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絲綢產業鏈

絲綢產業鏈

發布時間:2020-11-25 14:48:34

⑴ 中國絲綢業的發展現狀怎麼樣

絲綢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是華夏文明的見證和驕傲。在新世紀,絲綢又被賦予了新的理念和內涵,傳統而又現代的技術演繹,使絲綢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絲綢素有紡織世家皇後之稱,象徵擁有者獨特地位,體現穿著者典雅品味。盡管絲綢僅占紡織纖維總耗量千分之一,屬紡織大家族中的小行業,但80%用於出口的中國絲綢業被列為2004年度中國典型出口導向型產業,其原料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及產品頗強的國際性均無與倫比。 然而,中國在開發絲綢產品之多元化及其多樣性方面與世界紡織先進、發達國家相比,尚存距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變革進程中,進一步繁華業已輝煌了數個世紀的絲綢之路乃當務之急,更是必由之路。 中國絲織行業之生產設備及其技術在近幾年中獲得了全面升級,發展歷程可概括為從噴水到噴氣、從單噴到多噴、從平機到提花、從中速到高速。 無梭織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嗣後,噴水、劍桿、片梭、噴氣及多梭箱等織機機型陸續面世。80年代後,無梭織機與電腦、感測技術和變頻調速等現代化尖端科技結合,進一步強化了此類織機對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適應性,同時也全面提升了產品外觀與內在質量。 近年來,隨著中國絲綢行業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科技創新步伐也得以加快,尤其是電腦、電子商務平台和現代化信息處理獲得全方位充分利用。最典型的實例是,電腦的普及使得繅絲工藝徹底淘汰了沿襲百年之久的立繅車,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絲綢行業自動繅絲的水平。 江蘇盛澤是聞名遐爾的綢都,在設備更新上堪稱中國之最。80年代盛澤從國外進口大批先進的絲織印染裝備,還同時引入了世界一流的現代高新技術,進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目前,盛澤已經擁有六萬余台無梭織機,成為中國無梭織機密集度最高的絲織生產基地。 國外絲綢進口設備普遍採用電腦程序控制。從市場信息到產品的花樣、色彩、織物結構的設計,從繅絲到織綢、印染等生產和管理領域,都能找到電腦的身影。利用電腦監測和輔助手段,可充分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的企業經營模式。機電一體化更成為國際紡機發展主要特色,幾乎所有提花機和大圓機等都已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 而今,絲綢加工設備在中國乃至世界仍面臨的問題是,怎樣圓滿解決遠古與現代的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繼承與開拓的結合、流程與科技的結合、電子與織造的結合、印染與環保的結合、優質與效率的結合、發展與生態的結合和品種與實用的結合,適應配以高速引緯率、積極式送經、快捷換軸、新穎開口式、超寬織機幅、可編化程序、智能化控制、微電子技術和高自動化水平的織造機械,包括集機、電、液、氣一體化的現代整經技術等前道裝備以及微懸浮體染色、數碼印花工藝、生物酶處理與等離子加工等後整理裝置。 其中,絲綢生產裝備的可靠性是關鍵,可靠性是國產設備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的症結所在。 當前,國產紡織設備在國內的銷量只有1萬台左右。但據保守估計,中國紡織行業每年紡織設備的需求量卻高達2~3萬台。 在原料應用領域,中國科研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諸如破譯家蠶基因組之謎,成功地培育出天然彩繭;攻克了自動繅絲真空滲透煮繭技術難關;完全掌握了蠶絲纖維之超微結構;針對強制牽引所形成的家蠶絲拉伸性能之深入研究並獲取成果;制絲副產品中萃取絲膠和絲素獲得推廣應用;成功開發乍/桑彈力真絲和膨體彈力真絲等全真絲差別化紡織新材料;電子紡絲法制備絲素功能性納米纖維;絲綢用環保型新染化料與助劑及配套工藝相繼問世。 織物結構方面,防皺、防縮、防褪色等絲綢難關的攻克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應用到了重磅絲綢、真絲喬其、模擬絲化纖綢、電腦綉花絲絨等,使產品附加值倍增。 絲綢紡織技術復合化也不斷取得進步,主要體現在:化學纖維的復合技術和加工技術;天然纖維相互間的混紡復合;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間的復合;多種功能整理的復合;多種織物的復合,如雙層粘貼復合,鑲拼復合,三明治式復合等。 中國絲綢業優勢與差距並存。目前,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 由於出口價格連年下滑,而今絲類及其綢緞出口價格只相當於十年之前的50~60%。實際上,中國絲與綢的出口近年來一直陷於量升價跌的怪圈。 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佔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義大利後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後,方能榮登昂貴高雅時裝服飾之列。 為此,自2002年起,中國絲綢協會開始注重高檔絲綢標志批准注冊工作。在此基礎上,2004年國內絲綢行業將五種牌號的全真絲絲綢產品(茶花、萬事利、富潤、金富春和鑫緣)列為中國名牌以及授予首批十七家企業(涉及真絲圍巾與領帶和絲綢服裝等加工企業)高檔絲綢標志使用權。顯而易見,中國絲綢業已走上以品牌推動產業升級之路。 高檔絲綢標志的實施與推廣,一方面足以顯示中國政府對進一步強化國產絲綢產品在世界市場之競爭力的堅定意志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中國絲綢企業的產品正在進入一個從廉價低級產品向高端產業鏈領域升華的全新時期。

⑵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是指哪個城市

魚米之鄉:

一般指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為中國三大平原之一 ,地跨中國鄂、湘、贛、皖、蘇、浙、滬等7省市,素有「水鄉澤國」之稱。

(2)絲綢產業鏈擴展閱讀:

魚米之鄉的自然地理條件:

1、長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及黃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錢塘江、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

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平原等6塊平原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溫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2、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揚子准地台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系列斷陷盆地,後經長江切通、貫連和沖積後,而形成。

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系―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沖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

3、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等。

⑶ 絲綢生意好不好

普普通通的小店一年幾百萬是賺的。但是中國絲綢缺少品牌意識,沒有設計感,所以沒有歐洲的絲綢發展的好,我們的絲綢商家還是在原料面料上面做點小生意。所以中國絲綢需要整合一個產業鏈,需要品牌發展。

絲集網 回答

⑷ 中國絲綢業的發展現狀(要詳細)

絲綢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是華夏文明的見證和驕傲。在新世紀,絲綢又被賦予了新的理念和內涵,傳統而又現代的技術演繹,使絲綢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絲綢素有紡織世家「皇後」之稱,象徵擁有者獨特地位,體現穿著者典雅品味。盡管絲綢僅占紡織纖維總耗量千分之一,屬紡織大家族中的小行業,但80%用於出口的中國絲綢業被列為2004年度中國典型出口導向型產業,其原料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及產品頗強的國際性均無與倫比。

然而,中國在開發絲綢產品之多元化及其多樣性方面與世界紡織先進、發達國家相比,尚存距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變革進程中,進一步繁華業已輝煌了數個世紀的「絲綢之路」乃當務之急,更是必由之路。

中國絲織行業之生產設備及其技術在近幾年中獲得了全面升級,發展歷程可概括為從噴水到噴氣、從單噴到多噴、從平機到提花、從中速到高速。

無梭織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嗣後,噴水、劍桿、片梭、噴氣及多梭箱等織機機型陸續面世。80年代後,無梭織機與電腦、感測技術和變頻調速等現代化尖端科技結合,進一步強化了此類織機對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適應性,同時也全面提升了產品外觀與內在質量。

近年來,隨著中國絲綢行業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科技創新步伐也得以加快,尤其是電腦、電子商務平台和現代化信息處理獲得全方位充分利用。最典型的實例是,電腦的普及使得繅絲工藝徹底淘汰了沿襲百年之久的立繅車,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絲綢行業自動繅絲的水平。

江蘇盛澤是聞名遐爾的綢都,在設備更新上堪稱中國之最。80年代盛澤從國外進口大批先進的絲織印染裝備,還同時引入了世界一流的現代高新技術,進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目前,盛澤已經擁有六萬余台無梭織機,成為中國無梭織機密集度最高的絲織生產基地。

國外絲綢進口設備普遍採用電腦程序控制。從市場信息到產品的花樣、色彩、織物結構的設計,從繅絲到織綢、印染等生產和管理領域,都能找到電腦的身影。利用電腦監測和輔助手段,可充分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的企業經營模式。機電一體化更成為國際紡機發展主要特色,幾乎所有提花機和大圓機等都已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

而今,絲綢加工設備在中國乃至世界仍面臨的問題是,怎樣圓滿解決遠古與現代的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繼承與開拓的結合、流程與科技的結合、電子與織造的結合、印染與環保的結合、優質與效率的結合、發展與生態的結合和品種與實用的結合,適應配以高速引緯率、積極式送經、快捷換軸、新穎開口式、超寬織機幅、可編化程序、智能化控制、微電子技術和高自動化水平的織造機械,包括集機、電、液、氣一體化的現代整經技術等前道裝備以及微懸浮體染色、數碼印花工藝、生物酶處理與等離子加工等後整理裝置。

其中,絲綢生產裝備的可靠性是關鍵,可靠性是國產設備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的症結所在。

當前,國產紡織設備在國內的銷量只有1萬台左右。但據保守估計,中國紡織行業每年紡織設備的需求量卻高達2~3萬台。

在原料應用領域,中國科研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諸如破譯家蠶基因組之謎,成功地培育出天然彩繭;攻克了自動繅絲真空滲透煮繭技術難關;完全掌握了蠶絲纖維之超微結構;針對強制牽引所形成的家蠶絲拉伸性能之深入研究並獲取成果;制絲副產品中萃取絲膠和絲素獲得推廣應用;成功開發乍/桑彈力真絲和膨體彈力真絲等全真絲差別化紡織新材料;電子紡絲法制備絲素功能性納米纖維;絲綢用環保型新染化料與助劑及配套工藝相繼問世。

織物結構方面,防皺、防縮、防褪色等絲綢難關的攻克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應用到了重磅絲綢、真絲喬其、模擬絲化纖綢、電腦綉花絲絨等,使產品附加值倍增。

絲綢紡織技術復合化也不斷取得進步,主要體現在:化學纖維的復合技術和加工技術;天然纖維相互間的混紡復合;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間的復合;多種功能整理的復合;多種織物的復合,如雙層粘貼復合,鑲拼復合,「三明治」式復合等。

中國絲綢業優勢與差距並存。目前,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

由於出口價格連年下滑,而今絲類及其綢緞出口價格只相當於十年之前的50~60%。實際上,中國絲與綢的出口近年來一直陷於量升價跌的怪圈。

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佔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義大利後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後,方能榮登昂貴高雅時裝服飾之列」。

為此,自2002年起,中國絲綢協會開始注重高檔絲綢標志批准注冊工作。在此基礎上,2004年國內絲綢行業將五種牌號的全真絲絲綢產品(茶花、萬事利、富潤、金富春和鑫緣)列為「中國名牌」以及授予首批十七家企業(涉及真絲圍巾與領帶和絲綢服裝等加工企業)高檔絲綢標志使用權。顯而易見,中國絲綢業已走上以品牌推動產業升級之路。

高檔絲綢標志的實施與推廣,一方面足以顯示中國政府對進一步強化國產絲綢產品在世界市場之競爭力的堅定意志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中國絲綢企業的產品正在進入一個從廉價低級產品向高端產業鏈領域升華的全新時期。

⑸ 中國的絲綢出口到哪些國家

中國絲綢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是歐美和日本。其次是印度。
但是印度並非絲綢消費國,而是將中國的低等級絲綢買去之後,經過手工加工成工藝品或者制衣,然後再賣給歐美國家。
因此,目前受日本地震和歐美經濟危機影響,整個中國絲綢也處於嚴重低迷狀態

⑹ 蠶桑行業的產業鏈到底是怎樣的

種桑養蠶、剝繭抽絲、繅絲織綢——農業社會的這一傳統產業,大力打造桑蠶繭絲綢產業循環經濟,推廣「桑—菇—肥,桑—炭—能源,桑—蠶—蠶沙—葉綠素—果膠—殘渣—肥,桑—桑枝—纖維板」等循環經濟模式,

⑺ 中國絲綢復興之路如何走

1.絲綢行業發展面臨多重困難
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繭絲綢行業營業額達884億元,較上年增長4%。中國絲綢協會會長楊永元介紹,2016年,我國絲綢行業在科技進步、文化禮品、國際化發展、文化保護和絲綢小鎮建設等方面有不少亮點,但當前行業仍存在外貿形勢不樂觀、原料質量「短板」依舊凸顯等問題。
楊永元表示,當前,我國許多沿海城市大量土地轉化為城鎮和工業開發區,年輕人從事桑蠶養殖積極性不高,種桑養蠶的數量開始逐漸萎縮。如何推進繭絲綢行業的技術進步,穩定繭絲綢原料基礎,平衡繭、絲、綢產業鏈上下游利益,是今天擺在我國絲綢行業面前的一個課題。
目前,在我國絲綢出口品類中,絲類和真絲綢緞在出口額中各占兩成,絲綢製成品佔比六成,分布相對均衡。但在楊永元看來,世界絲綢行業的生產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以義大利、日本等國為代表的高端絲綢產品生產向中國轉移,以中國香港地區為代表的絲綢服裝生產向內地轉移。「世界要求中國不再只是提供中間產品,而是要提供終端商品,這為我國的絲綢行業帶來了重大的挑戰和機遇。」楊永元說。
日前發布的《繭絲綢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提出,未來五年,要形成10個以上具有國際影響的名企名品,提升中國絲綢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知名度,努力打造中國繭絲綢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
楊永元認為,現代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使得絲綢企業不得不思考如何獲得長足發展,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文化引領絲綢企業樹立品牌文化。
「如果我們在絲綢家紡、絲針織、頭巾、領帶、禮服、女裝、混紡產品等方面都擁有知名品牌,形成多足鼎立,那麼絲綢業的發展一定能再上一個台階。」楊永元強調,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全力打造知名絲綢服裝品牌將是行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2.深入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素材
「在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以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重振絲綢業鼎盛時期的風采需要多方考慮。」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認為,其中重要一點是要深入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素材。「要在國際上樹立獨樹一幟的中國風格,甚至引領某一段時間、某一個領域的潮流。」
在他看來,目前中國絲綢行業的設計能力不足。「基本是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依據自身的短期需求來設計和推出產品。更有甚者,拿國外樣本進行模仿,設計的原創性大大削弱。國內市場跟風的情況也比較明顯,產業鏈條簡單,國際上流行什麼就做什麼的情況比較普遍。特別是中國自有的文化題材、元素等沒有得到重視。」
趙豐認為,我國企業、設計師應該多學習、多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比如,中國紅、青花瓷等元素很受設計師青睞,在國外的服裝發布、展覽中受熱捧。一些國外服裝品牌也會使用中國元素,這說明國際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元素是欣賞和重視的。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和設計,對中國絲綢走向世界大有裨益。
作為中國絲綢協會的副會長和行業一線的企業家,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對此深有體會:「中國企業只有具備了國際化視野,再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世界一流設計、高端製造品質等元素,才能做出與眾不同的產品,打出聞名世界的中國品牌。」
實際上,中國是絲綢的主要原產地,相比國外的設計來說,中國的設計更擅長使用中國絲綢的材質。趙豐說,一些中國傳統題材,特別容易與絲綢結合在一起。「如果我們自己的設計師對自己的東西都不了解,不去挖掘,不去弘揚,總是抄別人的東西,那永遠只能跟在別人背後走,競爭力只會越來越弱。」
3.以創新驅動絲綢業振興發展
面對國內人才、原材料等多方面的壓力,中國絲綢行業的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
但是,「中國的絲綢企業都太小了,都還在做傳統的製造,沒有能力和實力去轉型升級,與國際大牌比拼。」屠紅燕說,雖然近年來一些領先企業從產品製造到文化創造,從設計水平、產品品質到品牌塑造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同國外品牌競爭,還是顯得勢單力薄。
「政府應該加強引導,鼓勵企業從傳統文化中發掘優秀的內容推向世界。比如,浙江在發展重大新興產業的同時,也提出要保護並發展經典的傳統產業。在絲綢小鎮,圍繞絲綢產業把文化、設計、產業等各種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發展合力。」趙豐認為,現在尤其需要以絲綢的名義把一些學科結合在一起,打造產業鏈所需要的人才培訓、技術創新體系,在絲綢領域培育一批創新人才。
楊永元說,2017年將加快調整絲綢產品結構,堅持科技創新驅動行業發展,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方向促進對外深層次合作,以傳統絲綢高等院校為主加快人才培養,形成實用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等多層次的絲綢人才培育體系。

⑻ 我國著名的「絲綢之府」是指浙江的哪個城市

一、浙江省杭州市——「絲綢之府 」


杭州有「絲綢之府」之稱,並建有中國絲綢博物館。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又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的水準之高,舊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庄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


杭州絲綢,歷史悠久,質地輕軟,色彩綺麗,品種繁多,有綢、緞、綾、絹等十幾類品種,最著名的品牌有喜得寶、萬事利、凱地等。


杭州市餘杭區是國家確定的「絲綢織造基地」,杭州已連續舉辦四屆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全國絲綢信息中心也坐落在杭州,所有這些充分證明了杭州具有發展絲綢產業的獨到優勢。項目為「中國紡織面料—絲綢產品流行趨勢」,杭州作為發布地最能體現行業的代表性。


二、浙江省嘉興市——「絲綢之府」


嘉興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


嘉興有4700餘年的絲綢文化歷史,被譽為古代的「絲綢之府」,當代的「中國綢都」,絲綢歷史源遠流長。嘉欣絲綢園內集栽桑、養蠶、繅絲、織造、印染、服裝於一體,您可以了解到從蠶繭到絲綢服裝的全過程,傳統的產業鏈,現代化的生產過程,極具觀賞魅力。


三、浙江省湖州市——「中國絲綢真正故鄉」


湖州素有「絲綢之府」、「中國綢都」、「湖絲衣天下」的美稱。湖州地處太湖之濱,河流縱橫,有很好的種桑、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


湖州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其質地緊密,細潔光亮,色彩斑斕,僅見於古代文獻中的絲織品名稱就有帛、絹、綢、縵、綺、羅、綾、綉、綿、紗等20餘種。


湖州絲綢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歷史。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碳化的絹片。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確定絲線、絲帶、絹的年代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並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


它的發現使湖州絲綢的歷史前推4700年,成為世界絲綢最老的壽星。它的發現同時也推翻了中西陵氏之女黃帝元妃嫘祖(約公元前2550年)發明養蠶的神話傳說。這些絹片已成為浙江絲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湖州至今還保存著與絲綢遺址有關的「織里」等地名。



(8)絲綢產業鏈擴展閱讀:


絲綢,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閱讀全文

與絲綢產業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