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工智慧高速發展還要多長時間
將2017年稱人工智慧元年,應該不為過,畢竟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將產業與人工智慧相結合,而《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下文簡稱《規劃》)的出台則讓其在未來幾年都會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此,日前,科技部在北京召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意在全面推進《規劃》和重大科技項目啟動實施。
其實,追溯人工智慧這個概念,可以發現,它並不是個新興事物,上個世紀70年代時,已經有明確定義,只是受限於技術,並未得到長遠發展,直到近年隨著互聯網等技術得到了大力提升,人工智慧才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
據悉,我國准備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到2025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
人工智慧概念的火熱促進了不少行業的興起,比如域名,許多相關的.top域名已經被注冊。
B. 人工智慧產業將尋求哪三方面的突破
未來將扎實推進理論發展,加強新技術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C. 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
一是重點培育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家居產品等智能化產品,推動智能產品在經濟社會的集成應用。
以上智能化產品已有較好的技術、產業基礎,部分細分領域的產品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有望實現規模化發展,形成由點到面的突破,並帶動人工智慧技術在行業中的深入應用。
二是重點發展智能感測器、神經網路晶元、開源開放平台等關鍵環節,夯實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軟硬體基礎。
以上這些產品或平台市場競爭力不強,是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對產業發展可能形成制約,亟待加快創新發展,夯實基礎,補齊短板。
三是深化發展智能製造,鼓勵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在工業領域各環節的探索應用,提升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創新能力,培育推廣智能製造新模式。
製造業是人工智慧最先落地的行業之一,「中國製造2025」提出「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的明確要求。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製造業發展已取得積極進展,特別是在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推動製造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方面開展大量工作。《行動計劃》與「中國製造2025」緊密對接,進一步突出了需要加快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改造升級的具體任務,將為智能製造的深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構建行業訓練資源庫、標准測試及知識產權服務平台、智能化網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保障等產業公共支撐體系,完善人工智慧發展環境。
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痛點問題之一就是缺少有效的行業資源訓練庫等公共服務支撐體系,業界普遍反映已經影響了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及在行業中的應用。《行動計劃》注意到了這一關鍵問題,加大對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的支持,將形成有效引導,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D.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還存在哪三項弱點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美兩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全面解讀》,從企業人數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巨大差異。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美國共有1078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78700名;中國有592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39200名,約為美國的50%。分領域來看,在處理器/晶元領域,美國員工人數是中國的13.8倍,美國17900人,中國1300人。中國在技術層領域的企業人數也遠遠落後於美國,僅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人才稍多,為6400人,是美國同領域人數的3倍。
根據全球職場社交平台「領英」的數據,7成美國人工智慧人才從業10年以上,而中國僅有4成相關人才有這樣的從業經驗。報告分析,這源於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起步比美國晚,人才培養模式尚存差距。
中國高校在很長時間內並沒有人工智慧專業,而美國是人工智慧概念的誕生地,基本上大院校都有人工智慧專業和研究方向。根據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的人工智慧全球大學排名,前20名中有16所是美國大學,這些大學源源不斷地向科技企業輸送人才。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人才匱乏,人工智慧工程師的年薪水漲船高。博士畢業進入企業,起薪或可高達百萬元,「否則根本留不住人」。而且,即便這樣的人也很難「上手就用」,都要在公司經過數月至一年的專業培訓。
目前,中國正在快速追趕美國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步伐。從論文發表數量來看,華人作者的領先優勢日益明顯。在「深度學習」領域,中國的論文數量從2014年開始超越美國。專家認為,人才培養是「智能+」發展的關鍵,而且,人才培養要與重點項目相結合,真正做到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項目自主化。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建議,應建立機器人行業亟須的多層次、多類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同時,建立培養標准體系,運用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制度加深與汽車、電子、化工、消防等相關行業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良好對接。
國務院2017年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到將「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慧高端人才」。伴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我國有望吸引更多人才來華從事人工智慧行業。
在面向2030年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進行的戰略性部署中,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了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三步走」目標: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E. 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在持續增長 技術應用廣泛
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在持續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152.1億元,增長率達到51.2%。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逐漸成熟,科技、製造業等業界巨頭布局的深入,應用場景不斷擴展,初步測算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38.2億元左右,增長率達到56.6%。
2014-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企業間協同發展方面,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目前仍以單打獨斗為主,各企業在相關領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缺乏技術間的協同,產品間的互聯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動缺乏有效協調。
從頂層設計與實踐落實兩個方面發力人工智慧發展
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報告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慧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當前,中國人工智慧領域正從頂層設計與實踐落實兩個方面發力。
扎實推進機器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要繼續推進產業努力邁向中高端。堅持創新驅動,重點解決卡脖子問題,突破人機交互、功能仿生等關鍵技術,推動機器人智能化、高端化發展。
防止行業無序競爭,規范行業發展。政府將繼續加強重點企業培育,促進行業治理。同時加快制定行業急需的技術標准,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增強用戶企業使用中國機器人的信心。
促進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把企業做大做強。壯大一批專注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錯位競爭的機器人行業發展新格局,順應互聯網時代變革趨勢,支持機器人企業開放式雙創平台,促進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分工協作的產業生態體系,實現相互借力、共同生存。
加強國際產業合作。在新技術、新材料引領下,機器人產業鏈也在持續拓展延伸,各國間存在價值鏈的比較優勢,我國要加強技術研發、標准制定、成果轉化、檢測認證、人才培養、資格互認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協同合作,充分釋放互補優勢和協同效應,共同促進產業發展。
人工智慧將長期處於繁榮發展階段,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新一輪改革發展關鍵時期,人工智慧技術成為我國彎道超車的機會,從2013年起,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接近30%,為全球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F. 北京市的人工智慧產業園在哪裡可以簡單介紹下嗎
北京市的人工智復能產業制園坐落於中關村科學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關村壹號。中關村壹號以「硬科技」(人工智慧)為產業主導方向,聚焦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等前沿產業,主要以硬科技(人工智慧)的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種子企業為招商對象,宗旨為:「讓中國最具創新力的企業在一起」。因此說中關村壹號是北京的人工智慧產業園毫不誇張。
G. 瀘州科技園人工智慧科技園製造中心的發展前景和意義是什麼
中國科學界發現人工智慧產業發生的質變,質變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新需求出現,內製造、醫療容、交通、游戲等等社會領域提出行業整合,要求一套智能系統的出現而不是單台計算機的智能化;
二、信息環境變化,互聯網、移動計算、超級計算、穿戴設備、萬維網、搜索引擎等新技術和產品出現,信息環境變了,基於這個信息環境的人工智慧不能不變;
三、人工智慧發展目標變化,從希望機器像人一樣聰明,到人工智慧2.0時代,則希望計算機+互聯網+感測器互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