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看智能製造能給紡織產業帶來哪些新的發展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作為低成本製造大國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喪失。隨回著勞動力和其他要素成答本上升及國內外其他因素影響,紡織企業利潤增長幅度已從2011年的43.9%下降到2015年的5.3%。目前,我國不少紡織企業正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在製造過程中,通過對機器所產生的各種數據的自動化採集、統計、分析和反饋,將結果用於優化製造過程,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目前,國內屬於紡織行業的化學纖維製造、紡織、服裝服飾行業的年度研發投入強度都低於1%,居於製造業32個行業的中下游。而國家對於紡織產業智能製造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也相對較少,缺乏相應的科技創新基地和服務平台。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紡織產業智能製造,不僅包括以計算機數字控制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而且要重點突破實現泛在感知和互聯條件下的網路化製造。期待以智能製造引領我國紡織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製造向創造、速度向質量、產品向品牌發展,在我國傳統產業中率先走向高端。
B. 中國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應當如何加速
大部分中國企業處於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製造應用階段;從智能製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製造收入貢獻率低於10%,60%的企業其智能製造利潤貢獻率低於10%。
而像老闆電器、升威電子、聯邦 這種知名的 ,都已經啟用智能製造相關方案了。
C. 開陽智能製造產業園的基本情況如何
開陽智抄能製造產業園地處國家級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邊,同時也處於星沙產業基地的核心地帶,位於開元東路與茶塘路交匯處,繞城高速長龍站的正對面。
東臨茶塘路,西北臨繞城高速長龍收費站,北靠開元東路,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均快捷方便。坐擁繞城高速、長永高速、機場高速、長株高速四條高速公路,並與京港澳高速互通;距市區僅20分鍾車程,距黃花機場和武廣高鐵南站僅15分鍾車程。
項目佔地面積接近80畝,規劃總建築面積12萬多平方米,其中多層廠房近6萬方,科技研發樓、倒班宿舍及商業配套6萬方。
D. 智能製造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在工程機械行業,智能化製造技術的運用不僅能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提高勞動生專產效率,改善工人屬的工作條件和勞動強度,還能加快企業的升級轉型,擺脫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提升產品品牌價值。我國工程機械由大變強的轉變,正是由傳統的機械化向數字化,自動化的轉變。在產品智能化和生產智能化的道路上,工程機械面對國內市場國際化競爭的殘酷局面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挑戰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解決上市速度,最好的質量,最低的成本,最優的服務,來達到智能化的目的,因此,工程機械智能化的道路上,要有一段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工程機械智能化的大趨勢漸漸明顯形成。
在近兩年,受到金融政策、項目開工和市場飽和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進入新常態,行業企業變得冷靜了許多,開始修煉「內功」,將產品質量和研發而非市場營銷放在第一位,更多的企業加強對製造業智能化產品的研究,以通過技術革新向市場發起挑戰,而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因勢利導,以時而動才能在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時做到事半功倍。
E. 如何推動智能製造發展
(一)充分發揮產業定位高端的優勢,聚焦國家戰略、聚焦重大項目、聚焦高端突破、聚焦智能轉型,爭取一批國家級、世界級的機器人標准平台、中心、企業等落戶。
(二)培育一批龍頭骨幹型企業。在機器人產業重點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整合優勢特色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篩選培育一批龍頭骨幹企業。以產業園區及基地為依託,發揮骨幹企業的引領作用,帶動相關配套企業在周邊集聚發展,形成產業鏈整合延伸、配套分工的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三)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減速器、控制硬體、控制軟體和驅動系統仍舊是限制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科技攻關,突破技術瓶頸制約,研製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點新產品,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推動機器人產業跨越發展。
(四)充分發揮「雙自」聯動優勢,以制度創新和開放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同各國科技界、產業界的合作,推動機器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使浦東成為機器人產業國際和國內資源鏈接的中心。
(五)發揮技術研發應用平台積極作用。機器人產業涉及機械、自動化、計算機、人工智慧等諸多學科,需要將各方力量組織起來,群策群力,優勢互補。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在自身研發能力上的提升,促進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共性技術服務平台發揮更大作用,搭建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平台等。
(六)利用多種現代傳媒手段,加大宣傳教育,增強創新意識,為機器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和輿論環境。
F.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難點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難點
國內智能製造起點較低
美國的智能製造裝備行業起源於1992年美國執行新技術政策,該政策大力支持關鍵重大技術(Critical Technology),包括信息技術和新的製造工藝,智能製造技術自在其中,美國政府開始藉助此舉改造傳統工業並啟動新產業,也是較早開展智能製造產業發展的國家。
相比美國,中國智能製造裝備發展較慢,在80年代末才將「智能模擬」列入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主要課題,目前已在專家系統、模式識別、機器人、漢語機器理解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同時,國家科技部也正式提出了「工業智能工程」,作為技術創新計劃中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製造是該項工程中的重要內容。
國內智能製造發展穩定
2018年我國智能製造業產值規模將達1.8萬億我國已成世界製造大國,在製造業穩定發展同時,智能製造行業很快成為驅動我國製造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根據國家《中國製造2025》、《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重要政策,「十三五」期間智能設備將迎來黃金發展時期。
今後,我國智能製造在製造業中所起到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智能製造行業在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中的比例會進一步增大。同時,工業機器人將是未來智能製造裝備發展的一個新熱點。此外,關鍵基礎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專用裝備產業在河南、湖北、廣東等地區也都呈現較快的發展態勢。
各行各業均在布局智能製造
1、各行各業都在紛紛布局智能製造,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智能建築機器人表現搶眼。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建議,政府層面加強對人工智慧和建築機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導和支持;建築行業協會、高校等應積極參與行業標准制定;施工單位要積極導入建築機器人。楊國強認為,機器人能在解決建築安全和質量問題、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成本方面發揮作用。
2、智能家電能提升人們生活幸福感。對著空氣下指令,家裡的電器立馬行動起來;出門在外,通過手機就能遙控家中大小電器;不僅能聽懂你的指令,還能為你推薦你可能喜歡的歌曲……如今的智能家電,已經不單單是一台台能夠進行語音識別的電器,而是形成了一個智能生態圈。
3、對數字化車間而言,它的最終目標則是打造無人工廠。楊元慶表示,中國製造業發展智能製造要抓住三個關鍵點。首先,運用好智能物聯網技術。推動智能製造,首先要運用智能物聯網技術對傳統的生產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目前,即使是數字化機床,智能化的程度也不高,因此楊元慶提議嵌入計算的模塊和存儲能力,嵌入網路連接能力,提高車間數字化水平。然後,充分利用雲計算和邊緣計算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楊元慶表示,雲計算和邊緣計算是未來的大勢所在,要將其運用到每個車床、每個車間。最後,充分抓住5G發展機遇,將其應用在車間里,用於車床的連接,生產流程的控制和管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智能製造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作為製造行業的新戰略點,智能製造的市場也會不斷提高。
參考來源:WSI和生英鈦--和生動態--國內智能製造市場的發展空間如何
G.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感測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製造裝備實現突破,2010年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器儀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其系統等部分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領域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但是,作為一個正在培育和成長的新興產業,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仍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新型感測、先進控制等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產業基礎薄弱,高檔和特種感測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
當今,工業發達國家始終致力於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更加註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智能化、綠色化已成為製造業必然發展趨勢,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將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能源資源環境的約束,對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未來5-10年,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