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三峽庫區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應採取專不同的措施:一是不可逆轉屬的影響,但仍可採取措施加以補救或挽回部分損失,如耕地被淹、文物古跡搬遷、水生生物繁殖條件等;二是影響較大,但採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減輕不利影響,如庫區水土流失和人地矛盾問題,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改造中、低產坡耕地來實現;三是影響小,可以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危害發生或者將危害減小到最低限度。總之,應因情施策,實現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❸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
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
1、前 言
三峽庫區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位,是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推進的重點開發地帶。三峽工程修建後,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萬噸船隊直達重慶。三峽庫區的發展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特別是三峽工程水庫淹沒與移民安置,也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撐能力為基礎。為了促進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三峽工程建設的機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加強環境的綜合整治,保護好生態環境,以實現環境與發展的雙贏,人和自然的和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統一。
2、支撐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條件
2.1 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水熱資源豐富
三峽庫區位於我國中心腹地,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山地、川東平行嶺谷、鄂西山地向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地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分別占總面積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佔總面積的4.3%。三峽庫區行政區域指三峽水庫涉及的湖北省所轄的宜昌、秭歸、興山、巴東四個縣和重慶市所轄的巫山、巫溪、奉節、雲陽、萬州市三區、開縣、忠縣、石柱、豐都、涪陵市二區、武隆、長壽、渝北區、巴南區和重慶市近效七區和江津市16個縣區,共20個縣市,土地面積5.4萬km2,人口1 966.44萬人(2000年)。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1)土地利用開發程度高。三峽地區由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墾殖率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嚴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熱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本區地處中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度15~19℃,大於10℃積溫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長江橫貫全區,過境客水豐富,水資源總量約4 000億m3。區內水能蘊藏量除長江幹流外,尚有409萬kW,其中可開發利用220萬k W。水資源開發潛力大。
(3)生物資源豐富,具有林、果、土特產品優勢。重慶庫區森林覆蓋率為21.8%,湖北庫區為32.9%。庫區經濟植物超過2 000種,其中葯用植物1 000餘種。柑桔生產規模大,已形成長江三峽柑桔產業帶,2000年柑桔種植面積達28 331hm2,總產量24.55萬t。其它林特產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蠶絲等馳名中外。
(4)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本區歷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麗。有聞名遐爾的長江三峽、圈椅淌原始森林、龍門河森林公園、高嵐河、神農溪等自然風光;亦有白帝城、張飛廟、石寶寨、白鶴梁、豐都鬼城等人文景觀。三峽工程建成後,庫水延伸可辟更多旅遊景點,為旅遊資源開發展示更廣闊空間。
2.2 社會、經濟發展迅速
三峽庫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有較大幅度增長。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 138.89億元,比上年增長9.4%。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庫區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 875元,比上年增長7.7%,農村人均純收入1 868元,比上年增長2.5%。三峽工程的興建,為庫區建材、礦產開采和化工工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建材業成為新的增長點。
2.3 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監測庫區長江幹流水質狀況總體良好,除個別斷面外,各斷面年度水質評價結果為Ⅱ類。庫區城市江段枯水期和豐水期總體水質良好,平水期較差。據主要城市江段16個斷面統計: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類水質江段佔56.3%,Ⅲ類水質江段佔26%,Ⅳ類水質江段佔18.8%,水質Ⅳ類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城市江段岸邊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約為27.55km,寬約2~120m,其中嚴重超標污染帶總長約7.81km,寬2~45m。重慶江段的超標污染帶長約5.5km,占庫區超標污染帶總長的70%。
3、面臨的發展機遇和環境壓力
3.1 主要機遇
3.1.1 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的長期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使三峽庫區的增長方式從忽視環境,甚至以犧牲環境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變為以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特徵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科教興國的實施將使三峽庫區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資源超負荷消耗的粗放經營模式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人力素質的集約經營模式。兩大戰略實施,不僅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為做好環境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3.1.2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加快基礎建設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三峽庫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加快大批水電能源、西電東送、高速公路、鐵路交通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並將繼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和技術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藝、設備落後的生產能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發展環保產業,逐步建立生態工業體系,為從源頭控制污染和全過程的保護環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 加入世貿組織,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將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有力推動三峽庫區產業開發和技術進步,促進我國環境政策和標准與國際接軌,提高政府和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三峽庫區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和污染治理投資佔GDP的比例將會明顯提高。《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已於200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復實施。初步測算庫區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間投資達244億元,規劃的實施將極大改變水污染狀態,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3.1.4 三峽工程將大大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峽工程是開發治理長江的關鍵工程。三峽工程建成後,不僅在整體上對長江流域帶來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為庫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設還直接為庫區發展各類市場,改善投資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推進城市化進程等各方面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3.2 面臨的環境壓力
(1)人地矛盾突出,環境污染加劇。三峽水庫淹沒、人口增長將對環境帶來沉重壓力。三峽庫區將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如不採取有力措施,近幾年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任務緊迫。城市化加速發展和環保基礎設施的滯後矛盾日益突出。庫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岸邊隨意排放,處理率低。城市大氣環境面臨煤煙型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雙重壓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帶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急劇上升。
(3)水污染日趨嚴重,水污染亟待加強治理。2000年三峽庫區廢水排放量為11億t,長江干、支流水體污染日趨加重。三峽水庫初期蓄水後,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減弱。烏江和其它次級河流,受水庫回水頂托影響,河口江段污染將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勢不容樂觀。
(4)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保護和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需堅持不懈地努力。由於亂砍伐森林和毀林開荒,森林植被減少。2000年庫區水土流失面積3.58萬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進入江河,加劇了水環境污染。
4、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進入新世紀,三峽庫區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三峽工程進入攻堅階段,2003年初期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建成。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也面對新的形勢,必須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密結合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貫徹污染防治和2生態保護並重方針,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改善生態,治理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4.1 推行可持續發展農業,妥善安置農村移民,實現農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三峽水庫涉及農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萬人,淹沒耕地1.68萬hm2、園地0.72萬hm2。農村移民採取了種植業安置為主,結合養殖、二、三產業安置、養老金安置和投親靠友等多種方式,使移民生活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為促進庫區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農業。主要措施是:
4.1.1 合理開發土地資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農林移民安置要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將環境保護與長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結合,實現農業人口人均擁有0.053~0.67hm2穩產高產農田,0.02~0.033hm2經果林,使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土壤侵蝕量減少70%以上。大於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小於25°的16萬hm2坡耕地實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採取改良土壤,科學種田措施,使農田生態改善,逐步實現庫區優質高效生態農業。
4.1.2 科學施用化肥,採用綠色肥料,發展生物農葯2000年,庫區化肥按純量計算,施用總量15.37萬t,農葯折純使用量為765.7t。化肥、農葯不合理使用,成為長江水體污染重要來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結構,鼓勵綜合使用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大力開發和推廣使用高效、無污染的生物菌肥料、葉面肥料等綠色肥料;建立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工廠化無土裁培車間,推廣無公害綜合性農作物技術;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葯,推廣壓低害蟲基數、保護害蟲天敵和科學施用農葯的綜合技術,完善農葯生產和使用的管理法規、標准,保證農葯使用的環境完全。
4.1.3 嚴格控制鄉鎮企業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三峽農村移民規劃二、三產業項目768個,安置移民7.86萬人。為了使庫區鄉鎮企業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必須強化鄉鎮企業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預防和整治。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大,又無力治理的小型落後生產點和企業應依法取締或責令關閉。現有超標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必須限期治理,達標排放。加快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大力開發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和名特優產品,進一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建立並延伸生態農業;加強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不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總體上削減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護區和三峽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保護范圍內不得興建有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加強人才培養,加快技術改造、科技開發和鼓勵扶持治理環境污染的政策,為預防和整治環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證。
4.1.4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和重要組成部分,三峽庫區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探索,生態農業出現良好勢頭。2000年以來,萬州生態環境實驗站繼續開展了地下地膜截水牆試驗、坡耕地糧經復合壟作模式構建試驗、裸岩石礫地開發利用試驗、陡坡地生物籬農業技術模式構建試驗,優良作物、蔬菜、經濟果木、葯材及引種試驗等;秭歸生態環境實驗站開展了移民安置區水土保持與小流域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驗示範,經濟作物合理施肥,庫區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等研究。這些成果應大力推廣,促進高效優質生態農業的發展。
4.2 結合城市和縣城遷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三峽水庫淹沒涉及2座城市、11座縣城。淹沒線以下城集鎮49.88萬人,其中城市和縣城遷移線下總人口達39.55萬人。庫區應結合城鎮遷建,對所有城市、縣城進行統一規劃,使城市(鎮)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環境規劃。庫區進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區環境規劃,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新老城區應進行統一環境規劃。要保證將環境規劃納入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國土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並與這些規劃相互協調、同步實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護供水水源。要編制完善水功能區劃,加強水源保護;提倡城市節水,完善城市排水設施,發展污水集中處理;加強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結構,加強城市綠化,防治大氣污染。到2010年,庫區城市和縣城氣化率將達到85%,減輕機動車尾氣污染;城鎮要按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落實遷建區的公共綠地、道路兩側綠化、居民區綠化、工業區綠化、城市防護林帶和護岸林帶建設,有效控制城鎮揚塵。
(4)加強環境雜訊防治。對產生較大雜訊的工廠企業,在遷建時應增強其隔音減噪能力,對產生較大雜訊的生產設備進行消音和減噪處理。城鎮遷建中要改善道路條件,改善車輛運行狀況,控制交通噪3聲污染。
(5)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三峽地區歷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體廢物較多,應結合庫底清理和城市遷建進行妥善處理處置。
4.3 加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1)有效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為保護三峽自然生態要進一步加強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強支流的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和建設,以提高庫區生態環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為保護庫區生物多樣性,在三峽工程環境保護規劃中,已擬定建設宜昌市天寶山森林公園、興山龍門河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巫山小三峽景觀生態自然保護區。三峽庫區已建立陸生植物物種資源保護站,開展了龍門河地區氣象、物種多樣性、固定樣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監測。1995~2000年,相繼進行了優質果樹、觀賞花卉、資源植物的引種繁殖示範試驗。珍稀瀕危植物保存達到47種。此外,在巫山地段進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試驗,已可滿足保存該物種需要。神農架生物多樣性定位站保存了庫區31個瀕危植物物種,為庫區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奠定了基礎。今後應進一步加快有關自然保護區建設,制止捕殺或採挖野生動植物違法行為,提高保護區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進生態示範區建設。進一步發揮生態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農林面源污染治理和無公害基地建設方面的示範推動作用。力爭在三峽庫區建設一批生態示範區、生態農業示範縣。建成一批以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為主要特徵的生態精品示範工程。已建成的萬州生態環境實驗站、秭歸生態環境實驗站已起到良好生態示範作用。今後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加試驗示範項目;建立健全生態建設的管理和技術、信息服務體系;開展生態示範區的規劃更新,形成滾動發展機制,促進生態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4)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對庫區因森林亂砍濫伐的坡地,遷建施工,礦山、建材資源開發採掘廢棄的土地,應結合區域環境與發展規劃、移民遷建安置規劃、水土保持規劃,進行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實施改土造田,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以發展森林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態得以恢復,環境得以改善。
4.4 綜合防治庫區水污染,保護水環境三峽庫區水環境狀況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為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庫區水環境安全,必須加強庫區水污染防治。經國務院批準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所規劃的總目標是:
2005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准,人為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整體上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庫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提出了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和污染治理目標,要求庫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工業廢水COD排放量削減3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為實現這項宏偉目標,必須認真落實以下措施和任務:
(1)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庫區所有市縣(區)和沿江建制鎮、影響區所有城市和縣城所在鎮、上游區所有城市都必須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要科學確定污水處理廠的工藝和規模。為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的有效運行,必須配套建設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統。
(2)抓緊治理城鎮生活垃圾。為確保庫區的水質安全,有關城市、建制鎮必須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庫垃圾必須做到無害化處理,危險廢物與一般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分開處理。
(3)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實現穩定達標排放。認真搞好工業結構調整,堅決關停生產工藝落後、污染嚴重的企業,並把削減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主線,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技術進步,實現工業污染物全面達標,促進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4)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控制三峽庫區上游的水土流失,減少面源污染和入庫泥沙量。控制農葯化肥使用量。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水糞便應綜合利用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動源污染。長江三峽庫區及上遊河流通航3 000km,各類運輸船舶9 000餘艘,年產生垃圾4.2萬t,生活污水約1 500萬t,含油廢水100萬t。特別是200艘危險化學品運輸船,存在發生事故的隱患,嚴重影響庫區水質安全。為保護庫區水環境,要配套建設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輔助設施,實施船舶廢棄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學危險船舶洗艙基地工程。
❹ 三峽大壩的修建對長三角地區發展有什麼積極影響

但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當我們看到三峽工程巨大效益的同時,也要看到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並研究其對策。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農業高產穩產,工業門類齊全,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7%,財政收入佔全國的20%,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財源,自浦東開發開放以來,成為繼珠江三角洲之後國內外又一新的投資熱點。但是長江三角洲人口密集,以土地為主的自然資源緊缺,也是受人類活動干預最大的地區,保持良性生態系統和好的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三峽工程對這一地區的負面影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三峽工程竣工之後,長江不再是一條自由奔騰的河流。在人工控制之下,一般每年的10月份三峽水庫開始蓄水,三角洲與河口來水量減少,處於河海之間的河口對此十分敏感。淡水少了,潮流作用就會加強,鹽水就會上溯,此時沿海台風季節尚未過去,如果遇到風暴潮,鹽水入侵將更加嚴重,直接影響河口與沿江地區的城鄉生活與工農業生產,不僅對上海和沿江地區的一些工業如電子、醫葯、化工、冶金、紡織、食品業造成損失,對於農業生產也很不利。
2、河流上游的大型水庫建成後,大量泥沙存於水庫,使流入中下游的泥沙減少,造成三角洲沿海陸地受到海水的侵蝕。如埃及的阿斯旺水庫建成後,河口及鄰近海域的生物群落結構和分布發生很大變化 ,河水下游泥沙含量減少,再加上地中海環流把河口的泥沙沖走,導致尼羅河三角洲的海岸線不斷後退。
三峽工程竣工後,大量泥沙亦會存於水庫,尤其是在初期約70%的泥沙在水庫沉積下來, 造成至河口段的泥沙銳減,不僅使原有灘塗向外伸展的速度大大減慢,新增土地減少,而且受到沖刷的岸段將會不斷擴大,這對上海及鄰近的城鎮都是不小的威脅。而且,由於水沙動力的變化,長江三角洲的河槽也將隨之演變,特別是處於海陸交替的河口,自然界存在的攔門沙可能向上轉移,長江下游的航道跟著發生變化。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海運及內河運輸集散中心,必須注意河床變化對航道、港口碼頭的影響。
3、對長江三角洲農業帶來的影響
由於三峽工程投入運行後,春季長江三角洲的河水位有所抬高,使沿江農田排水排鹽受阻,致使部分農田的澇漬危害加重;長江口外的東海,水產資源豐富,是我國四大海洋漁場之一,由長江帶下的營養物質是哺育魚類的天然餌料,三峽水庫引起的水沙變化必然會改變河口及鄰近海域的生物群落結構和分布,對海洋漁業也會帶來不確定的影響。
❺ 重慶市三峽庫區傳媒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抄:重慶市三峽庫區傳媒產業襲(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10月2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設計、製作、發布、代理國內廣告等。
法定代表人:侯小明
成立時間:2003-10-28
注冊資本:251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10100001274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重慶市萬州區新城路128號
❻ 三峽庫區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用英文怎麼說啊
Three Gorges storehouse district instry development peak forum.
❼ 近年來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怎樣
不太樂觀
1、前 言
三峽庫區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位,是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推進的重點開發地帶。三峽工程修建後,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萬噸船隊直達重慶。三峽庫區的發展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特別是三峽工程水庫淹沒與移民安置,也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撐能力為基礎。為了促進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三峽工程建設的機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加強環境的綜合整治,保護好生態環境,以實現環境與發展的雙贏,人和自然的和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統一。
2、支撐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條件
2.1 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水熱資源豐富
三峽庫區位於我國中心腹地,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山地、川東平行嶺谷、鄂西山地向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地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分別占總面積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佔總面積的4.3%。三峽庫區行政區域指三峽水庫涉及的湖北省所轄的宜昌、秭歸、興山、巴東四個縣和重慶市所轄的巫山、巫溪、奉節、雲陽、萬州市三區、開縣、忠縣、石柱、豐都、涪陵市二區、武隆、長壽、渝北區、巴南區和重慶市近效七區和江津市16個縣區,共20個縣市,土地面積5.4萬km2,人口1 966.44萬人(2000年)。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1)土地利用開發程度高。三峽地區由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墾殖率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嚴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熱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本區地處中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度15~19℃,大於10℃積溫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長江橫貫全區,過境客水豐富,水資源總量約4 000億m3。區內水能蘊藏量除長江幹流外,尚有409萬kW,其中可開發利用220萬k W。水資源開發潛力大。
(3)生物資源豐富,具有林、果、土特產品優勢。重慶庫區森林覆蓋率為21.8%,湖北庫區為32.9%。庫區經濟植物超過2 000種,其中葯用植物1 000餘種。柑桔生產規模大,已形成長江三峽柑桔產業帶,2000年柑桔種植面積達28 331hm2,總產量24.55萬t。其它林特產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蠶絲等馳名中外。
(4)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本區歷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麗。有聞名遐爾的長江三峽、圈椅淌原始森林、龍門河森林公園、高嵐河、神農溪等自然風光;亦有白帝城、張飛廟、石寶寨、白鶴梁、豐都鬼城等人文景觀。三峽工程建成後,庫水延伸可辟更多旅遊景點,為旅遊資源開發展示更廣闊空間。
2.2 社會、經濟發展迅速
三峽庫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有較大幅度增長。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 138.89億元,比上年增長9.4%。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庫區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 875元,比上年增長7.7%,農村人均純收入1 868元,比上年增長2.5%。三峽工程的興建,為庫區建材、礦產開采和化工工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建材業成為新的增長點。
2.3 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監測庫區長江幹流水質狀況總體良好,除個別斷面外,各斷面年度水質評價結果為Ⅱ類。庫區城市江段枯水期和豐水期總體水質良好,平水期較差。據主要城市江段16個斷面統計: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類水質江段佔56.3%,Ⅲ類水質江段佔26%,Ⅳ類水質江段佔18.8%,水質Ⅳ類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城市江段岸邊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約為27.55km,寬約2~120m,其中嚴重超標污染帶總長約7.81km,寬2~45m。重慶江段的超標污染帶長約5.5km,占庫區超標污染帶總長的70%。
3、面臨的發展機遇和環境壓力
3.1 主要機遇
3.1.1 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的長期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使三峽庫區的增長方式從忽視環境,甚至以犧牲環境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變為以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特徵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科教興國的實施將使三峽庫區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資源超負荷消耗的粗放經營模式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人力素質的集約經營模式。兩大戰略實施,不僅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為做好環境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3.1.2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加快基礎建設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三峽庫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加快大批水電能源、西電東送、高速公路、鐵路交通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並將繼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和技術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藝、設備落後的生產能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發展環保產業,逐步建立生態工業體系,為從源頭控制污染和全過程的保護環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 加入世貿組織,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將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有力推動三峽庫區產業開發和技術進步,促進我國環境政策和標准與國際接軌,提高政府和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三峽庫區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和污染治理投資佔GDP的比例將會明顯提高。《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已於200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復實施。初步測算庫區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間投資達244億元,規劃的實施將極大改變水污染狀態,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3.1.4 三峽工程將大大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峽工程是開發治理長江的關鍵工程。三峽工程建成後,不僅在整體上對長江流域帶來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為庫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設還直接為庫區發展各類市場,改善投資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推進城市化進程等各方面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3.2 面臨的環境壓力
(1)人地矛盾突出,環境污染加劇。三峽水庫淹沒、人口增長將對環境帶來沉重壓力。三峽庫區將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如不採取有力措施,近幾年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任務緊迫。城市化加速發展和環保基礎設施的滯後矛盾日益突出。庫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岸邊隨意排放,處理率低。城市大氣環境面臨煤煙型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雙重壓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帶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急劇上升。
(3)水污染日趨嚴重,水污染亟待加強治理。2000年三峽庫區廢水排放量為11億t,長江干、支流水體污染日趨加重。三峽水庫初期蓄水後,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減弱。烏江和其它次級河流,受水庫回水頂托影響,河口江段污染將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勢不容樂觀。
(4)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保護和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需堅持不懈地努力。由於亂砍伐森林和毀林開荒,森林植被減少。2000年庫區水土流失面積3.58萬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進入江河,加劇了水環境污染。
4、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進入新世紀,三峽庫區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三峽工程進入攻堅階段,2003年初期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建成。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也面對新的形勢,必須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密結合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貫徹污染防治和2生態保護並重方針,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改善生態,治理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4.1 推行可持續發展農業,妥善安置農村移民,實現農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三峽水庫涉及農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萬人,淹沒耕地1.68萬hm2、園地0.72萬hm2。農村移民採取了種植業安置為主,結合養殖、二、三產業安置、養老金安置和投親靠友等多種方式,使移民生活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為促進庫區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農業。主要措施是:
4.1.1 合理開發土地資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農林移民安置要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將環境保護與長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結合,實現農業人口人均擁有0.053~0.67hm2穩產高產農田,0.02~0.033hm2經果林,使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土壤侵蝕量減少70%以上。大於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小於25°的16萬hm2坡耕地實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採取改良土壤,科學種田措施,使農田生態改善,逐步實現庫區優質高效生態農業。
4.1.2 科學施用化肥,採用綠色肥料,發展生物農葯2000年,庫區化肥按純量計算,施用總量15.37萬t,農葯折純使用量為765.7t。化肥、農葯不合理使用,成為長江水體污染重要來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結構,鼓勵綜合使用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大力開發和推廣使用高效、無污染的生物菌肥料、葉面肥料等綠色肥料;建立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工廠化無土裁培車間,推廣無公害綜合性農作物技術;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葯,推廣壓低害蟲基數、保護害蟲天敵和科學施用農葯的綜合技術,完善農葯生產和使用的管理法規、標准,保證農葯使用的環境完全。
4.1.3 嚴格控制鄉鎮企業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三峽農村移民規劃二、三產業項目768個,安置移民7.86萬人。為了使庫區鄉鎮企業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必須強化鄉鎮企業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預防和整治。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大,又無力治理的小型落後生產點和企業應依法取締或責令關閉。現有超標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必須限期治理,達標排放。加快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大力開發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和名特優產品,進一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建立並延伸生態農業;加強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不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總體上削減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護區和三峽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保護范圍內不得興建有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加強人才培養,加快技術改造、科技開發和鼓勵扶持治理環境污染的政策,為預防和整治環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證。
4.1.4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和重要組成部分,三峽庫區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探索,生態農業出現良好勢頭。2000年以來,萬州生態環境實驗站繼續開展了地下地膜截水牆試驗、坡耕地糧經復合壟作模式構建試驗、裸岩石礫地開發利用試驗、陡坡地生物籬農業技術模式構建試驗,優良作物、蔬菜、經濟果木、葯材及引種試驗等;秭歸生態環境實驗站開展了移民安置區水土保持與小流域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驗示範,經濟作物合理施肥,庫區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等研究。這些成果應大力推廣,促進高效優質生態農業的發展。
4.2 結合城市和縣城遷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三峽水庫淹沒涉及2座城市、11座縣城。淹沒線以下城集鎮49.88萬人,其中城市和縣城遷移線下總人口達39.55萬人。庫區應結合城鎮遷建,對所有城市、縣城進行統一規劃,使城市(鎮)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環境規劃。庫區進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區環境規劃,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新老城區應進行統一環境規劃。要保證將環境規劃納入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國土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並與這些規劃相互協調、同步實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護供水水源。要編制完善水功能區劃,加強水源保護;提倡城市節水,完善城市排水設施,發展污水集中處理;加強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結構,加強城市綠化,防治大氣污染。到2010年,庫區城市和縣城氣化率將達到85%,減輕機動車尾氣污染;城鎮要按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落實遷建區的公共綠地、道路兩側綠化、居民區綠化、工業區綠化、城市防護林帶和護岸林帶建設,有效控制城鎮揚塵。
(4)加強環境雜訊防治。對產生較大雜訊的工廠企業,在遷建時應增強其隔音減噪能力,對產生較大雜訊的生產設備進行消音和減噪處理。城鎮遷建中要改善道路條件,改善車輛運行狀況,控制交通噪3聲污染。
(5)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三峽地區歷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體廢物較多,應結合庫底清理和城市遷建進行妥善處理處置。
4.3 加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1)有效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為保護三峽自然生態要進一步加強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強支流的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和建設,以提高庫區生態環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為保護庫區生物多樣性,在三峽工程環境保護規劃中,已擬定建設宜昌市天寶山森林公園、興山龍門河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巫山小三峽景觀生態自然保護區。三峽庫區已建立陸生植物物種資源保護站,開展了龍門河地區氣象、物種多樣性、固定樣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監測。1995~2000年,相繼進行了優質果樹、觀賞花卉、資源植物的引種繁殖示範試驗。珍稀瀕危植物保存達到47種。此外,在巫山地段進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試驗,已可滿足保存該物種需要。神農架生物多樣性定位站保存了庫區31個瀕危植物物種,為庫區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奠定了基礎。今後應進一步加快有關自然保護區建設,制止捕殺或採挖野生動植物違法行為,提高保護區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進生態示範區建設。進一步發揮生態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農林面源污染治理和無公害基地建設方面的示範推動作用。力爭在三峽庫區建設一批生態示範區、生態農業示範縣。建成一批以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為主要特徵的生態精品示範工程。已建成的萬州生態環境實驗站、秭歸生態環境實驗站已起到良好生態示範作用。今後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加試驗示範項目;建立健全生態建設的管理和技術、信息服務體系;開展生態示範區的規劃更新,形成滾動發展機制,促進生態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4)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對庫區因森林亂砍濫伐的坡地,遷建施工,礦山、建材資源開發採掘廢棄的土地,應結合區域環境與發展規劃、移民遷建安置規劃、水土保持規劃,進行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實施改土造田,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以發展森林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態得以恢復,環境得以改善。
4.4 綜合防治庫區水污染,保護水環境三峽庫區水環境狀況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為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庫區水環境安全,必須加強庫區水污染防治。經國務院批準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所規劃的總目標是:
2005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准,人為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整體上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庫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提出了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和污染治理目標,要求庫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工業廢水COD排放量削減3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為實現這項宏偉目標,必須認真落實以下措施和任務:
(1)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庫區所有市縣(區)和沿江建制鎮、影響區所有城市和縣城所在鎮、上游區所有城市都必須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要科學確定污水處理廠的工藝和規模。為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的有效運行,必須配套建設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統。
(2)抓緊治理城鎮生活垃圾。為確保庫區的水質安全,有關城市、建制鎮必須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庫垃圾必須做到無害化處理,危險廢物與一般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分開處理。
(3)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實現穩定達標排放。認真搞好工業結構調整,堅決關停生產工藝落後、污染嚴重的企業,並把削減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主線,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技術進步,實現工業污染物全面達標,促進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4)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控制三峽庫區上游的水土流失,減少面源污染和入庫泥沙量。控制農葯化肥使用量。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水糞便應綜合利用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動源污染。長江三峽庫區及上遊河流通航3 000km,各類運輸船舶9 000餘艘,年產生垃圾4.2萬t,生活污水約1 500萬t,含油廢水100萬t。特別是200艘危險化學品運輸船,存在發生事故的隱患,嚴重影響庫區水質安全。為保護庫區水環境,要配套建設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輔助設施,實施船舶廢棄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學危險船舶洗艙基地工程。
❽ 請問三峽工程給周圍城市的經濟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三峽庫區企業借搬遷的機遇,打破地域局限與發達地區企業開展了多種方式的合作。據了解,全國19個省市區和10個大中城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全方位、多形式地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經濟建設,一批全國知名企業與庫區搬遷企業採取多種合作方式,入戶三峽庫區。三峽庫區如今已是名牌匯集地,也是目前東部沿海企業在西部投資最多的地區之一。
三峽水庫蓄水後,由於長江交通變得通暢,這些久藏深閨的景觀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開發機遇,促進三峽旅遊方式由單一的遊船觀光游向水陸結合游、觀光與度假結合游、平湖與峽谷風光結合游、峽谷漂流與溶洞結合游等轉變。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市,近年正成為中國接待海外遊客增長最快的城市,三年來接待海外遊客的數量年均增長達80%。三峽建成後,大三峽旅遊經濟圈呼之欲出。據有關部門測算,三峽工程建成後初期,每年來此旅遊的國內外遊客將達1300萬人次,三峽每年將產生200億元的旅遊收入
三峽工程形成的大水庫為長江向北方調水提供了可能。而南水北調中線方案下一步也在考慮如何從長江取水再來補充丹江口水庫。
專家眼裡的大三峽旅遊經濟圈的空間結構是「一軸、兩極、五帶、十區」,輻射范圍是以上四省一市。
「一軸」以長江主航道為軸,西起重慶,東到宜昌,核心區即長江三峽175米水位庫區的范圍為軸線,是規劃的重點地區。「兩極」是重慶和宜昌,宜昌以兩壩一峽為重點,重慶以大足石刻和川合釣魚城為中心,建設都市旅遊增長極。「五帶」包括赤水河流域、烏江—梵凈山、清江流域、神龍溪—香溪—神農架四個輻射帶,和張家界—鳳凰古鎮—里耶(出秦簡的地方)一個輻射關聯帶。
❾ 三峽庫區存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並提出治理措施
1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庫區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綜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個自然保護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余km2,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環保工作尚面臨幾個主要問題.
1.1水污染嚴重
1999 年,庫區廢水排放量共10.1 億t,COD排放總量為27.8萬t,其中工業廢水7.1億t,有近1/3的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生活污水3.0億t,集中處理率僅7.7 % .據1999 年長江水質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長江重慶段17個監測斷面水質級別中,二類水體僅佔5.9%,三類水體佔17.6%,四類水體佔70.6%,五類水體佔5.9%.長江、嘉陵江、烏江「三江」重慶段大腸菌群、非離子氨、COD 等10 項指標超標.庫區次級河流污染更為嚴重,56% 的斷面水質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個三峽庫區城市江段中,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為28.97km,寬2~150m,重慶江段污染帶最長,為5.73 km ,占庫區污染帶總長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庫區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743.62萬t,危險廢物39.5萬t,工業固體廢物歷年堆存量達3000多萬t,綜合利用率約為43%.按城市非農業人口人均產生生活垃圾量1kg/d計算,三峽庫區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為178萬t/a.目前僅基本做到清運出城進行簡易處理,無害化率僅為7.1%.各種廢棄物散亂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沖刷下,大量的污染物匯入江河,造成三峽水庫嚴重的水污染,是導致三峽庫區水體大腸菌群全面超標和幹流豐水期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趨嚴重
庫區船舶年產生活垃圾約3 萬t,其中入江約8000t,船舶生活污水產生量約1800 萬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約近40萬t,排放COD約600t,石油類100餘t.庫區農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養殖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也較為突出,1999 年庫區農葯使用量就達1160.6t,其中有機磷農葯佔有一半以上份額.
1.4森林覆蓋率低,城市人均綠地少
多年來的破壞性墾荒、鄉鎮企業的無序發展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對原有森林植被破壞相當嚴重,導致庫區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減少,僅為22.3%.庫區兩岸的多數區縣森林覆蓋率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種結構不盡合理,成熟林、特種林、經濟林比例低,中幼林所佔比重極大,涪陵、豐都、奉節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達90% 以上,基本無成熟林.庫區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功能失調,植被處於逆向演替趨勢,由森林向灌叢—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庫區各級城鎮的綠化水平均偏低.重慶市主城區人均綠地僅2.08m2,只相當於全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5.3m2 的39.2%,在全國3 5 個百萬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縣市就更少,例如萬縣市的人均公共綠地僅1.8m2,奉節縣城僅0.3m2.
1.5生態失衡嚴重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指標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據統計,三峽庫區動植物資源約6500多種,約佔全國動植物種類總數的20%,國家一
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8種和6種,二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35種和22種,
三峽庫區還有豐富的第三紀孑遺植物.但由於生物種群賴以生存的森
林覆蓋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殘存無幾,導致林麝、豹貓
和猛禽數量明顯下降,虎豹在庫區已瀕臨絕跡.一些水生物種,如國
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白鰭豚、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等,二級保護水生
動物江豚和胭脂魚等,都面臨三峽水庫建成後造成生態結構變遷和生
存環境破壞的嚴峻形勢.這一形勢直接威脅其生存,而加速瀕危.生
態惡化勢頭如不能有效制止,極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物種滅絕.
1.6水土流失嚴重
三峽庫區山高坡陡、地質構造復雜,是全國地質災害發生嚴重的地區之一.據移民部門2000年的復查數據表明,三峽庫區大小地質災害點2 萬余處,其中前緣在淹沒線175m 以下的崩滑體1302 處, 體積達333400 萬m3,具有不同程度危險性和潛在危險性的區域有1133處,占崩滑體總數的87%.因崩滑體影響決定搬遷的村莊405 個、城鎮60 座.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2%,達5002.55萬畝,年流入江河的泥沙總量達1億t以上,這必然加重三峽水庫水體泥沙的含量.雖然三峽大壩設計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決庫區600km 河道的排沙問題,只有加強生態建設,保持水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7生態環境的污染已從城市向
農村急速擴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無序發展,加劇了環境污染由城市向農村的蔓延.酸雨范圍明顯向遠郊縣擴展,pH 值4.5 等值線區域幾乎已覆蓋整個庫區.有90% 以上的地區為酸性降水區,多年酸雨頻率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庫區每年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
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有:工業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生態環境惡化,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環境管理薄弱等等.這些問題正隨著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的序幕拉開而逐步解決.如,長江流域(重點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流域(重點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區)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點;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慶市實施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青山綠水」工程和主城區為重點的「山水園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來國外專家、學者以及國際組織、政府機構代表6000餘人次來重慶市進行環保考察和交流,重慶市已被列為中國環境合作示範城市,並獲得世界銀行環保貸款.
2 三峽庫區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早在1994 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里,已明確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重要指導方針.庫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三峽工程效益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整個長江上游的經濟發展,同時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城市用水、農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調工程都有著決定性作用,從而使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全國甚至世界的關注.根據庫區生態環境的現狀,依照庫區的區情,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
2.1 統籌規劃、綜合決策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之一,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在進行區域開發、資源開發以及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調整時,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生態建設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經濟發展來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倡導「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另外,由於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對整個長江流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的地位與重大影響,因此建議國家將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列入國家優先和重點治理計劃,按照「三河三湖」那樣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項目資助、經費投入、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方面給予優先、傾斜和扶持.同時加強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各種專項資金的征、管、用,確保投向.
2.2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污染源的治理
結合工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採取控制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與濃度的措施,加快工業污染源限期治理進度.通過取締、關停重污染源,淘汰國家禁止的設備和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禁止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的企業進入庫區,以防新的污染.同時,還可實施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濃度控制,並定期公布各控制斷面監測結果,嚴格其目標考核.其次,加強面源污染的治理.庫區的面源污染主要源於農葯、化肥和畜禽糞水污染占水體污染總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關鍵在於控制水土流失,提高農葯與化肥的產品質量及利用率,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等.
2.3 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新縣城
三峽庫區全遷的縣城有5座:重慶市的雲陽、開縣、奉節、豐都和湖北的秭歸.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結合移民搬遷,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其一,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城市的布局要考慮地形、氣象、水文等對環境的影響.城市工業嚴重污染區,一定要布置在下風向,同時還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動規律和河流的自凈能力,使城市規劃與流域規劃相結合,加強上下游全流域水資源的保護;其二,城市內部布局也應有利於保護環境.例如,單中心同心圓式,向外發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態,使市中心與周圍自然環境相隔越來越遠,新鮮空氣難
以進入,污濁空氣排放受阻,不利於空氣的自然調節.而採取多中心組
團帶狀結構,把城市分為若干個片區,區間用綠化帶隔開,可對減輕城
市大氣、雜訊、熱污染等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還應配套建設城市污水
處理系統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合理分布城區公共綠地,建設具有
庫區山水特色的新城鎮.
2.4依靠科技進步,增強庫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首先,針對三峽庫區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優選適合環境要求和經濟能力的污水處理工藝.庫區各級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堅持大中小微結合,採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處理工藝應根據處理規模、水質特徵、受納水體的環境功能及當地的實際情況,經全面技術、經濟比較後優選確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應堅持因地制宜、技術可行、設備可靠、規模適度、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選擇衛生填埋、焚燒、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處理技術,並對淹沒區的建築廢棄物進行回收和綜合利用.第三,生態建設也要不斷增加科技含量,確保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態適應性,做到適地適樹適草.各縣(市)要依據當地林草植被地帶分布規律和條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設的適宜類型、適宜規模與合理結構和布局,確定科學的林草植被結構及相應的技術支撐措施,並對荒蕪區的生態重建進行科技攻關.第四,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圍繞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水土保持的重點領域,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綜合性環境監測中心及
網路系統.可首先在涪陵、萬州、巫山、黔江建4個重點監測網路,使庫
區的水質、水域生態、重大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得到有效監控,並在此
基礎上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2.5實施制度創新,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經濟的外部性,可利用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把由於物質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經濟外部性,內化到各級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中,通過事後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來消減污染.從而既能有效地約束污染者的排污行為,確保「污染者負擔」,又能為政府進行庫區環境集中治理籌集資金,或將資金用於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等.庫區環境污染之所以十分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未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比如企業的排污費標准太低,對城鄉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費,污染者造成的經濟外部性沒有通過市場反映在生產成本中,直接加劇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所以,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是庫區控制環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庫區下游流域實施達標水資源的收費政策,2001 年2 月在國內已有了購買水資源的先例.另外還應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環境經濟政策,強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處理收費制度.
2.6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三峽庫區目前環境污染嚴重,需建設的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項目多,環保市場容量大,為發展環保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發展環保產業既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增強三峽庫區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還可為環保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產業依託.因此應把環保產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爭取成為新世紀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2.7加強環境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一是嚴格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法規,抓緊制定和完善三峽庫區有針對性的法規和技術規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制度,比如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三是要嚴肅查處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行為,加強環
境保護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2.8 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提高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水平通過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會、技術交易會、展覽會,了解世界環保科技的最新動態,學習先進國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庫的成熟經驗和方法.通過大型城市廢物、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及生態系統恢復等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國產化,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東西部合作.東部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已先行一步,經濟實力和環保技術水平遠在西部之上,經歷了發展和規范兩個歷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應廣泛開展東西部合作與國際交流,引進先進的技術、項目和高素質人才,爭取早日使庫區的生態環境研究水平與應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