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特色文化
山西五大特色文化產業區包括:
——佛教與邊塞文化產業區。以北部大內同、朔州、忻州一容帶的佛教文化、邊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長城關隘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資源為依託,通過市場化運作形成富有佛教文化特徵和邊塞風情的文化產業鏈。
——晉商文化產業區。以中部太原、晉中一帶的晉商文化、古都名城文化、民居古建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等資源為依託,利用現代科技創新文化業態,提升產業層次,構建門類比較齊全的文化產業體系。
——根祖文化產業區。以南部臨汾、運城一帶的根祖文化、古都文化、鹽池文化、道教文化、關公文化、名樓名寺文化等資源為依託,加大保護力度,強化聯動發展,培育以文化旅遊為重點的產業集群。
——太行文化產業區。以東南部陽泉、長治、晉城一帶的關隘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話傳說等資源為依託,加大整合力度,創新開發方式,培育發展優勢,打造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黃河文化產業區。以沿黃一帶的古渡文化、古鎮文化、名樓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等資源為依託,加強梳理研究,加大開發力度,創意文化產品,建設自然景觀和人文精神有機融合、獨具黃河黃土風情的文化產業帶。
『貳』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1.開放性: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
2.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3.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
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王勃、王維、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2)山西文化產業鏈擴展閱讀:
華夏文化中山西地區的文化。因該地在春秋時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則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稱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
『叄』 三晉文化的文化產業
山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來,山西省的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慢到快的發展之路,如今,山西省確立了「文化強省」的戰略地位,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全省人民感受到了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取得的明顯成效,同時也享受到了文化成果帶來的諸多實惠。
2007年,山西全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0.75億元,比2006年增加36.03億元,增長28.9%,佔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2.65%提高到2.80%,已超過金融業佔GDP總量的比重。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4%,拉動全省經濟增長0.76個百分點。與2004年相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4.5%,超過同期GDP增長速度。以上數字表明,近些年來,山西省文化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環境在優化,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在增強。
從文化產業組成的三個層次看,2007年,在全省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中,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影視服務和文化藝術服務等「核心層」產業的增加值為38.70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4.0%;網路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和其他文化服務的「外圍層」產業的增加值為79.52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49.5%;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相關層」產業的增加值為42.53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6.5%。與2004年相比較,「外圍層」佔全部文化產業總量的比重進一步上升,「核心層」和「相關層」比重則有所下降。「外圍層」比重的迅速上升,主要是受文化休閑娛樂服務中的旅遊業和網路文化服務中有關行業的強勢拉動所致。
2007年山西各市區的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民間資本已在山西的文化產業中嶄露頭角。太原市有專業藝術演出團體13個,民營職業劇團16個,民間劇團59個,經營性民間藝術表演隊伍235個。
2008年,在文化強省戰略的推動下,山西省繼續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加大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活動等方面的文化產業類投入力度,積極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2008年,山西省全社會文化產業類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共有320個,比2007年增加38個;全年累計完成投資57.8億元,在2007年高增長的基礎上,同比又增長30.7%,增幅比同期山西省全社會投資高6.5個百分點;佔山西省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1.6%,比2007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
山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到2010年,基本建成擁有強勢文化人才、強勢人文學科、強勢文化活動、強勢文化產業、強勢文化品牌的文化強省。文化產業包括文化旅遊業、文博會展業、文化傳媒業、文化體育娛樂業,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到2010年在全省GDP中的比重達到20%以上。
『肆』 山西太原的文化產業有哪些,細化的產業
用「三晉文來化產業園區」的形式源來集中晉源區文化內涵,可以突破以晉祠為核心的「點」式發展思路,形成「點———線———面———體」整合模式:以西部山嶽景區為線,從北向南,延伸綠化帶,保持原生態植被,展現蒙山大佛———太山龍泉寺———龍山大佛———天龍山石窟———懸瓮山的多層次立體景觀;在山腰、山腳的北部風景協調區和南部晉祠景區,串聯式保護和開發以神堂溝為模本的難老泉及清徐龍湖泉溫泉水系,提高利用價值,全新包裝晉祠;盆地區北為長風商務區、晉陽湖景區、中間是古城遺址景區、南為高級服務區,形成文化產業核心區。盡快實施汾河南延,人工開鑿聯通汾河公園、晉陽湖、晉祠三大水景的黃金水道,南北相接,貫通龍脈,涵養晉祠水源,保護歷史文脈;提升黃金水道兩側的土地價值,體現生態、人性、親水、文化特色;恢復晉祠周圍南北大寺十里稻花香、遍地荷花香的生態景觀。形成西山以生態建設為主,平地水系開發,湖光山色,回歸大唐盛世懸瓮山麓、晉水流域的群鹿賓士、百鳥鳴唱、魚翔淺底的美麗自然景色和歷史文化韻味,綜合立體的黃土高原小江南。
『伍』 求山西文化代表,包括建築,風景,人文
(1)在建築方面,山西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一個重要流派。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華麗的民居要數汾河一帶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數祁縣和平遙。山西民居與其他地區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2)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山西,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雲岡石窟、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3)山西五大特色文化產業區包括:
--佛教與邊塞文化產業區。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帶的佛教文化、邊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長城關隘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資源為依託,通過市場化運作形成富有佛教文化特徵和邊塞風情的文化產業鏈。
--晉商文化產業區。以中部太原、晉中一帶的晉商文化、古都名城文化、民居古建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等資源為依託,利用現代科技創新文化業態,提升產業層次,構建門類比較齊全的文化產業體系。
--根祖文化產業區。以南部臨汾、運城一帶的根祖文化、古都文化、鹽池文化、道教文化、關公文化、名樓名寺文化等資源為依託,加大保護力度,強化聯動發展,培育以文化旅遊為重點的產業集群。
--太行文化產業區。以東南部陽泉、長治、晉城一帶的關隘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話傳說等資源為依託,加大整合力度,創新開發方式,培育發展優勢,打造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黃河文化產業區。以沿黃一帶的古渡文化、古鎮文化、名樓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等資源為依託,加強梳理研究,加大開發力度,創意文化產品,建設自然景觀和人文精神有機融合、獨具黃河黃土風情的文化產業帶。
二月二 龍抬頭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一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藉以去掉昔日的穢氣,迎接來年的興旺。一般農村,在二月二時,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