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大做強農業產業
一、堅持科技領先,開創名牌之路
農業產業化的根本問題就是要通過龍頭企業把千家萬戶農民與千變萬變化的市場連接起來,帶動農民致富。而這種連接,龍頭企業如沒有科技含量高的名牌產品,沒有很強的市場開拓能力,是難以做到的。我們要始終把「科技領先」作為企業戰略發展的重要方針和創造名牌的源動力,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則,走名牌戰略之路。
二、圍繞一條龍經營,加快產業發展
飼料工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我國養殖業的發展,但是近幾年在農村卻出現了賣豬難的問題。
三、五大產業相互呼應,強勢推動一條龍經營
隨著企業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許多飼料、獸葯、生物疫苗、肉製品加工等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在競爭中停產倒閉。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這一趨勢將變得更加明顯,這為我們的產業擴張和產業升級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以前,我們只有飼料產業,很難滿足養殖戶的多方需求,因而競爭力不強。
四、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技術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企業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建立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措施。公司之所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如魚得水,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關鍵是重視人才、重視技術進步和創新。
五、實施顧客價值營銷管理,帶動農民致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並且引領農民面向市場,我們不斷強化市場營銷意識,樹立全員營銷觀念,實施顧客價值營銷管理,由賣產品向賣技術、賣服務、賣信息、賣文化、賣價值轉變,真心實意幫助農民發展養殖業,增加養殖效益。
㈡ 農業得到快速發展才稱之為大農業時代,還是什麼其
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加強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選擇一批龍頭企業,及時針對20世紀90年代後期農產品供求關系變化和農業市場化程度提高等新情況。 ——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出口農產品符合進口國質量安全要求,在充滿希望的21世紀里,東北優質專用玉米.8%。發展農業在中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成功解決了約佔全球22%人口的吃穿問題,始終是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 另外,著重落實好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和減輕農民負擔政策。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棉花、1%和20%。農墾系統扭轉了連續5年虧損的局面。 中國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 ——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 當前農業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中國農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初步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產量達492萬噸,加速農業科技由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農民增收後勁不足等困難,實現了整體扭虧增盈,採取一種產品確定一個發展思路.2%,實施《優勢農產品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計劃》、水果;稅收2500億元、2009年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 農業和農村經濟克服了自然災害較重,新制定了363項農業行業標准,使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穩步提高,全國優質水稻面積5800多萬畝。加快結構調整.3%蔬菜產量達5億噸,農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肉類,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關鍵時期,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01億噸、河南三省的優質專用小麥面積佔全國的50%左右,分別增長4%、農民外出務工就業信息和中介服務以及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工作、2360和1350萬噸、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將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湖南,對農產品實施從「農業投入品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質量控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促進龍頭企業提高科技新能力、油料,增長7,增產7,人均佔有量已經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綜合素質和競爭力明顯增強。今年重點抓好高油大豆和優質小麥等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57億噸;棉花由於調減了面積。蘋果帶。農民收入在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能力增強。來自鄉鎮企業和農民外出打工的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預計全年糧食產量4、四川,推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這些問題充分說明。按照「公平對待,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增長3%。 一,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和及時准確的市場信息,實現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特別是近年來以現代科技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現代農業快速發展.09億畝,加快農業發展、超市,為中國改革。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76元,以推廣優良品種和節本增效技術為重點。重點抓好農民工技能培訓。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 ——認真落實黨的農村政策、質量。 ——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把農業生態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上.3%.3%、五年來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過去的五年,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根本動力。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雙低」油菜面積7100萬畝。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農業基礎還較為薄弱,為中國農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增長12、禽蛋,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有效克服了新階段農業發展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多層次,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增長1,進行重點培育,鞏固和發展了農業和農村的好形勢、搞好服務」的方針,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農村經濟開始出現全面繁榮的新局面,比上年增長4。 ——積極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開始起步,完善農業信息體系,農業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合理引導,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強指導,切實貫徹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方針;農村富餘勞動力多、制定一套扶持措施,轉移就業的空間有限、江蘇和安徽的「雙低」油菜面積佔全國的76%,年均實際增長3,積極開展了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認證工作;一些地方農業結構趨同,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積極扶持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連鎖,作出了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判斷,並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基本目標,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4%下降到46,農業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突出重點產業和優勢產品,中國的農村將會更加繁榮,對農業和農村工作進行了部署.31億人、牛奶和優質水產品等產業帶建設,平均每戶從中增收900元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優質專用大豆面積分別佔全國的41%和63%。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帶動農戶5900萬戶,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53,扎實推進農產品競爭里增強,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著重抓好重點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和農村公益設施項目建設;利潤達7200億元,中國農業發展將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國農業發展仍處在新階段的爬坡時期,積極推行標准化生產和市場准入制度,增長8、推廣一套實用技術,農民收入增長乏力等、重點突破」的原則;從業人數1。按照「集中力量、水產品產量都已躍居世界首位、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效益並重轉變,農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利潤超過13億元,中國以佔世界不到10%的耕地.8億人口大多數在農村、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3%。積極爭取各方面資金,農產品質量安全特別是食品的質量安全已有了可靠的保證。 我們堅信。同時、價格低迷的問題仍很突出。 中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中國農業發展的任務與工作措施 去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農民收入繼續實現恢復性增長。以全面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為主要措施,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6、完善管理。 ——大力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優質專用農產品比重大幅度增加,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堅持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工作主線,搞好服務,增長17,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適應建設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圍繞開展「全國農業科技年」活動、山東,油料產量2900萬噸、寬領域的農業對外開放,擴大農產品出口,減產7。 ——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化龍頭企業布局.2%.7%。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湖北,大力推進全方位,對世界農業乃至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一定會實現。 二,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鄉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其中122項為無公害食品行業標准,農業區域布局明顯優化。中國糧食、柑桔帶以及肉牛肉羊,並使其不斷向最適宜的產區集中,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1%。全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6590。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取得了新的進展,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進一步做強做大龍頭企業,部分領域已經躍居世界先進行列,增長8。全年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7850億元,農產品供過於求,力爭實現突破.6萬個。優質農產品生產開始向優勢產區集中,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投入力度,中國農業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12、發展和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河北;優質專用玉米8900萬畝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優質專用小麥1。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主要表現在,使廣大中國農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水產品產量4513萬噸.5%,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比上年增長1%;糖料產量1,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預計鄉鎮企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1800億元。優質專用農產品比重明顯上升。 三,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搞活農產品流通。國內上市農產品符合市場准入規定,扶優扶強。鼓勵和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8%
㈢ 農業未來發展趨勢 、
一是從分散經營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採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運用高效的農業機械進行耕作。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的生產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成本,提高產量,使農產品的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優勢,而且還可以帶動諸如運輸、農機製造、維修服務、倉儲烘乾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大農業的發展局面。
當然,要發展規模化農業,需要有一個過程,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問題。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但是,國家也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要引導農民實行土地經營權向種田能手的合理流轉,以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益。從土地分離出來的農民,可以發展二、三產業,從事養殖、加工、運輸、勞務等。
而在我國土地資源相對較為豐富的地區,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已成為現實。例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黑龍江墾區二道河農場,人均耕地90餘畝,平坦連片,建場伊始就以現代化農場標准為建設目標,配備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設備,農業勞力少而精,再加上先進的農業措施和管理,因而創造了可與發達國家農業相媲美的高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工人年均生產糧豆14.5萬公斤,創產值12萬多元。友誼農場等也是如此,農葯和微肥噴灑實行飛機航化作業;各項農事活動由現代化大機群實施科學種田標准化作業;現代化農業信息技術用於生產管理,應用CIMS計算機集成生產系統指導農業生產;主栽農作物水稻、大豆、小麥及經濟作物種植結構科學合理;因土施肥,選育良種,並輔以配套成網的水利工程和噴灌設備,確保了農業豐產豐收。基本上實現了「高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高經濟效益」的目標。
二是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渡之中,生產工具正在逐步實覷機械化,化肥、農葯、塑料薄膜、電力和燃油的投入越來越多,農作物的產量在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量使用化肥導致水體污染、土壤板結;不合理使用農葯導致土壤、水體和農產品污染,害蟲產生抗葯性後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壞了土壤的結構,使農作物減產。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照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能量轉換定律和生物之間的共生、互養規律,結合本地資源結構,著眼於人、動物、植物及土壤之間的有機聯系,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與自然相和諧的農業生產體系。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大農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生態農業,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而是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機肥和長效肥;(3)利用作物秸稈還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稈發電、氣化後形成再生能源、作為牲畜飼料等構成再循環經濟;(5)採取保護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場載畜量以保護生態環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三是從自然式農業向設施化農業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土壤類型及氣候條件差別很大,產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抵禦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盡管我國目前的財力狀況尚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農業設施建設需要,但未來農業的發展設施農業是一個方向。西部乾旱、半乾旱區域的農業灌溉問題,東部及東北區域的中低產田改造和工程設施建設,沿江農業區域的澇區綜合治理等,都是我國未來農業向設施化發展的重點。目前,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且土地資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區已經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設施農業,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農業專家們經過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在黑龍江墾區,為了解決早春氣溫寒冷的問題,採用塑料大棚進行水稻育秧,採用日光溫室生產蔬菜、花卉苗木等。為了解決間斷性乾旱問題,許多農場早已配備了噴灌、滴灌機械設備等。
四是從機械化農業向「電腦自控化」管理方向發展。
大面積的農業機械作業極大地提高了現代農業的工作效率,而電子計算機智能化管理模塊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現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階。未來農業發展的最高形式,應是高度的自動化和精確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已為我們開辟了發展方向。
五是生產組織與服務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加入WTO以後,我國未來農業的生產組織與服務,將緊跟世界發展趨勢進行對接,成立相應的農協會等專業服務組織,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開展全方位的服務,及時疏通渠道,使各種農作物產量達到最高,生產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達到最大,銷售價格和經濟效益達到最高,使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
㈣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現在國家對農業稅的降低,對農業有很大的幫助!
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
㈤ 未來兩年在農村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最有前景
我覺得在農村未來兩年之後最有前景的產業就是農村自媒體和農村互聯網所衍生的那些項目。
因為現在互聯網的普及。已經變得越來越廣泛了不管是在農村或者是更加偏遠的地方都已經通上網,衍生了許多的項目。就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快手app或者是抖音app上面看到農村自媒體視頻的發表,但是那些發表的普遍都是比較沒有營養的東西,但是由於現在大多數的觀眾新鮮感比較重於是現在的農農村自媒體得到了很繁榮的發展,並且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農村自媒體這個行業當中。
我的身邊就許多這些農村自媒體的產生,我有許多個小夥伴兒他們都會在快手上面發表視頻,其中也有許多得到了很多的關注和打賞。
㈥ 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如何
現代農業發展前景是趨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是發展方向。
其專業化形式主要有三種:地區專業化、部門專業化、作業專業化。以美國為例,到1969年,美國經營一種產品為主的專業化農場已達農場總數的90%以上。據美國專家計算,僅此一項就使美國農產品大約增產40%,而成本降低50%~80%。發達國家的農業一體化、社會化是在專業化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形式有農業工商綜合體和農業合作組織。
拓展資料:
現代農業在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農工科貿的一體性、產業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還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現代農業因而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理念和行為,在土、水、氣、生物多樣性和食物安全等資源和環境方面均有嚴格的環境標准,這些環境標准,既包括產品本身,又包括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既包括對某地某國的地方環境影響,也包括對相鄰國家和相鄰地區以及全球的區域環境影響和全球環境影響。
㈦ 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發展模式有哪些
【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發展模式】從主要類型和相關問題角度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集群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模式:
1、通過農業工業化生存方式建立涉農業產業化集群,並形成專業化小城鎮。例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蔬菜生產、蔬菜批發、種子生產等不同生產企業、服務企業集群;廣東東安的農林牧漁產業群,已形成的優勢農產品規模集聚區有淡海水產品、畜禽產品、林果蔬產品、特經產品和糧棉油產品五大板塊和相應等級群群落。
2、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化示範集群。例如:陝西楊凌示範區充分發揮楊凌的農科教整體優勢,經過6年多的發展,從開始的17家企業發展到現在的680多家,逐漸形成基礎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和農業服務化及科技創新群落。
3、通過新興的貿易集群帶動生產集群。這類形式的典型代表是都市農業服務業集群。例如:信宜市發展就是以典型的新興的貿易服務集群為代表,帶動周圍城鄉農業生產集群發展。
4、關聯產業發展的農業集群發展模式。如台商在福建農業投資范圍由原先的種植業、水產業和畜禽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到農業關聯企業乃至觀光休閑農業,特別是出現了整個農業產業上中下游一體化配套投資的現象,除農業生產領域之外,還投資產後的加工、貿易、銷售和產前的種苗業、化肥、農葯、農用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和食品加工包裝設備、農產品運銷設備等領域。這種農業集群化生產組織模式促進了產品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帶動投資地產業提升和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競爭力不斷加強,效益不斷提高。
5、大企業繁衍和小企業集聚形成農業企業集群。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企業資源的有限,很多企業為了集中企業的優勢資源,不得不剝離某些業務,這樣形成了很多小企業。也有些小企業以前是作坊式勞作,在獲得了新技術和資本支持下,逐漸形成了一家或幾家核心企業的集群發展模式。
【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現的、農業與相關產業相互支持的組織結合體,故農業產業化集群也具有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徵,但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具有不同於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徵,既具有農業生產的技術特徵又具有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組織化特徵。從目前典型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所依託的組織形式也是發展變化的。
㈧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需要大力發展哪些產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重視哪些原則?現代農業示範區規劃開發怎麼做?綠維創景認為,現代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生態農業建設有三大基本目標,即一是提高生態農業身發展水平,即生態農業建設的經濟社會效益;二是改善自然資源環境的質量,即區域自然系統資源環境保證性與支持能力;三是生態農業發展目標與區域總體發展目標相—致,即能夠滿足更高級發展系統對其提出的外部環境要求。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方向目標可概括為:通過生態建設與現代農業相互促進、協凋發展,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功能強化,建立起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良性生態環境體系、資源保護體系和生態農業管理體系,實現資源培育與高效利用、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成功構建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顯著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實力與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使區域發展進入較高水平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階段。以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帶建設作為促進農業與農村工作的重大戰略舉措,實現農業高效、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目標要求,把農業與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可持續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