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城鄉融合、協調推進、產業融合、文化守護和改革創新的國家戰略,對於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與建設具有深遠意義,應該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鄉村文化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培育有利於鄉村文化生產力要素,推動文化科技、文化企業、文化金融進入鄉村文化產業,積極構建鄉村文化市場的現代體系。
希望鄉村文化產業可以蓬勃發展!
B. 什麼是農村文化產業
在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發展傳統手工藝生產、鄉村旅遊等產業,有助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文化富民,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也具有積極作用。
C. 農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途徑有哪些
一方面表現為過度利用和浪費資源,使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文化資源需要開發,如果不開發利用,就只能像深埋在地下得不到開採的自然資源一樣無法實現其價值。但一哄而起、盲目殺雞取卵式的開發,過度利用資源、不計代價和不顧未來的短視發展,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和破壞。許多文化資源特別是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它們往往是不可再生或很難再生的,這些文化資源應該永續利用、代代共享,決不能走「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路子。但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保護不足、利用過度的傾向,這是影響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硬傷。另一方面是,無論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市場的開拓,都存在「一錘子買賣」的問題,搞短期行為。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搞一些庸俗乃至非法的東西;或是一味追求低成本高速度,粗製濫造,「假、冒、偽、劣」的文化產品泛濫。其結果必然是失去市場。為有效開發和利用文化資源,抗拒「眼球經濟」的短視和浮躁,迫切需要我們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從長計議,防止短視發展及其危害。
D. 農業跨界理論如何利用到農村文化產業中去
利用到農業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發展生態旅遊。
農業跨界理論:農業不再是純農業,早就跨過了工、商、文、體的界限。
現在名人開始做農業、代言農產品,標志著我國農產品開始走向品牌化道路。IT、金融業大佬轉戰現在農業,主要是看好未來農業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提升,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將日益增長,也願意為其高品質付出較高的成本,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發展空間較大。其次,涉足現代農業能夠享受的政策優惠,同時農業屬性有利於其分散自身行業經營風險,拓展新的盈利點。
農村文化產業的生長呈現出三個趨勢性特徵:
一是市場化運作。
二是產業化經營。
三是特色化發展。
這三個鮮明特徵賦予農村文化產業極強的生命力。
E. 如何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高度重視鄉村文明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培育鄉村文化原創力。「記住鄉愁」與「實現中國夢」成為中國在守住傳統與開拓未來中展翅高飛的兩翼。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鄉村文化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培育有利於鄉村文化生產力要素,推動文化科技、文化企業、文化金融進入鄉村文化產業,積極構建鄉村文化市場的現代體系,利用PPP模式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特色工藝、節慶會展、表演藝術等傳統文化產業,推進鄉村文化藝術創作計劃,組織大地藝術、花田藝術等自然生態藝術展覽,積極拓展具有特色鄉土題材的影視、出版等現代文化產業,提升發展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的新興文化產業,實現遺產保護、藝術創作、傳媒推廣和功能創意的有機統合,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F. 農村文化產業產品開發的原則有哪些
鄉村旅遊、古廟老宅開發、民間藝術開發、組織新型街道跳舞、做操等。
G.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遵循哪些規律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以下功能:
1、 可以規模化生產。即可以按照一定版的工業化標准對農村文化產品權進行批量生產,如民間 飲食、農村手工藝等。
2、 可以市場化經營。農村文化產品具有商業性,大批的農村文化產品要以市場為依託,通 過市場送達消費者手中。
3、 可以復制。農村文化產品必須進行標准化生產,確保公眾享受到符合國家或地方標准和 公眾要求的高質量服務。
4、 具有創造性。就農村文化產業及產品所承載的內容而言,它必須凝結當地人們的創造性 勞動並不斷深化與提升。
5、 具有層次性。農村文化產業具有基礎層(地方文化資源)、核心產業層(地方文化產品)、 和延伸產業層(如民族服飾設計中蘊涵的時尚文化)三個基本層次。
農村文化產業作為 一種新型產業,涉及文化和經濟兩個領域,這種邊緣性和交叉性的特點,決定了研究農 村文化產業時既要以經濟的眼光看待文化,又要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經濟。
H. 寫當地(縣/鄉鎮/村)農村文化產業項目的開發設計方案(或經營管理方案)論文
讓別人在這里給你寫一篇論文有點不現實,不過可以幫你擬一個提綱。
首先分析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特徵
根據該分析提出該地區適合的文化產業
設計開發時限,參與開發單位,開發預算,推算開發後收益
以上內容基本可以了。
I. 農村文化產業是什麼,具體包括什麼
在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發展傳統手工藝生產、鄉村旅遊等產業,有助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文化富民,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也具有積極作用。
我國農村擁有豐富的傳統手工藝遺存,作為產業資源應受到高度重視,建議立足文化生態的高度加強傳統手工藝保護,保護由手藝人、手工技藝、手工藝品、手工藝價值理念等組成的文化生態系統,這是發展當代手工藝產業的基本前提與保證。
J. 怎樣培育農村文化產業經營主體
(一)加強宣傳引導,營造發展氛圍。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宣傳
中央
、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關於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精神和相關政策法規、專業知識及成功典型、經驗做法等,增強農民的合作意識,引導更多農民加入和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加強培訓,盡快培養一批熟悉合作理論、合作政策和合作實踐的 「明白人」、「帶頭人」,培養一批致力於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幹部,增強發展後勁,提高輻射帶動能力,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建議市、區政府結合地方實情,及時出台支持和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資金扶持、項目支持和用地用電、綠色通道、信貸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全面、系統的政策扶持機制,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協調服務,並將各項優惠政策的受益承載主體予以明確,防止個人從中投機取巧。各鄉鎮要加大執行力度,保證把各項優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三)正確處理關系,保障發展前提。一要正確處理好家庭經營和合作經營的關系。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自願、民主原則,由農民自行成立民辦、民有、民管、民受益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二要正確處理好自我發展與政府推動的關系。政府要不斷引導和促進農民自願聯合,不搞強迫命令、隨意捏合,更不能包辦替辦,做到引導不強迫、支持不包辦、服務不幹預。三要正確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一蹴而就,要做長期的探索和實踐。要在滿足特色產業發展需要的前提下,注重支持好具有凝聚力、帶動力和發展潛力的區域項目培育工作。
(四)加強試點示範,激活發展活力。要結合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選擇帶動農戶多、發揮作用好、發展潛力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規范化試點建設,每年安排一定的試點經費,用於內部建設、內部管理、宣傳發動等啟動工作,經費額可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開展情況、覆蓋面和農民滿意度等方面掛鉤。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開展縱橫向交流活動,一方面強化內部交流機制,相互取長補短,總結提高,另一方面積極創建外出考察學習平台,組織人員深入發達地區學習借鑒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功經驗,並注重引導,做好學以致用。
(五)突出優勢產業,挖掘發展潛力。在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程中,要從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優化農業品質和布局出發,圍繞農業、牧業、漁業等有特色、有規模的主導產業,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大戶等與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聯合經營,利用龍頭企業具有的資金技術優勢幫助克服發展難題,最終實現規模發展。在操作模式上可以實行「合作社+公司+農戶」、「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等社企聯合運作模式,走雙贏發展道路,鞏固積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優勢,進而轉化為發展潛力,進一步拓寬合作發展渠道。
(六)強化內部管理,拓展發展機制。要依法建立健全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探索現階段符合農村實際的運行機制,在發展中既體現公平,又體現效率;既講求服務,又講求贏利;既注重分配,又注重積累。採取邊發展邊規范的辦法,切實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可持續發展,早日實現構建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