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絲綢之路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最早最重要的東西方文明交流通道。
1、「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迴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答,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2、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後,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
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
(1)絲綢產業的發展意義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的由來:西漢以前,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半島等。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綉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奇珍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於後世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產生的實質:絲綢之路是西漢政府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使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漢朝的絲、絲織品大量運到西域後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情況下出現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之後的民間行為所導致的後果。
2. 古絲綢之路對現代企業發展有什麼指導意義。
「絲綢之來路」是指起始源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古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曾經為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過重要貢獻。
因此,在現代企業發展中應當弘揚「古絲綢之路」精神,以現代科技發展為基礎,通過科技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提高企業自身的實際競爭力,合作共贏開拓創新,加強區域間協調合作及技術交流,通過發達的商貿網路幫助企業發展自身經濟和加強貿易往來。更有助於企業獲得了解區域外市場信息及對應產品市場的文化背景,從而改進企業產品使其更深入市場符合當地市場的消費者需求,加強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 絲綢之路的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沿著這條抄絲綢之路,中國和西方各國的商旅、使團絡繹不絕。在這條絲路上出土的絲織物,已不再是單純的中國風格,而是常常採用中亞、西亞流行的花紋,如聯珠對鳥、對獅「同」字紋錦,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圖案。新疆吐魯番附近古高昌城、木頭溝、伯子伯里克等地發現的西域壁畫,反映出羅馬畫風的影響,其中還有穿著希臘式衣服的婦女形象。從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犍陀羅式、芨多式、唐式、羅馬式畫風的互相滲透。敦煌藝術寶窟中的壁畫展現給我們的正是多種文化因素結合的傑作。在新疆出土的貨幣中,不僅有薩珊波斯的銀幣,也有拜占庭的金幣。所有這些,都表明這條絲道當年是多麼的繁忙,通過這條絲道,中西文化之間的撞擊、融會的力量是多麼的強烈。
4. 絲綢之路的意義與價值
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徵。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
東西方相互傳入和移植的東西很多,醫術、舞蹈、武學和一些著名動植物,都使雙方增加了不少視野。漢代習將西方輸入的東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蘿卜等;唐代則習將它們名稱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灣珍珠)等。據《唐會典》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絲綢之路前來長安這個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國客人,數目皆以萬計,定居中國的,單廣州便以千計。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21世紀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天山與昆侖山脈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
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於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快傳遍了整個歐洲。
5. 請簡述古代絲綢之路的起源,發展,意義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6. 古代絲綢業有哪些意義
絲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發明之一,它與我國古代文明中的四大發明一樣,都產生過世界性的影響,但是它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程度以及流傳之久遠,卻又為四大發明所不及。
7. 中國絲綢業的發展現狀(要詳細)
絲綢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是華夏文明的見證和驕傲。在新世紀,絲綢又被賦予了新的理念和內涵,傳統而又現代的技術演繹,使絲綢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絲綢素有紡織世家「皇後」之稱,象徵擁有者獨特地位,體現穿著者典雅品味。盡管絲綢僅占紡織纖維總耗量千分之一,屬紡織大家族中的小行業,但80%用於出口的中國絲綢業被列為2004年度中國典型出口導向型產業,其原料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及產品頗強的國際性均無與倫比。
然而,中國在開發絲綢產品之多元化及其多樣性方面與世界紡織先進、發達國家相比,尚存距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變革進程中,進一步繁華業已輝煌了數個世紀的「絲綢之路」乃當務之急,更是必由之路。
中國絲織行業之生產設備及其技術在近幾年中獲得了全面升級,發展歷程可概括為從噴水到噴氣、從單噴到多噴、從平機到提花、從中速到高速。
無梭織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嗣後,噴水、劍桿、片梭、噴氣及多梭箱等織機機型陸續面世。80年代後,無梭織機與電腦、感測技術和變頻調速等現代化尖端科技結合,進一步強化了此類織機對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適應性,同時也全面提升了產品外觀與內在質量。
近年來,隨著中國絲綢行業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科技創新步伐也得以加快,尤其是電腦、電子商務平台和現代化信息處理獲得全方位充分利用。最典型的實例是,電腦的普及使得繅絲工藝徹底淘汰了沿襲百年之久的立繅車,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絲綢行業自動繅絲的水平。
江蘇盛澤是聞名遐爾的綢都,在設備更新上堪稱中國之最。80年代盛澤從國外進口大批先進的絲織印染裝備,還同時引入了世界一流的現代高新技術,進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目前,盛澤已經擁有六萬余台無梭織機,成為中國無梭織機密集度最高的絲織生產基地。
國外絲綢進口設備普遍採用電腦程序控制。從市場信息到產品的花樣、色彩、織物結構的設計,從繅絲到織綢、印染等生產和管理領域,都能找到電腦的身影。利用電腦監測和輔助手段,可充分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的企業經營模式。機電一體化更成為國際紡機發展主要特色,幾乎所有提花機和大圓機等都已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
而今,絲綢加工設備在中國乃至世界仍面臨的問題是,怎樣圓滿解決遠古與現代的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繼承與開拓的結合、流程與科技的結合、電子與織造的結合、印染與環保的結合、優質與效率的結合、發展與生態的結合和品種與實用的結合,適應配以高速引緯率、積極式送經、快捷換軸、新穎開口式、超寬織機幅、可編化程序、智能化控制、微電子技術和高自動化水平的織造機械,包括集機、電、液、氣一體化的現代整經技術等前道裝備以及微懸浮體染色、數碼印花工藝、生物酶處理與等離子加工等後整理裝置。
其中,絲綢生產裝備的可靠性是關鍵,可靠性是國產設備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的症結所在。
當前,國產紡織設備在國內的銷量只有1萬台左右。但據保守估計,中國紡織行業每年紡織設備的需求量卻高達2~3萬台。
在原料應用領域,中國科研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諸如破譯家蠶基因組之謎,成功地培育出天然彩繭;攻克了自動繅絲真空滲透煮繭技術難關;完全掌握了蠶絲纖維之超微結構;針對強制牽引所形成的家蠶絲拉伸性能之深入研究並獲取成果;制絲副產品中萃取絲膠和絲素獲得推廣應用;成功開發乍/桑彈力真絲和膨體彈力真絲等全真絲差別化紡織新材料;電子紡絲法制備絲素功能性納米纖維;絲綢用環保型新染化料與助劑及配套工藝相繼問世。
織物結構方面,防皺、防縮、防褪色等絲綢難關的攻克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應用到了重磅絲綢、真絲喬其、模擬絲化纖綢、電腦綉花絲絨等,使產品附加值倍增。
絲綢紡織技術復合化也不斷取得進步,主要體現在:化學纖維的復合技術和加工技術;天然纖維相互間的混紡復合;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間的復合;多種功能整理的復合;多種織物的復合,如雙層粘貼復合,鑲拼復合,「三明治」式復合等。
中國絲綢業優勢與差距並存。目前,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
由於出口價格連年下滑,而今絲類及其綢緞出口價格只相當於十年之前的50~60%。實際上,中國絲與綢的出口近年來一直陷於量升價跌的怪圈。
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佔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義大利後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後,方能榮登昂貴高雅時裝服飾之列」。
為此,自2002年起,中國絲綢協會開始注重高檔絲綢標志批准注冊工作。在此基礎上,2004年國內絲綢行業將五種牌號的全真絲絲綢產品(茶花、萬事利、富潤、金富春和鑫緣)列為「中國名牌」以及授予首批十七家企業(涉及真絲圍巾與領帶和絲綢服裝等加工企業)高檔絲綢標志使用權。顯而易見,中國絲綢業已走上以品牌推動產業升級之路。
高檔絲綢標志的實施與推廣,一方面足以顯示中國政府對進一步強化國產絲綢產品在世界市場之競爭力的堅定意志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中國絲綢企業的產品正在進入一個從廉價低級產品向高端產業鏈領域升華的全新時期。
8. 絲綢的價值意義
絲綢的價值意義:
1、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本土的絲綢文化反作用於本土的紡織業,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與改革,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出新的織物類型,進一步豐富了絲綢文化。
中國絲綢對世界的貢獻首先在於中國的絲綢技術隨著絲綢的外傳而傳播。中國絲綢技術首先傳到中亞一帶,《大唐西域記》中有一段關於傳絲公主將蠶種傳入瞿薩旦那國的故事。
蠶種從中亞向歐洲傳播發生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一位波斯僧侶將蠶種藏於手杖之中帶至羅馬,中國的蠶桑絲綢技術就這樣傳到歐洲。
2.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絲綢文化在漢字的產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漢字中表現為與桑、蠶、帛和大量「糹」部字及與其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
《說文解字》中,收錄篆文9353字,其中含「糹」部的,共有248字,約占其篆文總數的3%。漢語中還有大量與這些字相關的詞語,如:桑蠶、桑麻、桑梓、蠶種、繅絲、紡絲、絲綢之路、帛畫、玉帛、財帛等 。這些詞語大都與蠶絲業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
(8)絲綢產業的發展意義擴展閱讀:
1、天然纖維
絲綢所含的天然纖維主要是蠶絲纖維,是熟蠶結繭時所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是人類利用最早的動物纖維之一,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
蠶絲纖維是唯一得到實際應用的天然長絲纖維,由蠶改粘液凝固而成。蠶絲纖維因蠶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種,其中有食桑葉形成的桑蠶絲纖維、食柞樹葉形成的柞蠶絲纖維以及食木薯葉、馬桑葉、蓖麻葉形成的其他野蠶絲纖維。
2、人造纖維
人造纖維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製得的非天然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化學纖維兩種。再生纖維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經溶解後製成紡織溶液,然後噴絲紡製成纖維狀的材料。
化學纖維是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和農副產品作原料製成的合成纖維。絲綢中加入人造纖維,主要是為了使絲綢抗皺縮、防蟲蛀、更易保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