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葡萄生產現狀是怎麼樣的
我國葡萄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在封建制度的長期束縛下,限制了葡萄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葡萄種植遭受破壞的情況更為嚴重。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制定了發展葡萄生產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恢復擴大老產區,發展新產區。如在黃淮平原,開發利用黃河故道的砂荒地,栽培葡萄,使昔日沙暴肆虐、茅草叢生的黃河故道,如今發展成為我國葡萄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葡萄酒釀造基地。目前,這里釀制的葡萄酒所用的葡萄,有40%來自於本地。在西北,大力改造沙漠戈壁,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熱條件,發展葡萄栽培業。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85年葡萄產量達289.2萬擔;甘肅敦煌、青海柴達木盆地等也利用戈壁的土地資源種葡萄,獲得成功,結果累累,生產喜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各項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廣泛推行承包責任制,大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使我國葡萄生產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面積不斷擴大,產量節節上升。據1980-1985年統計,平均每年以45.6%的速度增長,創造了建國以來的最好水平。迄止1985年,全國葡萄總產量達722.8萬擔,比1982年翻了一番。若與1952年相比,則增長6.5倍。我國葡萄生產的不斷增產,為調劑市場水果供應,滿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做出貢獻。
2. 我國葡萄設施發展的現狀如何
葡萄設施栽培近年來受到了各國的重視,尤其是日本。據報道,1990年日本果樹設施內面積為9408.6公頃(不包容括草莓),其中葡萄佔68%,並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
我國葡萄設施栽培曾於20世紀70年代初在北京進行過試驗,獲得了初步成功。1978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園藝研究所進行日光溫室葡萄栽培試驗並獲得了成功。此後,遼寧省本溪市、遼寧省果樹研究所、山東勝利油田農業開發研究院等單位都進行了葡萄設施栽培的研究。勝利油田農業開發研究院張風岐等,通過不同設施栽培方式,能基本實現葡萄四季結果。但葡萄的設施栽培在90年代以前只停留在試驗研究階段,90年代開始走上了規模生產的道路。近些年,葡萄設施栽培發展迅猛,地域不斷擴大。
3. 葡萄在中國的現狀是怎樣的
據古代文獻記載,我國是在漢武帝時從中亞細亞(西域)引入葡萄栽培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栽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在多種古農書中都有記載。著名的《齊民要術》中記述了葡萄的來源、特性、覆土防寒方法以及葡萄的採摘、加工和貯藏方法。《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葡萄的不同品種。但直到新中國成立,我國的葡萄發展非常緩慢,處於落後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葡萄生產開始迅速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7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現了幾次發展高潮。如1980年底我國葡萄面積為3.16萬km2,產量為11萬t;到1990年底我國葡萄面積達12.26萬km2,產量達85.8萬t;2002年全國葡萄面積達33.44萬km2,產量達367.97萬t。但人均佔有量不足3kg。說明我國葡萄生產與世界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葡萄主栽品種較單一,管理較粗放,單位面積產量較低,重產量、輕質量。因此,我國必須加快葡萄生產發展速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意識,以趕超世界葡萄生產先進水平。
我國著名的葡萄產區有新疆吐魯番、山東、河北、遼寧、河南、山西、陝西等地,近年來南方各省葡萄生產發展速度也很快。我國在葡萄栽培和育種上取得了較大進展,栽培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選育出了很多優良品種,同時也從國外引進了一些優良品種,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品種資源。隨著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葡萄栽培事業必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 世界的葡萄產業是怎樣發展的
葡萄的栽培面積遍及世界五大洲。以40℃的熱帶到-40℃的寒帶,到處都有栽培葡萄的蹤跡,但多數葡萄園分布在北緯20~52之間及南緯30~45之間。大約95%的葡萄集中在北半球。
世界葡萄栽培面積與產量過去一直保持在世界果品生產的首位。近年來,柑橘的面積和產量超過了葡萄,但葡萄仍穩居第二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0年統計,1999年世界葡萄栽培面積為742.6萬公頃,佔世界水果總面積的15.2%,世界葡萄產量6068萬噸,佔世界水果總產量的13.6%。
歐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栽培區,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西班牙、前蘇聯、法國和義大利,各有葡萄面積100萬~150萬公頃,其面積和產量佔世界總面積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此外,歐洲的葡萄牙、羅馬尼亞、希臘、保加利亞等國家的葡萄栽培也很發達。
亞洲栽培面積最多的國家是土耳其,其次是伊朗、印度、敘利亞等國家,主要是以鮮食品種和制干品種為主。
北美洲最大的無核葡萄乾生產基地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南美洲的葡萄生產國在阿根廷、智利和巴西;大洋洲的葡萄生產地是澳大利亞。以栽培目的來說,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前蘇聯、西班牙和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國家,主要是釀造品種,每年用於釀酒的葡萄約3000萬噸,上述5國的葡萄酒的產量佔世界葡萄酒總產量的70%左右。
近年來世界葡萄平均單產為每公頃6500~7400千克。單產水平較高的國家有美國(15860千克/公頃)、澳大利亞(13950千克/公頃),每公頃產量達10000千克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南非、法國等。其他國家平均單產都較低,這與氣候有關,也與社會經濟狀況、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
5. 上海市的葡萄現狀是什麼樣的
上海市屬於我國南方葡萄產業帶,隨著設施栽培的發展,葡萄產業發展較快,目前栽培面積5133公頃,產量10萬t。葡萄是上海四大主栽果樹中產業發展最快、總體效益最好的果樹樹種。葡萄的設施栽培技術也引領了我國葡萄產業的發展,其中,馬陸葡萄不僅獲批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也是上海市著名商標。上海市葡萄栽培品種非常豐富,葡萄供應期從5月開始到10月底結束。葡萄發展與採摘休閑相結合,產業發展較為完善,經濟效益較高。
6. 誰有 紅酒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加上政府促進內需政策的實施,促使國民未來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得到提振,有效刺激我國居民對葡萄酒的消費需求。
同時,國家產業政策支持、葡萄酒行業發展勢頭良好,推動我國葡萄酒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前瞻產業研究院《互聯網對中國葡萄酒行業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專項咨詢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指年銷售額在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的葡萄酒產量達到138.16萬千升,平均每五年翻一番,近十年的復合增長率為16.98%,近五年的復合增長率為15.75%;規模以上葡萄酒生產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47.68億元升至438.46億元,增長了8.19
倍。2013年,由於消費市場的改變以及進口葡萄酒持續沖擊的影響,我國葡萄酒行業景氣度下滑,產量降至117.8萬千升,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降至408.17億元。2014年,行業發展狀況稍有回暖,規模以上葡萄酒生產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420.57億元,較上年上升3.04%,產量下降了1.44%至116.1萬千升。到2014年底,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生產企業達到217家。
我國葡萄酒需求快速增長的利好發展勢頭吸引外國葡萄酒不斷進入中國,給國內品牌葡萄酒生產企業帶來較大沖擊。2008年以來,我國葡萄酒進口量一直保持較快增長,進口量和進口金額分別以年均24%和31%的增長率逐年增長至2012年4.26億升和25.73億美元的水平。2013年的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為4.06億升,同比下降4.65%,進口葡萄酒總額為
23.98億美元,較2012年下降6.83%。2014年中國進口葡萄酒數量基本持平,全年進口葡萄酒4.09億升,同比增長0.87%,進口葡萄酒總額為22.13億美元,同比下降7.69%,進口葡萄酒對櫃內市場仍有一定沖擊。
2006年以來,國內葡萄酒行業的利潤率總體保持上升態勢,主要原因為在葡萄酒市場需求旺盛的態勢下,葡萄酒產品銷售價穩步上升,基本抵消了包裝成本及其他費用上升帶來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行業的利潤率出現了短期波動,但2011年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2012年,我國葡萄酒行業利潤率出現下滑,主要是由於進口葡萄酒的不斷增加給國內葡萄酒企業帶來較大沖擊:至2013年,國內葡萄酒消費市場出現變化,高檔葡萄酒銷售下滑較大,加之進口葡萄酒對國產葡萄酒市場的持續性沖擊,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利潤率水平。2014年的行業數據顯示,葡萄酒行業在消費結構和進口酒的沖擊下利潤率進一步下滑。
一、未來三到五年中國葡萄酒市場將會出現高速增長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沒有哪個時代離開過酒,「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歡」,這雖然更多說的是白酒,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飲酒習慣也在發生著悄然變化,這種變化我們身邊隨處可見,那些還在酒桌上拼殺白酒的幾乎都是60、70一代人,40、50一代身體已經不能再允許太多折騰了,而80、90後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的飲酒習慣明顯不同於他們的父輩了:什麼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添一添,那種被動的飲酒方式在他們身上已經不易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生活化、更自由地飲酒了。
未來3到5年,80後一代將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這一代人對葡萄酒的喜愛將遠超過白酒,因為80、90年一代的消費習慣變化,未來白酒市場將有一大部分會被葡萄酒所取代。
近年來無論是國內外葡萄酒企業,還是葡萄酒知識傳播培訓機構都在積極地推廣葡萄酒知識。幾年前這些還都是少數精英階層才可涉及的,葡萄酒也被認為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奢侈品,可也就是幾年時間我們再看,很多葡萄酒培訓已經深入到二線城市,而且葡萄酒市場推廣更是已經深入到三線城市,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甚至已經到鄉鎮一級市場。葡萄酒知識的普及度也越來越高,葡萄酒在中國老百姓心中已不再那麼神秘和高不可攀,在未來3到5年內相信葡萄酒知識在中國會越來越普及。
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這幾年在中國迅猛發展,她們所帶來的影響力中國老百姓已經切身體會到,新媒體不但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更推動了傳統商業模式的變革。新媒體是新時尚,葡萄酒是時尚品,所以當葡萄酒遇上新媒體,必將掀起行業波瀾。也買酒、酒美網等新媒體與葡萄酒的結合,已經徹底終結了葡萄酒行業的暴利時代;微信等的快捷分享讓無數菜鳥都變成小半個專家。這些新媒體毫無疑問未來幾年仍將會高速發展,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葡萄酒市場發展推波助瀾。
行業內統計,中國葡萄酒目前僅300億左右的市場總量,相對於白酒數千億市場來說目前還只是「小兄弟」,但是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加之葡萄酒知識的普及以及新媒體的推波助瀾,我們相信未來3到5年中國葡萄酒必將會高速增長,甚至會出現暴發性增長。
二、國產葡萄酒行業的三大難關
中國葡萄酒市場簡單來看可分為國產酒與進口酒,未來到底誰更有機會搭上中國葡萄酒市場高速增長的「動車」呢?
國產葡萄酒目前主要是張裕、長城、王朝這三大品牌,也就是傳統定位認為的行業第一陣營,第二陣營目前也就威龍、華東等,第三陣營主要是一此地方性品牌,如雲南紅、漢森、通天、皇軒、怡園莫高等。實際上中國葡萄酒行業發展是比較畸形的,國產葡萄酒行業明顯的三大現象是:一、第一陣營體制受限;二、第二陣營後勁不足;三、第三陣營難以突破。
深入分析三大現象背後是國產葡萄酒行業存在的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在未來3到5年仍將是制約國產葡萄酒發展的三大難關。
難關一:體制關。國內一線酒企,無論是白酒還是葡萄酒,大多還是國有體制或受國有體制的影響。國產葡萄酒企業最明顯的就是王朝,應該來說,王朝真正是中國葡萄酒品牌的代表,但是因為體制受限,這些年來幾乎沒有發展,南部的改革剛見成效又被體制的框架活活拖死;再說說長城吧,中糧兼並後幾經折騰仍然沒有走出誤區;發展相對好一些應屬張裕了,改制給其帶來了發展的澎湃動力,但第一陣營如果僅此一家發展仍然不變改變行業的大格局。
難關二:底蘊關。中國白酒文化歷經幾千年傳承,源源不斷,底蘊深厚,所以才能支撐其品牌的高附加值。而相對於白酒,現代意義上的葡萄酒在中國真正發展也才30餘年,盡管這些年來業界有人在談中國西部也有幾千載的葡萄酒史,但那終歸也只是在業界談談而已,歷史的斷檔是無法去修復的。相比歐洲幾千年葡萄酒發展史,我們的葡萄酒明顯存在文化底蘊上的不足,正是因為這一重要原因影響了國產葡萄酒品牌附加值的提升,這一點是中國葡萄酒最難以突破的一關。從當前國產葡萄酒行業現狀來看,行業本身還難以形成合力(這部分內容另撰文研討)來引導國民對於國產葡萄酒價值的進一步認知。實際上業內都知道2011年在北京舉辦的一場盲品比賽中,來自寧夏產區的葡萄酒擊敗了法國波爾多名庄酒,再現1976年那場經典的美法葡萄酒大賽之盛況,這足夠說明了中國葡萄酒這些年來所取得的發展,可這些信息也僅在行業內流傳。筆者從事一線國產葡萄酒營銷推廣多年,常遇到消費者對於國產葡萄酒的不認同,初遇時十分懊惱,理性分析後也淡定多了。這一難關的突破需要國產酒品牌形成合力,特別是第一、二陣營的合力引導,可現實是只有張裕一家在極力吶喊,王朝、長城都還深陷在自身的泥潭中苦苦掙扎,而威龍卻主打「有機」概念自立門戶了。所以這一關將是未來3到5年內國產葡萄酒難以跨越的最大障礙。
難關三:價值意識關。國產食品這幾年不斷被曝光的陰暗面在葡萄酒行業也存在,2011年央視曝光了河北昌黎一帶的假酒事件,2012年張裕的葯殘門事件沸沸揚揚,山東煙台一代至今仍然能大量提供所謂的「超低價原酒」。國內食品行業從業者的行業自律仍然令人擔憂,這是從加工業方面來說的。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競爭的無序性也導致渠道商一再壓縮采購成本,迫使製造企業一再壓低製造成本,乃至以次充好,造成惡性循環。這兩方面的問題歸結起來都是行業從業者的價值意識和道德意識缺失,這一問題的解決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所以未來3到5年也將會成為影響國產葡萄酒發展的一大難關。
三、進口酒市場潛力巨大
我們分析了國產葡萄酒因為三大難關不易跨越,未來3到5年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中國葡萄酒市場高速增長已是必然,所以進口酒巿場機會巨大,這種機會也源自於進口酒自身的幾大優勢:一是中國老百姓還是認為進口品牌文化底蘊相對深厚,特別是舊世界地區的品牌,葡萄酒行內有句話:老外是看酒喝酒,咱中國人更多是看人喝酒,意思說的是中國人特有的「面子」文化,喝進口酒比喝國產酒更有面子;二是相比國產酒,進口酒的品類更豐富,消費者可選擇性更強,先不去說葡萄酒新、舊世界共有多少產區,每個產區又有多少種自己的特色產品,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在國產酒中幾乎就沒有優秀的起泡酒,而起泡酒卻深受年輕一代喜愛,那咋辦?於是乎世界各地琳琅滿目的起泡酒紛紛搶灘登陸;三是相對於國產酒,進口酒市場價格不透明,更有利於保持渠道利潤,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這三方面歸結到一點來看還是因為國產酒行業自身的發展受限,服裝行業就是明顯的例子,十到十五年前,中國市場的中高價位服裝幾乎都是洋品牌,可隨著中國服裝業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身上幾乎都是福建、廣東等地產的民族品牌。國產葡萄酒行業如果能擺脫限制,高速發展,那未來巿場格局完全不一樣。
7. 國外發展現狀
鑽探技術起源於我國,後至海外。~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促進了鑽探技術的發展。18世紀中葉出現了人力推動的岩心鑽機和天然金剛石鑽頭;19世紀末出現了蒸汽動力驅動、人力給進的鑽機;20世紀初出現了螺旋給進鑽機;20世紀30~40年代,液壓技術開始用於鑽進給進系統;20世紀60~70年代出現了全液壓驅動和控制的動力頭式鑽機,從而開辟了岩心鑽探的新天地。
在岩石破碎磨料方面,從1862年天然金剛石取心鑽頭問世以來,1899年鐵砂(鋼粒)鑽進被發明,1916年硬質合金開始用於鑽探;1954年世界第一顆人造金剛石製造成功,並用於製造金剛石鑽頭。鑽探經歷了從天然金剛石表鑲鑽頭到鋼粒鑽頭、硬質合金鑽頭和人造金剛石孕鑲鑽頭時代,至今進入了人造復合超硬材料鑽探時代。
人造金剛石等新材料和機械電子等新技術在鑽探中的大量應用,進一步推動了世界鑽探技術的發展。如1990年蘇聯在科拉半島完成了12262m深的科學鑽探孔,創岩心鑽探世界最深紀錄;1988年加拿大在南非金礦完成了5423m深的小直徑地質岩心鑽孔,創小口徑繩索取心鑽探世界紀錄;2012年日本用「地球」號勘探船分別在宮城縣近海(水深6883.5m)和青森縣八戶市近海(水深1180m)鑽成了7740m深水鑽探孔及海底進尺2132m的鑽探孔,創世界紀錄;1980年義大利在拉德瑞羅鑽成4092m深的地熱井,最高井溫達500℃;日本在葛根田鑽成3729m深的井溫500℃地熱井;美國和丹麥在卡達AIShaheen油田海上鑽成了12289.57m深的石油勘探井;2012年俄羅斯在薩哈林島創造了12376m深的石油勘探井世界紀錄。國外鑽孔(井)深度紀錄見表1-1,金剛石繩索取心孔深紀錄見表1-2。
在定向鑽探技術方面,首先是美國和蘇聯於20世紀初開始把孔底動力馬達(渦輪鑽、螺桿鑽、電鑽)用於石油鑽井,固體礦產定向鑽探技術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開始起步。近百年來,定向鑽探技術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前憑經驗鑽探,稱之為「摸著鑽」階段;50年代至80年代初開始採用多種力學模型及計算機輔助設計,鑽探進入「算著鑽」階段;80年代至90年代採用隨鑽測量技術(MWD)顯示鑽孔軌跡及鑽進參數,稱之「看著鑽」階段;80年代後期至20世紀末,可實現不起鑽遙控孔底鑽具組合及方向,精確控制鑽孔軌跡,稱為「變著鑽」階段;21世紀,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開始向鑽孔(井)軌跡自動控制方向發展,進入「自動鑽」階段。
表1-1 國外鑽探孔(井)深紀錄概況
表1-2 國外部分金剛石繩索取心鑽探紀錄概況
近年來,定向鑽進技術在油氣田勘探和開發、固體礦產勘探方面獲得了巨大進步。如BP公司1999年在英國 WytchFarm油田完成的大位移井——1M-16SPZ井,水平位移達10728m,創世界紀錄;挪威國家石油海德羅公司2008年在北海Gullfaks油田完成的世界最深海上叢式產油井——Gulltopp井(井深9910m),叢式井口數量最多:在海上平台有96口,人工島上有170口。
鑽探技術不僅在陸地、海洋、南北極碩果累累,而且在宇宙探測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如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圖1-1)於2013年在火星表面鑽成了一個直徑1.52cm、深約6.35cm的孔,並採取了火星表層岩樣(圖1-2)。
圖1-1 「好奇號」火星探測車
圖1-2 「好奇號」所鑽的鑽孔及岩心
8. 葡萄的生產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1.市場對有核品種的需求趨勢為大粒、優質、色美的品種
如紅地球等大粒優質的品種在一定時期內會有大發展,同時一些品質差的中小粒品種和大粒品種將逐步縮小栽培面積,甚至被淘汰。
2.優質無核品種將有大發展
從國際水果市場來看,對無核葡萄的要求越來越多,價格也高。目前國內市場上基本看不到優質無核葡萄,更談不上出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要求必將提高。近年來,我國從國外引入的優質無核品種如無核白雞心等在市場上深受歡迎就是例證。可以預見,無核葡萄品種將在我國各地得到大的發展,以適應世界潮流。
3.葡萄品種結構將有重大變化
過去,我國葡萄栽培以中熟品種為主,約佔90%,上市集中,售價較低,有些地區、有的年份還出現過剩現象,早熟和晚熟品種只佔10%左右,並且主栽品種巨峰、龍眼等由於品質較差,受歡迎程度降低,有些走下坡路。現在由於新品種的不斷引入和我國教學、科研單位不斷培育出新的優良品種,為品種結構調整及品種更新換代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將來葡萄品種的結構將出現早、中、晚熟品種搭配合理的局面。其中早熟品種將佔10%~15%,中熟品種將下降到60%~70%,晚熟品種將達15%~30%。總之,葡萄品種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並將對葡萄鮮果的周年供應及經濟效益的提高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4.釀造加工品種將有一個大發展
世界上的葡萄85%用於加工,5%用於制干,只有10%用於鮮食。而我國生產的葡萄絕大多數用於鮮食,佔85%以上,加工和制干用葡萄只佔10%~15%,與國際市場相差甚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識的提高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釀造加工業將上一個新台階,人們也將逐步習慣喝酒度低、營養價值高的葡萄酒,釀造加工品種的發展勢在必行。這個趨勢目前已顯現出來。
5.栽培新技術將逐步得到普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人們對葡萄質量要求的提高,葡萄栽培新技術如密植豐產新技術、有核品種無核化技術、提早著色和提高品質技術、果穗整形技術等將逐步在生產上得到普及應用,並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6.葡萄設施(保護地)栽培將迅速發展
設施內由於葡萄生長不受自然氣候限制,可人為創造小氣候,提早或延遲果實採收,解決淡季鮮果供應,並可進行多層次立體栽培,因此經濟效益極高,一般每年每公頃可創造30萬元以上的產值,在生長季短的北方地區深受人們的歡迎。在現有基礎上,設施栽培還會有大的發展。
9. 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現狀目前我國主要的葡萄酒產區有哪些
中國葡萄酒十大產區:
一.通化產區 由於天氣寒冷,主要種植抗寒性強的山葡萄(V.amurensis),其中有些年份採摘到的長白山野生山葡萄僅有350-450噸.
主要品牌:通化酒廠,長白山酒廠
二.渤海灣產區 受海洋的影響,氣候變化穩定,熱量豐富,雨量適中,土壤適宜,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優秀的釀酒葡萄產地.主要品種有:霞多麗,貴人香,赤霞珠,品麗珠,蛇龍珠,梅樂,佳麗釀和白玉霓等.渤海灣產區的葡萄酒佔到中國葡萄酒產量的2/3.
主要品牌:華東酒庄,郎格斯酒庄,張裕卡斯特,王朝,華夏長城,長城金色庄園
三.懷涿盆地產區 氣溫適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量偏少,十分適宜龍眼,牛奶葡萄的生長.近十年推廣赤霞珠,梅樂等品種已成功.
主要品牌:中法庄園,紅葉酒庄,容辰酒庄,德尚酒庄,張裕愛斐堡,沙城長城庄園
四.清徐產地 大都分布在山坡梯田上,海拔多為800-900米,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多礫石,十分適宜葡萄的生長.
主要品牌:怡園酒庄
五.銀川產區 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含礫石,未開墾,土質原始,適宜葡萄的生長,是目前西北地區較大的葡萄產區,現已新建了王泉營,廣夏,民化,御馬4家大規模的葡萄酒企業.
六.甘肅武威產區 近年來梅樂,黑皮諾,霞多麗等品種已大面積推廣.據說產區的葡萄酒是西北地區的佼佼者.
主要品牌:莫高,祁連,國風,皇台,蘇武山
七.新疆吐魯番產區 這里歷來是我國無核白葡萄生產基地.現在這里成功試種了赤霞珠,梅樂,品麗珠,歌海娜,西拉等品種.葡萄糖度較高,酸度相對較低,適於釀制具有西域特色的甜型葡萄酒.
主要品牌:鄉都
八.新疆石河子產區 1997年在這里創建的新天葡萄酒公司,葡萄園面積達15萬畝.這里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土壤富含礦物質,葡萄品質好,無污染.主要品種有:龍眼,牛奶,赤霞珠,梅樂,霞多麗,黑皮諾等.一些抗病性差的優良白色品種如索味濃,雷司令等及早中熟紅色釀酒品種在該地區有較大的發展前途.
九.雲南彌勒產區 這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新興的葡萄酒產區,它是我國緯度最低(北緯25度);海拔最高(1500米),氣候最多樣化,土壤最紅,酸度最高,紅葡萄顏色最深,歐美雜種釀酒葡萄--玫瑰蜜種植最多的一個特殊產區.主要品種有:玫瑰蜜,赤霞珠,梅樂
主要品牌:雲南紅,香格里拉
十.黃河故道產區 近年來幾家葡萄酒廠新開發的葡萄基地,通過引進赤霞珠等晚熟品種和改良栽培技術,基本控制了病害的流行,提高了葡萄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