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龍山文化產業網

龍山文化產業網

發布時間:2021-01-24 01:12:25

Ⅰ 淄博哪個區縣最發達

張店區位於山東省中部,東臨齊國故都——臨淄區,南接蒲松齡故里——淄川區,屬山東半島對外開放區、環渤海經濟發展帶、半島城市群,是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為淄博市轄區之一,淄博市的中心城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
張店屬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蔓延地帶,歷史源遠流長。戰國時燕將樂毅分封於此,建立「昌國」。金末元初,又以「黃桑店」聞名海外,有「商賈雲集,日進萬金」之說,是元、明、清三代重鎮。1955年4月正式成立,現轄7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113個行政村、75個城市社區居委會。
張店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立體化交通網路便捷,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309國道橫貫東西,濱萊高速公路、205國道縱貫南北,空運、海運和鐵路運輸十分便利。現代化的通信網路聯通四海,已經建成了由固定電話網、骨幹傳輸網、寬頻接入網、高速互聯網、本地智能網、無線市話網及各類支撐網為主要框架的全功能、多手段、立體化,適應信息化需要的現代通訊網路。
能源供應充足,日供焦化煤氣15萬立方米,年供天然氣2億立方米,日供水60萬立方米,日處理污水25萬噸,年供電量147億千瓦時。轄區內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煤炭、鋁土、粘土、石灰岩、陶土等礦種儲量大、分布廣、品位高,在山東省佔有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張店區堅持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加快實施「三產強區、環境立區、發展科技工業、推進城市化」四大戰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全區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1994年跨入全省首批小康區縣行列。2004年,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5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6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05億元。力爭到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1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9億元。
張店區擁有現代化的基礎教育體系,山東理工大學、淄博職業學院等6所高校坐落張店。駐地有大中型醫院41處,醫務人員2100餘人,其中高級醫師100餘人,醫療水平居於領先地位。文化、體育、科技、計劃生育等其它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張店區先後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區、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區、全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區、全省「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區、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區、全省就業再就業先進集體,連續六屆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區,榮獲並保持了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區、全國社會文化先進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全省教育工作示範區、全省社區建設示範區、全省雙擁模範區等榮譽稱號
張店區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全省醫葯、硅酸鹽、化工、工業陶瓷等行業的重要科研基地,齊魯石化、新華制葯、山東鋁業、華光陶瓷、大成農葯、四砂股份等11家上市公司坐落於此。張店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壯大科技工業,加快工業經濟布局、產業和所有制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建材、機械、輕紡、化工為支柱,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工業體系。現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5家,外向型科技企業300餘家。2004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稅、利潤206億元、23.4億元、12.8億元。
張店區已與世界上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關系,化工、建材、紡織、服裝等40餘個品種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園區發展迅速,淄博科技工業基地、淄博建材工業區、張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設施完備,功能完善,已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的沃土和創業的樂園。2004年,全區建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生產經營性項目201個,引進區外投資項目186個,到位資金3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605萬美元,外貿出口總額完成1.04億美元。
近年來,張店區累計投資10多億元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完成了張北路、張周路、張辛路、人民路、共青團西路等20餘條城鎮主幹道路改造工程,對88條背街小巷進行了升級改造,建設了中心廣場等一批城市公用場所,城市功能日趨完善。以建設「綠色張店」為目標,加快實施綠色通道、東部綠色屏障工程,建成濱河公園、兒童公園、張店植物園、環城林帶等一批大型綠化工程,淄博人民公園改造工程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4年,全區新增綠化面積238.7萬平方米。全面推進城管體制改革,實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深入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城市形象更加靚麗。現在的張店,綠色環抱、碧水環繞,是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省級園林城市

Ⅱ 關於聊城的資料

聊城市地處經濟較為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西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於北緯35°47'~37°05'和東經116°16'~116°32'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84.91萬人,外來流動人口約12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9000個村委會。2001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100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5)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遊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於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葯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 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網路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路。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路。「聊城信息港」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聊城經濟發展迅速、百業俱興。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9.4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91.9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8.66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9.5∶43.5∶27.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5312元。 工農業總產值573.47億元。 實有耕地面積553183公頃,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1.84畝,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3.01億元,糧食產量423.87萬噸,棉花產量8.47萬噸,油料產量27.70萬噸,水果產量34.99萬噸,蔬菜產量743.66萬噸,肉類總產量39.20萬噸,禽蛋產量30.10萬噸,大生畜年末存欄150.55萬頭,水產品產量39.0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92元。 全部工業總產值453.4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3.40億元。全市工業企業1301個,大中型工業企業102個(國有工業企業53個),小型企業260個。國有工業企業87個、總產值965123萬元,集體工業企業57個、總產值299471萬元,股份合作工業企業12個、總產值114154萬元,股份制工業企業84個、總產值1026504萬元。外商及港澳台工業企業16個、總產值130033萬元,中央工業企業1個、總產值9577萬元,省屬工業企業2個、總產值52438萬元。 出口總額1262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1%,進口總額4527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實際利用外資額36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3%。公路客運量1779萬人,公路貨運量881萬噸,電信業務總量126862萬元,郵政業務總量15218萬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城市環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生城市;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隨著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市區集中供暖、供氣、以及東昌湖和古運河、徒駭河等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隨著4×60萬千瓦山東中華聊城發電廠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產後,聊城將成為中國東部地區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江北水城」將以她獨特的風韻,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Ⅲ 杭州龍山文化創意產業園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杭州龍山文化創意產業園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3月21日,主要經營回范圍為許可經營項目:答無 一般經營項目:文化創意的策劃、工業設計、建築景觀設計、廣告設計、信息技術開發、展覽展示、會展服務、電子商務、藝術品開發、成年人的非學歷校外教育培訓等。
法定代表人:方建農
成立時間:2012-03-21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9600002733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杭州市轉塘街道轉塘科技經濟區塊7號1101室

Ⅳ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徵舉例說明。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徵呢?許多同學感到很難全面認識,在此,筆者進行粗淺的分析,希望對廣大同學的學習有所幫助。

第一,歷史悠久,並且不斷發展進步。

遠古時期的陶藝,紡織和玉器製作等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如半坡人面網文盆、龍山文化中的玉器。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相當成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鑄造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代的煉鐵、鑄鐵和制鋼業、絲織業及造紙業的發展,是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標志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這成為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方法,成功燒紙出的白瓷,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元時期,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燒制出青花和釉里紅。明清時期,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燒制出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琅彩。

第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經營,即所謂「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呈現出長期並存的格局。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致、組織形式嚴密,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且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除了受資源、交通限制較大的礦業外,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地帶。如前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後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能提供與農業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的原料,如紡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釀酒業等,此外,手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金屬冶煉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和冶鋼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第四,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如宋代溫州「地不宜桑而織紉工,不宜漆而器用備」(《永樂大典》)。明清時期,《天工開物》載:「凡倭緞製造起東夷,漳泉海濱效法之,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景德鎮制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可見,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第五,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宋代在造紙業大發展的基礎上,雕版印刷得到普及,民間印書業繁榮,南方出現眾多私人刻書中心,過去「難得」的書籍作為商品周流天下,唾手可得,《百家姓》、《千字文》一類識字課本的流行,使民間教育有了很大普及,識字率提高,學術下移,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為了節省印刷費用,提高印刷效率,社會迫切要求改進雕版印刷技術,推動了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第六,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轉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業部門、手工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以絲織業為例,西周至唐代,中國的絲織業中心都在北方,基本以長安為中心。南宋時代,蘇州、杭州、成都等地設置織錦院(官營絲織業機構),各有織機數百架,工匠數千人。民間私營作坊更多,生產大量精美絲織品,如武康與安吉的絹紗、鵝脂棉,均屬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織畫絹,遠近聞名。這些表明絲織業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Ⅳ 關於煙台的海有什麼資料

煙台地形為低山丘陵區,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山地佔總面積的36.62%,丘陵佔39.7%,平原 遠眺煙台山
佔20.78%,窪地佔2.90%。低山區位於市 域中部,主要由艾山、羅山、牙山、磁山、昆嵛山、招虎山等構成,山體多由花崗岩組成,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昆嵛山,海拔922.8米。丘陵區分布於低山區周圍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緩,連綿逶迤,山坡平緩,溝谷淺寬,溝谷內沖洪積物發育,土層較厚。因煙台市域降水較充沛,空氣濕潤,氣候溫和,低山丘陵一年四季林木蔥蘢,明媚如畫。春天,滿山蒼翠,花香襲人;夏日,鬱郁蔥蔥,一片生機;秋季,果林紅葉,五彩紛呈;到隆冬時節,銀裝素裹,玲瓏剔透。
水文狀況
市域內,河網較發達,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條,其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 艾山
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王河、界 河、黃水河和辛安河7條。主要河流以綿亘東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羅山、大澤山所形成的「膠東屋脊」為分水嶺,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黃海的有五龍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黃海的有大沽夾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黃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點,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屬季風雨源型河流。其沖積而形成小平原沙土層厚而肥沃,盛產蘋果、大櫻桃、梨和葡萄。
氣候特點
年平均降水量為651.9毫米,年平均氣溫11.8℃,年平均相對濕度68%,年平均日照時數2698.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值5224.4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風速內陸地區3-4米/秒,沿海地區4-6米/秒,全市平均無霜期210天。 煙台屬溫帶季風氣候,是中國少數幾個北面臨海的城市(其他有海口\台灣基隆,還有煙台下屬的蓬萊),因而夏季空氣比較炎熱乾燥,冬季潮濕陰冷。全年平均氣溫12℃左右,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避暑和休閑度假勝地。
島嶼分布
煙台全市海岸線長達909.3公里,市北、西北部瀕臨渤海,東北和南部臨黃海。有大小基岩島嶼63個,像一 崆峒島
顆顆燦爛的珍珠鑲嵌在大海之中。面積較大的有芝罘島、南長山島、養馬島,有居民的島15個,分別為長島縣的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廟島、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龍口市的桑島,芝罘區的崆峒島,牟平區的養馬島,海陽市的麻姑島、魯島。 煙台(棲霞)蘋果,萊陽梨、大櫻桃等享譽海內外;是中國重要的黃金產地,黃金儲量位居全國第一(縣級市中招遠和萊州位居前列產量)佔全國的1/4以上,其他可開採的礦藏30多種。
海水特點
沿海表層水溫變化較外海明顯且幅較大,年平均水溫11~14℃之間。海水表層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潮汐自萊州到龍口沿海為不正規半日潮,龍口到牟平以及海陽市沿海為正規半日潮。

閱讀全文

與龍山文化產業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