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南人吃檳榔歷史
湖南人吃檳榔應該源於湘潭
湘潭檳榔,久負盛名。湘潭人嚼檳榔已有三百餘年歷史了。有關湘潭人嚼檳榔的嗜好,說法不一,到底以哪一種說法為准呢?近年來,隨著檳榔行業的向前發展,湘潭涌現了一批撰寫檳榔文稿的文化人和食品專家,他們在撰寫嚼檳榔的歷史時,主要以《湘潭縣志》上所記載為准。
據《湘上痴脫難雜錄》記載:明末清初,湖廣總督何騰蛟與李闖王夫人及其部將聯合抗清。由於督師的將帥不團結,削弱了抗清力量,何騰蛟為了解決矛盾,帶領人馬從衡陽來到湘潭,與清軍相遇。時值,順治六年(公元了1650年)初,清握金親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殺得湘潭屍橫遍地,不下十萬,所剩戶不上三四十,人不滿百口。其時有安徽商人,程某來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檳榔避穢,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園。嚼食檳榔的習慣由此延續並發展而來。從此,湘潭人與檳榔結下了不解之緣。嚼檳榔的習俗也逐漸傳入湘中、湘北一帶。
又有一說法: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脹病。縣令白景(廣東人)諳醫理,明葯性,便將葯用檳榔分給患者嚼食之,病疫居然消失。自此,湘潭人嚼檳榔逐漸成為習慣。
還有一種說法,在很早的時候,湘潭的葯材房有許多,主要是外地的江西邦,做葯材生意人很多葯材商在收購葯材時,便發現檳榔殼嚼起來味道蠻好,於是,久而久之就嚼成一種習慣,並且發展沿襲至今。
② 送老湘潭檳榔的業務員工資高嗎做這一行辛苦嗎有前途嗎
送檳榔就和送快遞一樣,是靠數量多才能提成賺錢的,底薪並不高,而且不管刮內風下雪,客戶有容需求的話,都要上門送貨的,是個苦差事,純粹是體力活,沒有什麼前途的!如果你還年輕一點的話,建議你先去學點技術,企業里什麼鉗工焊工設備維修工的需求量很大,有抱負的話,可以出去闖一闖,在外面可以學到很多湘潭接觸不到的東西。。。。。。
③ 湘潭人為什麼喜歡吃檳榔咯
湘潭檳榔發展簡史 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台,避瘟開胃解油性。」這是一首流傳在湘潭街頭巷尾的民謠,生動地反映了檳榔與湘潭人民和湘潭食文化的不解之緣。檳榔,作為一種食品,已在湘潭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據《湘潭市志》介紹:一六五0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檳榔避疫之法收屍凈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葯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由此,湘潭檳榔逐步得到發展。伴隨著湘潭檳榔的發展,檳榔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一些地方花古戲、「贊土地」和婚慶之喜等民間包事都無不有檳榔的贊語,如《潭州竹枝詞》寫道:「風流妙劇話情楊,艷姿嬌容雅擅長;一串珠喉歌宛轉,有人台下擲檳榔。」形象地勾畫出湘潭檳榔與地方文化藝術的緊密關系。這也恰恰說明湘潭檳榔文化是湘潭檳榔發展的產物。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孕育著上層建築(文化藝術)的產生,反過來,文化藝術又推動著經濟的騰飛,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當然,從整個檳榔文化來看,一首優美動聽富於濃郁的民歌風格的《采檳榔》正是以藝術的形式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檳榔特殊的感情。 在湘潭檳榔數百多年發展歷史中,經歷了一個由初級的、分散的、小打小鬧的向高級的、集中的、規模發展的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解放前至七十年代初,湘潭檳榔加工為傳統的作坊式,全市製作經營的不上百戶,主要代表是湘潭九總劉記、李記檳榔店。 第二階段:從1981年至1991年,湘潭檳榔作為一種生產力,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取得了突破性的大發展。全市檳榔加工、經營者發展4000餘戶,年銷售檳榔達700餘噸,銷售金額達5000萬元左右。主要代表有光大、張新發等檳榔店。 第三階段:從1993年至今,是湘潭檳榔的騰飛時期。以豪爵、王爺、賓之郎、一品堂、湘南、老爺、湘愛、海魂、胖哥、小龍王、湘瓊等一批新型的檳榔業主雄踞湘潭。這個時期,湘潭檳榔無論是質量、品種、包裝、銷售、市場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集中表現出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從生產加工形式上開始突破傳統的小作坊式,逐步形成規模經營,有數家大的檳榔加工企業雇請臨時工多達一百餘人,日銷售額最高為4萬余元。 二、是從經營體制上開始出現私營股份制的責任有限公司,如賓之郎食品有限公司、王爺檳榔有限公司、豪爵食品有限公司和一品堂食品有限公司等,為湘潭檳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引入了新的機制。 三、是從檳榔加工的品種上符合各類人群的口味,推出的芝麻、桂花、薄荷、奶油、干檳榔、濕檳榔等多口味檳榔。全市幾家形成規模的檳榔加工廠家開始按照湖南省標准局頒發的《食用檳榔標准》要求,組織現場檳榔加工,從而使湘潭檳榔製作水平和產品質量大大提高。湘潭人嚼檳榔的習慣越來越濃,「吊吊手,街上走,嚼檳榔,交朋友。」目前,全市愛嚼檳榔的人已增至到全市總人口的30%左右。 四、是從包裝上出現了內外兩種包裝。內包裝又出現了真空包裝、枕式包裝等;外包裝更是鮮艷奪目,各具特色,為檳榔文化譜寫出新的篇章。 五、是從檳榔的經營渠道上開始沖出湘潭,走向全省,現在長沙、株洲、邵陽、益陽、常德、衡陽等地都有一批湘潭人製作正宗湘潭檳榔,帶動了全省檳榔加工的蓬勃發展,成為了一支不可低估的食品工業的產業大軍。粗略統計,全市從事檳榔加工、經營的人數已超過一萬(包括季節性的臨時工)。檳榔加工年銷售額約有二億元左右。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全市檳榔加工業競爭日益激烈,許多檳榔加工戶不斷推出各種名目的銷售手段,帶來了全市經濟的不斷活躍,出現了「買檳榔抽獎」、「專車送貨」「送貨上櫃」等銷售新氣象。 六、是從事檳榔製作經營的人員,大大超出了歷史的小市民和閑散人員的范圍,一批有經濟頭腦和現代管理知識的大學文化水平的青年人(其中有上海、長沙等地的有志者)投身檳榔事業,不僅改變了湘潭檳榔界的文化素質,而且為全市檳榔事業的繁榮和檳榔文化的發展造就了一支新型的人才隊伍。 湘潭檳榔經過數百年的逐步發展,現在已經遍面潭州城鄉、大街小巷,進入千家萬戶,登上了大雅之堂,對湘潭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④ 湘潭的檳榔為什麼最出名
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台,避瘟開胃解油性。」這回是一首流傳在湘答潭街頭巷尾的民謠,生動地反映了檳榔與湘潭人民和湘潭食文化的不解之緣。檳榔,作為一種食品,已在湘潭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據《湘潭市志》介紹:一六五0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檳榔避疫之法收屍凈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
⑤ 湘潭檳榔的湘潭檳榔情
檳榔的第一故鄉是海南,在那裡人們爬上高高的檳榔樹,摘下果子來生嚼;檳榔還有第二個故鄉,那就是中國湖南省的湘潭市。湘潭人對檳榔有獨特的嗜好,有別具一格的傳統工藝,徜徉在湘潭市區,您不時能聞到陣陣檳榔的飄香,體會到這里淳樸的民風。檳榔,已成為這座古城別具特色的名片。
由於歷史上的機緣巧合,二百多年前湘潭人便喜愛上了檳榔,它不僅有多種中草葯提神順氣的功效,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休閑食品。檳榔與湘潭真是有著不解之緣,「吊吊手,街上走,嚼檳榔,交朋友」 ,「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台,避瘟開胃解油性」 。這是源於檳榔的一首民謠,流傳於湘潭各地,從中也可看出檳榔在湘潭人心裡是多麼重要。民謠中關於檳榔可避瘟還有個神奇的傳說:神奇檳榔救活湘潭城,也許就是因為如此,檳榔在湘潭才占據著不一樣的地位。
檳榔可作葯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症。它又是一種果品,特別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煙,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檳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誠意了。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販中,以賣檳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檳榔攤子,竟有數萬個之多。
湘潭人吃檳榔很是講究。剛摘下的鮮果呈青色。形似鴨蛋而略短,先用水煮兩小時左右,使之變成棕紅色,再用煙薰七天七夜,就成了乾果。這道工序一般在產地完成。買回乾果後,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過,噴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時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檳榔剖成兩至四瓣,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鹵水,有的人還愛點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復咀嚼,又甜又澀,芳香滿口,越嚼越有味,餘味悠長。一口好檳榔能嚼得人面頰潮紅,渾身燥熱,甚至遍體生津。嚼檳榔的樂趣如此,難怪湘潭人對它如此厚愛了。
其實,把檳榔作為果品的不僅是湘潭人,海南島五指山下的黎族、苗族,以及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也有這個嗜好。不過,他們吃的是鮮果。一隻鮮果剖成四瓣,點上調成漿狀的貝殼粉,嚼後嘴唇呈烏紅色須用棕葉揩乾凈。他們嚼檳榔是為了解除熱帶叢林中的瘴氣。越南、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婦女嚼檳榔則是為了美容。她們出門前一邊梳妝打扮,一邊嚼檳榔。待打扮完畢,嘴唇已被被檳榔染得紅潤鮮嫩,面頰也燦若桃花了。
不過,不管哪個地方嚼檳榔,都沒有湘潭人嚼得凶。湘潭人嚼檳榔以海南島產的為正宗,稱這為「海南個子」。另還有泰國個子、雲南個子、台灣個子等,但這些檳榔肉體薄,嚼起來有股青氣澀味重,不太受歡迎。每年深秋,湘潭的大小商販就雲集海南島,往往一個人守住一片檳榔林,享有收購專利權。近幾年來,湘潭檳榔生意日趨興旺,在檳榔產地形成搶購局面。收購價格也由七十年代的幾十元錢一擔迅速上漲到兩、三千元一擔。以至海南島檳榔樹的種植面積猛增。
⑥ 湘潭檳榔都有哪些品牌
不少啊,不過要說好的話建議看下張新發檳榔,目前僅存的百年湘潭檳榔門店,他們的檳榔品質好,口感穩定,不傷口腔,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
⑦ 湘潭特色產業
1.湘蓮:湘潭有「中國來湘蓮之鄉」的美源稱,是歷代皇室貢品,「寸三蓮」馳名中外是蓮中珍品
2.燈芯糕:燈芯糕是湘潭的傳統副食特產
3.檳榔:檳榔可作葯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症。
4.湘黃雞: 湘黃雞,是產於湖南的黃雞,又稱三黃雞。
5.火焙魚:湘潭、湘鄉、韶山等地農村,四時都有火焙魚。
6.龍口荸薺:薺,又名馬蹄、烏芋、地栗,俗稱慈菇,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7.湘鄉烘糕:湘鄉烘糕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縣城天元齋齋館研製成功以來,歷200餘年而不衰
⑧ 湘潭不產檳榔 ,為什麼檳榔是湘潭的特產
湘潭人嚼檳榔已有三百餘年歷史了。有關湘潭人嚼檳榔的嗜好,說法不一,到底以哪回一種說法為答准呢?近年來,隨著檳榔行業的向前發展,湘潭涌現了一批撰寫檳榔文稿的文化人和據《湘上痴脫難雜錄》記載:明末清初,湖廣總督何騰蛟與李闖王夫人及其部將聯合抗清。由於督師的將帥不團結,削弱了抗清力量,何騰蛟為了解決矛盾,帶領人馬從衡陽來到湘潭,與清軍相遇。時值順治六年(公元了1650年)初,清握金親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殺得湘潭屍橫遍地,所剩戶不上三四十,人不滿百口。其時有安徽商人程某來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檳榔避穢,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園。嚼食檳榔的習慣由此延續並發展而來。從此,湘潭人與檳榔結下了不解之緣。嚼檳榔的習俗也逐漸傳入湘中、湘北一帶。
又有一說法,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脹病。縣令白景(廣東人)諳醫理,明葯性,便將葯用檳榔分給患者嚼食之,病疫居然消失。自此,湘潭人嚼檳榔逐漸成為習慣。
還有一種說法,在很早的時候,湘潭的葯材房有許多,主要是外地的江西幫,做葯材生意的很多葯材商在收購葯材時,便發現檳榔殼嚼起來味道蠻好,於是,久而久之就嚼成食品專家。
⑨ 湘潭檳榔什麼牌子有名
張新發檳榔吧,這個在國內整個檳榔行業市場都很有名的,也是目前僅存的百年湘潭檳榔門店,張新發檳榔技藝還是非遺,可以說是湖南湘潭檳榔的代表名片,很正宗很好吃。
⑩ 湘潭檳榔產業布局
加強瓊台湘來三地合作,提升我源國檳榔產業
隨著人們對檳榔保健功能的認可,檳榔產業的前景被廣泛看好。如何發揮海南(瓊)的土地、氣候優勢,(台)的種植技術優勢,湖南(湘)檳榔加工技術優勢,共同打造「檳榔」品牌,值得關注。
4.1加強瓊台合作,提高檳榔種植水平
台灣同胞種植檳榔技術水平高。有台胞2002年在我所附近租地種植檳榔,因其管理水平高,2006年整園檳榔開花,單株花苞5~6個,比海南本地種植戶的檳榔園開花早、多。海南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而檳榔種植技術則相對落後。加強瓊台合作,優勢互補,還可解決部分農戶盲目開山種植檳榔導致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4.2加強瓊湘合作,提高檳榔加工水平
瓊湘兩地檳榔加工合作前景廣闊。一是湖南的檳榔加工技術領先;二是海南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加強瓊湘合作,提高檳榔加工水平,有利於檳榔產業鏈的延伸,提高檳榔產品的附加值,充分發揮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