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發布時間:2021-01-23 20:31:33

Ⅰ 深圳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可以推動深圳經濟的發展,滿足深圳人日益增長文化需要,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深圳走向世界,擴大影響,增加就業機會

Ⅱ 請回答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高中政治,詳細點

1,結合材料說明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
①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回,發展民族文化,促進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②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④有利於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Ⅲ 從文化生活角度看,我們為何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第一、發展是為了保護。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正在承受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別的不說,中國和西方的情人節就可見一斑,所以要發展,要傳承,要保護;
第二、文化是民族區別於民族的重要因素,發展文化產業是為了確保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是被別的民族所同化最終消亡。
快速發展之路: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4.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三)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Ⅳ 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靈魂,文化是以人為中心對外部世界認識和體驗的總結,只能為人所創造,又為人的需求所服務。在社會與人全面發展進程中,文化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新型形態,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特殊意義。和諧社會是社會各種要素和關系相互適應、協調發展的狀態,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身等多重關系,其構成是經濟、政治、文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則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更直接,更顯示著時代特徵。在我國,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擴大內需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方面、多品種和多層次精神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對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 (一)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整合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社會正向市場經濟的方向轉化。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社會結構、利益關系調整所帶來新的不和諧因素,特別是人的不和諧因素,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障礙。要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激發社會發展活力,離不開文化。「以文教化」是文化的重要涵義,在現代文化的概念中,文化是法律制度以外調整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發展文化產業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代替的「潤滑」和促進作用。首先,有利於形成適應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道德的認同和行為的調適,有利於人和社會共同發展。作為先進的文化,其強烈的感染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夠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大眾,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人民。對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養成,對人際關系的促成有著不可低估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再是,有利於提高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先進的文化對堅定信心、凝聚力量、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強大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是實現國家穩定的前提。只有當社會所倡導的主體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規范被社會成員認同和遵循,社會才不會出現核心價值觀的沖突,才會團結一心,人意和諧。我國古代就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個人不僅要對自己,更要為社會、為國家服務。可見文化對社會「大同」的作用。今天文化對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團結一心,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有著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 (二)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文化資源是人的智力的組合,其自然成本幾乎為零,投入產出更可觀。比較其他資源,文化資源取之不盡,而且挖得越深越精彩。1、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它即屬綠色經濟又是循環經濟。我國處於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型期,工業生產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序很高,近年出現的生產能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產生嚴重製約。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急需轉變。目前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人們清醒認識到全球共同遏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限,是關繫到這個星球上有人居住與從此荒蕪的界限。不採取減排人類將會滅絕的危機感,節能減排成為全球共鳴。相比之下,而文化產業是文化元素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主要依賴高新技術和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的佔有、消耗和污染極少,被稱為綠色GDP,這無疑有助於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狀態。2、發展文化產業可以直接拉動其它經濟發展。文化產品是一種彈性很大的持續性消費,能不斷刺激人的消費慾望,它又屬循環經濟是其它類型消費無法比擬的。人類精神需求無止境,決定了文化消費的巨大空間,給文化產業造就了巨大的市場機遇。近年我國年均文化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甚至更多,涵養了稅源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成長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3、發展文化產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文化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鏈長,帶動作用顯著。一台成功的演出,涵蓋創作人員、演出場所、經紀機構、演員本身,直至服裝道具等生產企業都受益。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旅遊業、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大家有目共睹。文化產業的信息產品,還有助於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這都為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積蓄了後勁。 (三)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動力。 1、為社會建設和發展提供原始動力。文化決定著人的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行為最原始、最持久的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有益於啟迪心智、陶冶情感、砥礪意志、激勵理想,這種力量的凝結就是參入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原始動力。2、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文化作為一種成果,融於整個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脈絡之中,起著積極推動作用。只有動心動情尊重每個人、減少矛盾、達到和諧,促進個人對社會、對群體的認同感和熱愛度,才能調動方方面面參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才能使人民群眾始終保持昴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3、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科技發展和創新目的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文化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加大文化育人力度。事實上,我們所處環境、我們的工作、信息交流、娛樂活動無時無刻不受文化的熏陶。文化育人即是智力支持,這種支持不但有助於公民獲得知識、更新知識、應用知識,更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必要的教育基礎。使社會具有更大的進步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Ⅳ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名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都要根據客觀實際,實事求是地予以推進。具體到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應該:一是加強研究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驗、研究自身產業發展的規律等,都做得還不夠。我們國家東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要根據當地實際,尋找不同的推進方式。二是要有「文化」意識。在我們國家,文化有其特定的功能、性質和作用,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不能忘記文化的基本作用。三是推動產業和文化的結合。在充分認識文化的作用的基礎上研究文化和產業結合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四是克服浮躁心態。現在有的地方盲目投資做項目、建園區、建主題公園等

Ⅵ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簡答題

第一,文化產業本後的經濟利益,如今世界發展,文化產業在gdp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第二,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本國的文化軟實力,可以提高文化競爭力,從而可以保護本國文化安全;
第三,文化產業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文化是基於社會而存在,文化在社會安定之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第四,文化安全和傳承發展的重要形式。
第五,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對維護國家政治穩定具有重打意義。等等

Ⅶ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因為近幾年來 國外的文化深深的進入了國人內心 比如一些洋節 特別集中於青年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 歷史文化悠久 國家希望在吸取國外精神的同時能夠把本國精髓發揚光大

Ⅷ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性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
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
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Ⅸ 為什麼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趙啟正主張:制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 對外輸出文化

中國網 | 時間: 2006-03-09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中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多年來,我們的圖書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兩會」期間,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政協委員趙啟正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因此,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特別加強文化的振興,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內容的國家

趙啟正委員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為全世界的文明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曾經有四大發明,對推動人類進步起了巨大作用。但這都是祖先的貢獻和祖先的光榮,四大發明之後幾百年來我們沒有更重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我國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對世界文化貢獻作用開始加強,但必須冷靜地看到,如今中國對外的文化影響遠不如外界對中國的文化影響。

他介紹說,我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以圖書為例,多年來我們的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其中90%又是出口到亞洲國家和我國的港澳台地區。如果單看對西方的貿易,這種逆差大約在100:1,也就是說,我們買人家100個版權,人家只買我們1個。2004年從美國引進版權4000多種,我們只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2000多種,輸出16種;從日本引進近700種,輸出22種,這種逆差是顯然的。

趙啟正委員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決不是一個圖書貿易機構或政府部門的問題,是我們整個文化軟實力不夠,還有一個漢字不流行的問題。他說,「外文的小說為什麼能翻譯到中國,特別是英語?這是由於英語的流通,中國學英語的人有多少?大學生2000多萬,如果算上從小學開始學的,就是上億的人,而外國學習中文的人很少,美國中學生學中文的不到3萬,不足中國的千分之一」 。

「我們現在輸入了很多外國文化,也因此同時輸入了外國的某些價值觀。中國輸出了大量的電視機,卻沒有輸出電視機里的表演——輸出的電影很少,音樂很少,電視劇很少……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機內容的國家。」

對此,趙啟正委員表示,一個強國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持,單靠經濟的發展是不行的,因此,作為政協委員,我希望盡快地制定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對外輸出文化是這一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通過這個戰略使世界了解中國,認同中國,支持中國的主張,所以,中國要對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貢獻,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

向世界介紹中國最大的難題就是文化差異

在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時,趙啟正委員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在他看來,向世界說明中國是中國外宣的內容,要說明的是中國的社會進步,中國的政策,中國人民的生活現狀,以及中國的明天,回答外國人對中國的不解之處。向世界說明中國是建立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所必需的,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目的是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有一個好的輿論環境,就是使中國有一個好的「國緣」。

他指出,在國際輿論環境中,由於誤解,由於利益矛盾,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就會有誤解、歪曲和攻擊,相比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地位是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向世界說明中國就更有糾正偏差的作用。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去掉他們頭腦中有偏差的地方。我們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渠道和辦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應該考慮到我們想要告訴別人的,和他們不知道的,他們想要知道的。

「現在顯然中國人對外國了解得多,外國人對中國了解得少,是很不對稱的。一個中國孩子可以說出美國電影的名字,美國球星的名字,一個大學生能說出很多美國政治家的名字,但反過來情況就不同了。這對中國是不利的,人家不了解你,對中國有誤解,造謠的人就有機可乘」,趙啟正委員表示,改革開放之前外國人對中國所知甚少,改革開放後迅速改善,但由於起點低,所以需要很長的時間扭轉這一狀況。何況中國作者不能貼近或者說不太了解外國人的思想方法,文化差異很大。所以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難點在於如何克服文化上的價值觀差異障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如今,被海外媒體稱為「中國內閣發言人」的趙啟正委員,受聘擔任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他說,我作了將近8年的新聞工作,對於我們新聞人才的優勢和劣勢有很多體驗,一個重要的感觸是新聞人才的培養和實際需求之間還不夠緊密,因此我願意在新聞教育的教學方案上、課程設置上、以及和社會的溝通上應該做些工作,使學生德才兼備,更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徐雅平)

王永安簡介 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主任、教授,京華傳媒網顧問。

1964年7月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新聞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人民日報,長期從事編輯、記者、評論員和部門領導及新聞教育管理工作;有新聞學、法制學、社會學等方面的論著,被司法部聘為全國法制報刊評審員。

1998年以來從事網路傳媒的教學和IT研究,在中國高等院校中,依託人民網,首先設立電子傳媒專業;2000年在考察美國矽谷有關網站和多媒體教學中,提出把東方文化溶進西方科技的辦網構想得到了嘗試,受到加州大學海烏爾分校多媒體研究生院的重視,指導設計的北美琴社網站被「國際網站管理人與設計師協會」評為「2001-2002年度國際網站金獎」。

文化輸出己成必然趨勢

中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產品,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炎黃子孫的也是全人類的。當中國進入一個新階段,朝氣蓬勃前進時,我們有責任、有需要、有本錢做好文化輸出工作。

輸出,其實是讓外界了解中國、迷戀中國、信任中國,形成文化經濟的全球互動。申奧申博成功、加入WTO,增加了我們對文化輸出的深刻認識。文化輸出有物質產品;有意識形態、倫理道德諸方面的精神產品,這些均是人類文明的見證。我們的產品、以及人文方面的東西怎麼對外宣傳,打開市場,產生良好的國際效應和可觀的經濟效應己不僅是認識問題,而是每時每刻碰到的、必須解決的問題。國外重視中國市場,比如最近歐洲為了打開中國的旅遊市場,他們也展開競爭。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這個形勢。黎園女土利用自身的優勢,主動張羅大家來談此類重大課題,很及時,我全力支持!

輸出必須藉助傳媒

談到輸出,自然要涉及傳播和傳播手段。中國人很講究傳播,老祖宗有精闢論述。

(一)「傳授」這個詞,韓愈《師說》解釋為傳道授業解惑。特別這個「解惑」,猶如三寸不爛之舌功。我們和西方打交道就要善於解惑。我比較欣賞這個觀點。

(二)「傳布」,這是《禮記》里所說的: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這第二句的意思是祖先的恩德知道了不說,不仁義啊!

(三)傳遞、傳達,講傳播手段。

比如,在發現兵馬俑的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傳播問題。(編者註:在發現兵馬俑的過程中,王老師策劃用內參破弗傳,結果引起中央重視,使世界八大奇跡公布後轟動中外。)

對此事寫得比較准確的是新華社記者楊兆麟2000年6月在《僑報》發表的內幕文章。我順便說說。引子就是知而弗傳。1974年農民打井時從井下挖到了兵馬俑,不知何寶,拉到當地縣文化館後,管理人員慧眼識真金,又擔心陝西博物館知道了肯定會上調,乾脆對外密而不宣,也這是「知而弗傳」。剛好我有個同學探親,知道了這情況,他覺得這么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被眾人知曉?他回京後急匆匆找我。當時正在批林批孔,我在報社評論部工作,知道中央的宣傳精神(但更深的內幕不清楚)。我說這武土俑對研究秦始皇、研究秦末漢初的文化非常有幫助。我讓同學立馬寫出來報中央。他第二天就寫好了,在稿子中點了當地的本位主義。為了能登內參引起上邊重視,我在導語部分又特別加了這個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的話。姚文元先審閱,改了兩個字同意發內參。內參上去後,江青有批示,李先念副總理借江青很重視的話題批給國家文物局。那時誰都知道江青一句話的份量。國務院秘書長問情況,國家文物局不知道,就問省文物局,省里也不知道,一問縣文化館才知道了。國家很快組織力量挖掘,同年公布於世,引起轟動。「知而弗傳」,有時會誤國誤民,古人稱不仁義是有道理的。

傳播與輸出互動

當代新聞傳媒業發展很快,手段更科技化,運作更市場化,理念不斷潮流化。近代有新聞學,現代又引進了傳播學。就傳播與輸出互動而言,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有交往就有傳播,有傳播就有輸入或輸出的效應。關鍵是怎麼使用。其實輸出不是那麼神秘的,只要和它多打交道,就能多體會。

第二、中華民族的包容性決定了在輸出和輸入問題上的不排斥性。比如北京的飲食,不僅有陝西涼皮、河澗驢肉燒餅,還有四川的麻辣燙、杭州的小籠包,顯示了北京的包容性、開放性。凡排斥他方之長的地方、領域、行業,以老大自居,坐井觀天,肯定缺乏朝氣。

第三、一個國家越開放,經濟越發展,則越需要輸入。越是這樣越覺得自己不適應了。因為已經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而不是計劃經濟了。體制不一樣,看問題角度就不一樣。輸入,最大的條件是:越開放就越發展,就越需要吸收新的東西。要資金、要創意、要產品,最後乾脆直接請洋人參與管理。越需要往外走越需要輸入東西。盛唐為何盛,其中在文化教育中,包容了儒、釋、道思想,讓文人開闊了眼界,在創作中大膽吸收外來的佛學經典,講理論,講意境,講主觀能動,所以才能產生大量千古名篇。

第四、鎖國導致落後,這個大家都知道。近現代發生的洋務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運動、學習蘇俄運動等等,都在探索輸入的強國妙方。我們可以對這些思潮評頭論足,但不容否認的是這些思潮開啟了國人的思想。

第五、文革中解放全人類、世界一片紅的理念,輸出的是無政府主義、造反有理「主義」,造成了紅衛兵輸出、革命輸出的惡果。

第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強調輸入多於輸出,是因為長期以來閉關鎖國的需要。經過多年發展,現在要把文化輸出工作擺到議事日程上。

文化產業大有作為

在國外,很多人對中國的認識還存在誤區,處在一個有限的理解狀態中。看完中國的武打片,就以為中國人是不是都是留著長辮?還有些發達國家的人也會問:中國有電視機嗎?甚至還有國外朋友來我家裡表演他們的手提電腦。因為他們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你怎麼宣傳他們都可能相信!這個文化和文化的輸出,要談的點不少。

第一,文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廣義文化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隨歷史發展,越久就越具有民族性,形成民族的傳統。

第二,文化形態記錄了社會文明的進程,是人民聰明才智的佐證。

第三,為什麼要強調文化輸出?A、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是有限的。B、我們的國際聲音是微弱的。C、我們優秀的文化不被認為是主流。D、我們不善於溝通,習慣於僵硬的交往;不善於宣傳,宣傳中套假話、空話,令人望而生厭。

有人才、有創意、有目標

我們現在具體做的工作有哪些呢?

第一、傳統文化的推介。

第二、重要在於工作:推陳出新,創意改革,市場運作(我舉一例,今年春節,雕石之鄉的河北曲陽縣洪昌雕塑石材有限公司經理董孟書,送來一件月亮女神石雕,栩栩如生。我出了個主意,讓石雕象照片一樣,進入社區家庭,可給自己家人雕塑,基座可寫生平、豪言壯浯,做生意的可寫廣告詞,肯定市場火熱)。

第三、提高整個民族的鑒賞力。就象歷代傳播唐詩那樣:一選二品三述。要會選,盛唐選精品,晚唐選綜合;開展評論 ;記述要事。搞輸出工作最需要人才,善創意 ,會公關,會說話。要有規劃 。這次對話先溝通,務點虛。話題太多,留給大家。下次要談,針對網民所提,乾脆務點實。謝謝。
任何一種交易或交流,應當具備一定的公正的大環境,另外還需要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觀念和習慣,這種交流才能體現出平等。
據4月23日《無錫日報》報道,宜興紫砂在美國受到熱捧,美國人對中國文化所表現出的熱情,以至於讓應邀前往該國講課的一對陶藝夫婦深深驚嘆。
這對一般中國人來說恐怕已不算什麼搶眼的新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來為世界所公認,以至於她對世界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璀璨的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包羅萬象,足以讓世界為之傾心,足以讓中國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風光無限。不過,這則新聞所透露的信息,讓我產生了與文化輸出相關的更多聯想。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熱情好客,樂善好施,有喜愛之物與別人同享,卻常常不圖回報。還記得,我們曾毫無保留地向日本食客詳細介紹過滿漢全席的配方和製作過程;我們曾免費向外國遊客傳授過泥人的手捏工藝;我們曾毫無防備地帶領洋專家參觀景泰藍製作的全部過程。可是我們一連串友好的姿態換來的是什麼回報呢?肯德基、麥當勞漂洋過海來到我們身邊已有二十年,除了賺走大把的銀子,有誰告知我們他們的配方和製作工藝?國人有沒有看過免費的好萊塢大片?出於好奇,曾有國人用手指觸摸一下某大國的隱形戰斗機機翼,卻被該國士兵厲聲喝止。我們當然沒有理由責備別人不夠交情,倒是這些洋人提醒了我們,文化是有經濟價值的,更代表著一種高貴和尊嚴,吝嗇何嘗不是維護尊嚴的妙方?任何一種交易或交流,應當具備一定的公正的大環境,另外還需要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觀念和習慣,這種交流才能體現出平等。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喜歡免費奉送以示友好,而人家則習慣有償轉讓按規則辦事,在這種觀念差異面前,我們的慷慨和好意有時也可能會被理解為阿諛與軟弱。在這種交流過程中,是我們自己在無意中丟失了應有的利益和尊嚴。
一種文化的產生,一般都不是短時間內的心智,在大多數情形下也不是少數人的一時創造就能形成永久的積淀,而是傾注了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的集體智慧和探索,傾注了無數人的心血乃至生命。比如中國的青銅器、四大發明、瓷器、景泰藍、蘇綉、湘綉、紫砂等等文化的誕生,誰能估量出人們曾經為這些精美的東西做出過多大的犧牲?而在當代世界高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國人用數千年心血創造的傳統文化,別人可以在超短的時間內克隆,並且常常出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局面。
一種文化的產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一件普通產品的出現,它所蘊藏的文化信息往往是多元的,比如青銅器,它至少能傳遞出這個國家的礦藏、冶煉技術、科技程度、藝術品位、情趣愛好、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等等信息,而這些信息又屬於這個國家或民族所獨有,輕易輸出則會給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甚至嚴重的後果。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首先被西方人用於航海;中國人發明的炸葯,又首先被西方人製成堅船利炮「回饋」中國。類似的文化悲劇性輸出還可舉出不少例子。文化輸出的意義,首先在於她應該能夠展示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提高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其次在於她應該能夠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另外還在於她應該能夠促進各國文化互融,並且在這互融的過程當中,也使我們能夠接受到別國的先進的文明和文化,從而促進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新的創造。對比這三條原則,我們的文化輸出,很有點文化孵坊的味道,但有時換來的卻是「鐵公雞」,甚或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無情。

Ⅹ 我國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1、發展文化產業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2、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們文化消費的需求。
3、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4、發展文化產業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國家和地區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也是事關民族存續、價值輸出和文化傳承的戰略需要。
5、很多地方發展文化產業也難免陷入一窩蜂、跟風的狀態,有時候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地方施政的噱頭,而這個噱頭很容易引起關注,也有助於地方官員的政績提升,這也是很多地方發展文化產業的內在心理沖動。

閱讀全文

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