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認識第三產業的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
一、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1、從世界經濟發展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交換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第三產業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世界經濟發展史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心是後移的。產業結構具有從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徵,其演變重心大致為: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輕重結合的高技術加工業—現代服務業。而第三產業、服務業恰好是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這種狀況更加明顯,包括第三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越來越高,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經濟發展的水平。
依各國經驗,一國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的高低與該國的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呈正相關。因此,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也是衡量一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偏低,其產值地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經濟整體水平和經濟水平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的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
2、改革開放後,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我國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同各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基本一致,但第三產業增長滯後於第二產業,且產出佔GDP的比重也沒有明顯擴大。
經研究發現,我國於80年代曾有效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進入90年代,第三產業比重沒有明顯增加,第三產業、餐飲業的份額也僅在8%徘徊。反映出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整體偏低。
3、第三產業地位偏低的深層原因。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偏低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有直接聯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這使得在經濟體制轉向市場化以後,隨著對第三產業領域控制的放鬆,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各種類型的資本及勞動力大量湧入第三產業產業,其中尤以個體第三產業為甚。這種變化在推動第三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也帶來第三產業企業細小化程度加劇、規模效益低下、技術進步程度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第三產業產業內部結構優化。
另外,第三產業活動本身的特點,如第三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過低,行業准入門檻不高等,也在客觀上對那些資本量小、資產專用性較弱的投資形成較強的吸引力。相對於第一、二產業,第三產業並不特別需要體力和高度專業化技術的勞動力,因而,自然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結果是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集中在數量過多、規模過小的第三產業企業中,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嚴重細小化、分散化的趨勢。
最後,第三產業的產出效用就是加快了生產者的流通速度,分散了生產者的風險,使購買者方便經濟地購買。因此,第三產業產出只有與其它產出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決定了第三產業產出的增長要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其他產業的增長。
綜上,說明我國經濟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必須深刻認識到商品流通業對啟動市場、促進需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作用不僅表現在產出量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同時第三產業發展對孕育市場關系、完善市場機制以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均有重要作用。
1、第三產業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具有銜接和協調的作用。從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發現,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障礙實際上已經成為市場供求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生產者與消費者無法在價格上達成一致,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之間缺乏一個緩沖和協調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主體就是獨立承擔流通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的第三產業組織。他們是對最終交易價格最有發言權的市場力量,可以起到使供求價格趨於協調的銜接作用。
同時,市場經濟要求經濟資源的市場配置佔主要地位,各種利益主體必須通過市場交換出售產品和獲得資源。生產的發展要看市場,以需定產,市場需求是第一位的。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誰越接近於消費者,誰就越能正確了解消費者,越能捕捉准確的需求信息。因此,第三產業對生產、消費起到能動的調節作用。
從消費者角度看,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物流配送業發展,同時新的零售業態的出現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金錢成本,相應地增加了消費者的閑暇,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消費者需求。
2、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充分就業是所有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中國是勞動力供給大國,在經濟改革中,中國社會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失業問題。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同時城市人口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便尤為重要。
必須強調的是,第三產業對勞動力吸納的作用和能力是有邊界的。首先,過多地吸納低素質勞動力對第三產業發展不利。第二,一定時期第三產業的就業規模也是受當時的社會規模及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制約的。在制度體制尚未健全的經濟發展時期,第三產業就業規模的無限擴張容易導致第三產業流通秩序嚴重混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大力促進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同時,應加強產業內部結構優化,並注重第一、二產業發展對支撐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3、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推動作用。在18世紀的英國,推動工業革命的真正動力是第三產業貿易。在當時,生產規模的擴張極大地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是第三產業貿易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隨著製造業生產規模大、相對集約的趨勢與消費購買量小、相對分散的特點,在商品空間、時間以及具體品類、特色上產生的矛盾呈日益擴大之勢。這就要求第三產業組織在規模、數量和質量上必須以一定速度增長以匹配工業、製造業高速增長的要求。
某項產業能否順暢地獲得生產要素、銷售產品,不僅關繫到自身能否正常運轉,而且還決定著相關產業鏈能否正常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各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與市場之間越來越需要專門的中介機構建立起高效、有序的協調機制,第三產業無疑是充當這一角色的重要力量。
4、第三產業具有促進市場體系發育和完善的作用。第三產業是反饋消費者需求信息的第一道環節,最終產品的價格也是在商品市場上形成的,各類要素市場能否清晰無誤地反應和折射需求並有效定價,在相當程度上,都取決於商品市場的價格機制是否及時性、准確性和效率性。因此,沒有發育成熟、富有效率的第三產業體系和中介組織,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體系。
⑵ 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靈魂,文化是以人為中心對外部世界認識和體驗的總結,只能為人所創造,又為人的需求所服務。在社會與人全面發展進程中,文化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新型形態,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特殊意義。和諧社會是社會各種要素和關系相互適應、協調發展的狀態,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身等多重關系,其構成是經濟、政治、文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則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更直接,更顯示著時代特徵。在我國,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擴大內需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方面、多品種和多層次精神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對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 (一)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整合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社會正向市場經濟的方向轉化。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社會結構、利益關系調整所帶來新的不和諧因素,特別是人的不和諧因素,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障礙。要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激發社會發展活力,離不開文化。「以文教化」是文化的重要涵義,在現代文化的概念中,文化是法律制度以外調整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發展文化產業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代替的「潤滑」和促進作用。首先,有利於形成適應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道德的認同和行為的調適,有利於人和社會共同發展。作為先進的文化,其強烈的感染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夠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大眾,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人民。對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養成,對人際關系的促成有著不可低估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再是,有利於提高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先進的文化對堅定信心、凝聚力量、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強大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是實現國家穩定的前提。只有當社會所倡導的主體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規范被社會成員認同和遵循,社會才不會出現核心價值觀的沖突,才會團結一心,人意和諧。我國古代就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個人不僅要對自己,更要為社會、為國家服務。可見文化對社會「大同」的作用。今天文化對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團結一心,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有著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 (二)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文化資源是人的智力的組合,其自然成本幾乎為零,投入產出更可觀。比較其他資源,文化資源取之不盡,而且挖得越深越精彩。1、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它即屬綠色經濟又是循環經濟。我國處於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型期,工業生產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序很高,近年出現的生產能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產生嚴重製約。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急需轉變。目前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人們清醒認識到全球共同遏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限,是關繫到這個星球上有人居住與從此荒蕪的界限。不採取減排人類將會滅絕的危機感,節能減排成為全球共鳴。相比之下,而文化產業是文化元素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主要依賴高新技術和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的佔有、消耗和污染極少,被稱為綠色GDP,這無疑有助於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狀態。2、發展文化產業可以直接拉動其它經濟發展。文化產品是一種彈性很大的持續性消費,能不斷刺激人的消費慾望,它又屬循環經濟是其它類型消費無法比擬的。人類精神需求無止境,決定了文化消費的巨大空間,給文化產業造就了巨大的市場機遇。近年我國年均文化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甚至更多,涵養了稅源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成長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3、發展文化產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文化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鏈長,帶動作用顯著。一台成功的演出,涵蓋創作人員、演出場所、經紀機構、演員本身,直至服裝道具等生產企業都受益。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旅遊業、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大家有目共睹。文化產業的信息產品,還有助於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這都為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積蓄了後勁。 (三)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動力。 1、為社會建設和發展提供原始動力。文化決定著人的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行為最原始、最持久的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有益於啟迪心智、陶冶情感、砥礪意志、激勵理想,這種力量的凝結就是參入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原始動力。2、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文化作為一種成果,融於整個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脈絡之中,起著積極推動作用。只有動心動情尊重每個人、減少矛盾、達到和諧,促進個人對社會、對群體的認同感和熱愛度,才能調動方方面面參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才能使人民群眾始終保持昴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3、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科技發展和創新目的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文化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加大文化育人力度。事實上,我們所處環境、我們的工作、信息交流、娛樂活動無時無刻不受文化的熏陶。文化育人即是智力支持,這種支持不但有助於公民獲得知識、更新知識、應用知識,更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必要的教育基礎。使社會具有更大的進步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⑶ 論述題,學習產業經濟學的意義是什麼
1宏觀價值規律的內容《2》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3.論述題《1》社會主義的基本這個超額利潤是由優等地和中等地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按劣等地個別生產。21簡答題簡述企業在產業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2簡述企業兼並的主要動機3簡析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4簡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異同5如何理解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與合理化6什麼是高技術產業?它有哪些特點2論述題1簡論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意義2試論選擇汽車工業和建築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的意義3產業經濟學考研真題能力有限哈(為你提供一點算一點--!)筆試:一、選擇題2×151、羅斯托關於經濟增長本質研究的角度是()A、從總量的變化過程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B、從部門的變化過程來研究經濟總量增長的規律C、從均衡競爭的假設條件來研究經濟增長D、從「次優論」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增長2、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專門對工業結構規律進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A、霍夫曼比例=消費品產值/資本品產值B、霍夫曼比例=資本資料工業產值/消費資料工業產值C、霍夫曼比例=消費資料工業產值/資本資料工業產值D、霍夫曼比例=資本品產值/消費品產值3、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A、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B、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C、促進各產業間協調發展D、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4、產業組織是指()A、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組織或市場關系B、產業中同類企業的總和C、企業與企業間的經濟關系D、市場主體間的市場活動的集合5、下列不是哈佛學派的觀點的是()A、反壟斷政策B、政府的產業政策應著力於維護市場結構C、一定的市場結構決定了企業的市場行為D、認為市場績效決定了市場結構6、斯坦克爾伯格模型7、日本的產業結構8、什麼指數越大,集中度越低()A、H.IB、E.IC、CND、基尼9、阻止進入定價10、下面那個行業中企業的廣告行為最有影響()A、耐用消費品行業B、工業品行業C、非耐用消費品行業D、壟斷行業11、關於後向兼並的問題(具體記不清,就是問一種企業兼並行為屬哪種)12、產業關聯分析的基本工具()A、投入系數表B、逆陣系數表C、投入產出表D、最小二乘法共15道題(其他記不清了哦)一、名詞解釋5×41、自然壟斷2、二級價格歧視3、筱原二基準4(忘記了!!)二、簡答題10×31、主導產業及其特徵2、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3、產業差異化形成的原因三、論述題20×1請論述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並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建議
⑷ 發展文化產業有什麼現實經濟意義
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答出第三產業的意義即可。
此外還有:有助於實現科學發展觀,推動其他產業的健康發展
⑸ 要答案(1)政治題:分析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意義 (2)我們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何
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意義
(一)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生態環境脆弱,又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改善民生的艱巨任務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輻射帶動力強,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於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體現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當前,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部署,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我國要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及相關知識產權,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我們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何
1、堅持創新發展,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2、立足國情,努力實現重點領域快速健康發展
3、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4、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5、深化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
6、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投入
7、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組織領導
⑹ 如何認識第三產業的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
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1.可以推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發展
我們知道,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服務行業。它可以為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務,為第一、二產業的發展起到輔助作用;隨著產業轉型,發展第三產業還可以吸納大批從一、二產業轉移出來的富餘勞動力,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保證社會安定。
從世界范圍來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低收入國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國家在50%左右,高收入國家在70%以上。據統計,全球500家大企業,前10席中三產就佔7席,前10個行業257家公司,三產佔59%,亞洲前10名企業中有9名為三產企業。以上數據充分證明了第三產業的突出地位和拉動一二產業發展進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作用。
2.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目前,物質消費占支出的比重正逐漸縮小,精神消費比重逐年上升,折射出消費需求的層級變化,體現多元化的現代綜合消費。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家庭消費社會化,充分享受到了現代服務業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消費需求的變化為第三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服務業對經濟發展拉動力的增強,服務經濟日益成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源泉,對未來社會經濟走向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但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十分迫切,尤其是消費佔GDP的比重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下降趨勢。我們需要有新的消費增長點,而根據國民的消費需求的變化,第三產業就是一個有待培植的消費增長點,它對於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由於產業間的連帶關系作用,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帶動幾乎所有產業的進步。比如其中的旅遊業的發展就帶動了酒店、航空、鐵路、餐飲、銀行、工藝品等相關產業的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講,第三產業發展帶來的連鎖作用還是相當大的,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是比較全面的。
3.可以擴大就業門路
第三產業集勞動密集型、知識技術密集型於一體,屬於廣闊的就業領域,具有較強的勞動力吸納能力。第三產業強調勞動者技能、技巧多樣化,而對標准化程度要求相對較低,可以吸納不同知識層次的勞動力,是勞動力市場上對就業者需求較寬、能使更多的勞動力就業的新興產業。另外,第三產業不僅吸納了大量新增勞動力,而且吸納了部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轉移的勞動力。到2004年底,全社會從業人員共73025萬人,其中第一產業為36513萬人,佔50%;第二產業為16284萬人,佔22.3%;第三產業為20228萬人,佔27.7%。可見,第三產業已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渠道,為我國順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減輕社會就業壓力做出了貢獻。尤其是在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的局面下,發展第三產業會對國民經濟的平穩過渡產生極為深刻的意義。
4.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
1999年,我國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要求加快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教育工作力度,重視生態保護和加快旅遊業的發展,這些政策都與第三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因此,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大力發展鄉村第三產業,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農業觀光游、農村服務業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狀況,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市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差距。
5.有利於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發展第三產業有利於培育新的行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服務的概念滲透於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幾近是全方位的,因此服務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居民收入提高帶來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新變化引導新需求,新需求醞釀新商機。新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無疑為培育和拓展第三產業中全新的行業提供了靈感。
第三產業的興起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當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現代服務業已不僅僅包含傳統的餐飲、修理、零售行業,它還囊括了教育、金融、旅遊、文化娛樂及體育運動等行業,可以說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涉及面最廣的產業,服務產業的不斷創新與拓展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正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逐步向工業化後期過渡,大致相當於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中期的水平。在這個階段,國民收入和社會勞動力中,第一產業比重日趨縮小, 第二產業比重較穩定,第三產業比重逐漸上升。在2007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 家 寶總理更是提出要把第三產業列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為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時機。因此,今後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的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⑺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看,第三產業有什麼重要性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101教育PPT的資源庫有這個問題的回答,可選擇PPT背景的軟體。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比重逐漸加大,成為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增長的源泉。人們的需求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提供服務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必將大幅度上升。同時,第三產業自身也在發生變化,其范圍在不斷擴大,增加了與信息產業相關的部門。原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促進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有利於拓展經濟活動領域,增加就業,擴大市場,改善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⑻ 分析幼稚產業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意義
發展中國家通過選擇幼稚產業進行保護,有利於提高本國產業的競爭力和長期福利,加速工業化的進程,這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很大意義。
雖然從理論上講,幼稚產業保護論有其合理性,對本國經濟有積極的一面,但在現實中卻難以實施。試想,為了成功運用保護政策,政府要確定哪個行業最終是有利的,並權衡保護該行業的利弊,這項任務談何容易。
通過政治程序來挑選被保護的幼稚產業更加困難,因為這種做法往往是在保護那些在政治上強有力的行業,而且一旦這樣的行業得到免除外國競爭的保護,「暫時性」的保護政策很難取消。
(8)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政府要有效實施對幼稚產業的保護,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護期限的確定。保護幼稚產業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一旦達到目的,就應該撤銷保護政策。設定適當的保護期限,可以激勵被保護產業充分利用保護期內的優惠條件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力,有效避免了 老態龍鍾的幼稚產業」 的出現。
2.加強保護過程中的監管。政府需要對處於保護期內的幼稚產業實行必要監管,督促其在政府的幫助下正當利用優惠政策,努力提高生產效率。
3.鼓勵國內競爭。制定有關法律法規,以強化保護政策的規范性和嚴肅性。
⑼ 我國發展第三產業有什麼意義
第三產業的興旺抄發襲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在當代世界,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國或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地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⑽ 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研究產業經濟學有何現實意義
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現實意義在於,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利於產業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現階段,研究產業經濟學不但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從指導實踐的理論角度,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統一的經濟學體系的建立,有利於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建設,從而有利於建立其經濟學完整的理論體系,更好的指導和服務經濟實踐;二是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指導和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研究產業經濟學,目的在於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從產業經濟大的結構看,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忽視實體經濟,而片面去追求虛擬經濟,產業發展必然會產生非均衡。而研究產業經濟學,可以從產業經濟學理論中,找到平衡點,使這種非均衡趨向均衡。同時,在我國東部、中西部,還存在經濟發展失衡問題,如何改善中西部產業結構,加快中西部發展是一個重大課題。三是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產業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目前,國內經濟正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和壓力。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石化等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能源消耗浪費,環境污染突出,產業效益卻非常底下。辨析哪些產業產能過剩,壓縮哪些領域的產能,如何淘汰落後產能,是實現國家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