監管體制亟需跟進
現有政府監管體系構建於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分類設置,面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以及數字經濟新興業態在本行業的衍生發展和快速生長,往往反應速度慢,容易錯失發展機遇。中國需要「數字經濟化」,電子商務只是數字經濟的序幕,進入IOT時代,數據爆炸將給全球帶來新挑戰,中國當前需要一部數字經濟法,這部數字經濟法不僅是一部監管法,更應該是一部發展法,這種制度上的創新才是中國對世界真正的貢獻,並建議將電子商務法升級為數字經濟法。
2、數字化轉型分化程度明顯
不同行業領域融合創新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各異,融合創新路徑需要結合產業進行針對性的研究。
3、智慧社會發展面臨平台孤立風險
我國城市管理服務工作重復建設、分散建設問題突出,缺乏統一大平台予以支撐。全國各地教育、醫療、社保、出行、文化、政務等線上服務平台建設較為分散,不但為市民帶來「極易混淆」的困擾,更為政府帶來「平台孤島」的問題。
4、數據安全和數據權問題凸顯
數字中國深入發展,帶來了多領域、多環節、多主體、多層次數據的廣泛收集、海量集中,為個人隱私保護和國家主權維護帶來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