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東中山市,對文化創意產品、文創產業鏈有補助嗎
有,要去市政府詢問填表
㈡ 中山市知慧林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山市知慧林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4年07月08日,主要經營范回圍為攝影擴印服務答、語言藝術培訓、社會經濟咨詢、會議及展覽服務、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企業形象策劃、企業投資管理咨詢服務、信息技術咨詢、軟體開發等。
法定代表人:鄧璧亞
成立時間:2014-07-08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200000102383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中山市東區朗晴軒27幢1層6卡之二
㈢ 中山智慧城市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山智慧城市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6月2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文化產業投資,企業管理咨詢,社會經濟信息咨詢與市場調查,知識產權服務,科技技術孵化及技術咨詢,科技評估中介服務,設計、製作、發布:各類廣告業務,人力資源服務,會議及展覽服務,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企業管理培訓,食品流通(銷售:預包裝食品),銷售:辦公用品、體育用品及器材、工藝美術品、傢具等。
法定代表人:李宗德
成立時間:2014-06-20
注冊資本:2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200000101442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山市東區中山五路82號紫翠花園1期紫怡園1座2503房
㈣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民俗文化
東鄉民歌
中山城區東面東鄉(今火炬區)一帶的濠頭、陂頭、白廟、元山、起灣、土巷、鰲溪、大嶺、陵崗、張家邊等鄉村,流行著一種古老的民謠——東鄉民謠。它一般是村民在田間勞動、男女傾訴感情、女子出嫁、陪嫁和村民表達生活感受時傳唱的歌謠。它的主要內容是反映東鄉一帶農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感受,歌詞與東鄉的地理環境、人物風景、風情習俗和生活際遇等息息相關。民謠歌詞飽含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具有濃厚的嶺南民間文學色彩。但是,隨著老一代民間藝人日漸年事已高或逐漸離世,年輕一代缺乏繼承的熱情,東鄉民歌已經處於瀕危狀態。
東鄉民歌用地道的石岐話或東鄉話傳唱,有敘事歌、嘆情歌、風俗歌、送別歌、陪嫁歌、哭喪歌等多種類型。其中敘事歌有《拆蔗寮》、《水仙花》、《傻佬嘆五更》等;嘆情歌有《望夫歸》、《三爺盡孝》等;風俗歌有《一個花碗打開十三邊》、《插秧歌》等;陪嫁歌有《送嫁歌》、《啼夫歌》等;送別歌有《送軍歌》等。哭喪歌有《百歲燈》、《女作哭》、《買水歌》等。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東鄉村民都用自己的民歌表達心中的情感。
濠頭金龍
濠頭舞龍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民國初期已流傳至今。濠頭人將舞龍稱做「耍龍」。濠頭「耍龍」的特點就是大,屬於「重龍」,僅龍頭就重35公斤,全長41米,龍分四大部分,龍珠、龍頭、龍身、龍尾,而在龍身的周邊布有龍爪。
按習俗,濠頭金龍是在每年的佛旦節,即農歷四月初八晚上進行,首先為金龍塵垢,點睛。金龍在舞動時,是由龍珠帶動引起龍頭左右擺動。金龍在進柵門時,先向左點三下頭,然後向右點三下頭,最後向中間點三下頭,然後便開始做出各種陣式。在每一次的藝術展演中,都會由70多個濠頭的小夥子同時舞動巨龍。它們的重頭戲「雙龍爪珠」,每每給廣大觀眾送上一個又一個的驚奇。這是濠頭民間藝術隊的一個重要標致——濠頭金龍。
濠頭飄色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濠頭飄色作為其民間藝術的代表之一,濠頭飄色最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與其他民間藝術並存和沿襲。濠頭由於元明時期大量南海、番禺、順德、新會等地氏族遷徙而至,人口不斷地增多,其民間藝術也相互影響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過去的飄色有「信子」、「出會景」等稱謂。據現有地方史料佐證,濠頭飄色巡遊活動沿襲至清朝晚期是最鼎盛的。以往的飄色巡遊,多在春秋祭祠時,以及重大的神誕日而搞的社火活動中出現,到清朝光緒年間(1875年至1908年),每隔三年舉辦一次盛大的飄色巡遊活動。濠頭飄色,主要由色櫃(或稱色板、色箱)、色芯、色腳、色梗、色杠等組成。傳統的飄色色櫃,多用人抬著行進。以色彩艷麗、色芯嬌俏、講究力學、色梗幼細、造型大方、裝置奇妙、內容含蓄、形態典雅、玲瓏飄逸而名揚海內外。
江尾頭村龍母廟彩炮
江尾頭村農歷五月初八放彩炮,是江尾頭村民間文化傳統。在數百年前,因為村民的農田水稻受蝗蟲、水災侵害。有一位經商的村民,生意失敗了,來到江尾頭村龍母廟求拜,回家之後生意果然好轉,得知龍母娘娘神通廣大,這位村民樂助資金酬謝神恩。村裡老年者為紀念龍母娘娘五月初八誕辰,組織村內善男信女購買禮品(如金戒指、家私、布匹等物件)酬謝神恩,燃放彩炮。凡幸運拿到炮膽的村民,一年內樣樣順利,心想事成。幾百年來,江尾頭村五月初八龍母誕燃放彩炮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
濠頭木龍
濠頭木龍,濠頭木龍別具一格,龍分三截,有雄雌之分,體格之大為眾木龍之首,木龍全身金黃,鰭翠綠,鼻前兩條長須上掛綵球,唇下朱紅鬍子一尺來長。按照習俗,濠頭木龍舞是在每年四月初七晚上11點左右進行,之前要為木龍洗去塵垢、點睛,這樣才能為村裡帶來大豐收。舞龍地點就在北極殿前的坪子上進行。每年四月初七晚上,無疑是濠頭村最熱鬧的時候,濠頭村全村人都會聚集在北極殿前的坪子上翹首期待木龍的出現,將坪子圍個水泄不通。晚來的村民只得在人牆之外聽聽鑼鼓聲。濠頭木龍曾作為重頭戲出現在2002年的慈善萬人行中,還角逐過「山花獎」等民間藝術獎項,可謂風光無限。
開發區民間藝術團
開發區民間藝術團由威風鑼鼓隊、民間武術隊、8支龍獅隊、金龍隊、木龍隊、太極功夫隊、東鄉民歌隊、曲藝隊、器樂隊、幼兒體操隊、健身舞隊、等多個隊伍聯合組成,擁有近700人的強大陣容。民間文藝團內的各隊伍平時訓練刻苦,藝術造詣不斷提升,經常受邀參加中山市、開發區及其他地區各類大小型活動,受到各界的贊賞。如民間武術隊、龍獅隊參加海內外的比賽、表演活動;太極功夫隊參加市萬人行活動;威風鑼鼓隊參加電展會開幕式迎賓表演等。
㈤ 中山760文化產業園的藝術氣息濃厚嗎
觀全國,大大小小的文創園不計其數,耳熟能詳的有北京798、廣州TIT、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看似名不經傳的小眾創業園,名氣雖然不大,藝術氣息卻毫無不遜色。都說每一座文創園背後都是一部舊電影,中山760文化產業園便是如此,即便不曾在榜單中嶄露頭角,卻依舊令人流連忘返。
來到這里,建築是隨意的,空氣是散漫的,時間是自由的,彷彿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不需要按部就班,沒有人催促你前進,只有藝術與精神的相互交融,讓人沉浸不已。
㈥ 中山市有哪些創意園
小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改革開放以來,素有「菊城」美譽的小欖鎮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創造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小欖模式」。伴隨著小欖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小欖鎮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核心理念統領全局,提出了積極發展壯大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任務,努力把文化創意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並且在利用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率先邁開了步伐。
一、抓培育、建基地,著力構建文化產業發展平台
2005年11月,小欖鎮人民政府把位於文化路商貿發達黃金地段的原建斌中學改造成佔地2.5萬平方米的文化藝術品產業基地,作為探索文化產業的路子。同時,成立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工作,基地主要推動菊花文化產業發展,經營古玩字畫、中外錢幣、奇石陶藝、旅遊產品以及演出經紀、藝術培訓等,建立了完善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產業鏈條運營模式,現共招商100多家並輻射周邊蓮塘街、文化路、正義路,2010年,文化產業基地銷售總額超2億元,同比增長10%。
為進一步加大力度改善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周邊環境,創造更為優越的營商環境,2010年,我鎮投資近千萬元,將產業基地旁一家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廠房改造為文化產業基地三期工程——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繼續推廣菊花文化產業和拓展文化藝術品市場。目前,藝術品交易中心玉石、錢幣、象牙雕刻、古玩字畫、黃金交易等龍頭企業爭相進駐,為進一步推進創業富民計劃的實施,積極引導和扶持年輕一代創業,緩解就業壓力,尤其在發展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領域中,充分挖掘青年的創業潛能,激發全鎮群眾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意識,2010年,我鎮在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三、四、五樓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基地,並制定相關引導扶持政策,幫助有創業計劃和創業能力的小欖青年人成功創業、創穩業、創好業。
二、政府引導扶持,出台政策鼓勵產業大發展
近年來,小欖鎮人民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鼓勵文體事業和產業發展的獎勵辦法》和《關於鼓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獎勵辦法》等文件,並每年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文化產業集聚區的規劃經費補助、重點項目貼息、進駐重點企業獎勵和先進單位個人的獎勵等,同時,計劃編制多項產業人才引進計劃,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突出發展戰略研究,科學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布局
小欖鎮政府先後編制了《小欖鎮中心商務區規劃》、《文化藝術品產業基地旅遊概念性規劃》、《水色匝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和《小欖鎮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城市規劃》,並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規劃納入旅遊路線,進一步明確了我鎮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發展定位。
同時,文化路文化休閑步行區、正義路古玩街、蓮塘街的整合工程已經啟動,蓮塘街改造已基本完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逐步恢復的具有珠三角水鄉文化特色的水色匝旅遊項目融於一體,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打造成為一個集休閑娛樂、觀光旅遊於一體的文化大觀園。
如今,小欖「一基地、三街道」多元化、集約型、開放型的文化產業園已趨成熟,成為了珠三角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產業集聚區。2008年,小欖文化藝術品產業基地分別被國家文化部和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 廣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2010年被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認定為廣東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