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對職業發展的影響
就業形勢:
服務業,製造行業。。比如機械風向很好,對技術型人才的需要
增大了。因為經濟危機將迫使中國調整經濟結構,中國的經濟重
心如果從製造業向服務業領域轉換,就像五十年來美國和歐洲所
經歷的一樣。那麼中國經濟將與今天截然不同。與其做一個製造
業大國,不如成為一個以高科技創新為驅動,面向消費服務的經
濟大國。
公務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教師基本是不會受影響的,還有就
是擁有高端技術的技師,影響較大的就比較多了,小到出口型企
業的工人,大到大型投資銀行的老總,他們的隨著金融危機的影
響企業受損,獎金和年薪都會受到影響的。
原因就是經濟不景氣,生意不好做,企業面臨虧損,很多企業就
選擇裁員來減少開支,或者有些企業的老闆就捐款走人,扔下一
大批工人。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教師是靠政府來給養的,所以影響比較小了。
就業政策:
有很多 主要是通過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下列人員發放《再就業優惠證》,享受再就業優惠政策,發放對象主要是:1、國有、集體企業(集體企業是指在工商行政機關登記注冊為集體所有制的縣(區)以上的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包括國有、集體企業並軌已出再就業服務中心、未解除勞動關系和按規定程序下崗未進再就業服務中心,且仍未再就業的下崗職工;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和就業轉失業後非因本人原因沒有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或領取完失業保險金後仍未再就業的原國有、集體企業失業人員。2、國有集體企業關閉破產需要安置的人員。包括已按企業兼並破產,或經市政府批准依法破產的國有、集體企業中領取一次性安置費且仍未再就業的人員。3、國有企業所辦集體企業(即廠辦大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包括按規定程序下崗未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且仍未實現再就業及已辦理失業、仍未實現再就業的原國有企業所辦集體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4、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登記失業1年以上的城鎮其他登記失業人員。而國有、集體企業職工中的內部退養人員、「兩不找」人員、享受工傷「勞保」人員,河北省2006〔1〕號文件下發前已通過領取營業執照從事個體經營、被用人單位招收等途徑實現再就業的人員,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為非國有、集體企業後出現的失業人員,國有集體企業破產後已安置人員,不再發放《再就業優惠證》。
市政府6號文件,是我市新一輪再就業政策文件的主件,內容豐富,可操作性強。可以說集中了我市新階段再就業政策體系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
一個指導思想、四項基本任務、五大政策支柱、十項政策措施。
一個指導思想: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繼續將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貫徹落實「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在重點解決好體制轉遺留的再就業問題的同時,有步驟地統籌城鄉就業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探索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
四項基本任務:一是基本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問題;二是努力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工作;三是改善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環境;四是加強失業調控,建立就業與社會保障工作的聯動機制。
五個政策支柱:一是圍繞經濟發展開發就業崗位,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二是強化政策扶持,促進就業再就業;三是改進就業服務,強化職業培訓;四是規范就業管理,加強失業調控;五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促進就業的聯動機制。
十項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稅務減免、小額貸款、社保補貼、就業援助、主輔分離、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失業調控、財政投入、社會保障。
將來的競爭對手
同學校友 國際對手
⑵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有哪些貢獻
可以從以下這些角度和方面來理解和分析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夠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
(2)當前我們面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任務。科技進步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
(3)科技進步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家知道,從國際經濟競爭角度來看,當前我國缺少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缺少世界知名品牌,而科技發展有利於扭轉這種書面。
(4)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技的進步,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於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
⑶ 高科技產業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嗎
我是嘉,我挨答案傳給你,不就是小點暑假作業么,就是這種——
高科技產業能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印度的高新技術產業位居世界前列,也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生產的機械化,帶動了農業、手工業的蓬勃發展,也加快了印度的發展進程,使印度的發展速度空前迅速。由此可見,高科技產業是一個國家賴以發展的命脈,如果缺少高科技產業,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一定是停滯不前的。
⑷ 中國航天事業帶動了我國哪些行業的發展
怎麼說呢?航天事業帶動了科技行業、智能現代化、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所以這也是一項重大的發展方向。
回顧中國的航天之路,有希望,有辛苦,有驕傲,有忍耐。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以來,到2020年嫦娥5號完全關閉,中國航天事業經過64年,失敗也獲得了成功。 總體上我們經過以下階段,在各個階段烙下了時代的印記。
智能化和環境研究階段:對於這次嫦娥5號的成功發射,很多人說50年前人類實現了月球著陸和自主采樣,我們只是走在別人走過的路上,真的嗎? 很明顯,上世紀月球的熱度是美蘇爭霸的產物,是不劃算的投資,客觀上發展了科學技術,但實質意義不大。 這就是後來月球計劃長期擱置的原因。
反觀中國航天,不求速成,不斷攻陷基礎技術,我們的月球探測發射從未失敗,不斷創新科學技術的新高度,月球背負陸地,月球軌道沒有對接。 我們更新了新的宇宙記錄,中國的宇宙發展基於科學進步,推進民生福利。
⑸ 科學技術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決定和影響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幾類:(1)需求結構,包括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比例,社會消費水平和結構、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水平與結構等;(2)資源供給結構,有勞動力和資本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一國自然資源的秉賦狀況;(3)科學技術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發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創新方向等;(4)國際經濟關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有進出口貿易、引進外國資本及技術等因素。
產業結構高度化也稱產業結構高級化。指一國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志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產業結構高度化往往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就業人員、國民收入比例變動的過程上。一般地說,產業結構高度化表現為一國經濟發展不同時期最適當的產業結構,其主要衡量標準是:(1)收入彈性原則(所得彈性標准),即每增加一個單位收入與增加對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則可隨之提高,對整體經濟增長則較為理想;(2)生產率上升率原則(生產率上升原則)。為了使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能夠出口,必須具備充分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最佳選擇是把生產上升率高的產業或技術發展可能性大的產業作為重點;(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技術革新,從而對於能成為將來技術革新核心部門的產業,目前雖然處於比較劣勢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為了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事實上要求有某種程度的國家安全保障或能夠保障國家威望的產業;為了產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必須形成范圍較廣的產業群體。符合上述三條標準的產業結構狀態,就可稱之為一定時期一國產業結構的最適狀態,同時也就表明該國階段上產業結構高度化達到水準狀況。
二、產業分類
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和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一)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這種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並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後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
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三)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
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按照各產業所投入的、佔主要地位的資源的不同為標准來劃分的。根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中的相對密集度,把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1、勞動密集型產業。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佔比重較大。一般來說,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傢具等製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並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業在發達國家就被劃入資本密集型產業。
2、資本密集型產業。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佔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佔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產業。當前,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指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3、技術密集型產業。指在生產過程中,對技術和智力要素依賴大大超過對其他生產要素依賴的產業。目前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微電子與信息產品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葯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當前以微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正迅猛發展,成為帶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因此可以說,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前景。
(四)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為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准產業分類〉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行業類別。這17個部門為: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B、漁業;C、采礦及採石;D、製造業;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築業;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H、旅館和餐館;I、運輸、倉儲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業;L、公共管理和國防;M、教育;N、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P、家庭僱工;Q、境外組織和機構。
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就是參照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而制定的,因此產業劃分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
三、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一)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佔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佔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二)工業內部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而現在則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三)農業內部結構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逐漸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注重其環境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日益從單純依靠捕撈轉向適度捕撈、注重養殖,其比重穩步上升。
⑹ 求英文翻譯(翻譯的內容:動漫的作用1與高科技的結合更加緊密;2帶動相關產業發展;3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
The role of animation and high-tech combination of a more closely;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stries;
More urgent demand for talent.
望採納!
⑺ 如何利用科技創新使企業轉型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積極開展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攻關,與本地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產研分工、利益共享。要發揮民營企業的主體作用,培育扶持一批創新型、科技型企業,推動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要加大創新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做好招才引智的優惠政策工作
⑻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⑼ 材料: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我國要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更加註重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中的先導和支撐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②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選進適合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業的現代化水平。③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④以科技引領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第三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