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產業與資源關系的變遷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79一1988年)是扭轉片面重工業化傾向,大力發展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製造業的階段從1979年開始,我國改變了片面重工業化的戰略,轉向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尤其是市場需求的態勢大力發展以輕工業為主的加上製造業1979一1981年期間,我國出台J不少鼓勵和促進輕工業〔消費品工業)發展的產業結構政策和措施,也通過外貿和利用外資的政策支持輕工業部門的較快發展,這些政策措施對產業結構戰略的轉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包括計劃和價格雙軌制的推行。為產業結構戰略的轉變提供了重要的體制條件。一大批非國有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加上國有企業的車}劃外生產,大部分將資源投向了市場需求高速增長的輕工業,從一般消費品到耐用消費品工業。這種體制卜放鬆計劃控制、增加市場調節的作用及其影響,使產業結構戰略轉變和結構調整政策的效應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輕、重工業保持基本平衡的發展態勢。
第三階段:從1992年開始,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拉動了以家用電器為核心的機電工業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瓶頸制約下推動起來的基礎建設投資拉動了基礎工業的發展,我國工業結構重新出現較明顯的重工業化趨勢,到1998年,重工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已接近60% 。
第四階段:從1999開始,重工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工業增長再次形成以重工業為主導的格局。
2. 簡述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和潛導產業之間的異同及其相互關系
主導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在區域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產業,它是指那些產值佔有一定比重,採用了先進技術,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主導產業從量的方面看,應是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佔有較大比重或者將來有可能佔有較大比重的產業部門;從質的方面看,應是在整個國民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其較小的發展變化足以帶動其它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變化,從而引起經濟高漲的產業部門。支柱產業,是指那些在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中佔有很大比重,構成國民收入主要來源,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產業。這種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能是該產業的收入占整個產業結構系統產出的比重所知;也可能是該產業的收入占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所致;還有可能是由於該產業的就業系數高,因而該產業就業人數佔比大;此外,也可能它是主要的外匯創收產業。因此,作為不同時期經濟發展階段標志的支柱產業,必定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或骨骼產業。 支柱產業可能是主導產業,也可能不是。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都是政府為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目標而重點支持的產業。它們之間從動態上看,存在著發展中的替代現象,即從主導產業的發展看,一方面要強化現有支柱產業,另一方面則是要從現有主導產業中篩選出未來的支柱產業,因而可以說,主導產業是未來的、潛在的支柱產業。它們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有著極為緊密聯系的概念,如果忽視兩類產業作用的差別,容易造成制定發展戰略上的失誤。
兩者的關系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理解:
1.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比重大的,則可稱為支柱產業,它是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並能夠提供大部分國民收入的產業。主導產業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科技發展和時間推移,原先的主導產業就會被新興的主導產業所替代,但由於其在過去的大發展,很可能成為新時期的支柱產業。從產業演變的歷史看,大多數支柱產業都是由過去的主導產業演進而來的。2.支柱產業強調現在,現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的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主導產業看好不久的將來,它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主要著眼於未來長期國民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和未來產業結構的塑造和產業發展優勢,是產業結構演變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更強調前瞻性。3.主導產業的選擇主要側重於國民經濟和產業結構的中長期目標,而支柱產業則注重近期或中期,在於培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產業。4.支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通常是前一時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中的新興產業通常就是現在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中比重大的產業是現在的支柱產業,主導產業中比重不大的產業是未來的支柱產業。
3. 簡述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之路
中國的文化產業伴隨改革開放產生,發展壯大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的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期,一些文化單位在以文補文工作中開展經營活動,部分單位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使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商品屬性顯露出來。進入九十年代,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談話發表,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頒布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方針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文化產業開始進入加速發展時期。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1990年至1998年全國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的增加值由12.1億元,增加到83.7億元,增長了6倍;文化產業機構由6.8萬個,增加到9.2萬個,增長了35%;從業人員由49.5萬人,增加到72.1萬人,增長了46%。與此同時,社會所辦的文化產業發展更為迅猛。1990年,社會所辦的文化產業在總量上還遠遠小於文化系統,但到1998年,社會所辦文化產業,的機構總數已經是文化系統的2.7倍,從業人員為1.5倍,所創增加值為1.5倍。初步形成了由文藝演出市場、電影電視市場、圖書音像市場、文化娛樂市場、文化旅遊市場、藝術培訓市場、廣告傳媒市場等門類構成的文化市場框架體系。
在看到文化產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必須看到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不充分,總量規模偏小、社會化、產業化程度低、結構不合理,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1998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26%,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0.8%。而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99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部分項目合計)僅占其經常性消費支出的2.35%,這種狀況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一般的發展中國家。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國民收入水平將逐步提高,閑暇時間增多,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會有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效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把它塑造成下一世紀的經濟增長點。
4. 簡述橋圩鎮發展羽絨產業的優勢條件
那麼優質條件,因為它靠近原料的來源地,它的人工成本是非常便宜的。
5. 簡述旅遊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主要有哪些
旅遊業除了對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外,還具備和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作用」.
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功能作用
據推算,在經濟增長其他條件相對平穩的情況下,國內旅遊消費每增長10個百分點,將拉動居民消費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約1個百分點.
二、對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旅遊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約為10%,旅遊服務貿易約占服務業進出口貿易的30%.通過加快發展旅遊業,也將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地位的迅速提升.
三、對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的功能作用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大幅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耕方式、改變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使農民收入水平、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鎮化.
四、對平衡國際收支減少貿易摩擦方面的功能作用
由於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和花費較多的國家,很多屬於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歐盟一些主要國家等).因此,通過發展出境旅遊,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我國同一些國家的貿易摩擦.
五、對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的功能作用
從我國Ⅰ、Ⅱ、Ⅲ產業每萬元GDP能源消耗情況來看,第一產業約為0.48噸標准煤/萬元,第二產業約為0.9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約為0.3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單位能耗是二產的1/3,是一產的60%.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帶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實現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有效降低資源消耗的目標.
六、對調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實現財富的轉移,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更多情況是實現由相對發達地區富裕人群財富向相對落後地區貧困人群的轉移.我國目前2萬多個景區點,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可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6. 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長時期的主導產業有哪些簡述該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豐富的煤鐵資源;水運便利;市場需求量大
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長時期的主導產業是 ,該產業 發展的主要原因有
7. 簡述鳳岡縣發展肉牛產業對當地扶貧工作的意義
我覺得發展農產業對當地扶貧工作應該是促進當地的農業收入。
8. 簡述產業結構的定義及包括的內容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在經濟發版展過程中,由於分工權越來越細,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會在增長速度、就業人數、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一個經濟實體當中(一般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在每個具體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時點上,組成國民經濟的產業部門是大不一樣的。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9. 簡述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度發展、運動理念逐漸普及、國家政策持續支持和資金日益關注,這些都為體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閑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體育與科技、文化、傳媒、健康、養老、旅遊等相關行業日益融合。根據體育行業發展報告及相關統計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呈穩定增長趨勢。
(一)產業規模呈上升趨勢,體育消費水平上升空間巨大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五年。體育產業發展乘勢而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全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000美元,體育產業正處於是高速發展時期。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0.7%。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十三五」時期,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擴展,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重大戰略機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
(二)產業內涵豐富,產業結構將進一步改善
中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的效益顯著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當前中國體育產業存在體育用品行業一枝獨秀、體育服務業佔比較小和整體產業結構分布不甚合理的現象。79%的收入來自於體育製造業,即體育服飾製造、體育用品製造等;只有約20%的收入來自於諸如賽事運營、體育培訓、轉播權等體育服務業。初期由於政策原因,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賽事運營商業化程度低,導致體育服務產業在整個體育產業中佔比較少。
針對中國目前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結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範場館和品牌賽事。
隨著《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及後續一系列促進體育產業的改革政策的出台,體育產業將逐漸走向市場化,體育服務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
10. 簡述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
1、1978—1999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預熱期。
這一階段,我國政界、學界和企業界對文化產業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的焦點是文化可不可以產業化、文化能不能夠產業化、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文化是否構成生產力等問題。
2、2000—2005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初創期。
在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概念提了出來,強調:「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3、2006—2011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改革攻堅期。
這一階段,我國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視製作、發行、廣電傳輸、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政企、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逐步推進。
(10)發展產業簡述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未來趨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對於我國文化產業來說,新時代意味著我國文化產業將從粗放的鋪攤子式的發展模式向高質量、高層次、精細化發展模式轉變。
這就要求文化產業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好未來發展藍圖;突出創新、創意、創造性發明和原創知識產權掌控,堅持內容為王;推動互聯網、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等與文化、審美、藝術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跨界運行,創造出一批適應市場化運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