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
文化創意產業被認為是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有著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世界各國政府都對這一產業的發展給予了特別關注和高度重視。
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效益日漸明顯。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創意產業園區建設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到2015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達18000億元,佔GDP的比重將超過5%,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尤其是在一些基礎較好的城市,如深圳、北京和上海,文化產業更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
作為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勢頭強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超過2500家,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多達500家之上,其中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就已超過350個,分布於全國各地。
但是在各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的背後,一些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如園區太多、資源分散;建設模式雷同,房地產色彩濃厚;園區定位不明確,產業結構雷同;園區之間相互分離而自成體系,缺少必要的分工與合作;園區耗費巨資建成後,租金高,企業入駐率低,難以吸引創意階層,文化氣息淡薄等。
前瞻產業研究院創意產業園建設行業研究小組表示,盡管目前創意產業暴露出了各種問題,但從整個國際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創意產業仍有廣闊前景。因此政府目前暫停審批創意產業園,可以看作是一個調整改善過程,未來即將繼續加大創意園區的開發和建設,但與此同時政府管理將從嚴,向著適合社會產業需求的方向引導。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稱,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積極作用,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
此外,一些地方出台的「十二五」規劃中把發展創意產業園區提到了重要位置,如深圳市的「十二五」規劃中要求大力實施產業集聚,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統籌規劃,加快推進國家級創意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培育和推廣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頭企業和文化產品。在積極的產業政策推動下,創意產業園區也將迎來美好的發展前景。
㈡ 文化產業的專業設置
推出《2013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總評榜》
TOP 1: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 TOP 2: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TOP 3: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文化產業與管理系) TOP 4:山東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TOP 5: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文化產業系)
TOP 6: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系) TOP 7: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學院) TOP 8: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TOP 9: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 TOP 10:閩南師范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和良好的文化企業管理能力;掌握文化產業的經營特點和運作規律,了解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同時具備現代管理、現代經濟和法律知識,為文化企事業、政府管理部門和教育培訓部門培養能夠從事文化產業管理、文化企業經營、文化市場運作、文化項目策劃、文化經紀、貿易、咨詢和傳播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國內部分設立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或方向的院校: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復旦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閩南師范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濟南大學歷史與文化產業學院、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浙江傳媒學院管理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咸陽師范學院、廣東商學院、江漢大學、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安徽師范大學、長春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現代藝術研修學院、浙江工商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雲南大學、貴州大學、徐州師范大學、雲南藝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華東政法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廣州大學、山西師范大學、中央文化幹部管理學院、江西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上海大學、深圳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南昌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湘潭大學、青海大學、長沙理工大學、仰恩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石家莊學院、四川文理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管理系、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蘭州文理學院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是研究和實踐東方文化的非實體學術研究機構,成立於l997年4月。
中心的主要研究領域有: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日本文化、韓國文化,越南文化等。中心主要工作內容有:編輯出版東方文化研究叢書,舉辦各種類型的學術研討會,舉辦專題講習班、研修班,提供有關的咨詢與建議,開展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中心聘請院內外、國內外有關著名學者為特約研究員,黃心川為名譽主任,徐遠和、李甦平曾任中心主任,現任主任為孫晶,副主任卞崇道,秘書長王青。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為四川大學所屬從事文化傳播與文化產業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管理決策理論研究的跨學科、跨院所的綜合性研究機構。2011年獲批成為首批全國版權示範基地,中心主任是蔡尚偉。
中心的宗旨是發揮四川大學新聞傳播、文學藝術、工商管理、歷史文化、軟體工程、外國語言等學科的綜合優勢,主要運用現代化的以實證調查為基礎的社會科學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世界文化產業特別是亞太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及走向,為中國特別是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思路與方案,提供有關決策咨詢服務,培養和培訓有關專門人才,集科學研究、決策咨詢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是中國人民大學直屬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機構,研究所依託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整合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相關科研院所及產業鏈相關的優秀資源,開展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題的課題研究、標准制定、戰略規劃、決策咨詢、園區建設、人才培訓、品牌推廣、投資促進等系列活動。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被譽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理論之父,是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國文化發展綱要》起草工作小組專家組成員,北京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等8省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顧問。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為多個國家部委,省市級城市和數十家文化產業園區提供過咨詢服務,是國內文化創意領域成功實踐案例最多的文化創意研究機構 。
清華大學
國家為加強文化產業領域的學術研究,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根據中央領導有關指示精神,2004年5月,經清華大學校務會議批准,學校以新聞與傳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學院、信息學院等7個與文化產業研究相關的實體學院為依託,建立了校級跨院系的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心有一支多學科權威學者和高層行業管理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非物質經濟等相關領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國際學術聲譽,2005年被批准為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被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熊澄宇。
中心將以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精神為指導,以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以提升中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為宗旨,面向市場,面向國際,面向未來,努力建設一個設備先進、機制靈活、人才薈萃、成果豐富、研 學產管一體化的國家基地,為政府決策、產業發展和學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上海社會科學院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是上海社會科學院設立和領導的專業研究機構,以建設國際一流的文化智庫為目標,以理論研究為基礎,以規劃應用為重點,以決策服務為特色,長期從事文化產業、創意經濟、城市戰略、企業文化、體育經濟等方面的專業研究和規劃設計。中心主任為花建。 1. 陳少峰,1964年出生於福建省漳浦縣。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專家,教育部評審專家,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召集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倫理學史、正義的公平、新中道的管理哲學和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等。
2. 向勇,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英國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訪問學者,英國倫敦Metropolitan大學商學院訪問教授。兼任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國家扶持動漫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海淀區創意產業協會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韓國文化院顧問委員會文化產業組委員。
3. 金元浦,男,漢族,1951年1月生,浙江浦江人。1987年於陝西師大獲文學碩士學位。1991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師從錢中文先生學習,1994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99-2000赴韓國講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點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文藝學學科帶頭人,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4. 崔俊超,知名自媒體人,動漫產業國際聯盟副秘書長,「文化旅遊產業」微信公眾平台創辦人,多家大型媒體特邀專欄作者,供職山水盛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從事旅遊演藝、主題公園、農業生態、文化傳媒等大型文化產業項目,創辦中國文化旅遊產業微峰會任秘書長、河南媒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執行董事。曾參與有中國著名爆笑舞台劇《開心麻花》河南巡演、世界著名音樂劇《貓》、中嶽嵩山大型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中國首席禪文化主題酒店《禪宗少林·照見山居》、大型實景神話音樂劇《嫦娥》等市場營銷與品牌宣傳工作。
5. 范周,男,首席研究員、教授、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全球文化產業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文化產業》雜志社總編輯。歷任山東省曲阜市文化顧問、中國金牌形象大使等大型活動總策劃,參與了許多著名企業的整體經營策劃和營銷活動。在北京市朝陽區、河北省承德市掛職期間,主抓文化產業工作並將豐富的實踐經驗充分運用到科研教學中。
6. 葉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兼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主任。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高校美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
㈢ 國內文化產業研究規劃機構有哪些啊需要詳細名單,謝謝,給個鏈接也行!
一類: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國回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示答范基地
二類: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 、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三類:華中師范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雲南大學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
㈣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研究所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你看看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這些字,就該想到啦,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偽裝成事業單位的企業。
㈤ 中國傳統產業文化發展中心有此機構嗎
沒有
有:中來國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源中心
為深入貫徹十二五規劃,落實中央關於加快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經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研究決定於2012年3月正式成立「中國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中心」。主要工作職責是:開展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課題研究,提出調研報告,承擔成果立項、發展規劃、論證評估、品牌設計、實施指導;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有關的各類業務工作。
㈥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介紹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是從事經濟與社會政策方面研究的決策咨詢機構,為遼寧省人民政府直屬的正廳級單位。
㈦ 中國文化市場發展促進會待遇如何
中國文化市場發展促進會(英文名稱為:CHINA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 MARKET DEVELOPMENT,英文縮寫:CCMPA)是由國內外著名的文化學者名人、大學教授、影視表演家、文學藝術家,及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經濟實力的文化傳播公司、影視傳媒機構、文化產業投資集團負責人,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等,共同發起成立的社會團體。
中國文化市場發展促進會以「開展文化活動、弘揚民族精神、發展文化產業」為目標,開展以文化創意、文化創新為主題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組織承辦好維護國家形象,樹立國家榮譽,提升民族精神的文化產業項目,以擔當智慧決策和提供解決方案為第一要務,全方位整合可持續發展的優秀文化資源,在國家法律和相關規定的許可范圍內,匯聚社會力量,全面建設和提升中國文化產業。
中國文化市場發展促進會是在愛國、統一的旗幟下,加強祖國大陸與台港澳及國際間的經濟、傳統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作出積極的貢獻,推動全國各地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本會的宗旨:
在於倡導以科學精神和方法,推動傳統文化研究和應用,從事各種文化學術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探討傳統文化與當代科學相結合的途徑,促進人類精神文明建設。擁護共產黨,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道德風尚。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研究探索、開發創新、規劃指導、服務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繁榮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
本會的業務范圍
文化交流:組織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國內外傳統文化交流。舉辦儒釋道、國學、易學、攝影、經濟、科技、管理、金融等學術研討會;舉辦公益活動;協助地方,宣傳地方的歷史文化、發掘保護地方的民間文化、民間藝術等。
產業開發:挖掘、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保護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的民間藝術,創新開發現代的各藝術門類的傳統文化產品。
專業展覽: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書畫、攝影、佛教用品、吉祥物產品、旅遊產品等藝術門類的會展;舉辦影視、旅遊及相關文化產品的博覽會。
咨詢服務:開辦常設機構,為國內外文化產業機構提供信息服務,推廣國內外傳統文化文化產業先進經驗。
學術研究:認真學習黨對發展文化產業的方針政策,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探索、研究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組織專業人士的高峰論壇。
㈧ 中國的文化產業咨詢機構都有哪些啊
國內現在做的比較規劃機構有:
一類: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示範基地
二類: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 、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三類:華中師范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雲南大學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
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㈨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中心領導
毛澤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
個人簡歷
1956年10月出生,現任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曾任遼寧省地方稅務局副 局長,遼寧省審計廳常務副廳長、黨組副書記,遼寧省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書記。稅務師、會計師。
主要成果
高煒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個人簡歷
1967年1月出生,現任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畢業於沈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1989年參加工作,199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至今,先後任錦州市北鎮縣農委幹部(下派鍛煉)、省政府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助理農經師、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助理農經師、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動態分析室副主任、動態分析室主任、綜合研究處處長、農村發展研究處處長,其中,2001年—2006年在沈陽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並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10年11月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成果
●《改革取向與制度創新——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報告》獲2003——2004年度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劉曉丹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個人簡歷
1965年5月出生,1987年參加工作,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教授研究員級高級會計師。主要成果
●主編《旅遊飲食服務業新會計制度詳解》(遼寧人民出版社)●專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 ●論文《積極財政政策應逐漸淡出》 ●論文《優化環境資源配置的中國公共政策創新》(國際管理與工程年會(EI和ISPT檢索))●《將旅遊業納入國債轉貸資金應用范疇勢在必行》(受財政部委託)●《當今利用外資存在問題及改進意見》 (受國務院調研組委託)
朱 軍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個人簡歷
1963年8月出生,1985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管理工程系,在職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研究員。主要成果
《遼寧省節能潛力與難點研究》、《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實現持續發展的路徑研究》、《對遼寧縣域經濟落後於山東的分析和思考》、《推進庄河整體開發,建設黃海北岸新大連》、《沈撫同城化行政管理體制設計研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遼寧沿海經濟帶問題研究》、《遼寧省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研究與制定》等。
於 剛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副巡視員
個人簡歷
於剛同志1956年10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研究員職稱。1975年8月參加工作。2002年後,先後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社會發展研究處處長、服務業發展研究處處長。2011年11月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巡視員。
主要成果
●《遼寧省靜態投入產出表編制與應用》獲第二屆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關於鞍山本溪鋼材市場狀況的調查報告》獲首屆遼寧省政府直屬機關實用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改革取向與制度創新——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報告》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遼寧省「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產業布局與腹地經濟互動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獲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一等獎。●《深化遼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獲中國發展研究獎三等獎;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構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體系問題研究》獲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城市銀行的發展道路——錦州銀行調查報告》發省政府《參閱件》;獲遼寧省優秀調研成果二等獎。●《提高遼寧高校服務社會能力問題研究》遼寧經濟社會重點課題。●《遼寧民生發展報告(2008—2009)》,萬卷出版公司,遼寧經濟社會重大課題,獲中國發展研究獎三等獎。
㈩ 張曉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性別:男
出生:1954年6月28日
職稱:研究員
職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1年-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6年-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1988年-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1985年-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1981年-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人員;
1978年-1981年: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研究人員; 1、世界銀行與國家發改委合作項目:《中國事業單位改革》分課題《中國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內部調研報告、論文、專著。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發展先進文化和文化體制改革》,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內部調研報告。
3、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經濟全球化中的價值沖突與我國的文化發展戰略》,項目參加人(項目主持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江藍生);成果形式:論文集和專著。
4、中國社會科學院常設重點項目:《文化藍皮書》,目前已經出版《2001-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4: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6: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項目主持人,主編;成果形式:專著。
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關系研究》,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專著;25萬字。 1、合著:《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分析》,第12章,21000字。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2、專著:《偉大的合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關系研究》,2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底出版。
3、合著:《文化藍皮書:2001-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35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4、合著:《文化藍皮書:2003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底出版。
5、合著:《文化藍皮書:2004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底出版。
6、合著:《文化藍皮書:2005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底出版。
7、合著:《文化藍皮書:2006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2月底出版。
8、譯作:《財產的神話》,25萬字,合譯者:張韶宗,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論文:「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倫理問題」,《哲學研究》,1996年,第12期;
10、論文:「轉型與對外開放中的中國企業倫理問題」,《哲學研究》,1997年,第12 期;
11、論文:「中國市場經濟的制度整合與倫理道德建設」,《哲學研究》,2000年,第9期;
10、「計算機倫理——數字時代的社會法則」,《微電腦世界》1999年第37、38、39、40、41、42、期;
11、「知識經濟是『以人文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小組集體創作,1999年5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約3000字。
12、「國家創新體系與人文社會科學」,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小組集體創作,1999年11月5日《光明日報》,約4000字;
13、論文:「關於文化產業分析的理論框架」,9000字,載《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14、論文:「略論傳媒娛樂產業及其最新發展趨勢」2000年11月上海文化產業高層論壇首屆年會論文,12000字,論壇論文集。
15、「讓自己坐進自己的懷里——看當今世界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的匯流」,21世紀經濟報道,2001年2月19日,2月26日,8000字。合作者:李河、章建剛、劉剛等。
16、「網路時代大勢: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匯流」,中國文化報,2001年2月14日,6000字。
17、論文:「加入WTO對中國文化產業有什麼影響?」,2002年11月上海文化產業高層論壇第二屆年會論文,12000字,論壇論文集。
18、「藝術品的價格構成和藝術市場的產業化程度」,《藝術當代》2002年第2期(與章建剛合作)
19、「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問題的幾點看法」,《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16日。
20、「The Problem of Business and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1996中美經濟倫理研討會論文。
21、「The Moral Risk of the Enterprise in a Cross-Cultural Corporation」 1998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哲學系論文集。
22、「Ethical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1999年 澳大利亞應用倫理協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發言。
23、「The Status of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0年澳大利亞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研究中心研討會發言。
24、「Some issues on media and media ethics in China」,2001年「澳中理事會」年度中國學者獎學金研究論文。 1997:亞洲青年學者獎學金。
1999:澳大利亞應用倫理協會成員。
1999:澳大利亞《職業倫理與應用倫理雜志》編委會成員。
2001:澳中理事會年度中國學者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