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推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推動民來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①西方源列強的侵略,不斷地沖擊著中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和可能。
②中國政府的政策: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晚清政權、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都曾鼓勵興辦實業。
③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熱情不斷高漲,使「實業救國」具有日益廣泛的社會基礎,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不斷興起,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④實業家們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
② 互聯網對民族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網路技術所提供復的多制元性和信息流通渠道強化了文化的共享性,滲透性和擴散性,弱化了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徵,促進了民族文化的開放和交往,同時也加劇了民族文化間的沖突和融合,推動了多元性民族文化的整合。但是,多元文化的整合並不是使眾多民族文化趨向單一,多民族文化共存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條件。
③ 如何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舉例說明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是刻不容緩,但要在較短時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任務非常艱巨,難度非常大。要制定更加切實有力的支持政策,進一步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緊緊依靠少數民族地區力量,扎扎實實推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策措施。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政治制度,重視和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內容和中央的重大方針。中央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和需要出發,採取實際行動支持、幫助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堅持把加快發展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配套,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有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沒有全面、認真貫徹落實好,有的是缺少相關配套政策措施難以執行。今後,中央還將根據實際需要和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定出台一些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有了支持政策措施,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關鍵是要真正把支持政策措施及時、配套、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好。這樣才能在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是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離不開其他地區和社會各方面的幫助。但從根本上講,最主要的還是應當把立足點放在提高內在動力和活力上,緊緊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加快發展速度,發展才有後勁。內外力量緊密結合,形成強大的合力,發展才能快速、持續和穩固。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在體制機制改革上要大膽創新,有的方面甚至走在全國前面,只要有利於推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改革,就應當大膽探索、大膽改革、大膽創新。著力培養當地幹部、少數民族幹部和各級各類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採取多種特殊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具有帶動輻射作用的龍頭企業、重點骨幹企業和中小微型企業加快發展。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要堅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支柱產業。採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在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努力形成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點的產業品牌。加快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形成一批高技術、高水平、高效益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水電等產業基地,切實執行資源稅收共享和生態補償政策,支持、帶動當地經濟加快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項目審批核准、投資、稅收、信貸、土地使用等方面,應實行差別化政策給予特殊鼓勵和支持。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解決貧困問題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貧困問題不解決好,眾多人口沒有脫離貧困境況,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就無從談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應當把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特別是要優先解決特困人口的貧困問題。採取更加特殊、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集中國家和各方面扶貧資金,實施針對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特困人口的扶貧攻堅,力爭用較短時間基本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把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加大建設投資力度。重點加快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支撐保障作用的鐵路、公路、機場、能源、水利、供電、供水等大型項目,力爭早見成效。優先建設一批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基本建設項目,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鞏固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成果,扎實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遏制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建設資金。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較少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山區和貧困地區,民生事業落後狀況最為突出,嚴重影響這些人口的生產生活,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果民生事業沒有大的發展改善,生產條件、生活方式沒有大的轉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必要條件和基礎保障,也就難以取得實際成效。要把改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和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作為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優先加快發展的著力點和基礎建設。堅持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以及交通、供水、供電、居住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增加投入。用於發展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和各種補助資金,重點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讓各族人民共享國家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的成果。
④ 如何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如何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文/李曉芳 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化是政治、經濟發展的先導,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結構如何,往往影響或制約該民族成員與其他民族成員交往的態度、方式、狀況和程度,進而對發展良好民族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普洱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領導的相關指示,採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積極開展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竭力打造「文化普洱」、「特色普洱」。市政府成功將普洱「綠三角」旅遊核心景區——景邁芒景景區申報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將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拉祜族《蘆笙舞》等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另外,為了有效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新建了一批民族文化保護基地,針對拉祜族苦聰人文化特徵逐漸弱化這一實際,成立了苦聰人歷史文化博物館,收錄並展示了苦聰人歷史發展軌跡的相關資料,有效保護和傳承了苦聰人的悠久文化。 促進民族團結事業的發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民族文化工作開展的順利與否,直接影響著民族自身發展。目前,普洱市民族文化發展局面總體上是和諧的、穩定的,但民族間不理解、不尊重等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存在。基於此,政府立足實際,在全面普查各民族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文化載體現狀的基礎上,相繼制定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開發規劃和保護條例,大力宣傳民族理論知識,努力增進民族間的相互了解並使各民族能相互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尊重生活方式,從而成功創建 「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的良好局面,進而促進了當地各民族的團結與發展。 推動當地社會的全面進步 文化在民族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對此,普洱市政府採取多項措施,大力開展民族文化工作。在經濟方面,緊緊圍繞普洱民族文化特色大市建設,努力打造「世界茶鄉、普洱茶都、中國茶城」大品牌,舉辦了全球普洱茶嘉年華會、「馬幫茶道·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百年貢茶回歸普洱」等大型活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統一;在政治方面,積極普及民族理論知識,大力宣傳民族平等政策,增進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實現了政治上的平等;在文化方面,在上級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普洱市政府結合當地實際,陸續實施了「興邊富民工程」文化建設項目、雲南邊疆解「五難」惠民工程及「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等,進一步夯實了民族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從而促進了當地社會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普洱市政府制定了多項政策保護和傳承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並取得了矚目成績,但由於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文化動態傳承力度不足 普洱市民族成分眾多,長期以來,各民族形成了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一些口頭相傳、代代相授的珍貴民族文化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對於當地的苦聰人而言,茶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質之一,也是祭祀中的五大要素之一,因此,茶無形中擔負著傳承苦聰人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媒介。近年來,鎮沅縣政府抓住機遇,立足當地,對苦聰人的茶文化進行了大力宣傳,但這些宣傳僅限於德育價值層面,較少涉及到其內在經濟價值,因此導致了鎮沅拉祜族苦聰人的茶文化在風靡一時後卻逐漸消失。由此可見,當地政府僅僅「靜態」保護了苦聰人的茶文化卻未對其進行「動態傳承」,僅僅重視了其內在德育價值的挖掘卻對其內在的經濟價值開發不足。 文化的民族性缺失嚴重 面對現代化浪潮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沖擊,普洱市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日益減弱,各少數民族普遍接受漢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逐漸喪失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徵,主要表現在:部分民族群眾不通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不懂本民族的歷史傳說和族源文化,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藝術以及民俗活動正逐步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後繼無人等。以鎮沅拉祜族苦聰人為例,他們在與當地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借鑒優秀文化,說漢語,穿漢服,然而真正懂苦聰人歷史並能熟練掌握苦聰話的人卻越來越少,此時若對此不加以重視而任其自由發展,其民族文化特徵就會逐漸減少並出現斷層,最終導致文化消亡,這樣不僅不利於苦聰人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而且會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文化的滲透性重視不夠 普洱市獨特的區位因素,導致當今東南亞尤其是中南半島的許多民族與普洱市的民族都有著深刻的淵源和相當密切的聯系。例如,傣族和緬甸的撣族,越南、寮國的泰族、泰國的泐人就有著共同的族源和相似的文化。一方面,這些民族跨境而居,具有不同的國家主權意識,另一方面,他們與境外同一民族間形成了共源文化和文化認同。具體表現在他們擁有相同或類似的族源傳說、相似的文化心理特徵與價值觀、相似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這些因素使得他們極易形成超越國界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較傾向於向境外民族尋求幫助以期得到心靈上的慰藉。如果此類問題處理不好,極易引起境外民族發生聯動反應,給境內外敵對勢力與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機,進而藉助文化認同滲入到跨境民族地區,不利於邊疆的和諧與穩定。 鑒於此,筆者在調查研究後形成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內在經濟價值 文化發展的規律證明:任何文化如果不與時俱進,不順應時代潮流變化而改變,那麼其面對的將是逐漸衰亡和最終消失。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與時俱進的內在動力,其發展就如一潭死水,停滯不前。因此,普洱市政府要在對各民族文化進行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內在經濟價值,用文化來促進經濟發展,從而使文化得到持之有效的傳承與進步。以鎮沅拉祜族苦聰人的茶文化為例,當地政府要在對其德育價值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多元化茶文化旅遊,構建茶文化生態旅遊模式,促進茶文化的產業發展,通過農家樂等形式把文化與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用文化吸引眼球,帶動經濟發展,同時通過經濟效應進一步推廣苦聰人的茶文化,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從而使苦聰人的茶文化能夠得到持續發展。 正確引導民族文化涵化 各民族在發展民族文化過程中應「設界而不關門」,正確進行民族文化涵化。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教授班班多傑在研究青海多民族文化時提出,所謂的「藏文化涵化」、「漢文化涵化」系指某族借取他文化的諸多因素,但並未融入那個出借文化元素的民族,而仍保有本民族的重要特點。目前,普洱市少數民族中部分民族已不通曉本民族語言文字,民族特徵逐漸弱化,而另一部分民族卻因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和民族意識的增強盲目排外,固守現狀。面對改革開放的日益擴大,各民族應加大與其他民族的交往力度,不斷吸收和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才能使本民族文化發展經久不衰。 高度重視民族文化滲透現象 普洱市民族文化具有明顯滲透性,當地政府應高度重視這一特徵,深入開展本地區跨境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再研究,掌握其發展規律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的民族工作之中。首先,當地政府要廣泛宣傳國家主權理念,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散雜居民族的國家認同意識能夠得到進一步強化;其次,當地政府應大力開展民族理論知識學習,使各民族全面了解並尊重他民族的民族文化,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民族矛盾;最後,當地政府要實施優惠經濟政策,加快散雜居民族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民族間的差距才會逐漸縮小,才能最大程度的實現民族間事實上的平等,有效地緩解由民族文化摩擦帶來的民族矛盾,制止境內外敵對勢力妄圖滲透、分裂邊境民族地區的險惡陰謀,從而維護邊境地區的穩定、發展。
⑤ 國家從哪些方面幫助各少數民族加快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事業
1.支持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編制特色農產品發展規劃,優先推進「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指導和幫助用好省扶貧產業發展子基金。
2.優先扶持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建立健全農產品定向直通機制,加快建立農產品定向采購配送平台,支持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農產品定向直供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直銷餐飲酒店、經銷企業和交易市場。
3.支持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加大旅遊產業發展基金對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的傾斜力度,挖掘民族鄉生態文化優勢,優先支持民族自治縣建設一批民族特色鮮明的特色小城鎮、民族鄉建設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支持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
4.省、市(州)加大對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針對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制定差異化信貸支持政策,在貸款准入、利率、期限等方面,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扶貧產業項目、貧困村提升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提供優惠政策。
5.民族自治縣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支持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開展民族節慶、歌舞、傳統手工藝等民族文化傳承活動,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繁榮。支持編制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大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的傾斜力度。
⑥ 如何促進民族地區飲食文化產業發展
修復和保護民族地區文化,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經濟,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民族回地區飲食文化也包括答在民族文化內,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發展。重要的是那些民族飲食文化的原料,製作工藝,人才有沒有得以留在家鄉發展的機會。
⑦ 甲午戰爭之後出現了____的浪潮,初步推動了民族的工業的發展
興辦工業
⑧ 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復大市場制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區外市場
3、加強地區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三、重點行業
(一)演藝業
(二)游戲業
(三)文化旅遊業
(四)藝術品業
(五)工藝美術業
⑨ 民族產業您支持嗎
當全球化浪潮日盛於中國市場的時候,本土企業開始真正扛起民族產業的大旗,徹底融入全球市場,不斷進行資本的流動與融合,在面對跨國巨頭的競爭中奮力拚搏。仔細審視這種競爭的抗衡,從深層次來講,民族產業依據的優勢主要集中於三個層面:獨特資源的擁有狀況,產業鏈和產業價值鏈的整合程度,產業的成長性。這三個方面決定了民族產業優勢的現狀和前景。 資源的獨占優勢 所謂獨特資源優勢,從上榜企業中不難看出,主要是自然資源的獨占、專有技術的獨有、傳統工藝、政府的政策保護等。資源的獨占本身就會形成產業壁壘,但僅擁有自然資源,缺乏資源轉化的核心技術,或者資源轉化的成本較高,那麼,也不能形成獨特的本土產業優勢。就如我國的鋼鐵產業一樣,雖然曾經在國家支持下獲得大力發展,但高端鋼材在質量指標上與國外一些企業如日本仍然存在差距,難以在高端市場形成整體的產業優勢。這種狀況隨著國內鋼鐵企業的技術革新,加上資源的獨特優勢,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再如,高速公路產業首先是依賴對於高速公路資源的擁有為基礎,當然還要有專業的管理技術。雖然很多國際知名金融企業已經進入我國,但是由於政府的保護,本土電信產業和銀行金融業仍然在該市場呈現壟斷地位。而獨有的傳統工藝則是像以貴州茅台(行情 點評 資訊)為代表的產業類型,這些歷史悠久的知名酒企業正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從而形成了長期的品牌優勢,國外同行很難擠進中國高端白酒業。當然,傳統工藝型企業要想保持長期的本土優勢,也要不斷創新和深度營銷。 民族產業鏈優勢 產業鏈的整合程度是通過上下游產業的整合,優化產業鏈的運營效率,並通過規模化發展,降低產業協作成本。產業鏈的整合又有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之區別。內部整合是企業通過集團化發展和企業兼並,擁有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通過規模化和主副產品的深加工或再利用,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而外部整合則是通過產業間不同企業部門的戰略合作和聯盟來實現的。譬如上榜企業中的一些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向上與資源擁有型礦產企業或煤礦企業形成戰略夥伴關系,擁有自然資源;向下聯合交通儲運企業,以及與主要客戶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並通過兼並實現生產必需的原料(焦炭、煤氣等)自給自足,形成了一個內外部產業鏈整合發展的關系,這是目前國外同類企業所無法競爭的獨特優勢。 持續發展優勢 本土產業的成長性和擴張性則是從產業優勢的持續性上來衡量本土產業的競爭力。所謂的成長,即是在現有市場中,本土產業在本土市場的成長能力。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居民消費力的進一步擴大。例如,國民對於汽車的需求就會推動汽車產業以及鋼鐵、能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入世後,關稅壁壘的消失,讓國內汽車行業面臨著同國外品牌汽車相抗衡的局面,如果中國本土的汽車廠商不能在中高端市場形成完全的技術和營銷優勢,勢必面臨市場被國外企業蠶食的局面,而使本土企業在短期內不能形成可抗衡的產業優勢。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以奇瑞為代表的一部分本土汽車製造商正在加大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投入,並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再來看看2004年的手機市場,由於我國企業在技術和營銷方面不能占據價值鏈的主導,而使本土企業在與國際品牌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鞏固現有市場,並能隨產業的成長而成長,需要本土產業既要能維系現有產品的市場地位,也要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獲取產業成長後的更大份額。 從以上三個指標來衡量本土上榜企業,可以發現我國本土產業實際上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在技術擁有和國際化發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資源優勢方面,以自然資源的獨占、政策保護者的產業包括黑(有)色金屬、石化、煤炭、電力(電力設備)、電信、銀行等。而以專有技術、品牌獲得獨特資源的尚不多。技術和品牌也是我國諸多產業成長的瓶頸所在。貴州茅台則以傳統工藝優勢獲得強勢品牌的資源優勢,成為我國高端白酒業的代表。在產業鏈發展方面,上榜企業多是資源整合的佼佼者。而在產業價值鏈發展方面,如深萬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在技術創新和營銷方面已經建立了優勢。由於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一些特定行業如房地產等受政策控制,但仍有相當的市場空間,以及國內固定資產建設和城市市政建設的需要,也會促進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繼續成長和走向成熟。而在國際化市場拓展方面,中國民族企業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⑩ 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推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推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回外來技術的引進;外答來經濟侵略的客觀影響;政府開放的政策;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重大政治變革的推動;新式學校的創辦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不利因素:政府腐敗、專制統治,不利於近代工業的發展;外來侵略的加深,特別是主權的進一步喪失,封建經濟的阻礙;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管理經驗缺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