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靈魂,文化是以人為中心對外部世界認識和體驗的總結,只能為人所創造,又為人的需求所服務。在社會與人全面發展進程中,文化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新型形態,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特殊意義。和諧社會是社會各種要素和關系相互適應、協調發展的狀態,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身等多重關系,其構成是經濟、政治、文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則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更直接,更顯示著時代特徵。在我國,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擴大內需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方面、多品種和多層次精神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對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 (一)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整合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社會正向市場經濟的方向轉化。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社會結構、利益關系調整所帶來新的不和諧因素,特別是人的不和諧因素,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障礙。要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激發社會發展活力,離不開文化。「以文教化」是文化的重要涵義,在現代文化的概念中,文化是法律制度以外調整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發展文化產業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代替的「潤滑」和促進作用。首先,有利於形成適應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道德的認同和行為的調適,有利於人和社會共同發展。作為先進的文化,其強烈的感染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夠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大眾,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人民。對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養成,對人際關系的促成有著不可低估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再是,有利於提高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先進的文化對堅定信心、凝聚力量、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強大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是實現國家穩定的前提。只有當社會所倡導的主體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規范被社會成員認同和遵循,社會才不會出現核心價值觀的沖突,才會團結一心,人意和諧。我國古代就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個人不僅要對自己,更要為社會、為國家服務。可見文化對社會「大同」的作用。今天文化對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團結一心,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有著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 (二)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文化資源是人的智力的組合,其自然成本幾乎為零,投入產出更可觀。比較其他資源,文化資源取之不盡,而且挖得越深越精彩。1、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它即屬綠色經濟又是循環經濟。我國處於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型期,工業生產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序很高,近年出現的生產能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產生嚴重製約。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急需轉變。目前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人們清醒認識到全球共同遏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限,是關繫到這個星球上有人居住與從此荒蕪的界限。不採取減排人類將會滅絕的危機感,節能減排成為全球共鳴。相比之下,而文化產業是文化元素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主要依賴高新技術和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的佔有、消耗和污染極少,被稱為綠色GDP,這無疑有助於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狀態。2、發展文化產業可以直接拉動其它經濟發展。文化產品是一種彈性很大的持續性消費,能不斷刺激人的消費慾望,它又屬循環經濟是其它類型消費無法比擬的。人類精神需求無止境,決定了文化消費的巨大空間,給文化產業造就了巨大的市場機遇。近年我國年均文化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甚至更多,涵養了稅源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成長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3、發展文化產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文化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鏈長,帶動作用顯著。一台成功的演出,涵蓋創作人員、演出場所、經紀機構、演員本身,直至服裝道具等生產企業都受益。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旅遊業、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大家有目共睹。文化產業的信息產品,還有助於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這都為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積蓄了後勁。 (三)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動力。 1、為社會建設和發展提供原始動力。文化決定著人的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行為最原始、最持久的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有益於啟迪心智、陶冶情感、砥礪意志、激勵理想,這種力量的凝結就是參入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原始動力。2、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文化作為一種成果,融於整個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脈絡之中,起著積極推動作用。只有動心動情尊重每個人、減少矛盾、達到和諧,促進個人對社會、對群體的認同感和熱愛度,才能調動方方面面參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才能使人民群眾始終保持昴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3、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科技發展和創新目的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文化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加大文化育人力度。事實上,我們所處環境、我們的工作、信息交流、娛樂活動無時無刻不受文化的熏陶。文化育人即是智力支持,這種支持不但有助於公民獲得知識、更新知識、應用知識,更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必要的教育基礎。使社會具有更大的進步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⑵ 政治題:運用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分析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
1、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是專消費的動力、發展文化產屬業有利於促進文化消費,滿足消費需求。
2、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消費拉動生產的發展。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拉動經濟發展,有利於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消費是生產的目的。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滿足人民的消費目的,提高人民的文化消費水平,推動居民消費結構的改善。
⑶ 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文化的支撐。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而這種特有的文化就成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淵源於中華五千年文明、植根於當代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徵,是最廣泛團結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的旗幟,是激勵各族人民建設偉大祖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實力和民族精神的競爭。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不僅帶來貨物、服務、資本、人員等在各國之間的頻繁流動,而且帶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在世界范圍的激烈碰撞。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上面臨巨大壓力,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優勢,就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捍衛自己的戰略利益,就會處於被動守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競爭中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在中國人民中間,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間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應當有繁榮的經濟,也應當有繁榮的文化。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不僅給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也使得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⑷ 文化產業對宏觀經濟的促進作用有哪些
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產業是現代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有利於促進經濟的增長。
⑸ 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1、文化是復相對於政治經制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
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經濟、政治、文化是社會生活的是哪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應.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掌握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提高國際地位,共建和諧社會.
⑹ 「文化發展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 為啥是錯誤的
「文化發展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是錯誤的是因為它說的文化可能不是一個產專業現象 ,例如,屬如果一個國家單一的發展他的文字,這樣並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又例如文化也是包括很多東西的,如se情電影、迷信這些都是文化中的糟粕,如果這些也大量發展的話,可能短時間里是會帶來經濟效益,但長期以後便會遭到拖累。
文化必須是一個產業之後方能帶動經濟的發展,即「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美國的電影文化,好萊塢電影已經是美國經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又如日本的漫畫,漫畫可以是口袋書形式,然後演變為電視劇播出,一年一度的電影,到後面可以賣版權,還有出相應的玩偶、筆記本等副產品,這一連串的都是同屬於漫畫這一文化產業發展而來的,由此可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是正確的。
⑺ 利用文化生活中的知識說明發展文化產業有什麼意義
1、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
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經濟、政治、文化是社會生活的是哪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應.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掌握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提高國際地位,共建和諧社會.
⑻ 談談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多方利益的博弈。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合作。
國家層面:制定文化產業規劃,做好法律和政策指導和扶持
企業層面:培植大型示範企業,企業要做好,做大,做強
教育層面:提高國民文化素質,促進我國文化消費,這是根本
人才層面:政府學校社會等要積極為培育文化產業人才而做出一些貢獻
社會層面: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對外環境
經歷層面:還要繼續發展經濟,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經濟這個強大的後盾
政府層面:需要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並切實實行一些政策
學者層面:積極研究理論和實踐,力爭理論研究能夠跟得上實踐
個人層面:要愛國,愛人民,愛自己國家民族文化,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⑼ 發展文化產業有什麼現實經濟意義
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答出第三產業的意義即可。
此外還有:有助於實現科學發展觀,推動其他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