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狀況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1-01-24 00:28:56

1. 試述產業內貿易理論內容並作出評價

一、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產生及主要內容
傳統的貿易理論,從李嘉圖到赫克歇爾——俄林,都強調比較優勢,認為國家之間發生貿易的原因是生產率和稟賦的不同,一國總是會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本國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種貿易理論對直到本世紀中期以來的主要的國際貿易方式,也就是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的國家之間的不同產品的貿易做了比較充分的解釋。但是七十年代以來,這種貿易理論距離國際貿易的現實越來越遠,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傳統的貿易理論確實有一套比較完美的體系,能夠自圓其說,但又有一套嚴格的假設前提,這些前提促成了理論體系的完美,也同時使理論偏離了實際。這些前提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及不變的技術水平,不存在規模經濟。而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在現實是不存在的,規模經濟卻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技術水平的提高而無處不在。其二,戰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以來,要素稟賦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相同或相似產品的貿易越來越多,甚至占據了它們之間貿易的絕大部分的比重,這是傳統的貿易理論絕對不能解釋。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產業內貿易的系統研究從七十年代就開始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產業內貿易的研究成果自成體系,形成了新的貿易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規模經濟的存在為假設前提的,更接近於貿易現實。它認為,貿易不一定是比較優勢的結果,可能是規模經濟或收益遞增的結果,在不完全的競爭市場上,國家之間即使不存在資源稟賦、技術水平的差異或者差異很小,也完全可以因為需求偏好或者規模經濟以及產品差異促使各國追求生產的專業化和從事國際貿易。同時,也為國家進行干預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國的壟斷廠商的規模經濟效益,獲得壟斷利潤,這樣對於產業內貿易現象的研究又導致了後來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強調貿易保護。

首先,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與一國貿易自由化時的經濟調整成本有很大關系。正如前面所述,克魯格曼的模型證明,相對於產業間的貿易來說,產業內貿易所帶來的調整比較溫和,沒有太大的痛苦。不過,在研究垂直性產業內貿易的f-k模型中,垂直性的產品差異來源於要素密集度的不同,由國際貿易引起的動態垂直性專門化會有比較大的再分配效果。假設一國一個部門中的企業,其中一部分是進口競爭性的,另一些是出口性企業,如果只考慮水平性產業內貿易,則勞動者在一個進口競爭性企業中失業後,可以在同部門的出口企業中找到工作,這時調整成本比較小。當我們考慮垂直性產業內貿易時會發現,質量高的產品往往由人力資本高的勞動者來製造,質量低的產品往往由人力資本低的勞動者製造,如果本國在產業內貿易中出口的是質量低的產品,就有利於本國人力資本含量低的勞動者就業,高質量產品的企業是進口競爭性的,難免要裁員,人力資本高的勞動者重新找工作的時候,要麼必須接受更低的工資價格,要麼就沒有工作機會。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度的上升,產業內貿易的份額也在不斷增加,這對於我國經濟將造成怎樣的影響,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從現有的研究結果來看,產業內貿易還是降低了經濟調整的成本。比如,麥農(menon,j.)發現,由於產業內貿易的增加,澳大利亞貿易自由化的短期和長期調整成本都比從前預計的少。(註:menon,j.,"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tra-instry specialization: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centre of policy studies(cops):general paper no.g-107,june 1994,reprinted december 1999.)haynes等人利用經濟計量方法,對企業、產業和職業的工資報酬進行評估,從而預測以工資損失為表現的由於工作在產業間和產業內移動所造成的成本。(註:haynes,m. & upward,r. & wright,p.,"estimating the wage costs of inter-and intra-sectoral adjustment",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sation and labour markets(school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research paper 1999/15.)他們對英國的一批工人進行了跨時調查(1975-1998年),這樣就可以控制無法觀察到的影響因素。從他們計算的結果來看,如果一個人變換其工作的企業,有可能會使報酬上升,也有可能使工資下降;如果他在變換企業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產業,則收入會下降,尤其是對於年紀較大的工人來說,他們受到的損失更大,說明他們的產業間調整成本是很大的;如果一個人在變換所在企業的同時也變換工作崗位,則收入會下降,但是負面影響不是特別大;如果一個人在變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換了企業和所在產業,則受到的損失是最大的(比僅改變崗位和企業時的調整成本大許多)。結論是,產業內的調整確實比產業間的調整對收入造成的負面影響小,即產業內的調整更加節約成本。另外,haynes等人還對美英兩國的產業內與產業間調整成本進行了比較研究,結論是,對於失業時間長度來說,產業內的勞動力要素調整比產業間的調整成本低。(註:haynes,m.& upward,r. & wright,p.,"smooth and sticky adjustmen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s and uk",in edited by choi,e.k. & greenaway,d.,globalization and labor markets,uk: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pp.145~160.)所以,減少我國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經濟調整成本的方法之一,是發展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產業內貿易。

其次,產業內貿易既顯示了一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也與經濟發展有顯著的相關關系。理論和現實都表明,發達國家的水平性產業內貿易往往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聯系在一起,一國如果以出口這些產品為主,無疑是處於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地位。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產業內貿易的份額在不斷上升,根據郝文(hellvin,l.)的計算結果,我國的產業內貿易系數已經由1980年的0.125上升到了1992年的0.207(註:hellvin,l.,"vertical intra-in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oecd development centre technical papers no.114,july 1996,pp.14,27.);根據岳昌君的計算結果,我國的產業內貿易系數已經由1980年的0.297上升到了1997年的0.430。(註:岳昌君:《遵循動態比較優勢——中美兩國產業內貿易對比實證分析》,載《國際貿易》,2000(3)。)與發達國家進行貿易的過程中,製造業中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反映了該國在國際貿易中具有的競爭優勢,中國產業內貿易水平的不斷提高是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份額不斷提高的結果。但是,我國與發達國家進行的主要還是垂直性產業內貿易,而且,我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相對低質量的產品。郝文對中國與經合組織國家產業內貿易中74%的進出口價格比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我國在與經合組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中,有75%的產品中國的出口價要低於進口價;水平性產業內貿易在總的產業內貿易中只佔7%~14%。(註:hellvin,l.,"vertical intra-in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oecd development centre technical papers no.114,july 1996,pp.14,27.)我國製造業的產業內貿易依舊以佔有低質量產品市場的垂直性產業內貿易為主,表明我國的國際貿易競爭能力還有待提高,目前我國依然是以勞動力價格優勢贏得國際市場。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已表現出明顯的改善,但出口的大多數工業製成品仍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淺、技術含量少的低檔次勞動密集型產品,或者是半加工品和初級加工品,許多還是來料加工或裝配製成品。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內貿易的多少和類型都密切相關,促進製造業等部門產業內貿易發展的政策往往就成了一國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如果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在從產業間貿易發展到垂直性產業內貿易之後,可以進一步發展到水平性產業內貿易,這一過程將是我國經濟趕超發達國家在對外貿易領域的反映。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加入wto已經一年了,為了盡量減少調整成本、獲得競爭優勢,我們應當認真研究產業內貿易的性質、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以及促進產業內貿易發展的措施,最終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2.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誰提出的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經驗分析階段。主要包內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對容「荷比盧經濟同盟」集團內貿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薩(Balassa,B.)對歐共體成員製成品貿易情況的分析;小島清(Kojima,K.)對發達國家間橫向製成品貿易的關注。
第二階段是理論研究階段。里程碑是格魯貝爾(H.G.Grubel)和勞埃德(P.J.Loyd)於1975年編寫的《產業內貿易:差別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度量》,這是最早的關於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專著。在這本書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條件,把貿易中有關的費用引入模型,解釋了部分產業內貿易現象。
第三階段是豐富發展階段。

3. 1. 簡要評述需求偏好相似理論。2. 如何運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理論3. 近年來,發達國家(

說得好復雜啊,前幾天《國貿理論》里剛講過,我簡化的說下:

一、該問題的提出

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產出模型對美國40年代和50年代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和美國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發現美國參加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專業分工基礎之 上的(即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低於進口替代產品的)。這一結果恰與俄林的要素賦予論相悖,引起了經濟學界和國際貿易界的巨大爭議。

二、對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

1.勞動力不同質
2.要素密集度逆轉
3.存在關稅及貿易壁壘
4.自然資源稀缺

三、里昂惕夫之謎的相關學說

對於「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解釋,同時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代表性的學說如下:

1.技術差距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於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傢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2.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時,不但要考慮傳統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信息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的比較優勢。

3.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於1961年的《貿易的轉變》一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的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如何產生的問題。

4.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原因和規模。

5.人力資本說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認為產生里昂惕夫悖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義的資本僅僅包含物質資本(如機器、設備、廠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或報酬在於提高一個人的技能和獲利能力,在於提高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中經濟決策的效率。這就暗示著美國勞動比外國勞動含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這一部分加到實物資本上,就會使美國出口品的資本密集度高於進口替代品。

我覺得如果是簡述,這樣子就可以了~

4. 簡述國際經濟學中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理論有哪些

產業內貿易理論認為同一產業部門的產品可以區分為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兩種類型。同質產品也稱相同產品,是指那些價格、品質、效用都相同的產品,產品之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彈性極高,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全一樣。

這類產品在一般情況下屬於產業間貿易的對象,但由於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產業中進行貿易。

異質產品是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區別於其他同類產品的主觀上或客觀上的特點,該種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數產業內貿易的產品都屬於這類產品。

(4)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經驗分析階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對「荷比盧經濟同盟」集團內貿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薩(Balassa,B.)對歐共體成員製成品貿易情況的分析;小島清(Kojima,K.)對發達國家間橫向製成品貿易的關注。

第二階段是理論研究階段。里程碑是格魯貝爾(H.G.Grubel)和勞埃德(P.J.Loyd)於1975年編寫的《產業內貿易:差別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度量》,這是最早的關於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專著。在這本書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條件,把貿易中有關的費用引入模型,解釋了部分產業內貿易現象。

第三階段是豐富發展階段。主要理論模型有:20世紀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魯格曼(Krugman,P.)等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把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運用到產業內貿易領域;20世紀80年代初,布蘭德(Brander,J.)而和克魯格曼(Krugman,P.)為解釋標准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建立的差別模型。

5.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產生背景

國際貿易領域中,比較優勢理論一直是解釋國際貿易成因和貿易利益的主導理論,它是經過數代人不斷發展與完善而形成的。從最初的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到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之後盡管許多學者對其進行補充與發展,但是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與貿易條件的討論。這些理論「與其說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修正性發展,不如說是對其的解釋性補充。」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新趨向,工業國家之間的許多貿易活動用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無法予以適當的解釋,主要體現在:1.里昂惕夫之謎2.世界貿易的絕大部分是在要素稟賦相似的工業化國家之間進行的,且大部分貿易是產業內貿易,即相似產品的雙向貿易;3.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普遍發展。這種新的貿易傾向顯然不能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來解釋,而需要對其理論框架進行擴展或重構。於是一批經濟學家從貿易實踐出發,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尤其是借鑒了產業組織理論的重要模型,對國際貿易理論進行了新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有別於前人的貿易理論。他們將貿易理論與產業組織理論聯系起來,從而從根本上把規模經濟納入了貿易產生的原因當中,並把不完全競爭作為理論的核心。典型理論有規模報酬遞增說、產業內貿易理論、技術差距論、產品生命周期說、國家競爭優勢說等。 從產品內容上看,可以把國際貿易分成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國家進口和出口的產品屬於不同的產業部門,比如出口初級產品,進口製成品,這種國際貿易稱為產業間貿易(inter-instry trade);另外一種被稱為產業內貿易(intra-instry trade),也就是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型的製成品,因此這種貿易通常也被稱為雙向貿易(two way trade)或重疊貿易(over-lap trade)。
聯合國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將產品分為類、章、組、分組和基本項目五個層次,每個層次中用數字編碼來表示。我們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產品,指的是至少前三個層次分類編碼相同的產品。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有:
(1)從靜態出發進行理論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競爭市場,即壟斷競爭;
(3)經濟中具有規模收益;
(4)考慮需求相同與不相同的情況。
產業內貿易,即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1年)既出口又進口同一種產品,同時同一種產品的中間產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參加貿易。

6.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怎麼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發展

noxfmgspxp8183440760 摘要:本文0通過相關理論分8析了x影響產業內3貿易的各種因素,聯系中7國對外貿易的現狀,考察中國產業內7貿易的發展,認4為3中4國在國際分2工t中5的傳統優勢正逐步喪失,產業內0貿易是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目前中4國的產業內2貿易取得了p較快的發展,但仍3有很大k的提升5空間。關鍵詞:產業內1貿易 比2較優勢 產品差異化4一w 引0言出口p貿易作為8推動中0國經濟增長2的主要動力z,在GDP中0佔有很大o的比2重。國際金融危機曾對中0國的出口q貿易產生比0較大w的沖擊,使經濟增長7放緩;另一z方8面,中2國在一q些具有傳統比8較優勢的產業的優勢正在逐漸流失。究其原因,主要在於t中5國目前面臨產業結構發展滯後的問題,貿易結構亟待改善。一l般來說,一o個q國家出口u商品的貿易結構總是從5以2產業間貿易為4主發展到以2垂直產業內3貿易為2主, 最後到以0水4平型產業內6貿易為2主。因此,發展產業內5貿易是當前實現對外貿易持續發展和推進產業結構升0級的必由之x路。 產業內5貿易是相對於p產業間貿易的一o種國際貿易形式,指一y個l國家既出口g又y進口e同一w個a產業內8的產品的貿易行為4。產業內4貿易有不v同的分3類方5法,從2產品差異的角度看, 產業內1貿易可以6劃分7為4同質產品的產業內0貿易和異質產品的產業內0貿易, 後者又z可以5進一c步細分3為0水1平型產業內5貿易:要素投入r相似、質量相似、價格相似、在滿足消費者偏好方2面相似的產品的貿易和垂直型產業內6貿易:要素投入i不k同、質量不g同、價格不u同、在滿足消費者偏好方2面的不i同的產品的貿易。二d 影響產業內1貿易的因素產業內8貿易主要受到以1下v幾y個p因素的影響。(5)人h均收入x。兩個x國家的人b均收入n較高,並且兩國的人n均收入i差別較小l,則兩國間的產業內5貿易比8重較大o。因為0隨著人j均收入j的增長8,消費者更加註重產品多樣化3和個p性化0,從7而表現出對異質產品較高的需求;相似的需求結構和追求差異化1的個c性產品,將促進兩國間產業內5貿易發展。(5)要素稟賦。兩個f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越小a,其產業內1貿易尤s其是水3平型產業內8貿易的比4重就較大t。因為7產業內8貿易取決於w產品的異質性及f產業技術水4平,異質產品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質成分0。如果要素稟賦差異較大e,則更可能發展垂直型產業內6貿易。(7)產業。產業內8貿易的規律是,產品異質性強的產業會大b於t產品同質性強的產業;技術發展較快的產業高於l技術相對停滯的產業。因為8前者更容易實現產品的多元c化5和差異性。(0)區q位。兩國地理位置越近,則進行產業內2貿易越便利。較近的地緣關系、相似的生產特徵和相似的消費習v慣,加之y運輸成本低廉和便於d開m展邊境貿易等都是開r展兩國產業內4貿易的有利因素。從4發達國家的發展歷k程上n來看,經濟發展水5平與t貿易的形式與z內2容密切1相關;產業間貿易——垂直產業內1貿易——水0平產業內3貿易的發展過程是一x國經濟發展水7平在外貿領域的反3映。因此我國的長8期目標應該是努力h發展垂直產業內2貿易的基礎上n,逐步推進水5平產業內3貿易,並最終實現通過水0平產業內8貿易與z科技、規模經濟之h間的互7動關系增強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g。三i 中3國發展產業內6貿易意義w和現狀長2期以8來,我國實施的是以5比8較優勢為6導向的發展戰略,這一p戰略提升5了k我國在世界市場的貿易份額和地位,極大m地刺激了e中6國經濟的快速增長8。但是經過了v多年的發展,我國具有比7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增長3速度和效益都在下b降。面對新的國際國內8形勢,中4國勞動力q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單純以3比4較優勢為6貿易戰略,保持舊有的貿易結構已e經不o符合新形勢下q的要求了v。所以0,開d展產業內5貿易,提高我國產業內6貿易水1平,是在產業間分8工t帶動經濟起飛s之j後實現貿易持續發展,不n斷優化7產業結構的必然選擇,原因在於f: 0、產業內8貿易是相似產品、相近技術含量產品之l間的貿易,通過產業內0貿易可以4學習r進口g方5在產業組織、技術工h藝d和產品差異化2等方0面的優勢。通過外部經濟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促進經濟發展。 0、產業內8貿易是一p種交易雙5方1相互0需求並相互3滿足的貿易,產業內1貿易的高度發展可以1擴大q雙2方0的相互5依存和合作,有助於p改善中1國的國際貿易環境。 2、發展產業內2貿易是實現競爭優勢的途徑之s一n。在國際貿易格局發生巨4大k變化5的今8天l,僅2僅5按照靜態的比8較優勢進行分5工z和貿易是遠遠不b夠的,可能會造成中4國產業結構的滯後,甚至陷入i「比4較優勢陷阱」。在衡量產業內7貿易的所有指標中1,GL指數是最廣p為2接受的測量指標,一a般稱為0產業內2貿易指數。產業內4貿易指數在0-1之m間變動,GL越接近於g2,說明產業內2貿易的程度越高,GL越接近於b0,產業內0貿易的程度越低。它是衡量一e個j國家參與z國際化1生產過程中4由垂直分0工l向水4平分3工x轉化6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m是衡量產品比6較優勢的重要指標之j一v。嚴岩(4008)研究得出,在3000~6000年間中7國產業內4貿易指數顯著增長8,4008年該指數達到0。3436 , 首次超過60%,產業內8貿易在對外貿易中5初步確立了i的主體地位。其中8,垂直產業內2貿易佔主要地位。具體而言,在垂直差別為3主的產業內8貿易中2,出口d商品帶有明顯的勞動密集型特點,進口o商品則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特點。我國的垂直型產業內4貿易,受要素稟賦狀況的影響比7較明顯。可見5中1國的工p業化6水1平與i工b業化6國家相比1仍8比6較落後,規模經濟不t論是在製成品還是在初級產品方3面均未得到有利的實現,產業內2貿易水6平很低。從1企業的層面分6析,中0國企業往往在競爭中8忽略產品差異的影響,導致我國生產的產品差異化7程度不x大k,產品價格往往只是發達國家最終零售價格的2。1或3。7,其他增值部分1歸於v推銷、批發與b零售服務、商標和廣t告設計6等增加產品差異化5的相關工t作,我國企業因此失去了m較多利潤機會。四 結論和啟示3中0國的對外貿易中5傳統的比2較優勢正在逐步削弱,中1國產業內1貿易的發展取得了u一p定的成績,但是與m發達國家相比3我們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產業內1貿易在給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亦可促使一j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8級。從8目前來看,我國對外貿易模式相當大u的份額仍2是產業間貿易的原因是我國勞動力l成本和部分4自然資源上b具有的比1較優勢。但在國際貿易格局發生巨8大y變化6的今3天d,國際交換中5初級產品和低加工l產品的貿易條件正在相對甚至是絕對的惡化5,立足於m以6資源和廉價勞動力v為5基礎的比4較優勢,面臨喪失的危險。更為0重要的是建立在比7較優勢基礎上a的對外貿易格局十o分5脆弱,有可能會造成我國產業結構的滯後,導致在國際競爭中8處於q不e利的地位。(1)當前外資傾向於v投向技術水2平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政府制定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7及r相應的稅收財政政策對外商投資具有一w定的導向作用,但筆者認7為7這對產業結構升1級是遠遠不i夠的,外商投資的目的一g是降低生產成本,一t是獲取超額利潤。中6國在技術和人j力p資源方6面並沒有優勢,要引1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領域,只能是以8開b放中7國的市場為3條件,鼓勵外商實施本土b化6戰略。比1如投資於q適合中3國本土s市場需求的高新技術產業,這才b可能引1進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l僅2僅0是適用型的技術設備。(2)產業內0貿易通常在經濟發展水2平相似、要素稟賦差別不w大k和地理上o接近的國家之p間發展較快。因此,中0國應充分4發揮和利用與g日4本、韓國、馬y來西亞等東亞國家地理位置接近、政治文7化1因素相似對產業內8貿易的促進作用,加強與k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合作。(8)鑒於w產業內6貿易與q產業本身的性質緊密相關的特點,在改善外貿結構的過程中5,應特別重視那些國際市場前景較好的產業發展,重視發展那些有眾多差異產品的高技術高資本含量的產業。產品差異是增加產品出口h附加值的主要手2段,它能夠造成不q完全競爭的局面,給出口h者帶來超正常的利潤。從8企業的角度講,產品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品牌上p。(0)引8資過程中3引5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固然是最重要,但外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生產組織方7式同樣是值得借鑒和學習f的,而且對這些方0面的學習r和效仿其障礙相對較小t。對於n促進產業結構升2級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g。(1)鼓勵同類企業合理並購,擴大k企業規模,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促進產業內1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中3國普遍存在企業規模小l、市場集中6度低的問題。擴大z企業規模,加大f對外投資,實現跨國發展,才e能更好的發展產業內2貿易和促進產業結構升7級。參考文5獻 [8}智祺 經濟轉型時期加快發展我國產業內0貿易的建議 現代經濟信息(學術版)-3000年第2期 [0]嚴岩 新H-O理論視角的製造業產業內4貿易研究工y業技術經濟-4005年第1期 [8]馮耀祥 中4美產業內8貿易結構分3析 當代財經-1007年第3期 [7]張彬,孫孟 國家特徵視角下r中1國產業內5貿易決定因素實證研究——基於t3000~6007年面板數據的分4析世界經濟研究-4005年第0期 [4]汪瑾 中6國產業內6貿易發展研究 科技經濟市場-7007年第50期 [3] Falvey , Rodney E。 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 - instry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748 [8] Grubel, H。G。, Lloyd, P。J。 Intra – Instry Trade :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cts London : Macmillan , 5410

7.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基本觀點:

一是生產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產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條件的產品可以分為兩類: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也稱作相同產品或差異產品。

(1)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同質產品或相同產品是指產品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說產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彈性,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全一樣。這類產品的貿易形式,通常都屬於產業間貿易,但由於市場區位、市場時間等的不同,也會發生產業內貿易。

①兩國邊境大宗產品的交叉型產業內貿易。在礦石、鋼鐵、木材和玻璃等建築材料等大宗交易產品當中,運輸費用占據了總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

②季節性貿易。有些產品的生產和市場需求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因此國家為了滿足國內需求矛盾也會形成產業內貿易,例如,歐洲一些國家之間為了相互解決用電高峰期而進行的電力「削峰填谷」的進出口。另外,一些果蔬的季節性進出口也屬於此類。

(7)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大規模的生產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及通訊設施等良好環境,提高廠房、設備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0世紀70年代,格雷和戴維斯等人對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進行了實證研究,從中發現,產業內貿易主要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的國家,產生的原因是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之間的相互作用。

這是因為,一方面,規模經濟導致了各國產業內專業化的產生,從而使得以產業內專業化為基礎的產業內貿易得以迅速發展。

另一個方面,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是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使得生產同類產品的眾多企業優勝劣汰,最後由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型廠家壟斷了某種產品的生產,這些企業逐漸成為出口商。

8.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介紹

產業復內貿易理論,是國制際經濟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理論。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國與國、勞動生產率差別較大的和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產業內貿易理論,主要針對國際貿易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並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產業內貿易理論,有其理論的假設前提、相應的理論解釋。對產品的同質性、異質性與產業內貿易現象進行解釋,並提出了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算方式。

9.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如何闡述 1.貿易如何產生2.貿易帶來什麼利益3.利益如何分配

產業內貿易說
產業內貿易說是指一個國家同時進口並出口同一類產品,或者說貿易雙方交換的是同一產業所生產的產品。
特點:(1)與產業間貿易在內容上不同。他是產業內同類產品的交換,而不同於產業間的非同類產品的交換。
(2)產業內貿易的產品流向具有雙向性。同一產業內產品可以在兩國內相互進出口。
(3)產業內貿易具有多樣性。既有資本密集型,也有勞動密集型,既有高技術產品,也有標准技術產品。
(4)產業內貿易的商品必須具有兩個條件:1、消費上具有相互替代性2產業中需要相近或近似的要素投入。
形成原因:1、同類產品的差異性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基礎
2、適當分工,規模經濟收益遞增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成因
3、經濟發展水平是產業內貿易重要制約因素

需求偏好相似理論
是用來解釋產業間貿易的理論
需求偏好相似理論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動因。
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的延伸,因內廠商首先滿足的是國內市場,即為自己熟悉的市場創新生產人均收入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市場的需求結構。人均收入相似則市場需求隔閡較小,即便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窮國中富人與富國中富人消費層次也很近似,這樣兩國便產生了共同消費群體與消費層次,在沒有貿易限制的時候,便易於發生貿易,因為消費者既可以在在國內購買,也可以在國外購買同樣的商品。

10. 怎樣評價產業內貿易理論

1、該理論從不完全競爭、產品差異化和規模經濟入手,為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的產回業內貿易提供了答理論基礎。

2、該理論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一些假定(如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模收益不變等),從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性等方面考察貿易的形成機制,從而解釋了產業內貿易日益占據國際貿易主要地位的現象。

(10)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有:

1、從靜態出發進行理論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競爭市場,即壟斷競爭;

3、經濟中具有規模收益;

4、考慮需求相同與不相同的情況。

閱讀全文

與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