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21-01-23 19:40:37

『壹』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和文化產業區別

主要區別在於:培養要求不同、就業方向不同、課程設置不同。

1、培養要求不同:文化產業專業培養具有寬闊的文化視野、掌握現代產業理念和經營技能的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為目標。文管專業授予管理學學位,少數院校授予藝術學學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及文化學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寬闊的文化視野和現代管理意識,熟悉文化法規及政策。

2、就業方向不同:文化產業為黨、政宣傳文化管理部門機構、各級文化事業單位,各類文化企業、以及大型文化跨國公司的各種文化業務和管理工作;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主要探討文化產業中各個行業以及綜合經營管理中企業的盈利方法及其模式。

3、課程設置不同:文化產業專業覆蓋面較廣,所學課程較多,覆蓋了文化旅遊、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貿易、手機網路、動漫音樂、文化經紀等眾多文化產業領域;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主幹課程為文化學、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交流史,產業經濟學、管理心理學、文化市場營銷學等。

『貳』 省委宣傳部管哪些單位

辦公室

負責承上啟下,協調內外。掌握工作動態,提供有關信息;做好機關文秘、資料選編和行政管理工作。

研究室(輿情信息處)

負責調查研究宣傳思想工作的方針政策及法規建設情況並提出建議;做好信息工作,編輯有關刊物。起草部領導重要講話及部重要文件。

理論處

負責理論研究、理論學習、理論宣傳和理論隊伍建設方面的業務工作。負責與有關理論部門和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業務聯系。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黨員教育工作,負責編寫黨員教育教材的工作。

新聞出版處

負責新聞輿論導向和新聞隊伍建設方面的業務工作。負責有關新聞單位的業務聯系。負責對省出版界進行宏觀管理和隊伍建設方面的業務工作。負責與政府有關出版部門的業務聯系。

網路新聞管理處(網路新聞宣傳處)

負責對全省網路新聞宣傳實施指導、監督和管理。

文化藝術處

負責對全省文化藝術進行宏觀指導、協調和隊伍建設方面的業務工作。負責與省政府有關文化藝術部門和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省作家協會的業務聯系。

宣傳教育處

負責指導、組織、協調全省城鄉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負責協調、組織全省面向城鄉基層群眾的社會宣傳教育工作。

新聞文化改革與發展辦公室

對全省文化新聞業改革和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提出意見和建議。聯系、協調、指導全省各新聞文化產業集團(公司)的改革工作,監督管理集團(公司)的建設和發展。承擔「省委宣傳文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活動管理處

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全省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動及其評比。負責全省全局性的其它宣傳教育活動。

綜合聯絡處(志願者工作指導處)

負責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省思想政治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日常工作。負責指導和協調省各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的工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處

制定全省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規劃。組織協調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扎實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督促檢查各地、各部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實。深入調查研究,掌握動態與信息,培養推廣先進典型,加強對各地各部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導。編印簡報,及時向中央文明辦上報相關信息。

對外宣傳處

負責組織協調全省對外宣傳工作。負責組織外宣專業隊伍培訓。承擔重大事件對外宣傳的組織協調工作。

對外交流處(新聞發布處)

負責制定對外宣傳方案,開拓海外輿論和文化交流陣地。負責境外常駐記者和來訪記者的聯系工作。協調外宣製品的製作、審核、發行、評比等工作。

幹部處

負責全省宣傳文化系統相關幹部管理的業務工作。負責有關的知識分子工作和幹部培訓工作。負責部機關幹部的管理工作。負責省企業政工職稱評定辦公室和省新聞職稱評定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機關黨委

負責機關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和紀律檢查工作;負責機關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組織開展機關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領導機關工會、共青團工作。

老幹部處

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為正廳級建制,具體工作職能由省委宣傳部綜合聯絡處(志願者工作指導處)、活動管理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處承擔。

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與省委宣傳部合署辦公,具體工作職能由省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處、對外交流處(新聞發布處)承擔。

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設在省委宣傳部,具體工作由網路新聞管理處(網路新聞宣傳處)、省互聯網信息研究中心(省互聯網有害信息舉報中心)承擔。

拓展資料

關於中央宣傳部:

內設機構

中宣部下屬包括理論局、宣教局、新聞局、文藝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設在中央宣傳部,由中央宣傳部代管。國家廣電總局幹部也常由中宣部幹部調任。

宣教局

中宣部內設機構,現任局長為荊惠民,副局長孫德立、劉樹新、李曉軍。

新聞局

中宣部內設機構,現任局長為胡孝漢,副局長劉漢俊、黃傳芳、明立志、高善罡、尚墨玲。中宣部副部長蔡赴朝任國家廣電總局局長。

新聞閱評組

中宣部下設機構,隸屬新聞局之下。1994年,十四大以後為了全面、及時、有效地加強新聞輿論宏觀管理工作,中宣部成立新聞閱評小組,最初出刊為《新聞輿論動向》,後改為《新聞閱評》,不定期發行內部刊物《新聞閱評動態》,該組組長劉祖禹,副組長、正局級閱評員柴全經。中宣部輿情局輿情分析處處長文友華。1996年8月,中宣部在煙台市召開關於加強新聞輿論宏觀調控會議,要求各地仿效中宣部的作法,建立新聞協調和新聞閱評制度,以利於進一步全面、及時、有效地加強新聞輿論的宏觀管理。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後,新聞閱評制度在各省級行政區建立。

網路新聞處

處長葛瑋,副處長黃浩。組建了第一批青少年網路評論員隊伍,依託即時通訊系統初步建立了部分評論員的技術平台和聯絡體系。網路文明傳播志願者來源是黨委宣傳部及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各單位、縣(市)區文明辦,市直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各單位,市直全國、省、市級文明單位從事信息工作的人員或熟悉網路傳播特點、熱心網路文明傳播的人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2011年9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訪華出席「中日韓媒體圓桌論壇」的部分日韓傳媒記者會談時說:「中宣部不可能完全管理五億網民,批評是過高評價中宣部了」。

輿情局

中宣部內設機構,現任局長為李曉軍,副局長孫瑜。

文藝局

中宣部下設機構,現任局長湯恆。下設影視處。中宣部改革辦主任黃志堅。

參考鏈接網路 中宣部

『叄』 張曉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性別:男
出生:1954年6月28日
職稱:研究員
職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1年-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6年-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1988年-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1985年-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1981年-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人員;
1978年-1981年: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研究人員; 1、世界銀行與國家發改委合作項目:《中國事業單位改革》分課題《中國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內部調研報告、論文、專著。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發展先進文化和文化體制改革》,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內部調研報告。
3、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經濟全球化中的價值沖突與我國的文化發展戰略》,項目參加人(項目主持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江藍生);成果形式:論文集和專著。
4、中國社會科學院常設重點項目:《文化藍皮書》,目前已經出版《2001-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4: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6: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項目主持人,主編;成果形式:專著。
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關系研究》,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專著;25萬字。 1、合著:《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分析》,第12章,21000字。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2、專著:《偉大的合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關系研究》,2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底出版。
3、合著:《文化藍皮書:2001-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35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4、合著:《文化藍皮書:2003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底出版。
5、合著:《文化藍皮書:2004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底出版。
6、合著:《文化藍皮書:2005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底出版。
7、合著:《文化藍皮書:2006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2月底出版。
8、譯作:《財產的神話》,25萬字,合譯者:張韶宗,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論文:「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倫理問題」,《哲學研究》,1996年,第12期;
10、論文:「轉型與對外開放中的中國企業倫理問題」,《哲學研究》,1997年,第12 期;
11、論文:「中國市場經濟的制度整合與倫理道德建設」,《哲學研究》,2000年,第9期;
10、「計算機倫理——數字時代的社會法則」,《微電腦世界》1999年第37、38、39、40、41、42、期;
11、「知識經濟是『以人文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小組集體創作,1999年5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約3000字。
12、「國家創新體系與人文社會科學」,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小組集體創作,1999年11月5日《光明日報》,約4000字;
13、論文:「關於文化產業分析的理論框架」,9000字,載《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14、論文:「略論傳媒娛樂產業及其最新發展趨勢」2000年11月上海文化產業高層論壇首屆年會論文,12000字,論壇論文集。
15、「讓自己坐進自己的懷里——看當今世界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的匯流」,21世紀經濟報道,2001年2月19日,2月26日,8000字。合作者:李河、章建剛、劉剛等。
16、「網路時代大勢: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匯流」,中國文化報,2001年2月14日,6000字。
17、論文:「加入WTO對中國文化產業有什麼影響?」,2002年11月上海文化產業高層論壇第二屆年會論文,12000字,論壇論文集。
18、「藝術品的價格構成和藝術市場的產業化程度」,《藝術當代》2002年第2期(與章建剛合作)
19、「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問題的幾點看法」,《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16日。
20、「The Problem of Business and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1996中美經濟倫理研討會論文。
21、「The Moral Risk of the Enterprise in a Cross-Cultural Corporation」 1998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哲學系論文集。
22、「Ethical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1999年 澳大利亞應用倫理協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發言。
23、「The Status of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0年澳大利亞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研究中心研討會發言。
24、「Some issues on media and media ethics in China」,2001年「澳中理事會」年度中國學者獎學金研究論文。 1997:亞洲青年學者獎學金。
1999:澳大利亞應用倫理協會成員。
1999:澳大利亞《職業倫理與應用倫理雜志》編委會成員。
2001:澳中理事會年度中國學者獎學金。

『肆』 王克嶺的學術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發展理論、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
王克嶺教授在《宏觀經濟研究》、《產業經濟研究》、《經濟管理》等學術期刊上刊發論文40餘篇。
主要著作有:
(1)《微觀視角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於2010年9月通過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評審並入選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庫」,並於2012年9月獲評「國家民委第二屆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
(2)《產業與企業發展的戰略思考》,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主要論文有:
(1)《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演進的影響因素研究》,《產業經濟研究》,2013年第4期;
(2)《產業鏈視角的雲南製糖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第2期;
(3)《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中的作用——昆明斗南花卉產業集群個案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4)《檸檬產業鏈培育發展對策研究》,《創新與轉型——後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袁志剛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全國博士後經濟論壇優秀論文集),2011年11月;
(5)《從「自給」到「共生」:文化產業鏈分工範式演化研究》,《思想戰線》,2013年第2期;
(6)《產業鏈視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區文化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思考》,《思想戰線》,2010年第5期;
(7)《旅遊企業安全風險管理研究》,《思想戰線》,2011年第5期;
(8)《美國主題公園發展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以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為例》,《企業經濟》,2010年第2期。
(9)《我國民間工藝品產業演化路徑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12年第12期。
(10)《企業家創新行為與企業成長對策研究》,《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2008年以來的主持的主要縱向課題有:
(1)「微觀視角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XJY013) ;
(2)「後政府主導時代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鏈提升發展對策研究」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2YJA630126) ;
此外,主編的《管理學》於2010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完成了《管理學精要——國際化視角》(海因茨·韋里克、馬春光、哈羅德·孔茨 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3月)四個章節的翻譯工作。
王克嶺教授還承擔了多項橫向課題的研究任務,為國內外多家企業及政府部門開設經濟、管理講座,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並多次作為評審專家出席或主持多個項目的評審工作。

『伍』 光明日報印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復:光明日報印製務有限公司開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10000717843291C法定代表人:缐旭東登記機關: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日期:2014年06月30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10000717843291C企業名稱:光明日報印務有限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法定代表人:缐旭東注冊資本:5000.000000萬人民幣成立日期:2014年06月30日營業期限自:2014年06月30日營業期限至:登記機關: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日期:2016年09月20日登記狀態:開業住所:北京市西城區永安路106號經營范圍:出版物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排版、製版、裝訂;以數字印刷方式從事出版物、包裝裝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印刷;廣告業務;實業項目投資及管理;銷售工藝品、美術品;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承辦展覽展示。
法定代表人:缐旭東
成立時間:2014-06-30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0000000004507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永安路106號

『陸』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絲路發展研究院簡介

北京交通大學為「一帶一路」火車頭的高鐵硬體平台軌道交通、數字技術、系統科學、通訊信號、物流商貿、金融精算、交通運輸、電信工程等絲路五通雙一流核心學科的985平台與211工程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台灣交大為其遷出的院校。中國絲路發展研究院為其依託北京交通大學絲路五通硬體雙一流學科與語言傳播學院、經管學院、建藝學院一帶一路軟體文化產業、應用經濟學、文化自貿、金融精算、物流商貿、自貿管理、交通運輸、管理科學、智庫管理、旅遊管理、建藝設計、應用傳播、新媒體傳播、語言傳播、跨文化傳播、人工智慧哲學、神經認知科學等一級學科博士、碩士點的「一帶一路」硬、軟科學交叉學科協同創新優勢,並與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研究基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大學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語言大學文華學院、巴黎索邦大學、蒙古農業大學、維也納國立實用藝術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學府雙一流學科與一級博士、碩士點有關多方面協同創新合作,並與中國商業聯合會、北京芻菊機構、中國僑聯、經濟科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天津出版集團、聯合國世界旅遊聯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中心等有多方面協同創新的合作。
學科帶頭人皇甫曉濤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編委、北京民進文化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科技經濟促進會海外投資聯合會首席專家,青島保稅港區顧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維也納大學、巴黎索邦大學、四川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蒙古農業大學等海內外多所知名高校及其國家智庫機構兼職教授、訪問教授、講席教授、客座教授、博導、院士、智庫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家藝術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北京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河北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並菏澤市人民政府、伊春市人民政府等顧問。獲教育部第七屆人文社科獎及與金雞、百花獎、魯迅、茅盾文學獎齊名的中共中央、國務院下文認證的全國生產力第九、十屆優秀著作一、三等獎項等國家級人文社科一、三等學術文化獎三項(2016、2018),中華英才獎、博鰲論壇國家生態理論貢獻獎、全國首屆青年社科優秀成果獎(1993、2000、2005)等其他國家級學術文化獎三項,遼寧省人文社會科學與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等省部級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五項(1990三等、1993三等、1994三等、1998二等、1999一等),大連市、青島市等其他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1991、1992、1995、1997、1999)五項,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與科技進步獎(1991一項、1994五項、2011一項)七項,高校教學優秀成果獎兩項(1995、1997),省部級優秀著作二、三等獎三項(1990、1999、2000)。
研究院本著世界知識領袖、國家創新領軍人、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帶頭人、城市交叉應用學科文化領軍人、城市文化與文化產業、文化自貿與自貿管理學科帶頭人與創新領軍人的團隊主體建設與發展理念,本著浴血奮戰每一分鍾,與大國之核共同成長的拼搏奮斗理念與家國情懷,主持完成教育部、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住建部、發改委、商務部、人社部、科技部、軍科院、社科院跨部委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與規劃項目等十一項課題並通過評審驗收,並主持完成廣東文化大省建設決策咨詢省校重點合作項目、深圳2020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發改委修編項目、重慶城鄉統籌規劃項目、青島區港聯動自貿區規劃建設項目、哈爾濱冰雪旅遊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規劃項目等跨區域規劃課題十餘項。
研究院完成學術著述30餘部,發表CSSCI與A類論文五十餘篇,他引五十餘次。《新華文摘》、《高校文摘報》、中國人民大學復印期刊、《美學》、《教育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文化研究》、《文藝理論》、《中國現代史研究》等刊轉載二十餘篇。
光明日報民生周刊、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英才》、《中華兒女》、光明日報《博覽群書》、《商業文化》、《城市建設》、《學術研究》、《文藝研究》、《多瑙時報》、《歐洲時報》、《維也納大學校報》等多次有專題報道、書評。學科帶頭人皇甫曉濤獲人民日報《民生周刊》2017年百位傑出文化領袖、百位傑出知識領袖的百傑工程封面人物,2012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十大名師學者,2009年城市建設封面人物、2012年當代經濟封面人物、2005年中華英才專欄封面人物。
學科帶頭人代表作《文化資本論》、《城市文化與國家治理》、《文化再造:中國文化產業實操》獲教育部等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與優秀著作一、三等獎。
中國絲路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為吳敏生教授(吳敏生),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教務長、兼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福州大學校長。在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同時,堅持在焊接過程式控制制和質量檢測等方面開展教學科研業務工作。先後承擔國家"六五"攻關項目以及工業界合作項目多項。1984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自90年代以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參加者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六五"攻關驗收後的推廣項目4項,工業界合作研究項目3項。於1990年、2002年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兩項。1998年以來,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北京市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近年發表的學術類文章和教育類文章80多篇。
皇甫曉嵐教授為中國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非遺國際學院院長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中心非遺藝術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席。曾任德國安斯伯格藝術學院、奧地利格拉斯藝術學院、因斯布魯克國際藝術學院、瑞士蘇黎世藝術學院教授、客座教授、講席教授、訪問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北京理工大學、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副院長等職。現為北京語言大學文華學院等客座、講席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中心非遺藝術教育專家委員會主席、中國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課題組成員、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基於文化創意理念的中國當代城市建設」研究課題成果《城市文化:都市再造與文明創新—城市文化復興與文化創新的規劃理論與技術模型研究》、《城市文化:文明復興與文化建構—文化創新的規劃理論與技術模型研究》、《城市文化:知識建構與技術模型—城市文化復興與文化創新的規劃理論與技術模型研究》等著作合作作者。曾主持完成文化部、廣電總局哈爾濱冰雪動漫藝術節形象設計等課題並在深圳文博會展,主持北京交通大學「一帶一路」重大培育項目《「一帶一路」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文化學等理論內核變革的文明創新體系研究》藝術學子課題。
董野為中國絲路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絲路商學院副院長。
研究院目前正在推進綠知會、大書房、華聯儲、絲路會客廳、大藝谷等國家重大項目成果的應用創新轉化,並中國小城鎮文化知識產權網路全書課題及其文化知識產權學鎮建設產學研校市、校企與產教融合項目及非遺藝術學院平台建設與非遺藝術學科建設,以及生態農業綠色知識產權品牌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與文化百強縣與國家五A級文化景區及鄉村文化振興與鄉博會、非博會、宗博會、僑博會與國家文化公園標准建設等國家重大攻關項目成果應用創新轉化課題與項目。

『柒』 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文匯報 ,解放日報有什麼區別

這些針對的方向不同: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部級單位,可以說是中國最權威、政治性最強的報紙;

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的報紙,也算黨的機關報,比人民日報級別低,是副部級,不過也是很權威的,曾經以發表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文章而家喻戶曉;

解放日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機關報,屬於軍事類最高等級的報紙,是軍事領域的最高權威媒體; 《文匯報》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領導,上海出版,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主流、高端、權威、親和,是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綜合性日報。

(7)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擴展閱讀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成立於2000年10月9日,是以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為主報組建的一個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媒體集團。

集團媒體種類豐富、結構合理、人才薈萃、影響廣泛,目前擁有十一報五刊一個網路版一家出版社和一家文藝院團,現有在編職工1700多人。

集團實行黨委領導下的社長負責制。集團黨委是集團的領導和決策機構,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集團行政領導由社長、副社長組成。集團行政事務由社長負總責。新聞采編實行總編、主編負責制。

集團著力構建新聞業務與經營業務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組織結構,注重強化集團的主體地位,突出主報《解放日報》的主導作用,同時激發各系列報刊和經營單位的活力。集團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集團是決策領導主體、人事分配主體、財務監管主體、資產管理主體和投資發展主體。

集團對系列報刊實行「六統一、四獨立」的管理原則,即在報刊的宣傳導向、發展規劃、報紙定位、資產管理、幹部任免、財務監管六個方面,由集團統一管理;同時對各系列報刊實行獨立建制、獨立編制、獨立采編、獨立核算。

集團對經營管理實行「經營與管理分開」和「統一管理、分類經營」的原則。集團下屬各經營單位,凡能獨立核算的,都從母體中剝離出來,實行獨立核算和公司化經營。

集團注重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繼實施中層幹部競聘上崗和全員聘任兩項重大改革,以此激活人才選優機制和勞動用工制度,優化和提高幹部隊伍和員工隊伍的素質。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制定實施了五年發展規劃,提出要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致力於改革創新,努力做強做大集團事業,走出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將集團發展成為導向正確、結構合理、人才充足、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名列前茅、國際上有影響的新聞傳媒集團。

『捌』 李道新的學術成果


(1) 《人生的歡樂面,他國的愛與恨——中國早期電影接受史里的哈羅德·勞埃德》,《電影藝術》2010年第2期。
(2) 《消解歷史與溫暖在地——2009年台灣電影的情感訴求及其精神文化特質》,《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3) 《英雄的重塑與信仰的重建——2009年「最具影響力」電視劇的敘事策略與精神走向》,《當代電視》2010年第1期,第12-15頁。
(4) 《主流大片的話語建構與中國電影的生態命題》,《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5) 《不給電影想像空間誰敢冒險》,《光明日報》「時政◎觀點新聞」2010年1月7日,第3版。
(6) 《國家電影網與中國電影的國家構建》,《電影藝術》2009年第6期。
(7) 《從政治的電影到電影政治——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電影工業及其文化政治學》,《當代電影》2009年第12期。
(8) 《歌中的家園》,《人民日報》2009年10月13日。
(9) 《<沂蒙六姐妹>:四人談》,《當代電影》2009年第10期。
(10) 《「東影」:國家電影的萌芽》,《藝術評論》2009年第10期,第37-47頁。
(11) 《<建國大業>:大氣磅礴、生動細膩》,《文藝報》2009年9月24日。
(12) 《人在歷史的底色中顯影——紅色題材影視劇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文化月刊》2009年第9期,第24-25頁。
(13) 《淪陷的光影之<燦爛之滿洲帝國>——「滿鐵」時事/文化映畫中的「王道樂土」論述》,《影視文化》2009年第1期,第131-138頁。
(14) 《<當代電影>的當代性及其承擔的文化使命》,《當代電影》2009年第7期,第22-29頁。
(15) 《獨辟蹊徑的英雄敘事——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觀後感》,《人民日報》2009年7月7日。
(16) 《類型的力量——以新中國建立以來國產電影的幾個數據為例》,《文藝爭鳴》2009年第7期,第109-112頁。
(17) 《構建新的國家電影網迫在眉睫》,《光明日報》2009年6月3日,第6版,「觀點新聞」。
(18) 《艱難地貼近兒童的內心——新中國兒童電影六十年的文化年輪》,《中國教育報》2009年5月29日,第4版。
(19) 《父權的衰微與身份的找尋——2008年台灣電影的「成長論述」及其精神文化特質》,《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第30-35頁。
(20) 《史學範式的轉換與中國電影史研究》,《當代電影》2009年第4期。
(21) 《從「亞洲的電影」到「亞洲電影」》,《文藝研究》2009年第3期,第77-86頁。另載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2009年第6期,第21-29頁。
(22) 《成蔭在1953》,《傳記文學》2009年第3期,第55-63頁。
(23) 《階層的寓言與電影的社會學——影片<農民工>里的個人夢想與國家意願》,《當代電影》2009年第2期。
(24) 《<海角七號>:「在地」的美麗與憂傷》,《中國藝術報》2009年2月20日,第4版。
(25) 《亞洲電影創作需要形成整體合力》,《光明日報》2009年2月10日,第6版,「觀點新聞」。
(26) 《<舞台姐妹>作為電影經典的生成機制及其歷史命運》,《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第47-53頁。
(27) 《在磨礪中成長:2008中國電影印象》,《藝術評論》2009年第1期,第33-40頁。
(28) 《重構中國電影——從學術史的視野觀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電影史研究》,《當代電影》2008年第11期,第38-47頁。另載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管理局、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編《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30年——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電影論壇文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12月;又載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2009年第1期。
(29) 《新作評議:<超強台風>》(馮小寧、陸弘石、張東、李道新),《當代電影》2008年第11期。
(30) 《打造農村電影大本營》(趙國光、李道新),《當代電影》2008年第10期,第15-17頁,字數:5,433。
(31) 《台港電影的中國化闡釋——從文化身份的角度觀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的台港電影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第1卷第2期(2008年9月)。另載人大復印 資料《影視藝術》2009年第7期,第30-38頁。
(32) 《延安電影團:不斷講述與逐漸豐滿的歷史》,《影博·影響》(中國電影博物館館刊)2008年第3期,第8-9頁。
(33) 《開創香港電影史研究的新格局:評<香港電影史(1897-2006)>》,《電影藝術》2008年第5期。
(34) 《歸家的念想與道統的堅守——<街頭巷尾>文化讀解》,載中國電影家協會編《華語電影的跋涉者——李行導演電影作品研討論文集》,第 67-73頁,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8月。字數:6,346。
(35) 《好萊塢的中國功夫——從電影<功夫熊貓>說開去》,《中國藝術報》2008年7月15日,第4版,字數:1,089。
(36) 《理性與悲情——李少紅影視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序》(高明著),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6月。
(37) 《2007年中國電影發行與營銷分析》(高紅岩、李道新),載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第49-66頁,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6月,字數:30,000。
(38) 《民族夢想的表達方式——影片<買買提的2008>觀後》,《中國電影報》「國內·評論」2008年5月15日,第22版,字 數:1,487。
(39) 《<功夫之王>:好萊塢的中國功夫》,《中國電影報》「國內·評論」2008年5月8日,第22版,字數:1,693。
(40) 《電影中的北大與北大人的電影》,收入《北大講座》第14輯,第90-10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字數:10,954。
(41) 《<左右>的空間與方向》,《中國電影報》「國內·評論」2008年3月20日,第20版,字數:1,564。
(42) 《兩代人的懷舊——評<兩個人的房間>》,《中國電影報》「國內·評論」2008年3月20日,第20版,字數:1,564。
(43) 《戰略聯盟、產業集群與價值創新——國有大型電影企業體制改革的現狀及發展》,載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7電影產業研究之國有影視企業 卷》,第36-56頁,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字數:20,261。
(44) 《新作評議:<立春>》(顧長衛、梁明、楊遠嬰、李道新),《當代電影》2008年第3期,第22-28頁。字數:2,000。
(45) 《都市功能的轉換與電影生態的變遷——以北京影業為中心的歷史、文化研究》,《文藝研究》2008年第3期,第83-90頁。字數:10,909。另以《北京電影與電影北京》為題,載中國電影博物館館刊《影博·影響》2008年第1期,第32-37頁;又載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2008年第12期。
(46) 《<大灌籃>:好看就行》,《中國電影報》「國內·影評」,2008年3月6日,第22版。
(47) 《我們需要周星馳——從<長江七號>說開去》,《中國電影報》2008年2月28日。
(48) 《國產大片:史詩格局的漸顯》,《藝術評論》2008年第2期,第32-36頁。字數:8,021。
(49) 《專家學者吹響評論的「集結號」——電影<集結號>研討紀要》,(傅紅星、鄭洞天、尹鴻、李道新、倪震、陳墨、饒曙光),《電影》2008年 第2期,第25頁。字數:500。
(50) 《站在「十七年」的肩膀上——獨家專訪李道新》(羅洋文,趙偉攝影),《中國銀幕》2008年第2期。
(51) 《「作家」在「電影」——我看<我叫劉躍進>》,《中國電影報》2008年1月31日。
(52) 《面向死亡的不忍與善良——<投名狀>與陳可辛的電影世界》,《中國電影報》「國內·影評」,2008年1月24日,第22版。字 數:1,551。
(53) 《<電影講稿>的創新》,《電影藝術》2008年第1期。字數:1,469。
(54) 《中國電影:歷史撰述的開端》,《當代電影》2008年第1期,第67-73頁。字數:13,849。
(55) 《中國電影美學史里的鍾惦棐電影美學》,載章柏青、陸弘石主編《電影鑼鼓之世紀回聲——鍾惦棐逝世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4-113頁,中國 電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字數:9,209。
(56) 《論電視批評特性》,載歐陽宏生、陳笑春、王安中主編《電視批評:理論·方法·實踐》,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57) 《武兆堤與新中國電影的英雄敘事》,《電影藝術》2007年第5期,字數:14,000。
(58) 《關於中國電影史學研究的談話》(陳山、鍾大豐、吳迪、李道新、吳冠平),《電影藝術》2007年第5期。字數:3,893。
(59) 《中國電影的民族記憶與文化歷程》,《湖北日報》「大家講壇」2007年9月14日。
(60) 《<隱形的翅膀>開掘體育影片新路徑》,《光明日報》「科技衛生新聞體育」,2007年8月1日,第6版。字數:3,403。
(61) 《<舞台姐妹>作為電影經典的生成機制及其歷史命運》,《謝晉電影文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字數:10,858。
(62) 《新作評議:<剃頭匠>》(哈斯朝魯、饒曙光、陳曉雲、李道新),《當代電影》2007年第3期。字數:2,000。
(63) 《「後九七」香港電影的時間體驗與歷史觀念》,《當代電影》2007年第3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7年第8期; 又載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香港電影10年》,第125-136頁,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字數:11,033。
(64) 《電影藝術的魅力——早期中國經典電影賞析》,載吳忠主編《名家論見: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65) 《馬徐維邦:中國恐怖電影的拓荒者》,《電影藝術》2007年第2期,字數:12,976。
(66) 《一個電影史研究者的心靈絮語》,《電影文學》2007年第2期,字數:5,620。
(67) 《<人民日報>與新中國電影的生存空間》,《電影藝術》2007年第1期,字數:11,898。
(68) 《建構中國電影傳播史》,《人文雜志》2007年第1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7年第5期,字數:11,312。
(69) 《<東京審判>:民族意識與大眾心理的契合》,《中國藝術報》2006年9月22日。
(70) 《中國的好萊塢夢想——中國早期電影接受史里的好萊塢》,《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字數:9,350。
(71) 《中國早期電影敘事的優良傳統》,《電影藝術》2006年第4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6年第11期;再載中國電 影年鑒社《中國電影年鑒2007》。字數:9,103。
(72) 《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當代電影》2006年第3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6年第8期,字 數:12,475。
(73) 《電影旅遊:產業融合的文化訴求》,《中國電影新百年:合作與發展——第十四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5月。 另載《文化創意產業參考》2007年第9期。
(74) 《不可遺忘的電影傳統》,《大眾電影》2006年第8期。
(75) 《永不消逝的老電影》,《北京晚報》2006年3月3日。
(76) 《創造之源:中國電影史里的文學因素》(訪談錄),《電影》2006年第2期。
(77) 《渴望打破文化禁錮的藝術理想——影片<阿詩瑪>評析》,載張振華、梅朵主編《名家看電影:1949-2005》,第103-107頁,廣西 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78) 《對意境美的追求——電影<巴山夜雨>評析》,載張振華、梅朵主編《名家看電影:1949-2005》,第114-119頁,廣西師范大學出 版社,2006年2月。
(79) 《中國早期電影的都市形象》,載楊遠嬰主編《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文化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1月。
(80) 《「香港」如何「中國」?—— 中國電影文化史里的香港電影(1949-1979)》,載宋家玲主編《電影學前沿》,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81) 《民國報紙與中國早期電影的歷史敘述》,《當代電影》2005年第6期。
(82) 《中國早期電影的平民姿態》,《深圳特區報》2005年12月6日。
(83) 《<劉三姐>:革命年代的聲色之娛》,《南方都市報》2005年11月2日。
(84) 《<紅櫻桃>:一座影院與一部影片的命運》,《新京報》2005年10月28日。
(85) 《國家意識與人文精神的對話》,《中國藝術報》2005年9月16日。
(86) 《<雙旗鎮刀客>:另一種武俠電影》,《新京報》2005年9月16日。
(87) 《倫理訴求與國族想像——朱石麟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5期。
(88) 《<頑主>:沉痛的調侃與無因的反叛》,《新京報》2005年9月7日。
(89) 《苦中作樂的民族心理與笑中含淚的電影記憶》,《中國電影年鑒·中國電影百年特刊》,中國電影年鑒社,2005年7月。
(90) 《<東陵大盜>:早產的「印第安納·瓊斯」》,《新京報》2005年8月11日。
(91) 《「孤島」:別一種電影抗戰》,《中國藝術報》2005年7月8日。
(92) 《消費邏輯的建立與賀歲電影的進路》,《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8期。
(93) 《以光影追求光明——沈浮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94) 《<說話算話>為電視電影開拓的發展空間》,《電影藝術》2005年第3期。另載王人殷主編《電視電影縱覽(2005)》,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95) 《<孤兒救祖記>:拯救民族電影業》,《北京日報》2005年6月7日。
(96) 《只為明星狂——中國影迷誕生記》,《南方周末》2005年5月5日,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7期。
(97) 《從<風雲兒女>到<鬼子來了>——中國電影敘事的四大段》,《藝術評論》2005年第3期。
(98) 《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99) 《文化與資本的百年運作——解讀功夫電影的民族特性與市場前景》,《電影新作》2005年第2期。
(100) 《影像與影響——<申報>與中國電影研究之一》,《當代電影》2005年第2期。
(101) 《百年中國銀幕:歐風美雨日潮韓流》,《中華文化畫報》2005年第2期。
(102) 《少年的陽光與夢幻——<大眾電影>筆記》,《新京報》2005年3月1日。
(103) 《「家」與「大家」的襟懷——李行電影筆記》,《新京報》2005年1月14日。
(104) 《建構中國電影文化史》,《當代電影》2005年第1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5期。
(105) 《傳記的史學維度——<從女兵到教授:謝冰瑩傳>四人談之一》,《文藝報》2004年11月30日。
(106) 《那種無法重現的古典味道——朱石麟、李萍倩電影筆記》,《新京報》2004年11月24日。
(107) 《從孤島走向世界——謝晉電影與中國電影傳統》,《福建藝術》2004年第5期。
(108) 《意識形態氛圍與中國恐怖電影的不可預期》,《電影新作》2004年第5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1期。
(109) 《電影學術:無人喝彩的尷尬與渴望超越的焦慮》,《中華讀書報》2004年8月11日;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4年 第5期。
(110) 《電影中的史與詩》,《北大講座》(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11) 《電影啟蒙與啟蒙電影——鄭正秋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4年第2期。
(112)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喜劇片》(上、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2、3期(連載)。
(113) 《新中國喜劇電影的歷史境遇及其觀念轉型》,《電影藝術》2003年第6期。
(114) 《女性意識及其艱難浮現——影片<跆拳道>文化闡釋》,《當代電影》2003年第6期。
(115) 《面對影像文化新時代的影視專業》,《中國考試》2003年第9期(下)。
(116) 《市場經濟呼喚重構中國電影類型生態》(記者專訪),《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26日。
(117) 《從中國電影的類型傳統看當前中國電影的發展機緣》,《文藝報》2003年7月17日。
(118) 《西方電影中的愛與死》,《北大講座》(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9) 《中國電影批評的個性色彩》,《文藝報》2003年3月13日。
(120) 《心靈探詢與價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讀解》,《當代電影》2003年第2期。
(121) 《中國早期電影史:類型研究的引入與墾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122) 《文化張藝謀:無可挽回的頹勢》,《中國銀幕》2003年第2期。
(123) 《第四代導演的歷史意識及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上、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連載);另載王人 殷主編《與共和國一起成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版。
(124) 《為生而死與向死而生——對侯孝賢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種讀解》,《電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25) 《中國早期電影里的父親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電影藝術》2002年第6期。
(126) 《物戀悲劇與生存困境——影片<尋槍>的文化讀解》,《電影藝術》2002年第3期。
(127) 《歷史·文化與個體·塵世——夏鋼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評析》,《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128)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獨特處境及歷史命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129) 《後殖民主義與中國電影批評》(上、下),《福建藝術》2001年第4、5期(連載)。
(130)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2年第1期。
(131) 《王家衛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1年第3期。
(132) 《意識形態話語與電影批評》,《福建藝術》2001年第2期。
(133) 《選擇與堅持:早期現實主義電影批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1期。
(134)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歌唱片》,《當代電影》2000年第6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1年第1期。
(135) 《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里的中國電影批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136) 《中國早期電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6期,另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電影、電視藝術研究》2000年第2期。
(137) 《當代中國電影:現實主義50年》(上、下),《電影藝術》1999年第5、6期連載。
(138) 《追尋:詩歌的詩性言說》,《詩探索》1999年第2期。
(139) 《中國電影批評:發生及其窘迫情勢》,《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140) 《<神女>:都市與人性殘酷之寫真》,《電影文學》1999年第6期。
(141) 《振興民族電影:理論界的姿態》,《文化月刊》1999年第5期。
(142) 《抗戰時期的電影觀念》(上、下),《電影文學》1998年第6期、1999年第1期連載。
(143) 《重慶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重慶與中國抗戰電影學術論文集》重慶出版社1998年版。
(144) 《20年代世界電影語境里中國電影狀況及其對策》,《都市影視》學術專號1998,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主辦。
(145) 《對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讀陸弘石舒曉鳴的<中國電影史>》,《中國文化報》1998年7月25日。
(146) 《建構中國電影批評史》,《電影藝術》1998年第4期。
(147) 《柔弱的設計 —— 讀趙凝的小說<發燒發燒>》,《作品與爭鳴》1998年第3期。
(148) 《新紀錄電影:走向中國作者電影》,《電影文學》1998年第2期。
(149) 《超穩定模式:中國電影的社會學批評》,《唐都學刊》1998年第1期。
(150) 《孤島電影概貌》,《都市影視》學術專號1997,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主辦。
(151) 《成功的寫作 —— 讀郭志剛的<孫犁評傳>》,《文藝報》1996年11月1日。
(152) 《從語用學角度看17年文學語言的公眾化社會化趨向》,《西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153) 《試論「十七年」文學語言的人工性》,《唐都學刊》1993年第1期。
(154) 《中國當代文學形態發展概略》,《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玖』 劉俊的學術成果

近五年,劉俊發表新聞傳播、傳媒藝術、教育教學領域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在《光明日報》《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當代電影》《藝術百家》《新聞記者》《中國電視》《電視研究》等國家社科資助期刊、CSSC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在所發表論文中,第一/獨立作者共計25篇;碩士期間獨立發表的論文即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文章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摘、轉載。
劉俊參與「國際傳播發展新趨勢與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研究」「新形勢下中國影視文化發展創新研究」「中國電視藝術史」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北京廣播電影電視局課題、中央電視台課題等科研項目共計8項。
散文見於《散文百家》《福建文學》等知名文學期刊,以及各級報紙副刊。
一、近五年發表的學術論文
--胡智鋒、劉俊等:《2013年中國電視研究著作述評》,《當代電影》,2014年第3期,CSSCI。
--胡智鋒、周建新、劉俊等:《2013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當代電影》,2014年第3期,CSSCI。
--胡智鋒、劉俊:《電視綜藝節目,需在引進與原創之間尋求平衡》,《傳媒評論》(原《新聞實踐》),2014年第2期,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
--胡智鋒、劉俊:《何謂傳媒藝術》,《現代傳播》,2014年第1期,CSSCI、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髙長力、胡智鋒、劉俊(整理者):《需求與引領:傳媒生態與監管服務之變——2014年<現代傳播>年度對話》,《現代傳播》,2014年第1期,CSSCI、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劉俊、胡智鋒:《中國電視紀錄片的收獲與缺失》,《光明日報》,2014年1月18日。
--胡智鋒、劉俊:《傳媒領導者媒介素養提升論要》,《新聞記者》,2013年第11期,CSSCI。
--胡智鋒、劉俊:《2013年政府媒體管理與服務的三點觀察》,《視聽界》,2013年第5期(雙月刊)。
--劉俊、畢嘯南:《台灣主播的觀念》,《電視研究》,2013年第9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擴)。
--劉俊:《<新聞聯播>變化趨向探析》,《電視研究》,2013年第5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擴)。
--胡智鋒、劉俊:《主體·訴求·渠道·類型:四重維度論如何提高中國傳媒的國際傳播力》,《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4期,CSSCI、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劉俊:《論我國高校校報在傳媒教育中的育人功用》,《青年記者》,2013年3月下,北大核心期刊。
--胡智鋒、劉俊等:《2012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當代電影》,2013年第3期,CSSCI。
--胡智鋒、王錕、劉俊等:《2012年中國電視研究著作述評》,《當代電影》,2013年第3期,CSSCI(《人大報刊復印材料》轉載)。
--胡智鋒、劉俊:《2012年中國電視文藝幾大亮點及幾點思考》,《藝術百家》,2013年第1期(雙月刊),CSSCI。
--劉俊:《理念·實踐:讓紀錄片走進大學校園》,《現代傳播》,2013年第1期,CSSCI、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苗棣、劉文、胡智鋒、劉俊(整理者):《道與法:中國傳媒國際傳播力提升的理念與路徑——2013年<現代傳播>年度對話》,《現代傳播》,2013年第1期,CSSCI(《人大報刊復印材料》轉載)、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劉俊:《探析台灣傳播學界研究的新動向》,《青年記者》,2012年11月下,北大核心期刊。
--劉俊:《理念·人才·渠道——基於<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的國際化報道策略分析》,《電視研究》,2012年第9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擴)。
--劉俊:《台灣電視傳媒的采編體驗與探析思考》,《電視研究》,2012年第7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擴)。
--劉俊:《文化·傳媒·青年:台灣傳媒教育開路人鄭貞銘的教育觀》,《現代傳播》,2012年第6期,CSSCI、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劉俊:《探索規律,創新手段——中央電視台「走基層」報道業務研討會綜述》,《現代傳播》,2012年第4期,CSSCI、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胡智鋒、劉俊:《呈現真實中國景觀,擔當傳媒社會責任》,《中華新聞報》,2012年4月11日。
--胡智鋒、劉俊等:《2011年中國電視研究著作述評》,《當代電影》,2012年第3期,CSSCI。
--胡智鋒、王錕、劉俊等:《2011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當代電影》,2012年第3期,CSSCI。
--胡智鋒、劉俊:《需求與選擇:談中國影視人才的培養與鍛造》,《藝術教育》,2012年第3期,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
--胡智鋒、劉俊:《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電視研究》,2012年第2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擴)。
--劉俊:《來自高考閱卷現場的報告——談高考語文科作答的非知識性技巧》,《語文教學研究》,2012年第1期。
--劉俊:《語態·編排·包裝——談<新聞聯播>改版背後的新聞敘事之變》,《電視研究》,2011年第12期,CSSCI擴展版。
--劉俊:《比較研究四大媒體對日本大地震的報道——基於對CNN、BBC、CCTV與NHK的分析》,《電視研究》,2011年第6期,CSSCI擴展版(《人大報刊復印材料》轉載)。
--劉俊:《縱論近期中東局勢及其報道》,《青年記者》,2011年5月下,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劉俊:《台灣電視民生消費新聞分析》,《青年記者》,2011年2月中,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劉俊:《中國新聞傳播通史研究的「新史學觀」》,《新聞知識》,2010年第7期,北大核心期刊。
--劉俊:《濟南青島觀眾電視收視情況調查》,《青年記者》,2010年4月下,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劉俊:《電視調查性報道對中國電視尊嚴的重塑》,《新聞愛好者》,2009年第11期,北大核心期刊。
--劉俊:《中國電視半世紀的流變分析》,《青年記者》,2009年10月中,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劉俊:《馬克的記者觀》,《青年記者》,2009年8月上,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劉俊:《兩種西方營銷、服務理論對報紙發行策劃的啟示》,《新聞窗》,2009年第3期。
--劉俊:《手機簡訊在集合行為中的傳播效果探析》,《東南傳播》,2009年第3期。
二、參與科研項目情況
--《國際傳播發展新趨勢與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項目編號12&ZD017),子課題《國際一流媒體建設》負責人之一。
--《中國電視藝術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JJD860002),《中國電視綜藝史》撰稿人。
--《新形勢下中國影視文化發展創新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項目編號:11BC024)。
--《首都廣播影視人才管理改革專題研究》,北京廣電局項目。
--《適應國家文化中心建設要求,打造北京廣播影視航母》,北京廣電局項目,子報告負責人且執筆子報告《國內外廣播影視大型企業的比較分析》(9萬字)。
--《北京電視劇輝煌30年(1982~2012)研究》,北京廣電局項目,子報告負責人且執筆《20世紀90年代北京電視劇理論研究述評》。
--《北京影視產業發展理論思考》,北京廣電局項目,執筆子報告《西方國家與城市影視產業發展經驗報告》。

『拾』 張慶的新聞機構從業背景

1988年開始涉足新聞出版行業,任中國某出版社編輯。
1990年任《中國風貌》主編。
1994年任《中國法律》(Internet版)主編,組織開發國內第一套客用於互聯網的全文檢索產品《中國法律》(類似網路初期);
1997年(33歲)獲得高級職稱後,進入光明日報社參與創建光明網,開始擔任光明日報社編輯、記者,從事光明網采編工作;開始研究互聯網的新聞與傳播、跨媒體傳播的運營、慈善·公益與媒體的關系等。
至今提出過「媒體是沒有營業執照的企業」、「國家應加強網路話語權、「移動終端(含手機)也是媒體」、「跨媒體傳播」、「跨媒體是未來傳媒產業的發展方向」、「新聞網站就是媒體」、「媒體分層管理論」、「黨報經營者應是政治型企業家」、「光明網應做第三網路媒體世界領頭人」(第三網路媒體指國有非重點新聞網站)、「北京奧運會應跨媒體傳播國家形象」、媒體是構成「公益五環」的要素之一、「傳播中華文化,從娃娃開始」、「光明網應是知識服務提供商,成為世界精英與中國交流的平台」,「光明網應結盟各民主黨派 穩定70萬受眾群」,實施「光明網文化紐帶工程」、「團結宗教領袖 促進中華崛起」、以手機為主的移動終端將成為重要媒介和營銷平台等理論觀點。
1999年開創《光明日報》數碼圖片新聞報道之先河,任《光明日報·電腦網路世界》周刊頭版、「環球電信」版的責任編輯;製作的許杏虎、朱穎烈士的數碼相片,通過互聯網廣為傳播並被使用;獲得「中國首屆策劃大會特別獎」。
2000年開始撰寫網上評論。
2001年(37歲)以後,先後擔任光明網副總經理、副總編輯;分管光明網新聞中心等頻道,組織、監制光明網「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十一·五規劃」等數十個專題(欄目),撰寫《網路輿情》,參加全國重大典型的采訪報道工作;兼責光明網的經營、人事、勞資、法律訴訟、采編等工作。
1999年、2001年,先後2次在中國記協召開的全國新聞網站經驗交流會上作典型發言;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課程。
在國內率先提出並實踐「跨媒體」概念。曾聯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推出了「信用消費」、「留學熱報」等多個跨媒體傳播平台(集「網站、報紙、電視、電台、手機」為一體),探索跨媒體傳播的運營管理;其中的「誠信汽修」不僅得到了中央文明辦有關領導、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原會長俞曉松等同志的肯定,而且成為互聯網IE中文地址的第一搜索結果。
曾榮獲光明日報好新聞評選一等獎、中宣部新聞和總政等單位聯合評選的專題報道優秀獎、交通部評選的好新聞獎等。在中宣部的表揚信上,苟天林總編輯曾寫下:「張慶同志的敬業、吃苦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閱讀全文

與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